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论文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8268483 上传时间:2022-12-14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49.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美术论文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美术论文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美术论文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美术论文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美术论文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美术论文Word下载.docx

《美术论文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美术论文Word下载.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美术论文Word下载.docx

谈美术课程与人文精神的培养

摘要:

美术课程是一种人文课程,是人文精神的集中体现。

本文从人文精神的内涵与价值;

人文精神在美术课程中的体现谈起,尽而从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体验生活的乐趣;

注重学生情感体验,提高审美情趣;

了解人类文化背景,尊重多元文化;

整合美术与其他学科,使身心得到协调发展;

加强艺术修养,提高审美素质等五个方面阐述了培养人文精神的有效途径。

美术课程中的课程理念、目标、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都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它突破了以学科为中心的模式,打破学科知识的界限,教学活动从学科基础转向更广泛的生活和人的身心发展的基础。

对美术课程来说,美术教育不仅仅是知识技能,还同样包括观察、感知、认识、实践、表现、创造、反思、评价、合作、交流等能力。

应该说,美术课程是一种人文课程,它对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完善个性发展,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美术课程 人文精神  培养 

一、人文精神的内涵与价值

所谓人文精神,指的是一种高度重视人和人的价值观的思想态度。

它关注人存在的意义、尊严、价值、道德、文化传统,关注人的自由与平等,人与社会、自然之间的和谐等,也就是通常人们所说的“终极关怀”。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向来存在着一以贯之的人文精神,即以人为核心,融天地万物与人为一体,把人的伦理精神、道德情*的提升与超越放在首位。

人文精神是人本教育的核心。

人本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视人格完善为教育的最终目标。

突出人文科学的价值,将人文教育贯穿于教育的全部过程中,使整个教育人性化、人格化、个性化。

强调学生自己去思考、感受和发现,自己体会人生道理和文化价值;

强调人的自由、尊严和人格,重视学习者的自发性和主动性及发展潜能。

鼓励学生自己求知、自己探索、自己去澄清、判断价值,从探索和澄清中获得知识和成就感。

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相互尊重、相互接纳、相互关怀。

在人本主义教育内涵中,不仅强调自我意识的完善,并且倡导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关心自然,培养学生能够与他人合作,有效交流、和谐共处。

由于现代科学技术和生产力迅猛发展,使得社会分工更加专门化和职业化,人们的日常生活在一定程度上被程序化,人的感性一面受到压抑,而人的理性一面却得到了超前的发展,人本身也被过分地理性化了。

同时,高效率的工作,生活节奏加重了人们的精神压力,冷漠了人际间的亲情关系,物欲横流更加给人类社会带来了深刻的危机和隐患,人们在精神生活方面变得更加焦虑和不安,缺乏一种对生命意义进行探寻和追问的精神,缺乏一种以人文精神为背景的生存环境和人格力量。

因此,呼唤人的“精神家园”的建设,追求一种有助于个体感性与理性协调发展,群体人际关系保持和谐的精神生活已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现代课程观倡导“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在淡化知识、技能的同时,更加关注学生的生活态度,对人和事物的情感意向和价值取向,以及宽容乐观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人文精神是由优秀文化孕育而成的内在于主体的精神品格,其教育价值主要体现在:

(一)通过各种美术实践活动,使学生的美术经验不断得到丰富和升华,从而获得感受美、创造美、鉴赏美的能力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正如英国的怀海特所说“艺术教育的目的,就是唤起智慧和美感”。

(二)在美术教育实践活动中,引导学生不断发现自己、不断发展自己。

强调每个人都应该成为他自己,寻求一种“个体的真实性”,以达到美术学习与个性培养并行和谐的发展。

使学生认识生存的意义,珍视生命,热爱生活。

(三)通过营造宽松、民主,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与学习氛围,形成尊重、关心、友善、合作、分享等人文素养。

丰富学生的情感和精神追求,促进个性的完善与身心和谐发展。

二、人文精神在美术课程中的体现

“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必修的艺术课程,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这是美术课程标准关于课程性质的一段表述,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将美术课程定性为“人文性质”。

