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会考复习提纲Word文件下载.docx
《高中政治会考复习提纲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政治会考复习提纲Word文件下载.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基本内容:
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交换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2)表现形式:
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是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
(3)作用:
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各生产部门的分配;
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生产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
促使商品生产者在竞争中优胜劣汰。
(运用)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在我国,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以及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2、国有经济在国有经济中起主导作用,这种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运用)
(1)对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经济必须占支配地位;
(2)国有经济要提高自己的整体质量和竞争力,引导和影响其他所有制经济的发展,并在国内外竞争中不断壮大。
3、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理解)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
这项基本经济制度的两个方面缺一不可。
(1)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就全国而言,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既要有量的优势,又要注重质的提高。
第二,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2)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从根本上说,是由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决定的。
具体说来,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的国情决定的。
A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B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C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
4、我国现阶段的分配制度(理解)
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
(1)按劳分配:
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范围内,劳动者向社会提供劳动,社会以劳动为尺度,向劳动者分配个人消费品,实行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2)非按劳分配:
按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分配、按生产要素分配、福利性分配和社会保障收入。
(3)原因:
首先,这是与我国现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
其次,这是由我国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决定的;
最后,这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5、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理解)
市场经济就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
市场经济具有平等性、竞争性、法制性和开放性等一般特征。
市场经济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一种有效形式。
6、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宏观调控(运用)
国家的宏观调控,是指国家运用各种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的调节和控制。
只有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才能克服“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市场调节的种种缺陷,把“有形的手”与“无形的手”结合起来,保证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地发展。
国家宏观调控的手段包括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
7、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理解)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是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市场经济。
(1)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标志;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实现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
(3)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能够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
三、企业和经营者
1、企业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的作用(理解)
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而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向社会提供商品或服务的经济组织。
(1)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细胞,是市场经济活动的主要参加者;
(2)企业是社会生产和流通的直接承担者;
(3)企业是推动社会经济技术进步的主要力量。
2、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意义、方法和途径(运用)
经济效益就是企业的生产总值同生产成本之间的比例关系。
(1)企业经济效益是企业一切经济活动的根本出发点,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提高经济效益,有利于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其次,提高经济效益,才能充分利用有限的资源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最后,提高经济效益,搞好国有大中型企业,才能增强综合国力,巩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2)方法和途径:
第一,依靠科技进步,采用先进技术,用现代科学技术武装企业,使企业的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第二,采用现代管理方法,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
第三,企业兼并和破产有利于企业提高经济效益。
3、企业经营者的素质(理解)
(1)作为国有企业经营者,首先应该具备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
(2)任何企业的经营者都必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
(3)企业经营者还必须具备良好的业务素质。
四、产业和劳动者
1、国民经济三大产业(识记)
第一产业是农业,第二产业是工业和建筑业,第三产业是第一、第二产业以外的所有行业的总称(即服务业)。
2、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运用)
(1)农业是人类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
(2)农业是工业等其他物质生产部门存在与发展的必要条件;
(3)农业是支撑整个国民经济不断发展与进步的保障。
3、如何实现农业现代化:
必须走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道路。
(1)首先要稳定和完善党在农村的各项基本政策;
(2)关键是发展农业科学技术;
(3)需要建立在增加农业投入的基础上;
(4)必须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实行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和相互促进的经营方式;
(5)还要大力发展乡镇企业。
4、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重要意义(理解)
(1)可以有效地推进我国的工业化和现代化;
(2)可以扩大就业领域、增加就业人数,保证社会安定;
(3)可以显著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改善生活质量,可以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五、财政税收和纳税人
1、社会总产值、国民收入的含义(识记)
(1)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通常是一年),由各部门各行业的劳动者生产出来的产品的总和,称做社会总产品。
用货币来表示的社会总产品,就是社会总产值。
(2)在社会总产品中,扣除已消耗的生产资料,余下的那部分净产品,用货币表示就是净产值,称做国民收入。
2、正确处理积累和消费的关系(理解)
(1)首先,在生产发展、国民收入增加的基础上,积累部分和消费部分都应当有所增长;
(2)其次,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必须同国民收入的物质构成相一致;
(3)社会主义国民收入的分配还必须正确处理国家、企业、个人三者之间的关系。
3、国家财政、国家预算、财政赤字的含义及内容(理解)
(1)财政是国家凭借政治权力而进行的社会产品分配,即国家的收入和支出就是财政。
(2)经过法定程序批准的国家年度收支计划就是国家预算。
预算是国家的基本财政计划,它是国家财政的主要环节,国家财政是通过预算实现的。
A国家预算的体系由中央预算和各级地方预算构成;
B预算包括财政收入和支出:
国家通过一定形式和渠道集中起来的资金就是财政收入。
可分为税、利、债、费四种形式;
国家预算支出的财政资金就是财政支出。
按具体用途可分为经济建设支出,科、教、文、卫事业支出,行政管理和国防支出,债务支出和其他支出。
(3)财政赤字是指当年财政收入小于支出、出现差额的经济现象。
4、国家财政的作用(理解)
(1)国家通过财政可以有效地调节资源配置;
(2)国家通过财政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
(3)财政可以有力地促进科、教、文、卫事业的发展;
(4)财政有利于促进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5)财政是巩固国家政权的物质保证。
5、税收的含义和基本特征(识记)
(1)税收是国家为实现其职能,凭借政治权力,依法无偿取得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
(2)税收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三个基本特征。
6、我国税收的性质和作用(理解)
(1)我国的税收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新型税收(性质)
(2)作用:
税收是组织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
税收是调节经济的重要杠杆;
税收是国家实现经济监督的重要手段。
7、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运用)
纳税人是税法上规定的直接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
应了解我国的几大基本税种。
懂得每个公民都应该具有“纳税人”意识,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作为纳税人,应把为国纳税引以自豪,将自觉纳税看成是公民社会责任感和国家主人翁地位的具体体现。
六、银行和储蓄者
1、银行的基本业务及作用(识记)
(1)吸收存款、发放贷款、办理结算是商业银行的三大基本业务。
银行为我国经济建设筹集和分配资金,是再生产顺利进行的纽带;
银行能够掌握和反映社会经济活动的信息,为企业和国家作出正确的经济决策提供必要的依据;
银行对国民经济各部门和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监督和管理,以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经济效益。
2、我国的商业保险(理解)
(1)分类:
商业保险一般可分为财产保险和人身保险两大类;
(2)购保程序:
投保人与保险公司遵循公平互利、协商一致、自愿订立的原则订立保险合同,首先由投保人提出保险要求,经保险公司同意承保,然后就合同的条款达成协议。
保险公司应当及时向投保人签发保险单或者其他保险凭证,并在保险单或者保险凭证中载明当事人双方约定的合同内容。
保险合同成立后,投保人按照约定交付保险费,保险公司按照约定的时间开始承担保险责任。
保险事故发生后,投保人依照保险合同请求保险公司赔偿或者给付保险金;
保险公司一发对事故进行核定,并按照保险合同约定履行赔偿或者给付保险金;
(3)业务:
办理各种财产保险;
办理人身保险,以人的寿命和身体为保险对象;
(4)作用:
商业保险是把分散的社会资金集中起来,用以补偿自然灾害或意外事故造成的损失的一项措施。
多年来,我国的商业保险为企业生产发展和人民生活稳定提供了重要保障。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参与商业保险的人会日益增多,商业保险的作用也会越来越大,充分显示出它的优越性。
七、商品服务市场和消费者
1、市场交易的原则(理解)
(1)自愿,是市场交易的基本原则
(2)平等,是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也是市场交易的重要原则(3)公平,是市场交易原则的重要内容(4)诚实信用是现代市场交易活动的基本精神。
2、树立正确的消费观(运用)
(1)首先,家庭生活消费必须与国情及家庭收入相适应,提倡适度消费,反对铺张浪费;
(2)其次,物质消费与精神消费要协调发展;
(3)第三,改变落后的生活习惯,提高消费的科学性;
(4)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必须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精神。
3、依法保护消费者的权益(理解)
消费者在商品服务市场上依法享有安全权、知情权、自主选择权、公平交易权、求偿权、人格尊严和民族风俗习惯受尊重权、获得消费方面的知识的权利和对商品和服务以及保护消费者权益工作进行监督的权利等;
八、当代世界市场和我国的对外贸易
1、世界市场的含义(识记)
世界市场也叫国际市场,是指各个国家和地区之间以商品流通为主要内容的经济交往活动的总和。
2、当代世界市场迅速发展的新特点(理解)
国际贸易方式多样化、商品结构复杂化、区域集团化趋势加强、跨国公司迅速发展、市场竞争激烈化。
3、世界贸易组织(理解)
(1)世界贸易组织(WTO)于1995年1月1日成立。
它被称为“经济联合国”,是一个专门协调国际贸易关系的国际经济组织。
