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高中历史 13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4Word文档格式.docx
《学年高中历史 13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4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高中历史 13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4Word文档格式.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康熙自幼好学不倦,意志坚毅。
这位少年皇帝,亲政后除掉了结党营私的辅政大臣鳌拜。
后又经过8年奋战,一举平定了以吴三桂为首的三藩之乱,维护了统一。
康熙是出色的政治家和军事家,能较好地处理民族关系,开创了康乾盛世,促进了清初社会经济发展,奠定了中国多民族统一国家的疆域。
一、“少年天子”
1、孝庄训教,兼学满汉
康熙身上有三种血统、有三种文化、有三种品格,康熙的三种血统,他父亲是满族人,他祖母是蒙古人,他母亲是汉人,所以康熙身上有满洲人、蒙古人、汉族人的三种血统。
他又受了三种文化的影响,他祖母说蒙古语,他的师傅,满族的师傅教给他说满语,学满文,教给他骑射,他的汉族师傅给他讲四书五经,他又受到儒家文化的教育,所以康熙他的文化来说,既受到满洲骑射文化的影响,又受到蒙古草原文化的熏陶,还受到汉族儒家文化影响。
康熙的学习从五岁开始,虚岁五岁,周岁才四岁,到了上书房学习,就是到学校学习,每天早上入学,晚上很晚才回来,无论是严寒酷暑,没有一天中断。
他自己说,早晚读书年无间日,累得咳血,吐血了,仍然坚持学习。
他说每日老师给指定这
一段要念120遍,然后要背诵120遍,之后再画一段新的继续背,就这样把《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完全一百二十遍背下来。
所以后来康熙对四书随便指出哪一段,一字不差地背下来,这对一个汉族的青少年是不容易的,对一个刚入关不久的满族少年是难能可贵。
2、智除鏊拜,
锋芒初显
3、博才多能,学贯中西
在法国巴黎凡尔赛宫举办了康熙大帝展,其中展出了一些康熙时候的仪器。
经过了这么长的岁月,仍然运转灵活,光彩耀人。
其中有一件手摇计算机能进行加减乘除开方的运算,现在北京故宫里面收藏了康熙时代的手摇计算机有十件,很有意思。
还展出了比例规,是铜镀金的,可以进行乘方开方的运算,还展出了几何模型,平面几何,立体几何,圆锥体,多面体,完全是楠木做的,几十件,做得非常之精细,这是康熙当年学几何时候用的教学模型。
还有一些其它的仪器。
康熙他不仅仅是学,而且还实践,他在视察永定河的时候,带着他的几个皇子,让他们亲自打桩,亲自用仪器进行测量,康熙亲征噶尔丹的时候,把皇太子、皇四子等人留在北京,恰好那时候有日食,皇子们在北京观测日食,他在前线,然后紧急奏报,交流观测的结果。
康熙对西洋和西方的科学技术不排斥,而是接纳,表示了作为一个帝王来说,宽大的胸怀和渴求的愿望。
尽管是这样,但是康熙仅仅是一种个人的宫廷行为,没有形成吸收西方科学技术的政策,也没有形成一个制度。
康熙故去之后,人亡政息,他下面的一代一代的子孙们,那些皇帝们,对西方的科学技术一个比一个不感兴趣,仅仅喜欢的是自鸣钟和大水法,作为欣赏和玩物而已,没有用来振兴中国的科学技术、发展科学技术,这是美中不足之处。
▲资料:
康熙的科学与路易十四的舞蹈
在中国历代帝王中,最喜欢钻研科学的无疑是清朝的康熙。
与他同时代的法国国王路易十四,痴迷的则是舞蹈。
康熙和路易十四有很多相似之处,他们同样是幼年继位、雄才大略,同样具有了解世界的强烈愿望。
1688年,首批法国传教士受路易十四派遣,几经周折抵达北京,随后得到康熙的接见。
这些来自法国的传教士在康熙王朝的重大科学事件中也扮演了重要角色。
1697年,传教士白晋带了300多卷中文书,作为赠送给路易十四
的礼物回到巴黎。
在法国期间他撰写了《康熙帝传》,书中有这样的记述:
“康熙带着极大的兴趣学习西方科学,每天都要花几个小时同我们在一起,白天和晚上还要用更多的时间自学……尽管我们谨慎地早早就来到宫中,但他还是经常在我们到达之前就准备好了,他急于向我们请教一些他已做过习题,或者是向我们提出一些新的问题。
”
康熙学习科学是如此刻苦,以至于御医劝诫他,这样会影响到健康状况。
与之媲美的是,路易十四对舞蹈如痴如醉,先后出现在21部芭蕾舞剧之中,有位朝臣甚至担心国王会因为过度练功而病倒。
不过,舞蹈之于路易十四,科学之于康熙,其实有着一个共同点:
统治的需要。
周恩来曾说:
“清代以前,不管是明、宋、唐、汉,各朝代都没有像清朝那样统一。
”这除了两千多年来各民族共同生活、休戚与共的历史传统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强化有关,还有康熙帝的积极作为分不开。
二、巩固多民族国家的重大举措及影响
▲思考:
康熙帝即位时,在巩固统治上面临什么问题?