众所周知,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关注的对象是不同的。

如果说自然科学更关心物,人文科学则更关心人。

所谓人文性涉及人的生存意义、尊严、价值、道德、文化传统,知、情、意、人格都是其中的内涵。

人文性更多地是由哲学、宗教、历史、文学、艺术等人文科学所体现出来的。

美术作为人文科学的核心之一,凝聚着浓郁的人文精神,人的理想、愿望、情感、意志、价值、道德、尊严、个性、教养、生存状态、智慧、美、爱、自由等人文特征都内蕴于不同时代,不同国度的艺术家所创造的美术作品中。

所以引导学生关注美术知识、技能与人的情感、价值观、个性、生存状态等关系,引导学生关心人类的变化现象是十分必要的。

同时,美术课程所阐述的“基本理念”更是从人文教育出发,从不同侧面,体现出鲜明的人文精神。

1.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审美能力,为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促进他们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使学生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

2.发挥美术特有魅力,使课程内容适应不同学生的情意和认知特征,使课程内容呈现方式和教学方式活泼多样,丰富多彩,并强调美术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美术兴趣。

3.开扩学生美术文化视野,增强爱国主义情怀,树立平等的多元文化价值观——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

4.保护学生独特的个性,并给予学生发挥个性的空间,开发学生创造潜能,发展综合实践能力,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培养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帮助学生学会自我反思、自我评价,从而形成健康向上的心理——为促进学生发展而进行评价。

因此,我们可以认为:

新课程带给美术教学最根本的变化将是体现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美术学习方式的变化。

从而使美术学习变得更加轻松、更加丰富多彩、活泼多样;

使美术学习密切联系个人成长环境,联系学生生活经验;

使美术学习吸收人类历史文化营养,紧密联系人类生活、人类情感、人类变化……

三、美术教学与人文精神的培养

1.联系学生生活经验,体验生活的乐趣。

美术课程是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线索来组织学生美术学习的,生活是艺术的源泉,学生通过观察生活来感受生活。

体验来自生活的情感和乐趣。

如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生活、自然环境、自然景观等,并用点、线、面、色彩、空间、明暗、质感等绘画要素,进行对比、和谐、节奏、韵律、均衡、黑白、排列、堆积、组合等构成因素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引导学生发现身边的美,把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美感相联系,将自己对生活和自然的感受、体验与艺术家对它们的表达联系起来。

尝试用自己喜欢的绘画方式表达出自己的体验和感受,或将自己对生活和美的理解写进美的成长记录里。

同时,美术课程充分考虑学生的可接受性,并联系学生心理、生理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与学生经验相联系。

如利用游戏、表演等方法,让学生来参与、交流、体验、表现生活,使学生学会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愿望。

通过创设多种多样的方法和形式,挖掘其内涵,使学生从自我中心走向与他人共处。

学生在活动中通过交流、体验,能够积极主动学习,由生活激发兴趣,带着饱满的热情去体验、表现、创作。

2.注重学生情感体验,提高审美情趣

美术是人类情感和精神生活的创造表现。

任何美术表现形式都包含着一定的情感和思想。

美术是人类情感的温床,是情感交流的场所。

美术中的形、色、质是人类情感的载体,是作用于人的感官的直观形象与符号,容易唤起人的情感体验。

学生通过美术学习与自己情感生活的连接和相互作用,学习用美术方式表达和交流情感,使学生的不良情感情绪得以释放和宣泄,恢复他们心理的平衡。

从而获得创造、表现和交流的能力,达到健全人格,陶冶情*的目的。

同时,美术作为重要的人文学科,人类不同历史所创造的杰出的美术作品中,包含着人类对真、善、美等最高价值的不懈追求。

通过对美术的学习,将使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能力不断提高,情*不断得以陶冶,从而增强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和责任感,形成尊重和保护生命和自然环境的态度,以及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

