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六上七律长征完美版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8268020 上传时间:2022-12-14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7.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部编版六上七律长征完美版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人教部编版六上七律长征完美版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人教部编版六上七律长征完美版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人教部编版六上七律长征完美版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人教部编版六上七律长征完美版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部编版六上七律长征完美版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人教部编版六上七律长征完美版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部编版六上七律长征完美版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部编版六上七律长征完美版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2.播放视频——飞夺泸定桥

(1)看到这寒光闪闪的13根铁索(出示图),再读这句“大渡桥横铁索寒”,读出了什么?

(2)小结:

同学们,两场战争,两种心情,一智一勇,一喜一悲,一暖一寒,无论环境怎样的恶劣,无论形势怎样艰险,在智勇双全的红军面却是只等闲。

(3)感情朗读。

难点巩固

红军为什么会不怕困难,甚至不怕牺牲呢?

来,我们一起找找原因。

1.(呈现《过雪山草地》歌词:

官兵一致同甘苦,革命理想高于天)你们能从这几句里找出一个词来解释红军的“不怕”吗?

2.(呈现名言:

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

——毛泽东)这一句里,你会找哪个词来解释“不怕”?

说说你理解的“精神”。

3.是啊,精神也好,理想也罢,为了革命,为了天下百姓,毛泽东和他领导的红军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

所以两万五千里长征路上,不管环境有多艰险、局势有多危急,毛泽东从不曾灰心失望。

永远斗志昂扬。

你们看!

(逐句呈现毛泽东在长征途中写下的诗句)

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

——《清平乐·

会昌》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忆秦娥·

娄山关》

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六盘山》

(生逐句朗读,师相机简单解释)

4.这就是伟人毛泽东说的那一点“精神”。

毛泽东同志说“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

“长征”已成为中华民族的一种精神,这种精神就是“自强不息,百折不挠”。

5.我们需要长征精神吗?

面对当前的新冠“疫情”,我们怎样继承和发扬长征精神?

小结

让我们把“长征”刻进我们的记忆,刻进我们的生命!

遇到困难迎难而上!

弘扬伟大长征精神,走好今天的长征路。

一起诵读《七律·

长征》!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5七律长征|人教(部编版)

七律·

长征

一、知识目标:

1、学会3个生字;

理解“只等闲、逶迤、磅礴、万水千山”的意思;

体会理解这些词语在诗句中所含有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3、理解诗的意思并体会红军的所向无敌的精神、英勇豪迈的气概,领略毛泽东作为诗人,作为一代伟人的博大胸怀、高昂的气质。

二、过程与方法:

了解长征这段历史以及本课的写作背景。

理解诗意,有感情地朗读全诗,感受诗的节奏和韵律,增强对七律诗这种体裁的认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理解诗句内容的基础上,感受毛泽东及其中国工农红军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

体会红军的所向无敌的精神、英勇豪迈的气概,领略毛泽东作为诗人,作为一代伟人的博大胸怀、高昂的气质;

难点:

理解二、三句诗的意思并体会蕴含的思想感情。

了解历史背景的基础,采用读议结合的的方法理解诗意,领会诗情。

观看长征有关录像指导学生多读多议来突破难点。

教学准备

①准备有关红军长征爬雪山、过草地、巧渡泸定桥的VCR。

②准备诗配乐《七律·

长征》。

③教学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2课时

(一)谈话揭题

同学们,你们知道为什么我国的国旗颜色为红色?

新中国的建立,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

在我国的革命历程中,有一次伟大的壮举,那就是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它为新中国的建立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那么同学们你们了解长征吗?

现在让我们一起领略这首气魄宏伟的七律诗《长征》。

介绍毛泽东(课件出示)

(二)初读诗,把握诗大意

1、这首诗是在长征胜利结束时,毛泽东主席,回顾所经历的千山万水,心潮澎湃,写下的一首气势磅礴的诗篇。

2、请同学们自由地读这首诗,把这首诗读通、读准。

读两遍后停下

3、男女读。

(适时点评)

4、这是一首七律诗,你们知道七律诗的特点吗?

