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高考地理 考前30天冲刺押题系列 16 国土整治与区域可持续发展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教师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8264358 上传时间:2022-12-14 格式:DOCX 页数:35 大小:2.20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备战高考地理 考前30天冲刺押题系列 16 国土整治与区域可持续发展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教师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备战高考地理 考前30天冲刺押题系列 16 国土整治与区域可持续发展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教师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备战高考地理 考前30天冲刺押题系列 16 国土整治与区域可持续发展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教师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备战高考地理 考前30天冲刺押题系列 16 国土整治与区域可持续发展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教师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备战高考地理 考前30天冲刺押题系列 16 国土整治与区域可持续发展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教师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备战高考地理 考前30天冲刺押题系列 16 国土整治与区域可持续发展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教师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备战高考地理 考前30天冲刺押题系列 16 国土整治与区域可持续发展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教师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备战高考地理 考前30天冲刺押题系列 16 国土整治与区域可持续发展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教师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备战高考地理 考前30天冲刺押题系列 16 国土整治与区域可持续发展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教师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T28-29;

T34(3);

T26(4)(5);

T29;

T37

(2)

【高频考点突破】

【高频考点1】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主要区域生态问题及防治措施

区域

生态问题

成因

措施

东北地区

①黑土开垦后,引起土壤冲刷,黑土层日渐变薄;

②沼泽地的开垦引起生态变化;

③森林生态和森林资源严重破坏

①黑土被开垦后,自然平衡受到破坏引起土壤冲刷;

②林木超采,采育脱节,毁林开荒,森林火灾,居民烧柴等

①停止对沼泽地的开垦;

②植树造林,土壤培肥;

③合理采伐,营造人工林,木材的综合利用,建设自然保护区

黄淮海

平原

旱涝、盐碱、风沙是农业发展的三大障碍。

冲积低平原、滨海平原是中低产田集中地区

①气候具有春旱、多风沙、气温年较差大、降水集中且变率大等特点;

②片面扩大灌溉面积,大水漫灌、只灌不排以及不合理开垦土地

①低湿地治理:

鱼塘—台田模式;

②盐碱地治理:

调节、控制水盐运动

南方丘陵山区

水土流失严重,危害大于黄土高原。

导致石质裸露,不能恢复,形成“红色荒漠”

①能源短缺;

②农村薪柴匮乏,乱砍滥伐

①发展立体农业;

②解决生活用能问题、发展沼气、营造薪炭林、炉灶革新、推广生活用煤

黄土

高原

水土流失严重,恢复相当困难

①生态脆弱,人地矛盾尖锐;

②植被的破坏,不合理耕作、开矿;

③土质疏松,夏季多暴雨

①小流域综合治理,保塬、护坡、固沟;

②调整农业结构,退耕还林、还草,合理存放表土

西北

地区

土地荒漠化

①干旱的大陆性气候,多大风;

②原生沙质荒漠、砾质荒漠;

③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水资源利用不当,工矿开发,居民点和道路建设

①消除贫困;

②早期预警;

③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

④调节农、林、牧用地;

⑤控制人口增长;

⑥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

热带雨林地区

热带雨林生态系统遭破坏,生物多样性锐减等

①农场和牧场的开发;

②商业性伐木;

③焚耕开垦;

④采矿、筑路和城镇建设

①建立自然保护区;

②采伐与更新相结合;

③提高公民环保意识;

④设立国际基金;

⑤建立雨林缓冲区;

⑥鼓励保护性开发

【典例突破1】

(2012·

海南地理)下表为我国某区域1999年主要土地覆被类型的面积。

下图示意该区域1999—2007年土地覆被类型面积变化率,正值表示增长,负值表示减少。

该区域生态环境已呈退化趋势。

据此完成

(1)—

(2)题。

土地覆被类型

面积/万hm2

沙地

468.7

草地

58.8

盐碱地

32.1

耕地

16.6

沼泽地

10.7

建设用地

1.4

(1)改善该区域生态环境首先应(  )

A.治理盐碱地      B.退耕还草

C.保护沼泽地D.植树造林

(2)该区域可能位于(  )

A.云贵高原东部B.松嫩平原中部

C.黄土高原中部D.内蒙古高原西部

【高频考点2】区域自然资源的综合开发

1.区域能源、矿产资源的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不同地区的自然资源状况不同,其所处地区的自然条件和经济基础也不同,因而其开发利用的方式和方向也不相同。

