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课时同步训练36Word文件下载.docx
《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课时同步训练36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课时同步训练36Word文件下载.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988年4月,前
苏联一次就废除了12万多项决议、条例、法令等经济管理部门的文件。
上述材料集中反映
出前苏联
A、政府行政管理机构臃肿B、经济体制改革方针失误
C、社会经济政治危机严重D、计划经济体制弊端突出
6.1987年,苏联通过了一个经济和社会发展基本方针,正式提出了“加速战略”,规定经济方面的首要任务是加快经济发展的速度,并对经济进行质的改造,将整个国民经济转向集
约化轨道。
下列属于这一时期经济“改造”的措施是
A、用经济管理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B、优先发展重工业并实行计划经济
C、注重发展与军事有关的工业部门D、用收购制代替农产品义务交售制
7.1970年,苏联著名物理学家萨哈罗夫等发表了一封《苏联科学家致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党政领导人的呼吁书》,其中谈到:
“在社会政治范围内,阻碍我们经济的障碍物很多,凡是不能取出这些障碍物的措施都是无效的。
”据此判断
A、萨哈罗夫不满赫鲁晓夫的改革
B、萨哈罗夫认为经济改革的前提是进行政治体制改革
C、萨哈罗夫的这一观点成为戈尔巴乔夫政治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
D、萨哈罗夫的观点促进了苏联的思想解放
8.曾任《真理报》总编的阿法纳西耶夫说:
“我头脑中有两个勃列日涅夫,一个是1976年夏季以前的勃列日涅夫,另一个是那个夏季以后的勃列日涅夫。
前一个勃列日涅夫是一个
精力充沛、活跃、有所作为的人……后一个勃列日涅夫则是一个重病缠身、不爱活动、少言
寡语、不善思索,喜欢阿谀奉承、贪图荣誉、奖赏和礼品的人。
”作者的观点应该是指勃列
日涅夫
A、任期时间太长,后期领导乏力
B、前期改革成就大,后期执政很僵化
C、改革前十年敢于突破旧体制,后十年导致经济全面滑坡
D、与美国争霸由咄咄逼人到被动防守
9.下表为1976—1990年苏联经济增长率(%)简表。
其中,1990年经济发展出现负增长的原因是
年份(年)
1976——1980
1981——1985
1986——1990
1990
社会总产值
4.2
3.3
1.8
-2
国民收入
4.3
3.2
1.0
-4
劳动生产率
3.1
-3
A、自然灾害造成的破坏B、苏联解体导致的社会混乱
C、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不见成效D、赫鲁晓夫改革导致的混乱
10.戈尔巴乔夫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成为美国《时代周刊》的封面人物。
(见图3)——封面主题词是:
“StartingOver”(重新开始)。
此图透露的信息是
A、试图说明战后美苏争霸结束B、对戈尔巴乔夫改革的质疑
C、借用媒体宣传图谋思想渗透D、旨在消除意识形态的矛盾
11.《华盛顿邮报》在某一时期陆续刊登了几篇新闻评论,其标题分别是:
“莫斯科:
是巨大的机会吗?
