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中考化学试题评卷小结1524题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8303849 上传时间:2022-12-15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161.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海南省中考化学试题评卷小结1524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海南省中考化学试题评卷小结1524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海南省中考化学试题评卷小结1524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海南省中考化学试题评卷小结1524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海南省中考化学试题评卷小结1524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海南省中考化学试题评卷小结1524题Word文档格式.docx

《海南省中考化学试题评卷小结1524题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海南省中考化学试题评卷小结1524题Word文档格式.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海南省中考化学试题评卷小结1524题Word文档格式.docx

3.书写错别字或书写潦草,根本无法判断对错。

16.合成材料的应用与发展,方便了人类的生活,同时也带来了环境问题。

请回答:

(1)塑料、合成橡胶、  并称为三大合成材料;

(2)下列图标中,属于我国制定的某种塑料包装制品回收标志的是  (填序号);

 

ABCD

(3)铁质自来水管道正逐步被塑料自来水管道代替。

使用塑料的优点是  (写一条即可)。

一、本道题属于课程标准中“化学与社会发展”的二级主题“常见的化学合成材料”内容,考查了“三大合成材料”“常见标志的识别”“了解使用合成材料对人和环境的影响、新材料的开发与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题目突出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认识新材料的开发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凸显化学的育人价值。

二、本道题共3个空,每空2分,计6分。

平均分为3.86,难度系数为0.67,零分人数为7943人,占7.6%,满分人数为29485人,占28%。

(一)按题目要求,正确答题:

(1)合成纤维;

(2)C;

(3)不会生锈或价格便宜、易于安装、节约金属资源等(其他合理答案均可给分)。

1.答案五花八门,成合纤维、合成材料、合金、玻璃、橡胶、合成橡胶

人工合成纤维、合成迁维、合成纤唯等;

2.有不少同学选B,极少数同学选A和D;

3.放便、不污染环境、可循环回收利用。

1.基础不够扎实,三大合成材料属于应知应会知识,课程标准要求层次较为简单,为识记层面的知识;

2.

(2)选B的同学,纯属不认真看图,题目的图中就标有“无公害农产品”字样;

3.(3)的本意就是要求学生要有对比的意识——对比使用铁质管道,使用塑料管道的优点,可是有的同学理解出现偏差。

17.二氧化碳是人类生存不可缺少的物质。

早在公元三世纪,我国西晋时期的张华在其所著的《博物志》中就有“烧白石作白灰既讫……”的记载,其中“白石”即石灰石,同时生成CO2。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化石燃料的消耗量急剧增加,释放的CO2越来越多……。

当大气中CO2等气体的含量升高时,会增强大气对太阳光中红外线辐射的吸收,阻止地球表面的热量向外散发,从而导致温室效应增强,全球气候变暖。

科学家一直致力于将CO2分离回收、循环利用和再生转化成资源。

化学吸收法是利用吸收剂与CO2发生化学反应来吸收分离CO2的方法。

常见的吸收剂有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碳酸钾溶液以及各类胺溶液等。

CO2和H2在催化剂的作用下会发生生成甲醇、一氧化碳和甲烷等的一系列反应,实现再生转化。

我国科学家在催化剂研究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分别合成出了ZnGa2O4介孔光催化材料和单晶纳米带,并将其用于CO2的光还原,成功地实现了将CO2转化为碳氢化合物燃料。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博物志》中所记载“白灰”的主要成分的化学式为;

(2)温室效应加剧对环境的影响有(写一条即可);

(3)ZnGa2O4中Ga元素的化合价为;

(4)用碳酸钾溶液吸收CO2时,产物是KHCO3,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5)一定条件下,CO2和H2反应生成CH4和H2O。

请在以下框图中将该反应的微观粒子补充完整。

一、本道题涉及的知识模块有“物质构成的奥秘、身边的化学物质、物质的化学变化”,考查了化学式和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根据化学式求化合物中某元素的化合价、温室效应的加剧对环境的影响及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应用。

