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学期高二化学期中考试教师答案解析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秋季学期高二化学期中考试教师答案解析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秋季学期高二化学期中考试教师答案解析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B.铝有还原性和良好的导电性;
C.碳酸氢钠能够与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
D.碳酸钠能够与二氧化硅高温下反应,能够与熟石灰反应,碳酸钠溶液显碱性,可以用来造纸、纺织。
【详解】A.钠的性质活泼,可以与氧气反应制备过氧化钠;
虽然钠与氯气反应得到氯化钠,但从经济上考虑不划算,工业上常用海水晒盐,A错误;
B.铝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可以制导线;
具有还原性,用作冶炼锰、钨的原料;
B正确;
碳酸氢钠能够与盐酸反应,并产生二氧化碳和水,因此可以制发酵粉、治疗胃酸过多的胃药,C正确;
D.碳酸钠能够与二氧化硅反应生成硅酸钠,碳酸钠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氢氧化钠,碳酸钠溶液显碱性,可以制肥皂、纺织等,D正确;
正确选项A。
3.在探究新制饱和氯水成分的实验中,下列根据实验现象得出的结论不正确的是(
)
A.氯水的颜色呈浅黄绿色,说明氯水中含有Cl2
B.向氯水中滴加硝酸酸化的AgNO3溶液,产生白色沉淀,说明氯水中含有Cl-
C.向氯水中加入NaHCO3粉末,有气泡产生,说明氯水中含有H+
D.向FeCl2溶液中滴加氯水,溶液颜色变成棕黄色,说明氯水中含有HClO
【答案】D
试题分析:
A.氯气是黄绿色气体,因此氯水的颜色呈浅绿色,说明氯水中含有Cl2,A项正确;
B.向氯水中滴加硝酸酸化的AgNO3溶液,产生白色沉淀,白色沉淀是氯化银,这说明氯水中含有Cl-,B项正确;
C.向氯水中加入NaHCO3粉末,有气泡产生,气体是CO2,这说明氯水中含有H+,C项正确;
D.向FeCl2溶液中滴加氯水,溶液颜色变成棕黄色,说明反应中有氯化铁生成。
由于氯气也能把氯化亚铁氧化生成氯化铁,因此不能说明氯水中含有HClO,D项错误;
答案选D。
考点:
考查探究实验的方案设计与评价,氯水的成分。
视频
4.甲、乙为单质,丙、丁为氧化物,它们存在如图反应(反应条件省略)。
下列各组的甲、乙
一定不符合的是
A.铝和铁B.氟和氧C.碳和硅D.镁和碳\
甲、乙为单质,丙、丁为氧化物,则该反应是置换反应;
根据图片知甲为还原剂具有还原性,乙是还原产物,根据物质的性质来分析解答。
【详解】A.如果甲为铝,乙为铁,金属铝与氧化铁反应生成氧化铝和铁,A正确;
B.甲为氟,乙为氧,氟气和水反应生成氢氟酸和氧气,氢氟酸不属于氧化物,B错误;
C.甲为碳,乙为硅,碳与二氧化硅高温下反应生成硅和一氧化碳,C正确;
D.甲为镁,乙为碳,镁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氧化镁和碳,D正确;
正确选项B。
【点睛】本题在解答时,一定要注意:
该转化过程一定要满足置换反应特点,且必须满足甲、乙为单质,丙、丁为氧化物的条件;
上述反应中氟气和水反应生成氢氟酸和氧气,没有氧化物,不符合题意要求。
5.用NA表示阿伏伽德罗常数的值,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72gCaO2与KHS的混合物中含有的阴离子的数目为NA
B.足量的Mg与0.1molCO2充分反应,转移的电子数目为0.4NA
C.25℃时,pH=2的H2SO4,溶液中含有的H+数目为0.01NA
D.标准状况下22.4L氩气含有的质子数为18NA
【答案】C
【详解】A.CaO2与KHS摩尔质量都是72g/mol,72gCaO2与KHS的混合物为1mol,CaO2与KHS所含阴阳离子个数比都是1:
1,即72gCaO2与KHS的混合物中含有的阴离子的数目为NA,故A正确;
B.根据2Mg+CO2=2MgO+C反应可知,0.1molCO2充分反应转移的电子数目为0.4NA,故B正确;
