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通论的解析Word下载.docx
《消费通论的解析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消费通论的解析Word下载.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的投资空间巨大,内需拉动是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此为《消费通论》的学术指导。
当前中国正好处在新一轮消费结构升级的转型期,其中大部分区域开始转入享受型,在这种背景下,中国从投资消费拉动型向生活消费拉动型转变是完全可能的。
专家认为,吴炳新《消费通论》的消费理论体系:
一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推动和发展;
二是揭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
三是提出了为市场经济诸多政策设计、再造、优化的理论基础,为当前和今后许多政策设计找到了理论根据。
生活消费,科研、生产消费,社会消费牵动经济圆周螺旋发展规律是自然规律,也是母规律。
在商品生产交换过程创造了货币,创造了市场经济自然(自由)规律,在市场、货币、金融工具统治了商品生产和交换及消费的过程,创造了市场货币金融、经济规律,她有巨大的正面积极作用,同时又有严重的破坏性危害。
国家上层建筑政府代表国家总经济基础、总生产关系、总生产力,代表全体国民的消费利益和权力,有责任和权力发挥市场金融、经济规律巨大的正面积极作用,克服她严重的负面破坏性危害。
这就创造出了国家主导经济,以生活消费为中心宏观市场调控规律,即六个目的、三个手段、20个要素,在三大消费经济活动过程,系统的突出——平衡——平衡——突出的运动过程不断调控,确保经济又好又快持续发展,建设和谐社会,使人类消费和幸福与自然和谐。
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们预测:
21世纪将是亚洲的世纪、中国的世纪。
这世纪之交是一个经济和社会蓬蓬勃勃发展的时代,因而也是一个需要巨人和产生巨人的时代。
吴先生是一代人的缩影和代表。
他的思想,他的社会行为,以及在他的经济理论指导下的经济实践和他所取得的成功,对于每一位关心自身命运和民族命运的人都有一种意念上的启示。
社会上很多人知道吴先生是一个成功的企业家,其实吴先生首先是一个理论家,而后才是企业家。
他热爱理论学习和思考探索,是一个非常刻苦的学者。
现在被国内外多所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聘为客座教授或特邀研究员。
30年前,吴先生就把消费定为自己长期的研究课题。
他为什么要确定这样的选题?
因为他在观察研究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的发展中,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消费是人类自诞生以来几乎全部的社会活动的原初动力,人们只要生存在这个社会上,无论是物质需要还是精神文化需要,都要涉及到消费。
庞大的社会生活也是如此,人类的全部经济发展史表明:
每个社会细胞的经济行为的终极目标都可归结为消费,任何产品的最终指向也都是消费。
因而一切庞大的社会活动都在围绕消费而展开。
所以消费对整个经济的作用不但是巨大的,而且起着关键作用。
由此可见,消费,是经济学中永恒的核心话题。
这也正是吴炳新先生研究消费问题的一个重要动因。
吴先生认为消费决不是被动消极的,真正起决定作用的不是生产,而是消费。
他看到了消费对于生产、对于流通、对于分配的巨大的反作用。
因而他着意要研究这一问题。
马克思是从商品开始,层层剥开了资本主义生产的秘密,揭示了资本剥削的秘密,揭示了资本积累的趋势。
吴先生是从消费开始,对整个社会消费的方方面面进行了论述。
涉及到了生产、科研、分配、税收、金融、价格、价值、货币、信贷、国民经济宏观调控等诸多经济与社会问题。
《消费论》这部书就是他化费了30多年的时间,呕心沥血,精心写成的。
表现了他的深厚的理论功底和独到的研究方法。
我认为,作者把消费作为经济学研究的突破口从而进行长期的专题研究是极具学术眼光的。
通读全书,我对《消费论》有以下几点感受。
一、《消费论》赋予消费以崇高的学术地位,这是对中国经济与社会研究的一个重大贡献。
从某种意义上讲,作为一个研究成果,《消费论》既是学术意义上的总结,又是把经典经济学理论与包括他自己在内的全人类的经济活动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简单地说,发现消费的价值,并赋予其崇高的学术地位,是这部书对中国经济学理论研究的一大贡献。
《消费论》不仅是我国第一部利用多学科全面研究消费问题的专著,而且是第一次把消费作为经济社会研究的基点的著作。
本专著不仅从经济学、管理学、营销学的视觉研究消费,而且从哲学、社会学、文化学、历史学的视角研究消费。
特别是作者借助系统的科学的理论与方法研究消费,把消费作为一个复杂的动态的系统来进行研究,而且在很多方面采用了定量分析的方法,描述消费在整个经济领域乃至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的地位、影响和决定意义。
另外吴炳新在全面分析西方古典和现代经济学著作之后,发现,西方主流经济学从来都是以生产为中心的,消费从来都是依附性的。
