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必修课程标准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8339983 上传时间:2022-12-15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0.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地理必修课程标准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高中地理必修课程标准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高中地理必修课程标准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高中地理必修课程标准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高中地理必修课程标准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地理必修课程标准文档格式.docx

《高中地理必修课程标准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地理必修课程标准文档格式.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地理必修课程标准文档格式.docx

5、注重学习过程评价和学习结果评价的结合。

重视反映学生发展状况的过程性评价,实现评价目标多元化、评价手段多样化,台调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

三、课程设计思路

1、高中地理课程注重与实际相结合,要求学生在梳理、分析地理事实的基础上,逐步学会运用地理原理、地下成因以及地理规律等。

2、中地理课程内容的设计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以人地关系为主线,以当前人类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等问题为重点,以现代科学技术方法为支撑,以培养国民现代文明素质为宗旨,从而全面体现地理课程的基本理念。

3、高中地理课程由共同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组成。

共同必修课程共6学分,由地理I、地理II、地理III(各2学分,36课时)三模块组成;

选修课程由宇宙与地球、海洋地理自然灾害旅游地理城乡规划与生活地理信息技术应用(各2学分,36课时)六模块组成。

本课程标准对选修课程学习顺序不作具体规定,选修课可以在必修课之前之后,或同时学习。

4、报考普通高校相关专业(如地学、农林、经济、管理、军事等)的学生装必顺修满地理选修课程4学分。

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

初步掌握地理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

获得地理基本技能,发展地理思维能力,初步掌握学习和探究地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术手段;

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树立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课程目标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来表述,这三个维度在实施过程中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一、知识与技能

1、获得地球和宇宙环境的基础知识;

理解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的主要特征,以及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相互关系。

2、了解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理解人文地理环境的形成和特点;

认识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及其主要途径。

3、认识区域差异,知道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和解决途径。

4、学会独立或合作进行地理观测、地理实验、地理调查等基本技能;

掌握阅读、分析、运用地图、地理图表和地理数据的技能。

二、过程与方法

1、初步学会通过多种途径、运用多种手段搜集地理信息,尝试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对地理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并把地理信息运用于地理学习过程。

2、尝试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提出探究方案,与他人合作,开展调查和研究,做出评价,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3、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表达、交流、反思自己地理学习和探究的体会、见解和成果。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

2、关心我国的基本地理国情,关注我国环境与发展的现状与趋势,增强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

3、了解全球的环境与发展问题,理解国际合作的价值,形成正确的全球意识。

4、增强对资源、环境的保护意识和法制意识,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增强关心和爱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第三部分 内容标准

内容标准的编排体例,说明如下:

(1)内容标准由标准、活动建议等部分组成。

(2)标准是学生学习地理课程必须达到的基本要求,以行为目标方式陈述。

(3)活动建议;

是为开展教学活动提供的参考性建议,可根据条件选择,也可自行设计。

(4)说明是对标准中某些问题的进一步解释。

一、必修课程

地理1

标准

活动建议

1.宇宙中的地球

●描述地球所处宇宙环境,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阐述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2.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运用示意图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

●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

●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运用简易天气图,简要分析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

●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举例说明某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运用地图分析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4.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举例说明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根据有关资料,说明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以某种自然资源为例,说明在不同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

●以某种自然灾害为例,简述其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选择一种形式(如写一简小短文绘制一幅图,或者制作一段计算机动画等),向家人或同学讲解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

●运用教具、学具,或通过计算机模似,演示地球的自转与公转,解释昼夜更替与四季形成的原因。

●观察某天文现象,并查阅有关资料,说出自己的同察结果及体会。

●绘制示意图,或利用教具、学具,说地球的圈层结构。

●根据本地条件,进行地质、地貌、水文等野外观察。

●利用身边可以找到的材料(如透明塑料袋、塑料薄膜、玻璃瓶等)和温度计,做一次模似大气温室效应的小实验。

●用计算机气压带、风带的移动,水循环或洋流运动的动画。

●通过角色扮演(或讲故事、观看录像等)形式,说明某他要素发生变化时,会导致他要素发生变化。

●收集家乡某条河流的资料,分板其变化的主要原因,并对该河流的治理和开发提出自己的设想。

●有条件的学校,可对水井进行定点、定时观测,记录水位、水色等变化情况,并分析其变化规律和主要原因。

●以本地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变化为主题,分组开展研究性学习,交流学习成果。

●针对本地经常发生的自然灾害,成立课外监测小组,制定计划,开展活动。

地理2

1.人口与城市

●分析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

●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说出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

