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浙江选考地理一轮复习讲义 选修Ⅴ 自然灾害与防治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8324339 上传时间:2022-12-15 格式:DOCX 页数:35 大小:755.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浙江选考地理一轮复习讲义 选修Ⅴ 自然灾害与防治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高考浙江选考地理一轮复习讲义 选修Ⅴ 自然灾害与防治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高考浙江选考地理一轮复习讲义 选修Ⅴ 自然灾害与防治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高考浙江选考地理一轮复习讲义 选修Ⅴ 自然灾害与防治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高考浙江选考地理一轮复习讲义 选修Ⅴ 自然灾害与防治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浙江选考地理一轮复习讲义 选修Ⅴ 自然灾害与防治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高考浙江选考地理一轮复习讲义 选修Ⅴ 自然灾害与防治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浙江选考地理一轮复习讲义 选修Ⅴ 自然灾害与防治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浙江选考地理一轮复习讲义 选修Ⅴ 自然灾害与防治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危害

农作物、林木干枯死亡,陆地水减少,造成人畜和工农业缺水,社会动荡

造成农作物减产或绝收,破坏房屋、建筑、水利工程、交通、电力设施和造成人员伤亡

强风、暴雨、风暴潮、洪涝、冲毁农田、房屋、建筑,中断交通,造成海难和人员伤亡

分布

干旱区和半干旱区、季风气候区

亚洲东部和南部、孟加拉湾北部及沿海地区、美国东部、欧洲西部等

我国东南沿海、日本和东南亚、加勒比海地区和美国东部海岸

防御

兴修水利、节水、绿化、生物改良使之耐旱

加强预报、绿化、防洪工程

加强预报、营造防护林等

2.地质灾害

灾害

表现

地震

岩石圈在内力作用下突然发生破裂,内能强烈释放,引起地面震动

集中于板块交界处,如环太平洋、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

摧毁建筑物,造成人员伤亡,危害最严重

火山

地球内部的岩浆、气体、碎屑物从地壳深处喷出

与地震相似的断层地带

破坏附近的建筑和生态环境

滑坡

斜坡上的岩体或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整体下滑

山区

毁坏或掩埋农田、建筑物、道路

泥石流 

山区爆发的饱含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

降水丰富的山区

阻塞江河、摧毁建筑物、破坏森林、农田和道路

3.海洋灾害

海洋灾害主要包括风暴潮、海啸、海浪、海冰、赤潮等,其中风暴潮是最严重的海洋灾害。

海啸的表现及危害和风暴潮具有相似性,但成因不同。

成因和特点

主要分布地区

海啸

是由于海底突然变动引起海水的大幅度升降而形成的巨大波浪

巨大波涛导致船只颠覆、港口设施摧毁,给沿海地带造成严重破坏

附近多地震的海域,如太平洋西岸和东岸的印度尼西亚群岛、东亚东部和美洲西部沿海

热带

风暴

是由热带气旋(台风)或温带气旋所引起的海面异常升降

来势猛、速度快、强度大、破坏力强

倾覆海上船只,破坏海上设施;

淹没城镇、村庄、耕地,破坏房屋与工程设施;

造成人员伤亡

夏秋季节受台风影响、飓风的沿海地带,如印度洋北岸的南亚南部沿海,太平洋东岸的东亚沿海地区

温带

增水过程相对平缓

春秋季节的中纬度沿海地区,以欧洲北海沿岸、美国东海岸、我国北方海区为多

4.生物灾害

主要是由动植物的活动和变化所造成的灾害,给农业、林业、畜牧业生产造成重大损害,甚至不同程度的人畜伤亡,分布比较广泛。

[考向通关] (2017·

宁波十校联考)下图是美国的地震高危险性区域分布图。

读图,回答问题。

(1)描述美国的地震高危险性区域的分布特征。

(2)如果甲城市发生地震,还会引发滑坡、________、________等自然灾害。

【解析】 图中显示出美国西部的高原山地及沿海、阿拉斯加等地为地震高危险区域,地震如果发生在沿海地带,可能会引发海啸等灾害。

【答案】 

(1)分布不均;

