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管理讲义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8329571 上传时间:2022-12-15 格式:DOCX 页数:76 大小:94.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物流管理讲义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6页
物流管理讲义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6页
物流管理讲义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6页
物流管理讲义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6页
物流管理讲义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物流管理讲义Word下载.docx

《物流管理讲义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物流管理讲义Word下载.docx(7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物流管理讲义Word下载.docx

  保管是联结着生产和消费的时间间隔,也就是在生产时间和消费时间之间搭桥,创造时间功效。

如我们的主食稻米,在秋天收获却在全年消费。

为将集中生产的产品,逐渐地、平均地消费,就需要进行时间上的调整,这就是要把它们保存在仓库里的原因。

另外如冷库和冰箱,在酷暑的季节销售较多,因而需要在夏季到来之前增加生产以满足夏季的需要。

  如上所述,流通就是通过买卖消除社会间隔;

通过运输消除场所间隔;

通过保管来消除时间间隔,以实施所有权和物品的转移。

  1.1.2商流与物流的关系

  下面我们来谈谈构成流通要素的商流与物流之间的关系。

  有人认为商流是物流的上游的概念。

确实,物流不是先于商流存在的,而是有了买卖行为之后,才有物流。

物流虽然只是在商流确定之后实现买卖的具体行为,但如没有物流,买卖行为也无法实现。

从这一点来看,商流和物流是相辅相成、互相补充的。

因此,在流通领域中,物流与商流应该同属主要功能。

  关于在流通领域中物流如何界定的问题。

1965年5月统计审议会(流通统计部会)《关于改进物资流通消费统计工作的咨询回复报告》中提出的流通体系,其中,物流基础设施和信息基础设施指社会资本。

物流基础设施指道路、铁路、港口、机场、流通中心,而信息基础设施则指通讯基地及通讯卫星等等。

  最近企业为提高物流率,趋向于将商流与物流区分开业,即商物分离。

”商物分离”是将物流设施及有关物流的功能从商业流通领域中分离出来,设置物流据点,集中处理若干商业流通据点的物流业务。

由于”商物分离”可以向物流据点大量运送商品补充库存,又因为商品库存较集中可以增多品种、减少库存,提高配送效率。

以使商业流通据点集中精力从事运营。

  商物分,相反的概念是商物一致,即商业流通据点同时设有商品仓库开展物流业务。

如果将商品放在车上各处兜售也可以说是’商物一致’。

  1.1.3物流的定义

  下面让我们看看关于物流的定义。

不少学者为物流下过定义,作者认为,物流是为消除商品从生产者到消费者之间的场所间隔和时间间隔的物理性经流活动。

具体地说,包括运输、保管、搬运、包装、流通加工、信息活动等。

由此可知物流不只是物品的机械性流支,而是指经济活动中流通的物理性侧面。

  在有关物流的定义方面,以下几点需要注意:

  

(1)物品不只是指生产的商品,还包含伴随着生产和销售出现的包装容器、包装材料等废弃物。

  

(2)消费者也不是指一般意义上的消费者,它包括制造业者、批发商、零售业者等等需求者。

  (3)流通加工,由于它可以产生物品的形质(形体和性质)功效,也可以把它归入生产领域。

但由于它既可归于生产又可归于物流,介乎两个活动领域之间属于中间领域,尽管流通加工创造了一部分形质功效,但其目的是为了提高物流系统的效率,因而应把流通加工看作是物流功能的扩大,把它归为物流是适宜的。

1.2物流领域的内涵

过去将物流认作是”把生产的商品送交消费者”或”将所需要的东西在所需要的场所和所需要的时间以适当价格送交消费者”的各种活动。

也就是说以前人们指的物流,主要指的是销售物流域(包含公司内部物流)。

以后随着物流现代化和效率化的需要,物流的内涵也随之拓展。

  1.2.1以制造业为例所作的说明

  制造业物流可分为采购物流、厂内物流、销售物流、退货物流、废弃物回收物流。

  

(1)采购物流。

将采购的原材料、零部件由供应商处运入厂内,包括由销售点回收(采购)容器,以重复使用的回收物流。

  

(2)厂内物流。

将所采购的原材料和零部件入库、保管、出库。

将其生产的产品(商品)运到物流中心、厂内或其他工厂的仓库。

物流中心、工厂仓库的这种将产品进行入库、保管、出库等一系列的产品流动称为厂内物流,厂内物流还包括在物流中心和工厂仓库进行运输包装、流通加工等。

  (3)销售物流。

将商品从工厂、物流中心或外单位的仓库送到批发商、零售商或消费者手中的运输、配送称为销售物流。

销售物流还包括将商品送到外单位仓库的运输和配送。

  (4)退货物流。

与已售出商品的退货有关的运输、验收和保管。

  (5)废弃物回收物流。

有关废弃的包装容器、包装材料等废弃物的运输、验收、保管和出库。

  1.2.2物流的内涵应注意以下各点:

