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颇蔺相如列传》导学案教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824304 上传时间:2022-10-24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6.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廉颇蔺相如列传》导学案教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廉颇蔺相如列传》导学案教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廉颇蔺相如列传》导学案教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廉颇蔺相如列传》导学案教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廉颇蔺相如列传》导学案教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廉颇蔺相如列传》导学案教师.docx

《《廉颇蔺相如列传》导学案教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廉颇蔺相如列传》导学案教师.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廉颇蔺相如列传》导学案教师.docx

《廉颇蔺相如列传》导学案教师

《廉颇蔺相如列传》导学案

【使用说明】

1、借助导学案充分阅读文本,理解文章大意,将重点字词音义在书上标注。

2、认真书写,独立完成,规范作答,按时上交。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重点实虚词及句式;牢记文学常识;梳理文章结构。

2、(能力目标)把握人物性格,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

3、(情感目标)认识廉颇、蔺相如思想品质的可贵之处,培养以大局为重的爱国主义精神。

【学法引导】

1、认真诵读课文,积累重要的实词、虚词和特殊的文言文句式是重点。

2、文章较长,应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理清文章层次,进而把握人物性格,探究艺术特色。

(文言文学法:

1.读——动口以培养语感;2.译——动手以掌握知识点;3.思——动脑以积累写作素材。

【课前预习案】

第一步:

通读课文,利用工具书正音,将课下注释整理到课文中,疏通文意。

第二步:

结合【自主学习】自学,完成【预习案】。

【自主学习·整体感知】

1、走近作者

司马迁(约前145-约前90),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

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

初仕郎中,曾奉使西南。

元鼎六年(前111)回家,值父病笃。

父亲临终前嘱咐他说:

“余先周室之太史也。

自上世尝显功名于虞夏,典天官事。

后世中衰……余死,汝必为太史;为太史,无忘吾所欲论著矣。

”并告诫他不要“废天下之史文”。

他能写出《史记》这样伟大的作品,是因为:

①家学渊源。

其父司马谈是汉朝太史令(掌管起草文书、编写史料,兼管国家典籍、天文历法),学问广博。

元封三年(前108),司马迁继父职,任太史令,得以博览皇家珍藏的大量图书、档案和文献,为《史记》的写作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②广泛游览,实地考察;司马迁早年游踪遍及南北,到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

《史记·太史公自序》有这样的记载:

“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闚九疑,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峄、彭城,过梁、楚以归。

③艰难发愤。

武帝天汉三年(前98),李陵孤军入匈奴,败降,而司马迁极言李陵降敌出于无奈,触怒武帝,致罪下狱,受宫刑。

出狱后任中书令(掌管皇家机要文件),发愤著书,于征和二年(前91)写成《史记》。

关于司马迁的名联:

(1)刚直不阿,留将正气冲霄汉;幽愁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

(2)一代君权痛蚕室,千秋史笔溯龙门。

2、《史记》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长达三千年间的历史。

全书共130篇,包括本纪12,世家30,列传70,年表10,书8,共52万字。

本纪、世家、列传记述人物事迹,书说明各种制度的发展变化,表显示史事的脉络,奠定了后世史书体例。

《史记》的文学成就也主要体现在“世家”和“列传”中,《廉颇蔺相如列传》就是其中很著名的一篇。

它原是廉颇、蔺相如、赵奢、赵括、李牧等人的合传,选作课文时,只节录了廉、蔺两人的主要事迹。

课文以歌颂蔺相如的顾全大局、足智多谋、不畏强暴等优良品质为主,以表彰廉颇勇于改过、英勇善战为辅。

蔺相如的胸怀广阔、才干卓绝,廉颇的心地正直坦荡、勇于改过,千百年来传为美谈。

在艺术上,主要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会、将相和等几个著名的故事将两人的事迹串联起来,从而揭示人物性格。