集中在阿拉斯加,夏威夷和西部一些州,其次美国中部和东部也有一些地震危险性相对较高的区域。

(2)崩塌、海啸

●考向3 说明人类活动与自然灾害的相互关系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日趋强烈,人类活动的合理与否深刻地影响着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强度与防御。

1.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加剧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和成灾强度

人类

活动

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生态

破坏

土壤侵蚀、土地沙化、森林枯竭、草原退化

加剧了洪水、风沙、干旱、滑坡、山崩、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发生频度和成灾强度

环境

污染

气候变化

海平面上升;

气象灾害加剧;

影响农业和自然生态系统;

影响人类健康

臭氧层耗竭

到达地面的紫外线增加,使皮肤癌、白内障患者增多,传染病发病的几率增加

生物多样性减少

物种的灭绝和遗传多样性的丧失,将逐渐瓦解人类生存的基础

工程

地下水过量开采、矿区采空

地表沉降、地裂缝、塌陷等

工程建设挖高填低

人工边坡出现崩塌、滑坡等

大型水库蓄水,水文地质环境改变

诱发地震

2.合理的人类活动利于自然灾害的防御

人类活动

修建水库、植树造林、退耕还草等

减少局部地区旱涝灾害、滑坡、泥石流的发生

制定减灾规划和防灾法律,进行减灾教育等

控制和减少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

进行防灾减灾工程建设

减轻自然灾害的危害强度,减少灾害损失

[考向通关]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图所示区域位于我国江南丘陵区。

分析图中居民点易遭洪灾的原因,并提出具体的应对措施。

【解析】 从地形、气候方面分析洪灾原因,该区域位于江南丘陵,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集中于夏季,多暴雨;

居民点位于河谷中的河流两岸,易发生水灾。

应对措施可从修建水库、将居民点迁出河谷(即迁出高风险区)、修建堤坝等方面回答。

【答案】 原因:

区域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多暴雨。

居民点地处谷底河边,其河流上游地区集水面积较广。

暴雨时流水在谷底汇集,河水暴涨,易淹没农田和房屋。

措施:

将居民点迁向合理的位置(地势较高、地形起伏和缓,既不受洪水威胁又无地质灾害隐患的地方)。

或修建水库拦蓄洪水,修建沿河防洪堤。

1.(2016·

浙江10月选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青海湖是我国第一大内陆湖,湖面海拔3196米。

湖区全年风力较强,冬、春季节多大风,主导风向为西北风。

图1为青海湖流域略图,图2为图1中甲区域沙地分布图,图3为湖区某地气候统计图。

材料二 下表为环青海湖区域1977~2010年部分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变化(单位:

平方千米)。

土地利用类型

1977年

1987年

2000年

2010年

耕地

302

419

451

454

草地

7286

7144

7098

7096

建设用地

7

13

20

36

水域

4678

4568

4533

4575

近年来,环青海湖区域由生态破坏引起的自然灾害加重。

说出该自然灾害的类型,并从土地利用变化的角度分析该自然灾害加重的原因。

【解析】 环青海湖区域位于气候干旱地区,土地荒漠化严重,该地区的草地破坏会加剧该地的自然灾害。

【答案】 风沙(沙尘暴),土地荒漠化。

草地被开垦为耕地,草原遭到破坏;

冬春季节裸露地表增多;

建设用地增加,风力侵蚀增强。

2.(2015·

全国卷Ⅰ)图a示意某地区地形及M城位置,图b示意M城年内各月气温与降水量。

2011年,该地区9、10两月降水量远超常年,M城被水淹80多天,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分析M城水患严重的自然原因。

【解析】 M城地处东南亚湄南河的河口附近,其水患严重的自然原因需从气候、地形、水系特征等方面进行分析说明。

当地为热带季风气候,降水集中在夏季,且降水量大;

河流上游流域面积广,集水范围大,夏季河流来水量大,河流洪峰水位高;

