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36doc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8319816 上传时间:2022-12-15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61.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36doc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36doc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36doc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36doc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36doc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36doc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36doc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36doc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36doc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7.据考证,叫卖广告最早在先秦已出现,到宋代我国的广告中以唱卖为主,“自隔宿及

五更,沿门唱卖声,满街不绝”。

叫卖配上词曲,曲牌中有《甜水令》、《包子令》等,韵味十足。

造成宋代广告形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市民通俗艺术的兴盛 

B.商品经济的发展

C.商业的时空限制被打破 

D.市民阶层广告意识的增强

8.《尚书·

洪范》记载当时的政务时说:

“一曰食,二曰货。

”《周礼》记载:

“以九职任万民……六曰商贾,阜通货贿。

”这反映了当时统治者

A.实施重农抑商政策 

B.重视和鼓励商业发展

C.提倡“工商皆本” 

D.强调耕战以加强中央集权

9.清朝时期,松江府先后三次就布商字号仿冒诉讼纠纷立碑告示:

“众商各立号记,上

供朝廷之取办,下便关津之稽查,取信远商,历年已久,向有定例,不容混冒。

”如有“复行假冒,起衅生端,上误国课,下病商民”,则“正法施行,决不轻贷!

”这反映出当时

A.松江棉布生产全国领先 

B.仿冒商标成为普遍现象

C.政府重视维护市场秩序 

D.重农抑商政策遭到摒弃

10.梁柏力在《被误解的中国》一书中曾对中西(欧)商业状况进行了对比,一方面指出歧视商贾并非中国独有的传统,明清时期中国富商的社会地位并不低微。

另一方面对英国商人势力强的原因有如下介绍:

“英国数百年来都处于战乱之中……英国要与其他欧洲国家争霸……”。

照此推断,梁氏认为明清时期中国商贾势力不及西方的原因可能是

A.儒家思想含有明显的抑商倾向 

B.商人的社会地位有了显著上升

C.禁止商人买卖土地和科考入仕 

D.社会相对安定对商人依赖较小

11.唐末五代,中央集权大为削弱。

为扭转这一局面,宋初采取的重要措施之一是

A.文官任知州B.设三司使C.设枢密院D.实行刺史制度

12.明清时期,纂修族谱以尊崇人伦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名门望族、寒门小姓都以修谱为大事。

这一现象反映出

A.宗族观念受到人口流动的冲击B.宗族成为社会等级的表现形式

C.理学成为维系宗族的思想基础D.先秦时期的宗法制度得以重建

13.中国的封建社会中地主、商人和高利贷者是中国封建社会中的三个主要剥削集团,官僚则是他们政治上的代理人。

在中国形成了地主、商人、高利贷者和官僚的“四位一体”,维护封建制度成为它们共同的根本利益。

材料主旨是

A.中国严格禁止人员的层次流动 

B.中国封建社会矛盾尖锐

C.统治阶层根本利益具有一致性 

D.中国封建制度具有特殊的稳定性

14.晚清一著名人士提出,“机器厂可兴作业,小轮舟可便通达,今各省皆为厉禁……徒使洋货流行”。

建议“宜纵民为之,并加保护。

”这种主张被正式推行是在

A.19世纪70年代B.19世纪80年代

C.19世纪90年代D.20世纪20年代

15.李洵在《明清史》中说:

“鸦片战争前夕的清代农业中已经出现商业性农业。

……发展主要集中在长江以南的苏、杭地区和粤江下游广州附近地区。

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商业性农业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

”下列各项属于鸦片战争后中国“商业性农业”发展原因的是

A.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B.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对原材料的需求

C.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已经解体 

D.晚清政府对“商业性农业”的重视

16.清政府曾严禁商人参预朝廷饷银的汇况业务,1862年却准许户部请求,利用民间票号的资金和汇兑网络解决朝廷饷银的调度问题。

这一变化反映出

A.票号成为清政府财政的支柱B.太平天国运动影响清政府财政运作

C.洋务派开始控制国家金融体系D.清政府利用商人应对外国资本冲击

17.据记载:

