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对生态文明的认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8288770 上传时间:2022-12-15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5.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谈谈对生态文明的认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谈谈对生态文明的认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谈谈对生态文明的认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谈谈对生态文明的认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谈谈对生态文明的认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谈谈对生态文明的认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谈谈对生态文明的认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谈谈对生态文明的认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谈谈对生态文明的认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18世纪英国工业革命开启了人类现代化生活,为时三百年。

从要素上分,文明的主体是人,体现为改造自然和反省自身,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从时间上分,文明具有阶段性,如农业文明与工业文明;

从空间上分,文明具有多元性,如非洲文明与印度文明。

那么,生态文明有什么样的世界背景呢

首先,以联合国的三次世界首脑会议为标志,世界有关环境与发展关系的认识,可以概括为三个阶段四个模型。

了解这些阶段以及思想和政策的演变,可以深入了解中国的环境与发展问题,了解十八大提出的五位一体和生态文明观念的国际意义。

过去50年的历史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962-1972年的环境问题提出阶段,1972-1992年的可持续发展与三个支柱的阶段,1992-2012年的绿色经济与全球环境治理的阶段。

贯穿过去50年理论和政策演变的中心思想,是强调经济社会发展应该与资源环境消耗脱钩。

依次深化的理论和政策模型可以概括为四个。

一是环境与发展的二维模型,强调资源环境可以支撑的经济社会发展;

二是可持续发展的三个支柱模型,强调发展需要注意经济、社会、环境三个效益;

三是绿色经济的四面体模型,强调绿色发展需要政府、企业、社会等利益相关者的合作治理;

四是发展质量的三个层面模型,强调好的发展应该注意四个方面的资本。

这里有必要提到的是生态文明的发展模式,中华民族生态文明发展模式是一个必然实现的中国梦,是中华民族从人类世界历史生态、文化生态和现实生态出发,在生态全球化背景下,以提升人格文明、生态文明、产业文明为发展方向;

以发展宪政、优化体制、优化结构、促进公民意识和认知水平;

以真诚的民主来反映公民的社会存在,建立社会公众信仰及其相应的伦理精神的法制秩序,让社会各阶层利益公开自由的表达权利以期让社会真理能够真实的公共表达;

将人格质量的提升放在国民教育的首位,来提高人在群体公共事物中的智慧能力;

将生态文明发展放在战略首位,来提高文明产业化社会的上升能力;

将未来优先的战略放在国家建设的首位,来提高国家在国际社会中的战略产业能力;

将公众人本信念及其相应的伦理精神的法制秩序放在推动联合国改革的首位,让国际社会各阶层利益公开自由的表达权利以期让社会真理能够真实的公共表达,来提高联合国维护和尊重人的能力,走生态文明发展的国家发展道路。

生态文明的观点早就深入民心,这也在刚刚结束的十八大报告中得到了证明。

在十八大报告的内容中有着这样一段话: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

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对于生态文明的研究有很多,以下是来自政府课题研究51报告在线中心分析。

在遥远的欧洲,英国国际环境与发展研究所主任如此理解中国的生态文明理念:

“生态文明的概念关系到每一个人,可以帮助我们思考如何在地球上以一种新方式生活。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改革开放以来,长期实行主要依赖增加投资和物质投入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导致资源和能源的大量消耗和浪费,同时也让中国的生态环境面临非常严峻的挑战。

实际上,党和政府也意识到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要求“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

推广绿色建筑、绿色施工,发展绿色经济,发展绿色矿业,推广绿色消费模式,推行政府绿色采购……“绿色发展”被明确写入“十二五”规划并独立成篇,表明我国走绿色发展道路的决心和信心。

十八大报告再次论及“生态文明”,并将其提升到更高的战略层面。

由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由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拓展为包括生态文明建设的“五位一体”,这是总揽国内外大局、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新部署。

环保、资源节约、循环经济等概念在十八大报告中被纳入“生态文明”。

生态文明不仅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一并成为五大建设主题,而且在整个报告中被列为第八部分单独进行阐述。

这在过去的报告中是从来没有过的。

细节上,“节约资源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根本之策”,“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两条首次出现在报告中,凸显出政府对这两部分的重视。

说到研究,便不由得让人们想到“生态文明”有着怎样的含义可以让世上人民如此注重他,下面我们就来说说他的含义吧!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

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形态,它以尊重和维护自然为前提,以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为宗旨,以建立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为内涵,以引导人们走上持续、和谐的发展道路为着眼点。