  

(1)在制造业,销售物流不应只限于由工厂到批发商,还应当包括从批发商到零售点,再由零售点到消费者手中的整个运输和配送。

  

(2)过去制造业者认为采购物流,应当是供应商的销售物流,所以不太重视,今后,应当把它看作是采购物流。

  (3)在生产过程中物品的移动即所谓生产物流,一般不把它放在物流领域来考虑。

从趋势看,生产物流也将列入物流领域。

  (4)有人认为废弃物回收物流不应列入物流领域。

废弃物虽然是废弃的东西,但因为对其处理属于一种经济行为,所以也应当包含在物流之内,特别是随着”容器包装的再利用法”出台,今后废弃物回收物流的重要性将日趋明显。

  由此看来,物流范围不仅限于销售物流而且包括采购物流、废弃物回收物流,并正在向生产物流扩展。

 《物流管理》——第2章物流的发展

 2.1”物流”的演变过程

  现在让我们回顾一下日本企业是如何认识解决物流演变过程的。

神奈川大学的中田信哉教授将日本物流的变迁分为四个阶段:

  前物流时代(1955年-1964年)。

个别地改善各项物流活动的时代。

  物流系统化时代(1965年-1974年)。

主要是引进并采用机器、器材硬件,扩大物流能力的时代。

  物流管理时代(1975年以后)。

通过物流系统、物流制度、信息系统等软件,提高物流效率的时代。

  物流社会系统化时代(从1985年开始)。

推行将企业看作是社会系统一部分的时代。

  2.2战后”物流”的变迁

  关于战后物流的变迁,井本重信物流咨询公司分为如下四个阶段:

  切实保证运输与保管的时代(1965年)。

这一时代,生产的东西均能卖出,当时货物的陆路运输主要是靠铁路,但铁路不能灵活适应经济迅速发展的需要,企业必须千方百计地设法解决运输、保管、包装等问题。

  物流成本管理的时代(1965年-1974年)。

经济稳步发展,需求扩大。

产业界由于生产的合理化而降低了成本,但市场竞争日益激烈。

确保收益,企业把目光投向了物流费用,企业用降低物流费用的办法来弥补在市场中失去的利益。

  建立物流管理系统的时代(1975年-1984年)。

物流逐渐成为一门科学体系。

不是把物流只看成是运输、保管等个别功能的工作,而是将它作为一个整体来把握,先进的企业为提高物流效率,独自积极地建立起物流体系。

这里不仅只考虑物流的成本,而是要考虑物流本来具有的战略功能。

  开始从战略的高度来考虑物流的时代(1985年以后)。

”物的流通”成为企业经营的战略性课题,亦被称为”物流战略化”时代。

作为企业的中心课题,生产、销售、物流一体化战略日趋重要。

  2.3”物流”发展的六个阶段

  日通综合研究所编撰的《物流知识(第3版)》将物流管理的发展划分为下述六个阶段。

  第一阶段:

物流前期。

物流按不同的功能和不同的场所互不联系地分别进行。

只是按生产和销售部门的要求进行保管和运输。

  第二阶段:

个别管理期。

物流成本意识的出现期。

这一时期只有保管部门或发货部门在努力降低成本。

  第三阶段:

综合管理时期。

作为一项独立业务开始建立物流管理部门,采取措施综合解决各种物流功能的优化组合问题。

这里生产和销售是物流的前提。

  第四阶段:

扩大领域时期。

物流影响生产和销售的阶段。

对于生产部门来说,应该在产品设计阶段就从物流的角度考虑问题。

在物流效率、统一包装规格、生产计划的灵活性等方面提出要求;

对于销售部门,则在接受订货的计划性、订货的数量单位及交货期限等方面提出要求。

在这一阶段,追求”第三利润源泉”的企业增多,过去曾把这一阶段视为终极阶段。

  第五阶段:

整体体制时期。

物流进入小批量、多品种发货的新时代。

为创造新的物流形象,整个公司必须取得共识。

这一阶段多建立以生产和销售人员为委员,以负责经营的主要领导为委员长的委员会制度。

建立起这样的制度之后,物流就成为生产和销售本身的一项内容。

物流部门则只要运用物流知识和物流信息建立物流系统即可。

  第六阶段:

生产、销售、物流一体化时期。

作为第一步,首先将不同商品的售出情况、发货及脱销情况,库存及进货情况与销售、生产计划进行比较,将现有库存与基准库存量(库存计划)进行比较,定期进行这一工作。

找出计划与实际情况的差异,并据以提出解决方案,修订生产计划和与之相关的采购计划及其以生产、销售计划为前提的物流计划。

这种修订是各个时期与销售状况相适应的,包括生产和物流的整个企业运作的修订,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建立以物流信息为核心的一体化系统。

  2.4企业对物流活动的认识

  作者认为企业对物流活动的认识和措施的变化,大致可分为以下四个阶段(表2-1):

  切实保证运输的时代(1955年-1964年)。

这个时代是供不应求的时代,由于经济急速发展,企业的重要任务是切实保证运输能力。

  对物流成本进行管理的时代(1965年-1974年)。

由于生产的优化组合,市场销售竞争激烈,企业效益难以保障,降低成本的问题日益突出,因而将物流作为”第三利润源泉”。

这时为降低企业物流成本,推行所有的物流合理化措施。

  从战略的高度考虑物流的时代(1975年-1984年)。

经济进入低增长的时期,由于销售竞争激烈的结果,不仅商品要创造独自特色,物流也应创造独自特色。

这一时期,企业将物流作为销售竞争的手段之一,也就是将物流看作是销售战略的一环。

  物流作用的变化

  1.1955年-1964年

  切实保证运力的时代,还没有”物流”的这一统一的概念。

  2.1965年-1974年

  对物流成本进行管理的时代,用物流部门的效益来评价物流,用降低成本效益的观点评价物流,”第三利润源泉”以成本为中心的机制。

  3.1973年石油危机以后

  从销售效果的角度来评价物流,”销售功能的部分”,”销售竞争手段”“企业竞争力之一”“战略性物流”。

  4.1985年-1994年以后

  综合物流时代,从企业经营效果的角度评价物流,”生产销售一体化”,”供应链管理”。

  综合物流的时代。

这个时代是生产销售一体化时代。

物流的功能不只在于满足生产和销售的要求,而是把物流和生产、销售看作是一个整体,使物流成为企业经营战略的重要方面。

  2.5从其它角度考察日本”物流”的演变过程

  以上我们了解了日本物流事业的整体发展过程,下面我们再从其它方面考察一下日本的物流事业,是如何演变发展的。

  从物流手段来看。

由原来开发物流机械等硬件变为开发信息系统等软件;

由物流活动范围来看,从原来以运输保管为主扩展到运输、保管、搬运、包装、流通、加工等整个物流环节;

再进一步扩展到包括采购在内的生产、销售以及相关的领域。

  从物流的目的来看。

由重视功能变为重视成本(效率),进而变为重视服务(效果)。

  从管理的层面来看。

由对运输、保管作业的管理变为对整个物流部门的管理,进而发展成为从整个经营层面出发来加以管理。

  从满足需要的层面来看。

由切实掌握运输能力、降低成本等满足企业内部的需要,到提高物流服务水平满足市场需要,再到考虑环境、公害、交通、能源等满足社会需要。

  从功能的层面来看。

由确保运输能力到降低物流成本,再由作为销售竞争的手段到把它作为经营战略。

  从最佳效益的层面来看。

从个别最佳效益到部门最佳效益(物流系统化),更进一步达到整体最佳效益(综合物流管理)。

  从上述简单的描述中,不难看到物流已从考虑量的时代发展到考虑质的时代,进而发展到考虑综合效益的时代。

 《物流管理》——第3章物流系统

3.1物流系统

  3.1.1什么是系统

  让我们在考虑物流系统化问题之前,首先谈谈什么是系统?

  所谓系统是指”为达成某种共同的目的、若干构成要素相互有机地结合成的复合体”。

它具以下特点:

  

(1)各个系统都具有一定的目的。

  

(2)在系统中通常有多种要素存在。

  (3)各要素之间,互相关联。

  作者认为系统是”为有效地达到某种目的的一种机制”,也就是为了达成某一目的,把人力、物力、金钱、信息等资源作为指令输入(input)使它产生某种结果(output)的功能。

  因此,物流系统可以认为是”有效达成物流目的的机制”。

  作者认为物流的目的是”追求以低物流成本向顾客提供优质物流服务”的机制。

  3.1.2物流系统化的目的

  物流系统的目的在于以speed(速度)、safety(可靠)、low(低费用)的3s1l原则,即以最少的费用提供最好的物流服务。

  3.1.2.1物流系统化的目的

  