“南方之金属矿,与北方之煤矿同受欧战之影响,故湖南之锑,民国三年不过值200万余元,至五、六年殆值千万。

所可惜者,南方金属各矿,开采均用土法,组织初无规模,成则互争,败则瓦解。

故欧战既停,销路忽滞,改革无术,失败接踵,与北方之煤矿桐较,然后知新旧之不能相容,土法之不易持久也。

”由此可以看出南方金属矿衰落的主要原因是

A.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 

B.技术落后缺乏革新

C.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 

D.生产组织规模狭小

18.1923年以前,在华注册的商标数量中,中外商标注册数量为1:

30。

1937年中外商标注册数量之比为l:

4。

对材料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A.1923年前民族工业发展缓慢

B.1923年到1937年中国民族工业发展迅速

C.外资的涌入极大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

D.世界经济危机对中国的民族工业冲击较大

19.19世纪八九十年代,李鸿章在为格致书院所出考题中,曾问到西方测温、测热、测电的方法,问到西方平弧三角与《周髀算经》的关系,问到西方关于64种化学物质在中国语言为何物……。

这说明当时的中国人

A.开始开眼看世界B.坚持“中体西用”

C.普遍接受西式教育D.关注西方科技

20.右侧是清道光帝给参与谈判大臣所下达

谕旨的部分内容,该谕旨

A.颁发于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

B.隐含着天朝上国的外交观念

C.导致了社会性质的根本改变

D.坚决捍卫国家领土主权完整

21.1922年,中共“二大”决议指出:

“以目前中国无产阶级的现状,扶助民主派起来共同打倒封建军阀和国际帝国主义确实必要。

”这表明此时中共

A.党内右倾错误思想严重B.客观而准确的分析了国情

C.制定了国共合作的纲领D.准备独立自主的领导斗争

22.1943年2月11日《新华日报》发表新华社社论认为,“收复缅甸,不仅可以恢复中印英美的海上交通,而且可以拿它作为太平洋上的反攻基地……收复缅甸,是真正准备大陆反攻的重要步骤。

”中国共产党旨在

A.给予盟国联合作战的舆论支持 

B.强调抗战全面反攻时机的成熟

C.宣传国共合作抗战的伟大功绩 

D.表明中国是抗击日本法西斯的主力

23.1961年5月,周恩来总理作关于压缩城市人口的报告。

他说,解决粮食问题的根本办法,是从城市压缩人口下乡,就是人从哪里来,回到哪里去。

据统计全国在大精简中精简下来的近2000万职工中,有67%的职工回到了农村。

这一现象表明了

A.国家城镇化战略的大力推进 

B.国民经济结构面临重大调整

C.初步探索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D.工业建设以农业发展为基础

24.1978年5月31日,《人民日报》头版刊出《党的政策必须落实,自留地上桃树不能砍》的文章,对浙江某地所谓“割资本主义尾巴”的行为进行了批判;

次日,头版再刊《鼓励社员经营正当家庭副业》的文章,批评了四川某地干涉社员发展正当家庭副业的错误做法。

两篇文章传达的政治导向是

A.农村政策即将进行重大调整 

B.工作重心将向经济建设转移

C.“姓社姓资”的争论将有定论 

D.家庭联产承包制将推向全国

25.1934年,鲁迅评论文坛“京海之争”时指出:

“北京是明清的帝都,上海乃各国之租界,帝都多官,租界多商,所以文人之在京者近官,没海者近商,近官者在使官得名,近商者在使商获利,…而官之鄙商,固亦中国旧习,就更使‘海派’在‘京派’的眼中跌落了。

围绕“京海之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海派文化是中西文化碰撞、交融的产物

B.海派抨击了京派的崇洋意识和市侩心理

C.京派的立场反映了传统的重农抑商观念

D.“京海之争”体现出南北文化交流融合

26.1878年曾国藩之子曾纪泽出任驻英法公使,出行前与法国沟通,提出公使女眷只能跟对方的女宾往来,不与对方男宾握手、同宴,指出这是中国“名教攸关”。

法方表示接受,眷属往来,敬礼有加,而绝不干预跳舞宴会。

这主要反映出

A.中国外交官对西方礼节缺乏了解 

B.政治斗争决定中外礼仪

C.中外文化冲突中的“求同存异” 

D.纲常名教扼杀女性独立

27.1897年11月《时务报》曾记载:

“乡人某蓄鸡鸭甚伙,而得蛋甚少,约计徒食而无所出者,五分而有其一。

于是以曷格司射光(即X射线)验之,果见所蓄鸡鸭中,不生蛋者居其弱半。

自此以后,该乡人购鸡鹎,必携射光机器,能生蛋者留之,否则售之于市。

”这一记载反映了

A.西方科技在农村得到广泛应用 

B.大众媒介关注近代科技的应用

C.维新思想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 

D.西方科学思想在中国迅速弘扬

28.雅典城邦任何公职人员,无论地位多高,皆不能离开公民大会而擅自决定政务大事。

他们都处于公民大会和五百人会议的经常督察监视之下,若公民大会认为他有失职守,皆依法惩处。

这反映了古代雅典

A.最高权力机关由直接选举产生B.公民大会负责审理大部分案件

C.各权力机构之间相互制约平衡D.从制度上防止专制以维护民主

29.在古罗马的法律中引用了这样一个案件:

在一个公共广场上,一名理发师为一名奴隶刮胡子。

另外两个人在附近玩球,其中一个人不小心用球砸到了理发师,导致他割了奴隶的喉咙。

依据罗马法,在公共场所刮胡子是愚蠢的,因此奴隶本人对该事件负责。

这表明罗马法

A.有利于调解矛盾,规范行为B.保障平民权益,实现社会公平

C.本质是维护贵族利益D.是古代世界最完备的法律

30.下面是西属美洲白银经欧洲流到东方的白银数量表。

(单位:

百万银元)这一表格能够说明 

年份

西属美洲白银产量

运抵欧洲数量

经欧洲运到东方数量

1550

3

2~3

1600

11~14

10

4.4

1650

10~13

8~9

6

1700

12

10~12

8.5

1750

18~20

18~25

12.2

1800

30

23~25

18

A.西属美洲成为世界主要白银生产地 

B.西班牙是当时中国的第一贸易大国

C.欧、美、亚三洲间的贸易不断扩大 

D.新航路开辟亦为中国提供了商机

31.随着圈地运动的发展,到1851年英国100英亩以上的大农场已然占据了70---80%的农业经营土地。

随着中国工业化的发展,截至2011年上半年,全国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总面积达2.07亿亩,占承包耕地总面积的16.2%。

英国圈地运动和当今中国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

A.都以增加农民收人为主要目的

B.都说明现代化与农业规模化经营的辩证关系

C.都促使本国的小农经济彻底消失

D.都通过牺牲农民的利益来加快工业化进程

32.1500年,欧洲出现了1000多家印刷厂,出版了大约4万册书。

其中一半是宗教类书籍,其他的主要是拉丁语和希腊语的经典作品、法律手册、哲学著作以及大众读物等。

这一现象说明

A.大众对于获取知识的渴望B.罗马法在欧洲开始其复兴

C.只有一半欧洲人关心宗教D.意大利文艺复兴走向高潮

33.下表是16世纪末欧洲部分主要国家的物价与16世纪初相比的上涨倍数。

由此可以推断

国家

西班牙

英国

荷兰

法国

倍数

4.2

2.6

2.2

A.殖民掠夺影响国内市场 

B.商业革命引发价格革命

C.经济实力决定物价水平 

D.殖民战争导致价格动荡

34.19世纪,一位到英国旅游的加拿大人面对煤燃烧造成的遮天蔽日的烟雾,感觉到与其家乡那种“单调的纯净”不同,这种舒服的烟雾“为空气增加了一种可靠性和营养,让你似乎能感觉到肺在咀嚼它”。

这反映了他

A.对英国环境污染的漠不关心 

B.对化学和医学知识茫然无知

C.为本国的空气纯净深感自豪 

 

