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势互补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8317616 上传时间:2022-12-15 格式:DOCX 页数:57 大小:87.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优势互补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7页
优势互补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7页
优势互补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7页
优势互补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7页
优势互补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优势互补Word格式.docx

《优势互补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优势互补Word格式.docx(5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优势互补Word格式.docx

一是西安自身优势要进一步发挥我国“文化之都、科教名城、旅游胜地”等功能,主动寻求产业突破,实现率先发展,主动寻求合作,实现创新发展,互动发展;

二是发挥西安在关中城市群的核心作用,辐射带动周边,圈层结合、资源共享、统筹规划、突破体制、机制概念,实现异地开发。

在西部迅速形成大关中经济区、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西部大开发的核心带动区。

我们着重考虑城市的定位、可持续发展、区域经济一体化和管理水平问题。

首先,要科学定位。

在机制上,大关中要探索建立和完善关中城市群的政府间合作机制。

探索“区域协调型”、“一体化引导型”、“竞争力培育型”、“空间管制型”等发展互动共赢模式。

包括探索如何建立互利共赢机制、产业协调互助机制、公共服务扶持机制等问题。

交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和贯通整个城市群的动脉,关中城市群的快速发展必须有赖于交通条件的改善,建立通达的综合交通对接体系。

各城市要依据自身的资源、区位、市场潜力、历史文化条件以及总体规划,实事求是地、科学地进行城市定位,利用西部大开发整体推进,扶持重点城市及重点领域的政策,提出完善市场机制政策。

注重城市文明,充分体现特色。

并且要根据城市发展过程中内外条件的演变相应调整其定位,从定位和优势出发建设特色城市。

第二,必须考虑可持续发展问题。

在大关中发展过程中,要正确处理好人口、资源和环境等方面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主要包括生态、环境、人文、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要认清对城市发展的关键制约性因素,并将城市的发展限制在这些关键性制约因素的允许范围内,避免由于过度发展对环境资源造成不可逆转的破坏。

第三,加快实现区域经济的一体化。

城市是区域的中心,区域是城市发展的基础。

城市化本身就是从区域着眼观察城市现象的,而且任何城市都离不开区域的支撑,因而要处理好城市建设和区域发展的关系。

城市发展要依据区域规划,从整体考虑,发挥各大城市的优势,挖掘潜能,打破行政束缚,建立区域共同市场,实现区域经济规模化、集团化。

要使城市发展与大关中区域总体发展相适应,强化区域规划的统一性和协调性。

第四,要提高城市管理水平。

构建关中城市群应建立一整套科学的城市管理决策体系。

科学的管理体系包括城市领导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包括城市群统一发展的科学规划理念的确立,包括区域统一的经济一体化思路的形成等等。

作为中心城市的西安,要借构建大关中城市群和国家区域经济政策机遇,不断提升城市建设的管理决策水平,探索建立城市群互动发展机制,从而实现西安与关中、西安与陕南、西安与陕北的良性互动,从而为大关中城市群在规划、交通、环境、金融、信息等经济一体化发展方面做好支撑。

优势互补,携手共进,发挥西安辐射带动作用

关中各城市在经济和社会发展方面互补性很强。

西安具有较为雄厚的资金、技术、人才和市场等优势,而兄弟城市则在特色产业、能源、土地资源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

这就为我们实现优势互补、错位发展、扩大和深化区域经济合作与交流创造了条件。

我们按照“市场主导、政府推动、共生共赢、经济一体”的思路创新方式,以产业合作为突破,以城市功能为互补,与关中、陕南、陕北产业合作探索了互动发展的新模式,为进一步扩大区域间经济、技术、人才合作,打下了基础,同时,也不断增强了西安自我发展的内在动力。

从去年以来,我们做的主要工作有:

一是在全国范围内,通过招标方式,对“以西安为中心的关中城市群发展”问题进行了前期研究。

目前,研究结果已经基本形成。

西安的城市发展规划也按照统筹区域发展的原则,明确了“拉大城市骨架,形成东接临潼,西连咸阳,南拓长安,北跨渭河”的城市空间格局。

二是按照省委省政府“一线两带”发展战略,以“西咸产业合作共建区”为核心进行扩展,谋划共同建设“渭北产业基地”,签署了《西安咸阳产业合作共建区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并将“产业一体同构、城市功能互补”作为转入西咸经济一体化新发展阶段的重点工作;

