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第三册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8270497 上传时间:2022-12-14 格式:DOCX 页数:52 大小:61.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数学第三册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2页
小学数学第三册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2页
小学数学第三册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2页
小学数学第三册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2页
小学数学第三册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数学第三册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小学数学第三册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数学第三册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5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数学第三册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绝大多数达到每分钟做8题

4%以内

绝大多数达到每分钟做10题

课时安排:

60课时

(一)长度单位(4课时)

(二)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二)(13课时)

1、两位数加两位数―――――――3课时左右

2、两位数减两位数―――――――5课时左右

3、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4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1课时

我长高了――――――――――――――1课时

(三)角的初步认识(2课时)

(四)表内乘法

(一)(13课时)

1、乘法的初步认识―――――――3课时左右

2、2~6的乘法口诀

5的乘法口诀―――――――――2课时左右

2、3、4的乘法口诀――――――4课时左右

6的乘法口诀―――――――――3课时左右

(五)观察物体(4课时)

(六)表内乘法

(二)(13课时)

7的乘法口诀――――――――――-5课时左右

8的乘法口诀―――――――――――3课时左右

9的乘法口诀―――――――――――4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1课时左右

看一看 

摆一摆――――――――――――1课时

(七)统计(3课时)

(八)数学广角(2课时)

(九)总复习(4课时)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

教学内容:

认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会用米、厘米量,认识线段 

量、画线段。

教学目标:

知识点:

1、使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在活动中,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3、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4、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习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能力点:

1、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

2、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能力、操作能力和合作意识。

德育点:

1、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合作意识,树立自信心。

2、养成认真、一丝不苟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1、在活动中,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2、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

教学难点:

1、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学习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2、建立长度观念,会初步的估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模式:

“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4课时

第一课时

教材第1~3页。

1、使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

3、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

培养学生观察、动手操作的能力。

使学生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

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

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

教具准备:

各种尺子、硬币、回形针、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

妈妈需要买一截松紧带,需要多长呢?

老师量过了,和你们桌上的小棒一样长,请每个小组选择一种实物量一量。

学生汇报量的结果。

问:

奇怪了,同样长的松紧带,可你们量出的结果怎么不一样呢?

如果我们要得到一个统一的结果,最好用什么工具量呢?

生:

尺子。

二、自主探究:

1、认识1厘米。

拿出直尺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观察,汇报。

A、数,按顺序读一读。

最左端是几?

尺子上的零表示什么?

叫零刻度。

B、线,有长有短,叫刻度线。

C、字母“cm”,表示厘米,厘米是一种常用的长度单位。

一厘米有多长?

(尺子上0刻度到1刻度之间的长度是1厘米)

找出自己尺子上的1厘米。

还有哪段是1厘米?

你发现了什么?

(每一大格都是1厘米)

找一找,比一比在我们身边还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用手比划一下1厘米是多长。

闭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

2、认识几厘米。

我们知道1厘米有多长,那2厘米、3厘米……又是多长?

2个1厘米是几厘米?

4厘米里有几个1厘米?

你能在尺子上指出6厘米的一段吗?

3、用厘米量。

举起蓝纸条,估计一下他大约是几厘米?

用尺子量一量。

填在书上。

量松紧带的长。

三、拓展运用:

1、判断下面的量法对吗?

说明理由。

(1)没对准0刻度线的。

(2)正确的。

(3)不是从零刻度量的。

2、如果尺子的前面断了,看不到0刻度线,怎么办?

3、小组合作量指定物体长度。

4、老师想量手腕一圈的长度,用直尺量不方便,你有好的方法吗?

(介绍各种尺子)

5、选择尺子和自己感兴趣的物体量一量。

课外搜集资料:

你还知道哪些长度单位?

在古代,没有尺子时,人们用什么进行测量?

(手脚)回家量一拃、一步的长度。

课后小结:

第二课时

教材第4页。

1、使学生在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

2、会用米尺量较长物体的长度,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不同单位的工具进行测量。

3、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让学生了解厘米和米之间的进率,知道1米=100厘米。

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动手操作的能力。

培养学生合作的意识。

使学生在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

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让学生了解厘米和米之间的进率,知道1米=100厘米。

米尺、软尺。

1.提问学生自己的哪个手指的宽是1厘米。

2.让学生在尺上指出2厘米、4厘米、5厘米、8厘米、10厘米的实际长度。

3.用学生尺量数学教科书的长和宽,并回答量的结果。

4、一名用学生尺量黑板的长,一名学生用米尺量黑板的长。

发现了什么?

