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古代诗文阅读专练4古代文化常识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8319710 上传时间:2022-12-15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1.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古代诗文阅读专练4古代文化常识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高考语文古代诗文阅读专练4古代文化常识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高考语文古代诗文阅读专练4古代文化常识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高考语文古代诗文阅读专练4古代文化常识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高考语文古代诗文阅读专练4古代文化常识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古代诗文阅读专练4古代文化常识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

《高考语文古代诗文阅读专练4古代文化常识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古代诗文阅读专练4古代文化常识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语文古代诗文阅读专练4古代文化常识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

B.古代常用纪年法有干支纪年法(十天干与十二地支两字相配,60年周而复始),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年号纪年法,年号干支兼用法,生肖纪年法等.如“正统二年”中“正统”是年号,这里采用是年号纪年法.

C.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朝廷最后一级考试者,称为进士.古代科举考试按照等级次序先后分为院试、乡试、会试、殿试.

D.“谥号”“庙号”,唐朝以前对殁世皇帝一般简称谥号,如汉武帝、隋炀帝;

唐朝以后,由于谥号文字加长,则改称庙号,如唐太宗、宋太祖等.

解析 A项,禅位:

君王将帝位禅让给贤人或让位.不是皇帝登临皇位.

答案 A

3.下列关于文化常识解说,不正确一项是(  )(3分)

A.“四书”,即《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称,是公认儒学经典,也是中华文化宝典.

B.“令”是美好意思,可用于尊称对方亲属.如令堂,是对对方父亲尊称;

令尊,是对对方母亲尊称.

C.春秋时,秦晋两国国君几代都互相通婚,后称两姓联姻为“秦晋之好”.

D.《鸿门宴》中“竖子不足与谋”一句中“竖子”是骂人话,相当于今天“小子”.

解析 B项,“令堂”是对对方母亲尊称,“令尊”是对对方父亲尊称.

答案 B

4.下列关于文化常识解说,不正确一项是(  )(3分)

A.“布衣”是对百姓称呼,与之类似还有:

黎民、庶民、苍生等.

B.“士大夫”,旧时指官吏或较有声望、地位知识分子.如《师说》中有“士大夫之族”.

C.《昌黎先生文集》是韩愈作品集,这是以籍贯命名其文集.

D.“江表”指长江以南地区.如《赤壁之战》中“江表英豪,咸归附之”中“江表”就是此意.

解析 C项,“以籍贯命名”错,昌黎韩氏于唐是一时望族,韩愈自称“郡望昌黎”,故世称“昌黎先生”.

答案 C

5.下列关于文化常识解说,不正确一项是(  )(3分)

A.“百越”,又作“百粤”“诸越”.古代越族居住在江、浙、闽、粤各地,统称为“百越”.古文中常用其泛指南方地区.

B.“察举”,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吏制度.由官吏举荐,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

C.“乡试”,指明清两代每三年由朝廷选派考官在各乡举行一次选拔人才考试.

D.“祭酒”,古代主管国子监或太学教育行政长官.战国时荀子曾三任稷下学宫祭酒,相当于现在大学校长.

解析 C项,“在各乡举行”错,应该是“在各省省城举行”.

6.下列关于文化常识解说,不正确一项是(  )(3分)

A.“优”本义指表演乐舞、杂戏艺人.如《柳敬亭传》中提到“优孟”,是指名叫“孟”艺人.

B.“乞巧”,旧时风俗,农历七月七日夜妇女在庭院向织女星乞求智巧.

C.“顿首”,古时一种拜礼,为“九拜”之一,俗称叩头.行礼时,头碰地即起.也常用于书信、表奏首尾,表示恭敬.

D.“太牢”指古代帝王祭祀社稷时,牛、羊、豕三牲全备;

“少牢”指祭祀用羊,没有豕、牛.天子祭祀社稷用“太牢”,诸侯祭祀用“少牢”.

解析 D项,“少牢”指古代祭祀用羊和豖,没有牛.

7.下列关于文化常识解说,不正确一项是(  )(3分)

A.“五谷”是古代所指五种谷物,泛指粮食.古代对其有多种不同说法.

B.“黄金台”,相传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筑台,上面放着千金用来招揽人才.