康熙初年,清政府确立了对全国的统治,但在中央鳌拜专权,在地方割据势力尚未清除,满汉民族矛盾尚未平息,对边疆地区如台湾和西藏还没有完成有效的控制,游牧于漠西和漠北的蒙古各部需要加强管理;
沙俄势力东来,侵入了我国的黑龙江流域。
国家安定、民族团结和抵御外侮是其重大的使命。
根据教材填写下表:
措施
影响
结论
平定“三藩”
历时八年,终获全胜
剿抚并用,有利安定
基本上奠定了中国的版图;
开创了康乾盛世的繁盛时代
收复台湾
加强了台湾同大陆联系,促进了台湾的开发,
巩固了祖国的海防
抗击沙俄入侵
抗击了沙俄的侵略,
确定了中俄东段边界
三征噶尔丹
打击了新疆、蒙古分裂力量
册封五世班禅
加强了对西藏的管理
补充介绍:
1、平定“三藩”(1673--1681)
①“三藩”的概念:
三藩即吴三桂、尚可喜、耿精忠,清王朝认为他们有功,封吴三桂为平西王,驻防云南、贵州:
尚可喜为平南王,驻防广东;
耿仲明为靖南王,驻防福建,合起来叫做“三藩”。
三藩之中,又数吴三桂最强。
吴三桂当上藩王之后,十分骄横,不但掌握地方兵权,还控制财政,自派官吏,不把清朝廷放在眼里。
康熙即位后,三藩存在威胁到中央统治。
当时康熙只有20岁,周岁才19岁,一个年轻的皇帝,但是康熙在困难面前不畏惧,1673年,清政府下令撤掉三藩藩王称号,吴三桂等随即叛乱,历时八年,最终平定了三藩之乱,巩固了清朝对中原地区的统一。
②撤藩之争:
见教材
③撤藩过程:
康熙撤藩的决定一石激起千层浪、"
东西南北,在在鼎沸"
,京城里有杨起隆举事,宫内有太监内应,京城附近察哈尔叛乱,同时,先后发生京师大地震、太和殿火灾,康熙帝爱后赫舍里氏崩;
吴三桂起兵云南,尚可喜、耿精忠接应,三藩军队势如破竹入四川、湖南、湖北;
而山西王辅臣坐山观虎斗,不听朝廷调遣;
从清朝统一全国开始的几十年里,由于长期无战事和训练不力,清朝多数部队战斗力不强。
真可谓朝里朝外,外叛内变,雷火地震,天灾人祸。
一时间人心惶惶,京师不少官员甚至将家眷送到江南乡里。
此时,康熙处于进退维谷之中,是安抚三藩还是坚定撤藩,索额图认为朝廷处于危机之中,且无胜算,应该杀明珠、周培公,安抚吴三桂;
康熙的撤藩进入最困难的时期,包括他本人也对成功充满怀疑,于是命四位大臣辅政,自己退居盛京,下罪己诏;
再关键时刻,孝庄激励康熙:
“大清最大的危难不在边关和内乱的太监,而是在你(康熙)的心里”
④撤藩策略:
重用汉将,剿抚并用
⑤史学界的评价:
史学界有两种不同的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
平定三藩,消灭了地方割据势力,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和维护国家统一。
第二种观点认为:
平定三藩,并非明智之举,难以为功。
其依据有:
第一,从原因上看,三藩之乱的发生是康熙对三藩处理政策不当造成的,汉武帝尚知以推恩令化王国为侯国,最后铲除王国势力,康熙在内地未治,人心不一的情况下,却不以政治手段徐图,贸然撤藩,指望军事手段的速效。
第二,从结果来看,兴兵八年,祸及十省,使刚刚恢复的社会经济重遭破坏。
第三,从性质上来看,康熙与三藩的矛盾,纯属统治阶级内部的斗争,无正义和非正义之分。
思考:
中国古代封建王朝解决地方割据势力的手段可分为哪几种?
