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银行学》教学大纲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8279991 上传时间:2022-12-15 格式:DOCX 页数:71 大小:80.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货币银行学》教学大纲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1页
《货币银行学》教学大纲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1页
《货币银行学》教学大纲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1页
《货币银行学》教学大纲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1页
《货币银行学》教学大纲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货币银行学》教学大纲Word下载.docx

《《货币银行学》教学大纲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货币银行学》教学大纲Word下载.docx(7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货币银行学》教学大纲Word下载.docx

货币的形态为什么不断由低级向高级演进?

思考这一问题,有两点提示;

或许应该说,思考任何经济问题,都不可忽视这两点。

1.效率;

2.节约(社会费用,交易成本……)

第四节货币的职能

一、赋予交易对象以价格形态

1.经济生活中的交易对象多种多样,但都有价格。

2.价格是价值的表现:

人们无不承认交易对象都有价值,但什么是价值,则有种种理论解释;

而对价格如何表现价值,也即价格形成的规律,同样有种种理论解释。

3.价值、价格,这是经济学里面的一大门学问。

货币购买力

1.货币购买力基本是指对商品、服务的“购买力”。

2.货币购买力与商品服务的价格水平互为倒数。

二、交易的媒介和转移价值的手段

1.它们有流通手段、购买手段和支付手段等等名称,是正在流通着的、现实的货币。

2.经济生活中对货币的需求首先就是指对它们的需求:

MD=PQ/V

3.货币流通速度V,实际是一个比值:

PQ:

MD

三、保存价值的手段

1.积累和保存价值,是社会经济生活的必然要求;

货币是实现要求的必然手段之一。

2.保存价值的贵金属形态;

保存价值的现代货币形态。

它们的异同。

3.积累和保存价值必须以现实的货币进行,用于这方面的货币构成货币需求的另一部分。

4.但它们是不流通的货币。

第五节货币的界说

任何界说,都不可能是绝对全面的

任何概念、范畴的界说,都不可能是惟一的、绝对全面的;

从而不可能彻底地“排他”。

第六节货币制度

货币制度

1.有史以来,各个国家都力图建立符合自己政策目标的货币制度。

2.由国家成文法、非成文法,政府法规、规章、条例,以及行业公约、惯例所规范的有关货币的方方面面,是一国的货币制度、货币体系。

货币制度的构成

1.货币单位的确定:

“名”与“值”;

——本币(本位币)和辅币;

2.对钞票发行和存款货币创造的管理;

3.对不同种类货币支付能力的规定——无限法定支付能力和有无限法定支付能力;

4.其他,如实名制、反洗钱等规定。

第七节国际货币体系

国际货币体系

1.对货币制度作出国际性的安排时,则是国际货币体系问题。

2.国际货币体系指多种范围,如有涉及所有主要国家的;

有涉及某一地区的;

有仅涉及双边或有限多边的;

有多种层次,从某些方面的协调直至建立超国界的地区统一币制。

国际货币体系举要

1.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

a.美元与黄金挂钩;

b.IMF成员国货币与美元挂钩。

2.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解体后的浮动汇率制与盯住汇率制。

3.货币局制度;

“美元化”。

4.欧元。

货币制度与主权

货币制度的独立性是国家主权的重要标志,两者关系密切;

分析国际关系中的货币制度时,这个问题必须特别予以关注。

第二章 

信用

第一节信用及其与货币的联系

什么是信用

1.作为一个经济范畴的信用,是借贷行为的集合。

借——以归还为义务的取得;

贷——以收回为条件的付出。

2.贷者之所以贷出,是因为可以取得利息;

借者之所以可能借入,是因为承担了支付利息的义务。

信用的产生及其与货币的联系

1.逻辑推论,私有财产的出现应是借贷关系存在的前提条件。

2.信用与货币,它们之间自古以来就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如货币借贷。

3.但无论是货币,还是信用,却很难从逻辑上推导出谁应成为谁的前提条件。

第三节信用活动的基础

一、债权债务关系覆盖整个经济生活

1.在商品货币关系下,经济行为主体的经济活动都时时伴随着货币的收收支支:

收大于支——盈余;

收不抵支——赤字。

2.任何货币盈余或货币赤字,都同时意味着相应金额的债权、债务关系的存在。

部门的划分及其一般的盈余/赤字规律

二、资金流量分析

1.从货币收支的盈余或赤字的角度建立分部门的数量模型,并据以进行统计分析。

2.模型依据的恒等式:

Y=C+I+X-M

第四节信用的内容与形式

一、商业信用

1.典型的商业信用,是作为卖主的企业以赊销方式对作为买主的企业所提供的信用。

2.交易,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联系形式;

与交易相伴而生的商业信用,必然是基本的信用形式。

商业票据:

1.本票与汇票。

2.票据的“无因性”和“不可争辩性”。

二、银行信用

1.由金融机构——主要是银行——作为媒介的信用。

2.银行券——银行家的票据。

3.银行家能否无限地签发银行券?

