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雷家书》读后感7篇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8343277 上传时间:2022-12-15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6.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傅雷家书》读后感7篇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傅雷家书》读后感7篇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傅雷家书》读后感7篇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傅雷家书》读后感7篇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傅雷家书》读后感7篇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傅雷家书》读后感7篇Word下载.docx

《《傅雷家书》读后感7篇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傅雷家书》读后感7篇Word下载.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傅雷家书》读后感7篇Word下载.docx

在其他方面的思想与对生活的态度,更是家书中的重点,他们多么的开明与真诚,多么的认真与谨慎,在专业与道德等各个层面的苛求堪称达到了极致,而这些都是他们身为知识分子的习以为常。

在面对傅聪生活长期接触英语,而中文写作退步的问题时,傅雷在信中说:

“要是你不在乎好好选择字眼,长此以往,思想就会变得混沌、单调、呆滞、没有色彩、没有生命。

再没有什么比我们的语言更能影响思想的方式了。

”足见其思维的缜密与开阔、教育的严谨与广泛。

在读到后半部分接近尾声的时候,自己对这个家庭已有了很“深”的了解,看着他们所有的一字一句,个中欢欣苦涩无以言表,唯一心里想的,就是这本书不要被看完,希望再多看一封信。

然而结束是必然的,尾声迎来得那么迅猛与沉重,虽然表面轻描淡写显得风平浪静,但不难理解其中所隐含的力量,冷静的背后异常的坚实与动人。

一个人不面对真正的磨难,也看不到其承载的真正的极限。

世事难料,生活总是变化莫测的,傅雷夫妇在几年的书信中所反映出的教育、品性、学识与素养,在面对家庭等重大事件上,显示出了真正合格的艺术家应有的品性,正如傅敏在编后记中所说的一样,那是人最真实的情感与体现。

【篇二】

我长期和父母生活在一起,所以无法体会到那种互通家书时因距离而产生的淡淡的忧愁和丝丝的甜蜜。

我很向往这种感觉,因此我拜读了这本《傅雷家书》。

我对书中这样一段话感慨良深:

“说到不完整……你提到的perfection(完美),其实perfection(完美)根本不存在的,整个人生,世界,宇宙,都谈不上perfection。

……我们一辈子的追求,有史以来多少世代人的追求,无非是perfection,但永远是是追求不到的,因为人的理想、幻想,永无止境,……。

”由此我想到一个故事。

以前有一面破碎的镜子,碎成了好多片,其中有一片想去找到剩余的,以重新组成原有的镜子的面貌。

一路上它由于自己有棱有角,滚得很慢,从而领略到了一路的可餐秀色。

当它千心万苦地找到了所有碎片,“破镜重圆”时,它成为了一个整圆,滚得很快很快,一路上的风景在刹那间掠过。

其实我们都在追求完美,而恰恰是我们现在的不完整,把我们带到了追求完美的境界,促成了其他一方面相对的完整。

而真正当有一天,所谓的完美在身上发生时,我们倒有可能失去很多。

傅雷教子是以严厉而着称,我以为他们父子的关系固然是不太好的,而读了此书之后,想法有了极大的改变。

傅聪至海外留学,与父亲的联系自然只能依靠书信,于是父子之情便在一封封家书中表露无疑。

他们通过书信一起讨论艺术,研究乐曲的内涵,交流对事物的看法,虽然没有母子通信时那种嘘寒问暖,但他们之间的默契却是其他无论什么都无可代替的。

掩卷后对书回想起来,最大的感触就是傅雷对艺术甚深的造诣。

傅雷对于艺术尤其是乐曲的领会,颇有一番自己的见解。

这便使我不禁想到,大凡在文学上有所建树的人,在艺术领域也有着较高研究。

也许便是因为文学和艺术是相同的吧。

不同的优秀的文学作品,让人读完了会产生不同的心理效果;

而风格迥异的各类乐曲,也会带来相似的结果。

秀美的散文,带来的是有如欣赏了欢快的咏叹调后的愉悦;

沉重的小说,带来的便是如同悲恸的交响曲给人的震撼;

诙谐的杂文,带来的会是歌剧般幽雅的场景和事后无尽的思考。

细读完这本《傅雷家书》,感觉是像戏曲那样给人以不俗的氛围和回味的余地。

《傅雷家书》全书是一个父亲在循循善诱,读来很亲切,既饱含了对儿子的深情,也有着父亲独有的不可抗拒的威严。

有时候我还会想,要是我能与父亲通上几封这样的家书,那该是什么有滋味呢!

