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概论PPT内容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8271077 上传时间:2022-12-14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36.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然辩证法概论PPT内容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自然辩证法概论PPT内容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自然辩证法概论PPT内容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自然辩证法概论PPT内容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自然辩证法概论PPT内容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自然辩证法概论PPT内容Word文档格式.docx

《自然辩证法概论PPT内容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然辩证法概论PPT内容Word文档格式.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自然辩证法概论PPT内容Word文档格式.docx

(3)教材体系与结构不同

自然辩证法:

自然观、自然科学观、自然科学方法论

科技哲学:

自然观、科学观、技术观、(科技与社会)

3、20世纪后的现代科学哲学主要流派:

(1)逻辑经验主义:

西方第一个完整的、标准的科学哲学体系;

兴起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

主要代表人物有石里克、卡尔纳普、亨普尔等。

逻辑经验主义认为:

一个命题是否有意义在于证实它的方法,表述经验内容、能为经验证实的命题才有意义,否则就是形而上学。

只有分析命题(包括逻辑和数学公式)和综合命题(表述经验内容的命题)两种命题有意义。

(2)证伪主义(批判理性主义):

20世纪40年代后兴起;

主要代表人物有波普尔、拉卡托斯和沃金斯。

波普尔反对可证实性原则,代之以可证伪性原则;

认为全称命题无法通过有限的观察得到经验证实,但可以通过单称陈述进行证伪;

波普尔把科学看作是知识增长的动态过程,认为科学进步的主要机制是批判。

他的科学发展模式是:

P1(问题)→TT(试探性理论)→EE(排除错误)→P2(新的问题)。

波普尔否认科学能认识客观真理,但可以做到逼近真理,并提出了确认逼真度提高的一系列原则。

(3)历史主义:

20世纪50年代末产生、60年代后逐渐开始流行,被认为是科学哲学发展中的一场“革命”。

主要代表人物有图尔明、库恩、费耶阿本德、汉森等。

历史主义认为,逻辑经验主义单纯研究科学理论,置科学活动本身于不顾;

批判理性主义以可证伪性为分界标准,完全否认归纳的作用,否认科学传统及发展中的连续性等,都不符合科学实际。

库恩以“范式”理论为核心,提出了从“前科学→常规科学→科学革命→新常规科学”的科学发展模式。

(4)科学实在论:

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与实在论相对立的思潮;

代表人物有塞拉斯、夏皮尔、普特南、邦格等。

实在论认为:

科学研究的对象、状态和过程是真实存在的,微观观察不到的客体也是真实的;

认识是外部世界的映象;

科学理论是似真的、趋近于真理的过程。

反实在论认为:

电子、光子根本不存在,之所以建立关于微观状态、过程和对象的理论,仅仅是为了预测和产生我们感兴趣的情形;

认识不一定反映外部世界,关于认识的理论只不过是工具罢了,科学规律是虚设的。

第二节:

自然辩证法的创立和发展

一、自然辩证法的创立

1、标志:

恩格斯:

《自然辩证法》《反杜林论》

《自然辩证法》手稿写作于1873~1883,其中1876年5月至1878年8月创作《反杜林论》

1925年由前苏联国家出版社以德俄对照本第一次出版

2、自然辩证法创立的背景:

(1)哲学辩证法的发展:

黑格尔作为近代哲学辩证法集大成者,第一次把整个自然、历史和精神的世界,描绘为一个不断运动、变化、发展并相互联系着的过程,并以此批判自然科学研究中形而上学的思维方法和经验主义的倾向。

(2)自然科学的发展:

近代自然科学在19世纪的全面进展,开创了科学发展的新世纪。

尤其是细胞学说、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这三大发现,深刻地提示出了自然界的辩证本性。

3、自然辩证法的创立

(1)在自然观方面:

科学地描绘了自然界的辩证图景,阐明了自然科学中的辩证法

(2)在科学认识论和方法论方面:

揭示了在实践基础上科学认识的逻辑和科学发展的辩证法

(3)在科学技术观方面:

揭示了各门自然科学之间的辩证联系和自然科学发展的动力

二、自然辩证法的发展

1、列宁的新贡献:

列宁:

《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

(1)物质观方面,强调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

(2)运动观方面,重申运动与物质的辩证关系

(3)时空观方面,肯定了唯物主义关于的时空客观性的观点

2、自然辩证法经受了现代科学发展的挑战

3、自然辩证法的新领域:

科学社会学;

科学学;