请看大屏幕齐读

a.每首限定八行,每行7个字,七律共五十六字

b.第2、4、6、8句最后一个字需押韵

c.它分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三)范读、生跟读,把握诗的节奏(播放诗歌朗诵、课件出示划好节奏的诗句)

1、师范读、学生划节奏

2、生按节奏齐读

(四)理解诗中词语的意思并理解诗句大意

1、解释相关词语意思:

远征、万水千山、等闲、五岭、逶迤、细浪、乌蒙、磅礴、泥丸、云崖、铁索、岷山、三军、尽开颜。

2、将词语意思放入诗句中,理解诗句意思(同桌互说诗意)

3、生齐读诗意(课件出示)

(五)品悟诗句蕴含的思想感情

1、赏析图片,加深理解(课件出示五幅图片)

2、指名读头两句诗(注意节奏和语气)板书:

远征难只等闲

师解说,长征历经时间,跨越省份。

困难重重,但红军战士对这一切的回答是什么?

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指导朗读体会感情)

3、自由朗读全诗,思考:

从哪些诗句中可以看出“红军不怕远征难”?

根据提示,小组里练说:

(课件出示)

第一步:

找出的是哪句诗

第二步:

从这句诗中看出红军遇到了什么困难

第三步:

说说红军是如何对待困难

4、学生交流汇报

5、交流感受

出示: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师:

这五岭是哪几座山?

(出示图片)在你们的眼中这五岭是怎么样的?

但在红军眼里,这逶迤的五岭变成了翻腾的细浪,乌蒙山是磅礴的,这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中变成了滚动的小小泥丸。

(出示对比图片)难不成红军个个成了孙悟空会法术吗?

因为他们对这一切都“不怕”,在他们眼中是“等闲”。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播放视频

这就是险峻的金沙江,你们知道红军是怎样渡金沙江吗?

师小结:

长征途中红军和敌人斗智斗勇,有巧夺也有恶战,金沙江是智取,大渡河是恶战,多少红军战士葬身于滚滚的大渡河中。

现在,你知道“暖”字表达的感情吗?

为什么用“寒”字来描写铁索桥呢?

由“寒”字你联想到了什么?

(欣赏红军飞夺泸定桥)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更喜”喜什么?

为什么“尽开颜”(播放过雪山视频)感受那种以苦为乐的精神。

(用胜利的口吻齐读)

(六)课堂总结

在这25000里的长征路上,英勇的红军战士要走过万水千山,要经历千难万险。

虽然只有五幅画面,却包含了红军长征途中所有的艰难困苦,只是这些太多太多,说不完、道不尽。

让我们带着对红军英勇无畏、不怕艰险、乐观向上的赞叹之情,再来朗读全诗吧!

(七)作业

1、背诵全诗。

2、课外收集毛泽东的诗读一读。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让学生掌握七言律诗的体裁特点,掌握诗词的朗读节奏。

了解诗的语言艺术性和夸张手法的运用。

3.了解红军在长征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体会关键词语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深情,感悟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极度夸张的手法的运用,了解红军战士在长征途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歌曲欣赏,激情导入

1.同学们,我们听到的是由诗歌《七律长征》谱成的曲子,这首诗是谁写的?

1935年10月,毛泽东同志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

回顾一年来红军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以极其轻松的笔调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

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毛泽东的——《七律长征》。

(齐读课题)

2.注意“七律”后面要适当停顿,一起来。

(生再读课题)怎么理解题目?

(1)什么是七律?

(“七律”是诗歌的一种体裁,是七言律诗的简称。

七言律诗的特点是全诗共八行,每行有七个字,三四句对仗,五六句对仗,分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2)“长征”是诗歌要表达的内容。

二、初读检查,整体把握

1.课前,大家已经预习了诗歌,谁来读读这首诗?

指名读,生评价。

正音:

五岭,两个第三声在一起,前者读音发生变化。

2.生齐读,诗读起来这样琅琅上口,因为它有一个秘密,你们发现了吗?

(押韵)读起来就富有韵味,谁能读出这种韵味?

(指名读)

三、解读探究,领略诗情

1.我们已经能把诗歌读正确,读出了韵味,也读出了节奏,但还不够,更重要的是把诗读懂。

默读这首诗,看看诗中的哪两句概括了整首诗的意思?

2.交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1)我们一起来读读这句诗。

哪个词理解起来有难度?