(1)按交货期将所订货物适时而准确地交给用户。

  

(2)尽可能地减少用户所需的订货断档。

  (3)适当配置物流据点,提高配送效率,维持适当的库存量。

  (4)提高运输、保管、搬运、包装、流通加工等作业效率,实现省力化、合理化。

  (5)保证订货、出货、配送的信息畅通无阻。

  (6)使物流成本降到最低。

  3.1.2.2密西根大学的斯麦基教授倡导的物流系统的目的。

  rightquality(优良的质量)rightquantity(合适的数量),righttime(适当的时间),rightplace(恰当的场所),rightimpression(良好的印象)rightprice(适宜的价格),rightcommodity(适宜的商品)。

  3.2物流系统的组成

  物流系统由”物流作业系统”和支持物流系统的信息流动系统,即”物流信息系统”两个分系统组成。

  

(1)物流作业系统。

在运输、保管、搬运、包装、流通加工等作业中使用种种先进技能和技术,并使生产据点、物流据点、输配送路线、运输手段等网络化,以提高物流活动的效率。

  

(2)物流信息系统。

在保证订货、进货、库存、出货、配送等信息通畅的基础上,使通讯据点、通讯线路、通讯手段网络化,提高物流作业系统的效率。

  3.3”效益背反”问题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物流的各项活动(运输、保管、搬运、包装、流通加工)之间存在”效益背反”(tradoff),所谓”效益背反”是指”对于同一资源(例如成本)的两个方面处于相互矛盾的关系之中,想要较多地达到其中一个方面的目的,必然使另一方面的目的受到部分损失”。

  

(1)减少库存据点并尽量减少库存,势必使库存补充变得频繁,必然增加运输次数。

  简化包装,则包装强度降低,仓库里的货物就不能堆放过高,这就降低了保管效率。

而且在装卸和运输过程中容易出现破损,以致搬运效率下降,破损率增多。

  

(2)将铁路运输改为航空运输,虽然运费增加了,而运输速度却大幅度提高了。

不但减少了各地物流据点的库存,还大量减少了仓储费用。

  (3)由于各物流活动之间存在着”效益背反”,因而就必须研究总体效益,使物流系统化。

前面我们已经指出,物流系统是为达成物流目的的有效机制。

物流的各项活动如运输、保管、搬运、包装、流通加工等都各自具有提高自身效率的机制,也就是具有运输系统、保管、系统、搬运系统、包装系统、流通加工系统等分系统。

因此,我们必须使各个系统以实现其最佳效益为目的。

  这些系统之间存在着”效益背反”,因而物流系统就是以成本为核心,按最低成本的要求,使整个物流系统化。

也就是说,物流系统就是要调整各个分系统这间的矛盾,把它们有机地联系起来使之成为一个整体,使成本变为最小以追求和实现部门的最佳效益。

  3.4如何推进物流的系统化

  3.4.1物流系统是物流逻辑的产物

  目的在于追求部门最佳效益,道理本来十分浅显,但由于认识不足就引起了许多问题。

  前边我们谈到,物流系统是以尽可能低廉的价格,提供尽可能优良服务的机制。

这里,这种”尽可能优良的物流服务”,正是物流系统化的前提条件。

即在物流服务水平决定之后,物流的方式也会随之改变。

  因此,一个企业在决定所希达到的物流服务水平之后,为此目的而进行的物流系统化必须在整个公司取得共识,因此物流系统化的关键是确定物流服务水平。

  3.4.2物流服务与物流成本之间的关系

  不仅物流各部门和各功能之间存在”效益背反”,物流成本与物流服务之间也存在”效益背反”。

  

(1)一般来说,提高物流服务,物流成本即上升,成本与服务之间受”收获递减法则”的支配。

物流服务如处于低水平阶段,追加成本x,物流服务即可上升为y;

如处于高水平阶段,同样追加x,则服务水平只能上升至y’。

  

(2)处于高水平的物流服务时,成本增加而物流服务水平不能按比例地相应提高。

与处于竞争状态的其它业相比,在处于相当高的服务水平的情况下,想要超过竞争对手,提出并维持更高的服务标准就需要有更多的投入,所以一个企业在作出这种决定时必须慎重。

  众所周知,1965年--1974年,一般认为物流只是一种降低成本的手段。

然而1973年石油危机以后,人们在认识上发生了变化,作为经营管理一环的流管理,必须首先设定作为物流目的的必要而充分的物流服务水平,然后再以较低的成本构筑物流系统进行运作。