M城地处平原,地势低平,排水不畅,河水下泄速度慢;

河口处河水经常受到海潮顶托,洪水下泄不畅。

【答案】 M城靠近河口,距海近,地势低平。

全流域径流均汇集到M城附近入海。

降水量大而且集中。

河水常受海潮顶托,下泄缓慢。

3.图示区域地处青藏高原东部边缘的断裂带,2013年4月20日,这里发生了里氏7.0级强烈地震,2013年4月21日夜至24日,震区出现多次降雨,本次地震后,图示区域发生了严重的次生地质灾害。

说明本次地震后图示区域次生地质灾害严重的原因。

【解析】 材料所示,该地区位于断裂带,即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多地震,岩石整体性易遭破坏;

又因该地区多暴雨,所以易诱发滑坡、泥石流。

【答案】 图示区域地处断裂带,岩石破碎,山高、坡陡、谷深,强烈地震造成震区岩石松动、破裂,形成崩塌、滑坡等次生地质灾害;

降雨致滑坡、崩塌加剧,引发泥石流。

4.(2017·

浙江嘉兴二模)冰雹是夏季最为常见的天气现象。

当地表的水被太阳曝晒汽化,升到了空中,温度急剧下降,就会结成较大的冰团,降落到地表就是冰雹。

冰雹会毁坏大片农田和树木、摧毁建筑物和车辆等,具有强大的杀伤力,是我国的严重灾害之一。

读我国各省1991~2010年冰雹受灾面积图,完成

(1)~(3)题。

(1)关于我国冰雹受灾面积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南方地区大于北方地区

B.非季风区大于季风区

C.珠江流域大于黄河流域

D.第二级阶梯大于第一级阶梯

(2)青藏高原是冰雹多发地区,但受灾面积小,其原因是(  )

A.冰雹的颗粒比较小

B.冰雹常呈带状分布

C.人口稀少,经济落后

D.人工防雹的次数多

(3)简析冰雹夏季多发的原因。

(1)D 

(2)C (3)夏季蒸发强,水汽充足;

强对流天气多。

 [第

(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冰雹受灾面积南方小于北方,季风区大于非季风区,黄河流域大于珠江流域。

(2)题,自然灾害的概念是发生于地球表层,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自然事件。

青藏高原人口稀疏,经济落后,所以受灾面积小。

其余三个选项从图文材料中均无法得出。

第(3)题,结合材料中冰雹的概念不难得出答案。

]

考点二|我国主要的自然灾害

●考向1 我国的气象灾害

1.干旱灾害

(1)特点:

出现次数多、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

(4)分布

①主要集中于人口稠密、工农业生产活动集中的东部季风气候区。

②华北、东北地区:

春旱、春夏连旱;

长江以南地区:

伏旱;

西南地区:

冬春连旱。

③我国旱灾多发中心

2.洪涝灾害

多发生于春、夏、秋季,以夏季最为集中;

南方多于北方。

(4)分布:

多分布于东部季风区,长江中下游平原、华北平原为多发区。

3.寒潮

(1)源地:

北冰洋地区、西伯利亚北部。

(2)特点:

降温快、温度低、来势猛、风力强、规模大、范围广。

(3)危害:

强烈的大风、降温天气使农作物和牲畜受到冻害,交通、通讯和建筑物受到很大影响。

(4)时空分布:

发生于秋末或冬末春初,影响我国除滇、藏南、青藏高原、台湾、海南外的大部分地区。

4.台风

造成强风、特大暴雨和风暴潮,经济损失较大。

(4)登陆路径

[考向通关] “冷湖”是丘陵地区山谷中冬、春季节微风晴夜因近地面空气的长波辐射冷却而形成的近地面逆温现象。

我国江南丘陵山谷中出现的“冷湖”经常使种植的柑桔遭受冻害。

图1为冬、春季节微风晴夜江南丘陵山谷出现的气温分布模型,a、b、c、d代表等温线,且数值a>b>c>d。

图2为江南丘陵山谷一次超强寒潮过境的微风晴夜测得的不同地形部位气温变化过程曲线。

读图,回答

(1)~(3)题。

图1          图2

(1)春季江南丘陵山谷地形中通常最早出现植物发芽、开花的地方是(  )