板书:

只等闲

“等闲”这个词确实难理解。

它在古诗中用得挺多的,比如于谦《石灰吟》中,“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再如,朱熹《春日》中“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还有,岳飞的《满江红》中也有一句诗,“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等闲”在字典里有三种意思:

①轻易、随便;

②寻常、平常;

③无端、平白地。

你觉得在这句诗中应该选择哪一种?

(寻常、平常。

(2)红军把什么看作平平常常的事?

是呀,万水千山在红军战士的眼中也只不过是“等闲”小事,那么,诗中究竟写了哪些山,哪些水呢?

拿出笔,在诗中圈一圈。

(五岭:

五岭由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五座山组成,地处广东、广西、湖南、江西四省区交界处。

乌蒙:

乌蒙山在贵州,平均海拔三千多千米。

岷山:

最高海拔五千多米,终年积雪。

金沙江:

金沙江在贵州省,水流湍急。

大渡河:

河上有一座桥,叫泸定桥。

(3)“万水千山”仅仅指这五处山水吗?

师补充:

资料显示,红军长征共翻越了18座山脉,跨过了24条大河,总行程两万五千里。

同学们,红军长征要经过那么多的山水,困难可想而知,谁能读好这句话?

(指名读)这一切对红军来说都只不过是等闲小事。

(生齐读第一句)

3.交流“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1)谁理解“逶迤”?

(“逶迤”形容道路、山脉、河流等弯弯曲曲,连绵起伏。

(出示五岭的图片)你们看,这就是红军要攀越的五岭,绵延数千里,可诗中说“五岭逶迤腾细浪”,细浪是怎样的呢?

师画简笔画。

看,把红军要攀越的五岭写成跳跃的细浪,你体会到什么?

(红军不怕困难;

他们把困难当作小事一桩,根本不放在眼里。

师相机小结:

这叫无畏、这叫乐观。

(板书:

无畏乐观)

能不能把你们的体会送到这句诗中,把它读好?

(2)那“乌蒙磅礴走泥丸”怎么理解呢?

先看“磅礴”这个词语。

(磅礴指广大无边际。

读读诗句,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红军根本不把乌蒙山放在眼里,当作走泥丸;

我体会到红军不管什么困难都不怕。

)指板书:

这就叫乐观、无畏。

(出示图片)这就是高达四千多米的乌蒙山,这样的乌蒙山,在他们眼里只是脚下滚动的泥丸。

谁能把这种气势读出来?

(3)(课件出示:

“五岭、细浪、乌蒙、泥丸”加点)红军把逶迤的五岭看成细小的波浪,磅礴的乌蒙山看成了滚动的泥丸,从这种强烈的对比中,我们感受到了红军战士的勇敢顽强、乐观无畏。

咱们一起读这两句诗!

(4)体会夸张的语言形式。

同学们,我们读诗不仅要关注诗歌的表达内容,还要关注诗歌语言的表达形式,请同学们把目光聚焦到这两行诗上,从写作手法上看,除了对比,你还发现了什么?

(夸张)

李白诗句“飞流直下三千尺”通过夸张突出了瀑布之长;

毛主席通过夸张手法,极言困难之渺小,这是一种怎样的气概啊!

毛主席真不愧是杰出的文学家,就是这豪放的夸张和强烈的对比让我们真切感受到——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4.交流“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1)我们接下来看“暖”和“寒”,这是一组反义词,我们先来看看“暖”字,水拍悬崖怎么会暖呢?

有没有同学读懂这个“暖”字?

听老师给大家讲个故事.

(师讲述金沙江的故事:

1935年5月3日,红军要渡过金沙江,这金沙江水流湍急,敌人曾扬言连一只飞鸟都别想飞过去,我们红军战士找来6条小船,7天7夜的时间,2万多红军战士以及武器装备、粮草等全部渡过金沙江,五天以后,敌人的追兵赶到,可是红军战士早已远走高飞,此时的红军心情怎么样?

那是什么暖?

(心里暖,因为我们用智慧战胜了敌人,没有费一枪一弹,心里非常开心,所以感觉暖洋洋的。

红军回头看那惊涛拍岸的金沙江,一股暖流涌上了心头,谁来读?

关于这句诗呢,还有一个小故事。

毛主席创作这首诗的时候,原句是这样的:

金沙水拍悬崖暖。

后来有一位大学老师给毛主席写信,建议把“悬崖”改成“云崖”,毛主席采用了他的意见。

这么一改,有什么好处呢?

