骨科病人体位和功能锻炼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8349228 上传时间:2022-12-15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9.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骨科病人体位和功能锻炼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骨科病人体位和功能锻炼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骨科病人体位和功能锻炼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骨科病人体位和功能锻炼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骨科病人体位和功能锻炼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骨科病人体位和功能锻炼Word文档格式.docx

《骨科病人体位和功能锻炼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骨科病人体位和功能锻炼Word文档格式.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骨科病人体位和功能锻炼Word文档格式.docx

与水平面呈45°

~60°

膝部隆起与水平面呈30°

~45°

,双手下各垫一枕。

使病人呈半卧姿势斜躺在床上。

俯、侧中间位

俯、侧中间位多用于昏迷病人的运送,可保持呼吸道通畅。

面部稍俯向下,一侧上肢置于身后,另一侧上肢屈曲于胸前。

腋部以枕头或衣卷垫起,减少胸部受压。

每隔2小时更换到另一侧。

病人口腔的分泌物和呕吐物容易排出,可防止误吸入气管内引起呼吸道梗阻或产生窒息,并能及时清除口腔或呼吸道内的分泌物。

昏迷病人,当其舌后坠阻塞呼吸道时,应首先将病人体位改变为俯、侧中间位,常能纠正舌后坠而使呼吸道恢复通畅。

头高脚低位

头高脚低位用于颅骨牵引时,作为一种反牵引力。

也用于预防或减轻脑水肿,特别是颅脑损伤和开颅术后。

床面与地面呈15°

角。

作平衡牵引者,以维持平衡牵引力为度。

此卧位常致病人下滑而足部受压不适。

除在床尾处放软枕以垫足外,应及时移动病人,以保持舒适。

颈椎受伤时的体位

颈部伤的搬运和固定,应有2~4人同时进行,有1人稳定头部并以牵引,而其他人以协调的力量将病人平直抬到担架上,颈下应放置小枕、头部左右两侧用软枕或沙袋固定,要避免作摇头动作。