【篇三】

《傅雷家书》是翻译家傅雷和妻子写给儿子傅聪的信集。

每一封家信都汇集了父母的心血和对儿子深切的关爱。

作为钢琴家,傅聪不得不在世界各地奔波,傅雷夫妇的信时时提醒着傅聪如何聪明地做人处世,引领孩子不断前行。

静静翻开《傅雷家书》,如深沉父爱一样,有许多足以令我感动的细节。

譬如,身为父亲的傅雷为了弥补爱子因远离故土而产生的诸多对祖国传统文化的日渐陌生的因素,不顾重重的困难,坚持给孩子邮寄有关的书籍,从《诗经》、《楚辞》到宋词、明曲,还有自己的译作。

在信笺中他阐述着民族的文化哲学思想,不止一次给儿子纠正用错了的字词,为的是让儿子明白:

作为一名炎黄子孙,他是足以骄傲的,因为祖国有着无尽的文化财富,一代又一代在所有中国人的血脉里传承着!

“一个人对人民的服务不一定要站在大会上讲演或是做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业,随时随地地点点滴滴的把自己知道的、想到的告诉人家,无形中就是替国家播种、施肥、垦殖。

”这是傅雷在启发他的孩子,报效国家是每个人的权利和义务,即便自己是普通人,也可以为国家、社会作贡献。

每个人都是社会前进的车轮,我们的所作所为、点点滴滴,都与国家息息相关。

因此,我们应该积极地为祖国作贡献,创造美好的明天。

当傅聪忙于演出、练习而时常熬夜,以致精神疲惫,傅雷劝告傅聪劳逸结合,多到郊外或博物馆。

“人寿有限,精力也有限,要从长远着眼,马拉松才会跑得好。

”傅雷用形象的比喻,劝诫傅聪爱惜自己的生命。

傅雷还告诫傅聪,“永远保持赤子之心,到老也不会落伍,永远能够与普天下的赤子之心相,相契相抱”。

只要我们心系祖国,不断适应社会发展,就一定能为自己和国家造福。

傅雷还常劝诫傅聪不要放弃,多虚心向身边优秀的人学习,成功时保持虚心,这些都造就了傅聪的成功。

文革之后,傅聪没有忘记自己的祖国,千里赶来,这是赤子之心的最好体现。

一个人一生要面对许许多多难题。

傅聪身上具备的优良品质,是在傅雷的教导中获得的。

作为新一代青年,我们要在生活中时时刻刻警醒自己,为创造美好的将来而努力。

【篇四】

《傅雷家书》是我国文学艺术翻译家傅雷及夫人写给孩子傅聪、傅敏的家信,该书是一本优秀的青年思想读物,是教育子女的经典名书,是充满着父爱的教子名著。

他们呕心沥血的培养两个孩子,教育他们先成人、后成家,是培养孩子独立思考,因材施教等教育思想的成功体现,因此我认为傅雷夫妇是中国父母的典范及榜样。

我认为如果人的一生真的可以为自己所热爱的事业而奉献那是一件多么伟大的事情,同时也会让自己的人生变得更加充实。

我现在已经可以找到生活的目标,虽然以前是盲目的。

但我知道只要我们朝着目标努力就会有所收获。

傅雷说:

也许金钱物质方面不能给予你足够的回报,但是学术和艺术一定会给付出的努力以一个答案。

我想不管努力是否可以带来回报,但是它至少可以使我们心灵更加充实。

我相信如果每天都把时间用在自己认为有用的地方上去,一定会得到进步和满足。

我认为只有在互相鼓励和互相支持下,有着最真实的心灵的沟通才是最让人羡慕的。

傅雷说他和他的儿子是最亲密的朋友,多好的一种父子关系啊,我觉得读《傅雷家书》真的可以丰富人的内心,让人变得平静。

而且文学和艺术都会给我们心灵的熏陶。

我们在那里面吸收的养分会让我们茁壮成长,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很多的乐趣。

《傅雷家书》是傅雷思想的折光,可以说是傅雷毕生最重要的著作,因为《傅雷家书》是给他与儿子之间的书信,充分体现了作为爸爸对儿子的心意。

写在纸上的都是些家常话,,心里怎么想的,笔下就怎么写,用不着担心读者。

正因为这样,感情才那样的纯真挚朴,没有半点虚伪《傅雷家书》的意义,远远超过了傅雷家庭的范围。

书中无处不体现了浓浓的父爱,或许每个父亲对子女都疼爱有加,但在疼爱的同时,不忘对其进行全方面教育的,在人口众多的中国,能够达到此种地步的,能有几人,因为这需要充足的条件,父亲要博学多才,儿子要知书达理,而父子之间更要有充分的默契。

好读书,读好书,《傅雷家书》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是一本充满父子之情的好书。

【篇五】

“傅雷夫妇不愧为中国父母的典范,一生苦心孤诣,呕心沥血培养两个孩子……”究竟是哪一股力量推动傅雷写下万字家书?