C.“刎颈之交”指可以同生死、共患难朋友.在《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廉颇与蔺相如终成刎颈之交.

D.“国子监”指国家最高学府,入监读书人称监生,掌管人员为祭酒、司业等;

教学人员为博士、直讲、助教等.

解析 D项,“指国家最高学府”说法不严密,“国子监”指是中国封建时代最高教育管理机构,有朝代兼为最高学府.

8.下列关于文化常识解说,不正确一项是(  )(3分)

A.“国风”是《诗经》一部分,主要是民歌,自《周南》至《豳风》,共十五国风,一百六十篇.

B.“齐宣王”,春秋时齐国国君,与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宋襄公合称“春秋五霸”.

C.“斋戒”,指古人在祭祀或进行重大活动前,沐浴更衣,不喝酒,不吃荤,洁净身心,以示虔诚.

D.“社稷”,古代帝王、诸侯所祭土神为“社”,谷神叫“稷”.后来就以“社稷”代称国家.

解析 B项,“齐宣王”应改为“齐桓公”.

9.下列关于文化常识解说,不正确一项是(  )(3分)

A.“免胄”,按古代礼法,诸侯军队过天子门,战车上左右卫士必须脱胄卷甲,收好兵器,下车步行而过,以示对天子尊敬.

B.“崩”,本指山倒塌,古时用来比喻帝王死.如《出师表》中有: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C.古代纪年法有多种,有干支纪年法、帝王年号纪年法、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等.“赵惠文王十六年”属于帝王年号纪年法.

D.“伯乐”,相传春秋时秦国人,名孙阳,以善相马著称.现在引申为善于发现、推荐、培养和使用人才人.

解析 C项,“赵惠文王十六年”属于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

10.下列关于文化常识解说,不正确一项是(  )(3分)

A.“望”,指农历每月十五,而农历每月十六则称为“既望”.如《赤壁赋》中有: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

B.“车裂”,指古代一种酷刑,以车马撕裂人肢体.

C.“三秦”,指关中地区.项羽灭秦后曾将此地封给秦军三位降将,故得名.

D.古代以水南、山北为“阳”,以水北、山南为“阴”.

解析 D项,古代以水北、山南为“阳”,以水南、山北为“阴”.

11.下列关于文化常识解说,不正确一项是(  )(3分)

A.“月兔”,借指月亮.古神话中称月中有兔,故称月亮为“月兔”.

B.“郎中”,战国时为宫廷医生.隋唐以后,六部都设置郎中,分掌部内各司政务.

C.“惠存”是敬辞,指请保存.多用于赠人照片、书籍等时所题上款.

D.“庠”和“序”,指是地方开设学校,如《齐桓晋文之事》中有:

“谨庠序之教.”

解析 B项,“战国时为宫廷医生”错,应该是“战国时为宫廷侍卫”.

12.下列关于文化常识解说,不正确一项是(  )(3分)

A.“微服”,指改变常服以避人耳目,如“桓公微服而行于民间”.

B.“道”,唐代时是监察区,相当于汉代“州”.唐代先分天下为十道,后又分为十五道.

C.“流涕”指流泪.古代“涕”一般指眼泪,而“泗”指鼻涕.

D.“五常”,也叫“五伦”,是封建礼教所规定君臣、父子、兄弟、夫妇、师生之间伦理关系.

解析 D项,“师生”错,在“五常”中没有师生关系,应改为“朋友”.

13.下列关于文化常识解说,不正确一项是(  )(3分)

A.“朔漠”,指北方沙漠地区.如杜甫《咏怀古迹》之三: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B.“公车”,汉代官署名.因汉代曾用公家车马接送应举人,后便以“公车”泛指入京应试举人.

C.“科举”,指历代封建王朝通过分科考试选拔官吏一种制度,起于明代.

D.“书院”,唐宋至明清出现一种独立教育机构,是私人或官府所设聚徒讲授、研究学问场所.如岳麓书院、东林书院等.

解析 C项,“起于明代”错,应该是“起于隋朝”.

14.下列关于文化常识解说,不正确一项是(  )(3分)

A.“重阳”,我国民间传统节日.《易经》将“九”定为阳数,两九相重,故农历九月初九为“重阳”.旧时这一天有登高望远、赏菊赋诗、喝菊花酒、插茱萸等习俗.