颈椎骨折病人在运送或治疗中,常需作颅骨牵引术。

颅骨牵引时,患者枕后垫以海绵或棉垫,使之身躯平在同一轴线,将牵引钩固定于颅骨外板上,牵引弓的轴应对准颅骨中线,两弓的尖端应在乳突间线上,左右对称。

护理上应注意病人的呼吸是否平稳,有无呼吸困难。

颈椎骨折病人,常因瘫痪平面上升,突然呼吸停止,应特别注意观察。

头发应定时剪短,伤口应无菌包扎,经常更换敷料并滴以安尔碘,防止感染。

行颅骨牵引时,床头抬高15°

~20°

,保持一定的反牵引力。

病人翻身时,躯干和头部要同时向一个方向、用一样的速度翻转,翻身后用枕头和沙袋等将肩部、头部固定好。

经常检查牵引功能,保持牵引锤悬空,不可着地或靠于床架上,滑车应灵活,牵引绳不能扭曲、受压。

做好生活护理,定时擦洗头面部,喂饭、喂水时防止呛咳,防止汤和开水流于颈部,进食后及时漱口和用毛巾擦嘴等。

头低脚高位

常用于下肢骨折牵引时作反牵引及体位引流。

但头低脚高位易使颅内静脉回流受阻,颅内压增高。

此外还会使膈肌上升,造成呼吸困难及缺氧,伤员很不舒适,很难适应。

下肢骨折牵引常有骨科牵引床,摇起臀部抵板,或用重量作平衡牵引即可。

肢体、关节功能位

四肢伤和长期卧床的重病人,无论是运送过程,还是在确定性治疗中,都要注意将肢体摆放在功能位置上。

肩关节的功能位

上臂外展40°

,前屈30°

,内旋15°

当肩部受伤后,在卧位时,要将肩部或伤侧上臂适当垫高,屈肘90°

,前臂中立位,用三角巾悬吊于胸前。

坐、立位时上臂略前屈外展,腋下垫以大棉垫,悬吊于胸前。

上臂功能位

肱骨骨折者,多采用坐、立位(睡时变用半坐位),屈肘90°

,前臂中立位,用三角巾悬吊置于胸前,这样既保持了肢体的功能位置,又可利用前臂的重量(地心吸引力),形成一种持续牵引力,使骨折复位并起固定作用。

有时还需用管形石膏固定,同时增加牵引的重量。

肘关节及前臂的功能位

采用屈肘90°

,用石膏固定,或用三角巾悬吊于胸前。

前臂骨折在复位后要保持中立位即拇指向上,要特别防止前臂旋转,因此需用一块带柱托板固定。

腕部及手部功能位

无论是包扎还是固定时,都应注意手部的功能位,即腕关节背伸30°

,掌指关节屈曲45°

,近侧指间关节屈曲45°

,远侧指间关节屈曲25°

~30°

,即半握拳状,拇指对掌位,其余四指指尖均指向腕舟骨结节。

一指受伤,不固定其余各指,尽量活动锻炼恢复手指功能。

上肢伤固定后,应教会病人作握拳,小运手、大运手等功能锻炼,防止肌肉废用萎缩和关节及手指僵硬。

髋关节的功能位

将髋关节完全伸直位为0°

,一般屈曲145°

,后伸40°

,外展35°

,内收35°

,外旋80°

内旋40°

若髋关节及股骨头、颈、粗隆部受伤,髋关节宜固定在屈曲15°

,外展15°

,外旋5°

的姿势。

为防止过度外旋和内旋,可在患足穿丁字鞋,同时嘱咐病人不要盘腿、侧卧、下地,需要牵引者,可根据情况作皮肤牵引或骨牵引。

膝关节的功能位

活动度为伸直180°

,屈曲30°

膝关节受伤,包括固定时,成年人175°

功能位,切不可固定在过伸位。

踝关节的功能位

踝关节以足长轴与小腿成90°

角为中立位0°

,背伸35°

,跖屈45°

距下关节内翻35°

,外翻10°

正常跖趾关节有轻度背屈。

踝关节及足部负伤后,包扎固定时,一般固定踝关节于90°

功能位。

术后体位:

抬高伤肢固然可以使静脉回流较好,但为了满足该肢的血液供应,必然要提高动脉压力,使伤肢更趋肿胀。

因此,在动脉受压或其他原因引起动脉供血不足的患肢则不应抬高。

截肢术

残端应妥善包扎,所有骨突处均用软棉垫保护,用弹力绷带裹扎,直到安装假肢为止。

下肢截肢病人抬高残肢不可超过2日,及时使残肢维持在伸展位或固定于功能位。

膝下截肢术后防止膝部屈曲挛缩,病人躺、坐时,不要让残肢垂下床缘、长时间处于屈膝位,必要时可在膝关节处置沙袋压迫;

膝上截肢术后防止髋关节屈曲挛缩,不可在残肢下放置枕垫,必须抬高患肢时应垫高床脚。

臀肌挛缩

术后下肢内收位,可用绷带将双膝并拢约束,用皮枕将双下肢垫起,使髋关节、膝关节呈屈曲位以减轻疼痛。

术后3日疼痛缓解,去除约束,鼓励病人坐起。

坐起时双下肢伸直、双膝并拢,避免下肢外展外旋。

如伤口无出血及血肿,可下地行走,行走时避免外展外旋步态。

 

功能锻炼

骨折治疗的原则是:

“复位、固定、功能锻炼”。

为什么把功能锻炼看得这么重要呢?

这往往是许多骨科病人及家属所不理解,也常常不被重视的问题。

我们知道创伤骨科治疗工作最终目的是使受伤部位最大可能的,尽快的恢复正常功能。

而医疗护理的各项措施也都是围绕这个目的进行的,无论整复固定,还是手术治疗,都只是完成了初步的治疗工作,即使骨折愈合,也距受伤肢体功能恢复相差甚远,要想尽快地达到这一目的,就必须在医务人员下进行科学的,多种形式的功能锻炼。

才能使病人减少并发症,顺利愈合,尽快地恢复工作和生活能力。

功能锻炼到底有哪些意义呢?

  

促进消肿,防止关节粘连和僵硬:

骨折后,骨折处的软组织都有不同程度的出血和水肿,使得静脉和淋巴都回流受阻,因而会出现伤肢肿块,该肿块若不及时消除,可导致相应软组织粘连,甚至变硬。

这种粘连可发生在肌肉与肌腱内,肌腱与滑膜间以及关节内,从而影响肌肉收缩的功能练习,可促进静脉和淋巴回流,促进血肿吸收,肿胀消退,减少关节液渗出。

从而防止了因关节本身及软组织粘连所造成的关节僵硬。

促进骨折愈合:

伤肢肌肉的反复舒缩活动,可使骨折纵向挤压力加强,骨折缝隙变小,骨折部更为稳定,可以改善骨折部的营养,骨折端骨能力的增强促进了骨折的愈合。

功能练习还可以矫正微小的骨折错位,也有利于骨折的愈合。

促进血液循环:

功能锻炼可以促进血液循环,预防血栓形成。

长期卧床病人,肌肉由于没有舒缩运动,血循环会变慢,使组织的新陈代谢降低,伤病的愈合过程延长,由于创伤出血壁本身的损害,血液在受损的血管内缓慢流动时容易形成血凝块,称为“血栓”。

小的血栓可自行溶解,如果血栓较大,从血管壁脱落下来,随血液进入全身循环,可引起心、脑、肺重要器官梗塞,严重的可能造成病人猝死。

减少并发症:

经常活动锻炼,可以预防骨、关节、肌肉等并发症,如骨质疏松,骨折迟缓愈合,关节粘连,关节囊挛缩,关节僵直及肌肉萎缩等多种并发症。

功能锻炼的注意事项

1.功能锻炼应在医务人员指导下进行,要根据病人的伤病程度,身体素质,治疗方法及伤病的不同阶段,制定出长期的科学锻炼计划。

2.功能锻炼应自骨折复位固定后开始,直至骨折愈合功能恢复到最大程度为止。

在骨伤治疗及康复的过程中,功能锻炼将贯穿始终,应该是一个连续的过程。

因此病人要有长期坚持的思想准备,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功能锻炼不是娱乐,它单调枯燥,有时还要忍受疼痛,如果没有坚强的意志和坚韧的毅力,也不会取得满意的效果。

3.功能锻炼以主动活动为主,被动运动为辅。

适当的被动练习是可以增加关节的活动度,但只有主动锻炼才可防止肌肉萎缩,恢复肌肉的张力以及增加关节的活动度。

锻炼要循序渐进,运动强度、运动量、运动时间都要因病制宜,因人而宜。

必须严禁反复强力的被动活动,否则不但无益,反而会使关节周围骨化以致丧失活动功能。

4.必须加强重点关节功能锻炼,但又不能忽视相邻的关节,如肱骨髁间骨折,虽然加强肘关节功能锻炼是主要的,但也不能忽视肩关节、腕及手部关节的功能练习。

5.随时注意观察病人活动锻炼后身体的各种反应,及时发现问题,随时修正锻炼计划,调整运动量,以求获得最佳效果。

肌肉收缩方式:

根据肌肉收缩时产生的张力和外加阻力的关系,可以区分等张、等长两种收缩方式。

1.等张收缩:

时肌肉张力大于阻力,肌肉可自由缩短引起相应的关节运动,故又称动力性收缩。

2.等长收缩:

在肌肉收缩的张力与阻力相称时,肌肉没有明显缩短或延长,故称等长收缩。

同时不产生明显的关节运动,又称静力收缩。

肌力练习

1.等张练习:

典型的方法是直接或通过滑轮举起重物的练习,如举哑铃、沙袋,或拉力器练习。

围绕关节活动,恢复关节功能的练习。

2.等长练习:

操作简便,可在肢体被固定、关节活动度明显受限制或存在关节损伤等情况下进行,以及时预防肌肉萎缩或促进肌力恢复。

等长收缩持续时间一般为6~10秒。

上肢:

关节功能:

肩、肘、腕、手部(拇指对掌);

肌肉功能:

肩关节的稳定主要靠肩关节周围肌群,手的基本功能有握、抓、持、捏、捻及张手等。

锻炼时,要重视兼外展外旋、屈肘、前臂旋转、拇指外展、对掌和掌指关节的活动幅度,同时不要忽略相应的肌力练习。

下肢:

主要功能是负重和步行,要求充分的稳定和能够负重。

站立、行走。

下肢损伤时,多固定于膝关节接近伸直的位置,以利步行。

下肢伤固定后,教会病人作股四头肌收缩和踝部跖屈、背屈、足趾伸屈动作的功能锻炼。

防止肌肉废用性萎缩或足下垂。

应用关节持续被动功能练习器护理

一.适应症

四肢骨折,关节囊切除或关节松解术后,关节成形,人工假体术后,关节软骨大面积缺损,自体游离骨膜或软骨膜移植修复术后。

二.护理

1.术前向患者讲解术后进行CPM的意义,以取得其配合。

2.患者取舒适体位,妥善固定肢体和机器,遵医嘱调节CPM速度、幅度。

3.注意观察患者切口出血及肢体感觉运动情况,若肢体肿胀明显,感觉运动障碍时,应立即报告医师,及时处理。

4.术后切口内若放置了负压引流管,练习时将引流管夹闭,以防出血过多及引流液倒流导致感染,停机休息时需将引流管打开。

5.经常巡视患者,若固定肢体的绷带过松或过紧应及时给予调整。

6.定期检测机器性能,做好记录。

石膏固定护理

体位:

四肢石膏固定者,需将四肢抬高(高于心脏水平),以利于静脉血液和淋巴回流,预防并减轻肢体肿胀。

抬高下肢可用枕垫或悬吊法,使患处高于心脏20CM。

功能锻炼:

1、石膏固定当日,指导患者进行石膏内肌肉的舒缩活动,如股四头肌的等长收缩。

2、加强未固定关节的主动功能锻炼,鼓励患者活动石膏固定肢体近端及远端的关节,防止关节僵硬。

3、石膏拆除后每日按摩肌肉2~4次,并加强关节功能锻炼。

4、病情允许时鼓励患者下床活动,首先在床边站立,然后再扶拐短距离行走,循序渐进。

外固定支架护理

1.上肢骨折术后,用薄枕垫高患肢30°

2.下肢骨折术后将薄枕垫于国窝及小腿处,使膝关节屈曲20-30°

以促进淋巴和静脉血液回流,减轻肿胀。

合并血管损伤或骨间膜高压征患肢不宜垫高,以免加重肌肉缺血、肿胀、坏死。

1、肌肉锻炼:

术后当日即可做肌肉的静力收缩或舒张,每日2~3次,每次15~30min。

2、关节锻炼:

上肢骨折以肩关节和肘关节为重点。

肩关节以外展、上举、旋转为主,肘关节以屈、伸、外旋为主。

术后2~3d可开始锻炼,下肢骨折主要锻炼膝关节屈曲80°

,踝关节锻炼伸屈至90°

牵引术后的护理(皮肤牵引、骨牵引)

为保持反牵引,床尾应抬高,一般皮肤牵引抬高10~15CM,骨牵引抬高20~25CM,而颅骨牵引则抬高床头。

股骨颈骨折、转子间骨折时外展30~40°

,足部中立位,可穿丁字鞋(防旋鞋),防止外旋。

股骨上段骨折保持半卧位尽量外展,以利于骨折对位。

胫骨中下段骨折行骨牵引时,可将牵引绳系在牵引弓的外界,使踝关节轻度内翻,以利于骨折复位。

骨折早期,应指导并协助患者牵引肢体进行股四头肌的舒缩运动及足趾的伸屈运动,并逐渐活动膝关节和踝关节。

2周后,可指导患者做引体向上运动,联系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之间的协同运动,但要以活动后患者无疼痛、疲劳为度,逐步增加活动范围。

小夹板固定术后的护理

1、注意保护患肢,保持正确的位置,严防骨折断端重新移位;

固定期间,抬高患肢,嘱患者身体活动时要保持患肢的功能位置。

2、 

随时注意观察小夹板的松紧度,以布带能在夹板上下移动1cm为标准。

随着患肢肿胀逐渐消退,应注意经常调整布带松紧度。

3、 

密切观察患肢血液循环情况,如发现肢端皮肤青紫或苍白,肤温较对侧下降甚至冰凉,主诉剧痛、麻木等现象,应立即报告医师,及时处理。

鼓励患者活动肢端手指或足趾,做肌肉的静力收缩运动,做未固定关节的屈伸运动。

锁骨骨折护理

1、仰卧位:

患者去枕仰卧于床上,肩胛区垫枕以使两肩后伸。

2、半卧位:

用三角巾将患肢悬吊于胸前,不低于心脏水平。

3、站立位:

用三角巾将患肢悬吊于胸前。

1、术后1-3天,局部伤口疼痛许可时,患者前臂吊带保护下下地活动。

2、术后2天,患肢进行前臂旋转、握拳等动作练习,活动时间不少于10分钟。

3、术后5天伤口愈合良好即可开始肩关节持续被动活动,活动范围由功能位逐渐扩大,活动时间2小时/次,2次/日,应持续至骨折愈合为止。

4、术后3周,行肩关节功能被动锻炼:

病人仰卧位,患侧屈肘90 

度,手自然放于胸前。

康复治疗师位于患者患侧,一手握患者腕关节,一手握住肘关节,缓慢匀速进行患侧肩关节前屈、后伸、外展、内旋、外旋等活动,每个动作要求动作平稳、匀速、缓慢,时间不少于5秒,重复10次。

