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一历史知识点总结Word文件下载.docx
《必修一历史知识点总结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必修一历史知识点总结Word文件下载.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3)礼乐制度是西周的等级名分制度,是维护宗法分封制的工具。
政治特征:
宗法分封制受到破坏,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衰落
1、根本原因: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使井田制逐步瓦解)
2、表现:
①小宗取代大宗的现象发生②诸侯不断擅自进行分封③强大诸侯国发动兼并战争
1、各国纷纷进行变法
2、商鞅变法使秦国强大,为统一创造了条件
3、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
(中央集权制度在秦朝确立,以后中国的封建社会就是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过程)
基本政治制度:
中央集权制度
(一)中央集权制度的内容:
1、皇帝制度
①皇权至上(皇帝将立法、司法、行政、军事权力全部揽于自己手中)
②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
2、三公九卿制(中央官职)
三公:
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①职能:
丞相是“百官之首”,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
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
太尉协助皇帝管理军务。
②相互关系:
互相配合、互相牵制。
九卿:
三公以下的中央政府官职
3、郡县制(地方)
特征:
①郡县官吏由中央任免,不能世袭(与西周分封制的根本区别)
②县以下设乡、里、什伍
(二)中央集权制度的根本特征:
权力高度集中
(三)中央集权制度的作用:
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奠定了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制度的基础,对此后XX多年的中国政治和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
(贯穿中国古代史上的第一条主线索:
中央和地方的斗争)
(一)七国之乱
1、原因:
①历史原因:
汉高祖刘邦推行郡县制的同时,又分封同姓诸侯王
(郡国并行,上次青岛市摸底考试有一个郡国并行的看图题)
②直接原因:
面对诸侯国尾大不掉之势,贾谊、晁错等人上书,主张消减封国
2、过程:
公元前154年,汉景帝接受建议,开始着手削夺诸侯国的封地,七个诸侯王发动叛乱,史称“七国之乱”。
(二)汉武帝改革
1、根本目的:
为了加强皇权,巩固国家统一
2、措施:
①建中朝(“中朝”(内朝)是决策机构,由皇帝左右亲信充任中朝的主要官吏尚书令、侍中、常侍等职。
原先以丞相为首的三公九卿机构,逐渐成为执行机构“外朝”。
【要点解析】
②设刺史(刺史是一种监察官员,负责监察地方)
③推恩令(解析:
诸侯王死后,除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余儿子也可以获得王国的一部分土地成为列侯,由皇帝直接控制的郡守管辖。
通过推恩令,消弱了地方实力,使中央
对地方的控制逐渐加强)
3、作用:
①积极:
巩固、发展了大一统局面,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②消极:
皇帝权力过于集中,造成后来外戚和宦官专权。
(注意与经济和文化相联系,文化上之所以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根本上是由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所决定的;
而经济上“重农抑商”也是政治对经济的反作用产生的。
经过东汉末年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大动荡之后,隋唐实现了统一。
唐中叶发生了安史之乱,参与平叛安史之乱的唐朝大将和安史降将被封为节度使,他们拥兵自重,使唐中叶后出现了藩镇割据的局面。
1、实质:
唐末藩镇割据的继续和扩大
2、特点:
政权更迭频繁,南方相对稳定
3、后周世宗改革为北宋统一奠定了基础。
(公元960年,宋太祖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北宋)
1、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1)收精兵
统兵权归“三衙”掌管(三衙由殿前司、侍卫步军司和侍卫马军司三部分组成)
调兵权归枢密院掌管
使统兵权和调兵权分离,兵权最终由皇帝掌握。
(2)削实权
兵权——枢密院
中央:
削弱了宰相权力财权——三司使
行政权——中枢门下(宰相权力被一分为三)
地方:
规定所有州郡直属中央,派文臣出任州郡长官,州郡长官下设通判,负责监察。
(3)制钱谷
规定各州郡的财赋,除自留一部分外,其余运往指定地点,由中央掌握。
从而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的物质基础。
2、影响
积极:
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
消极:
造成了“冗官”、“冗兵”和“冗费”的国家财政危机。
(到北宋为止,中央和地方的斗争基本告一段落,以中央的胜利而结束。
(贯穿中国古代史的第二条线索:
皇权与相权的斗争)
1、三省六部制的确立(隋唐时期)
①三省为中书省(负责起草诏令)、尚书省(负责执行)、门下省(负责封驳审议)
②尚书省下设六部。
三省六部制的作用:
三省之间既互相配合,又互为补充,提高了办事效率;
完整的相权又被分割,有利于加强皇权。
2、发展(宋朝)
三省长官基本不参与政事,另外设置
①中枢门下——负责行政
②枢密院——负责军事
③三司(盐铁、度支、户部)——负责财政
3、三省六部制的废除(元朝)
元朝废除三省、实行一省制,只设中书省,六部也归入中书省。
1、明朝初年,沿袭元制,设中书省。
2、明太祖朱元璋时期
①下令裁撤中书省,废除丞相,由皇帝亲自掌管六部。
(专制皇权达到新的高度)
②由于事务繁忙,皇帝不可能一一亲自裁决,明太祖设立殿阁大学士,但不参与决策。