题目素材来源于历史资料及科技前沿,以二氧化碳的最早记载,与环境的关系、利用为载体,渗透我国古代对二氧化碳的认识以及现代我国科学家在二氧化碳的回收利用方面的贡献,辩证地认识二氧化碳,凸显中国元素的育人价值,同时,突出对学生思维能力、核心素养的考查,增强了试题效度和区分度。

二、本道题共5个空,每空2分,计10分。

平均分为2.66,难度系数为0.27,零分人数为33928人,占32%,满分人数为2948人,占2.8%。

(1)CaO;

(2)全球气候变暖、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等(其他合理答案均可给分);

(3)+3、+3价、正三价;

(4)K2CO3+CO2+H2O==2KHCO3或K2CO3+H2CO3==2KHCO3。

(5)

(其他合理答案均可给分)

1.

(1)CaCO3、氧化钙、书写氧化钙时钙元素中的a和O不封口;

2.

(2)加热全球,让全球人民热死、破坏环境、污染环境等;

3.(3)3、+6、写出镓酸锌的化学式,然后再镓元素的上方标“+3”、单写镓元素的符号,然后在镓元素俺的上方标“+3”,把镓元素的符号写成钙元素的符号;

4.(4)碳酸钾、二氧化碳的化学式写错、不知道反应物和生成物、不配平;

5.(5)不能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画出微观粒子、画的微观粒子不符合教材要求,如,水分子,

四、失分的原因

1.没有认真阅读材料,自认为“白灰”就是石灰石;

2.没有完全理解题意,如

(2)温室效应的加剧对环境的影响,回答结果变成温室效应产生的原因——大气中二氧化碳气体的含量升高,导致温室效应的增强等;

3.不懂得化合物中某元素化合价求法的依据:

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0或计算时不注意原子个数,本质上不理解化合价的概念;

4.对质量守恒定律的迁移应用不够,思维能力不强。

18.某工业品盐酸的溶质的质量分数为37%。

(1)将该盐酸敞口露置于空气中,一段时间后,其溶质的质量分数  37%(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2)该盐酸因含有少量

而带黄色(其他杂质忽略不计)。

现取少量样品,与适量硝酸银溶液恰好完全反应。

经实验测得,反应后溶液中的

的个数比为91∶94,则该盐酸中

的个数比为  。

一、本道题属于“身边的化学物质及物质构成的奥秘”模块内容,考查了常见酸的主要性质——浓盐酸的挥发性,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知道分子、原子、离子等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题目主要考查学生是否能从微观的角度认识溶液及溶液中离子电荷守恒,理解变化过程中元素守恒、原子守恒和电荷守恒,建构微粒观和守恒观。

本道题的情境立足于真实的实验——浓盐酸的挥发性实验,引导教师日常教学关注实验教学内容,关注实验现象并进行延伸思考,引导学生从化学的视角观察思考身边的化学物质。

二、本道题共2个空,每空2分,计4分。

平均分为1.24,难度系数为0.31,零分人数为41378人,占39%,满分人数为1435人,占1.37%。

(1)小于;

(2)1:

94。

(二)不规范答题或答错情况

1.小、少于、大于、等于、〈;

2.1:

91、91:

94、1:

3、3:

1等。

1.不知道溶质的质量分数为37%的盐酸是浓盐酸,具有较强的挥发性。

对教材实验——打开盛放浓盐酸的试剂瓶盖,通常会看到瓶口有“白雾”出现的原因不清楚;

2.不懂得根据电荷守恒求相关离子的个数比或不知道溶液中阴、阳离子电荷的代数和为0。

反思和建议

常说:

“态度决定一切”,作为一线教师的我们,在日常教学中显得更为重要。

“爱心、耐心”要一直持续在日常教学中。

一、平时教学要讲清、讲透核心概念、基本原理。

二、注重学生思维能力、核心素养的培养。

三、树立“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的理念。

四、注重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生产,用化学的视角观察身边的物质、发生的现象,建构化学观念。

五、强化对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等化学用语的教学。

2019年海南省中考化学学科第19题评卷小结

海师附中

一.试题分析

1.试题:

19.燃烧是人类获取能量的重要方法。

点燃

(1)通常情况下,除了具有可燃性外,物质燃烧还需要哪些条件?