5、术后2-3月,患者弯腰,患肢手提沙袋进行钟摆活动练习肩关节。

肱骨外科颈骨折

患肢曲肘于胸前,平卧位时在患肢下垫一软枕使之与躯干平行,避免前屈或后伸,术后第二日可抬高床头30~45°

,患肢用软枕抬高,无明显不适,可下床活动,下床活动时用三角巾或上肢吊带将患肢悬吊于胸前,内收型骨折,用外展支架固定患肢于外展位。

1、内收型 

复位后1周做握拳、屈肘、提肩活动。

至2周时可做患肢的前屈,外展活动,但不能做后伸及内收活动。

至3周时,不但可以做外展、前屈、也可加做后伸活动,并逐步加大活动范围。

通常至第4周即可酌情解除外固定,此时可加做内收活动,并重复前屈、后伸、外展等活动,逐步加强肩关节运动,双臂前伸后展、弯腰划圈、旋转、手指爬墙、后伸摸背等。

2、外展型 

在复位后1周内可做握拳、屈肘、提肩活动。

至2周时可做患肢的前屈、内收活动,但不能做后伸及外展活动。

至3周时在做内收、前屈的基础上加做后伸活动,并逐渐加大活动范围。

通常至第4周时酌情解除外固定,此时加做外展活动,并重复前屈、后伸、内收活动,逐步加强肩关节活动。

3、指导、督促病人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患肢,发挥患肢功能。

早、中期即可要求用患肢端碗、刷牙等。

后再视功能恢复情况,要求逐步达到生活自理。

肱骨干骨折

内固定术后以半卧位为宜,平卧时可于患肢下垫一软枕,使之与躯体平行,以促进血液回流,减轻肿胀 

1、早期:

固定后,开始练习伸屈指、掌、腕关节的活动,患肢上臂肌肉应用力做主动舒缩活动,但禁忌做上臂旋转活动,以免再发生移位;

2、中期:

在伤后2~3周,除继续进行早期的功能锻炼外,还应逐渐练习肩、肘关节的活动;

①伸屈肩、肘关节:

患者可用健手握住患侧腕部,使患肢向前伸展,然后再屈曲肘关节,同时上臂后伸;

②做划圆圈动作:

患者身躯向患侧倾斜,肘关节屈曲90度,上臂向下垂直,健手握住患侧腕部,做肩关节旋转动作,即划圆圈动作;

③双臂上举:

将两手置于胸前,十指交加,肘关节伸直约135度,用健肢带动患肢,肘关节屈曲60度左右,双上臂同时上举,然后逐渐放回原处;

3、后期:

①继续中期的功能锻炼。

②举臂摸头,上臂外展、外旋,用手摸自己的后头部。

③反臂摸腰:

患肢上臂外展、内旋、屈肘、后伸,然后用手指背侧触摸腰部。

④双臂轮转:

又称云手;

左上肢屈肘,前臂置于胸前,掌心向后、向上;

右侧上肢伸直,外展于体侧,掌心向下。

首先左上肢向外上方经外下方再向内划弧圈,还至原处;

同时右侧上肢向下内方经内上方向外划弧圈,还至原处;

如此循环往复。

此法可使肩、肘、腰、腿、颈部均得到锻炼。

肱骨髁上骨折

患肢抬高。

1、复位及固定当日可以握拳、屈伸手指,第二天增加腕关节屈伸练习,胸前悬挂三角巾悬挂患肢,做肩前后左右摆动练习,1周后增加肩部主动练习,包括肩屈、伸、内收、外展和耸肩,并逐渐增加其运动幅度。

2、3周后去除固定,主动行肘关节屈、伸练习或前臂旋前后旋后练习。

伸展型骨折着重恢复屈曲活动度,屈曲型骨折则增加伸展活动度,禁忌做反复粗暴屈、伸肘关节,以免骨化性肌炎发生。

桡骨远端骨折

患肢前臂石膏托固定,平卧时以软枕抬高于心脏水平10CM。

离床活动时用三角巾或前臂吊带悬挂于胸前。

1.固定初期,应注意向病人解释功能锻炼的必要性和骨折可能发生的并发症以及并发症的预防办法,引起病人足够的重视。

2.早期在骨折两周之内,复位后即指导病人用力握拳,以锻炼指间关节和掌指关节活动及锻炼前臂肌肉的主动收缩。

对老年患者应特别强调肩关节活动的重要性,在伤后三天即应进行锻炼肩关节的前屈、后伸、内收、外旋、环转活动以防止肩手综合症的发生。

3.中期即伤后三到四周,骨痂逐步生成或成熟,局部肿胀消失,已接近临床愈合,在早期功能锻炼的基础上,开始进行腕关节背伸和桡侧偏斜活动,前臂旋转活动的练习,要循序渐进,逐步增加活动度,以免骨折再移位。