这篇课文也是高中语文教科书中一直入选的传统经典篇目,有助于学生了解《史记》的史学成就和文学成就,同时也有利于文言文的学习。

《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或称“太史公书”,或称“太史公记”,也省称“太史公”。

“史记”本来是古代史书的通称,从三国时期开始,“史记”由史书的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称。

《史记》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其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

同时,《史记》还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3、简介时代背景

战国(前403-前221)是一个兼并剧烈的历史时期。

本文所叙史实发生在前283年到前279年之间,正值战国中期之末。

在此之前,秦早已占领了巴蜀,并夺取魏在河西的全部土地,又多次大败楚军,初步形成了统一全国的趋势。

在此期间,秦以主力图楚,前280年秦取楚上庸(今湖北房县、均县等地)及汉水北岸,前278年秦将白起攻破郢都(今湖北江陵),逼楚迁都于陈(今河南淮阳)。

秦国多次击赵,所以如何对付秦的挑战已成为赵国安危之所系的大问题。

廉颇和蔺相如就是在这个历史舞台上起关键作用的人物。

赵国重用廉颇、蔺相如,将相团结合作,外交上、军事上都取得了成功,保障了国家的安全。

本文就是记叙廉颇、蔺相如团结合作,抗击强秦的历史事实。

【自主学习·梳理基础】

一、给下列黑体字注音。

  1.臣等不肖(xiào)2.刎颈之交(wěn)3.广成传舍(zhuàn)

  4.缪贤舍人(miào)5.见臣列观(guàn)6.相如虽驽(nú)

  7.臣语曰(yǔ)8.使人遗赵王书(wèi)9.睨柱(nì)10.秦王不怿(yì)

二、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

1、遂许斋五日,舍相如广成传舍名词用作动词安置住宿

2、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名词用作动词穿

3、左右欲刃相如名词用作动词用刀杀

4、于是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名词用作动词走上前

5、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使动用法使……负担

6、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使动用法使……完好

7、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使动用法使……破

8、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名词用作状语在朝堂上使动用法使……归国

9、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名词用作状语从小路

10、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意动用法以……为羞

11、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意动用法以……为先以……为后

12、①以勇气闻于诸侯凭借介词

②愿以十五城请易璧用介词

③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而连接行为和目的连词

13、①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使……负担使动

②秦贪,负其强凭借动词

③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违背动词

④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辜负对不起动词

⑤廉颇闻之,肉袒负荆背着动词

14、①引赵使者蔺相如延请动词

②左右或欲引相如去牵拉动词

③相如引车避匿掉转动词

3、特殊句式

1、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判断句

2、求人可使报秦者定语后置句

3、君幸于赵王被动句

4、君何以知燕王宾语前置句

5、故燕王欲结于君介词结构后置句

6、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

难道……吗?

7、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与……相比,哪一个……?

4、成语积累

价值连城完璧归赵怒发冲冠负荆请罪刎颈之交

【课内探究案】

【合作探究·研读剖析】

一、蔺相如出使秦国后,与秦国绕着和氏璧展开了一场怎样的比智比勇的外交较量?

由此可见蔺相如怎样的思想性格?

相如使秦,智斗秦王集中显示了他成竹在胸,从容应对的大智大勇,矛盾双方围绕者“保璧”与“骗璧”展开三个回合的较量:

献璧取璧;归璧于赵;廷斥秦王。

这个故事体现了蔺相如足智多谋,英勇不屈,不畏强暴的性格特点。

二、“渑池之会”在记载秦赵君王会见,以乐助兴的内容上各用了什么字?

有怎样的不同?

在记载内容上,秦御史着一“令”字,蔺相如则用一“为(wèi)”字,“令”者,威逼也,不得不为;秦国君臣依靠其强力威压,逼迫赵王就范,置赵王于优伶之地,不禁沾沾自喜赵王几近优伶,顔面丢尽!