  美国市场权威p.科特勒提出”物流目的必须引进投入与产出的系统效率概念,才能得出较好的定义。

”决策层虽然可以提出降低物流成本的要求,但这时必须认真考虑物流成本下降与物流服务之间的关系。

  一般说来物流服务与成本的关系有下述四个方面:

  

(1)在物流服务不变的前提下考虑降低成本。

不改变物流服务水平,通过改变物流系统来降低物流成本,这是一种尽量降低成本来维持一定服务水平的办法,亦即追求效益的办法。

  

(2)为提高物流服务,不惜增加物流成本。

这是许多企业提高物流服务的作法,是企业在特定顾客或其特定商品面临竞争时,所采取的具有战略意义的作法。

  (3)积极的物流成本对策,即在成本不变的前提下提高服务水平。

在给定成本的条件下提高服务质量。

这是一种追求效益的办法,也是一种有效地利用物流成本性能的办法。

  (4)用较低的物流成本,实现较高的物流服务。

这是增加销售、增加效益,具有战略意义的办法。

  以上办法,企业究竟如何选择,应通盘考虑下述各方面的情况后再作决定。

  通盘考虑商品战略和地区销售战略;

通盘考虑流通战略和竞争对手;

通盘考虑物流成本、物流系统所处的环境,以及物流系统负责人所采用的方针等等。

  3.5服务与成本的关系及实现物流服务水平的能力

  

(1)应充分考虑企业的经营方针、销售战略、生产战略、行业环境、商业范围、商品特性、流通渠道、竞争对手以及与全社会有关的环境保护、节能问题、劳动力状况等社会环境。

  

(2)企业还应从物流所处的环境,企业的物流观念以及物流与采购、生产、销售等部门的关系等等层面加以把握。

企业应清楚地了解物流体制,特别是物流部门的现状、物流据点(库存据点、配送据点)怎样运输,信息的情况如何等等。

  (3)企业应明确物流在企业内所占的地位、作用以及经营决策层的方针。

为实现物流系统化,企业需要标准化、规模化、计划化、一体化、信息化、简单化,为彻底消除浪费,提高效率,特别要注意提高物流活动的软硬件两个方面的”标准化”程度,并使其呈螺旋形提高。

企业容易把物流系统化看成是物流专业人员参加的底层活动的物流改良运动,这其实是一种改良主义的观点,即ie观点、”工业工程”的观点。

为了实现物流系统化,应该从革新的角度建立一种有效的、理想的物流机制。

  因此,为了以较低的成本,实现较好的服务水平,应当完全推倒现有的运输、配送、保管、包装等作法,从零开始。

  从这个意义来说,决策层对理想的物流系统形象的创造是十分重要的。

《物流管理》——第4章运输

4.1运输在物流系统中是最为重要的构成要素

  前边我们已经说过,货物从甲地运到乙地可以产生地点或场所功效,产生这种功效的是运输。

运输就是通过运输手段使货物在物流据点之间流动。

  运输具有扩大市场、稳定价格、促进社会分工、扩大流通范围等社会经济功能。

因此,运输对发展经济,提高国民生活水平有着十分巨大的影响,现代的生产和消费,就是靠运输事业的发展来实现的。

  4.1.1运输和配送

  运输一般分为运输和配送。

关于运输和配送的区分,有许多不同的观点,可以这样来说,所有物品的移动都是运输,而配送则专指短距离、小批量的运输。

因此,可以说运输是指整体,配送则是指其中的一部分。

  4.1.2运输手段

  运输指物品在物流据点之间的移动。

而用来作为物品在物流据点间移动手段的,有公路、铁路、内航海运、飞机等等,选用何种运输手段,对提高物流效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首先从结论来说,运输手段必须综合考虑。

要权衡运输系统所要求的运输服务和运输成本。

可以使用单一运输手段,也可以将两种以上不同的运输手段组合起来使用。

在决定运输手段时,应以运输机具的服务特性作为判断的基准。

  4.1.3运输机具的服务特点要考虑的因素

  

(1)运费--高低

  

(2)运输时间--到货时间长短

  (3)频度--可以运配送的次数

  (4)运输能力--运量大小

  (5)货物的安全性--运输途中的破损及污染。

  (6)时间的准确性--到货时间的准确性。

  (7)适用性--是否适合大型货物运输。

  (8)伸缩性--是否适合多种运输需要。

  (9)网络性--和其它运输机具的衔接。

  (10)信息--货物所在位置的信息。

  在这些因素中以哪种因素作业重点,必须根据不同的运输需要来确定,一般认为运费和运输时间是最为重要的选择因素,具体进行选择时则应从运输需要的不同角度综合地加以权衡。

这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图表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