于去年9月16日,实现了西安咸阳两地电话网全面并网,目前两市的规划、交通、信息等基础设施也实现了共享与对接,为两市今后共同拓展产业发展空间,实现率先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是寻求与杨陵现代农业开发区的合作新途径。

两地围绕以生物医药为主的高新技术、食品加工为主的加工制造业、现代农业为主的都市农业、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合作进行了深入探讨,西安与杨陵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双方正在商谈之中。

四是政府积极牵线搭桥,为西安与陕南三市在绿色资源、生态旅游、企业合作等方面搭建平台,先后与陕南三市十多个部门签订了40多个合作协议,并于2006年在西安成功举办了首届“西安与陕南三市投资与合作洽谈会暨四市政府合作会议”,西安与陕南三市的投资与合作进入了突破性发展阶段。

五是深入探索西安与陕北的产业合作思路。

按照在西安延伸陕北能源化工产业链条,“形成陕北-西安-东部的L型价值流”的意图,谋划西安、陕北同构产业链。

政府之间签订了《西安榆林加快陕北能源化工基地建设和产业发展战略合作协议》,就加快榆林能源化工基地建设,共同构造两市产业发展链,推进产业同步,推动两市政府间的合作,建立组织机构与合作机制等问题达成了一致意见。

目前,关中城市群总体规模还较小,按照构建大关中的思路,城市、城际经济联系还较为松散,各个城市职能分工也不明确。

西安作为大关中经济区的核心城市,自身发展和带动区域发展还将做大量的工作。

第一,通过优化开发,强化西安的辐射带动作用。

依据西安现有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争取把西安确立为国家优化开发主体功能区,进一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增长的效益和质量,提升参与全球分工与竞争的能力。

结合关中“一线两带”建设,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曲江新区、浐灞生态区、阎良国家航空高技术产业基地、西安航天产业基地等“四区二基地”建设,构筑辐射带动增长极,发展壮大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旅游业、现代服务业和文化产业五大主导产业,实现西安的优化发展。

第二,完善中介组织,发挥中心城市服务功能。

加快技术市场、专利事务、产权交易、信息服务、科技评估、管理咨询等服务性中介机构建设,逐步形成具有全方位功能和阶层式结构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

建立和完善各类行业协会,打造要素交易中介平台,提供各类要素动态信息以及产业发展动态与趋势,特别是通过实施数字城市战略以及发展电子商务等满足各类主体交易的需要,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信息、知识、技术传递扩散速度,加快要素、产业转移承接进程,促进西安带动辐射能力的提高。

第三,建立一体化交通通讯体系,提高辐射带动能力。

在交通、通讯、信息共享、电子政务、天然气管网、教育科研等方面实现区域协调和衔接,为有形要素的低成本高效率流动创造条件,基本实现同城市副中心的一级公路连接,小城镇同干线公路的二级连接。

以区县为中心,乡(镇)、村为结点,加快农村客运网络建设,提高乡镇客车通达率以及建制村客车通达率。

第四,改善投资环境,推动总部经济发展。

西安是西部重要的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研发中心,相对于北京、上海等城市,具有经济运行成本低的特点,吸引了晋南、豫西、内蒙和甘肃等地许多企业把总部设立在西安。

今后要加快咸阳到西安渭河南岸的住宅和写字楼建设,逐步优化环境设施建设,使西安成为中西部地区大中型企业和国外投资企业总部所在的首选地区。

第五,完善城市创新体系。

加快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建立产、学、研合作机制。

通过产业园区带辐射载体,采取“知识技术产业”互生创新模式,开发、挖掘一批技术领先、市场广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成果。

构建专业分工、有效协作、兼容并蓄的创新型产业集群和产业链,努力实现各类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将西安建设成为知识创新驱动型的创新城市,成为中国西部的创新中心。

找准定位,创新发展,在构建

大关中经济区中发挥引领作用

关于西安发展定位,按照国家西部大开发“十一五”规划纲要,西安要发挥中心城市在重点区域重点突破的作用,在经济上以高新技术为特色,建设创新关中;

把城乡统筹发展、经济社会统筹发展为切入点,建设和谐关中;