3.了解人类文化背景,尊重多元文化

美术是人类文化最早和最重要的符号性载体之一,记录和再现了人类文化和思想的发生、发展过程。

运用美术形式传递情感和思想是整个人类历史中的一种重要的文化行为。

通过美术与文化的联系,可以了解不同地域文化背景,学会尊重多元文化。

我们所接触到的很多美术作品都有象征意义,这是由文化所规定的。

人类社会的神话、史诗、传说、典故、宗教、寓言都是规定象征的重要原因。

如苹果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有着不同的象征性,在基督教艺术中,由于苹果是夏娃从智慧树上摘取得禁果,一般象征着人类的坠落,而婴儿耶稣手拿苹果,其实是象征着赎救人类。

这些象征关系的规定性是来源于希腊神话,如果我们不理解这些规定性,就不可能真正解读作品,甚至还可能对作品做出错误的解读。

所以美术教学可充分发挥学校、家庭、社会的多元文化的总体效益,整合社会、社区、家庭各方面教育影响,引领学生走向生活、走向自然、走向社会。

通过欣赏、认识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的材料、形式与内容等特征;

通过描述、分析、对比与讨论等方式;

了解美术表现的多样性;

通过走进博物馆、美术馆、民俗馆,了解其中的民族民间美术、艺术等文化,了解它们与其他地区或其它民族美术文化的异同;

通过参观、座谈、调查、访问艺术家工作室等参与活动,了解中外艺术家的艺术思想、生活及作品诞生的过程,或结合有关资料,让学生了解相关国家的地理、历史、风俗人情、社会风貌、增进对不同国家、民族,不同风格画派的了解与尊重。

4.整合美术与其它学科,使身心得到协调发展

学科间整合或统整,是现代教育理念,亦是美术课程改革的内容之一。

未来社会需要具有探究精神与创造能力的人才。

通过建立在广泛的社会、文化情景中的、以美术为主体并联合其它学科部分内容的学习,引导学生学会在新情景中探究、发现与美术有关的问题。

在寻找解决问题方法时,主动地融会不同学科内容,使各种知识与技能相互融通、彼此联系,使他们真正获得探究能力和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而使学生在理性与感性之间求得和谐平衡。

使身心得到健康和谐发展。

由于美术学科具有人文性质,因此美术学习的范围不能仅仅局限于美术自身的领域中。

需要在美术学科与其它学科之间架起桥梁,通过引导学生对一些美或跨越美术学科的课程进行综合与探索性的学习,能使学生在良好的时间内比较全面地认识美术的特征、美术表现的多样性以及美术发展规律与趋势。

美术与其它学科相结合的活动内容可表现为:

(1)美术与文学:

创作童话故事的插图、连环画等。

(2)美术与戏曲:

舞蹈:

设计、制作并表演皮影戏、影子戏等。

(3)美术与音乐:

用造型艺术的方式来表现音乐,包括描绘乐感,设计制作乐器,并用这些乐器演奏等。

(4)美术与地理:

绘制地图、设计、制作游乐园模型等。

(5)美术与物理:

设计与制作会发光、会转动的环境艺术模型等。

(6)美术与自然:

创作居住地区昆虫、植物、风景的图鉴,创作反映居住地区风貌的美术作品等。

(7)美术与历史:

调查当地文化遗产以及传统艺术,用报告、画、雕塑或建筑模型表达调查结果等。

(8)美术与信息技术:

运用摄影、摄像、影视、电脑等多媒体设备进行创作活动,或利用国际互联网资源检索丰富的美术信息,开阔视野,展示美术作品,进行交流等。

此外还可以密切配合学校活动,开展区域活动。

如设计与布置艺术节、运动会、音乐会的会场,设计与布置平时的教室和节日中的教室等。

形成多学科结合,方式灵活多样的立体式教学。

5.加强艺术修养,提高审美素质

艺术修养是衡量一个人审美素质高低的重要因素。

艺术修养的规定将直接影响个体人格素质与生存质量的高低。

一个有较高艺术修养的人,能够主动的、充分地使其感性、情感和理智得到协调共处,使其心理结构的各个方面得到较好的发展和完善。

假如整个社会成员都有一定的艺术修养,那么,就有助于在心灵和交流的氛围中培养一种协调的人际关系,就有助于人们更好地交流内心感受,更好地实现人际间的沟通和理解。

只有艺术修养在社会上升值,才能全方位地提高人们的精神素质,协调人际关系,重塑健全、自由的人格形象,从而在根本上推进一个社会的内在品格。

美术课程是一种人文教育,它通过感性与理性、动脑与动手、艺术与科技、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等方方面面,在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所以在教学中,要遵循审美规律,来拓展学生文化视野,了解人类丰富的文化遗产和文化发展,了解艺术与社会、艺术与历史、艺术与文化、艺术与生产、艺术与生活的关系,学会分析、综合和评价的思维技能,多给学生感悟艺术作品的机会,引导学生展开想象。

通过比较、讨论、体验、思考、鉴别、判断等方法以及各种形象的教学手段,如电影、电视、录像、范画、参观、访问等,增加直观形象感受,提高其审美能力。

使学生受到良好的艺术熏陶,使学生具有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摆脱物质利益的束缚,并具有文明感和历史感,是我们应不断追求的人文精神。

总之,培养学生人文态度,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是一个长期的工程,决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

教师必须在自己的教学活动中精心设计,充分利用各种机会去作好这方面的工作。

信息技术与美术整合的实验

构想:

在传统的美术课堂中,主要通过挂图、书本和录象等有限形式对学生传递信息,将信息技术引入课堂后,通过计算机的图、文、声、象并茂的特点,甚至三维虚拟现实等多方位信息用于制作课件,使教学内容更丰富,涉及面更广,能够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做法:

传统教学中,教师在备课和教具的准备上颇费心思,尤其是实践设计课,如初中课本的《贺卡设计》、《装帧设计》、《招贴设计》和《标志设计》等,教师既要准备大量的图例,又要考虑在有限的课时内解决难点问题,学生练习、反馈的时间明显不足,在不能增加课时的情况下,对教学质量的要求则明显降低,因此,在计算机教学软件的编制中,我们紧抓重点、难点,将原来以教师的讲授为主转变成以学生主动探讨为主,学生间协作学习相结合等灵活多样的教与学的形式,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

在制作《招贴设计》课件时,选用多幅著名的和平运动招贴画,从内容、形式多方面进行分析演示,使学生对招贴画的设计构思进行全面了解,并在设计步骤上设置相应的从低到高、从简单到复杂的操作练习,使学生加深了对重点、难点内容的理解,达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效果。

教学流程见下图:

程序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情景导入

运用音、画情景或设问情景引起学生的注意及兴趣

感受情境,对学习目标注意和感兴趣

自主学习

提供学习材料及简短的语言介绍

利用教师准备好的课件进行学习和探讨

学生练习

及时发现学生出现的问题,并做适当评议

学生练习、自检,发现错误及时改正

交流

调动学生参与交流和互评

让学习成果进入网络交流,开展协作学习

反馈总结

归纳总结

自我测试、自我小结,达到知识与技能综合提高

注:

《招贴设计》一课的教学设计详见附录。

在传统教学中,工艺美术设计课的教学目标一般是通过“教师讲解,学生练习”等环节实现。

其中主要教学环节是教师讲解,给出图例。

在传统教学模式下由于班级集体授课和每节课时间的限制,在一堂课上能让学生自己领会和做练习的机会很少。

要完成教学目标,关键是每个学生都要有一定的基础,即全身心参与学习过程。

显然,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这是难以做到的(只有少数优秀学生才能达到)。

有了计算机特别是多媒体计算机网络作为教学媒体以后,就可以在课前编制好适合学习的教学软件。

当老师讲解清楚教学目标和内容要点后,让学生通过课件进行学习。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来学习,可以学得快些,也可以学得慢些;

遇到不懂的地方,可以向老师询问、或通过多媒体网络与同学进行讨论;