C.题干中没指明溶液的体积无法计算,故C错误;
D.标准状况下22.4L氩气物质的量为1mol,氩原子含有18个质子,所以标准状况下22.4L氩气含有的质子数为18NA,故D正确;
故选:
C。
6.下列关于工业生产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工业上,用焦炭在电炉中还原二氧化硅得到含少量杂质的粗硅
B.氯碱工业中所用的交换膜为阳离子交换膜不让氢氧根通过,防止与氯气反应造成氢氧化钠不纯。
C.生产普通玻璃的主要原料有石灰石、石英和纯碱
D.在高炉炼铁的反应中,焦炭为铁矿石的还原剂
A.高温下C和二氧化硅发生置换反应生成硅;
B.阳离子交换膜只能阳离子通过,阴离子和气体不能通过,可防止阳极产物和阴极产物相遇发生反应;
C.石灰石、石英和纯碱是制备玻璃的主要原料;
D.根据高炉炼铁原理,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生成铁解答。
【详解】A.工业上,用焦炭在电炉中还原二氧化硅SiO2+2C
Si+2CO↑,得到含少量杂质的粗硅,故A正确;
B.氯碱工业中,阳离子交换膜只能阳离子通过,阴离子和气体不能通过,用石墨作电极电解饱和氯化钠时,阳极上氯离子放电生成氯气,氯气不能通过阳离子交换膜而进入阴极,如果氯气进入阴极易和氢气混合产生爆炸,且易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氯化钠、次氯酸钠而导致制取的氢氧化钠不纯,故B正确;
C.石灰石、石英和纯碱是制备玻璃的主要原料,故C正确;
D.高炉炼铁原理,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生成铁,还原剂为一氧化碳,所以D选项是错误的。
故答案选D。
【点睛】本题考查较为综合,涉及工业生产的考查,侧重于化学与生产、生活以及化学对工业生成的指导意义,主要相关基础知识的积累。
7.下列实验操作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加热使I2升华,可除去铁粉中的I2
B.电解熔融的氯化铝,可制备铝单质
C.加入足量氨水,充分振荡、过滤,可除去硫酸铜溶液中的硫酸铝杂质
D.将饱和FeCl3溶液逐滴加到沸水中继续煮沸至液体呈红褐色,可制备Fe(OH)3胶体
A项,加热时,碘与铁反应;
B项,氯化铝为共价化合物,熔融的氯化铝不导电;
C项,铜离子、铝离子均能与氨水反应生成沉淀;
D项,将饱和FeCl3溶液逐滴加到沸水中继续煮沸至液体呈红褐色的分散系为Fe(OH)3胶体。
【详解】A项,加热时,碘与铁反应,不能用加热的方法除杂,A错误;
B项,氯化铝为共价化合物,熔融的氯化铝不导电,应电解熔融氧化铝制备铝单质,B错误;
C项,铜离子、铝离子均能与氨水反应生成沉淀,无法达到除杂的目的,C错误;
D项,将饱和FeCl3溶液逐滴加到沸水中继续煮沸至液体呈红褐色,可以制备出Fe(OH)3胶体,D正确;
正确选项D。
8.下列有关文献记载中涉及的化学知识表述不正确的是
A.“以曾青涂铁,铁赤色如铜”说明我国古代就掌握了“湿法冶金”技术
B.“墙塌压糖,去土而糖白”中的脱色过程发生了化学变化
C.“丹砂烧之成水银,积变又还成丹砂”讲的是单质与化合物之间的互变
D.“煤饼烧蛎房成灰(蛎房即牡蛎壳)”中灰的主要成分为氧化钙
【答案】B
A.铁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生成铜和硫酸亚铁,属于化学反应;
B.黄泥具有吸附作用,来吸附红糖中的色素,是物理变化;
C.硫化汞加热分解为硫和汞,遇冷后又化合为硫化汞,属于化学变化;
D.牡蛎壳为贝壳,主要成分为碳酸钙,碳酸钙灼烧生成氧化钙。
【详解】铁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生成的铜附着在铁的表面,同时生成硫酸亚铁溶液,说明我国古代就掌握了“湿法冶金”技术,A正确;
黄泥具有吸附作用,可以采用黄泥来吸附红糖中的色素,以除去杂质,是物理变化,B错误;
丹砂为硫化汞,不稳定加热分解为硫和汞,温度降低时,又可以发生化合反应生成硫化汞,讲的是单质与化合物之间的互变,C正确;
牡蛎壳为贝壳,主要成分为碳酸钙,碳酸钙灼烧生成氧化钙,所以“煤饼烧蛎房成灰(蛎房即牡蛎壳)”中灰的主要成分为氧化钙,D正确;
9.下列除杂方案错误的是
选项
被提纯的物质
杂质
除杂试剂
除杂方法
A.