试举例说明。
你比较赞成哪种方式?
为什么?
2、统一台湾
中国大陆军民东渡台湾,垦拓、经营台湾岛,最早可追溯
到1700多年前的三国时代。
公元230年(三国吴黄龙二年),吴主孙权曾派将军卫温、诸葛直率领1万水军渡海到达台湾。
元朝正式在澎湖设“巡检司”,管辖澎湖、台湾民政,隶属福建泉州同安县(今厦门)。
明朝末年,荷兰殖民者侵占台湾,统治38年(1624-1662)。
•
材料一:
“开辟荆榛逐荷夷,十年始克复先基。
”
——郑成功
材料二:
郑成功及其子郑经在收复台湾后,仍然用南明永历年号,以明朝遗臣身份继续与清廷对抗。
“三藩”之乱爆发后,郑经乘机率军进攻福建等地……郑氏所部数年煽乱于东南沿海……
——《中国通史全编》(下)
从上述材料对郑氏集团收复和经营台湾进行简要评价。
(郑成功驱逐荷兰侵略者,维护了中国领土完整和民族尊严,是民族英雄。
一方面有利于台湾的早期开发,另一方面与清政府分庭抗衡,形成分裂状态。
)
1662年,民族英雄郑成功从荷兰侵略者手中收复台湾,作为反清复明的基地,不料当年就病逝。
他的儿子郑经、孙子郑克塽先后继任延平郡王,在台湾与清王朝对峙。
康熙皇帝继位后,曾数次主动派员与郑氏谈判,谋求和平统一台湾,但郑经、郑克塽均固执地要在台湾独立为国。
1683年,施琅率清军全歼郑氏主力,郑克塽作了明智抉择,请求归顺。
康熙帝宽大为怀,自郑克塽以下皆量才录用,封官加爵。
郑克塽要求把郑成功的遗骨移葬福建故土,康熙帝欣然准允,以礼安葬,并亲书挽联一副:
四镇多二心,两岛屯师,敢向东南争半壁;
诸王无寸
土,一隅抗志,方知海外有孤忠。
由于采取
了一系列得力措施,从而上下心安,促进了台湾及东南沿海经济的发展,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宁。
平台千古,复台千古;
郑氏一人,施氏一人。
收复台湾后,在清廷内部产生了一场对台湾的弃留之争。
许多大臣对台湾的战略地位缺乏认识,竟然认为“日费天府金钱于无益,不若徙其人而空其地”。
大臣中主张守台者只有姚启圣和施琅等少数人。
在《恭陈台湾弃留疏》中,施琅力陈台湾战略地位之重要性:
台湾“乃江、浙、闽、粤四省之左护”,“台湾一地,虽属外岛,实关四省之要害”,“弃之必酿成大祸,留之诚永固边圉”。
施琅对西方殖民者觊觎台湾多年的情况有所了解,认为“红毛”(西方殖民者)“无时不在涎贪,亦必乘隙以图”,如果一旦让其占有台湾,必定会以台湾作为基地,利用“精壮坚大”的战舰进犯大陆沿海,“此乃种祸后来,沿海诸省断难晏然无虞”,国家安全和领土完整将会受到严重威胁。
最终康熙帝采纳了什么建议?
采取了什么措施?
有何意义?
启用降将施琅,彰显胆略见识
武力收复台湾,安定东南海疆
台湾设府置县,促进联系发展
1683年,清军进入台湾,郑成功的后代归顺清朝。
1684年,清政府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实现了统一。
▲探究:
如何认识郑成功收复台湾与清政府收复台湾及两者之间的关系?