在文化上,以华夏文化的复兴为己任,建设文化关中;

在区域发展上,以综合交通物流网络的构建为核心,发挥辐射外围的优势,建设活力关中;

生态建设上,以秦岭北麓、浐、灞、渭河等山系水体为重点,恢复植被、治理水体,建设生态关中。

在未来几年,西安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

努力建设世界历史文化名城,世界一流的旅游目的地城市,中国创新型城市和教育名城,构筑全国重要的装备工业基地和高技术产业基地,打造全国交通通讯信息中心,区域性商贸物流会展中心和西部重要的金融中心,综合实力再上一个新台阶,区域中心地位明显提升。

国际化进程明显加快,市场化程度显著提高,开放型经济达到新水平;

人文化特色更加突出,生态化建设成效明显,山水园林城市初步显现;

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高科技产业、装备制造业、旅游、文化、现代服务业等五大主导产业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成效,城乡一体化迈出新步伐;

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就业岗位不断增加;

居住、交通、教育、文化、卫生和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城乡人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普遍提高;

“三个文明”协调发展,社会更加安全、稳定、民主、和谐。

关于如何发挥西安和关中经济区域各城市的区位、资源禀赋及比较优势,突出城市特色功能,深化产业分工。

建议各位专家学者,继续关注西安的发展,呼吁有关方面关心大关中经济区构建中的统一规划问题。

这样才能明确各城市的功能定位和产业定位,促成跨地区、跨行业的要素整合,促进城市群产业的整合与集聚,培育大关中区域装备制造业与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带、现代立体物流产业集群带、北线煤化工产业集群带、优势特色产业农副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带、以秦岭北麓地区为核心的特色旅游业产业带等五大产业集群带。

关于实现跨行政区产业的重组,如何实现各市政务资源和政府公众信息网上的互通互补,如何强化政府间的合作,形成“大关中区域经济”意识,如何加强城市政府间信息系统建设以及政府合作平台的建立,借助电子化、数字化、网络化手段,形成统一的交通、电力、邮政、信息等方便快捷的管理体系,这些问题是大关中经济区域软环境构建中的基础。

建议专家学者继续关注和深入研究,

同志们,如何做好这些工作,不仅是实施国家区域经济和西部大开发政策对以西安为中心的关中城市政府的希望,也是整个大关中能否实现真正意义的协调发展的重要环节,更是大关中区域人民关注的焦点,它所蕴含的商机还会为省内外投资者所瞩目。

各位专家学者关心西安未来的发展,关心大关中城市区域未来的发展,我想西安的市民会和我一样有信心建设好西安,也希望看到关中经济区整体优势的发挥和未来中西部区域的崛起!

希望与会的专家学者和社会各界有识之士,高度重视共建“大关中经济一体化”城市群,以加快推进以西安为中心的大关中城市群发展目标,继而实现中西部区域经济社会向更高水平迈进!

 

彰显人文激发活力构建和谐促进西安经济社会有好有快发展

西安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王学东

建设“人文西安、活力西安、和谐西安”这三大目标既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高屋建瓴地提出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西安的发展方向、发展纲领和发展措施,是我们事业的向导;

同时它又是各有侧重的具体要求,是我们工作的指南。

需要我们用心理解,认真把握,努力贯彻。

彰显人文,激发活力,构建和谐,促进西安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实现建设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现代化大城市的宏伟目标,这是我们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和光荣使命。

要彰显人文,必须发掘人文之根。

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是西安最大的特色,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根基所在,也是建设人文西安的根本所在。

要充分利用历史文化的独特优势,打造西安的城市品牌,重现古都的荣耀和辉煌。

同时,我们还要集聚和焕发西安厚重、大气、韧性的城市精神,培养敢打敢拼、勇于创新的开拓意识。

富有了这些人文底气,西安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要激发活力,必须找准活力之源。

当前西安发展的最大问题就是活力不足。

当务之急要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推进改革开放和促进创新创业,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

要构建和谐,必须抓住和谐之本。

首先要尽快提高人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

其次要使全市人民共享发展的成果,均等化地享受公共服务。

同时要努力把西安建设成一个社会公平、诚信友爱、安定有序,民主文明的和谐家园。

建设“人文西安、活力西安、和谐西安”,要把握好下面三个关键环节。

一是提高经济发展的整体素质。

西安的发展,当务之急是要做大总量,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西安的经济发展必须保持一个较高的速度。