新古典主义经济学的体系本身,在消费的问题上存在着重大缺陷。
具体表现为:
生产价值论中缺乏抽象消费概念,生产资本论中缺乏消费增值概念,生产目的论中缺乏自主消费概念。
以至在整个工业化过程中,不断表现出“为生产而生产”的“生产中心”倾向,造成一次又一次经济危机。
但是在工业经济向信息经济转化的过程中,这种对消费价值的习惯性忽视,已经成为西方主流经济学的重大缺陷。
不光是在西方,在我们国家,一直有着忽视消费甚至抑制消费的传统,这种传统曾经长期左右着普通百姓的消费观念,甚至一度成为主流意识形态的一部分。
吴炳新认为,为消费正名,还原其在经济循环中的价值,赋予其在社会学和经济学领域应有的学术地位,唤起人们消费理念的革命,是迫在眉睫的事情。
否则理念的转变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是无法实现的。
二、《消费论》揭示了市场经济的本质特征,提出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最重要途径
吴炳新先生认为计划体制下是重生产,是生产第一,而市场经济是重消费,是消费第一。
计划经济人为导致商品短缺,而市场经济则是以通过交换满足社会消费需求的不断变化。
所以他认为不把消费放在第一位,不把消费拉动作为国民经济增长的第一拉动力,市场经济最终是无法彻底实现的。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
十七大"
报告中,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提出了一些新要求,其中包括对我国消费模式的多项新要求.这是在党的历次代表大会上第一次提出我国的消费模式及其新要求,确实具有开创性的重大意义.
根据消费经济学理论和国际经验,当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时,居民消费结构开始从生存型向享受、发展型转变,零售、汽车等行业被触发;
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后,将进入全面发展时期,住房、保险、旅游业全面启动。
现在我国人均GDP1800美元,有些些地区还远远超过这个数字。
也就是说,当前我国正好处在新一轮消费结构升级的转型期,其中大部分区域开始转入享受型,在这种背景下,我国从投资拉动型向消费拉动型转变是完全可能的。
另外,经济的增长并不一定要以大量的投资为代价。
近年来我国的投资规模持续扩张,已经达到相当大的规模,如果在这个基础上继续按目前的速度增长,“十五”期间我国的投资规模将要继续扩张。
据专家估算,目前投资率每增加1%,可多拉动我国GDP0.22个百分点,居民消费率每提高1%,可以多拉动GDP0.87个百分点,消费拉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程度不言而喻。
《消费论》中有一个观点,那就是市场经济是以消费需求决定和带动生产的。
一方面生产供给可以被消费需求的增长所消化,即生产提供的产出可以顺利地实现其价值,不存在产品积压和资源浪费;
另一方面则意味着消费需求的增长和消费结构的升级,能够满足企业生产所提供的供给,即不存在被动储蓄。
因此消费需求的多样性要求,如何满足即期的消费需求,开发潜在的消费需求,创造未来的消费需求,是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动力所在。
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吴先生在《消费论》中,围绕着消费提出许多新概念、新思想,如消费链的构成,价值链的构成,消费的价值规律、消费的贡献性、消费的投资性,消费是扩大再生产的动力、消费是消费者的货币选票投向等。
这些创新性见解,不仅可以让读者认识消费的价值所在,而且能从宏观上扩大我们的经济学视野。
吴先生认为,消费是生产的起点,也是终点。
消费-生产-分配-交换-消费既是运行规律,又是一个逻辑过程。
消费是生产的动机,但生产过程也是消费,生产不仅创造了消费产品,而且还不断创造着新的消费需求和新的消费方式。
可以说,这些学术思想都从学术角度上揭示了市场经济的本质特征。
三、《消费论》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围绕消费经济的宏观调控体系。
在宏观经济学中,通货膨胀、失业、利率、衰退,和经济增长是社会生活中的日常话题。
政府所关心的如何防止衰退和提高增长率,以及控制通货膨胀率;
企业关心的是如何获得最大利润,如何让通货膨胀较少的影响生产成本;
居民关心的是怎样避免失业和自己的个人利益不受损害。
如果在一个开放型的经济中,还要考虑到进出口贸易的状况,一国是否能保持贸易平衡或国际收支平衡也是衡量经济是否健康的重要尺度。
由此看来,一个国家在总体经济中应达到的目标是:
价格稳定,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
国家经济的宏观调控,从历史上来看,大体有三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是古典经济学的调控,古典经济学和新古典经济学都认为,市场是调节经济活动的最佳方式,通过这只“看不见的手”能够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
“看不见的手”是亚当.斯密最早提出来的。
第二种情况是凯恩斯主义的调控。