“郑成功的复台和施琅的复台虽各有具体原因,但是都隐藏着中华民族的大义。
”
“两人的处境不同,征台的出发点不同,但是他们对台湾战略地位的重要性则有同样的认识,都坚定地主张保卫台湾。
从他们两人对台湾的认识来看,我们说施琅不是郑成功的叛徒,而是他的继承者。
3、抗击沙俄
▲《尼布楚条约》意义:
①双方平等协商下签署的平等条约;
②肯定了“两江一岛”属中国。
(即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和库页岛)
③从法律上确定了中俄东段边界,也是中国和西方国家签订的第一个平等条约
4、平定准噶尔部
康熙时,蒙古族分为漠南蒙古、漠北蒙古和漠西蒙古三个部分。
除了漠南蒙古早已归属清朝外,其他两部也都臣服了清朝。
准噶尔是漠西蒙古的一支,本来在伊犁一带过游牧生活。
自从噶尔丹(1644—1697)统治准噶尔部以后,他野心
勃勃,先兼并了漠西蒙古其他部落,又向东进攻漠北蒙古。
漠北蒙古抵抗失败后逃到漠南,请求清朝政府保护。
噶尔丹自以为有沙俄撑腰,十分骄横,以追击漠北蒙古为名,大举进犯漠南,威胁到中央王朝。
葛尔丹向康熙帝提出“圣上君南方,我长北方”,阴谋分裂祖国。
1690年,康熙帝三次御驾亲征,采取分兵合围的战略,通过乌兰布通和昭莫多战役,击溃了葛尔丹势力。
“四月天山路,今朝瀚海行。
积沙流绝塞,落日度连营。
战伐因声罪,驰驱为息兵。
敢云黄屋重?
辛苦是亲征。
康熙帝决心清除葛尔丹的残兵,发誓如果清军粮草断绝,“朕必噬雪穷追,断部回师”,最终迫使葛尔丹兵败自杀。
打那以后,清政府重新控制了阿尔泰山以东的漠北蒙古,给当地蒙古贵族各种封号和官职。
清政府又在乌里雅苏台设立将军,统辖漠北蒙古。
5、册封五世班禅
噶尔丹的侄儿策妄阿那布
坦攻占西藏。
公元1720年,康熙帝又派兵远征西藏,驱逐了策妄阿那布坦,护送达赖喇嘛六世进藏。
以后,清政府又在拉萨设置驻藏大臣,代表中央政府同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
现已形成达赖和班禅必须经中央政府确认方能得到认同
活佛一词最早出现于元代。
元朝皇帝忽必烈封萨迦派教主八思巴为“西天佛子,化身佛陀”,此后元代人就开始称西藏高僧为“活佛”,这时它指宗教修行中取得一定成就的僧人。
到活佛转世制度创立后,它才成为寺庙领袖继承人的特称。
加强对西藏的管辖
三大措施:
册封制度、驻藏大臣、金瓶掣签
按喇嘛教的说法,在达赖和班禅逝世时出生的男孩,为他们的“转世灵童”。
以往,达赖、班禅转世制度很不严密,常常出现几个同时出生的男孩争夺转世灵童地位的矛盾。
为了防止这一弊端,乾隆帝颁发金瓶,由驻藏大臣将找到的“灵童”们的名字,写在象牙签上,投入金瓶中,由喇嘛诵经后,经驻藏大臣主持,摇动金瓶抽签。
中签的灵童,报中央政府批准后,即为合法的继承人。
我国辽阔的版图在清朝前期最终奠定。
三、结果和意义
1、促进了民族融合。
2、开创了康乾盛世的繁盛时代。
3、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4、为今天我们统一多民族国家奠定了基础。
清朝前期的领土疆域:
西跨葱岭,西北达巴尔喀什湖,北接西伯利亚,东北至黑龙江以北的外兴安岭和库页岛,东临太平洋,东南到台湾及其附近的钓鱼岛、赤尾屿,南包南海诸岛。
是亚洲东部最大的国家。
▲思考:
明清时期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政策措施,较以前相比,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抵制外来侵略)
耕地扩大
明初8.5亿亩;
清朝10亿亩
人口增长
明初6600余万;
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增至4.1亿
生产总值
在世界总值中所占比重的年增长率远高于欧洲
城市状况
50万人口世界有10个,中国占6个
白银拥有
200余年间世界产量一半流入中国
世界地位
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地区
综合国力
保持领先地位
康熙朝,这个时候的清帝国,屹立于世界的东方,当时俄国有彼得大帝,法国有路易十四,康熙跟他们比有伟大和过人之处,康熙时候中国人口最众多、经济最富庶,文化最繁荣,疆域最辽阔,国力最强盛。
康熙时候清朝的疆域东起大海、西到葱岭,南自曾母暗沙,北跨外兴安岭,西北到巴尔喀什湖,东北到库页岛,总的面积大约有一千三百万平方公里,康熙是中国历史上秦始皇以来两千年间一位伟大的君主,一位伟大的政治家。
我们要想一想,康熙为什么能做出这么巨大的历史功绩,康熙作为一个皇帝执政61年,他为君之道的法宝又是什么?