(2)资料显示:

①H2+Cl2====2HCl②2Mg+CO2====2MgO+C。

据此你对燃烧条件有什么新的认识?

本题以《化学课程标准(2011版)》为依据,考查化学与社会发展模块中化学与能源和资源的利用——认识燃烧发生的条件。

要求学生在认识燃烧条件的前提下,通过氢气能在氯气中燃烧及镁能在二氧化碳中燃烧的示例资料,反思燃烧是否一定要有氧气参加?

这种对化学理论梯度认识的题型,旨在考查基础知识的同时,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值得关注。

而此类试题的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吃透材料,分析归纳有效规律,审清题意,然后应用于解题。

2.分值:

本道题有三个问题,其中两问1分,一问2分,共4分。

3.答题要点:

燃烧发生的三个必需条件是:

可燃物,有氧气和温度达到着火点。

但题目已明确要求是“除了可燃性”外的另两个条件,所以只能填写“有氧气”和“温度达到着火点”及相关答案。

(2)通过显示的两个燃烧反应,要求回答的是对“燃烧条件”的“新认识”,所以思考重点在于燃烧的三个必需条件,并对燃烧条件进行合理提升。

二.答题情况分析

本题满分人数21996人,占20.91%;

零分人数35072人,占33.33%;

平均分为1.62,难度系数0.405。

本题为中考高频考题,但学生的作答还是不尽人意。

主要原因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1.回答不完整而失分。

如题目要求回答燃烧的另两个条件,学生只答为“着火点”、“可燃点”、“温度”等。

“着火点”是物质的物理性质而非燃烧条件;

给物质提供“温度”未必会燃烧,如教材里燃烧条件探究中铜片上的红磷,热水提供的温度无法让它燃烧起来。

2.审题不清,未按题目要求作答。

学生没能抓住题目要求的关键点,胡乱作答。

如题

(1)中已明确要求是“除了可燃性”外的另两个条件,学生的失分答案是“可燃物”或“可燃性”等。

(2)要求是对“燃烧答件”的“新认识”,而部分学生理解为“据此你能获得什么信息”,如:

①通过燃烧有新物质生成;

②反应的条件都是“点燃”;

③反应物都是两种等等。

3.表述时出现学科性错误。

在燃烧反应中,学生对“可燃物”和“助燃物”判断错误,如:

①氢气有助燃性;

②H2、CO2能支持Cl2、Mg的燃烧;

③氯气和二氧化碳也可以燃烧等。

4.为了突显“新认识”,学生对燃烧条件有了以下回答:

①燃烧不一定需要可燃物;

②温度不需要达到着火点;

③燃烧不一定要助燃剂等。

5.专有名词书写不规范,如把“着火点”写成“差火点”、“找火点”等。

三.对今后教学的建议

通过以上学生的答题情况可以看出,学生在答题中的细节问题是学生失分的主要原因,为此我们对今后的化学教学提几点建议:

1.立足基础,强化化学专有名词及仪器名称的书写训练。

2.有目的的训练学生的审题能力,并强化学生语言归纳表述能力。

注重学生对信息完速性的表述和关键词的把握,让学生在通读资料后思考“问什么”,“答什么”,“怎样答”!

