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语言学笔记第六章Word格式.docx
《英语语言学笔记第六章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英语语言学笔记第六章Word格式.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这一差异使我们看到调查者面临的一个无法解决的矛盾:
研究对象越自然,不可控制的变量数目就越多;
越严格地控制情景,所获反应不能代表真实言语情景的可能性就越大。
因而必须考虑到不同角度的方法主题,以期结论能与实际情况相一致。
心理语言学的研究对象一方面是正常的成人和儿童,另一方面是有语言障碍的失语症人群。
关于失语症患者的一个基本假设是:
语言能力某方面的缺失,可能会引导我们发现大脑中哪部分独立于其他部分而起作用。
6.1.2近期主题
尽管我们发现现代心理语言学存在不同流派,可它们还是有很多一致的总趋向和关键性论题。
不同研究者达成共识的主要一点是:
人类语言系统可能是"
模块化"
的,因为它由一些相互独立并且相互作用的部分组成。
虽然"
模块"
的数量和性质还远未搞清,但近期大量工作已经在试图阐明这一可能的洞见。
然而,认为语言组织可能是"
的也引发了一场关于模块整合的较大范围的争论。
不同模块之间是有联系地保持独立,还是有一个包含一切的中心组织者、其中容纳了更加抽象的表达式,两种观点争执不下。
例如,可以清楚地看到,在一程度上词语的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必须各自独立。
因而有人提出这种方式:
应有两部有联系但相互独立的词典,一部提供给书面言语、另一部提供给口头言语。
另一方面,也有人认为这些相互独立的词典最终整合成一部抽象的"
总词典"
,各种产出之间的差异在"
中合并为一。
这一问题尚无定论。
最近,"
分隔"
(encapsulation)问题占据了主流,即每个模块自动、独立工作的程度以及与其他模块隔绝开的不同的内容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
进一步的问题是结构和过程之间的关系。
普遍认为,思维中可能容纳了一些确定的语言结构以用于各种"
过程"
--如理解或产生言语的过程。
一部分研究者坚持结构和过程只有间接联系,另一部分则认为该联系是紧密的。
对这一分歧人们经常用语言学家的语法和普通人的"
语法"
两者间的关系来形容;
并且从这个程度上说,前者具有心理现实性。
那些认为结构和过程之间仅有间接、微弱联系的人倾向于接受以下观点:
语言学家的语法可能有"
心理现实性"
、即使我们看不到它直接应用于言语过程的方式。
例如,乔姆斯基(1980)主张,即使与阅读或产生过程没有关联,只要它表达了对思维中的语言结构的"
最佳猜想"
(bestguess),这样的模型就应看作是具有"
心理现实的"
,直到它被另一更好的模型取代。
然而,另外那些坚持认为结构和过程之间应有紧密联系的研究者则提出,语言学家的语法应该和语言过程有明晰的关联。
这场争论在不久的将来恐怕仍不能达成一致。
心理语言学研究的三个主要分枝是语言理解、语言产生和语言习得。
也就是说,
(1)人们如何运用他们的语言知识,如何弄懂他们所听到或读到的?
(2)人们如何生产出他人作为接受者所能理解的信息?
(3)语言在思维中如何表现、它是怎样习得的?
限于篇幅,本章主要介绍语言理解和语言发生过程。
语言学教程6.2语言理解
大多数心理语言学的研究和理论关注于语篇的理解,但其前提是它们也和言语理解相关。
如果我们假定语篇理解涉及的过程大体上与言语理解过程相同,那么可以推知,有良好阅读技巧的人一般也应该有良好的言语理解技能;
反之,阅读能力差的人其言语理解能力也趋于较低水平。
事实上,情况的确如此。
阅读理解和言语理解都包括一些过程。
对读者或听众来说,利用语法结构和所呈现的意义是非常重要的。
意义既可以通过叙述所呈现的东西从语篇或言语中提取,也可以从长时记忆储存的信息中提取。
人们做了很多努力来解释人已有的知识怎样运用到语篇和言语中去,下面就将讨论其中部分尝试。
6.2.1词语识别6.2.2词汇歧义
6.2.3句法过程6.2.4语义学和句子记忆
6.2.5阅读的基础过程
6.2.1词语识别
理解任何信息的初始步骤都是词语的识别。
正如我们所见,句子意义部分地由其中所含词的意义决定;
而且,单词识别还提供了确定句子其余部分语法结构的信息。
比如说,认出一个单词也就知道了它属于哪个词类,从而可以确定它所属短语结构的范围。
以动词"
放"
为例,随着对其意义的确认,我们同时也在预期其后补足语的确切类型;
也就是说,其补足语次范畴化为一个宾语名词短语和一个处所短语。
当听到动词"
到达"
(arrive)时,我们知道其后不带宾语。
通过识别一个单词并回想记忆中与之相关的知识,上述信息也可以为说话者所利用。
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单词识别都是一项无需费力的任务,以至于我们没有认识到它实际上多么困难;
例如,要设计一个计算机系统来完成这一任务事实上已经证明是不可能的。
首先回忆一下任何一个已知的人所掌握的全部词汇量,普通的六岁儿童已经知道大约一万四千词了;
另一种困难是歧义造成的,即两个发音相同的单词意义不同。
尽管有这些困难,被试仍能相当迅速地识别他们所听到的。
证明这一情况属实的论据来源于"
预示性实验"
(shadowingexperiments),实验中人们要大声重复他们刚刚从录音机上听到的东西。
如果听和说之间停顿不到一秒,被试者都能够流利而准确地重述所听到的;
如果听的是无意义的话或者外语,就做不到这一点了。
那么词语识别是如何进行的呢?
