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巨人玻尔阅读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8320696 上传时间:2022-12-15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44.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科学巨人玻尔阅读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科学巨人玻尔阅读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科学巨人玻尔阅读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科学巨人玻尔阅读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科学巨人玻尔阅读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科学巨人玻尔阅读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

《科学巨人玻尔阅读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科学巨人玻尔阅读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科学巨人玻尔阅读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

他还积极创立和参加丹麦救援组织,尽力帮助逃到哥本哈根的科学家与其他难民。

德国纳粹控制丹麦后,玻尔起初留在国内,与抗敌组织保持密切联系。

他一贯的不合作态度,令纳粹非常恼火。

1943年玻尔受到纳粹分子的威胁,他冒险出逃,历尽艰险,辗转到达美国。

在美期间,为抗击法西斯,他曾参加原子弹的研制工作。

在研制过程中,他就考虑到这一研究成果对未来世界的影响,并曾多次接触英美首脑,建议他们及早与苏联达成控制原子武器的协议,但没有成功。

二战后,玻尔积极倡导和实施国际间的科学合作。

1957年,美国福特基金会将第一届“原子为了和平”奖授予玻尔,以表彰他“在全世界迫切需要的原则上,以友好的精神进行科学探索,在和平利用原子能以满足人类需要方面作出了榜样”。

(摘编自邹丽焱《玻尔传》)

相关链接

①玻尔(1885—1962),丹麦物理学家。

在普朗克量子假说和卢瑟福原子行星模型的基础上,于1913年提出氢原子结构和氢光谱的初步理论。

稍后,又提出“对应原理”,对量子论和量

子力学的建立起了重要作用。

1927年又提出互补原理,在原子核反应理论、解释重核裂变现象等方面,也有重要贡献。

获192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摘自《辞海》第六版)

②1918年,玻尔的老师卢瑟福邀请他赴英国工作,他在回信中说:

“虽然哥本哈根大学在财力、人员、能力和实验室管理上,都达不到英国的水平,但我立志尽力帮助丹麦发展自己的物理学研究工作?

?

我的职责是在这里尽我的全部力量。

”(摘自戈革《玻尔集》)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爱因斯坦与玻尔在争鸣中惺惺相惜,爱因斯坦高度评价玻尔的贡献,玻尔也感念爱因斯坦的支持,他们之间建立了长久的友谊。

b.玻尔以自己创办的研究所为平台,通过邀请各国科学家前来交流学习,使团队的成员能有机会博采众长,不断发展量子力学理论。

c.玻尔敏锐察觉到纳粹将要对犹太人实施迫害,及时转移了大批犹太科学家,后来还亲自参加了丹麦的抗敌组织,反对纳粹暴行。

d.玻尔不但有科学家的直觉,也不乏政治家的远见。

他预感到核武器的危害,试图尽力说服各大国首脑达成禁止使用核武器的协议。

e.玻尔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为科学技术的国际间合作及和平利用原子能作出了卓越贡献,并获得了“原子为了和平”奖。

(2)为什么爱因斯坦和玻尔的论战被称为物理学史上的“巅峰对决”?

请结合材料简述原因。

(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说:

“玻尔领导的哥本哈根学派具备了一个科学学派应有的优秀特质。

”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哥本哈根学派有哪些“优秀特质”。

(4)玻尔“特有的人格魅力”表现在哪些方面?

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8分)

12.

(1)[答案]答b给3分,答e给2分,答a给1分;

答c、d不给分。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等方面的综合能力。

a项,“玻尔也感念爱因斯坦的支持”不恰当,文中说“玻尔高度评价他与爱因斯坦的学术之争,认为它是自己‘许多新思想产生的源泉’”。

c项,“后来还亲自参加了丹麦的抗敌组织,反对纳粹暴行”错误,文中说“他还积极创立和参加丹麦救援组织,尽力帮助逃到哥本哈根的科学家与其他难民”。

d项,“试图尽力说服各大国首脑达成禁止使用核武器的协议”错误,文中说“建议他们及早与苏联达成控制原子武器的协议”。

(2)[答案]①从成员上看,论战双方都是当时物理学界的代表人物;

②从内容上看,辩论涉及现代物理学两大基础理论——相对论和量子力学;

③从影响上看,辩论带动了整个理论物理界的学术争鸣。

(每答出一点给2分)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巅峰对决”是指最高级别之间的较量,这主要从对决双方的身份地位、争论内容以及影响力等角度分析。