”西方的援助应当使苏联实行改造而非改革”、“大学对俄国如何走向资本主义观点不一”。
由此推断,该时期是
A、赫鲁晓夫执政时期B、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
C、戈尔巴乔夫执政时D、普京执政时期
12.就苏联改革,有人评述说:
“赫鲁晓夫把苏联改乱了,勃列日涅夫把苏联改死了,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改垮了”。
说“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改垮了”的主要论据可能涉及戈氏
A、没有在经济领域进行消除斯大林模式弊端的改革
B、与美国进行激烈的军备竞赛加剧了国内的经济危机
C、实行政治多元化和意识形态多元化将改革引向了歧途
D、缺乏丰富的从政经验、灵活的应对政策,个人独断专行
13.比较中国1978年底以后经济改革的成功,苏联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最终都没有成功,主要原因是
A、把改革的重点放在农业方面B、把改革的重点放在工业方面
C、没有进行政治体制改革D、缺乏正确的改革理论和政策指导
14.1985年,苏联最后一位领导人戈尔巴乔夫为了摆脱困境进行了改革,它与1978年后的中国改革相比,其共同点在于
A、都首先从经济领域开始B、都在经济领域取得巨大成果
C、都保持了马克思主义方向D、都适应了各自的国情
15.1985年戈尔巴乔夫在苏共中央全会上指出:
“决定国民经济发展主要方向的,不是市场,也不是自发力量,而首先应当是计划。
同时,应当对计划工作采取新的态度,积极采用经济杠杆,为发挥劳动集体的主动性提供广阔天地。
”这一提法
A、说明了苏联开始冲击斯大林模式
B、将农业作为改革的重点
C、该领域的改革使苏联形势有一定的好转
D、实际上承认了市场对经济具有某种调节作用
二、非选择题
16.赫鲁晓夫上台后,苏联开始对旧的经济模式进行修正,同时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方法。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赫鲁晓夫面临着十分复杂的局面和艰巨的任务。
正如苏联著名政论家费奥多尔·
布尔拉茨基指出的,放在当时赫鲁晓夫面前的斯大林所留下的苏联是:
“越来越贫困的、实际上半崩溃的农村、技术上落后的工业、最尖锐的住房短缺、居民生活的低水平、数百万人被关押在监狱和集中营、国家与外部各界的隔绝——所有这一切都要求有新的政策和彻底的变革。
”——[苏]尤里·
阿法纳西耶夫编《别无选择》
材料二
鉴于许多重要农业部门的情况不佳,苏共中央全会认为必须刻不容缓地采取一系列重大的措施,把落后的农业部门、集体农庄、国营农场和地区提高到先进的水平,以保证整个社会主义农业的蓬勃发展。
我们的任务是在最近两三年内充分地满足我国居民对各种食品的日益增长的需要,并保证轻工业和食品工业的原料供应。
——齐世荣《当代世界史资料选辑》第一分册
材料三
1962年,叶·
利别尔曼在《真理报》发表了《计划·
利润·
奖金》一文,史称“利别尔曼建议”。
他认为,“如果只把按品种的产量计划和交货期限计划下达到企业,就可以做到这一点。
”“企业根据所接到的产量和品种的任务应当自己编制充分完整的计划,其中包括劳动生产率、工作人员数、工资、产品成本、积累、投资和新技术各个方面。
”为了能让企业在编制计划时能主动、积极、充分地挖掘企业的生产潜力,利别尔曼提出的基本办法是加强利润刺激,……采用这个办法的基本原则是:
(1)“赢利率越高,奖金就越多”;
(2)“企业自己编制的赢利计划越高,奖金也就越多。
”
——陈之骅《苏联兴亡史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赫鲁晓夫上台后面临的经济问题有哪些?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问题产生的根源是什么?