学习完后,可以直接在计算机上使用WORD来做练习。

练习完后,可以通过多媒体网络展示学生作品。

这种自主、交互的学习方式,能充分发挥每一位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而通过信息技术和美术设计的整合教学,达到了使用信息技术来学习其它课程的目的;

同时,又强化了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使学生对软件运用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2、通过上述网络环境的美术教学设计的实例,我们看到课程整合应遵循下面的原则:

①层次性原则:

强调针对不同的教育对象,确立不同的创新教育目标,设置不同的学习目标和要求。

因为在同一个教学班中存在各种层次的学生,所以在设计教学时要考虑到全体学生。

对于不同程度的学生确立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使得全体学生都能通过学习有所收益。

②主动性原则:

强调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其观察能力,注重维持其好奇心,使学生在学习中自主地探求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改变传统那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从而建构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

③个别化教学和协作学习相结合的原则:

个别化教学对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进行因人而异的指导无疑是有好处的,但只强调个别化是不够的,在学习高级认知能力的场合(例如对疑难问题求解或是要求对复杂问题进行分析、综合、评价的场合),采用协作(Collaboration)式教学策略往往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因而更能奏效。

而且协作学习对合作精神的培养和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也是最有利于培养21世纪新型人材的教学策略之一。

所以在课程整合中,应该考虑把个别化教学与协作学习相结合,使学习收到最好的效益。

④注重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强调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营造宽松的教育环境,给予相应的特殊政策,提高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欲。

江泽民同志指出:

“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重要摇篮。

无论在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和专业人才方面,还是在提高创新能力和提供知识、技术的创新成果方面,教育都具有独特的重要意义。

”信息技术教育的过程,是学生动手实践的过程;

也是学生的创造过程。

在学生完成一件作品、利用计算机进行学习的过程中,都需要学生开动脑筋、大胆想象,自己动手。

开展信息技术教育,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个极好的途径。

在对学生进行信息技术教育时,一定要注意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3、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方向

(1)高度重视在信息技术教育中对学生进行人文、伦理、道德和法制教育。

在推进信息技术教育的同时,不能忽视信息垃圾带来的负面影响。

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为教育的发展与改革开辟了广阔的空间,但也带来了令人不安的问题,不科学、伪科学、不健康的甚至有害的信息垃圾泛滥。

对此,许多地区和学校采取了建立“防火墙”或把教育资源下载到学校的服务器上,利用局域网教会学生上网学习的方法,来防止学生受到不良的影响。

当前,境外敌对势力加紧利用网络对我国进行攻击和煽动,国内利用互联网传播反动的、不健康的信息垃圾的事情也时有发生,一定要防微杜渐,千万不能掉以轻心,要加强对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人文、伦理、道德和法制的教育,培养学生鉴别信息真伪的能力和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

(2)加强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课程的整合。

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确实具有优化教育、教学过程的多种宝贵特性,集中体现就是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从而为学生创新能力和信息能力的培养营造最理想的教学环境,这样的环境正是创建新型教学活动进程的结构所必不可少的。

而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能够有效地改进课程的教学,实现下面的目标:

①增强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合作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②使信息技术的运用成为学习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从而便于学生掌握信息的收集、检索、分析、评价、转发和利用的技能;

③不仅促进了班级内学生的合作交流,通过互联网还可以促进本校学生与全球性学习社区的合作交流,从而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进一步探索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课程的整合,应该从传统的课件制作,转移到在各个学科的学习中应用信息技术和学习信息技术;

积极探索应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方法和途径。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信息技术对教育推动作用。

结束语:

二十一世纪的公民需要获得以下一些技能:

①信息处理(组织、获取、操作和评价)的技能;

②问题解决能力;

③批判性思维能力;

④学习能力,⑤与他人合作和协作的能力。

这些目标将使人们对教师和学生的观点产生新的变化。

随之,教育内容也必须作出相应的改革,传统的教育观念要进行革新,信息技术为学校教育提供了许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院校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