20世纪30年代,第一次世界经济危机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强调政府的手段,政府行为逐渐成为调节经济活动的重要手段,政府干预一度成为主流经济学的主要政策主张。
从美国政府开始干预经济后,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发达国家开始效仿。
第三种情况是20世纪70年代出现的市场条件和经济结构的变化以及一系列经济事件的影响,尤其是管制失灵,美国首先开始实行放松管制等一系列措施。
而中国在改革开放前即实行计划经济的时候,宏观调控主要是靠行政命令手段。
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负面作用太大。
中国经过多年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宏观调控体系日趋完善,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宏观调控体系,在调控手段上主要运用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中国国民经济成功实现“软着陆”以及一九九七年中国克服和战胜亚洲金融危机的困难和挑战,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也使中国的宏观调控体系逐步走向成熟。
《消费论》中,总结了西方经济发达国家自第一次世界经济危机以后,采取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措施,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和教训,但存在的问题是,没有弄清楚市场经济发展过程规律的负面作用,是导致危机的必然性。
宏观调控就是要在市场经济的运动过程,干预规律的负面作用,发挥他正面的巨大作用。
西方国家是国家干预经济过程,采取就事论事的干预措施,更多地是以应急的方式解决经济问题,而不是系统地有机地整体调控,就好似是治理洪水,哪里有洪灾,就治理哪里一样,
中国改革发展三十年在学习西方经验过程中,结合中国的国情,在宏观调控经济发展过程,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功,使经济发展三十年来保持持续高速发展,这一点,很多经济学家用西方的经验分析中国经济长期高速发展,不得其解。
《消费论》在总结西方经济发展的经验和教训以及中国宏观调控取得的成功经验和问题,分析人类三大消费,牵动经济发展的自然规律和市场经济发展的自由(自然)规律,他的正面作用及负面作用的必然性,并提出国家干预经济规律的任务就是尊重经济规律,发挥他正面的巨大作用,控制调节他的负面作用,变害为利。
在《消费论》中提出了宏观调控的理论概念:
即中国是国家主导经济,以生活消费为中心,进行宏观市场调控的经济规律。
体系是:
六个目的,三个手段,20个要素,在经济规律的运动过程,根据出现的突出-平衡-平衡-突出过程的矛盾问题,运用不同的要素组合和不间断地宏观调控,这是作为上层建筑的国家,以消费社会生产力要素发挥作用的主要功能和责任,要不断地在经济发展过程,进行小的或中的调控,避免出现大的危机,用科学发展观以《消费论》提出的宏观调控的三个手段、二十个要素针对不同的矛盾进行有机地调控,就能实现六个调控目的,就能避免严重的经济危机。
《消费论》认为,一个国家的宏观调控体系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即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
经济手段指政府制定的经济政策;
法律手段指政府制定的经济法规;
行政手段指政府发布的经济命令。
经济手段:
是指政府在自觉依据和运用价值规律的基础上借助于经济杠杆的调节作用,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调控。
经济杠杆是对社会经济活动进行宏观调控的价值形式和价值工具,主要包括价格、税收、信贷、工资等。
法律手段:
是指政府依靠法制力量,通过经济立法和司法,运用经济法规来调节经济关系和经济活动,以达到宏观调控目标的一种手段。
法律手段的内容包括经济司法和经济立法两个方面。
经济立法主要是由立法机关制定各种经济法规,保护市场主体权益;
经济司法主要是由司法机关按照法律规定的制度、程序,对经济案件进行检察和审理的活动,维护市场秩序,惩罚和制裁经济犯罪。
行政手段:
是依靠行政机构,采取强制性的命令、指示、规定等行政方式来调节经济活动,以达到宏观调控目标的一种手段。
行政手段具有权威性、纵向性、无偿性及速效性等特点。
社会主义宏观经济调控还不能放弃必要的行政手段。
因为计划手段、经济手段的调节功能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如计划手段有相对稳定性,不能灵活地调节经济活动;
经济手段具有短期性、滞后性和调节后果的不确定性。
当计划、经济手段的调节都无效时,就只能采取必要的行政手段。
尤其当国民经济重大比例关系失调或社会经济某一领域失控时,运用行政手段调节将能更迅速地扭转失控,更快地恢复正常的经济秩序。
当然,行政手段是短期的非常规的手段,不可滥用,必须在尊重客观经济规律的基础上,从实际出发加以运用。
国家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要素有哪些呢?