项目

考虑因素

德国鲁尔区

山西能源基地

开发条件

区域资源状况、市场和交通条件

地理位置优越,水陆交通发达;

煤炭资源丰富,离铁矿区近;

水源丰富

煤炭储量丰富,开采条件好;

水源不足;

位置适中,交通较便利;

市场广阔

存在问题

市场竞争、经济效益、运输压力、环境问题

煤炭开采成本提高,煤炭能源地位下降;

世界性钢铁过剩,传统产业衰落;

环境问题明显

生产结构单一;

煤炭运力不足;

环境问题突出

综合整治措施

综合利用,提高附加值,做到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治理同步

改造传统产业,大力扶持新兴产业,实现产业结构多元化;

治理环境污染,加强环境管理,营造绿色空间

扩大煤炭开采量,发展交通,提高外运能力;

加强煤炭加工转换,调整产业结构,延长产业链;

治理环境污染

2.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及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分析思路

(1)分析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一般要考虑流域位置、自然环境、自然资源等自然地理条件和人口、经济发展基础等人文地理条件,注意从有利和不利两方面进行客观分析。

(2)分析流域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时要综合考虑其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状况,得出流域开发的有利条件,从而制定出其开发方向。

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应以河流的利用和治理为核心,结合资源条件对流域进行综合开发,同时要对流域内的生态环境进行恢复与治理。

具体内容一般包括防洪、发电、航运、灌溉、旅游、土地利用、提高水质等。

(3)分析流域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时,首先根据流域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状况,确定制约流域发展的不利因素,然后根据制约因素探索综合治理的对策。

综合治理的主要措施见下表:

治理措施

目的

建设水利工程

开发水能,调蓄径流,加强灌溉

修建分洪、蓄洪区

调蓄洪水,减轻洪灾

修筑河堤,疏浚河道

防洪和航运

保护自然植被,植树造林

减轻水土流失及减小河流含沙量

调整产业结构,因地制

宜地选择开发重点

减轻生产活动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压力,促进流域经济发展

控制工业及生活废弃物排放

减轻河水污染,提高水质

综上分析,流域综合开发应以问题治理为中心,以优势的开发为重点,两者兼顾,实现全流域生态、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和发展。

总体分析思路如下所示:

①了解流域概况,分析流域发展的地理条件;

②结合有利因素,分析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

③针对不利因素或存在问题,研究制定综合整治措施。

【典例突破2】

浙江文综)根据图文材料(下图

(1)为黄河三角洲示意图,下图

(2)为珠江三角洲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

胜利油田在渤海采取“海油陆采”的方式开采石油,即建设自海岸线向海中延伸的入海道路,在入海道路的末端建设人工岛,并在岛上钻井开采海底石油,这种开采方式可显著降低生产成本。

简析“海油陆采”一般在什么自然条件下进行。

【突破解析】 本题是对新情景、新材料“海油陆采”条件的考查。

此类问题的回答一定要认真阅读材料,从材料中寻找答案。

【满分解答】 石油资源靠近陆地;

浅海;

潮汐和波浪等影响较小。

(可任答两点)

【高频考点3】3S技术的应用

1.遥感(RS)的应用

2.GPS的应用

3.GIS的应用

4.3S技术的相互联系

3S技术既独立发展又相互促进。

遥感技术主要用于地理信息数据的获取,全球定位系统主要用于地理信息的空间定位,地理信息系统主要用于对地理信息数据的管理、更新、分析等。

三者的关系可用简图表示:

图中①、②表示遥感技术提供影像信息功能,③、④表示地理信息系统反馈影像信息处理结果,⑤、⑥表示全球定位系统提供空间定位信息功能。

【提醒注意】遥感技术获取的常为呈面状的地理信息,其范围一般较大;

全球定位系统获取的为点状的地理信息,非常精确。

【典例突破3】

福建文综)对东北地区玉米气候生产潜力空间变化分析的手段属于(  )

A.计算机网络B.地理信息系统

C.全球定位系统D.遥感

【高频考点4】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

1.中国不同区域城市化的主要模式

城市化模式

城市化的主要推动力

具体过程

珠江三

角洲模式

工业化

在外资的推动下工业化与城市化不断发展

苏南模式

大城市经济向外扩散,促进了乡镇企业的发展,推动了城市化的发展

温州模式

由于个体私营企业发展,带来农村工业化和乡村城市化

东北模式

随着资源的开发,产生的劳动力职能变化促进城市化的发展

云南德宏模式

边贸发展

由于沿边开放、边贸发展,大量农村人口到这里务工、经商,推动了区域城市化的发展

2.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产生的主要问题及解决措施

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推进过程中产生的问题,有些是共性的,如环境问题、城市发展空间不足问题、水资源供给问题、就业问题等;