建议答题时不要偏、高、深,以免对知识点把握不准而失分,尽量联系与教材相关的知识点进行作答。

2019年7月12日

2019年海南省中考化学学科第20题评卷小结

一、试题及考查意图

(一)试题

某实验小组进行物质溶解实验,20℃时,称取2.5g、5.0g、7.5gNaOH固体,分别加入3个小烧杯中(均已盛装50mL水),均完全溶解。

通过数字化实验测得它们在溶解过程中溶液温度的变化情况如右图所示。

依据该实验,你能获得哪些有关NaOH在水中溶解的实验结论?

(写出两点,请按示例回答。

示例:

证据:

曲线均呈上升趋势。

结论:

NaOH在水中溶解时放出热量。

(二)分值:

本道题共4分。

(三)意图:

本道题在科学探究的背景下,以实验氢氧化钠溶于水的实验为载体,考查了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发展的情况。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对发展科学探究能力做了明确的要求,具体到八个要素二十一项目标。

本题主要考查了收集证据和解释与结论两个要素七项目标。

收集证据要素对应的课程内容目标有1.认识收集证据的重要性;

2.学习运用多种手段对物质及其变化进行观察;

3.能独立地或与他人合作对观察和测量的结果进行记录,并运用图表等形式加以表述;

4.初步学习运用调查、查阅资料等方式收集证据。

解释与结论要素对应的课程内容目标有1.能对事实与证据进行加工与整理,初步判断事实证据与假设之间的关系;

2.能在教师的指导下或通过讨论,对所获得的事实与证据进行归纳,得出合理的结论;

3.初步学习通过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逐步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

二、考生答题情况分析

(一)本道题平均分为0.33分,难度系数0.08;

(二)学生主要错误有以下几点

1.无证据收集意识直接答出结论

如直接作答:

“氢氧化钠易溶于水”“氢氧化钠溶解时放出热量”“氢氧化钠质量越大放出热量越多”“氢氧化钠溶解度不小于15g”等。

2.只描述事实证据不能整理加工

如只作答:

“完全溶解”“曲线越高温度越高”“氢氧化钠越多温度越高”“50mL水中可溶解7.5g氢氧化钠”等等。

3.乱抄写示例证据不能推出结论

如:

“证据:

曲线呈上升趋势。

氢氧化钠易溶于水”、“证据:

质量越大放热越多”、“证据:

氢氧化钠溶解度不小于15g”。

学生作答中,曲线呈上升趋势可以推导出很多毫不相干的结论。

4.结论的描述出现科学性错误

如“氢氧化钠在水中燃烧放热”“放出2.5g热量”“放出热量10℃”“加热温度”等答案。

5.没看懂图像也没弄清题意

如“质量越大所需温度越高”“加热溶解度变大”“加热溶解加快”“温度越高析出晶体越多”等等。

从学生作答情况分析,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发展的目标远远没有达成,科学探究能力中最重要的证据收集意识非常缺乏,对所获得的事实与证据进行归纳得出合理结论的能力非常欠缺。

三、教学建议

1.课堂教学要给予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切勿为了留时间进行刷题复习而赶进度。

教师要以课堂为主阵地,把学生培养成懂得思考的人,能较全面地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

尤其是对问题能提出多种解决方法,从多种途径收集和评判证据,运用科学概念并检验其正确性的能力,对学生终身来说都很重要,有必要时时处处加强。

2.在课堂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证据得出结论,多分析结论推导的过程,通过具体的科学探究活动,让学习得出结论的方法,培养学生得出结论的能力。

通过实验观察获得的实验事实,通过查阅、调查等获得的证据,并对所收集的事实和证据进行整理的基础上,运用比较、分类、归纳和概括等科学逻辑方法,将获取的证据与问题联系起来,提出现象或结果产生的原因,进而得出结论。

得出结论是探究过程的高级思维,是能力和知识双丰收的重要环节。

3.立足实际,尽可能开足开齐实验,让学生多些动手实验的机会,并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实验、记录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养成好的实验习惯,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

2019年7月12日

2019年海南省中考化学学科第21题评卷小结

琼海市嘉积第三中学

.试题及考查意图

1.试题

现有如下药品:

NaOH溶液、浓H2SO4、Na2CO3溶液、Fe、Zn、酚酞试液、蒸馏水,用来进行酸碱中和实验。

(1)实验时涉及了下图所示的实验操作,其中错误的是;

A.稀释浓硫酸B.倾倒氢氧化钠溶液C.滴加酚酞

(2)小明进行酸碱中和实验:

先在一支试管中加入NaOH溶液,再向其中滴加稀硫酸,振荡,最后滴加2滴酚酞试液,振荡,溶液不变色。

小明由此判断酸和碱恰好完全反应。

①小红认为小明的结论不一定正确,理由是  ;

②请在小明实验的基础上,选用提供的药品继续实验,判断酸和碱是否恰好完全反应。

实验方案为 。

本道题有3个问题,每问2分,共6分。

3.本题着眼课本,以科学探究为载体,既考查学生对课文基础知识的熟悉度又重点关注考查学生化学基本素养,化学基本能力,充分体现了初中毕业暨升学二考合一综合性的考查理念。

本题考查的课文知识是身边的化学物质模块中常见酸和碱的性质;

本题题型为实验题型,考查内容丰富,涵盖化学基础知识和化学综合应用能力,有较好的梯度和区分度。

题属于基础题型,属比较基础的课文知识,考查学生基本的化学实验操作知识。

题有两个小题,其中

题难度中等,考查学生利用酸碱指示剂与酸碱的主要性质知识分析实验现象和结论;

题难度稍大,考查学生通过题目提供的信息,利用酸碱的性质在实验中的应用知识,设计出符合题目要求的实验方案。

既凸显化学学科的核心观点又考查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

.考生答题情况分析

本道题平均分为2.0,难度系数0.33;

从评卷经历来看,学生答题说法丰富多样,大部分学生通过题目能有自己的想法和说法。

(1)题只一个正确答案C,但也有一部分学生无法准确作答。

对于这种基本的实验基础题无法准确作答,主要原因是学生不过课本基础知识关,平时不做或少做实验。

(2)题的

题答案比较开放,能直接准确表达“若有酸过量,酚酞试液也不变色”的很少,学生面对只一个观点的答案却有对有错地从不同角度开放性表述“酸不能使酚酞变色”“酸使酚酞不变色”“酸遇酚酞不变色”。

因此通过本次评卷从学生们这众多表述方法中提示我们老师的平时教学语言要注意做到严谨和规范。

以常见的“酸碱指示剂”教学为例,老师要在明确酸碱指示剂是一类遇酸性或碱性显示颜色的物质,在此基础上强化教学语言,指导学生酸性或碱性物质与指示剂混合时应该从指示剂遇酸性或碱性显色,绝不能说成酸性物质遇酸碱指示剂显色或指示剂使酸性物质显色。

另第

(2)题的

题答案要求更高更加灵活多样,需要学生具备酸和碱的性质的基础知识,以及具备较好的实验设计能力,还要求学生具备较好较细心的理解题意能力。

从学生们的作答来看,虽然有许多学生都进行了实验设计,实验方法灵活多样,但是,有大部分学生忽略了题目要求“在小明实验的基础上”因此丢分;

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因忽略了题目要求“选用提供的药品继续实验”而丢分。

综合三个问题作答丢分原因,分析如下:

(1)掌握化学基础知识不够扎实——主要丢分原因;

(2)不理解题意;

(3)表述不清。

.教学建议

中考试题的命制是结合初三学生的特点,以教材为本,以《课程标准》为标准来命制的。

所以我们的教学要关注学生,关注教材,关注《化学课程标准》。

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化学教师除了需要吃透《化学课程标准》和化学教材,更需要重视我们的学生教学,做到落实化学基础知识→强化化学基本技能→形成化学学科素养→积累化学问题解题经验→形成应考能力。