A.甲 B.乙

C.丙D.丁

(2)江南丘陵地区大量种植柑桔,柑桔受冻害的临界低温是-9℃。

图2中,若按“冷湖”逆温垂直递增率1℃/10m计算,则该山谷种植柑桔的地方到谷底的相对高度至少为(  )

A.24mB.40m

C.6mD.60m

(3)为预防遭受“冷湖”冻害,你认为应该选择怎样的地形条件种植柑桔?

【解析】 第

(1)题,一般来说,植物发芽、开花早晚与气温有关,气温高,则发芽、开花早;

根据图1中信息,甲、乙、丙气温约<d,而丁气温大于d,故丁发芽、开花最早。

(2)题,图2显示,谷底最低气温约为-11.5℃,与-9℃相差2.5℃,据“冷湖”逆温垂直递减率可知相对高度为25米左右,故选A项。

第(3)题,据图2,坡中部气温较高,可以选择;

另外向阳的山坡或向南开口的小盆地热量条件较好。

【答案】 

(1)D 

(2)A

(3)南坡(阳坡);

坡中部;

向南开口的围椅状小盆地(任答两点)

●考向2 我国主要的地质灾害

1.我国的地震灾害

(1)地震的产生机制和发生过程

(2)我国地震灾害的特点与分布

地质

多发的原因

特点

灾情

我国位于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交界地带,又处于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挤压碰撞带的北、东边界

范围广、频度高、强度大、震源浅、烈度较高

遵循活动性断裂带的分布。

主要有青藏、新疆、华北和台湾四个多发地区

东重西轻,特别是地震多发的南北地震带、华北地区及台湾地区的地震灾情最严重

2.我国的滑坡、泥石流灾害

(1)我国滑坡、泥石流灾害的时空分布特点

(2)泥石流与滑坡灾害的对比分析

大致以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为界,东部稀疏,西部密集,秦岭—川西—滇西山地为极密集区

对房屋和其他工程设施、耕地、农作物造成破坏和河道阻塞,造成人员伤亡

大体以燕山、太行山、龙门山、邛崃山、大凉山和乌蒙山一线为界,以西为主要发育地区,呈带状或片状分布,以东呈零星分布

除以上危害外,对城镇、矿山、乡村产生毁灭性冲淤

(3)我国西南地区多地质灾害的原因

[考向通关] (2016·

浙江4月选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下图为贵州省略图。

材料二 贵州省拥有国家级贫困县50个,贫困人口623万,是全国贫困人口最多、比重较高的省份。

根据“十三五”规划,贵州省拟通过易地搬迁实现142万贫困人口脱贫,就近相对集中安置迁出人口。

(1)简述贵州省地形地貌的主要特征。

(2)贵州省主要地质灾害有滑坡、________、泥石流和地面塌陷等。

分析该省地面塌陷多发的原因。

【解析】 第

(1)题,主要从地形类型、地势高低、特殊地貌形态等方面分析。

(2)题,贵州省位于云贵高原,石灰岩分布面积广、降水丰富,多地下溶洞,容易形成崩塌。

【答案】 

(1)地形以高原、盆地为主;

地势四周高、中间低;