CO(g)
CO2(g)
NaOH溶液、浓H2SO4
洗气
B.
NH4Cl(aq)
Fe3+(aq)
NaOH溶液
过滤
C.
Cl2(g)
HCl(g)
饱和食盐水、浓H2SO4
D.
Na2CO3(s)
NaHCO3(s)
--
灼烧
A.AB.BC.CD.D
A项,CO2会和NaOH溶液反应而CO不与NaOH溶液反应;
B项,NH4+、Fe3+均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C项,HCl气体极易溶于水,Cl2在饱和食盐水中溶解度很小;
D项,Na2CO3性质稳定,NaHCO3不稳定,受热分解。
【详解】A项,CO2会和NaOH溶液反应而CO不与NaOH溶液反应,所以可用NaOH溶液以洗气的方法除去CO2,再通过浓H2SO4溶液除去水蒸气,故A项正确;
B项,氢氧化钠溶液与Fe3+生成Fe(OH)3沉淀,但是氢氧化钠溶液也会和NH4+反应生成弱碱NH3∙H2O,不能达到除杂的目的,故B项错误;
C项,HCl气体极易溶于水,Cl2在饱和食盐水中溶解度很小,所以可以通过饱和食盐水和浓硫酸通过洗气的方法除去HCl气体,从而达到提纯的目的,故C项正确;
D项,Na2CO3灼烧无变化,NaHCO3灼烧会分解生成Na2CO3、H2O和CO2,H2O和CO2以气体形式逸出,所以可通过灼烧除去NaHCO3,故D项正确;
正确选项:
B。
10.海洋中有丰富的食品、矿产、能源、药物和水产资源,下图为海水利用的部分过程,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学&
科&
网...学&
网...