西安的城市建设和发展,一定要在速度和效益之间、效率和公平之间做好权衡。

二是改进政府管理经济的方式。

创造和维护公平竞争环境,是西安城市转型过程中政府必须承担的责任。

这就要求政府必须从意识和制度设计上进一步转变自身职能:

要强化对企业、对项目的服务的思想,为他们提供高质量的信息服务,帮助他们解决项目建设和企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要强化“以人为本”的思想,进一步增加居民收入,改善人居环境,加大在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投入,促进公共服务的均等化。

三是培育有利于创新的制度和政策环境。

自主创新是国家“十一五”发展的一个战略重点,西安必须把握好这个重点。

要通过政策的支持和调整,调动全社会创新热情,形成“自主”追求创新的微观机制,切实增强自主创新和技术进步对经济的推动作用。

建设“人文西安、活力西安、和谐西安”,要着重做好五项工作:

1.促进产业发展。

重点是围绕五大主导产业,延长产业链,培植产业集群,培育龙头企业,以此带动西安产业整体水平的迅速提高。

西安的文化产业还有很大的潜力可挖,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培育其成长壮大。

在工业经济方面,除了加快发展以汽车、航空、航天为代表的装备制造业之外,要利用与陕北产业合作的契机,引导、支持陕北的能源化工产业链向西安延伸,培育和壮大西安的精细能源化工产业。

2.加大新农村建设力度。

把繁荣农村经济和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继续贯彻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加快城市产业链和公共服务网络向农村延伸,形成稳步增长的新农村建设投入机制。

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十一五”期间要使1000个行政村达到“六个新”标准。

加快小城镇建设。

大力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提高农村的公共服务水平。

继续深化农村综合配套改革,为农村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3.做好节能减排工作。

要加大对节能技术开发利用方面的支持,建设十大节能工程。

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

控制污染排放,继续加大“五小”企业的监控和取缔工作,加快淘汰能耗高、污染大的行业中的落后生产能力、工艺装备和产品,关闭和拆除化学制浆工艺造纸企业。

加快污水和垃圾无害化处理工程建设,严格执行生活垃圾的分类收集和分类处置,加强对烟尘、油烟、机动车尾气、城区建筑工地渣土等污染源的治理。

深入开展“创模”、“创卫”工作,进一步改善西安的人居和生活环境。

通过不懈努力,到2011年,确保我市万元GDP综合能耗比2005年降低25%,主要污染物COD(化学需氧量)和SO2(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削减14%和27%。

4.更加关注民生。

要把城镇居民和农民收入作为改善民生的最大指标,这是“以人为本”理念的主要反映。

到2011年,我市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要分别达到16000元和6000元以上。

要进一步关心低收入群体,认真落实最低生活保障金的发放,研究制定针对市场物价上涨的有关补贴政策,并确保各项政策落到实处。

优化调整住房供应结构,加大廉租住房建设投入,加快经济适用房建设步伐,加强房地产市场管理,搞好房地产市场调控,遏制房价过快上涨。

继续做好公益性岗位的就业安置工作,推进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进程,加快城中村改造、棚户区改造步伐,进一步改善群众的居住条件。

提高政府的社会福利支出比例,提高城镇居民的收入水平。

把社区建设作为促进社会事业进步的有效载体,使百姓切实感受到社区带给他们的便利。

5.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

近期我市改革的重点是国有企业改革和非国有经济的激活。

进一步开放市场,在市政公用事业等各个领域引入新的投资者和生产者,在能够竞争的环节尽可能引入竞争,对其中尚未实质性改制的国有企业,要通过多种途径积极推进产权多元化和治理结构的改进。

稳步推进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领域改革,切实解决群众就学、就业、就医等实际困难。

同时要进一步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程,转变职能,提高效能,建设责任政府、服务政府和法治政府。

在扩大开放方面,要充分利用当前国际上和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时机,在国际和国内市场上配置资源,创新招商引资方式,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十六大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的新成就

党的十六大以来,全国各族人民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加快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经济发展取得了一系列新的伟大成就。