地形崎岖,多喀斯特地貌。

(2)崩塌 石灰岩分布面积广,降水丰富,多地下溶洞,容易形成塌陷。

●考向3 我国的生物灾害

1.主要生物灾害的成因与危害

主要种类

虫灾

农作物害虫,以蝗虫危害最为严重

由气象条件、农作物本身抗虫性及害虫天敌三方面决定

对农牧业生产构成严重威胁,使生态环境加速退化,造成巨大经济损失

森林害虫,以原产北美的松材线虫危害最为严重

外来有害生物入侵

使森林遭受严重威胁,大片林木枯死

鼠害

喜湿鼠类耐旱鼠类

当鼠类密度达到一定程度,就会造成严重的鼠灾

破坏草原、毁灭森林,而且传播疾病,对人体健康构成很大危害

2.中国的生物灾害

浙江杭州二模)水稻稻瘟病又名稻热病,由稻梨孢菌引起,通过气流传播,是水稻重要的病害之一。

在气象因素中温度和湿度对水稻发病影响最大,水稻在24~28℃之间,高湿,有雨、雾、露存在的条件下容易发病。

(1)描述我国水稻稻瘟病重病区主要分布特征。

(2)稻瘟病发病时的天气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防治稻瘟病的措施有哪些?

【解析】 第

(1)题,从图中可得出水稻稻瘟病重病区主要分布于秦岭——淮河以南的南方地区。

(2)题,针对材料中提到的“水稻在24~28℃之间,高湿,有雨、雾、露存在的条件下容易发病”,可推测水稻发病时的天气特点。

第(3)题,稻瘟病的防治无法从改变自然条件入手,故只能采取一些技术、管理措施进行防治。

如水稻品种选育、使用药剂等。

【答案】 

(1)主要分布在南方水稻种植区。

(2)雨日多;

光照少;

湿度大;

适宜的温度

(3)选用抗病良种;

加强田间肥水管理;

处理病谷、病草;

药剂防治等。

全国乙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古乡沟位于青藏高原东南部,上游地区有6条冰川,沟谷有厚度达300多米的堆积物。

中游河谷狭窄。

冰川末端伸入森林带。

每年夏秋季常有冰川泥石流爆发,其破坏力在世界上是罕见的。

分析古乡沟夏秋季节冰川泥石流破坏力巨大的原因。

【解析】 古乡沟夏秋季节冰川泥石流破坏力巨大的原因分析,要抓住“夏秋”“沟谷有厚度达300多米的堆积物”“河谷狭窄”等关键信息。

“夏秋”——气温高,冰川融水多,西南季风影响大,降水多,形成泥石流的水源特别丰富;

“沟谷有厚度达300多米的堆积物”——泥石流物质来源丰富;

“河谷狭窄”——流速快,泥石流能量集中;

冰川末端伸入森林带——落差大。

【答案】 深厚的松散堆积物提供了异常丰富的物质条件;

夏秋气温高,冰川强烈消融,此时降水较为丰沛,冰川融水与降水叠加,提供了极为丰沛的水源;

狭窄的河谷,巨大的落差,积累了巨大的能量。

2.如下图示意洪涝年份鄱阳湖与长江相连河段的水位变化。

说出滨湖地区涝灾最可能发生的时间,简析产生涝灾的自然原因。

【解析】 从图中观察可知,河流水位在6月至9月高于湖泊水位,易发生洪涝灾害,分析其产生涝灾的自然原因时,可主要从气候、地势、水位高低等方面入手即可。

【答案】 可能发生在6月~9月(夏秋季节)

地势低洼,排水不畅;

6月~9月为雨季,降水多且集中;

河湖均处于高水位,且河流水位更高,湖水难于外泄,甚至河水倒灌入湖。

3.(2017·

浙江温州二模)干热河谷在我国横断山区是非常有代表性的自然景观,图Ⅰ是我国横断山部分地区山河分布图,国Ⅱ为焚风效应示意图。

回答下列问题。

图Ⅰ

图Ⅱ

(1)该区域自然灾害多发,地震之后直接诱发的主要自然灾害是(  )

A.泥石流B.滑坡

C.洪涝D.堰塞湖

(2)河谷中出现“干热”最明显的季节是(  )

A.1月B.4月

C.7月D.10月

(3)描述横断山区河谷形成干热风灾害的过程。

【解析】 第

(1)题,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岩体或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结构面发生整体顺坡下滑的现象。