①明确的目标
②坚韧不拔的意志
③吃苦耐劳的心理准备和实践精神
④实现理想的各种知识储备和个人素养
四、对康熙帝的评价
1、康熙帝的自我评价
晚年的康熙帝曾对自己的
一生作过评价,他引用诸葛亮的话,“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2、后人对康熙的评价
关于康熙学习继承汉族文化的评价
人们常把康熙学习继承汉族封建文化作为其政绩来肯定。
但作为封建文化核心的儒家思想,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对立统一体,其中民主与专制、发展与静止、开放与封闭、唯心与唯物并存。
他学习汉文化的目的是为了重建封建秩序,维护封建专制统治。
他在学习汉文化的过程中,忽视了法随时移、民贵君轻、天下大同等学说,大兴文字狱,造成了思想上的禁锢;
更是抵制了外来先进的政治思想的影响和压制了本国的民主思想。
3、关于康熙帝的经济决策及其评价
①重视农业生产的发展,固守农本思想
实行“更名田”。
更名田又叫“更名地”“更明地”,明朝藩王田庄遍布各地,明末农民战争中,明代诸王宗室大都被杀被逐,丧亡殆尽。
清初许多农民继续耕种藩王田庄的土地,也有部分土地因无人耕种而抛荒。
康熙八年(1669年)政府下令“将前明废藩田产给予原种之人,改为民产,号为更名地,永为世业”,更名田的实施,对于鼓励农民从事农业生产,开发荒地起了一定的作用。
摊丁入亩。
又称“摊丁入地”,是将丁银并入田赋征收。
为了保证丁税征收,掌握人口实数,清廷实行地丁合一、摊丁入亩的政策。
康熙五十一年(1712),清廷规定以康熙五十年的丁税额数作为定额,以后“滋生人丁,永不加赋”。
这一措施为人口的繁衍提供了有利条件;
丁银和田赋以田亩为征税对象,简化了税种,是税役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
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生产的发展,顺应了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鼓励垦荒,修治黄河。
有力的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②严格限制手工工场和对外贸易的发展。
康熙二十三年(1684)收复台湾后,虽然放宽了顺治时期海禁,但还是严格限制了外贸地点、进出口数量及种类。
这种限制使诞生时间并不比欧洲晚多少年的资本主义萌芽总是不能成长起来。
4、后人对康熙帝的评价问题
两种不同的评价观点
(1)一种观点是对康熙的称颂——是一位杰出的封建帝王。
①机智果敢。
八岁即位,十六岁智擒螯拜,稳定了朝廷秩序。
②维护并巩固了国家统一。
平定三藩之乱和准葛尔贵族葛尔丹的叛乱,派兵攻入台湾设立台湾府;
加强对西藏地区的统治;
组织雅克萨之战,迫使俄国签定《尼不楚条约》维护了国家的领土主权。
③学识渊博,弘扬了中国古代文化。
一生苦研儒学,推崇程朱理学,开博学鸿儒科,编撰《古今图书集成》《全唐诗》《康熙字典》。
④重视农业发展。
实行更名田制度和摊丁入亩制度,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⑤拉开了长达150年的“康乾盛世”的序幕
(2)另一种观点是对康熙的重新评价——延误了历史的进程
①认为康熙帝有才无识,没有把握住历史的机遇,因循误国。
所谓的“康乾盛世”只能说是落日的余辉。
②认为中国近代的落伍,始自康熙皇帝,因为他处在一个巨变时代,却拒绝了重大的变革,其一生的功业只是在人为的延长已经衰落的封建社会,使中国失去了向资本主义迈进的最佳时机,给中国近代留下了沉重的包袱和苦难.