“为”者,替也,给也,非为威逼,主动请击也,非为人请,自愿为之也。

蔺相如挽狂澜于既倒,反令秦王击缶,缶乃市井盛酒浆之容器,其为乐器则为劣等,秦王无奈,击缶助兴,无地自容!

两个动词,意蕴丰富,一个是鼓瑟,一个是击缶;一个是被逼无奈,一个是死皮赖脸要献丑,秦国君臣满盘皆输!

三、蔺相如的“五步之内,请以颈血溅大王矣”有什么含义?

秦王不肯击缶,蔺相如一句话,改变了他的念头:

“五步之内,请以颈血溅大王矣!

”无须高声,无须宏论,蔺相如交代了两个事实,作了一个暗示。

两个事实是:

一、两人五步之距,秦王已成蔺相如的人质;一、在秦王面前是一个敢“以颈血溅大王”的人,是一个大智大勇,敢说敢为的人,是一个不顾生死,死而更勇的人。

一个暗示是:

我要与你同归于尽!

无庸置辩的事实,凌厉明确的暗示,秦王除了服从,别无选择。

四、“负荆请罪”这则故事运用怎样的表现手法来刻绘人物形象?

运用对比反衬的手法,可以使主要人物相得益彰,形象性格更加鲜明突出。

作者以廉颇的居功自傲,心胸狭隘,反衬蔺相如的豁达大度,顾全大局。

廉颇炫耀自己“有攻城野战之大功”,鄙视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蔺相如在与舍人的对话中则说:

“顾吾念之,强秦之所駣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

”这时,作者又以廉颇重视军事斗争,轻视外交斗争,反衬蔺相如的见识卓尔不凡,超人一等。

【当堂检测】

1、下面对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而君幸于赵王 幸:

宠幸B.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 徒:

白白地

C.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而:

如果D.传以示美人及左右  示:

给……看

B(徒:

只,不过)

2、“负”字在本文中多次出现,下面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秦贪,负其强  负:

凭借,倚仗B.决负约不偿城    负:

违背

C.廉颇闻之,肉袒负荆  负:

背着D.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负:

担负

D(使动用法,使……担负)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不相同的一组是(  )

A.①大王亦幸赦臣  ②十恶不赦B.①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  ②前倨后恭

C.①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 ②口诛笔伐D.①且相如素贱人     ②素不相识

C(①杀,②责罚;A项应解释为“饶恕”;B项应为“傲慢”;D项应为“向来,本来”)

4、下面的句子为定语后置句的一句是(  )

A.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B.求人可使报秦者

C.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D.大王见臣列观

B(A项为判断句;C项为被动句;D项为省略句)

5、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①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        ②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

B.①乃使其从者衣褐           ②左右欲刃相如

C.①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      ②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D.①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  ②舍相如广成传舍

D(A项名词作状语;B项名词作动词;C项意动用法;D项①名词作状语;②名词作动词)

阅读14——16段,完成下列问题。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其后秦伐赵,拔石城 拔:

攻克B.明年,复攻赵 明年:

今年的下一年

C.请奉盆缶秦王    奉:

献D.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 怿:

高兴

B(第二年)

7、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蔺相如大智大勇的一组是(  )

①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请奉盆缶秦王,以相娱乐

②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③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

④请以秦之咸阳为赵王寿⑤王不行,示赵弱且怯也⑥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

A.①②⑤  B.③④⑤  C.④⑤⑥  D.①③④

D(⑤不能表现蔺相如的大智大勇)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部分的写作做到了详略分明,具体地说就是渑池会的背景、结果写得简略,能够表现廉、蔺二人特别是蔺相如的思想性格的部分详写。

B.赵王深知前往与秦王会面,凶多吉少,所以有畏惧思想,不想前往,但廉、蔺二人都从维护国家尊严的角度力劝他前往,赵王怕在群臣中丢面子,也就答应了。

C.本部分是按时间先后顺序来写的,层次极为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天文地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