辩论的爱因斯坦和玻尔都堪称当时物理学界的巨人;

他们的辩论是现代物理学的两大基础理论(相对论和量子力学)之间的较量;

几乎所有理论物理学家都被他们的辩论吸引并参与进来。

(3)[答案]①拥有站在学术前沿的核心领导人物;

②有堪称骨干的科学家集体;

③创造了独特的学术精神。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筛选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玻尔领导的哥本哈根学派的“优秀特质”主要体现在:

团队的领导、骨干成员和团队精神。

哥本哈根学派有着具有独特人格魅力的引领学术导向的领导,有着异常活跃且成就卓著的科学家团队,并且有着富有激情与活力、不断进取的学术精神。

(4)[答案]①追求真理,在学术之争中胸怀坦荡,不掺杂个人恩怨;

②以赤子之心帮助祖国发展物理学研究;

③慧眼识才,吸引了大批青年科学家,并为他们提供发展的平台;

④有人道主义关怀,积极营救受纳粹迫害的科学家。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探究传主人格魅力的能力。

玻尔特有的人格魅力表现在:

一是在和爱因斯坦的辩论中,积极追求真理,并给予学术之争高度评价,由此可看出他具有坦荡的胸怀;

二是积极为祖国丹麦工作,积极发展祖国的科学事业,链接材料②更能说明这一点;

三是有革新的勇气,更是一位伟大的伯乐,吸引大批青年才俊,培养了大批科学家;

四是积极想方设法营救受纳粹迫害的科学家,充满了人道主义关怀。

爱国科学家邓叔群

经过清华学堂八年苦读,邓叔群于1923年经考试公费留学美国。

同时去的同学大多选择学习外交、银行、军事、法律等专业,只有他不听别人劝告,为了解救贫困的中国农民,一心入读康奈尔大学的农林专业。

留学期间,目睹同胞受到种族歧视,这激发了他为国争光的民族自尊心,决心在最短的时间内学到最精湛的科学知识。

他不仅主科成绩都是a,而且荣获了全美最高科学荣誉学会颁发的两枚金钥匙证章。

正当他博士论文接近完成时,国内岭南大学急需一位植物病理学教授,导师惠凑推荐了他,但建议他完成论文后再回去。

邓叔群却认为,学到先进知识报效祖国,正是自己求学的真正目的,于是当即回国。

在回国后的十年中,为搜集我国第一手真菌资料,他手提竹篮,攀山入林,一样一样地采集,逐一鉴定,定名分类。

他先后研究鉴定的真菌种类达一两千种,分隶于数百个属,其中首次发现的新属5个,新种121个,为世界真菌资源宝库增添了新标本。

在世界真菌学史上为我国的真菌科学谱写了重要的第一章,向世界宣告了中国有自己的真菌科学。

在世界著名真菌分类学家考尔夫教授总结的康奈尔大学120年来作出突出贡献的41位真菌学家中,他是唯一的东方人。

抗战开始不久,为了使自己的研究与国计民生关系更为直接,邓叔群转向了林业研究。

他带领助手深入云南、西康、四川一带,勘察森林资源状况。

他们冒风雨,顶烈日,忍饥寒,摸清了该地区森林资源的组成、分布、蓄积量及病虫害等情况,绘制了中国的早期林型图,并提出了合理经营、开发和管理原始森林的研究报告,为大后方建设提供了必要的参考。

其中森林的材积估算、轮伐期、更新方法、造林方针等,至今仍有参考价值。

后来,邓叔群拒绝就任农林部副部长,而在甘肃省建设厅厅长张心一的支持下,举家奔赴甘肃,开始黄河上游水土保持的研究。

经过几年艰苦奋斗,成功创办了洮河林场及三个分场,建立了一整套保证森林更新、营造量大于采伐量的制度,创建了以科学的方法经营和管理森林的新模式。

邓叔群认为,水利和林、牧之间具有密切关系,要根治黄河水患,就必须三者并重。

为保持黄河上游水土、减轻下游灾害,他提出了森林生态平衡理论。

1948年,邓叔群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

随后,中央研究院要求全体高级研究人员迁往台湾或去美国。

他不仅自己明确表示决不离开,还动员其他同事共同抵制。

他对家人说:

“别忘了自己是中国人,要为民族富强奋斗终生。

我绝不跟腐败的国民党去台湾,也不去美国。

”其实在他内心深处,对共产党抱有希望和向往,愿与民族同甘苦,共命运。

后来,他早年的学生沈其益受东北解放区领导委托,特地到上海动员他去东北筹建农学院,他欣然接受邀请,并在半年时间内,带病编写出一整套林科大学的教材纲要。

作为沈阳农学院创建总指挥,他辛勤工作,调度有方,快速、高效地完成了建校任务。

邓叔群生活俭朴,不图物质享受。

新中国成立后,他把抗日战争前在南京购建的花园洋房捐献给国家,还三次主动提出减薪。

抗美援朝时,他将自己的积蓄捐作军用。

1960年,他受林业部委托,举办森林病理学培训班,为各省培训出数十名专业技术骨干。

培训结束后,他谢绝巨额酬金,只留一张结业合影作纪念。

邓叔群一生的选择,都从人民和祖国的需要出发,

他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科学报国的理想。

(摘编自《中国真菌学先驱——邓叔群院士》)

①邓叔群(1902—1970),中国真菌学家,福建福州人。

曾任岭南大学、金陵大学、中央大学等校教授,中央研究院研究员。

新中国成立后,任沈阳农学院和东北农学院副院长、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副所长、中科院学部委员(院士)。

主要著作有《中国的高等真菌》《中国的真菌》等。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因为种族歧视使邓叔群深受伤害,激发了他的民族自尊心,他决心用最短的时间学到最精湛的科学知识,为国争光。

b.考虑到岭南大学开学在即,急需一位植物病理学教授,邓叔群听从导师的建议当即回国,全然不顾自己即将得到的博士学位。

c.邓叔群采集、鉴定的中国真菌标本,填补了世界真菌研究领域的空白。

他本人也因为在真菌学领域的卓越贡献而得到世界同行认可。

d.抗战时期,邓叔群与助手开展森林勘察,其研究成果不仅支持了当时的大后方建设,其中不少内容至今仍有参考价值。

e.邓叔群基于水利和林、牧并重的思想而提出的森林生态平衡理论,使得黄河上游的水土得以保持,并减轻了下游的水患灾害。

(2)邓叔群不愿意去台湾,也不去美国,而欣然接受邀请去东北筹建农学院。

他这样做,既有现实因素,又有思想基础。

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国家需要时,邓叔群是如何主动牺牲个人利益、为国分忧的?

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4)作为一位爱国科学家,邓叔群有哪些突出表现?

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

(8分)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

(1)[答案]答c给3分,答d给2分,答a给1分,答b、e不给分。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

b项,“听从导师的建议当即回国”有误。

原文是导师“建议他完成论文后再回去”,不是让他当即回国。

e项,因果关系不当。

原文是“为保持黄河上游水土、减轻下游灾害,他提出了森林生态平衡理论”。

a项,原文是“目睹同胞受到种族歧视”,而不是他受到种族歧视。

(2)[答案]现实因素:

①国民党腐败统治的现实使他深感失望;

②东北解放区领导尊重人才的诚意使他深受感动。

思想基础:

①从小受外祖母影响,以历史上的民族英雄为榜样;

②不忘自己是中国人,愿为中华民族富强奋斗终生。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能力层级为c级。

审题时要抓住题干中的“现实因素”和“思想基础”,答题区域在文本第五段及链接材料②,在此区域内筛选出合

乎题目的作答内容。

(3)[答案]①因为岭南大学的需要,中断学业,提前回国效力;

②把自家的花园洋房和积蓄捐献给国家,并主动提出减薪;

③带病编写教材纲要,为筹建沈阳农学院辛勤工作。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的能力。

能力层级为f级。

解题步骤是:

先审题干,明确指向,寻找信息源;

再对信息源进行筛选与整合。

通过阅读文章可知,答题区域在第一段、第五段、第六段。

筛选出邓叔群因岭南大学的需要而中断学业提前回国、捐款捐房减薪、带病编写教材辛勤工作等信息,并按要求分类整合。

(4)[答案]①为中国建立了自己的真菌学,在世界学术领域争得一席之地;

②为改变中国农业的落后面貌,选学农林专业;

③为国计民生需要,及时调整自己的研究方向;

④为新中国农林业的发展,努力培养专业人才。

侯仁之:

城市的知音

②1937年抗战爆发后北平沦陷,燕京大学成为沟通沦陷区、解放区和大后方的秘密通道。

当时正在读研究生的侯仁之承担了将爱国学生送往解放区或大后方的工作。

抗战胜利一年后,侯仁之前往英国利物浦大学求学。

③在英国期间,侯仁之逐渐接受了历史地理学的理念。

他意识到,沿革地理存在明显的局限性。

1949年,侯仁之学成归国,并将历史地理学引入中国。

从此,一个新的、科学的历史地理学学科逐步建立起来,侯仁之成为公认的“中国历史地理学第一人”。

④要搞好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大量的实地调查必不可少。

在张家口考察期间,侯仁之发现一段长城与众不同。

深感疑惑的侯仁之回来后立刻查资料,最终确认这是明后期沿着长城开设的“马市”。

如今这种贸易已消失在历史中,但却由遗留的建筑记录下来。

从此,他的研究兴趣由“历史”转向“地理”,而野外考察和考古研究,也成为贯穿他学术生涯的重要内容。

⑤1958年,侯仁之开始了沙漠研究。

当时有人认为,沙漠地区不仅文献资料少,而且调查访问都很困难,难以开展历史地理研究。

侯仁之反驳道:

“必须勇敢打破旧传统,坚决走出小书房,跳出旧书堆。

”此后数年,侯仁之多次奔赴西北沙漠进行考察。

⑥1964年夏天,侯仁之在陕北榆林附近的沙漠中考察统万城。

统万城是5世纪一个少数民族小王朝的都城,已在沙漠中沉寂了千年。

经过细致的调查研究,侯仁之得出结论,统万城的沙化,是人类不合理活动的结果。

那时,人们普遍认为西北沙漠中很多古城被废弃是“大漠流沙”造成的。

而侯仁之却证明,这是“肤浅的广为流传的错误观点”,人类活动才是造成沙化的主要原因。

这直接为后来人们治理沙漠打下了认识基础,侯仁之也因此成为“沙漠历史地理研究的先驱”。

⑦在这次考察中,侯仁之还纠正了一个普遍的说法:

榆林三迁,即榆林因流沙侵袭而被迫三次南迁。

侯仁之证实,榆林不仅没有三迁,反而在原址五次扩展。

古城榆林终于明晰了自己的“身世”。

⑧在学术生涯中,侯仁之梳理过脉络的城市有很多。

承德、临淄、邯郸、芜湖、敦煌?

【篇二:

2011-2015年高考全国卷实用类文本阅读试题及答案】

s=txt>

语文卷1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

(4)题。

(25分)

朱东润自传

1896年我出生在江苏泰兴一个失业店员的家庭,早年生活艰苦,所受的教育也存在着一定的波折。

21岁我到梧州担任广西第二中学的外语教师,23岁调任南通师范学校教师。

1929年4月间,我到武汉大学担任外语讲师,从此我就成为大学教师。

那时武汉大学的文学院长是闻一多教授,他看到中文系的教师实在太复杂,总想来一些变动。

用近年的说法,这叫作掺沙子。

我的命运是作为沙子而到中文系开课的。

大约是1939年吧,一所内迁的大学的中文系在学年开始,出现了传记研究这一个课,其下注明本年开韩柳文。

传记文学也好,韩柳文学也不妨,但是怎么会在传记研究这个总题下面开韩柳文呢?

在当时的大学里,出现的柽事不少,可是这一项多少和我的兴趣有关,这就决定了我对于传记文学献身的意图。

《四库全书总目》有传记类,指出《晏子春秋》为传之祖,《孔子三朝记》为记之祖,这是三百年前的看法,现在用不上了。

有人说《史记》《汉书》为传记之祖,这个也用不上。

《史》《汉》有互见法,对于一个人的评价,常常需要通读全书多卷,才能得其大略。

可是在传记文学里,一个传主只有一农书,必须在这本书里把对他的评价全部交代。

是不是古人所作的传、行状、神道碑这一类的作品对于近代传记文学的写作有什么帮助呢?

也不尽然。

古代文人的这类作品,主要是对于死者的歌颂,对于近代传记文学是没有什么用处的。

这些作品,毕竟不是传记文学。

除了史家和文人的作品以外,是不是还有值得提出的呢?