B.“拱”,两手在胸前相合,表示恭敬.如《论语·

微子》:

“子路拱而立.”

C.“晦”,指是阴历每月三十日,这是古代特定称谓纪日法中一类,此类纪日法还有朔、望、既望等.

D.“黥”,古代一种刑罚,即墨刑,是古代五刑之一.即用刀刻犯人额颊等处,再涂上墨,作为惩罚标记.

解析 C项,“指是阴历每月三十日”错,应改为“指是阴历每月最后一天”.

15.下列关于文化常识解说,不正确一项是(  )(3分)

A.“华盖”,星座名,共十六星,在五帝座上,今属仙后座.旧时迷信,以为人命运中有了华盖星,运气就好.

B.“襁褓”,本义指背负婴儿用宽带和包裹婴儿被子.现在以此借指婴儿.

C.“六部”,隋唐至清,中央行政机构分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这些部门各司其职,如户部主管土地、户籍、赋税、财政等事务.

D.“中岳”,指嵩山,在今河南登封市北,我国五岳之一.

解析 A项,“运气就好”错,应该是“运气不好”.

16.下列关于文化常识解说,不正确一项是(  )(3分)

A.“封禅”,古代帝王祭天地最隆重典礼,一般都是由帝王亲自到泰山上举行.

B.“士”,商、周时最低级贵族阶层,是介于卿大夫和庶民之间一个阶层.

C.“衅钟”,古代一种礼制,“钟”这种重要器物制成时,人们一般会杀牲取血涂在上面行祭,叫作“衅钟”.

D.“黔首”,是战国时秦国及后来秦王朝对平民一种尊称.

解析 D项,“黔首”并不是“尊称”.

17.下列关于文化常识解说,不正确一项是(  )(3分)

A.“庶人”,春秋时对农业生产者称呼,也可泛指平民、百姓.

B.春秋战国时期,士死了叫“薨”,而诸侯死则称为“不禄”.

C.“庐冢”,也叫庐墓,指古人在服丧期间,为守护父母或师长坟墓所盖房舍.

D.“跽”,指长跪,两膝着地,上身挺直.如《鸿门宴》中有“项王按剑而跽”一句.

解析 B项,“薨”指是诸侯死,而“不禄”指是士死.

18.下列关于文化常识解说,不正确一项是(  )(3分)

A.“迁客”,指被贬谪在外官吏,如范仲淹《岳阳楼记》:

“迁客骚人,多会于此.”

B.“樽”,指酒杯.如李白《行路难》:

“金樽清酒斗十千.”

C.“举案齐眉”,汉代梁鸿妻子为丈夫捧膳食时,总是把端饭托盘举得和眉毛一样高,以示尊敬,故后世常用本词表示夫妻相敬.其中“案”指书案.

D.“五音”,即我国古代五声音阶中宫、商、角、徵、羽五个音级.

解析 C项,“案”并不指书案,而是指端饭托盘.

19.下列关于文化常识解说,不正确一项是(  )(3分)

A.“社日”,古代祭祀土神日子.分春秋两次,一般在立春、立秋后第五个戊日.

B.“笞刑”,古代一种刑罚,是一种用小荆条或小竹板抽打臀、腿、背刑罚,隋代定为五刑之一.

C.古代纪时法比较特殊,如平旦、晡时、黄昏、人定等.按时间先后来说,“人定”在“黄昏”之前.

D.“中国”,古代指我国中原地区或在中原地区华夏族建立政权.

解析 C项,“‘人定’在‘黄昏’之前”错,应该是“‘人定’在‘黄昏’之后”.

20.下列关于文化常识解说,不正确一项是(  )(3分)

A.“史皇”,指仓颉,古代传说中最早发明文字人.

B.“号”,又叫别号、表号,一般自己取定,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

对人称号也是一种敬称.

C.“太傅”,古代“三公”之一,又指“东宫三师”之一,如贾谊曾先后任皇子长沙王、梁怀王老师,故被封为“太傅”.

D.“箕踞”,两股着地伸直两腿,形似畚箕,这种姿势是表示尊敬对方意思.

解析 D项,这种姿势表示轻慢傲视对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