A.制取NaHCO3的反应是利用其溶解度小于NaCl和NH4Cl
B.①粗盐提纯中除去杂质离子Mg2+、Ca2+、SO42-时,必须先除Ca2+后除SO42-
C.在工段③、④、⑤中,溴元素均被氧化
D.工业上通过电解饱和MgCl2溶液制取金属镁
A.往精盐溶液中通氨气,得沉淀,据此解答;
B.先用过量的氯化钡除去SO42-,再用碳酸钠除去Ca2+及Ba2+,以此分析;
C.第④步中,溴元素被还原;
D.工业上采用电解熔融氯化镁的方法制取金属镁。
【详解】A项,制取NaHCO3的反应是利用其溶解度比较小,故A项正确;
B项,先用过量的氯化钡除去SO42-,再用碳酸钠除去Ca2+及Ba2+,所以应先除除SO42-后除Ca2+,故B项错误;
C项,第③、⑤步骤,溴元素被氧化,第④步骤,Br2+SO2+2H2O=2HBr+H2SO4,溴元素被还原,故C项错误;
D项,电解饱和MgCl2溶液制得的是Cl2和H2,工业上通过电解熔融状态的MgCl2制取金属镁,故D项错误。
11.碳酸铜和碱式碳酸铜均可溶于盐酸,转化为氯化铜。
在高温下这两种化合物均能分解成氧化铜。
溶解28.4g上述混合物,消耗1mol/L盐酸500mL。
灼烧等质量的上述混合物,得到氧化铜的质量是
A.35gB.30gC.25gD.20g
碳酸铜和碱式碳酸铜均可溶于1mol/L500mL盐酸,转化为氯化铜,根据氯原子守恒可求出氯化铜的物质的量;
在高温下,碳酸铜和碱式碳酸铜这两种化合物均能分解成氧化铜,氧化铜固体中铜原子的量等于氯化铜中铜原子的量,据此解答。
【详解】混合物溶于盐酸,生成氯化铜。
n(HCl)=1×
0.5=0.5mol,则根据氯原子守恒可知,氯化铜的物质的量是0.5/2=0.25mol,则铜原子的物质的量是0.25mol;
在高温下,碳酸铜和碱式碳酸铜这两种化合物均能分解成氧化铜,根据铜原子守恒规律可知,最终生成的氧化铜是0.25mol,质量是0.25mol×
80g/mol=20g;
1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向Na2CO3溶液中逐滴加入HCl,直到不再生成CO2气体为止,在此过程中,溶液中的HCO3-浓度变化是先变大后变小(溶液体积变化均忽略不计)
B.向NaHCO3溶液中加入Ba(OH)2固体,CO32-的浓度变化先变大后变小(溶液体积变化均忽略不计)
C.有含0.2molNa2CO3和含0.3molHCl的两种溶液:
①将Na2CO3溶液逐滴滴入HCl溶液中;
②将HCl溶液逐滴滴入Na2CO3溶液中;
①②两种操作生成的CO2体积之比为3∶2
D.将等质量的Na2O和Na2O2样品分别放入等量的水中,所得溶液的质量分数分别为a%和b%,则a、b的关系是:
a=b
A.向Na2CO3溶液中逐滴加入HCl,碳酸钠首先转化为碳酸氢钠,然后碳酸氢钠与盐酸反应,因此在此过程中.溶液中的HCO3-浓度变化是先变大后变小(溶液体积变化均忽略不计),A正确;
B.向NaHCO3溶液中加入Ba(OH)2固体,首先生成碳酸钡和碳酸钠,继续加入氢氧化钡,碳酸钠转化为碳酸钡,所以CO32-的浓度变化是先变大后变小(溶液体积变化均忽略不计),B正确;
C.有含0.2molNa2CO3和含0.3molHCl的两种溶液:
①将Na2CO3溶液逐滴滴入HCl溶液中立即产生CO2,物质的量是0.15mol;
②将HCl溶液逐滴滴入Na2CO3溶液中,碳酸钠首先转化为碳酸氢钠,然后碳酸氢钠与盐酸反应,生成CO2是0.1mol,因此①②两种操作生成的CO2体积之比为3:
2,C正确;
D.设质量都为1g,水的质量分别为mg,则
Na2O+H2O=2NaOH△m
1mol2mol62g
1/62mol1/31mol1g
溶质的质量为40/31g,溶液的质量分数分别为
2Na2O2+2H2O=4NaOH+O2↑△m
2mol4mol124