2019年海南省中考化学学科第22题评卷小结

海南中学三亚学校

一、试题及考查意图

某研究小组受MnO2催化过氧化氢分解启发,查阅了不同金属离子对过氧化氢分解影响的实验资料。

100℃时,在不同金属离子存在下,纯过氧化氢

的分解率见下表:

实验编号

离子

加入量/(mg·

L-1)

分解率/%

2

1.0

15

0.1

86

96

(1)MnO2催化过氧化氢分解的化学方程式为  ;

(2)实验①的目的是  ;

(3)实际生产中,贮运浓度较高的过氧化氢时,使用铝罐(槽)而不使用不锈钢罐(槽),原因是  。

3.本道题在科学探究的背景下,以教材实验为载体,考查身边的化学物质模块中生活中常见的化合物——过氧化氢分解制氧气的催化剂、催化剂的种类不同,催化速率不同。

具体知识点是:

(1)过氧化氢分解方程式;

(2)对比实验的目的;

(3)通过实验解释在实际生产中应用的原因。

通过图表分析,考查了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凸显化学学科的核心观点——科学观念和社会责任观,体现化学学科“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理念。

二.考生答题情况分析

1.本道题平均分为1.54,难度系数0.25;

2.第一问——二氧化锰催化过氧化氢的化学方程式?

这是一道送分题,可是答案不尽如人意,得分率不太高,学生错的五花八门:

化学式写错、化学计量数没有化成最简整数比、没有配平、反应条件写错、↑↓符号用错。

依据学生的答题分析,本问的失分原因:

化学方程式记忆不到位。

3.第二问----实验①的目的是什么?

这是一个空白实验,实验目的就是对比或者对照,得分率比较高,少部分学生描述不准确,如:

直接说不加离子时过氧化氢的分解速率、二氧化锰的分解率等等。

学生不懂题目表达意思,词不达意。

4.第三问---实际生产中,贮运浓度较高的过氧化氢时,使用铝罐而不使用不锈钢罐,其原因是什么?

正所谓“只有你想不到,没有我做不到”,学生答案“五颜六色”。

错误的答案主要是对实验数据处理有问题,实验数据应用不到实际生产中,相互脱节。

错误答案主要体现如下

从耐腐蚀的角度、表述错误:

铝的分解率比钢的分解率低、直接写不锈钢、只表述氯离子不会影响过氧化氢的分解。

本问的失分原因

(1)不懂得分析实验数据,应用实验数据;

(2)看不清楚题目已知条件;

(3)信息处理能力低下,不懂得看图。

1.注重实验教学。

立足本校实际,尽可能开足开启实验,让学生多些动手实验的机会,并学会观察实验、记录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养成好的实验习惯,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

让学生远离“讲实验、背实验”;

2.注重学法指导和各种能力的培养。

“授人予鱼,只能满足一时,而授人予渔,可终身受用”;

3.注重化学观念的建构、渗透;

4.注重学科术语的教学引导;

5.注重课堂教学联系生活、工农业生产等实际,激发并维持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体验化学学习带来的实际用处;

6.课堂教学要给予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切勿为了所谓的“进度”,以完成教学任务为最终目的。

2019年7月15日

2019年海南省中考23-24化学计算题评卷小结

东方市第二中学

1、试题及考查意图

23.2019年4月以来,为防控非洲猪瘟,海南省防疫部门使用二氯异氰脲酸钠(化学式为C3Cl2N3O3Na)杀菌消毒。

请计算(直接写出结果即可):

(1)二氯异氰脲酸钠中氯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比;

催化剂

(2)现配制溶质的质量分数为0.1%的二氯异氰脲酸钠溶液5000g,需要二氯异氰脲酸钠的质量是多少?

24.科学家正致力于研究光催化分解水制氢气,反应方程式为2H2O=====2H2↑+O2↑。

用该方法制取12kg氢气至少需要分解多少千克的水?

2.考查意图

23题

(1)考查的知识点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