小组讨论、集体交流。

(云崖,写出了山高,高耸入云,浪花能溅到云层上去,又说明了什么?

更能衬托出金沙江的风大浪高,两岸山石险峻,突出环境险恶。

如此险恶的金沙江顺利渡过,心中怎能不暖?

(2)下面我们来看看“寒”字。

出示视频:

这是由13根寒光闪闪的铁链组成的铁索桥,木板让敌人全抽掉了,过这样的桥谈何容易。

夺桥的勇士冒着敌人的枪弹简直是寸步难行。

看着这样的桥,看着这样的画面,你的脑海中出现了哪些词语,写在诗句旁边。

(心惊胆寒、毫不畏惧、勇敢无畏、惊心动魄、毛骨悚然。

如此惊心动魄的战斗,令人心惊胆寒,谁能读好?

当时夺桥的22位勇士全都牺牲了,现在想起来还是心惊胆寒。

这是融入烈士鲜血的一句诗,这是融入烈士生命的一句诗——请你读!

(3)一暖一寒,一个是胜利的喜悦,一个是战斗的惊心动魄。

请你读好这两句诗。

一暖一寒,对比鲜明,暖的更暖,寒的更寒,咱们学着他的样子把这两种不同截然不同的心情读出来。

长征途中既有胜利的喜悦,也有牺牲的悲壮,在毛泽东的笔下,在红军眼中,都是等闲小事,那都是因为——引读: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5.交流“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1)红军不怕远征难,他们翻过了——山势逶迤的南五岭,翻过了——群峰叠嶂的乌蒙山,跨过了——水拍云崖的金沙江,跨过了——桥横铁索的大渡河,这在他们看来都是——万水千山只等闲。

他们把一座座大山、一条条大河看成了很小的事情,他们以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和信念支撑着,终于翻越了长征路上最后一座千里雪盖的——岷山,读读最后两行诗,应该满怀怎样的心情?

(喜悦)

在你的脑海中,雪山是怎样的?

过这样的雪山,红军需要准备什么?

可是他们穿的都是单衣,在上山之前仅仅喝了碗辣椒汤,随身带个小辣椒,冷得受不了时,咬上一口。

而且,当时的红军,大部分负伤,很多战士坐下来就站不起来了,成了永远的冰雕。

要过这样的雪山,忧愁还来不及,可诗中用一个“喜”字,你体会到了什么?

(乐观;

过了雪山就胜利在望了。

(2)过了岷山他们就胜利了,胜利的曙光在前了,怎么能不更喜呢?

谁能把“喜”通过你的朗读表现出来?

对了,理解“三军”这个词语吗?

(指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就是整个红军的意思。

“尽开颜”在读时,再欢畅一些,尽情一些,这可是发自内心的喜悦,一起读。

这来之不易的喜,是用红军战士76000人的生命获得的,如此代价的付出,都没有令红军战士退却,只因为——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6.关于“远征难”,同学们课前都已经阅读了大量的故事,老师这儿还有一段最真实的记录:

长征路上行军一共368天,经过11个省份,长驱25000里。

途中总共爬过18座山脉,其中五座终年积雪,雪山行程共2700里,走过人迹罕至的茫茫草地600里,渡过24条河流,打过大小战斗300多次。

平均每走570里才休息一次,平均每天行军71里。

出发时有8.6万人,到达陕北时,仅剩6500人,平均每行进300米就有1位战士壮烈牺牲。

(1)看了这段文字,再结合你课前的阅读,以及刚才的课堂学习,能说说长征难,难在。

(长征难,难在缺衣少食;

长征难,难在山高路陡;

长征难,难在草地随时吞噬生命;

长征难,难在可怕的雪山;

长征难,难在前有阻击,后有追兵,上有敌机;

长征难,难在随时会牺牲……)

这一切困难都吓不倒我们的红军战士,因为他们拥有乐观无畏的革命精神,所以创造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奇迹。

(2)难怪美国作家索尔兹伯里说——(出示读)长征是前所未闻的故事。

美国著名战地记者埃德加﹒斯诺说——(出示读)长征是一首惊心动魄的史诗。

今天,我们再次沿着红军的足迹重温长征路,起立,在音乐声中齐读。

能不能背诵呢?