3、明成祖时期
正式设立内阁,大学士开始参与军国大事的商讨,此后内阁地位逐渐上升。
注意:
“票拟”和“批红”
1、清朝初年:
承袭明制,设立内阁。
重要的军国大事,由议政王大臣会议来处理。
2、军机处的设立
(1)时间:
清雍正年间
(2)职责:
可参与处理内政外交、制定军政大计、审理重大案件等政务,但由于军机处官员品级不高,只能跪奏笔录
(3)影响:
①简化了处理政务的手续,提高了清王朝的行政效率。
②军机处完全听命于皇帝,军国大事皆由皇帝一人裁决,军机处的设立,是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
必修一历史知识点总结【2】 第1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考点1: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第1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一、夏、商的政治制度
1、起源:
2070年,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我国早期国家政治制度起源.2、内容:
①中央:
王位世袭制;
相、卿士、卜、祝、史、师等的设立。
②地方:
侯、伯。
(定期向王纳贡;
奉命征伐)
3、特点:
①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家天下”取代“公天下”②初步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
③承前启后,继承与发展相结合。
4.影响:
夏商早期政治制度对西周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对西周宗法制和分封制有直接影响。
二、西周的政治制度
1、等级森严的分封制
⑴目的:
巩固统治。
⑵内容:
A、土地和人民(“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
B、对象:
①王族(燕、鲁、卫、晋、吴)、②功臣(齐)③先代贵族(杞、宋、许、陈、楚);
最初分封的诸侯没有秦国.
C、义务与权利
①义务——要服从周王的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
②权利——职位世袭、对卿大夫再分封、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
⑶评价:
A、积极作用:
①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管辖,巩固了王权;
②扩大了统治区域,开发了边远地区;
③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一般的政治格局;
④西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
B、消极影响:
①没有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②受封诸侯,在自己领地内有相当大的独立性,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巩固。
③西周后期,王权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坏。
是导致春秋战国时期割据混战的根源。
⑷特点:
①分封对象以同姓亲族为主体,分封内容主要是土地、人口②层层分封,等级森严:
天子—诸侯—卿大夫—士③周王为最高统治者,绝对服从周王④权利与义务相结合
⑸崩溃的时间、原因、表现:
A、时间:
西周后期
B、原因:
①主要原因:
诸侯在政治、经济、军事上享有很强的独立性,势力日益壮大;
西周后期,王权衰弱。
②根本原因: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C、表现:
①楚王问鼎;
②诸侯争霸2、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
⑴定义:
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⑵目的:
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⑶内容:
①宗法制是周人把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的一种措施;
②宗法制度确立了严格的大宗、小宗体系;
③大宗与小宗的关系是相对的;
④大宗与小宗在亲缘上是兄弟关系,在政治上是君臣关系。
①最大的特点:
嫡长子继承制。
;
②把血缘关系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家”与“国”密切结合;
③保证各级贵族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
④大宗和小宗既是家族关系,又是政治隶属关系;
⑤形成森严的社会等级。
⑸作用:
①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
②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⑹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
①两者是相辅相成、互为表里的关系;
②宗法制是维系分封制的血缘纽带;
③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
3、礼乐制——维护分封制和宗法制
①春秋时期,周天子失去了天下共主的地位,由“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变为“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②战国时期随着新兴地主阶级的兴起,由“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变为“礼乐征伐自大夫出”。
三、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①商——王权与神权的紧密结合②宗法制——以宗法制为核心,具有浓厚的部族色彩;
③分封制——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形成权力的高度集中④夏400多年、商600多年、周800多年——具有开创性和相对的延续性(继承性)和稳定性。