技术文化学

第三节:

学习自然辩证法的意义和要求

一、有助于人们正确理解自然界存在与演化的辩证规律

二、有助于人们客观把握科学技术发展的辩证关系

三、有助于人们更好地掌握科学技术研究的辩证方法

 

第二讲:

自然观的变革

古代与中世纪的自然观

一、史前人格化的自然观

史前人类对自然几乎一无所知,只是通过想像来认识事物。

人类把人和生物的某些特性投射到外部世界上去,认为自然和人一样是个有生命、能运动、有感觉和意识的有机体,将自然人格化。

二、古代整体论的自然观

(一)中国古代机体论的自然观

1、关于物质结构的理论:

在物质结构理论上:

“五行说”、“阴阳说”、“八卦说”等

最有价值的思想:

“自然感应论”

2、关于宇宙起源的理论:

“盖天说”、“浑天说”、“宣夜说”等

3、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天人合一”

(1)天:

天神,主宰国家命运和人的吉凶祸福

(2)天:

自然,一切人事均应循乎自然之道

(二)古希腊由生成论转向整体论的自然观

1、古希腊哲学早期:

(1)泰勒斯:

第一个直接而明确地探讨自然的本质,提出“水是万物的始基”。

(2)毕达哥拉斯:

把世界的本质归结为“数”,用抽象的数学关系来把握世界。

(3)德谟克里特:

提出了“原子论”,把对世界本原的认识从具体事物转移到物质结构上。

古希腊早期自然观对科学发展的影响:

A、认为世界存在着一个统一的本质,这种“本质论”的思想长期统治着西方科学界。

B、用数学关系来说明世界,是科学认识世界不可缺少的方法。

科学数学化的潮流正是发源于古希腊。

C、“原子说”所开创的从物质结构层次上进行研究的方向与“还原论”的思维方式,深刻地影响着近代科学研究。

2、古希腊哲学后期:

以亚里士多德为代表

亚里士多德自然哲学对科学发展的影响:

A、重视对事物的具体观察和实验

B、依照严格的逻辑来建造知识体系

C、首先引用数学方法来考察具体的物理定律

这种研究方法所体现的实验、逻辑与数学方法的统一,正是近代自然科学大厦的三大支柱

(三)古代自然观的基本特点

1、在对自然的认识上:

把自然界看作是一个相互联系、不断变动着的整体,并赋予其神秘的目的性。

2、在对自然的认识方法上:

具有直观性、猜测性和思辨性。

3、在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上:

古代中国崇尚天人合一,反对用科技改变自然;

古希腊则形成了天人分离,主张征服和利用自然的功利主义科学观。

三、中世纪神创论的自然观

中世纪:

公元5世纪——15世纪。

在自然观上是神创论。

在方法论上重视三段论式推理

11世纪后,欧洲人在十字军东征中,从阿拉伯人那里找到了失落的古希腊文明,开始积极学习东西方的科学技术,并开办大学。

到13世纪时,欧洲人已经掌握了世界上最先进的技术,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也酝酿着一场科学的革命。

近代机械论自然观

一、近代机械论自然观的产生

1、理论基础——对神创自然观的否定:

1543年,被称为“自然科学的独立宣言”的《天体运行论》发表。

《天体运动论》之所以被作为近代自然科学诞生的标志,是由于日心说从根本上动摇了神创论的自然观,具有划时代的革命性意义。

2、实践基础——各种机械技术的广泛运用:

从中世纪末期始尤其是文艺复兴以来,日益发展的工场手工业尤其是钟表业,促进了机械技术的发展,为早期的机械论自然观提供了大量丰富的感性材料,激发学者们借鉴机械技术的成功,用机械论的思想去理解大自然的运行。

3、笛卡儿的机械论哲学:

早期机械论自然观的代表人物——笛卡儿

早期机械论自然观的特点:

将宇宙与机器进行简单类比

二、近代机械论自然观的成熟

1、机械论自然观成熟的科学基础:

牛顿力学牛顿经典力学理论的建立及其获得的巨大成功,使科学家将力学定律运用到整个自然界,使力学思想成为科学思维的模式。

机械论自然观走向成熟和极端。

2、机械论自然观的形成:

主要代表人物:

牛顿

17世纪:

霍布斯(英)、斯宾诺沙(荷兰);

18世纪:

狄德罗、爱尔维修、霍尔巴赫(法)

基本思想:

“世界是一部机器,它是由隋性物体组成,按照物理必然性运动,且与各种思维存在物的存在无关。

三、近代机械论自然观的特点和价值

1、机械论自然观的基本思想:

(1)在对自然的认识上,主张:

原子的基本性;

自然的不变性;

机械的直观性;

世界的既成性。

(2)在认识自然的方法上:

强调用经验的和实证的方法研究自然,将研究对象还原为它的最终组成因素和最基本的关系,建立了实证论和还原论的思维方式。

(3)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

过高地估计了人对自然的认识和控制能力,将人类看作是自然的主人和中心,看不到自然对人的反作用。

2、机械论自然观的价值:

自然观方面:

将对自然的解释建立在经验与实证的基础上,克服了古代自然观的局限性。

科学研究方面:

将上帝从自然体系中驱逐出去,从根本上摧毁了神创论,为自然科学的发展开辟了广阔前景。

思维方式方面:

实证论和还原论的思维方式虽然具有片面性,但却是科学研究中必要的一种方式。

3、机械论自然观的局限性:

(1)机械性;

(2)形而上学性;

(3)不彻底性

4、机械论自然观的衰落:

到19世纪下半叶以后,随着自然科学从经验领域进入理论领域,自然科学本身所固有的辩证性质与机械论自然观的矛盾逐渐激化,机械论的图景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一、辩证自然观的诞生的科学基础

天文学:

康德—拉普拉斯的星云假说;

地质学:

赖尔的“地质渐变论”

生物学:

拉马克、达尔文“生物进化论”;

细胞学说

物理学:

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

电磁学理论;

热力学理论

化学:

尿素的人工合成;

元素周期律

二、辩证自然观的建立及特点

1、辩证自然观诞生的标志: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总结和概括了当时自然科学的一系列重大成果,明确地提出了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理论基础和核心思想,从而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2、辩证自然观的基本思想:

(1)在对自然界的认识上:

认为自然界是物质的,物质结构的层次是无限的,物质处于永恒的、有规律的运动中,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基本形式。

(2)在认识自然的方法上:

用辩证的观点看世界,着眼于一切自然现象的矛盾统一与永恒的运动和转化,把自然界看成是一个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的整体。

(3)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

在生产劳动基础上深刻地分析了人与自然的分化与统一。

3、辩证自然观的特征:

(1)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2)实现了自然史和人类史的统一

(3)实现了天然自然和人化自然的统一

(4)实现了人对自然关系的能动性和受动性的统一

第三讲:

唯物辩证自然观的发展

系统自然观

一、系统自然观的形成

1、系统自然观产生的自然科学基础:

(1)相对论和量子力学;

(2)分子生物学;

(3)系统科学;

(4)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的物理学新发现。

2、现代科学发展彻底推翻了机械论自然观:

(1)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的物理学新发现,否定了原子基本性的原则;

(2)爱因斯坦相对论、特别是量子力学的创立,否定了机械直观性的原则;

(3)微观物理学研究的新发现,否定了世界既成性的原则;

(4)系统科学、非线性科学和复杂性研究,进一步揭示了自然的辩证性质。

3、系统自然观的基本思想:

(1)在对自然的认识上:

自然界不仅存在着,而且演化着;

自然系统是确定性和随机性的统一;

自然系统是简单性和复杂性的统一;

自然系统是线性与非线性的统一

提供了系统的思维方式:

把对象与组成它的要素和它所处的环境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考察;

系统整体具有组成它的部分所没有的新功能,整体的功能不能还原为要素的功能;

要从动态的开放的角度去看待系统。

自然是一个整体,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要保持与自然的协调;

人的活动对自然的影响是深刻的甚至是不可逆的,人负有保护生态平衡的责任。

二、自然界的系统存在方式

1、什么是系统:

贝塔朗菲:

系统是相互作用着的若干要素的复合体

(1)系统是由若干要素组成的一个整体

(2)系统各要素之间具有着特定结构

(3)系统处在一定的环境中并与环境相互作用

2、系统的类型:

(1)从系统和环境的关系角度:

孤立系统、封闭系统和开放系统

(2)从系统内各要素相互作用角度:

线性系统和非线性系统

(3)从系统所处的状态角度:

平衡态系统、近平衡态系统、远离平衡态系统

(4)从人对自然的认识程度角度:

黑系统、白系统、灰系统

3、系统的特点:

(1)系统的整体性:

整体性是指系统具有既依赖于构成要素又不同于其构成要素的特定性质与功能。

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加和性关系;