生态文明在刘惊铎的《生态体验论》中定义为从自然生态、类生态和内生态之三重生态圆融互摄的意义上反思人类的生存发展过程,系统思考和建构人类的生存方式。

生态文明强调人的自觉与自律,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既追求人与生态的和谐,也追求人与人的和谐,而且人与人的和谐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前提。

可以说,生态文明是人类对传统文明形态特别是工业文明进行深刻反思的成果,是人类文明形态和文明发展理念、道路和模式的重大进步。

[1]

其中“生态”包括社会生态、政治生态,文学生态等。

而所谓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形式。

它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主旨,以可持续发展为根据,以未来人类的继续发展为着眼点。

这种文明观强调人的自觉与自律,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

这种文明观同以往的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具有相同点,那就是它们都主张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发展物质生产力,不断提高人的物质生活水平。

但它们之间也有着明显的不同点,即生态文明突出生态的重要,强调尊重和保护环境,强调人类在改造自然的同时必须尊重和爱护自然,而不能随心所欲,盲目蛮干,为所欲为。

很显然,生态文明同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说它们有联系,是因为生态文明既包含物质文明的内容,又包含精神文明的内容:

生态文明并不是要求人们消极地对待自然,在自然面前无所作为,而是在把握自然规律的基础上积极地能动地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使之更好地为人类服务,在这一点上,它是与物质文明一致的。

而生态文明所要求的人类要尊重和爱护自然,将人类的生活建设得更加美好;

人类要自觉、自律,树立生态观念,约束自己的行动,在这一点上,它又是与精神文明相一致的,毋宁说它本身就是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说它们有区别,则是指生态文明的内容无论是物质文明还是精神文明都不能完全包容,也就是说,生态文明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因为在生产力水平很低或比较低的情况下,人类对物质生活的追求总是占第一位的,所谓“物质中心的观念也是很自然的。

然而,随着生产力的巨大发展,人类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

特别是工业文明造成的环境污染,资源破坏,沙漠化,“城市病”等等全球性问题的产生和发展,人类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物质生活的提高是必要的,但不能忽视精神生活;

发展生产力是必要的,但不能破坏生态;

人类不能一味地向自然索取,而必须保护生态平衡。

20世纪七八十年代,随着各种全球性问题的加剧以及“能源危机”的冲击,在世界范围内开始了关于“增长的极限的讨论,各种环保运动逐渐兴起。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1972年6月,联合国在斯德哥尔摩召开了有史以来第一次“人类与环境会议”,讨论并通过了着名的《人类环境宣言》,从而揭开了全人类共同保护环境的序幕,也意味着环保运动由群众性活动上升到了政府行为。

伴随着人们对公平(代际公平与代内公平)作为社会发展目标认识的加深以及对一系列全球性环境问题达成共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随之形成。

1983年11月,联合国成立了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1987年该委员会在其长篇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正式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模式。

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的《21世纪议程》,更是高度凝结了当代人对可持续发展理论的认识。

由此可知,生态文明的提出,是人们对可持续发展问题认识深化的必然结果。

严酷的现实告诉我们,人与自然都是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与自然不存在统治与被统治、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而是存在相互依存、和谐共处、共同促进的关系。

人类的发展应该是人与社会、人与环境、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协调发展。

人类的发展不仅要讲究代内公平,而且要讲究代际之间的公平,亦即不能以当代人的利益为中心,甚至为了当代人的利益而不惜牺牲后代人的利益。

而必须讲究生态文明,牢固树立起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观。

对于“生态文明”专家们有着不太相同的观点但终归是大同小异。

对于“生态文明”概念,有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给出了见解。

归纳起来,大致有如下四种角度:

1.广义的角度。

生态文明是人类的一个发展阶段。

如陈瑞清在《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实现可持续发展》中提到的的定义。

这种观点认为,人类至今已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三个阶段,在对自身发展与自然关系深刻反思的基础上,人类即将迈入生态文明阶段。

广义的生态文明包括多层含义。

第一,在文化价值上,树立符合自然规律的价值需求、规范和目标,使生态意识、生态道德、生态文化成为具有广泛基础的文化意识。

第二,在生活方式上,以满足自身需要又不损害他人需求为目标,践行可持续消费。

第三,在社会结构上,生态化渗入到社会组织和社会结构的各个方面,追求人与自然的良性循环。

2.狭义的角度。

生态文明是社会文明的一个方面。

如余谋昌在《生态文明是人类的第四文明》中的观点。

这种观点认为,生态文明是继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之后的第四种文明。

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与生态文明这“四个文明”一起,共同支撑和谐社会大厦。

其中,物质文明为和谐社会奠定雄厚的物质保障,政治文明为和谐社会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精神文明为和谐社会提供智力支持,生态文明是现代社会文明体系的基础。