一种常识性的、得到许多实验结果支持的看法是,在听言语时,人们一开始就在逐渐狭窄化将要听到的词的范围了。
如果听到的第一个音是/s/,就排除了所有以其他音开头的单词;
如果第二个音是/p/,又排除掉了一部分可能性;
只剩下一种可能性时,一个单词就可以得到确认了。
这种解释就是所谓"
集群(cohort)理论"
,它假设自动的词语识别以一组词的形成开始:
人们先感知首音,然后一个接着一个;
随着接受的音增多,词语的集群(cohort)数下降。
这种理论同样可以推广来处理书面材料,很多实验支持这种词语识别观点。
根据这一模型,一个显而易见的推论是,如果漏掉了单词的首音或首字母,识别会比较困难、甚至变得不可能。
早在1900年,就有实验表明,单词首音的发音错误比尾音念错更加有碍于词语识别;
这也说明以上关于词语识别的模型是正确的。
如果单词尾音漏掉,可以由前面的音推测出来;
而由尾音来推测前面的音则要困难得多。
影响词语识别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是词语在已知语篇或语境中的出现频率。
频率效应描述了这种附加的效益:
一个单词的识别要归因于它在语言中更频繁的使用。
例如,像"
better"
(较好的)或"TV"
(电视)这样的单词比"
debtor"
(债务人)或"
mortgage"
(抵押)更经常出现。
用我们上面描述的从首至尾单词识别路径很难解释这一效应。
频率效应的一个可能解释是,词汇部分地也是根据出现频率组织起来的,而不单纯是由从头至尾顺序出现的语音形成。
识别刚刚听到过或读到过的词比识别最近没有遇到过的词快一些,而常用词可能比非常用词更近期地被用到,所以把频率效应解释为近期效应是可能的,而且这样还可以减少我们必须解释的独立效应的数量。
近期效应描述的附加效益是:
单词的识别归因于它在语篇或语境中的重复出现。
然而,要再次指出,频率效应也和上面描述的单纯从首至尾识别运算法则不相符合。
词语识别涉及的另一个因素是语境。
当已知词语为待识别词提供了合适的语境时,人们的识别会更有准备。
例如,Thisistheaorta.(这是大动脉)。
这句话未给听众任何帮助他们认出单词aorta(大动脉)的语境。
但是在Theheartsurgeoncarefullycutintothewalloftherightaorta.(心脏外科医生小心地切入右主动脉壁)这句话中,很多人会发现Theheartsurgeon(心脏外科医生)这一线索从而帮助他们更快地识别该单词。
研究者已经提出语义关联网络这一机制来解释语境效应,该网络表现了各种语义相关的词之间的关系。
当话语提供了关联网络中的其他成员时,词语识别会更快。
显而易见,单词意义与我们对它所指概念的理解和相应常识也紧密相关,因而可以顺理成章地假设:
当我们听到词语heartsurgeon时,不仅这些词本身的意义被激活、而且也激活了很多容易想到的相关概念,如心脏生理学、现代外科手术所涉及到的,等等;
这些概念又依次与用来指称它们的词语相联系。
6.2.2词汇歧义
很多研究集中于歧义词汇的理解上,如人们如何理解单词bug(臭虫;
窃%听^g器)或rose(玫瑰;
动词rise的过去式)。
主要有两种理论:
(1)搜索该词所有意义;
(2)开始只考虑其中一个意义。
如下实验支持理论
(1):
当要求完成句子时,人们在含有歧义单词的句子框架上所花时间比完成该词被非歧义词语置换之后的框架要长得多。
如:
例6-1
a.Aftertakingtherightturnattheintersection...