1/78mol1/39mol64/78g
溶质的质量为40/39g,溶液的质量分数分别为
由于31m+31<39m+32,所以a%>b%,即a>b,D错误,答案选D。
【考点定位】考查钠及其化合物性质、计算等
【名师点晴】该题综合性强,难度较大。
分析Na2CO3和NaHCO3的混合溶液与盐酸反应的先后顺序:
在Na2CO3和NaHCO3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盐酸,盐酸先与何种物质反应,取决于CO32-和HCO3-结合H+的难易程度。
由于CO32-比HCO3-更易于结合H+形成难电离的HCO3-,故盐酸应先与Na2CO3溶液反应。
只有当CO32-完全转化为HCO3-时,再滴入的H+才与HCO3-反应。
13.下列实验对应的现象及结论均正确且两者具有因果关系的是
实验
现象
结论
向足量含淀粉的FeI2溶液中滴加2滴氯水
溶液变蓝
还原性:
I―>Fe2+
白铁皮(镀锌铁)出现刮痕后浸泡在饱和食盐水中,一段时间后滴入几滴K3[Fe(CN)6]溶液
无明显现象
该过程未发生原电池反应
向FeCl2溶液中加入足量Na2O2粉末
出现红褐色沉淀和无色气体
FeCl2溶液部分变质
SO2通入BaCl2溶液,然后滴入稀硝酸
白色沉淀,白色沉淀不溶于稀硝酸
所得沉淀为BaSO3,后转化为BaSO4
A.氯水先氧化碘离子,碘单质遇淀粉变蓝;
B.锌比铁活泼,锌作负极失电子,铁作正极不失电子;
C.过氧化钠具有强氧化性,可氧化亚铁离子;
D.SO2通入BaCl2溶液中不反应,硝酸具有强氧化性,会把+4价硫氧化为+6价,生成硫酸钡沉淀。
【详解】A.氯水先氧化碘离子,碘单质遇淀粉变蓝,则由现象可以知道还原性:
I->Fe2+,所以A选项是正确的;
B.锌的活泼性大于铁,因此锌作负极失电子,而铁被保护,发生了原电池反应,但溶液中无亚铁离子,所以一段时间后滴入几滴K3[Fe(CN)6]溶液无明显现象,故B错误;
C.过氧化钠具有强氧化性,加入足量Na2O2粉末可将亚铁离子全部氧化,则不能说明FeCl2溶液部分变质,故C错误;
D.SO2通入BaCl2溶液中不反应,然后滴入稀硝酸将SO2氧化为SO42-直接生成硫酸钡沉淀,没有亚硫酸钡沉淀,现象不合理,故D错误。
所以A选项是正确的。
【点睛】SO2通入BaCl2溶液中不反应,若向混合溶液中通入氨气或加入氢氧化钠溶液,中和了酸,生成亚硫酸钡白色沉淀;
若混合溶液中通入二氧化氮或加入硝酸溶液、双氧水等强氧化性试剂,二氧化硫被氧化为硫酸根离子,生成硫酸钡白色沉淀。
14..某同学利用下列实验探究金属铝与铜盐溶液反应: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由实验1可以得出结论:
金属铝的活泼性弱于金属铜
B.溶液中阴离子种类不同是导致实验1、2出现不同现象的原因
C.实验2中生成红色物质的离子方程式:
Al+Cu2+→Al3++Cu
D.由上述实验可推知:
用砂纸打磨后的铝片分别与c(H+)均为0.2mol/L的盐酸和硫酸反应,后者更剧烈
A项,根据实验2即可推翻由实验1得到的结论;
B.溶液中阳离子均为铜离子,阴离子分别为氯离子和硫酸根离子,阴离子种类不同导致实验现象不同;
C.方程式没有配平;
D.含有氯离子的铜盐与铝反应剧烈。
【详解】A项,实验1虽然没有明显现象,但并不能说明铝的活泼性弱于铜,只能说明试管1内没有反应发生,再结合实验2即可推翻仅由实验1得到的结论,故A项错误;
B项,由图中实验1和实验2对比可知,两者之间唯一的变量就是阴离子种类不同,因此阴离子种类不同就是实验现象不同的原因,故B项正确;
C项,方程式未配平,应为:
2Al+3Cu2+=2Al3++3Cu,故C项错误;
D项,c(H+)均为0.2mol/L的盐酸和硫酸,由B项分析可知氯离子会促进铝的反应,因此前者更剧烈,故D项错误;