大体来说有20个要素:
下面主要分析一下前四个要素:
1.财政政策。
财政政策包括四个方面,即税收政策、国有企业利润、其它收入和政府支出政策。
国家主要通过控制税收和支出来影响国民产出水平,但其作用的方式有所不同。
政府支出包括两部分内容,一部分是政府对物品和劳务的购买(属于社会消费),第二部分为转移支付,这一部分支出是单向价值转移,并没有伴随交换行为,也就是说政府的支出没有伴随商品的回流,政府支出的多少在短期内仅仅影响到总需求,两者是同向变动关系,而总需求又对国民产出发生作用。
主要表现在社会保障支出。
第三部分是社会消费支出,即国防、教育、科研、城市建设、国家基础建设支出等。
第四部分是积极的财政政策,即量入而出,以自力更生为主,积极的财政政策,在一定时期允许存在赤字存在,同时以引进资本和先进技术而带来的发展效益来还债。
税收的变动有双重作用,第一,税收的变动会改变居民的可支配收入,进而影响到消费者的消费支出,由此进一步影响总需求和国民产出水平。
第二,税收的变动还可以对总供给和潜在国民产出水平发生影响。
税收的变动一方面影响居民户的收入水平,另一方面也影响投资者的收益和预期收益,由此投资者就会随收益的变动相应地权衡数量。
如果降低税收,相应地带动投资增长,资本存量的不断累积和技术进步必然会在长期内推动潜在国民产出的水平的提高,使整个国家的生产能力发生改观。
在中国积极财政政策已实行多年,效果极佳,有关部门已明确表示,积极的财政政策在未来几年将逐步淡出。
目前的问题是,国民储蓄大量集中于银行,银行是储蓄转化为投资的主要渠道,而近年来由于银行不良贷款率较高,为防范金融风险,又不能过度扩张贷款。
因此要加快投融资体制改革的步伐,扩大储蓄向投资转化的渠道,扩大直接融资比例,解决中国社会投资增长乏力的问题。
中国的财政部长说:
“中国政府将实行适当的财政政策,促进经济稳定增长。
政府将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包括继续发行长期建设国债,用于在建国债项目、西部大开发项目、重点企业技术改造等。
”
2.货币金融政策,在宏观经济政策中处于同样重要地位,属于最基本的政府调节手段,但必须与其他要素协同用于调控,否则起负面作用。
货币政策的实施主要是通过中央银行对货币供给量的控制间接的达到目标,如果增加货币供给量,部分超出人们所需要的货币量进入金融市场,在市场的导引下,债券价格上升,利息率下降,从而增加了投资需求:
反之,如果减少货币供给量,利率在货币市场的导引下不断上升,这样会使投资降温,最后的结果导致国民产出的变动,当然也会对就业和增长率甚至国际收支产生一定影响。
中国货币政策操作应该采取适应财政政策的利率管理模式,通过适度增加货币供应抑制实际利率水平上升,以降低政府债务的融资成本和防止财政支出的挤出效应,体现向增加国内投资需求倾斜的需求管理政策偏好。
货币要素如此重要,《消费论》在论国家宏观管理中,强调必须加强对金融的管理,世界第一次经济危机,美国首先出现的是银行倒闭,金融危机引发导致全国和全欧洲经济危机爆发;
苏联的金融没有融入国际金融和全面地贸易,所以不但没有受害,而且还得到了巨大的利益。
由此分析,各国都必须加强金融管理,国际银行同样有责任按金融规律与宏观经济规律结合起来加强管理。
现在美国的次贷金融危机是美国金融管理只靠经验管理导致的后果,也是不甚理解金融规律、经济规律的典型表现,所以按金融规律和经济规律加强对金融的管理十分重要。
3.收入政策。
收入政策主要是指直接控制工资和价格上涨的政策,包括协商性和强制性两种实施方法。
在可以通融的非关键时期,政府对增加工资和物价上涨做出若干条指导性的规定,政府与工会,企业进行协商以限制工资和价格的提高,但在紧迫时期,政府则会以法定的形式进行强制性的工资和物价管制,也可以称为冻结工资和物价。
实施收入政策的目的主要是为了限制通货膨胀过速扩张。
就限制通货膨胀而言,政府可以运用财政和货币政策,但也要借助于工资――物价管制。
因为这样可以在通货膨胀压力难以承受时,政府采用收入政策减轻严重的通货膨胀压力。
在尼克松执政时,美国曾经事实过工资――物价管制。
收入政策是所有政策中最有争议的措施,部分经济学家对收入政策颇有微词,认为收入政策不仅不能解决实质问题,而且会破坏市场的自动调节机制,扭曲经济关系,损害市场效率。