非加和性关系

(2)系统的层次性

A、低层系统对高层系统具有构成性关系,同一层次的系统之间存在着相干性

B、层次越高,结构越简单,结合度越弱

C、下层系统会作用于上层系统;

上层系统也作用于下层系统

(3)系统的开放性

指系统与周围环境处在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之中,系统不断与其环境(直接环境)进行着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

环境对系统的作用:

A、环境提供了系统存在的外部条件

B、系统的功能只有在环境中才得以表现

C、环境对于系统具有调控作用

三、自然界系统的演化发展

1、什么是演化:

演化是指系统的结构、状态、行为、功能等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的不可逆的变化。

演化的不可逆是指自然界和物质系统过去、现在、将来均呈现出差异性而且不会自动向原有状态回复。

2、演化的两个方向:

进化与退化

达尔文认为:

进化是生物器官的专业化和完善程度的提高。

系统科学认为:

进化是物质体系由无序到有序、由低序到高序的演化过程和趋势。

3、自然演化的基本趋向是进化:

一分为多是自然演化的基本前提;

多中选优是自然演化的基本机制

进化与退化的关系:

A、没有纯粹的进化或纯粹的退化

B、进化与退化常常包含在同一个过程中

C、系统的进化是以环境的退化为代价的

4、自然进化的条件(自组织机制):

(1)系统必须处于开放状态

(2)系统处于远离平衡状态

(3)系统具有非线性相互作用(4)系统存在内部涨落

5、自然界的演化的规律性:

(1)自然演化具有和谐性

(2)自然演化具有交替性(3)自然演化具有周期性

生态自然观

一、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思想

1、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2、劳动是人对人和自然之间关系的控制

3、人要学会预见自己行为的长远影响

4、人的生产要顾及其他物种的生存需要

二、生态自然观确立的基础

(一)生态自然观确立的现实根源——生态危机

1、生态危机定义:

所谓生态危机,是指人类活动引起的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不协调、不平衡现象对人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威胁。

2、生态危机的根源——人类的不当活动

生态危机表面上是自然现象,实质上是人为结果。

其形成有着深刻的人性根源,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危机,是人类在对自然的认识与改造上的错误所带来的,是人类只考虑自身利益甚至是只考虑小集团利益、个人利益而功利主义地对待自然的恶果。

3、生态危机的表现:

生态危机在当代主要表现为:

人口膨胀、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物种灭绝、自然灾害、疾病……

4、对生态危机的反思:

对传统生产方式的反思;

对传统生活方式的反思;

对传统思维方式的反思

(二)生态自然观确立的科学基础

1、生物科学与生态自然观:

(1)要尊重生物多样性:

(2)要尊重自然界生物与非生物的整体性

(3)要尊重自然界的自然进程

2、环境科学与生态自然观:

(1)环境有限性的理念:

地球资源及环境接纳废弃物容量是有限的;

(2)环境的循环性理念:

作为生产者的植物、消费者的动物、分解者的微生物之间存在着一个无废弃物的物质循环;

(3)环境整体性的理念:

环境是一个多要素组成的复杂系统,其中有许多正、负反馈机制。

3、生态学与生态自然观:

生态学特别是人类生态学的相关理论揭示了人与自然生态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彰显了人在生态系统中的位置,从深层次上揭示了人对自然界所负的生态责任。

生态位指每个物种在群落中的时空位置及机能关系人类有自己独特的生态位,但人类又不断在改变自己的生态位,并因此影响和改变其他生物的生态位。

三、生态自然观的基本思想

(一)生态自然观的基本思想

(1)自然界是一个由生物系统和环境系统所构成的自然整体,以生物系统为核心,具有内在的活力;

(2)自然界的生命系统是以各生物之间的食物营养关系为纽带所构成的整体,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就会影响整个生命系统的生存;

(3)自然生态系统是一个自组织的开放系统,生物系统通过与环境系统的物质和能量交换而生生不息;

(4)自然生态系统是一个具有一定的自净与自调能力的动态平衡的系统。

2、在对待自然的思维方式上:

(1)整体系统的思维方式。

强调物质系统的复杂性,避免简单化,在确定性与不确定性间寻求合理的统一;

(2)主客相融的思维方式。

自然是人类生存前提和基础,人类是内在于自然的一个生态要素,应寻求人与自然之间应有的和谐;

(3)生态价值观。

自然不仅有经济价值,也具有生命、伦理、科学、美学、精神、多样性与统一性等价值,具有多元性。

3、在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

(1)人要正确地认识自然。

要在尊重自然规律基础上积极顺应自然,而不能凌驾于自然之上,独立于自然之外;