●运用实例,分析城市的空间结构,解释其形成原因。

●联系城市地域结构的有关理论,说明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

●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并解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对人口或城市的影响

2.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

●分析农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

●分析工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工业地域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

●结合实例说明农业或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举例说明生产活动中地域联系的重要性和主要方式。

●结合实例,分析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和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

3.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了解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

●根据有关资料,归纳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联系“21世纪议程”,概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举例说明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领悟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人类的必然选择;

认识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个人应具备的态度和责任。

●运用本地人口次料,绘制图表,探究本地人口的发展模式和人口迁移的特点。

●收集所在城市不同时期的地图、照片,或进行走访,讨论城市的变化,交流感想。

●收集资料,对比不同地区人口或城市的文化差异。

●结合所学知识,判断本地农业地域类型,并分析其形成条件。

●联系本地实验,讨论某一工业企业的布局特点,以及该工业企业的原料供应和市场联系。

●模似设计某地区交通运输线路和站点的布局方案,简述设计理由。

●联系本地实验,撰写一篇有关环境治理或生态保护的小论文,并展示交流。

●举例“保护环境,从我做起”主题班会,制定本班爱护环境的守则。

●结合实际,与家人交流对环境问题的看法,并参与宣传环境保护的活动,为改善本地环境做力所能及的事。

地理3

1.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了解区域的含义。

●以两个不同区域为例,比较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

●以某区域为例,比较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举例说明产业转移和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2.区域可持续发展

●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生的原因,森林、湿地等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

●以某流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开发的地理条件,了解该流域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以及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

●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和问题,了解农业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

●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以某经济发达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过程,以及在此过程中产生的主要问题,了解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生措施。

3.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

●结合实例,了解遥感(RS)在资源普查、环境和灾害监测中的应用。

●兴例说出全球定位系统(GPS)在定位异航中的应用。

●运用有关资料,了解地理信息系统(GIS)在城市管理中的功能。

●了银数字地球的含义。

●模拟赴热带雨林、热带草原、热带荒漠、高山地区等的族旅行,描述在不同地区所能观察到的主要地理景观和地理现象,说出到上述地区旅行应携带的主要生活用品。

●开展一次模拟活动(如南水北调“调出区”居民与“调入区”居民的对话),扮演角色,交流看法。

●调查家乡一片荒废(或利用不合理)的土地,探讨这片土地废(或利用不合理)的原因。

如果这片土地让你来规划开发,你将作何打算?

为什么?

●联系要本地实验,讨论某工厂对地方经济的带动作用,以及所造成的环境污染,进而提出改进措施。

●结合学校所在地区的城镇建设实际,讨论城市化过程对于区域发展的推动作用,以及应当注意的问题。

●调查本地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所产生的危害,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保护、治理措施。

●收看相关电视节目,如“DIS-COVERY”(探索)等,了解在野久考察中GPS的功能。

●用电子地图(网络或光盘形式)查询城镇、交通、旅游等信息。

说明:

“区域可持续发展”部分,选择符合“标准”主题的区域,采用案例分析方式絯写教科书和开展教学。

本部分至少选择3个中国案例,1个外图案例。

第四部分实施建议

一、教学建议

高中地理教学要体现课程理念,落实课程目标、达到课程标准,需要地理教师在设计教学时充分考虑高中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和不同的学习需要,积极探索和运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地理学习、合作交流、批判思考以及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1.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地理观念

正确的地理观念是地理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今日各未来社会分民不可缺少的基本素质。

学习公民必备的地理是高中地理课程的理念之一,课程标准中也有大量与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可持续发展观有联系的教学内容。

教师在安排教学活动时,可以采用对不同观点进行比较和判断、反思自己行为、使用多种素材等方法,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人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等问题,形成正确的地理观念。

案例:

充分利用各种素材,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地观

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的内容中蕴含这样一种关于人地关系的观念:

从整体上说,自然环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外部条件,非决定性条件。

从局部说,在个别场合,自然环境可以成为人类活动的决定性条件。

教学中应依据课程标准,选择一些典型例证,使学生学会辩证地看待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的影响。