有的,这便是所谓别传。

别传的名称,可能不是作者的自称而是后人认为有别于正史,因此称为“别传”。

有些简单一些,也可称为传叙。

这类作品写得都很生动,没有那些阿谀奉承之辞,而且是信笔直书,对于传主的错误和缺陷,都是全部奉陈。

是不是可以从国外吸收传记文学的写作方法呢?

当然可以,而且有此必要。

但是不能没有一个抉择,罗马时代的勃路塔克是最好的了,但是他的时代和我们相去太远,而且他的那部大作,所着重的是相互比较而很少对于传主的刻画,因此我们只能看到一个大略而看不到入情入理的细致的分析。

英国的《约翰逊博士传》是传记文学中的不朽名作,英国人把它推重到极高的地位。

这部书的细致是到了一个登峰造极的地位,但是的确也难免有些琐碎。

而且由于约翰逊并不处子当时的政治中心,其人也并不能代表英国的一般人物,所以这部作品不是我们必须模仿的范本。

是不是我国已经翻译过来的《维多利亚女王传》可以作为范本呢?

应当说是可以,由于作者着墨无多,处处显得“颊上三毫”的风神,可是中国文人相传的做法,正是走的一样的道路,所以无论近代人怎么推崇这部作品,总会不免令人有“穿新鞋走老路”的戒心。

国内外的作品读过一些,也读过法国评论家莫洛亚的传记文学理论,是不是对于传记文学就算有些认识呢?

不算,在自己没有动手创作之前,就不能算是认识。

这时是1940年左右,中国正在艰苦抗战,我只身独处,住在四川乐山的郊区,每周得进城到学校上课,生活也很艰苦。

家乡已经陷落了,妻室儿女,一家八口,正在死亡线上挣扎。

我决心把研读的各种传记作为范本,自己也写出一本来。

我写谁呢?

我考虑了好久,最后决定写明代的张居正。

第一,因为他能把一个充满内忧外患的国家拯救出来,为垂亡的明王朝延长了七十年的寿命。

第二,因为他不顾个人的安危和世人的唾骂,终于完成历史赋予他的使命。

他不是没有缺点的,但是无论他有多大的缺点,他是唯一能够拯救那个时代的人物。

(有删改)

①自传和传人,本是性质类似的著述,除了因为作者立场的不同,因而有必要的区别以外,原来没有很大的差异。

但是在西洋文学里,常会发生分类的麻烦。

我们則传叙二字连用指明同类的文学。

同时因为古代的用法,传人曰传,自叙曰叙,这种分别的观念,是一种原有的观念,所以传叙文学,包括叙、传在内,丝毫不感觉牵强。

(朱东润《关丁传叙文学的几个名词》)

②朱先生确是有儒家风度的学者,一身正气,因此他所选择的传主对象,差不多都是关

心国计民生的有为之士。

他强调关切现实,拯救危亡,尊崇气节与品格。

这都是可以理解的。

(傅璇琮《理性的思索和情感的倾注——读朱东润先生史传文学随想》)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当年有所大学的中文系开传记研究课,课程内容却是韩愈、柳宗元的古文,朱东润

就是因为这件事决心献身传记文学的研究。

b.“我的命运是作为沙子而到中文系开课的”,这样的表述与其说写出了自己过去的

经历,不如说反映了朱东润写自传时的心态。

c.朱东润虽然认可国外的传记文学,但却担心“穿新鞋走老路”,因此拒绝把近代人

推崇的《维多利亚女王传》作为写作范本。

d.出于自己的现实关怀來选择传主,是朱东润传记文学创作的—贯原则。

有学者总体

上对此表示理解,但在态度上略有保留。

e.朱东润虽然认为“传叙文学”的说法更加科学,但为了避免常会发生的分类麻烦,

还是在自传中釆用了“传记文学”的说法。

(2)朱东润的传记文学观是如何形成的?

(3)作为带有学术性质的自传,本文有什么特点?

请简要冋答。

(4)朱东润认为传记文学作品应如何刻画和评价传主?

你是否同意他的观点?

请结合材料

说明理由。

【答案】

(1)d3分,b2分,a1分;

ce不给分。

(2)①广泛阅读古今中外的传记作品,如《史记》《汉书》《约翰逊博士传》《维多利亚

女王传》等,并比较它们的异同;

②深入研究传记文学理论,辨析不同概念,如阅读莫罗亚的传记文学理论,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