(2)人要理性地变革自然。

不仅要考虑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需要,也要考虑其他物种生存发展的需要;

不仅要看到变革自然的短期结果,更要学会预测长期结果;

不仅要重视变革自然所引起的自然方面的后果,也要重视它的社会方面的后果。

(3)人要自觉地保护自然。

没有对自然的保护,变革自然就会变成粗暴的、狂妄的破坏,最终使人类丧失生存的家园而毁灭。

(二)生态自然观的基本要求

1、树立高度的生态价值理念与环保意识:

要缓解生态危机,必须正视人在整个自然生态系统中的成员身份,尊重自然系统的完整性和复杂性,树立高度的生态价值理念,认识到任何一个物种都是生态大系统中的一个环节,对于整个包括人类在内的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从而爱惜自然、保护环境。

2、建立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

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需求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包括三个方面:

(1)保持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不以降低人类生活水平为代价;

(2)保持自然发展的可持续性,保护自然环境的生产潜力和功能;

(3)保持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保证代际公平和代内公平。

3、建立更加公正合理的社会制度:

要真正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不仅要实现人们思维方式的改变、生产和消费方式的改变,也要进行社会关系的变革,要建立更加公正合理的社会制度。

资本主义这样一种以追逐利润为目标的社会制度,把一切包括自然都当作是谋利的手段,必然导致人与自然的对抗。

第四讲:

科学认识的本质与过程

科学的本质与价值

一、科学的涵义与科学划界

1、科学的定义:

“科学在全部人类历史中确已如此地改变了它的性质,以致无法下一个适合的定义”——贝尔纳

2、科学的划界:

(1)20世纪20年代以前的观点:

亚里士多德:

科学的特征在于它的确实可靠性(知识和方法可靠)

培根:

科学的本质特征在于科学方法的确实可靠

实证主义(孔德、马赫等):

科学知识是能用经验来证实的东西

(2)20世纪20年代以后的观点:

A、逻辑经验主义(逻辑实证主义):

或能直接被经验证实;

或能直接被逻辑证实、间接被经验证实

B、批判理性主义(波普尔):

科学就是没有被证明为错误的理论

C、科学历史主义:

是否在范式指导下从事解决疑难的活动

D、多元划界标准(邦格):

科学划界的标准是多元的

3、科学划界的意义

(1)有利于明确科学的知识特性,有效地捍卫科学的尊严和社会形象;

(2)有利于人类更明确地区分科学知识和非科学知识,以更有效地揭露伪科学和反科学。

二、科学的本质属性

1、自洽性———理论内部各命题之间的无矛盾性

2、相容性———某个理论中的命题与这个理论之外的相关背景理论之间的无矛盾性

3、体系性———具有系统性和逻辑性

4、可检验性——可证实性、可证伪性、可重复性

5、主体际性——诸多主体间的交互性

三、科学的价值

1、科学有无价值:

科学的价值:

科学及其成果对人类的有用性

科学中立说:

科学只是一种工具,无所谓价值

科学负荷说:

科学始终与社会相互作用而负荷价值

2、科学有何价值:

(1)科学的内在价值:

科学家在科学活动中所体现出来的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科学方法,对科学事业的发展与人类文明的进步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2)科学的外在价值:

认识功能与价值;

物质价值(经济价值);

美学价值;

道德价值

科学认识活动的基本过程

一、科学认识的定义和要素

1、什么是科学认识

狭义:

科学理论广义:

科学认识的活动

特征:

A、科学认识活动目的是为了生产知识;

B、科学认识活动是一种专业活动

2、科学认识活动的要素

(1)科学认识的主体

(2)科学认识的客体:

对象的客观性;

对象的可知性;

对象的可控性

(3)科学认识的手段:

物质性工具:

硬件(仪器、工具、设备)

思想性工具:

软件(研究程序、推理规则、科学语言与符号等)

二、科学认识活动的基本过程

(一)提出科学问题

1、科学始于问题

科学问题:

一定时代的科学认识主体在当时的知识背景下提出的关于科学认识和科学实践中需要解决而未解决的矛盾。

2、科学问题的来源

(1)经验事实积累到一定阶段时产生的问题

(2)科学理论与科学实践发生矛盾产生的问题

(3)科学理论体系本身的内在矛盾所产生的问题

(4)不同科学学派和科学理论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高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