狭义的生态文明要求改善人与自然关系,用文明和理智的态度对待自然,反对粗放利用资源,建设和保护生态环境。

3.生态文明是一种发展理念。

这种观点认为,生态文明与“野蛮”相对,指的是在工业文明已经取得成果的基础上,用更文明的态度对待自然,拒绝对大自然进行野蛮与粗暴的掠夺,积极建设和认真保护良好的生态环境,改善与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而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长远目标。

4.制度属性的角度。

生态文明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潘岳在“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中认为,资本主义制度是造成全球性生态危机的根本原因。

生态问题实质是社会公平问题,受环境灾害影响的群体是更大的社会问题。

资本主义的本质使它不可能停止剥削而实现公平,只有社会主义才能真正解决社会公平问题,从而在根本上解决环境公平问题。

因此,生态文明只能是社会主义的,生态文明是社会主义文明体系的基础,是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体现,只有社会主义才会自觉承担起改善与保护全球生态环境的责任。

核心要素

生态文明的核心要素是公正、高效、和谐和人文发展。

[5]

公正,就是要尊重自然权益实现生态公正,保障人的权益实现社会公正;

高效,就是要寻求自然生态系统具有平衡和生产力的生态效率、经济生产系统具有低投入、无污染、高产出的经济效率和人类社会体系制度规范完善运行平稳的社会效率;

和谐,就是要谋求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公平和谐,以及生产与消费、经济与社会、城乡和地区之间的协调发展;

人文发展,就是要追求具有品质、品味、健康、尊严的崇高人格。

公正是生态文明的基础,效率是生态文明的手段,和谐是生态文明的保障,人文发展是生态文明的终极目的。

那么生态文明有着怎样的理论基础呢

生态文明是生态哲学、生态伦理学、生态经济学、生态现代化理论等生态思想的升华与发展,是人类文化发展的重要成果。

生态哲学是用生态系统的观点和方法研究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普遍规律的科学。

当代主客观一体化的生态哲学启始于马克思主义思想。

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理论十分强调人与自然的相互依存,其主题是人与自然环境的辩证统一关系。

生态伦理学是以“生态伦理”或“生态道德”为研究对象的应用伦理学。

生态伦理学打破了“人类中心主义”,要求人类将其道德关怀从社会延伸到自然存在物或自然环境。

生态伦理学认为,当代人不能为自己的发展与需求而损害人类世世代代满足需求的条件。

生态经济学是研究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的复合系统的结构、功能及其运动规律的学科。

生态经济学认为,相对于生态系统,经济规模发展得越大,施加给地球自然的压力越多。

生态经济学提出,把处理污染物的费用包括在产品成本之中,经济政策的形成必须以生态原理建立的框架为基础。

生态现代化理论是研究利用生态优势推进现代化进程,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双赢的理论。

建设生态现代化,必须把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综合起来考虑,加快推进发展模式由先污染后治理型向生态亲和型转变,走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决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换取一时的发展。

[6]

说到基础,总让人想到有始才有终,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那么“生态文明”经历了怎样的历史演变呢

文明是人类文化发展的成果,是人类改造世界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标志。

《周易》里说:

“见龙在田,天下文明。

”唐代孔颖达注疏《尚书》时将“文明”解释为:

“经天纬地曰文,照临四方曰明。

"

经天纬地”意为改造自然,属物质文明;

[7]

原始文明

人类文明经历了三个阶段。

工业文明

百年的工业文明以人类征服自然为主要特征。

世界工业化的发展使征服自然的文化达到极致;

一系列全球性生态危机说明地球再没能力支持工业文明的继续发展。

需要开创一个新的文明形态来延续人类的生存,这就是生态文明。

如果说农业文明是“黄色文明”,工业文明是“黑色文明”三,那生态文明是“绿色文明”。

生态,指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与存在状态,亦即自然生态。

人类社会改变了这种规律的作用条件,把自然生态纳入到人类可以改造的范围之内,这就形成了文明。

党的十七大报告将“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明确提出要使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

建设生态文明,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和重大任务,为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进一步指明了方向。

生态文明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形态,它以尊重和维护自然为前提,以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为宗旨,建立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为内涵,以引导人们走上持续、和谐的发展道路为着眼点。

生态文明强调人的自觉与自律,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既追求人与生态的和谐,也追求人与人的和谐,而且人与人的和谐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前提.生态文明是人类对传统文明形态特别是工业文明进行深刻反思的成果,是人类文明形态和文明发展理念、道路和模式的重大进步。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