我想是父亲对孩子的关爱吧。

不错,如果没有他的苦心指点,对大儿子的应材施教,那也就不会有如今让中国引以自豪的钢琴巨星。

子承父业是中国旧社会有史以来的规矩,傅雷明明可以逼迫傅聪做翻译,然而他不仅没有让傅聪继承他业,反而对儿子的音乐前途甚为重视。

在他留学波兰,英国时,他不管自己身体的衰竭,同样废寝忘食的写信指点傅聪去拜访某一位音乐家,以及去参观博物馆。

甚至连傅聪欣赏的每一个音乐会,他都会从钢琴家到曲子做一番详细的评论,就连演奏家的小小动作,他都会为此引出相当于一封信的篇幅的讨论。

傅雷不仅是儿子的良师益友,更是以一个令人啧啧称赞的好父亲的形象留在世人心中的。

在傅聪出国的十二年间,他一共写就了两百三十五封信,平均十八天就写一封,其频率也算高的。

更令人敬佩的是,傅雷在书中精选的一百三十二封信中,每一封信对自己以及家中的事都是草草了之,而对傅聪及家庭却无微不至,特别是对待傅聪的健康问题,几乎有十来封信中提到让傅聪出去多接近大自然,简直不厌其烦,我想这也就是父爱的力量吧。

在傅雷身上,不仅能看到伟大的父爱。

在1957至1958年间,傅雷被划上了右派分子,且已被捕入狱。

为了不影响傅聪留学时的心情,傅雷夫妇始终不告诉儿子实情。

单单从这一件事中就不难发现傅雷还具有强烈的“舍小家,为大家”的民族精神。

如果他告诉傅聪事实,那么傅聪的心情一定会有波动,也就不能把全部的心思投入到学习,如此将来甚至可能会影响事业,辜负国人的期望。

在傅聪看来,父亲说的这些话只是唠叨,乃至当成耳旁风。

俗话说得好“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在我看来,傅雷说的句句是珍言。

比如他建议的理财方法:

把每一天的开销记录下,月底统计对账,到年底在对账,然后制定出一个新的预算。

这种方案不只可以减少比必要的开支,更能提高对未来的规划能力。

总的来说,这本《傅雷家书》给我上了一堂重要的人生课,如如何理财,这些都是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

【篇六】

读了傅雷家书,心里颇有感悟,心想世界上还有这么伟大的父亲;

可仔细一想,在每个人的心中,父亲不总是排在第二位吗?

第一位的总是母亲,是人们无法改变的,也许不是父亲没有给予爱,而是默默的给予,不求做得多么声张。

《傅雷家书》是傅雷夫妇1954年至1966年5月写给远在他乡的儿子的书信,信中包含了许许多多的思念之情以及对儿子的谆谆教导,傅雷用自己的经历现身说法,以及自身的人生经验教导儿子待人要谦虚,做事要严谨,礼仪要得体,同时还要具备国家民族的羞辱感和荣誉感,做一个“德艺兼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

同时,傅雷还对儿子的婚姻问题以及生活上的事情一一作了指导,每一封信都富含了傅雷对儿子的期盼、对儿子的喜爱。

字里行间都充满了浓浓的爱意,表现出了傅雷对儿子的关心;

心想自己的父亲未尝不是这样,在我生病的时候不论强风还是暴雨,都把我拉到医院去,就是那次,使我感受到了父亲在我生活中的重要性,从而进一步改变了父亲在我心中的地位。

“以演奏而论,我觉得大体很好,一气呵成,精神饱满,细腻的地方非常细腻,tonecolour变化的确很多。

我们听了都很高兴,很感动。

好孩子,我真该夸奖你几句才好。

回想一九五一年四月刚从昆明回沪的时期,你真是从低洼中到了半山腰了。

希望你从此注意整个的修养,将来一定能攀蹬峰顶。

这是傅雷听过儿子傅聪弹奏的录音后,对儿子所讲评的。

这里面包括了,傅老师对儿子的录音精细的分析,以及客观的赞赏。

并且在后面提到了对儿子的希望。

这是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方法。

既要体现出自己对孩子的肯定,让其有努力拼搏的决心,以及会成功的信心。

另一方面,也提出了自己的希望,给孩子指明了前进的路线。

从这本书里我得到了一位平凡父亲对儿子的喜爱、关心、期望,傅雷用自己独特的教育方式影响了一代人,改变了他儿子的一生。

我们现在的教育模式,如果能采取傅雷的人性化教育时不时会好些呢?