我们先来理一下思路,诗歌向我们展现了红军长征途中征服困难的五个颇具代表性的画面,分别是——

翻越南五岭、疾跨乌蒙山、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喜踏岷山雪

根据这样的提示先自己练习背诵吧。

指名背诵,齐背。

四、拓展阅读,升华情感

长征是中国革命史上一座永远的丰碑,仅毛泽东同志就为长征留下了许多不朽的诗作,让我们来欣赏两首。

(视频)《忆秦娥娄山关》《清平乐六盘山》

五、检测完善,延伸诗情

1.课堂作业:

《补充习题》第三、四小题

2.课后拓展:

(1)搜集毛主席诗词,品读交流;

(2)查找红军长征故事,感受长征精神。

板书设计:

七律长征

只等闲

乐观无畏

六年级上册第5课《七律·

长征》

理解诗意,感受毛泽东及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顽强的气概,感悟长征精神

感受毛泽东及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顽强的气概,感悟长征精神,要通过理解诗句,展开想象,将凝固的语言转化为可感的画面,具有一定的难度。

新时代的学生没有历史的厚重感,不清楚长征的必要和困难,难以想象为什么会有《七律·

1.通过过品析、朗读、拓展、想象等手段,理解诗意,感受毛泽东及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顽强的气概,感悟长征精神。

2.通过讨论及问题探究,初步理解诗歌具有的艺术概括性和夸张手法的巧用。

【以一句口头禅作为导入】

以前有一句话激励着老师这一代人。

苦不苦,想想长征两万五;

累不累,想想革命老前辈。

孩子们,我们的人生也许也会有挫折、也会有困难。

人生如四季,寒暑推演,时而明花照眼,时而落叶飘零。

人生如大海,时而让人体验暂上浪尖的飞扬,时而又让人承受跌入低谷的哀伤。

若生活遭遇艰难,就读一读《七律·

长征》!

知识讲解

(难点突破)

【朗读课文】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历史知识研读】

长征你们知道吗?

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中央红军共进行了380余次战斗,共经过14个省,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走过荒草地,翻过雪山,行程约二万五千里。

长征是中国革命史上惊天动地的壮举,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毛主席曾经说过:

“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告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

这首诗写于1935年10月,当时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

回顾长征一年来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

【诗歌知识拓展】

《七律·

长征》是一首七言律诗,七言诗就是七言八句。

言,就是字,每行有七个字,一共有八句话。

就是七律。

七律诗中间四句两两相对应,而且朗读的时候还有和谐的韵律与鲜明的节奏。

每篇共有八句,每句七个字,偶句末字押韵。

这首诗一共有八句话,每两句子为一联,分别被称作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毛泽东正是用了这样一种七言律诗的艺术形式,写出了长征的艰难险阻,画出了红军的“征难图”,道出了革命者的“只等闲”。

课堂巩固

(难点巩固)

【诗歌的具体分析与认识】

首联:

诗意:

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

首联,开宗明义,提出全篇的中心思想,高度概括了红军在整个长征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亘古未有的英雄气概和百折不挠的勇毅精神。

颔联: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绵延不断的五岭,在红军看来只不过是微波细浪在起伏,而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也不过是小小泥丸在滚动。

颔联,承“千山”,以五岭、乌蒙为代表,画出腾越五岭和疾跨乌蒙两幅跟“山”有关的红军“征难图”,点明红军最初的困难。

颈联: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金沙江浊浪滔天,拍着高耸入云的峭壁悬崖,雾气蒸腾;

大渡河险桥横架,晃动着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寒意阵阵。

颈联,受“万水”,以金沙、大渡为典型,刻出巧渡金沙江和飞夺泸定桥两幅跟“水”有关的红军“征难图”,进一步说明红军行军困难重重。

尾联: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更加令人喜悦的是踏上千里积雪的岷山,红军翻越过去以后个个笑逐颜开。

尾联,总结全诗,突出越过岷山的喜悦,千里积雪的岷山有“山”有“水”,也是红军面临的最后的困难。

全诗不仅如实地写出了红军长征途中所经历的千难万险,更揭示出共产党人和红军战士不畏艰险、藐视一切困难的英雄主义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现在你们知道为什么“若生活遭遇艰难,就读一读《七律·

长征》”了吗?

千难万险、千山万水,只等闲。

最后还是那句话送给你们!

学海无涯苦作舟,再苦再累只等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专升本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