是指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

它的产生基于人类对于长期以来主导人类社会的物质文明的反思,自然资料的有限性决定了人类物质财富的有限性,人类必须从追求物质财富的单一性中解脱出来,追求精神生活的丰富,才可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这无疑将使人类社会形态发生根本转变。

生态文明的基本含义是:

生态意识文明、生态制度文明、生态行为文明。

“生态文明”带给了新中国很多机遇,不过“生态文明”是把双刃剑,它对于中国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首先是伦理价值观的转变。

西方传统哲学认为,只有人是主体,生命和自然界是人的对象;

因而只有人有价值,其他生命和自然界没有价值;

无论是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还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天人合一,还是西方的可持续发展,都说明生态文明是一个人性与生态性全面统一的社会形态。

这种统一不是人性服从于生态性,也不是生态性服从于人性。

用今天的话说,以人为本的生态和谐原则即是每个人全面发展的前提。

其次是生产和生活方式的转变。

工业文明的生产方式,从原料到产品到废弃物,是一个非循环的生产;

生活方式以物质主义为原则,以高消费为特征,认为更多地消费资源就是对经济发展的贡献。

生态文明却致力于构造一个以环境资源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社会经济文化政策为手段的环境友好型社会。

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共赢,关键在于人的主动性。

人的生活方式就应主动以实用节约为原则,以适度消费为特征,追求基本生活需要的满足,崇尚精神和文化的享受。

生态文明既然是世界新潮流,按理应在发达国家首先兴起,因为在那里首先爆发生态危机。

但一是因为西方强大的技术资金使本国生态危机得以缓解;

二是因为西方工业文明的巨大惯性还要持续相当一段时间;

三是因为西方资本主义不断向不发达地区转移生态成本。

西方失去了发展生态文明的机会。

西方失去机会,就为中华民族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机会。

可喜的是在“生态文明”这把双刃剑面前,中国已经有了一些行动。

建设生态文明,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着上升。

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

(摘自胡锦涛同志所作十七大报告)[8]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开幕式上,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代表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作的报告中谈到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时对生态文明的高度强调,充分说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建立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文明形态,生态文明,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要义,是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基础和保障。

胡锦涛总书记在报告中强调,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我们彻底扭转长期沿袭的生产生活观念和行为,消除发展中的不和谐因素,而这种对行为方式和思想观念的变革和扬弃,意味着一种有别于传统的文明形态的建立。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并作出具体部署,体现了我们党和政府对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呈现的一系列阶段性特征的科学判断和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

一方面,我国人均资源不足,人均耕地、淡水、森林仅占世界平均水平的32%、%和%,石油、天然气、铁矿石等资源的人均拥有储量也明显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另一方面,由于长期实行主要依赖增加投资和物质投入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能源和其他资源的消耗增长很快,生态环境恶化的问题也日益突出。

人类社会的发展实践证明,如果生态系统不能持续提供资源能源、清洁的空气和水等要素,物质文明的持续发展就会失去载体和基础,进而整个人类文明都会受到威胁。

因此,建设生态文明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内在需要,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

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胡锦涛指出,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

“我们一定要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更加积极地保护生态,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推进建设

概述

建设生态文明,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污染控制和生态恢复,而是克服工业文明弊端,探索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发展道路的过程。

由于我国巨大的人口基数和经济规模,即使采用各种末端治理措施,也难以避免严重的环境影响。

要真正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需要大规模开发和使用清洁的可再生能源,实现对自然资源的高效、循环利用。

这对于尚处于工业化时期的我国来说,挑战是巨大的。

但作为后发国家,我们又具有积极借鉴和吸收其他国家经验的优势。

我们必须抓住历史机遇,采取有力措施,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在思想上

应正确认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主要是:

从重经济发展轻环境保护转变为保护环境与发展经济并重,从环境保护滞后于经济发展转变为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同步,从主要用行政办法保护环境转变为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办法解决环境问题。

要牢固树立保护环境、优化经济结构的意识,将环境保护作为新阶段推进发展的重要任务。

[11]

在政策上

应从国家发展战略层面解决环境问题。

只有将环境保护上升到国家意志的战略高度,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才能从源头上减少环境问题。

在发展政策上,抓紧拟订有利于环境保护的价格、财政、税收、金融、土地等方面的经济政策体系,采取总体制度一次性设计、分步实施到位的办法,使鼓励发展的政策与鼓励环保的政策有机融合;

在发展布局上,遵循自然规律,开展全国生态功能区划工作,根据不同地区的环境功能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按照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的要求确定不同地区的发展模式,引导各地合理选择发展方向,形成各具特色的发展格局;

在发展规划上,进一步优化重化工业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