4.后期骨折已达到临床愈合标准,外固定已解除,要针对病人不同情况进行指导,尤其是腕、肘关节的活动度,对于关节功能有不同程度障碍者,要进行充分的练习。

人工股骨头、髋关节置换术后的护理

向病人说明正确的卧姿与搬动是减少潜在并发症——脱位的重要措施,帮助其提高认识,并以详细的指导,以避免置换的关节外旋和内收导致脱位。

1、术后予气垫床,尽量减少翻身、搬动。

术后搬运患者时,双膝之间夹三角垫捆绑好,使髋关节外展10~20°

,防止搬运时脱位。

2、使用简易接尿器以免移动髋关节,放置便盆时从健侧置盆,以保护患侧。

3、侧卧时,仰向健侧,并在两腿之间置三角形厚垫或大枕头,也可使用辅助侧卧位的抱枕,使髋关节术后的病人能够自己随意变换体位时而不发生脱位(若髋关节内旋内收、屈曲大于90°

就有发生脱位的危险)。

4、坐姿:

双下肢不交叉,坐凳时让术肢自然下垂,不坐低椅,矮凳,软沙发,不屈身向前拾物。

1、防止深静脉血栓:

术后使用弹力绷带3天或足底静脉泵。

2、术后头三天的体疗方案:

麻醉恢复后,鼓励患者踝泵运动,促进血液回流;

股四头肌、臀肌等长收缩练习;

深呼吸练习。

3、第4-7天治疗方案

(1)髋关节伸直练习,做术侧髋关节主动伸直动作,或髋下垫枕,充分伸展屈髋肌及关节囊前部。

(2)股四头肌的等张练习。

(3)上肢肌力练习,目的是恢复上肢力量,使病人术后能较好地使用拐杖。

4、术后一周开始的康复

(1)床上练习:

作髋关节半屈位的主动或主动抗阻力屈髋练习。

术后7天后,如无特殊情况,可允许病人翻身。

(2)吊带辅助练习:

通过床架上的滑轮装置,依靠绳索和大腿吊带的向上牵引力量,同时作主动辅助屈髋练习、髋关节外展、内收练习。

(3)坐位练习:

坐的时间不宜长,每天4-6次,每次20分钟。

坐位是髋关节最容易出现脱位的体位,如果术中关节稳定性欠佳,应放弃坐位练习。

坐下之前做好准备,有靠背和扶手的椅子,加坐垫,倒退,看好位置,双手扶稳,缓缓坐下,屈髋不能超过90度,要坐较高的椅子。

(4)如何下地:

教会患者离床时患肢先伸直离床;

离床坐时患肢与身体的角度>

90°

(5)如何用步行器迈步行走:

先用助行架辅助行走,待重心稳定,改用双侧腋杖。

先将步行器摆在身体前20厘米处,先迈出患肢,再健肢跟上。

如此循环。

(6)如何上下楼梯:

上楼梯时先将健肢迈上台阶,再将患肢体迈上台阶,下楼梯时先患肢迈下台阶,再健肢迈下台阶。

髌骨骨折术后的护理

患肢垫软枕抬高48小时,以促进血液回流,还可以每1~2小时冷敷10~15分钟,以减轻局部充血,同时观察弹力绷带的松紧情况。

麻醉恢复后,进行踝泵运动及股四头肌等长收缩;

术后第 

3天进行膝关节屈伸活动, 

即膝关节 

30°

以内的被动屈伸活动 

 

1周左右鼓励患者主动练习膝关节屈伸活动 

术后 

10 

d左右 

指导患者在床边主动屈曲膝关节 

扶拐下床行走 

3次 

/d, 

30 

min/次 

逐渐增加活动范围 

,每天早、中、晚各做患肢直膝悬空抬举 

20次 

逐渐增加时间及活动量 

2周开始指导患肢主动活动 

指导患者及家属每日轻捏髌骨周围软组织 

,以髌骨为中心, 

向肢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院校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