世界贸易组织的目标是各成员国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削减关税,消除国际贸易中的其他贸易障碍和歧视待遇,充分利用世界资源,扩大商品的生产和交换。
较大幅度地降低了世界各地进口关税的水平,有力地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
它规定了国际贸易中的各项基本原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国际贸易的有秩序进行;
它实施了一些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的条款,使发展中国家对外贸易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4、外汇与外汇储备(理解)
(1)外汇是用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间结算的支付手段。
(2)汇率又称汇价,是两种货币间的兑换比率。
(3)外汇储备是一个国家经济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国用于平衡国际收支、稳定汇率、偿还对外债务的外汇积累。
我国的外汇储备,包括拥有的外国货币、外国政府公债和外国公司债券、股票等。
5、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表现(理解)
生产的国际化、市场的国际化、资本的国际化、科技开发与应用的国际化、信息传播国际化。
6、我国实行对外开放的必要性(运用)
(1)中国实行对外开放,发展对外经济关系,是生产社会化特别是经济全球化的客观要求;
(2)中国实行对外开放,发展对外经济关系,是发展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
(3)中国实行对外开放,发展对外经济关系,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要条件。
7、对外贸易的基本含义与主要内容(识记)
(1)对外贸易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与别的国家或地区之间进行商品、劳务和技术的交换活动;
(2)对外贸易由进口贸易和出口贸易两部分构成。
在对外贸易中,出口总额大于进口总额称为顺差,又叫出超;
进口总额大于出口总额称为逆差,又叫入超。
如果进出口总额相等,称为贸易平衡。
8、我国对外贸易的:
(理解)
(1)方式:
对等贸易、展卖、加工贸易、补偿贸易等;
发展对外贸易,可以互通有无,调剂余缺,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可以节约社会劳动,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可以吸收和引进当代世界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增强本国的经济实力;
发展对外贸易,接受国际市场的竞争压力和挑战,可以促进国内企业不断更新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和产品的国际化水平。
(3)基本原则:
我国发展对外经济关系,必须始终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平等互利的原则
(二)哲学部分
1、哲学的含义(理解)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具体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此概念还涉及到如下两个内容,请注意区别
1)世界观就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和世界关系的根本观点、根本看法。
2)方法论就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和根本方法。
2、世界(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本质是物质(理解,回答为什么)
1)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2)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回答为什么)
A、社会是客观世界发展的必然结果;
B、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基础是客观的;
C、支配社会发展的规律是客观的。
3)物质是指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
3、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理解,回答为什么)
A、正确的思想意识和错误的思想意识都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宗教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虚幻的歪曲的反映
B、无论是人的具体感觉还是人的抽象思维,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C、无论是人们对现状的感受与认识,还是人们对过去的思考与总结,以至人们对未来的预测,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4、制约意识正确反映客观世界的主、客观因素(理解,回答是什么)
1)客观方面:
最根本的是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特别是社会实践所达到的广度和深度。
2)主观方面:
A、立场不同B、世界观、人生观,思维方法不同
C、知识构成不同
5、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理解,回答表现和怎么做)
正确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
方法论要求:
我们一定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6、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运用)
1)含义:
就是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把客观存在的实际事物作为根本出发点。
2)为什么要做到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A、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是我们做好各项工作的起码要求;
B、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是无产阶级政党正确地制定和执行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
C、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是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出发点。
3)怎样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
做到主观和客观历史的具体的统一。
4)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能动的反作用;
这就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做到主观符合客观。
7、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坚持从实际出发反对从主观出发(理解回答怎么做)
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哲学的两个基本派别,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是,承认世界的本质是物质,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唯心主义的根本观点是:
以为世界的本质是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
2)怎样做到,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坚持从实际出发反对从主观出发?