由于区域自然环境、社会经济条件、经济发展模式的不同,产生的问题也各不相同。

关于问题的解决对策,要注意从有利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层面进行分析,与存在的具体问题相对应。

下表是珠江三角洲与江苏省城市化问题与对策的对比:

珠三角

江苏省

问题

产业升级面临困境,城市建设相对落后,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

对城市化的内涵认识不够全面,出现了环境问题,城市化质量有待提高

产业结构调整,构建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加强规划与管理

调整行政区划,加大城市的聚集力和辐射力,“组团式”地发展城市群,建设三大“城市圈”,以工业发展促进小城镇建设

【典例突破4】

广东文综)地处长江入海口的上海市,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近年来城市用地日益紧张,滨海地带的开发成为热点。

根据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

(1)—(3)题。

材料一:

长江口及上海市区域示意图(如下图)。

材料二:

1987—2006年上海市F围垦区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图(下图)。

(1)上海市精品钢铁、化学和船舶工业基地(区)布局的总体特征是________;

影响微电子产业基地布局的最重要因素是________。

(2)S处临近中国最大的集装箱港洋山港,有铁路抵达和高速公路经过。

目前上海市正在S处建设临港新城,简要分析该新城发展的有利条件。

(3)上海市在F围垦区内规划建设工业开发区,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在引进工业企业与开发区建设中应防止出现哪些问题?

【高频考点5】产业转移

1.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转移的一般规律

(1)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的一般规律:

某一地区工业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一般有以下规律:

轻工业

重工业

高科技工业

(初期)    (中期)       (后期)

(2)区域产业转移的一般规律:

先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轻工业,进而转移资金密集型产业和重工业,最后是技术密集型产业,一般方向是由发达国家(地区)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地区)。

2.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典例突破5】

安徽文综)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近些年,“千湖之省”湖北针对省情,夯实农业发展基础,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布局,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鉴于近些年铁矿石进口量和钢材出口量增加很快,武汉钢铁厂计划将部分生产能力转移到广西沿海防城港市。

分析武汉钢铁厂部分生产能力转移对武汉、防城港两市发展可能带来的积极影响。

【解题方法荟萃】

一、典型生态环境问题分析方法

一般,生态环境问题多从分布、成因、危害及防治措施等方面着手分析,而成因与防治措施又是重心所在。

1.生态问题的成因分析方法

(1)自然原因:

①地形原因(地形类型、地势起伏状况等);

②气候原因(热量条件、降水条件、风力、风向等);

③土壤条件(土壤组成、肥力等);

④植被原因(疏密状况、季节变化等);

⑤河流原因(流量大小、侵蚀强度或沉积强度等)。

(2)人为原因:

包括当地农业结构、居民能源消费结构、生产技术、政策导向等。

当然,分析原因并不需要每一方面均展开说明,应有针对性地对某生态问题的有关方面进行分析说明。

2.荒漠化问题分析

(1)荒漠化在我国的分布

土地沙漠化——“三北”地区(西北、华北北部、东北西部)

石质荒漠化——西南喀斯特地区

次生盐渍化——西北干旱灌溉区、华北半湿润区

(2)土地荒漠化的成因

①自然原因

②人为原因

根本原因:

一是人口激增对生态环境的压力;

二是人类活动不当,对土地资源、水资源的过度使用和不合理利用。

直接原因:

过度樵采;

过度开垦;

过度放牧;

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等。

(3)具体防治措施

①合理利用水资源:

在农作区改善耕作和灌溉技术,推广节水农业,避免土壤盐碱化;

在牧区减少水井数量;

在干旱内陆地区合理分配河流上、中、下游水资源。

②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

在绿洲外围沙漠边缘,封沙育草、营造乔灌木结合的防沙林带;

在绿洲内部建立农田防护林网;

在缺乏水源的地区设置沙障工程,拦截沙源,固阻流沙。

③调整土地利用结构:

合理配置农林牧业,优化林业结构。

④开发新能源:

改变西北农村能源以生物能为主的能源结构,开发利用风能、太阳能,开发农村沼气等能源,改善农村能源结构。

【学以致用1】

浙江绍兴)阅读下列材料及图表,完成有关问题。

土壤侵蚀与年降水量关系(图A)、土壤侵蚀与森林覆盖率关系(图B)。

黄土高原降水分布(图C)和图C中乙所在省北部某县某年的经济结构表。

(1)结合图B,分析说明图A中土壤侵蚀与年降水量之间的关联性。

(2)结合材料二,分析说明该县可能存在的环境问题。

有关学者提出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两种治理方案:

方案Ⅰ:

以工程措施如修建梯田、修建淤地坝为主;

同时种植低矮的灌木和恢复草坡。

方案Ⅱ:

以植被措施为侵蚀治理的主要措施;

但必须与梯田、淤地等工程措施相结合。

(3)请你在图C的甲、乙两地区中任选一地,选择该地合理的水土流失治理方案。

并阐明选择方案的理由。

(2)该县第一产业比重过高,且种植业和畜牧业比重偏高,会出现过度开垦、过度放牧等

二、区域农业发展条件的分析思路

1.从地形、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方面,分析该区域适合发展哪些类型的农业,以及种植哪些作物。

2.综合考虑该区社会经济条件,如区位、交通、市场等方面,从上一步已确定的农业类型及作物中选取单位产值最高且对当地生态环境无害的一部分。

3.要注意区域内部自然及社会经济条件方面的差异,合理布局小区域农业。

4.商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方向

针对商品农业生产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今后商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应着重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调整农业结构和农村经济结构。

根据各地的实际条件合理安排农、林、牧、副、渔业的比重,各业要全面发展;

重视发展第二、三产业,增加农民收入。

(2)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积极推进农畜产品深加工为主的龙头企业建设,延长产业链,提高农畜产品附加值,加快农村经济发展。

(3)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改良不利于农业耕种的土地,治理易受旱涝威胁的土地,改善水源灌溉条件,创造高产、稳产的基本农田。

(4)加快农业技术的应用和推广。

依靠科技,完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增加农产品的科技含量,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5)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通过一系列措施,治理土地污染、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盐碱化以及林木的乱砍滥伐等现象,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创造优良的生态环境。

【学以致用2】

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广东省将深圳市划为优化开发区域,将汕尾市和英德市划为重点开发区域。

深圳市计划转出化学、造纸等行业的部分企业,汕尾市和英德市为承接深圳市转出企业的备选地。

(1)分析深圳市需转出企业的主要原因。

从环境承载力和运输条件角度考虑,判断深圳市转出企业应转至何地并说明理由。

(2)从自然条件角度,说明黄河三角洲农业开发与珠江三角洲相比的有利条件和应注意的主要问题。

境承载力较大,水运条件较好。

(2)有利条件:

未利用土地数量大;

光照条件好等。

应注意的主要问题:

解决淡水资源短缺;

治理盐碱地;

防治洪涝、低温灾害等;

注重湿地等农业生态环境保护。

三、主要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及其分析评价

1.认识资源的跨区域调配

(1)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原因:

①资源的地区分布差异;

②资源的地区供求关系差异。

(2)调入地资源紧张的原因:

①本地少;

②消耗量大(工农业发达,人口密集);

③利用不合理(浪费、污染)。

(3)解决资源紧张的途径:

开源节流(资源跨区域调配,寻找替代资源;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防治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

(4)资源调配线路选择:

①稳定的资源供应和市场消费能力;

②新建线路短、施工难度小、建设成本低;

③安全系数高;

④对沿线自然环境的影响小。

(5)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从输出地、沿线、输入地三个方面分析有利影响与不利影响。

2.分析评价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基本思路

我国先后实施了若干跨区域调配工程,如:

南水北调、西电东送、西气东输等,而这些问题亦成为地理学科中较重要的问题。

要掌握此类问题,需按以下思路进行:

(1)跨区域调配资源原因的分析思路

该原因必然是资源分布区与消耗区的差异,即明确该资源分布规律及分布较多的地区;

同时明确该资源紧缺区的紧缺原因,包括为何分布较少,为何需求量大,以及利用过程中的问题等。

(2)解决该资源短缺途径的分析思路

包括提高利用率,节约资源;

寻找替代品和跨区域调配资源等。

(3)跨区域资源调配线路选择的分析思路

要保证稳定、安全的资源供应;

要考虑线路造价,要考虑沿线地形、河流等自然条件和城市分布等社会经济条件;

要尽量避免造成严重的生态问题。

(4)分析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的影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①经济效益