例如,在进行举例说明,矿产资源在不同生产力条件下对相关工业生产布局的影响的教学时,一方面要用相关例证向学生说明,矿产资源的颁矿产资源的数量、质量和组合状况是影响工业布局的重要条件,一些工业基地的形成往往是建立在接近矿产地的基础之上的(这种教学可以渗透自然环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外部条件的观点);

但有些工业基地,如日本的太平洋沿岸和濑户内海钢铁工业基地,周围并无大型铁矿、煤矿,但却是世界著名的工业区,原因是借助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发达的海运,摆脱了矿产资源的地域限制(这种教学可以渗透自然环境并非是决定性条件"

的观点)。

另一方面,还要用典型例证说明,在特定场合,自然环境会对人类活动产生决定性影响。

如采掘工业的布局,矿产资源的数量、质量往往具有决定性影响。

2.引导学生开展观察、实践探究和研究活动

教师要在高中地理教学转变学生机械模仿、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主动和富有个性地学习,可以有意识加强对学生自主性学习的引导。

例如,帮助学生学会自己设计和实施野外观察、观测、调查等实践活动;

通过在日常教学中使用探究方法帮助学生形成主动探究地理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积极创造条件开展研究性学习等。

地理研究性学习的组织实施

关于旅游区生态环境问题调查的研究性学习,可参考下列程序:

指导选题。

教师概要介绍旅游业的发展可能给旅游区生态环境带来的影响,说明保护旅游区生态环境的意义,激发学生研究旅游区生态环境问题的兴趣,引导学生确定研究课题。

组织课题组,制订研究计划。

研究计划内容包括:

课题名称、研究小组负责人、指导教师实施步骤、资料和设备等。

实施研究。

教师可提供如下思路:

取点观察记录游客乱扔废弃物的情况;

走访园林管理处,获取每日到旅游区旅游的人数;

调查旅游区内其它污染物的种类及来源、查阅有关书籍了解污染物的万分及危害;

利用调查数据与结果、分析归纳旅游区内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查阅资料分析其危害。

撰写调查报告,提出改进建议。

撰写调查报告并接受其他小组的质疑,反思本小组的研究结果,是否需要进一步谁。

组织研究成果的交流研讨。

各小组向全班燕尾服示本小组的调查,并最后形成一个基本反映全班调查结果的总报告,提交有关部门。

3.采用适应学生个别差异的教学方式

课程理念中提出构建满足不同需要的地理课程,教学中这个理念的体现可以有多种形式。

例如,在符合课程标准要求的前提下,为学生提供不同深度和广度的学习材料;

布置不同难度的作业;

给学生创造更多机会体验主动学习和探索的过程和经历,让学生拥有更多时间自主学习;

鼓励和尊重学生不同的经验、见解、想法和说法等。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积极探索适应学生差异的多种教学方式。

在学习商业网点布局与环境的关系中使用多种学习方式

采用多样化学习方式。

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多种学习方式的可能性。

例如,引导学生阅读和分析课本的文字、图表材料(图文学习);

组织学生观看商业网点布局的录像资料(直观地动态材料的感知);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语言交流);

组织学生调查当地的商业网点情况(实践活动);

请校外专家开办讲座(开放学习);

使用互联网查询商业网点资料(信息加工)等。

采用不同的评价方式。

学习方式的多样化也可从评价方式的多样化体现出来。

例如,教师允许学生自选作业的方式,可以是书写的,也可以是绘制图表、图画的,还可以与教师面谈等.

4.发展学生的批羊性思维和创新思维

高中地理内容标准中有大量需要学生运用理性思维的内容。

在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是达到这些标准重要途径。

教师可以彩让学生接触各种不同观点、对问题展开辩论、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大胆提出看自己的看法等方法逐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

此外,地理设计也是一种可以尝试的学习活动。

常见的设计主题如城乡规划、交通规划、工业区选址、某个环境问题的解决方安等。

就沙尘暴有百害而无一利展开辩论,发展批判性思维

一般认为沙尘暴是一种自然灾害。

然而,沙尘暴是否有百害无一利呢?