A、坚持无神论,反对有神论;
B、要把想问题、办事情的立足点切实放在中国国情上;
C、客观地看待周围的人和事,办事情应当有认真精神;
D、正确估量和对待自己。
8、事物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理解回答如何表现)
1)联系的含义:
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2)联系普遍性的表现:
A、任何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是相互联系的;
B、任何事物都与周围的其他事物相互联系着;
C、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3)联系客观性的表现:
联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人们不能否定事物的联系,也不能把主观联系强加给事物。
联系是客观的,并不是说事物的联系无法改变,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联系。
9、认识和掌握事物的因果联系(理解)
1)构成因果联系的两个要件:
从时间上看,存在先行后续的关系,原因在先,结果在后;
从内在联系上看,存在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
其中能反映本质的是后者。
2)原因和结果的辩证关系:
原因和结果是有严格区别的,同时两者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3)方法论意义:
承认因果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是人们正确认识事物,进行科学研究的前提;
正确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才能提高人们实践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
10、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内部联系(理解)
1)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
整体和部分是严格区别的(二者的内涵不同,二者的地位和功能不同,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率着部分;
整体具有部分根本没有的功能,当各部分以合理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当部分以欠佳的结构形成整体时,就会影响整体功能的发挥),两者又相互联系(第一,两者不可分割。
整体功能的形成离不开部分原有的功能;
部分是整体的部分,部分离开整体就不再有部分的功能。
第二,二者相互影响。
整体的性能状态及其变化会影响到部分的性能状态及其变化;
部分也制约整体,在一定的条件下,关键部分的性能会对整体的性能状态起决定作用。
第三,两者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
2)方法论要求:
这就要求我们处理好整体和部分之间的关系:
树立全局观念,办事情要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
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
11、物质和运动的相互关系(识记)
1)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本质属性)
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12、事物是变化发展的(理解)
1)新事物,是指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东西。
2)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强调事物前进上升性质的变化,强调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变化。
3)怎样做到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A、要把事物如实看成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
B、要明确事物处于这样的阶段和地位;
C、要坚持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成长。
13、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理解回答为什么)
与时俱进,创新精神主要体现的是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14、按客观规律办事(运用)
1)规律的含义:
就是上午运动过程在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2)规律的客观性:
规律既不能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的客观性集中表现为不可抗拒性,但是规律是客观的,不等于说人们在客观规律面前无能为力,,人们能够认识规律并能利用规律,但人类不能创造和发明规律。
3)方法论:
规律是客观的,就要求我们按客观规律办事,就是实事求是。
(“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去研究)
15、矛盾的含义(理解)
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1)对立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
2)统一是指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趋势。
表现在如下两个方面:
A、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依存,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B、矛盾双方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
16、矛盾的普遍性(理解)
1)矛盾普遍性的表现:
(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
2)矛盾普遍性的方法论要求:
要承认矛盾的普遍性和客观性,敢于承认矛盾、揭露矛盾;
还要善于全面分析矛盾,坚持两分法,防止片面性。
17、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运用)
1)世界观依据:
矛盾的特殊性,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第一:
不同事物具有不同的特点;
第二:
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
第三:
事物的双方也各有其特点。
2)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意义(首先在于它是人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前提;
其次还在于它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18、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理解)
1)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
A、主要矛盾是指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众多矛盾中的一个)
B、矛盾的主要方面是指在事物内部居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矛盾方面(一个矛盾当中的一个方面)
2)次要矛盾和矛盾的次要方面
A、次要矛盾是指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B、矛盾的次要方面是指处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导作用的矛盾方面。
3)两点论和重点论
A、两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
在认识某一种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
B、重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的发展过程时,要着重把握它的主要矛盾;
在认识某一种矛盾时,要着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