D.为工业文明到来而兴奋不已 

35.从18世纪起,欧洲主要国家因为“纺织机器、采矿、炼铁设备及交通工具的改造或发明”,所以“19世纪的人口大量集中到城市,并且产生各种新问题”。

这段叙述从“因为”到“所以”之间,至少增加哪一段论述才能使前后因果关系完整

A.马克思阶级斗争理论的影响B.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兴起

C.传统精密制造业吸引投资意愿D.新型工厂制产生

36.1727年春,伏尔泰参加了牛顿的葬礼,随后访问了牛顿的外甥女凯瑟琳并聆听了苹果坠地的故事。

该故事通过伏尔泰的著作迅速传遍世界,成为家喻户晓的科学佳话。

这则材料可以用来说明

A.科学团体推动了欧洲启蒙运动的发展

B.跨国文化交流促进了科学思想的传播

C.18世纪早期英国启蒙运动已接近尾声

D.18世纪早期法国思想自由度逊于英国

37.1841年,英国辉格党政府首相墨尔本在一次内阁会议上就阁员之间的意见分歧表态说:

“我实际上不在乎哪…个好,我在乎的是,不管我们对外说什么,我们要说同样的话。

”后因托利党在议会选举中获得多数,墨尔本内阁辞职。

这反映出当时英国

A.内部意见一致是内阁制主要原则 

B.首相与普通阁员享有平等权力

C.内阁集体责任制成为公认的原则 

D.政党之间的斗争决定内阁政策

38.林肯总统在某次内阁会议上就某个方案征询意见,结果出席会议的七名内阁成员都表示反对。

但林肯在宣布结果时却说:

“七票反对,一票赞成,反对无效,方案通过。

”你认为林肯的做法

A.符合民主集中制原则 

B.违反了权力制衡原则

C.违背宪法,林肯宣布结果无效 

D.符合宪法对总统权限的规定

39.1875年,法国议会以353对352票通过宪法修正案。

由于共和国不是明确被宣布的,而是含蓄地通过其总统的身份和职衔被议会间接地承认的,因此,有人戏称它是“从窗缝潜入的共和国”。

这一现象能够说明当时法国

A.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缓慢 

B.共和制度并不适于法国

C.启蒙运动思想动员充分 

D.不同政治派别斗争激烈

40.据《启蒙运动百科全书》记载:

启蒙运动时期,某一学说有两个灵感来源,一是英格兰的政治制度,另一个是生物学中的生机论学说。

生机论不是把有机体看成机器,而是视之为力求维持动态平衡的不断变化的实体。

据此推断提出此学说的是

A.伏尔泰 

B.孟德斯鸠 

C.卢梭 

D.达尔文

41.德国于1863年颁布了《工人疾病保险规定的准则》,1884年颁布了《事故保险法》,1889年颁布了《伤残及养老保险法》,再加上20世纪初颁布实施的其他医疗、工伤、失业等法律,德国建立起当时世界上最完备的社会保障法律体系。

这客观上反映了当时

A.政府放弃了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B.工业革命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

C.政府最早进行了福利国家的建设D.工业迅速发展导致社会问题频发

42.在研究罗斯福新政过程中有人提炼出“新政施力的三条主线”,其中“”可填

A.通过了专利法,确保发明人正当权利

B.推行工业国有化,加大政府监管力度

C.颁布《农业调整法》,稳定农产品价格

D.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推动大企业发展

43.曾被列宁评价为“党的最可贵的和最大的理论家”布哈林认为,它“并不只适应于内战的某个发展阶段,而是万能的、普遍适用的、也就是胜利了的无产阶级经济政策的‘正常’形式”。

布哈林这种认识

A.是对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的反思 

B.客观评价了新经济体制

C.是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肯定 

D.推动了新经济政策实行

44.1928年7月,斯大林指出:

“农民不仅向国家缴纳一般的税,而且他们在购买工业品时还要因为价格较高而多付一些钱,这是第一;

而在出卖农产品时多少要少得一些钱,这是第二。

这是一种类似‘贡税’的东西,是一种类似超额税的东西。

”这一做法

A.给苏俄带来了严重的经济危机 

B.不利于斯大林模式的确立

C.较好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D.为苏联工业化积累了资金

45.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执政后,承认物质利益对经济发展作用,国家对经济效益好、上交利润多的工矿企业给予奖励,允许企业对成绩好的工人给以奖赏,拉开企业和劳动者收人差距。