引出米尺。

让学生看看用米尺量黑板的长度要量几次,量完后,提问:

“用哪种尺量黑板的长度更方便一些?

”“量操场的长用哪种尺方便些?

教师说明:

“前面我们学习了长度单位厘米,知道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厘米作单位。

如果要量黑板或操场的长用厘米作单位就不方便了,就要用比厘米大的长度单位来量。

今天我们就学习用米作单位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

板书课题:

认识米 

用米量

1、教师拿出米尺告诉学生它的长度是1米并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米尺或1米长的小棍,让学生用米尺和自己的身高比一比,将两臂伸平,用米尺量出1米的长度。

2、让学生看一看,想一想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

3、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绳子,两人一组量出1米、2米、3米的长度给大家看。

4、量出1米长的绳子,小组合作用不同的方法了解这根绳子有多少厘米。

教师提问:

“1米里有多少厘米?

”“也就是1米等于多少厘米?

”学生回答后,

教师板书:

1米=100厘米。

并让学生齐读两遍。

1、教师出示1盘卷尺,告诉学生这是1盘卷尺,用它可以量比较长的距离。

量跳远的距离。

2、找一找你身边有什么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

3、1米=( 

)厘米 

100厘米=( 

)米

5米=( 

200厘米=( 

实践活动:

试测量一下教室的长度。

(指导学生:

要先确定两个点,一个是跳的起点,另一个是跳完后脚后跟所在的点(终点)。

量的时候,尺子要从起点拉到终点,尺子要放平拉直,这样才能量出准确的长度。

第三课时

教材第5页。

1、创设情境,让学生自己观察、感知线段,体验线段的两个特征:

直的和可度量的。

2、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学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

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操作能力、合作意识以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观察、感知线段,体验线段的两个特征:

学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

直尺、各种直、弯的实物若干。

出示一幅图,有很多路有直的有弯的,问:

走哪条路比较近?

为什么?

日常生活中这样的事例还很多,下面我们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

1、认识线段。

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牙膏盒、药盒、直和弯的吸管、铅笔、绳子、直和弯的铁丝等,看一看、摸一摸,你发现了什么?

找出你认为直的东西。

从铅笔的一端摸到另一端,我们可以把其中的一端看作一个点,另一端也看作一个点,把这两个点叫做端点,书本的边等都有两个端点。

教师在黑板上画一条线段,并在线段的两端点两个点,告诉学生这就叫做线段。

我们身边哪些东西的边可以看作线段?

判断下面哪些是线段?

2、线段可以度量吗?

试量课本第5页的线段,互相交流量法。

师总结:

先将尺子的0刻度对准线段的左端点,再看线段的右端点对着尺上的刻度数是几就是几厘米。

3、画线段。

用手势表示3厘米大约有多长。

是画3厘米长的线段,并说出画法。

总结:

从尺的0刻度开始画起,铅笔尖沿着尺子的边一直画到刻度3厘米的地方,再标上两个端点,并且在线段下面写上3厘米。

讨论:

用断尺怎样画出3厘米长的线段?

1、下图有四个点,每两点之间画线段。

.

.     .

        .

  2、下面是小明从家到学校路线图,你认为走哪条路最近?

3、画一条5厘米长的线段。

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估一估,再量一量。

¬

第四课时

教材第6~7页。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线段,学会量整厘米上的线段,学会画整厘米长的线段。

2、知道1厘米、1米的实际长度,巩固用米尺量较长物体的长度,会估测物体的长度。

培养学生整理知识的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认真细心的好习惯。

学会量整厘米上的线段,学会画整厘米长的线段。

估测物体的长度。

实物、尺子

这单元我们学了什么?

小组合作整理一下。

学生汇报整理的结果。

谁能比划一下1厘米有多长,1米呢?

我们身边什么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什么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

如何测量物体的长度?

什么是线段?

估测线段的长度。

1、拿一张纸条,量出3厘米、5厘米、10厘米。

2、小组合作量铅笔、本子、墨水瓶、成员的身高、课桌。

3、练习一第6题。

先估测一下所量物体有几个小方块长,再用小方块实际测量一下,然后将估测与实测的结果对比,修正自己的估测策略。

4、练习一的8题。

先估计每条边的长,再实际测量,交流测量的方法。

5、第9题,学生动手试一试,再计算,说明计算的方法。

6、第10题,先估计,再量一量。

开放题:

1、数线段。

2、小红离学校有三条路可走,走哪条路最近?