(在路口右转之后;
在路口沿正确的方向转弯之后--right是多义词:
正确的;
向右的)
b.Aftertakingtheleftturnattheintersection...
(在路口左转之后--left没有歧义)
这种迟延意味着人们考虑了歧义单词的所有意义、并且不得不花时间从中作出选择。
但是,另一些实验表明,在某些情况下,开始人们只考虑一种意义。
上面提到的两种效应:
频率效应和语境效应在这里显出了它们的重要性。
首先,如果两意中一个比另一个更常用,人们就倾向于把更常用的那个作为该词的意义。
如单词chair至少有两个意义:
椅子,主席;
但是在言语中前者比后者更常用,因而当人们看到chair时通常很快就只识别出它更常用的那个意义。
这似乎证明了开始只考虑一个意义,至少对其多个意义在使用频率上有显著差异的词来说是这样的。
其次,语义上的语境效应在决定哪个意义最合适方面也起着重要作用。
例如,当单词bug在spy(间谍)语境中出现时,它毫无疑问应识别为"
窃$听*&
器"
;
而当它出现在spiders(蜘蛛)和roaches(蟑螂)这样的语境中时,则会识别为"
一种昆虫"
。
6.2.3句法过程
单词一经识别就用来构建句法结构。
在一些情况下这是非常直接的过程。
心理语言学家普遍认为,人们会尽可能快地构建句法结构,而不是等待整个词语链结束之后再来判断其中所包含的结构;
因为一般地,在听完整句话之前,已经知道了句子的开头意味着什么。
我们平常都有这样的经验,就是在听别人说话时能够补上他漏掉的词;
这也表明结构的构建必然是先于整句话的结束而展开的。
早先提到的"
狭窄化任务"
同样证明了这一点。
有时人们在"
狭窄化"
时,会弄错了所听到的,说出一个不在他们正大声重述的原稿中的词。
这个单词从句法和语义上一般都是与语境相吻合的。
如果一句话中所有单词都没有歧义,或者每个单词只有一种可能的范畴、并且该范畴只适合一种短语结构,就不难理解人们怎么能够那么迅速地构建正确的句法结构并且理解它。
例如,在thejealouswomanwentaway.(那个妒忌的女人走开了)一句话中,the只能是限定词,woman是名词,合在一起组成名词短语或叫名词词组;
went是过去时动词,away是小品词,两词合起来组成动词短语;
最后,名词短语和动词短语合在一起组成句子。
根据这个例子,我们没有理由认为确定句子结构的过程很困难。
然而,经常地,由于单个词语有歧义,或者词组成短语有多种可能方式,这一过程变得很复杂,有时甚至无法确定句子的结构和意义。
例如,Thecopsawthespywiththebinoculars.有两种可能的结构;
造成歧义的原因是介词短语withthebinoculars如何与句子其余部分结合:
它可以充当动词see的补足语,也可以看作是名词短语的一部分;
前一种情况下句子意为"
警察用双筒望远镜观察间谍"
,后一种情况则是"
警察看到了带着双筒望远镜的间谍"
有些歧义归因于句中单词兼属不同范畴。
在thedeserttrains这一表达式中,desert(沙漠)应该看作动词trains(训练)的主语还是名词trains(列车)的修饰语?