对赫鲁晓夫上述举措的正确认识是

A.一定程度上发挥了商品市场的作用 

B.与新经济政策有相通之处

C.颠覆了斯大林模式的经济建设思想 

D.使企业获得了经营自主权

46.下表为威廉·

兰格《世界史编年手册》的一页。

据此,对当时世界局势认识最准确的是

1957年3月25日

签订《罗马条约》,成立欧洲经济共同体。

另一项条约成立欧洲原子能联营。

两个组织都于1958年1月1日行使职能

11月14日—16日

12个国家的共产党代表在莫斯科开会。

会议要求团结起来,反对外部的帝国主义和资本主义并在内部消除机会主义

12月19日

北约组织在巴黎召开最高级会议,决定在欧洲设置导弹基地。

美国对此项武器保有基本控制权

A.美苏两极完全控制了世界 

B.北约和华约已经进入战争状态

C.冷战格局中孕育着新的力量 

D.两大阵营对峙局面开始出现

47.下面图表为1965—1995年期间不同类型国家的国际贸易在世界贸易总额中所占比重示意图。

此图表反映

A.世界贸易格局发生根本性变化 

B.发展中国家在世界贸易中的处境恶化

C.发达国家主导世界贸易的发展 

D.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间贸易冲突加剧

48.18~19世纪,欧洲、美国作家写下了大批反映和描写“自然”的诗歌和其他文艺作品。

他们擅长运用比喻、拟人化等修辞手法宣传其主张。

如“地球(或自然)是人类的母亲”,“动物都是人类的朋友”,“自然发怒”等等,“他们谋求一种隐喻以把好的纯朴的自然状态与(假设的)邪恶的人为行动和科学工业世界的败落及世界观相对比。

”(查尔斯•哈珀《环境与社会》)这些作品主要表达了

A.对社会发展的理性认识B.对工业文明的担忧

C.对自然风光的无限向往D.对科学发展的期盼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

49.(25分)

为政之道,要在用人。

阅读下列有关科举制的材料,结合所学回答问题。

材料一科举制度确立于隋唐时期。

与察举相比,科举制下考生可以“怀牒自列于州县”,自由报考,且“取士不问家世”,“一切以程文为去留”,没有如“人门兼美”等附加条件。

考试科目中以进士科最为显要,主要考诗赋,即命题作诗。

据学者统计,唐代290年共取进士6603人。

(1)科举制度逐渐取代察举制度是中国选官制度的重大变化。

试对这一现象做出评价。

(5分)

材料二 

在宋代,科举出身的官员成为文职官队伍的核心。

两宋310年,仅通过中央省试合格的进士即达43000人之多。

其规模远远超过前后各代。

当时的宰相中,90%以上是通过科举获得资格的,而其籍贯也有所变化。

隋代宰相只有极少数籍贯属南方,唐宰相累计有369人,其世族籍贯90%属于北方。

北宋中叶以后,南方任宰相者渐多。

据统计,宋代共有宰相134人,南、北方地区分别以浙江、河南为代表,河南共有21人作过宰相,北宋18人,南宋3人;

浙江先后有24人任过宰相,北宋4人,南宋20人。

(2)概括宋代科举制度及官员构成的特点,并予以说明。

(6分)

材料三明代规定,士子必须在州县通过预备考试,获得州、府、县学资格后才能参加科举考试,从而使官办学校与科举密切结合。

考试内容中最重要的是四书义、经义,即从四书五经原文中择句命题成文,作文时必须根据程朱理学的注疏,模仿古人语气进行发挥,并要遵循固定的格式,即“八股文”,它由一些规定的段落组成,其主体为四段对偶排比文字。

直到清末,八股文一直是读书人博取功名的敲门砖。

(3)概括明清时期科举制度所发生的变化。

(6分)

材料四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最后一次科举考试的部分试题:

(一)学堂之设,其旨有三,所以陶铸国民,造就人才,振兴实业。

……三者孰为最急策。

(二)日本变法之初,聘用西人而国以日强,埃及用外国人至千余员,遂至失财政裁判之权而国以不振。

试详言其得失利弊策。

(三)泰西外交政策往往借保全土地之名而收利益之实。

盍缕举近百年来历史以证明其事策。

材料五晚清时期,科举制度不断受到冲击。

戊戌变法中,光绪帝下令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广设学堂,并创办京师大学堂。

废科举和兴才育学也是清末新政的重要内容。

清政府废除武举,将各省书院改为学堂,并颁布新学制,规定教育的初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