第二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二)

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进位),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退位),问题解决:

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连加、连减、加减混合,加减法估算。

1、使学生会计算100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

会计算加减两步式题。

2、使学生能结合具体情景进行加、减法估算,并说明估算的思路。

3、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100以内的加减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1、培养学生计算能力和估算的能力。

2、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3、培养学生分析对比的能力。

4、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知识的能力。

5、培养他们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1、使学生知道数学问题的提出是有现实意义的,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2、鼓励学生提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3、结合课本内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会计算100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

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100以内的加减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教学课时:

13课时。

1、两位数加两位数―――――3课时左右

2、两位数减两位数―――――5课时左右

3、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4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1课时

我长高了――――――――――1课时

1、两位数加两位数

教材第8~10页。

1、使学生学会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2、通过实际操作、自主探究、小组协作等手段帮助学生掌握计算方法,能正确的进行计算。

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对学生进行公德教育。

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掌握计算方法,能运用多种方法正确计算。

小棒。

学校决定组织我们二年级的小朋友去参观博物馆,出示图。

4个班的同学只给了两辆车,每辆车只准乘70人,如何安排呢?

你们能帮老师解决这个问题吗?

大家估算一下哪两个班可以合成一辆车呢?

(小组交流)

汇报不同的乘车方法。

有这么多的方法,我们如何验证呢?

(把两个班的人数加起来看看是否超过70人)

1、验证二

(1)和二

(2)班的同学能否乘一辆车。

小组合作,也可以请小棒来帮忙。

学生汇报:

(1)用口算30+30=60 

,60+6=66没有超过70,可以两个班合乘一辆车。

(2)想40+30=70,36+30肯定比70少,所以两个班可以和乘一辆车。

(3)用小棒,先摆3捆6根,再摆3捆,合起来是6捆零6根,也就是66,比70少。

可以两个班合乘一辆车。

(4)我使用竖式计算的,个位6+0=6,在个位写6,十位3+3=6,在十位下面写6,所以等于66。

你认为哪一种方法又快又准确?

2、用你喜欢的方法验证二(3)班和二(4)班能否和乘一辆车。

选出比较快的人,说一说是用的什么方法。

3、用竖式计算应注意什么?

(个位和个位对齐,十位和十位对齐。

从个位加起,个位相加的数写在个位下面,十位相加的数写在十位下面。

1、计算下面各题。

59+40= 

20+67= 

24+63= 

46+53=

62+17= 

35+24= 

3+84= 

43+40=

2、数学医院:

17+20=19 

50+26= 

42+3=72

2

+3 

3、老师有一位邻居小明非常喜欢运动,妈妈给他买了一双跑鞋、一个足球共用多少钱呢?

一身运动服又用多少钱?

4、 

5

4

9

6

+6 

3你能写出几个象这样的算式。

教材第11页。

1、使学生理解进位加法的算理,掌握进位加法的计算法则。

2、会正确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的笔算加法。

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

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大胆探索的良好品质。

会正确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的笔算加法。

理解进位加法的算理。

小棒

1、计算:

36+21= 

23+75 

56+30 

4+52

2、二

(1)和二(3)班能合乘一辆车吗?

需要什么信息?

如何计算?

1、出示36+35=,学生试算。

交流算法。

2、摆小棒:

小组说摆法。

怎么多了一捆?

捆好的一捆放在哪?

单根还剩几根?

整捆的有几捆?

合起来是多少?

3、怎样列竖式?

要注意什么?

从哪一位加起?

6+5超过了10怎么办?

我们一般在十位的右下角写上一个小小的“1”字表示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

在加十位时不要忘记加上这个1,也可以从这个1加起。

4、比较36+21与36+35有什么不同?

5、计算46+24,试算,可以借助于小棒。

个位的0可不可以不写,为什么?

6、小组合作讨论:

笔算加法要注意什么?

相同数位对齐;

从个位加起;

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1。

你认为还应该提醒同学们什么问题?

1、“做一做”,图中有什么信息?

根据信息提出问题。

自己动手解决问题。

2、猜一猜十位上是几。

+5 

3、数学医院:

第三题个位和十位上的“0”是怎么得来的?

4、图形计算。

=5 

=3 

=4 

=7

=( 

) 

4、看谁加上一个相同的加数算得快。

谁先正确算出五星表示的数,就奖励给谁。

+

教材第13~15页。

1、通过对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笔算加法的算理。

能正确的进行计算。

2、能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提高学生的计算的能力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对学生进行细心计算反复检查好习惯的培养。

能正确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

实物图片。

星期天,小花和妈妈要去游乐场,在游乐场的门口贴着一张海报:

如果哪一位小朋友过了下面的难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院校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