泥石流是由暴雨、冰雪融水等水源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

堰塞湖是由火山熔岩流或由地震活动等原因引起山崩滑坡体等堵截河谷或河床后贮水而形成的湖泊。

所以可以看出地震直接诱发的应是滑坡。

(2)题,夏季来自海洋的湿润水汽最多,所以河谷中干热现象最明显。

第(3)题,干热风是背风坡盛行下沉气流导致的,干热气候会给农业造成重大影响。

【答案】 

(1)B 

(2)C

(3)湿润的空气受山脉阻挡抬升,水汽冷却凝结在迎风坡形成降水;

越过山脉后的干燥气流下沉,不断增温变干,形成干热风;

“焚风效应”使河谷地区形成炎热干燥的气候,造成横断山区河谷的干热风灾害,给农业、林业等造成危害。

浙江宁波二模)下图为我国某区域2014年12月连续5天的降温幅度分布图。

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a处降温最大幅度可能是(  )

A.9℃B.12℃

C.14℃D.15℃

(2)说明图示地区该时期降温幅度大的主要原因。

(3)分析造成b处等降温线弯曲的主要原因。

【解析】 第

(1)题,根据降温等值线图可判断a处降温幅度介于12℃到15℃之间,因此14℃符合题意。

(2)题,降温幅度与当地所处的纬度密切相关,该地纬度较高,离冷空气源地较近,冷空气南下过程中首当其冲受降温影响。

第(3)题,从等降温线可判断出,b处降温幅度较同纬度地区小,结合所学知识判断该处为大兴安岭东南坡,受地形阻挡影响,降温幅度小。

【答案】 

(1)C

(2)该时期(冬季),北冰洋和西伯利亚地区的冷高压增强到一定程度,与南方的低压区形成较大的气压梯度,如果遇到有利于冷空气南下的大气环流形势,冷空气就从高压流向低压,于是就造成寒潮侵袭,降温幅度大。

(3)b处为大兴安岭东南坡,冷空气受大兴安岭山脉阻挡;

位于背风坡,风力减弱,气流下沉,气温升高,降温幅度小。

5.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近日,山东省平阴县林业局森保站监测人员首次发现了美国白蛾虫卵的一种新天敌,初步判定为瓢虫的一种。

材料二 据监测报告显示,山东全省美国白蛾的繁殖呈加快态势。

材料三 美国白蛾分布于美国、加拿大、东欧各国及日本、朝鲜等国。

1979年在辽宁省被首次发现,其幼虫食性很杂。

美国白蛾传播途径:

一是老熟幼虫爬行及成虫飞翔传播,但成虫飞翔能力不强;

二是幼虫、蛹随寄主植物、交通工具等远距离传播。

(1)根据材料分析美国白蛾传播到我国的途径是________________。

目前美国白蛾传播速度有________的趋势,分析其原因。

(2)美国白蛾属于________灾害,它主要危害________。

(3)气候变化如何影响美国白蛾灾情?

(4)请你为山东防治美国白蛾提出几条合理化的建议。

【解析】 美国白蛾的传入多与木材及木包装进口有关。

美国的白蛾属于生物灾害,对森林危害最大。

气候变暖使美国白蛾繁殖加快,灾情扩大。

要从政策、生物等措施消灭美国白蛾。

【答案】 

(1)随着木材和木包装传入境内 加快 各地货物贸易交流的增多。

(2)生物 森林

(3)气候变暖使白蛾繁殖增快,灾情扩大。

(4)加强检疫;

人工防治,利用生物和化学药剂喷药防治;

生物防治,利用美国白蛾性诱剂或环保型昆虫趋性诱杀器诱杀成虫,灯光诱杀成虫。

考点三|自然灾害的损失与预防

●考向1 比较同一自然灾害的地域差异

自然灾害损失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十分密切。

一方面,由于人口的快速增长和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破坏的加剧,各种自然灾害的承载强度日趋严重。

另一方面,由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同一强度的自然灾害所造成的损失在时间和空间上往往存在很大的差异。

 

1.自然灾害损失程度的基本指标和表现

基本指标

包括受灾人口、受灾面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