如果它后面继之以mentobehardy,第一种理解就是正确的(沙漠使人坚韧);
但如果后面是seldomrunontime,那么取第二种解释才合适(沙漠列车几乎从不准时)。
一个与这种歧义句相关的有趣现象叫做"
花园小径"
,花园小径句就是那些实际解释不同于我们一开始所想结构的句子。
如果证明开始的选择是错误的,就要花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来找出另外一种结构。
有时甚至永远也找不出来,他们被"
引到花园小径中去"
了,被"
骗"
去思索句子的另外一种结构、而非其表面上显示的。
降级关系从句经常使人有这种走入花园小径的感觉。
例如,Thehorseracedpastthebarnfell的意思是"
比赛跨越障碍的马摔倒了。
其中racedpastthebarn是降级关系从句。
但即使这样解释了,很多人仍然难以看出这个句子是如何建构的。
像歧义词汇处理遇到的问题一样,歧义句处理的一个重要问题是人们如何确定歧义句的结构。
他们或者是考虑所有可能性然后选择最好的,或者是在某种策略指导下首先选定一种、当这种尝试失败时再重新考虑。
花园小径现象表明,至少对某些歧义,人们是首先确定一种对有歧义词语系列的解释,只有当这种解释无效时才会意识到其他的可能。
在上面的例子中,因为动词fell放不进已经搭好的结构中,所以人们意识到一开始对句子的分析有错误。
已经有很多假说来解释人们怎样确定首先采用哪种分析。
猜想之一是,有一种强烈的倾向,那就是构建尽可能简单的结构。
举个例子,如果句子的第一个单词是the,那么有可能在其后出现的结构数量是无穷的:
虽然the是限定词、无疑意味着一个名词短语,但是这个名词短语可以是句子的主语,可以是修饰主语名词的所有格短语,可以是修饰所有格名词的所有格短语,如此等等;
由于递归性的存在,这种可能性是无限的。
如果人们分析所有这些无穷的可能直到发现了确切证据能支持其中一种,效率就将非常低。
而如果是从所有可能性中任选一种的话,多数可能选择最简单的。
也就是说,人们解释句子结构时,一开始构建的是最简(或者说最小复杂性)句法结构,这种观点叫做最少接触理论。
也有其他类型的信息可以帮助人们选择歧义句的恰当解释。
比如词语,其语义解释有时就决定了最可能的结构。
回到上文所举歧义例,某人"
用双筒望远镜来观察间谍"
的可能性与间谍"
应该有双筒望远镜"
的可能性是相等的;
但是如果用词语"
左轮手枪"
置换"
双筒望远镜"
,情景就改变了。
带着左轮手枪的间谍是很有可能被发现的,而用左轮手枪观察是不可能的。
因而,可以根据两种解释在语用上的可能性从中做出选择。
转自[英美者]-英语专业网站:
6.2.4语义学和句子记忆
记忆表达式在一定条件下不是句法的,对此观点最重要的证明之一出现在我们的实验中。
我们向被试出示一些短故事,每个故事有一个关键句。
在被试听完句子后的某一个时间,我们向他出示测试句,并要求其判断,该句是否在所有方面都和所听故事中的某句话完全相同。
测试句根据关键句而设计,跟关键句具有一种派生关系。
当然,任何一次实验中,被试都不知道故事里哪句话是关键句。
比如,这项研究中用的一个故事讲述望远镜的发明,其关键句如下:
例6-2a
Galileo,thegreatItalianscientist,sentaletteraboutittohim.
测试句可以紧接在关键句之后出现,也可以间隔60或120音节后出现;
可以与a完全相同,可以利用被动语态与a相关,可以通过另一种不涉及意义变化的句法规则与a相关,也可以通过主语和间接宾语的互换与a相关--这种互换引起了意义上的显著改变。
后三种可能性可以用(b)-(d)说明。
b.AletteraboutitwassenttohimbyGalileo,thegreatItalianscientist.
c.Galileo,thegreatItalianscientist,senthimaletteraboutit.
d.HesentaletteraboutittoGalileo,thegreatItalianscientist.