更剧烈
15.为了探究金属单质M与盐溶液的反应,某同学进行了下列实验,实验过程及现象如图所示,结合实验现象判断该同学得出的下列结论中正确的是
A.向滤液中滴加盐酸的实验现象是产生白色沉淀
B.滤渣可能是两种单质的混合物
C.滤渣在足量的稀硝酸中能完全溶解
D.加入的金属M可能是镁或钠
充分反应后得到无色溶液,说明硝酸铜和硝酸银已经完全反应;
向滤渣中加入稀盐酸,产生无色气体,说明滤渣中含有金属M,即金属M是过量的;
向滤液中滴加稀盐酸时,不可能产生白色沉淀,因为能和氯离子结合成白色沉淀的只有银离子,滤液中不含有银离子。
【详解】A、向滤液中滴加盐酸的实验现象不可能是产生白色沉淀,因为滤液中不含有银离子,加入稀盐酸时,不可能产生白色沉淀,故A错误;
B、滤渣中一定含有单质银、铜和M,故B错误;
C、滤渣中一定含有单质银、铜和M,M活泼些大于铜和银,所以滤渣在足量的稀硝酸中能完全溶解,故C正确;
D、加入的金属M不是单质钠,因为钠和硝酸银、硝酸铜溶液的反应是钠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氢气,氢氧化钠和铜离子、银离子生成沉淀,加入盐酸无气体生成,故D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了化学实验分析,实验现象是物质之间相互作用的外在表现,因此要学会设计实验、观察实验、分析实验,为揭示物质之间相互作用的实质奠定基础。
16.用4种溶液进行实验,下表中“溶液”与“操作及现象”对应关系错误的是()
溶液
操作及现象
Ca(OH)2溶液
通入CO2,溶液变浑浊,继续通CO2至过量,浑浊消失,再加入足量NaOH溶液,又变浑浊
NaAlO2溶液
通入CO2,溶液变浑浊,继续通CO2至过量,浑浊消失
Ca(ClO)2溶液
通入CO2,溶液变浑浊,再加入品红溶液,红色褪去
CaCl2溶液
通入CO2,溶液没有明显变化,再通入氨气,溶液变浑浊
A、发生Ca(OH)2+CO2=CaCO3↓+H2O,CaCO3+CO2+H2O=Ca(HCO3)2,Ca(HCO3)2+2NaOH=CaCO3↓+2Na2CO3+2H2O三个反应;
B、发生2NaAlO2+CO2+3H2O=2Al(OH)3↓+Na2CO3,Na2CO3+CO2+H2O=2NaHCO3两个反应;
C.发生Ca(ClO)2+CO2+H2O=CaCO3↓+2HClO,HClO具有强氧化性,能把品红漂白;
D.氨水溶液显碱性,CO2和CaCl2与氨气共同作用,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铵。
【详解】A、发生Ca(OH)2+CO2=CaCO3↓+H2O,CaCO3+CO2+H2O=Ca(HCO3)2,Ca(HCO3)2+2NaOH=CaCO3↓+2Na2CO3+2H2O,故A说法正确;
B、2NaAlO2+CO2+3H2O=2Al(OH)3↓+Na2CO3,继续通CO2至过量,Al(OH)3不溶于碳酸,沉淀不消失,故B说法错误;
C、发生Ca(ClO)2+CO2+H2O=CaCO3↓+2HClO,HClO具有强氧化性,能把品红漂白,颜色褪去,故C说法正确;
D、CO2不与CaCl2反应,但通入NH3后,溶液显碱性,生成NH3·
H2O,NH3·
H2O与CO2反应生成(NH4)2CO3,CO32-+Ca2+=CaCO3↓,故D说法正确;
17.向含1molHCl和1molMgSO4的混合溶液中加入1mol·
L-1Ba(OH)2溶液,产生沉淀的物质的量(n)与加入Ba(OH)2溶液体积(V)的关系图正确的是
加入氢氧化钡后,立即生成硫酸钡沉淀。
当溶液中的氢离子被中和后,再生成氢氧化镁沉淀。
中和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