沙尘天气造就了黄土高原;

沙尘颗粒利于成云致雨;

沙尘有助于海洋生物生长;

沙尘暴缓解了酸雨;

沙尘抑制全球变暖。

对此,学生们争论不休,教师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就上述观点,分为正方,反方两组展开辩论,各抒己见从而拓宽了思路,开阔了眼界,发展了批判性思维,培养了用辩证方法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的良好习惯。

5.重视地理教学信息资源和信息技术的利用

信息能力不仅是学生学习能力的一部分,也是学生未来生活能力的组成。

因此,强调在有条件的地方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不只是为了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益和教学能力,更重要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

地理课程是以大量地理信息为基础的课程,教师可以利用地理课程的特点,创造性地利用地理教学信息资源,重视开发和应用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在有条件的地方,要积极利用网络中的地理信息资源、电子地图和信息技术优化地理教学。

在条件尚不具备的地方,可仍以教科书中的地理图像、地图册为主要媒介,配以广播、电视、报纸等大众媒体,或采用访谈、调查等方法帮助学生学会从多种途径获取需要的地理信息,并学会应用。

利用信息方法分析冷锋对北京天气的影响

首先,建立一个冷锋对天气影响的学习网页,包括学习资源、问题讨论、成果展示、信息交流等内容。

教师可先在学习资料中提供学生掌握的基本要领和独立学习时用到的背景资料,在问题讨论中提出讲座的题目,保证学生能从互联网上查找资料。

第二步,学生分组收集北京的天气资料,并及时将收集的资料整理后放到网页上。

第三步,小组讨论,利用收集资料说明论题,并记录下讨论过程,整理后放到网页讨论区中。

学生个人也可在讨论区自由发表意见或寻求帮助。

第四步,将小组或个人的学习成果放在网页的成果展示区中,供同学互相阅读。

第五步,全班同学集中讨论、总结、开展成果评比。

二、评价建议

地理学习评价,要在知识与技能评价的基础上,关注对学生价值判断能力、批判性思考能力、社会责任感、人生规划能力形成状况的评价。

在教学活动和学习评价中要重过程、重应用、重体验、重全员参与。

地理学习评价应发挥其激励与发展功能,使学生从评价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激发学习兴趣,积极参与学习活动,提高地理学习水平。

教师要关注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表现与反应,并给予必要、及时、适当的鼓励性评价。

下面是一些教师可以尝试使用的新的评价方法。

1、对地理知识理解的评价

评价学生地理知识理解和应用状况的标准,主要是衡量其理解能力和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运用已学知识的能力。

理解能力的评价主要看学生对地理概念、原理、规律、理论的表述状况:

知识运用能力的评价主要看学生能否激活所储存的已学知识,能否将相关知识迁移到具体情境之中。

对地理概念理解能力的评价标准与等级划分

水平1

水平2

水平3

水平4

对地理概念的理解

∙ 

只能理解少数基本地理概念 

存在较严重的误解与混淆。

很少能用不同形式表达同一概念。

l能够理解一些基本地理概念

存在一定程度的误解与混淆 

有时能用不同形式表达同一概念 

能够理解大部分基本地理概念 

较少误解与混淆 

能经常用不同形式表达同一概念 

能够理解全部基本地理概念 

完全没有误解与混淆 

能用不同形式表达同一概念 

2、对地理技能形成与运用的评价

评价学生地理技能的形成与运用状况,主要考查学生对各种地理技能的功能、方法和要领的了解程度,选择应用地理技能的合理程度,运用地理技能的熟练程度,以及应用地理技能所取得的学习和研究成果的正确程度和实际价值。

案例1:

评价学生获取和处理地理信息的能力

检测运用资料说明海平面变化对海岸带自然环境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影响的达标程度,可以布置研究性活动,让学生搜集有关海平面上升对海岸带影响的科普读物、论文、图片等资料,自己撰写小论文、绘制图表,或办宣传板报。

以评语方式对学生在上述活动中表现出的利用信息源情况,资料的多样性、可靠性、全面性以及学生撰写的小论文、绘制的图表的质量予以评估。

案例2:

评价学生利用网络信息和网上GIS地图获取和处理地理信息的能力

网络上关于北京的旅游资源信息非常丰富,在有条件的地方,可以指导学生根据预设条件(如时间、经费、开支等),利用网络信息和网上GIS地图(电子地图)设计一个北京三日游旅游方案。

方案要包括景点选择、景点介绍、旅游线路、交通方式选择、日程安排、各项开支细目、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制度规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