持赞同观点的学者则认为,收入政策固然存在缺陷,但可应一时之需,而且勿需付出惨重代价。
4.对外贸易政策,坚持贸易保护主义国家实施的对外政策主要包括关税壁垒、汇率,外汇管制,外贸管制等,而坚持贸易自由主义的国家则也在不同程度上使用了这些政策,但主要是政府适时干预外汇市场,甚至联合干预。
目的是保持进出口贸易的平衡,以及外汇市场的稳定和国际收支的平衡。
在实施经济政策时,为了达到一种经济目标,很可能以损害其他目标为代价,通货膨胀和失业之间就存在着此消彼长的关系;
降低关税,增加进口,一方面给消费者带来利益,但另一方面也打击了本国的民族工业,以致可能影响国内经济增长;
出口过多,不但会影响国内消费者的利益,而且还会造成通货膨胀,此间的政策利益不可完全调和。
积极推进进出口自由贸易,通过进出口贸易双向调整市场供求关系,达到相对平衡,以保证经济正常发展。
除了上面所论述的要素之外,还有其它一些不可缺少的因素。
这些要素是:
5、对领土、领海、领空资源的控制权和配置权;
6、决定资本投资流向;
7、合理使用劳动力资源及制定分配政策;
8、合理利用国家资源;
9、合理征收企业利润税;
10、大力发展消费社会生产力;
保障货币供应量;
建立完善的管理经济活动的法律法规;
合理对社会财富进行再分配;
合理建立劳动者各类基金的保障制度;
大力发展教育科研;
大力提高人民的消费力;
合理制定社会福利及保障政策;
大力发展进出贸易;
合理制定劳动就业政策;
合理制定人口和生育政策;
总之,可以看出《消费论》中提出的宏观调控体系是由三大手段和20个要素所组成,并且在经济发展运动过程,根据不同地矛盾,以不同的要素组合调控解决市场经济规律的负面作用,促进正面作用的发展,使经济保持又好又快的持续发展。
《消费论》还针对我国目前的经济形势,提出了宏观调控的对策。
认为当前最重要的是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按照好字优先,控总量、稳物价、调结构、促平衡的要求对进行当前的调控。
同时宏观调控更加注重预见性、针对性、灵活性,更注意把握宏观调控的重点、节奏、力度,对经济风险更加警觉,要运用上面的提到的国家宏观调控的三大体系即法律体系、政策体系和行政手段体系以及20个调控要素,组合运用,全面调控。
在宏观调控政策选择上,一定要明确调控目标。
宏观调控的目标是多重的,而且在发展的不同时期是不同的。
但最终的目标归结为两个:
一是经济增长;
二是经济稳定,主要是物价稳定。
在政府层面上,应当根据本国的经济运行状况,平衡各种因素。
注意政策使用的力度,控制外来冲击。
市场机制是一个非常灵敏的机制,它对于价格、投资、货币供应量等信息的反应是非常敏感的。
所以,政府在进行宏观决策的时候,一定要把握好政策使用的力度,要多用“微调”方式。
政策运用既要到位,又不能过头。
完善财政管理体制,调整产业政策及对外开放政策。
我国的宏观经济政策本身对经济的稳定功能不强,这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非良性波动的一个主要原因。
因此,要保证经济的良性循环,就必须完善财政管理体制,调整产业政策及对外开放政策,以增强我国宏观经济政策对经济的稳定效应。
《消费论》中关于宏观调控的这些学术见解,结合经济发展过程,对外贸、进出口、税收、社会财富再分配、投资的资本流向、消费市场供过于求或供不应求时、股票市场炒作时、对市场物价通货膨胀或疲软时等都分别进行了论述,有一条红线以规律为轨道进行宏观调控,由此看出它不仅有着重要的学术意义,而且还有着直接的现实意义。
只有准确地运用这个宏观调控体系和调控要素,才能更好地发展消费社会生产力,保证人类的生活消费和社会消费,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文化的消费需要。
四、《消费论》提出了消费社会生产力的命题,具有重大的创新价值。
《消费论》在宏观上强调了消费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作用,及其消费的不断延伸而创造的新的社会发展动力。
消费社会生产力的基本意义就是把消费视为经济增长源动力,(删掉与生产力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