考点2:
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一、秦朝中央集权制形成背景
1、统一的经过:
①灭六国→韩、赵、魏、楚、燕、齐②平越族,设三郡,加强对西南地区的控制③击匈奴:
取得河套地区,修筑万里长城
2、统一的原因
A、客观原因:
①社会基础:
经济发展要求实现全国的统一(分裂阻碍经济发展)②政治基
础:
兼并战争,出现局部统一③民心基础:
长期战乱,人民渴望统一④理论基础:
韩非子的法家思想;
⑤民族融合:
春秋战国时期以来各族人民的初步融合,有利于统一
B、主观原因:
①秦国通过商鞅变法,实力超过其他国家②秦王嬴政的雄才大略;
廷尉
⑵作用:
①互相配合、互相牵制,皇权独揽;
②减少决策失误3.郡县制的全面推行
A、背景:
①历史原因:
分封制的弊端;
②现实目的:
为加强中央集权(采纳李斯建议);
③实施基础:
春秋战国时期,一些诸侯国已陆续在新兼并的地区设郡县。
B、内容:
①郡是最高一级地方行政机构,其最高行政长官是郡守,负责承受中央命令,督责所属各县;
②县是郡的下一级行政机构,其长官是县令或县长,负责治理民众、管理财政、司法、狱讼和兵役。
③县以下是乡、里基层行政机构。
此外还有负责地方治安的“亭”;
④郡县长官一概由皇帝调动任命,不得世袭。
郡县制的特点在于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
C、作用:
①加强了中央集权,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
②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4.郡县制与分封制比较
⑴相同点:
①目的:
巩固自己的统治;
②性质:
古代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③作用:
都在一定时期内产生过积极作用
三、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⑴积极:
A、对秦朝:
①有利于巩固国家的统一②有利于促进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③有利于以及对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形成。
B、对后世:
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和完善。
⑵消极:
中央集权制之下的专制统治;
易形成暴政,导致了秦的短命。
考点3: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第3课从汉制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1、汉朝:
郡国并行制度
①“汉承秦制”(皇帝制度、郡县制、三公诸卿)②“有所损益”:
郡国并行制---郡(郡县制)国(王国-诸侯王)并立
2、唐朝:
设置节度使
唐朝在地方设节度使,发展成为割据势力。
安史之乱后形成藩镇割据局面,严重削弱中央集权
3、北宋:
措施、特点
措施:
①军事上:
削夺兵权,削减节度使权力,守内虚外,强干弱枝②行政上:
文官出任地方长官,设通判监督③财政上:
设转运使,转运地方钱粮
从军权入手
影响:
利:
①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
②基本解决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促进了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弊:
导致官僚机构和军队的臃肿,形成“三冗”局面,为北宋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4、元朝:
行省制度
实行原因:
吸取北宋过分集权导致国家积贫积弱的教训.②现实原因:
疆域空前辽阔,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③民族因素:
元朝是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
对当时:
①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
②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一。
对后世:
它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1、汉:
中外朝
⑴调整原因:
丞相位高权重,威胁皇权。
⑵汉武帝时设立中外朝①中朝:
皇帝侍从、秘书任尚书令、侍中,参与军国大事决策。
尚书令权力日显。
②外朝:
以丞相为首三公九卿组成,执行。
⑶结果:
相权一分为二;
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必修一历史知识点总结【3】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一、分封制
巩固国家政权
①分封对象——王族、功臣、先代的贵族,②受封者义务——服从周王的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
③受封者权利——职位世袭、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
①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管辖。
②扩大了统治区域,开发了边远地区;
③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一般的政治格局;
④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
但诸侯国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埋下分裂割据的隐患。
二、宗法制
定义:
宗法制是依据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统治的一种社会制度。
嫡长子继承制
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
分封制和宗法制是西周政治制度的两大支柱,互为表里。
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特点:
以宗法制为核心,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
三、秦的统一:
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秦王嬴政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秦朝。
四、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形成
①建立“皇帝”称号,确立皇帝制度。
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大权由皇帝总揽,从中央到地方的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
②设置三公九卿中央官制:
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
御史大夫——监察百官;
太尉——负责全国军务。
③在地方推行郡县制:
郡的长官是郡守,县的长官称县令或县长,均由皇帝直接任免。
巩固了国家的统一,促进了社会的安定和经济文化的发展,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对中华民族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
消极作用:
加强对人民的压榨,容易导致暴政,造成阶级矛盾的激化。
五、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
①颁布秦律、统一法令;
②统一货币、度量衡;
③统一文字;
④修建驰道、灵渠;
⑤修筑万里长城;
组织移民。
秦朝灭亡的原因是秦的暴政
六、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
背景:
汉初郡国并行,出现王国问题
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
汉武帝实行推恩令
解决了王国问题,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和发展了大一统局面。
唐末至五代出现了藩镇割据局面
七、宋初中央集权的强化
杯酒释兵权,解除朝中大将和地方节度使的兵权;
加强禁军、强干弱枝。
②行政上:
派文臣任地方长官;
设通判负责监督。
③经济上:
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
①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消除了藩镇割据现象。
②造成冗官、冗兵、冗费,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八、唐实行三省六部制
唐朝中央设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
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分散了相权。
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确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的管理体制。
九、元朝实行行省制度
疆域空前扩大
概况:
中央设中书省;
地方设十个行省和宣政院辖区
意义:
加强了对全国的管辖;
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统一。
是中国行省制的开端,对后世影响深远。
十、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朝代制度
汉代察举制
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
隋唐宋—清朝科举制
十一、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明太祖调整中央和地方官制,加强中央集权:
①废丞相,设六部;
废行省,设三司。
②内阁的创立。
实质:
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
清朝雍正帝设军机处(上传下达)——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
必修一历史知识点总结【4】 第二单元古代希腊罗马政治制度
一、希腊的政治制度
古希腊民主政治产生的原因:
①独特的地理环境与小国寡民的国情;
②海外贸易和工商业的发达。
城邦的基本特征是:
小国寡民和独立自主
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历程:
梭伦改革——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基础;
克利斯提尼改革——确立雅典民主政治;
伯利克里改革——把雅典民主政治推向顶峰。
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
人民主权、轮番而治。
雅典民主政治的评价:
积极方面:
①实行民主政治,社会相对公正一些,有利于社会安定。
②促成了雅典政治、经济和文化的高度繁盛。
③为后来欧美资产阶级建立民主政治提供了一定的借鉴。
消极方面:
①妇女、奴隶和外邦移民没有政治权力,真正能够享受到民主的只是少数人,实质是奴隶主阶级的民主。
②过于泛滥的民主,容易导致无政府主义的泛滥。
二、罗马法
1、罗马法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早期的罗马国家只有习惯法,没有成文法。
成文法诞生标志是《十二铜表法》的颁布。
公民法:
适用范围仅限于罗马公民,用来调整罗马公民之间的关系的罗马法律,被称为公民法
万民法:
在古罗马对外扩张的过程中,逐渐形成普遍适用于罗马统治范围内一切自由民的法律,即“万民法”
6世纪,《民法大全》标志罗马法体系的最终完成。
2、罗马法的评价
①罗马法的制定和实施维系了帝国的统治,稳定了社会秩序。
②罗马法是欧洲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完备的法典,极大影响了近代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立法司法制度;
是近代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有力武器。
局限性:
维护奴隶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