(6分)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为提高农民和农庄的生产积极性,赫鲁晓夫采取了哪些措施?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利别尔曼建议”与赫鲁晓夫改革的相同之处。
试从理论和实践的视角分析“利别尔曼建议”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影响。
(10分)
高一历史必修二第7单元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解析)
1.【答案】B
【考点】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
【解析】斯大林模式的特点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而戈尔巴乔夫提出“自由的公民社会”实质上要以私有制取代公有制、资本主义社会取代社会主义社会,改变了苏联的社会性质。
【点评】试题主要考查戈尔巴乔夫改革,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的能力。
注意把握题干所给材料的信息。
2.【答案】A
【解析】这是在赫鲁晓夫改革措施发挥作用的情况下取得的结果,所以原因都是其改革措施,即题目中的①②③,④与农业无关,且不合史实。
3.【答案】D
【解析】“……必须在国家计划任务的基础上……”体现了计划经济特点,说明这些措施并没有打破斯大林模式的基本框架,故A项错误;
新经济政策实行时间是1921—1929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
埋下苏联解体的隐患是斯大林模式,不是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故C项错误;
“……扩大企业的业务独立性和主动性。
提高企业在采用先进技术和更充分地利用生产能力方面的作用和兴趣”是对高度集中计划经济的纠正,有利于苏联经济的发展,故D项正确。
4.【答案】B
【解析】根据题目中的“赫鲁晓夫执政时期”,可判断出B、D两项符合这个时间,而排除A、C两项;
同时,“扩大集体农庄的自主权”正好是改变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的尝试,是符合苏联的史实的,故排除D项;
“20年建成共产主义”却忽视了苏联的国情,带有急躁冒进的错误思想倾向,所以严重脱离了苏联实际,故本题只有B项符合题意。
5.【答案】D
【解析】题干提及前苏联中央行政命令的泛滥,没有提及部门臃肿问题,故A项错误;
题干没有提及经济体制改革问题,故B项错误;
题干没有体现社会危机,故C项错误;
前苏联中央行政命令的泛滥正是由于长期以来实行斯大林模式,尤其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故D项正确。
6.【答案】A
【解析】用经济管理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体现了戈尔巴乔夫加快经济发展的速度,对经济进行质的改造,故A项正确;
优先发展重工业并实行计划经济,是斯大林时期的经济政策,故B项错误;
勃列涅夫执政时期重点发展军事重工业,故C项错误;
赫鲁晓夫时期用收购制代替农产品义务交售制,故D项错误。
7.【答案】B
【解析】1970年苏联是勃烈日涅夫改革,从中可排除AC两项,萨哈罗夫的观点是政治阻碍了经济的发展,主张要进行政治体制改革,但从苏联后面的改革情况可知勃烈日涅夫并没有采纳其意见,故排除D项。
选择B项。
【点评】考查苏联社会主义改革,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的能力。
8.【答案】B
【解析】A项没有体现前期勃列日涅夫的表现,排除;
其改革并未突破旧体制,C项错误;
D项与材料无关。
材料体现了1976年前后勃氏截然不同的表现,B项符合题意。
【点评】试题主要考查对勃列日涅夫改革的评价,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的能力。
9.【答案】C
【解析】A无从体现;
B发生在1991年,D发生在1953——1964年,时间不符;
20世纪80年代中期戈尔巴乔夫上台并进行改革,但是改革不见成效,因此选C。
【点评】因果关系型选择题,即考查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的原因和结果的选择题。
此类题的基本结构大致有两种表现形式:
一是题干列出了某一历史结果,备选项中列出原因,在试题中常出现的标志性词语有“原因是”“目的”“是为了”等,而在考查原因时又多进行细化,如考查“根本原因”“直接原因”“历史原因”“主观原因”等;
另一种是题干列出的是历史原因,备选项列出的是结果,在试题中常出现的标志性词语有“影响”“结果”等。
10.【答案】C
【解析】上世纪八十年代苏联还未解体,战后美苏争霸还没有结束,故A项错误;
“StartingOver”(重新开始)是对戈尔巴乔夫改革的肯定赞赏,故B项错误;
戈尔巴乔夫政治改革倡导“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使得苏联的改革走上歧途,但有助于西方思想的渗透,推行和平演变,因此在媒体舆论宣传上肯定赞赏它,故C项正确;
美苏社会制度的差异、意识形态的矛盾无法消除,故D项错误。
11.【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西方的援助应当使苏联实行改造而非改革”、“大学对俄国如何走向资本主义观点不一”说明此时苏联面临向何处发展的处境,有向资本主义的转向的趋势,结合史实可知戈尔巴乔夫改革使苏联转向了资本主义,故答案选C,AB两项没有出现向资本主义的转向的趋势,D项已经俄国此时已经是资本主义社会了。
【点评】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经历了几个主要阶段:
即斯大林模式阶段、赫鲁晓夫和勃烈日涅夫改革阶段及戈尔巴乔夫改革阶段。
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也带来了苏联解体的巨大遗憾。
关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与败一直以来成为史学家争论的焦点,也成为高考无法回避的难点。
建议在平时的学习中应多收集此方面的材料深入思考,完成小论文的习作。
12.【答案】C
【解析】分析材料结合所学“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改垮了”主要指戈尔巴乔夫政治上的改革使苏联陷入混乱。
戈尔巴乔夫上台后在政治领域提出用“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思想代替“科学社会主义”而且逐渐背离了社会主义改革道路造成党内和社会上的思想混乱。
他推出“民主化”和“公开性”纵容自由化思想使党内外各种反对势力趁机崛起成为难以控制的政治力量。
1990年戈尔巴乔夫又推行政治多元化实行多党制从根本上动摇了共产党在国家政治体系中的领导地位。
苏联这艘改革中的航船已经驶入了危机四伏的危险区整个社会陷入失控状态。
国家政局不稳经济连年滑坡思想领域极度混乱。
故选A。
其他几项与材料无直接关联。
【点评】为了解决斯大林体制的弊端,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等人相继进行了改革,但是总的来看,成效不大,是以失败告终,特别是戈尔巴乔夫改革,最终葬送了苏联。
13.【答案】D
【解析】苏联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都由于缺乏正确的改革理论和政策指导,没能够突破斯大林体制的束缚。
【点评】试题主要考查苏联改革失败的原因,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的能力。
14.【答案】A
【解析】戈尔巴乔夫首先进行经济改革,在没有取得预期成果的情况下进行政治改革,但以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取代科学社会主义,结果成为导致苏联解体的直接和主要原因。
因此B、C、D三项都不符合戈尔巴乔夫改革,故本题选A。
【点评】比较选择题就是把同类的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进行比较,要求找出其相同点或不同点的选项的一种型题。
解答此类题型的一般方法是:
首先要从题干中要求对比的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中选出其中一个作参照物,然后以该照物所处的背景、活动(或内容)、影响等方面作可比点,与另一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进行比较,其次,搜寻与可比点相关的所学知识,归纳概括出其相同点或不同点;
最后,找出符合题意的选项。
15.【答案】D
【解析】材料虽然否定了市场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决定作用,但从“应当对计划工作采取新的态度,积极采用经济杠杆,为发挥劳动集体的主动性提供广阔天地”的表述中,还是在实际上承认了市场对经济具有某种调节作用,故D项正确。
AB项符合赫鲁晓夫改革;
C项与史实不符。
【点评】试题主要考查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措施,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的能力。
16.【答案】
(1)问题:
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
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
(4分)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2分)
(2)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实行收购制;
提高收购价格,增加农民收入;
鼓励发展家庭副业;
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
(3)相同点:
给企业部分权力;
一定程度上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
(4分)影响:
理论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
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学说;
实践上推动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或者勃列日涅夫改革。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分析问题能力。
第
(1)问依据材料中文字“半崩溃的农村,技术上落后的工业”可知是苏联农业和轻工业处于落后状态,“最尖锐的住房短缺、居民生活的低水平”说民当时人民生活水平困苦,产生问题原因主要从苏联体制上分析作答。
第
(2)问注意题干问法,是为提高农民和农庄生产积极性,所以考查的赫鲁晓夫改革关于农业方面的措施,从农产品的收购方式、农产品的价格和对于集体农庄经营方式等方面回答即可。
第(3)问属于比较类型题,解题方法可以用“求同法”,材料三中的文字“把按品种的产量计划和交货期限计划下达到企业”“加强利润刺激”说明是给企业一定的自主权,所以比较点从企业自主权方面作答。
影响一定要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去组织答案,即对斯大林模式和对后来苏联改革影响来组织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