③从康熙所处的时代来看,康熙即位前后,中国和世界都处于新旧交替的紧急关头.英国开始了资产阶级革命,欧洲列强的殖民扩张已经达到了中国的邻邦,俄国势力已经深入到我国的黑龙江流域,正中形势对于清王朝既是挑战又是机遇,如果能借机了解西方,加快中西经济文化交流,学习西方先进技术,进行社会改革,率先在中国建立资本主义强国,就可以避免近代中国的厄运.
④从当时中国的情况看,资本主义萌芽在明朝中后期已经出现,到康熙时,正在逐渐滋长,这为资本主义的产生提供了一定的条件,也说明中国具备了社会变革的一定的经济条件.其次,当时中国的封建政治思想体系也面临者前所未有的质疑与挑战:
一方面清朝入主中原使”华夷有别”\”以夏变夷”论不攻自破;
另一方面以顾炎武\李贽等人为代表,中国出现了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民主思想,这些思想与欧洲的启蒙思想不谋而合,说明中国已经具备了社会改革的思想基础。
然而就在这关键时刻,号称英明好学、文武全才的康熙帝,是抓住时代发展的机遇,厉行变革,还是“拨乱反正”,使业已落后的封建社会复苏呢?
从他的思想行为看,他选择了后者。
5、如何评价康熙帝
★功绩:
①管理边疆:
平定噶尔丹叛乱,册封五
世班禅,平息“三藩之乱”,收复台湾并设台湾府
②抗击沙俄:
雅克萨反击战;
划定边界
③发展经济:
治理黄河,奖励垦荒,厉行节俭等
★消极:
①兴文字狱;
②对外轻视西方
康熙在位61年,是中国历史上有文字记载以来在位时间最长的君主。
所创盛世,是封建社会最后的盛世。
他是中国封建社会晚期杰出的地主阶级政治家。
(三)课堂练习
阅读材料:
“昔秦兴土石之工,修建长城。
我朝施恩于喀尔喀,使之防备朔方,较长城更为坚固。
“守国之道,惟在修德安民,民心悦则邦本宁,而边境自固,所谓众志成城也。
”——康熙
⑴明朝修了十多次长城,而清朝却不修长城,结合康熙帝的这两段话,想一想,清朝为何不修长城?
康熙帝认为,国家的统治、边境的稳固,最主要在于“修德安民”,假如统治者以德治民,则国家根基稳固,边境自然安全。
清朝通过多伦会盟,施恩于漠北蒙古,使那里的民族为清所用,这样就可以众志成城,不用在修长城。
⑵历史上还有哪一皇帝也有同样的民族思想,他采取过那些属于这一思想的民族政策?
唐太宗
册封、设置机构、和亲、设置机构、和亲
康熙说,“昔秦兴土石之工,修筑长城。
我朝施恩于喀尔喀,使之防备朔方,较长城更为坚固”。
换句话说,就是喀尔喀蒙古,整个的蒙古变成了清朝的坚强的无形的牢固的长城。
中国从秦汉的匈奴,到明朝的蒙古,这个历史难题两千年来没有解决,康熙把这个问题解决了,这是一个很大的历史贡献。
【教材问题参考答案】
[想一想]
康熙剪除鳌拜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提示:
鳌拜的专权威胁了皇帝的权威,妨碍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学习思考]
试分析康熙平定三藩的历史影响。
消除了大一统国家潜伏的割据、分裂的隐患,加强了国家统一;
巩固了中央集权;
有助于清除积弊,促进经济发展,安定民生。
[议一议]
清王朝在台湾设立府县,对加强大陆与台湾的联系有什么作用?
在台湾设立府县,标志着台湾又重新回到中央政权管辖之下,回到祖国统一的多民族大家庭中。
这不仅对国家统一具有重要意义,对台湾经济、文化的进一步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长城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到康熙时代有何变化?
课文中引述的康熙的话,说明随着历史的变迁,长城功能发生了变化。
实际上,长城作为防御性工程,它的作用是与新建王朝的稳固与否、对边疆少数民族的政策等息息相关。
1.明崇祯十七年(1644),多尔衮之所以能率清军入关,是在山海关总兵吴三桂10万明军放行的前提下进行的。
一方面是吴三桂10万明军在并非战败的情况下,愿意归顺清军,放清军入关;
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