【篇七】

读书,这个我们习以为常的平凡过程,实际上是人类心灵和上下古今一切民族的伟大智慧相结合的过程。

近一时期我被《傅雷家书》深深吸引,那一封封家书,就象一次次珍贵的谈心,拉近了我们的距离,我像一个乖孩子在感受着,聆听着,用心铭记着,同时使我对生活增添了新的感受和思考。

每个人都有生身父母,大都体会过父母的慈爱和教诲。

当我读着这本家书,感到的是一种另一番教诲,不是老师的教导,不是长者的叮嘱,而是父母对儿女的关切,是不同于我的父母的关爱,却不失被细心呵护的感觉,我似乎找到了另外一种父母之爱,这也是大多数子女所体会不到的。

这是一部充满着父母之爱的苦心孤诣、呕心沥血的教子篇。

每个做父母的都深爱自己的子女,这是一种自然规律。

盼子成材,望子成龙,更是所有父母的宿愿。

然而如何教育子女?

子女怎样才能成材?

一直是困惑所有父母的课题。

《傅雷家书》给了我们一个很好、很发人深省的启示。

父亲傅雷是一个睿智,博学,正直的学者,年轻时甚至有些暴燥,极富个性。

母亲朱梅馥是一个具有东方文化素养,又经西方文化洗礼,既端庄贤淑,又温厚善良的东方女性。

夫妇二人作为中国人的典范,一生苦心孤诣,呕心沥血培养两个儿子成材,大儿子傅聪成为著名的钢琴大师,小儿子傅敏成为英语特级教师。

做为父亲,傅雷非常严厉,甚至有些“残酷”,但他完完全全尽到了做父亲的责任。

尽管傅雷每天有很多的事情要做,但他时刻没有忘记做父亲的责任。

孩子从小到大,无论在身边还是相隔天涯,他都完完全全承担起了父亲的一份责任。

当四十年代初在上海被日本包围成孤岛时,他不让孩子在外念书,甚至反对孩子上街头游玩,他把孩子关在家中,而且发现在傅聪幼小的身心中,有培养成为音乐工作者的素质,便首先在家中,围绕着音乐教育这个中心,他亲自编制教材,给孩子制定功课。

对待幼小的孩子,正如他对自己、对别人、对工作、对生活那样,严肃认真,一丝不苟,亲自督促,严格执行,并以身作则,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

他规定孩子怎样说话,怎样行动,做什么,吃什么,不能有所逾越。

比方每天同桌进餐,他就注意孩子坐得是否端正,手肘靠在桌边的姿势,是否防碍了同席的人,饭菜咀嚼,是否发出丧失礼貌的声音。

甚至因傅聪不爱吃青菜,专拣肉食,又不听父亲的警告,就罚他只吃白饭,不许吃菜。

这些在我们看来,很是“残酷”,但是大器之成,有待雕琢。

正是这样严格的家教,才造就了孩子不俗的一生,并给千千万万的父母留下了一面宝镜,照一照我们给了孩子一些什么?

为了孩子我们自己怎样做事做人?

做为父亲,傅雷即可亲又可敬,尤如心心相印的朋友。

傅雷对待孩子除了严肃、严厉外,又不失细致入微的关怀、体贴与温馨。

在孩子经受痛苦时,傅雷鼓励孩子说:

“辛酸的眼泪是培养你心灵的酒浆,不经历尖锐的痛苦的人,不会有深厚博大的同情心”。

在孩子事业方面遇到挫折时,他鼓励孩子要有更诚挚的心,“得失成败尽置之度外,只求竭尽所能,无愧于心。

”为了指导儿子把全部精力放在研究学习上,多用理智,少用感情,用坚强的信心,克制一切的烦恼,他说“艺术是目的,技巧是手段,老是只注意手段的人,必然会忘了他的目的。

在日常生活中,他告诫儿子“人总得常常强迫自己,不强迫就解决不了问题,最基本的就是要抓紧时间”。

“做事要科学化,要彻底”;

“在外面世界均勿难为情,被人家随便多留,才能不打乱事先定好的日程”;