研究结果表明,如果测试句紧接在关键句之后出示给被试,被试能识别任何改变,无论句法的还是语义的。
然而,如果间隔60个音节后--虽然只是短短6O个音节--出示测试句,被试对b或c的反应就会和对a的反应几乎相同,认为在故事里听到过同样的句子;
也就是说,在这么短的间隔之后,他们已经不能分辨没有引起意义改变的句法变化。
对于d,被试的表现要敏锐得多,并且即使在间隔120音节后,他们仍能几乎百分之百准确地发现语义的变化。
这似乎表明,语言材料的句法细节通常不会长时间储存,正常情况下储存在被试记忆中的是句子的意义表达式。
注意这并不意味着句法细节在记忆中不起作用;
实际上,这项研究结果与认为语法细节用于短时记忆的看法是相一致的,可能在一定条件下实验者能够得以接近这一表达层面。
也许,目前的研究使用有结构的故事形式,而多数我们提过的早期记忆研究用孤立的句子作为刺激物,这种研究对象上的差异也并非无关紧要。
比上面所讲更为有趣的工作已经在同化理论的框架中展开了。
这一部分很难界定,因为它更强调背景知识在正常情景下对语言材料记忆的重要性,而不同于使用语义特征的方法。
有证据表明,对一些记忆表达层面来说,这种背景知识是必要条件;
也就是说,没有它们就无法建立合适的表达式。
当我们向被试出示有结构的语篇,并要求他们理解和尽可能多地记忆其内容时,发现了支持上述观点的证据。
这些经过选择的语篇描写了不同的事件情景,但它们使用的词汇和语法结构是极为类似的。
第一组被试只是听了语篇;
第二组被试在听之后还看到一幅图片、该图片为语篇提供了合适的语境;
第三组在听之前就首先看了那幅图片。
结果相当激动人心:
第三组比另外两组都更完整地记住了语篇内容,这似乎需要该组被试设法构建一个此项任务中他们可以使用的表达层面,而这一层面被前两组被试拒绝,尽管语篇中的词项和句法都相似。
近年来同化理论已经开启了记忆研究的新领域,而且可能在将来一段时间里都将继续指引研究方向。
其主要弱点是,它只是指出了一个事实,即某些语义表达层面可能允许我们上面简要描述的过程得以发生;
在此之外几乎没有说出什么关于句子语义表达式的细节情况。
特别地,对于词语的语义表达式它也未说出任何东西;
并且理解过程包括从某种心理词典或词汇中"
查寻"
个别词的意义也是不证自明的。
6.2.5阅读的基础过程
眼部移动。
调查一些阅读所涉及过程的一条有效途径是研究阅读时人们的眼部移动。
当我们觉得眼睛在语篇的一页中缓缓移动时,事实大不相同。
我们的眼睛实际上做了一系列的被称作"
扫视(saccades)"
的快速移动。
在每次眼睛跳跃之间是持续约250毫秒的成像周期。
通常在单词开头处成像,两次成像之间大约有八个字母或相当于这么大地方的间隔距离。
绝大多数成像活动在语篇中是向前进行的,只有约10%到15%的成像是眼睛回溯语篇中早先看过的地方。
格外重要地,信息只是通过成像从语篇中获得、而根本不是来自扫视。
感知时距。
一次成像能提取多少信息?
人们用了很多办法来测量所谓感知时距,即能够提取到有用信息的字母范围。
毫无疑问,感知时距会随着很多因素的改变而变化,如字体大小、语篇复杂程度等。
然而,典型情况下,感知时距成像左侧包括三或四个字母、右侧包括约十五个字母;
希伯来语读者则呈相反情形,因为他们是从右向左阅读的。
如果说看语篇后面部分比回过头去看前面已经处理过的词更有价值,这好像是很偶然的现象。
感知时距几乎跨越20个字母的事实意味着其中有些词并未落入眼睛的焦点区域、即分辨率高的地方;
那么从视网膜中央凹之外的区域提取什么信息呢?
已经有相当复杂的研究揭示出:
意义不是提取的,关于字母特性的信息是获得的。
即时假定。
从哪一点上看,意义是从语篇中的词语提取的?
读者应该每遇到一个单词就马上展开所需过程来理解该单词及它与句中之前单词的关系,这叫做即时假定。
卡本特(Carpenter)和丹曼(Daneman)(1981)取得了一些与即时假定相一致的证据。
他们把下面两个句子放入一个讲述捕鱼的语境中:
例6-3
Tomorrowwastheannual,one-dayfishingcontestandfishermenwouldinvadetheplace.Someofthebestbassguitaristsinthecountrywouldcometothisspot.(明天是纪念日,有一天的捕鱼竞赛,渔夫们将拥入此地。
乡村里一些最好的低音吉它演奏者也将到场。
)
这些句子是特意用来干扰被试的。
他们很自然地就把bass解释为一种鱼(鲈鱼),但是接下来,单词guitarists(吉它弹奏者)表明bass在句中的意思应为"
音调低的"
多数读者的目光在单词guitarists上停留了非同寻常的相当长的时间,这意味着他们几乎立即注意到了歧义及其解决办法。
也有其他证据表明,即时假定把问题简单化了。
多数读者有时会把目光转回语篇前面部分;
这一事实意味着语篇的意义并不总是立即被提取的。
另外,有时读者会不止一次把目光停留在同一个单词上,这也与即时假定的精神相悖。
6.3话语/语篇解释
话语作为语境,影响句子和词平面的解释,给可能有歧义的词或短语指示一个确定的解释方向。
例如,有些句子可以从字面上来理解(根据词语的标准用法),也可以取其比喻义(偏离通常认为是其标准意义的用法,取得某种特殊的意义或效果)。
语境会促使读者选择其中一种。
人们尝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