经济发展跃上新台阶。

国民经济持续较快增长,连续四年保持了10%或略高一些的增长速度,远高于世界同期3%~5%的水平。

2006年,国内生产总值突破20万亿元,达到20.94万亿元,扣除价格因素,相当于2002年的近1.5倍。

经济效益显著提升。

从投入看,能源资源消耗出现可喜变化。

2006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1.23%,出现了2003年以来的首次下降。

从产出看,2006年,全国财政收入达到3.87万亿元,是2002年的2倍多。

2006年,工业企业实现利润1.88万亿元,是2002年的3.2倍。

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

2006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1759.5元,四年年均增长9.2%,农民人均纯收入3587元,年均增长6.2%。

居民消费结构不断升级,正在从满足基本需要向舒适型转变。

目前,城乡居民家庭的恩格尔系数已分别由2002年的37.7%和46.2%,下降到35.8%和43%。

产业结构继续优化。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稳健起步。

工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

高技术产业快速发展。

服务业稳步发展,2006年增加值达到82702.8亿元,扣除价格因素,比2002年增长47%。

基础设施继续改善。

体制改革不断深化。

全面取消农业“四税”及其附加,每年减轻农民负担约1250亿元。

国有企业改革取得明显成效,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力度加大。

金融改革迈出新步伐。

投资体制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

资本、土地、劳动力等要素市场不断完善。

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环境继续改善,到2005年底,非公有制经济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已超过50%。

对外开放成效显著。

进出口总额大幅增加,2006年进出口总额达17607亿美元,是2002年的2.8倍。

我国已连续14年成为吸收外商直接投资最多的发展中国家。

截至2006年末,全球500强企业已有480多家在华投资。

2006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非金融部分)达161亿美元。

综合国力明显增强。

从经济总量的排位来看,我国以美元计算的GDP,2005年突破2万亿美元,成为世界第四大经济体。

按照现行汇率计算,2006年达2.68万亿美元,与排名世界第三的国家差距进一步缩小。

我国从2004年起成为世界第三大贸易国。

截止2006年底,我国外汇储备位居世界第一,达到10663亿美元。

西安市2007年及经济运行情况和2008年经济社会发展的初步设想

西安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强晓安

11月初,西安市发改委在雁塔区召开了2007年第三季度发改系统工作会议。

会议全面分析了2007年全市经济运行情况,提出了2008年经济社会发展的初步设想以及重点工作。

以下刊登的是强晓安副主任所作报告全文。

一、2007年前三季度经济指标完成情况

2007年前三季度,西安市生产总值完成1153.39亿元,同比增长14.6%,创历史同期最好水平;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30.1亿元,同比增长18.2%;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020.48亿元,同比增长37.6%;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655.30亿元,现价同比增长18.0%;

全市地方财政收入90.63亿元,同比增长26.8%,增幅比去年同期加快5.1个百分点;

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5.97亿美元,同比增长3.8%;

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723元,同比增长16.1%,增幅比上年同期提高3.1个百分点,为近10来同期最好水平;

农民人均现金收入3701元,增长15.8%,增幅比去年同期提高4.5个百分点;

城镇登记失业人员8.62万人,登记失业率4.3%;

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4.0%,涨幅比去年同期高2.4个百分点。

二、2007年全年经济运行情况预测

(一)指标情况

生产总值:

预计完成1700亿元以上,增长14.5%以上,分别高出省上下达指标和我市年度目标1.7个和0.5个百分点。

根据我市2003年至2006年经济增长的规律来看(见下表),全年增速一般都会超过前三季度的增速。

今年前三季度,我市经济增长速度为14.6%,根据以上规律,并考虑省上评估因素,预计今年全年可增长14.5%以上。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预计完成1376亿元,增长29%,分别比省上下达目标和我市年度计划高出2.2个百分点和1个百分点,也比我省增速高2个百分点(预计全省完成3300亿元,增长27%)。

按照我市2004年至2006年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规律,第四季度投资增速和前三季度相比都会有较大回落,导致全年的增速比前三季度明显下降(见下表)。

今年前三季度,我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7.6%,其中第三和第二产业投资增长分别达到40.87%和36.88%,其中房地产投资增长38.8%,工业投资增长34.01%。

今年固定资产指标能够保持高速增长的另一个原因是资金到位率较高。

1-9月份投资项目到位资金1060.9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9.2%,到位资金总量高于投资实际完成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专升本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