“修改小习惯,就等于修改自己的意识与性情”。

“身外之名,只是为社会上一般人所追求,对个人本身的渺小与伟大却没有相干。

智者自甘淡泊……因此我们不因该受羁于贪念和欲望”。

当孩子成年后,面对感情的选择,他竟也不失时机的帮助:

“要找一个双方缺点各自都能各自认识,各自承认,愿意逐渐改,同时能彼此容忍的伴侣(这一点很重要),要找永久的伴侣,也得用理智考虑,勿被感情蒙蔽。

”而当孩子们成家后,他又叮嘱“切勿钱在手头,撒漫使花,越是轻视物质,越需要控制物质”。

……随处读来,有反复叮咛,有温馨提示,有如朋友交心,有的甚至连点重重的着重号,可怜天下父母心,这些如细流般温润人心的句句话语,难道只是一般父母意义上的唠叨,这是千年修来的福气。

翻动着每一页字字沁人心脾,我的心总能被染的金灿灿的。

想到我们这些做父母的身上正是缺少这样东西。

我们应该学会与孩子朋友式地相处。

这是一部最好的艺术学徒与人格修养的读物。

傅雷的艺术造诣极为深厚,对无论古今中外的文学、绘画、音乐的各个领域,都有极渊博的知识。

他曾经有志于美学及艺术史论的著述,却终于遗憾地不能实现,但在他的儿子身上得以实现。

我觉得,这其中移传基因是一方面,主要的是得益于父亲对孩子的严传身教和细致入微的(书信)交流。

更主要的还是他对艺术的执着追求和对做人的高标准。

傅雷在注重培育儿子的艺术才能的同时,十分重视教育儿子如何做人。

他说:

我始终认为弄学问也好,弄艺术也好,顶要紧的是“人”,要把一个“人”’尽量发展,没成为艺术家之前,先要学做人,否则,那种某某家无论如何高明,也不会对人类有多大的贡献。

一个纯粹投身艺术的人,他除了艺术和个人的人格,已别无所求。

傅雷对艺术的理解十分深刻,站在人格的高度上看艺术,他说:

艺术即使是像钢琴演奏也需要严格的技术因素,但绝不是“手艺”,而是全身心、全人格的体现。

而所谓“人”在傅雷心中又是具体而微小的,这不只是一个愿望,一个口号。

它大到对世界对人类对祖国的忠诚与献身精神,小到对自己事业的严谨,对父母的孝敬,对妻子的理解,对友人的宽容,甚至具体到了一个乐段的处理,一位友人的交往,以至于儿子的言谈举止也都一一告诫“手要垂直,人要立直”都使我印象深刻,颇有感言。

甚至傅雷夫妻的人生的句号中,就用“人”字结束了,一切美好的回忆不愿让自己屈辱,不愿再让生活中有如此多的自己不能忍受的不愉快。

他们宁肯抛弃自己而获一个解脱,来完成人的诠释。

这是一部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

傅雷一生对文学艺术孜孜不倦,并有很高的造诣,同时他还是一位优秀的文学翻译家,在思想、理论、艺术上都是卓有特色的。

由于潜身做学问,傅雷不习惯参加集体活动和政治生活,但在他身上我们看到了他对自己祖国的热爱是根深蒂固,同时在潜移默化地感染着孩子们。

傅雷对孩子的爱国主义教育不是体现在自编的功课里,也不是体现在表面的说教上,更多地是体现在他的音乐译著和与儿子沟通交流中,他把对祖国的发展的关切之情,以及对祖国的热爱用书信流露和矛诸行动给孩子们,傅雷以高度负责的精神和心力,在对社会祖国和人类世界尽自己的责任。

即使当他在蒙受不白之冤时,也只字不说有损祖国的言语。

儿子傅聪,在异国漂流生涯中,吸取了丰富的养料,当他在海外过着孤儿似的生活困境之时,父母好像仍在他的身边,时时给他指导、鼓励和鞭策,使他有勇气和力量去战胜各种各样的魔障和阻力,踏上自己正确成长的道路。

通过这些书信,不仅儿子和亲人之间,建立了牢固的纽带,也通过这一条纽带,使傅聪与远离的祖国牢牢地建立了心的结合。

后来的事实证明不管国内家庭所受到的残酷遭遇,不管他自己所蒙受的恶名,他始终没有背弃他的祖国,不受祖国敌对者多方的威胁利诱,没有说过或做过有损祖国尊严的言行,这就是一个父亲对一个儿子的熏陶,这与父亲在数万里外,给儿子殷切的爱国主义教育是分不开的。

特别是解放后,傅雷目睹了党的社会主义建设成就,为新中国的宣传工作做了大量事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