可从输出地和输入地两个地区分别考虑。

输出地输出资源可获得经济收入,并且可扩大相关产业,完善基础设施,获得经济效益;

输入地可获取资源,解决资源短缺问题,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促进经济的发展,也可获得经济效益。

②社会效益

输出地可发展相关产业,增加就业机会;

输入地经济发展加速。

两地区协调发展,达到共同富裕,社会稳定。

③生态效益

对沿途地区生态环境的影响应从有利和不利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学以致用3】

江苏地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图甲是我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线路示意图,图乙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北水南调工程线路示意图。

加利福尼亚州北水南调工程年调水量52亿立方米,受益于该调水工程,加州发展成为美国人口最多、灌溉面积最大和粮食产量最高的一个州。

材料三:

黄淮海流域人均水资源量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21%,有2亿多人口不同程度存在饮水困难,工农业发展受到严重制约。

我国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计划于2014年底通水,将大大缓解黄淮海地区的用水紧张状况。

(1)试对两调水工程进行比较,完成下表。

(2)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分析跨流域调水对调入区的主要影响。

(3)要缓解黄淮海地区的用水紧张状况,还应采取哪些节水措施?

【解析】

(1)本题主要考查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的评价。

水资源南北差异的气候原因主要是南北气候类型不同,降水多少各异,导致了水资源的差异。

读图中的调水线路和图例

【名校精选原创押题】

(2013年山东省济宁市高三3月第一次模拟考试)2012年11月7日,国际竹藤组织通过的《北京宣言》强调“竹和藤作为两种极为重要的可再生非木质林产品,在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下图为我国主要竹林分布区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1.关于我国各大竹林分布区的说法,正确的是

A.主要呈现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B.主要呈现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C.江淮散生竹区地形平坦,竹林生长速度快

D.琼滇攀竹区土壤贫瘠,竹林生长速度慢

2.大力发展竹藤和竹藤产业,可产生的主要有利影响是

①保护生物多样性②保持水土③减少环境污染

④减轻温室效应⑤减轻土壤盐

碱化⑥减轻贫困

A.①②③④B.②③④⑤C.③④⑤⑥D.①②④⑥

(广东省华附、省实、广雅、深中四校2013届高三期末联考)读图,回答3-4题。

3.图中箭头代表的是某种生态问题的扩散,该生态问题是

A.大气污染B.水土流失C.土地荒漠化D.泥石流

4.该区域农业生产中的限制因素是

A.光照B.水源C.热量D.地形

(吉林市普通高中2013年高考第二次模拟试题)衰退性产业转移主要是指在本地不再具有比较优势产业的向外转移,读“广东产业转移效应理论模型图”,回答5-6题。

5.下列产业中,最有可能属于珠江三角洲地区衰退性产业转移的是

A.汽车零配件生产B.节能环保业

C.服装鞋帽生产D.高端装备制造业

6.衰退性产业转移对广东省东西两翼和山区产生的正效应是

A.土地利用多样化,耕地面积扩大

B.增加就业机会,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

C.促进经济发展,提高高新技术产业比重

D.有可能带来环境污染等问题

(安徽省名校联盟芜湖一中等2013届高三第一次联考)“山西之长在于煤,山西之短在于水”,引贵黄入晋解决了山西大同转型发展的“水瓶颈”,形成大同跨越发展的“水支撑”。

结合引黄入晋北干线工程图,完成7-8题。

7.引黄河水到大同最有利于发展的产业是()

A.煤炭开采B.煤炭化工

C.灌溉农业D.水力发电

8.关于引黄入晋工程的说法正确的是()

A.图中引黄入晋工程沿线各水库蓄水量最多的时段是7、8月

B.沿线地区地形平坦,工程量小

C.调水工程建成后,会减轻沿线地区的土城盐碱化问题

D.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完工后引黄入晋工程将失去价值

(山西省忻州实验中学2013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2012年6月5日为第41个世界环境日,主题为“绿色经济:

你参与了吗?

”绿色经济是以市场为导向、以传统产业经济为基础、以经济与环境的和谐为目的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经济形式,是产业经济为适应人类环保与健康需要而产生并表现出来的一种发展状态。

据此回答9-10题。

9.下列生产活动不属于绿色经济的是

A.大力发展有机农业B.向外国出口垃圾

C.对废弃物进行再利用D.大力开发风能资源

10.发展绿色经济有利于

①提高生产机械化水平 

 

②减少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院校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