银行信用与商业信用

1.票据贴现:

直接支持商业信用中的卖主,间接支持商业信用中的买主。

2.银行承兑票据:

直接支持商业信用中的买主,间接支持商业信用中的卖主。

三、国家信用

1.国家从国内以借入方式筹款是内债;

从国外以借入方式筹款是外债。

2.要求“既无内债,又无外债”,是不符合现代经济的观点。

3.国债的规模允许有多大,这是一个需要专门讨论的问题。

四、消费信用

1.现代的消费信用是与商品,特别是住房和耐用消费品的销售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2.放在现代经济背景上考察,消费信用可以促进经济的增长;

如果消费需求过高,生产扩张能力有限,则会加剧市场供求紧张,促成虚假繁荣。

3.现代经济的发展,不能没有消费信用。

五、国际信用

(一)国际信用的形式

1.国外商业性借贷。

2.国外直接投资:

国外的直接投资,不完全等同于简单借贷,但投资一旦跨出国界,立即构成国与国之间债权债务总体的一部分。

(二)股份公司与信用

信用关系的普遍发展是股份有限公司存在的前提条件:

⑴货币资金的借贷市场极大的拓展,使股票的发行和转让成为可能;

⑵投资而只负有限责任的创意,是“投资”准则与“借贷”准则融合的产物。

第三章 

金融

第一节“金融”及其涵盖的范围

近年,有一种理解,即认为“金融”仅指资本市场。

稍宽一些,指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的微观领域。

比较1和2,可以粗略地以“宽”口径、“窄”口径加以区分。

第二节金融范畴的形成

一、古代相互独立发展的货币范畴与信用范畴

1.在现代市场经济之前,货币范畴的发展同信用范畴的发展保持着相互独立的状态。

2.货币在以实物形态存在时,不是信用的创造;

金属铸币的体制也不依存于信用。

3.在前资本主义社会,信用一直是以实物借贷和货币借贷两种形式并存;

由货币借贷发展而出现的信用流通工具,也非流通中货币的主要形态。

二、现代银行的产生与金融范畴的形成

1.随着现代银行的出现,有了银行券和存款货币。

2.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银行券和存款货币完全占领流通的转折点。

3.这时,任何货币的运动都是在信用的基础上组织起来的;

独立于信用活动之外的货币制度已难以设想。

4.同时,任何信用活动也都是货币的运动:

信用扩张、紧缩和资金调剂,就意味着对货币供给和货币流通速度的调剂。

5.当货币的流通与信用的活动变成了同一过程时,在经济生活中又增添了一个由货币与信用这两个范畴长期相互渗透所形成的新范畴。

我们习惯使用的“金融”词义正好符合这一范畴的外延。

第三节金融范畴的界定

一、金融范畴的扩展

金融范畴,在自己形成的过程中,也同时向投资(股份有限公司和资本市场)和保险等领域覆盖。

此外,信托、租赁等,或大部分,或完全与金融活动结合,也成为金融所覆盖的领域。

二、现代金融体系的构成要素有:

三、金融范畴的界定

第四章 

利息和利息率

第一节利息

一、人类对利息的认识

二、利息的实质及其转化为收益的一般形态

1.关于利息实质的分析,马克思继承英国古典经济学家的思路,论证利息是利润的一部分。

2.在现实生活中,利息已经被看做是收益的一般形态:

资本没有贷出,其所有者认为是付出了机会成本;

运用自己的资本,经营者也总是把自己所得的利润分为利息与企业主收入两部分,似乎利息是资本的收入,而只有扣除利息所余下的利润才是经营的所得。

三、资本化的概念及计算

第二节利率及其种类

一、利率及其及基本表现形式

二、基准利率与无风险利率

1.基准利率是指在多种利率并存的条件下,其他利率会相应随之变动的利率。

2.在市场经济中,基准利率是指通过市场机制形成的无风险利率。

利率=机会成本补偿水平+风险溢价水平

无风险利率也就是消除了种种风险溢价后补偿机会成本的利率。

3.由于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绝对无风险的投资,所以也无绝对无风险利率;

市场经济中,只有国债利率可用以代表无风险利率。

4.有的中央银行规定对金融机构的存、贷利率,也称基准利率。

其中,如中国人民银行直取基准利率字眼,并必须执行;

有的不用基准利率字眼,其意义在于诱导市场利率的形成。

三、利率的种类

第三节单利与复利

两种计息方法

1.单利是对已过计息日而不提取的利息不计利息。

复利是计息的根本方法

1.利息的存在,表明社会承认资本依其所有权就可取得一部分社会产品的分配权;

2.只要承认这种存在的合理性,那么按期结出的利息自应属于贷出者所有并可作为资本继续贷出;

3.因而,复利的计算方法反映利息的本质特征,是更符合生活实际的计算利息的观念。

终值与现值

1.在未来某一时点上的本利和,也称为“终值”。

2.未来某一时点上一定的货币金额,把它看作是那时的本利和,就可按现行利率计算出要取得这样金额在眼下所必须具有的本金。

这个逆算出来的本金称“现值”,也称“贴现值”。

3.当利息成为收益的一般形态时,任何经济效益的计算和比较的根据就是利率和期限这两个变量。

第四节利率期限结构

利率期限结构:

“期限结构”反映的是利率与期限的相关关系。

一个经济体的利率期限结构,通常选择基准利率——如国债利率——的期限结构代表。

即期利率与远期利率

1.“即期利率”与“远期利率”在利率的期限结构中是一对重要的术语、概念;

2.即期利率是指对不同期限的债权债务所标明的利率(复利);

3.远期利率则是指隐含在给定的即期利率之中,从未来的某一时点到另一时点的利率。

如——买两年期国债,可多得,那就是因为放弃了在第二年期间对第一年本利和的自由处置权。

这就意味着,较大的效益是产生于第二年。

如果说,第一年应取2.25%的利率,那么第二年的利率则是:

(1048600÷

1022500-1)×

100=2.55%;

这个2.55%就是第二年的远期利率。

4.远期利率使债权债务期限延长的价值具有了定量的说明。

到期收益率

1.到期收益率相当于投资人按照当前市场价格购买债券并且一直持有到期满时可以获得的年平均收益率。

2.基本思路:

设当前债券的市场价格与“债券现金流的当前价值”相等,即决定当前实际起作用的利率。

“债券现金流的当前价值”是指:

从当前到还本时为止,分期支付的利息和最后归还的本金折合成现值的累计额。

3.到期收益率使不同期限从而有不同现金流的债券收益可以相互比较。

收益率曲线

1.收益率曲线是对利率期限结构的图形描述。

2.收益率曲线并不总是期限越长利率越高,即向上倾斜。

通常归纳为四种图形。

第五节利率的决定

一、古典经济学家——马克思的利率决定论

1.任一国家的一定时期,总有一个相对稳定的利率水平,可视之为平均利息率。

2.平均利息率高不过平均利润率;

低不能等于零。

当然,在复杂的经济生活中,总有例外。

3.至于处于中间何处?

没有规律可以论证。

相反,传统习惯、法律规定、借贷双方的竞争等因素,都起作用。

二、西方经济学关于利率决定的分析

1.西方经济学关于利率决定的分析实际上都是论证利率水平为什么趋高、趋低,而不是论证决定平均利息率必然处于哪一点的规律。

2.凯恩斯主义出现之前的实际利率理论:

利率的变化取决于投资流量与储蓄流量的均衡:

投资不变,储蓄增加,均衡利率水平下降;

储蓄不变,投资增加,则有均衡利率的上升。

3.凯恩斯的理论:

利率决定于货币供求数量,而货币需求量又取决于人们的流动性偏好:

流动性的偏好强,愿意持有货币,当货币需求大于货币供给,利率上升;

反之,利率下降。

凯恩斯的理论,基本上是货币理论。

4.可贷资金论:

借贷资金需求来自某期间投资流量和该期间人们希望保有的货币余额;

借贷资金供给则来自于同一期间的储蓄流量和该期间货币供给量的变动。

可贷资金的供给与需求,决定均衡利率。

三、影响利率的风险因素

第六节利率的作用

对利率作用的一般估价

1.在市场经济中,利率的作用相当广泛:

从微观角度说,对个人收入在消费与储蓄之间的分配,对企业的经营管理和投资决策,利率的影响非常直接;

从宏观角度说,对货币需求与供给,对市场总供给与总需求,对物价水平,对国民收入分配,对汇率和资本的国际流动,进而对经济成长和就业等,利率都是重要的经济杠杆。

2.在经济学中,无论是微观经济学部分还是宏观经济学部分,在基本模型中,利率几乎都是最主要的、不可缺少的变量之一。

利率发挥作用的环境和条件

1.在市场经济中,利率的作用所以极大,基本原因在于:

经济人有足够的独立决策权。

对于各个可以独立决策的企业、个人等经济人来说,利润最大化、效益最大化是基本的准则;

而利率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经济人的收益;

在利益约束的机制下,利率必然有广泛而突出的作用。

2.改革开放以来,利率在中国经济中的作用逐步显现。

要使利率的作用能够较为充分的发挥,核心的问题,是要使经济行为主体,真正成为市场经济所要求的经济行为主体。

第五章国际货币体系及汇率制度

第一节外汇

外汇的界定

1.前面对外汇的粗略界定可以概括为:

外币和以外币标示的有价证券。

2.《中华人民共和国外汇管理条例》所称的外汇,是指下列以外币表示的可以用作国际清偿的支付手段和资产:

⑴外国货币,包括纸币、铸币;

⑵外币支付凭证,包括票据、银行存款凭证、邮政储蓄凭证等;

⑶外币有价证券,包括政府债券、公司债券、股票等;

⑷特别提款权、欧洲货币单位;

⑸其他外汇资产。

3.在复杂的经济生活中,外汇并不限于外币资产,而且还延伸到专用于国际结算的本币资产。

我国曾存在过“外汇人民币”;

欧洲金融市场上的“欧洲美元”和“欧洲英镑”,对英美来说也是外汇。

4.金的集中储备也视为外汇。

Ø

外汇管理与管制

1.外汇管理是政府对外汇的收、支、存、兑所进行的一种管理。

一般来讲,凡是有自己法定货币的地方,就存在外汇管理。

至于管理的松紧程度,因国、因地、因时而异。

2.管理严格的,多以外汇管制的字眼概括。

但在实际生活中,就是实施严格的“管制”,也多使用比较缓和的“管理”字样。

可兑换与不完全可兑换

1.一般来说,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实行本币与外汇的自由兑换,或称之为完全可兑换:

——本币在境内可兑换为外汇;

外汇可携出或汇出境外。

——本币可自由进出境。

——外汇可携入、汇入境内,并在境内兑换为本币。

——无论是居民和非居民均可在境内持有外汇;

彼此之间可相互授受……

2.完全可兑换,并不等于毫不实施外汇管理。

例如,无论实行怎样自由兑换的国家和地区,除去在特定的旅游点,通常都不准许在日常的交易中以外币标价、流通。

3.实施外汇管制的国家,各该国的本币或是完全不可兑换的,或是不完全可兑换的。

我国的外汇管理和人民币可兑换问题

1.1949年建国之后,长期实行严格的外汇管理;

人民币是完全不可兑换的货币。

2.1979年以后的逐步改革和1994年的改革。

3.1996年底,实现人民币经常项目下的可兑换。

4.至于资本项目的可兑换,也即人民币的完全可兑换,方向是既明确又肯定的,但尚无确定的时间表。

第二节汇率与汇率制度

汇率及其标价法

1.国与国之间货币折算的比率叫汇率;

一个开放经济,到处可以看到汇率牌价表。

2.在汇率牌价表上的直接标价法和间接标价法。

汇率种种

1.单一汇率与复汇率;

2.官方汇率、市场汇率、黑市汇率;

3.固定汇率与浮动汇率

思考:

两种汇率制孰好孰坏?

第三节汇率与币值、汇率与利率

货币的对内价值与对外价值

1.币值是一个常用的概念。

从国内角度考察,它相当于物价的倒数,称为货币的’对内价值”;

引入汇率概念,一国货币的币值还可以用另一国的货币来表示,称为货币的“对外价值”。

2.货币的对内价值即货币的购买力;

货币购买力的统计是一项极其艰巨的工作;

要使各国的货币购买力可比,更是巨大的工程。

3.国与国之间货币购买力之比,与汇率所标示的货币兑换比率,往往存在着明显差异;

这也称之为对内价值与对外价值的偏离。

汇率与利率

1.汇率与利率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

2.对外开放的市场经济国家,如果利率水平有差别,其他条件不变,货币资本就会从利率水平偏低的国家流向利率水平偏高的国家;

大量货币资本的流出流入,必将引起汇率的波动。

3.钉住汇率的国家和地区,在利率上必须跟着钉住货币的那个国家的利率水平走。

否则,货币资本大量流出流入的冲击,必将使钉住汇率经受挑战直至被迫放弃。

第四节汇率的决定

汇率决定理论的基本内容

1.不同货币的可比性:

铸币平价;

货币购买力…

2.外汇的供求:

多么高深的汇率理论也摆脱不了外汇供求对比必将使决定本币承受对外贬值或升值压力这一基本判断。

汇率决定的国际借贷说

1.国际借贷说也称国际收支说,是在金本位制度盛行时期形成的一种阐释外汇供求与汇率形成的理论。

2.当一国的流动债权(外汇应收)多于流动负债(外汇应付),外汇的供大于求,外汇汇率下跌;

反之,则外汇汇率上升。

汇率决定的购买力平价说

1.两种货币的汇率应由两国货币购买力之比决定;

而货币购买力实际上是一般物价水平的倒数,所以,汇率实际是由两国物价水平之比决定。

2.这一学说是以两国的生产结构、消费结构以及价格体系大体相仿为限制条件。

具备这些条件,两国货币购买力的可比性较为充分;

反之,可比性则较小。

汇兑心理说

认为决定汇率的最重要因素是人们的心理判断及预测。

●影响主观评价的因素包括对国际收支、政府收支、资本流动、外汇管制措施等多方面的预测评价。

以上是古典的、传统的汇率理论。

汇率决定理论的发展

1.现代汇率理论的发展,是着重从资本流动和货币供应的角度进行分析。

背景是:

⑴各国对资本流动的管制逐步放松,金融市场日益国际化,国际资本流动已构成影响国际收支的重要因素;

⑵在各国经济日益开放的情况下,汇率变动与国内的利率、货币供给、国民收入水平等联系加强,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⑶各国实行浮动汇率制度,汇率波动大,市场因素的影响加强。

2.其中主要如:

货币分析说:

认为汇率要受两国货币供应量的制约,从而把汇率与货币政策联系起来。

金融资产说:

在金融资产日趋多样化的背景下,它将分析的视野扩大到货币以外的其他各种金融资产供求。

第五节汇率的作用与风险

汇率与进出口

1.本币汇率下降,即对外贬低,能促进出口、抑制进口;

若本币汇率上升,即对外升值,则有利进口,不利出口。

2.这必须有一个伴随的条件,即进出口需求有价格弹性——进出口品的需求会由于进出口品价格的变动而变动。

3.汇率下降,出口商品量能否增加,还要受商品供给扩大的可能程度,即出口供给弹性所制约。

4.一国出口商是否可以从汇率贬值中得到额外利润,还以一国货币对内购买力不变为前提条件;

国内物价上涨,就会对消额外利润,从而也就没有调低出口品在外国市场上的价格的空间。

5.当竞争对手通过贬低各自本币汇率等措施加以反击时,竞争的优势即不复存在。

6.汇率作用于进出口,是规律;

但如果不具备必要的条件,作用并不会实现。

汇率与物价

1.本币对外贬值,进口商品的国内价格上涨;

本币对外升值,进口商品的国内价格降低。

2.本币对外贬值,刺激出口,出口品有可能涨价;

本币对外升值,有可能获得较廉价的进口品。

3.汇率的变动如果导致物价总水平的波动,其后果就不仅限于进出口,而是将影响整个经济进程。

汇率与资本流出入

•汇率的变动对国际之间长期投资的影响不太直接。

因为长期资本的流动主要以利润和风险为转移。

2.对于短期资本流动,汇率的影响是直接的:

当存在本币对外贬值的趋势下,以本币计值的各种金融资产会被转兑成外汇,资本外流;

反之,当存在本币对外升值的趋势下,会引发资本的内流。

汇率风险

1.汇率的变动给交易人带来损失或盈利,被称为汇率风险。

2.主要表现在:

进出口贸易的汇率风险;

外汇储备风险;

外债风险……

3.为避免或减轻汇率风险损失,需要采取防范措施。

第六节 国际收支

什么是国际收支

国际收支是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与其他国家或地区之间进行的全部经济交易的系统记录。

国际收支平衡表

国际收支平衡表是统计报表,全面系统地记录一国的国际收支状况,是反映一个国家对外经济发展、偿债能力等状况的重要文件。

国际收支项目

1.通常把国际收支项目分为四类:

经常项目、资本和金融项目、储备资产以及净误差与遗漏。

2.经常项目反映本国与外国交往中经常发生的项目,也是国际收支中最重要的项目。

包括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收益以及经常转移四个子项。

3.资本和金融项目中的资本项目记录的是资本性质的转移和非生产性、非金融性资产的获得或者出让;

金融项目记录的是一国对外资产和负债的所有权变动的所有交易。

4.储备资产指的是由中央银行持有,也有的是由财政部门持有,并可随时直接使用的金融资产。

5.净误差与遗漏是国际收支平衡表中的平衡项目。

第七节 国际收支的调节与国际储备

国际收支失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