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临沭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docx
《山东临沭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临沭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山东临沭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
高一年级期末教学质量抽测试题
语文
第I卷 阅读题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网络用语拉低了社会格调吗?
《别让粗鄙网语拉低文化品位》一文提出,当前网络热词“不乏‘尼玛’‘撕逼’之类格调低下、有伤风化的粗部化网语”“低俗、粗鄙的网语大行其道,对汉语的纯净和美感造成伤害的同时也拉低了社会的文化品位”。
因此,必须“捍卫汉语言文化的圣洁,对网语要甄别与规范”。
这种“原则性”的指导隔段时间就有人重提,这次是把严重性上升为维护“汉语言文化的圣洁”。
去年一篇文幸《媒体用语要有“三条线”》则把这个问題提高到了捍卫“五千年灿烂文明的文化”的高度。
然而,这种高屋建瓴的批判似乎注定解决不了问题,因为它没有弄清楚造成这种“污染”的到底是新词还是运用新词的人。
如果造成污染的是新词,在网上对之进行审查、过滤和删除,便能起到禁止的效果。
如果造成污染的是运用新词的人,那么事情另当别论了。
问題的关键是如何以理服人,让他们打心底自觉避免使用。
语言是出于表意和传情的需要,并为之服务的工具。
需要是发明之母,钱行禁止一些新词,就会有别的新词创造出来。
主张对语言进行审查和管控的人们对语言的基本特点缺乏认识,那就是语言来自于人,除了表意和传情,日常用语还是一种社会行为。
使用没格调热词的人并不是不知道没格调,而是根本就不在乎那个,或是有意要反抗。
这就像“文革”时,许多人开口就用“大老粗”的语言,这是一种对资产阶级及其文化的“造反”行为。
社会上的“哥们语言”。
也是一样,那些油里油气、流紙气十足的语言会让“文明人”听着觉得不顺耳,甚至反感。
但又如何?
这些语言可以看作是社会边緣人、受漢视者用来当作一种逆反行为,你能用“汉语言文化的圣洁”或“五千灿烂文化”去教化他?
人类学家马林诺斯基最早从社会行为角度来看待语言运用。
他从人类学的角度提出,语言是人麥与人群活动的一种方式。
需要“抓住说话者的观点和他们与生活的关系,了解他们对世界的看法”。
我们在遇到与自己不同的语言人群时,必须设身处地地理繂他们的语言一一把这种理解放在原来的文化位置上。
语言学家奥斯汀把“言语行为”分为三种:
言内行为、言外行为和言后行为。
在语言中,格调是一种不确定的“言后行为为表现格调而表现格调,反而会让人觉得是在装腔作势。
主张禁绝低格调”网语的论点也有其“言后行为”的一面,它的效果也是不确定的有的人会觉得义正辞严;有的人则会觉得那是自以为是;更有人会觉得那是假装高南。
因此,自爱、自重之人一般不会拿这个问题来大做道德文幸。
(《中国新闻周刊》2017年05期有删改)
1.对于“杜绝粗鄙化网络语言”,下列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A.通过技术对网络语言进行审查、过滤和删除,可以禁止那些造成污染的粗郧化网络新词。
B.强行禁止使用粗鄙化的网络语言不一定有效,粗鄙化的网络语言满足了一些网友传情和表意的需要。
C.在遇到我们不能理解的粗鄙网语时,要多从对方的角度理解他的语言文化,才能够尽量避免造成误解。
D.只有做到以理服人,让使用者自觉避免使用粗鄙网语,才能从根本上杜绝网络语言的粗鄙化。
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别让粗鄙网语拉低文化品位》《媒体用语要有“三条线”》等文章,反映了其作者对语言的基本特点缺乏认识。
B.“文革”时的“大老粗”语言和社会上的“哥们儿语言”,都可能是特定人群的一种叛逆行为,即使反感也不见得能够杜绝。
C.粗鄙的语言使用者根本不在乎格调,单纯从文化层面教化去纠正他们不使用粗鄙语言的做法,是没有用的。
D.自重、自爱之人不会一味从道德层面批判“低格调”网络语言,这是因为他们知道这是一种不确定的言后行为。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网络语言的粗鄙化趋势伤害了汉语的纯净和美感,拉低了当代社会的文化品位,所以引发一些人来捍卫汉语言文化的圣洁。
B.虽然不断有文章对粗鄙化网语现象进行批判,但这些批判可能无法解决问题,因为批判者没有搞清楚问题的根源所在。
C.马林诺斯基最早从社会行为角度提出,只要抓住说话者的观点和他们与生活的关系,了解他们对世界的看法,就能了解其语言。
D.—味地主张禁绝“低格调”网语可能会被认为是为了表现格调而表现格调,这不伹不能解决问题,反而容易让人感觉是在装腔作势。
【答案】1.C2.D3.C
【解析】
1.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对文章重要语句的理解。
C项,答非所问。
点睛:
这类题目题干一般是“下列关于……的论述不正确的一项是”或者“正确的一项是……”,答题时注意分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
2.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题干“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答题关键词“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题中D项,原因分析错误,“不确定的言后行为”是奥斯汀的观点而非“他们”。
3.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概括信息的能力。
论述类文体阅读的命题主要从概念、判断、推理三个角度命题,概念注意“答非所问”“内涵、外延不准”“误划类别”“张冠李戴”;判断类注意“范围不当”“偷换概念”“曲解文意”;推理注意“强加因果”“强行推理”等错误。
答题的关键是审清题干、找准区位、对读原文、寻找细微的差别。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题中C项,曲解文意。
“只要……就”的逻辑关系与原文不符。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陶渊明字元亮,或云潜,字渊明,浔阳柴桑人也。
曾祖低,晋大司马。
渊明少有高趣,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群,任真自得。
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时人谓之实采。
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
州召主簿,不就。
躬耕自资,遂抱赢疾。
江州刺史檀道济往候之,偃卧疮银有日矣。
道济谓曰:
“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若此”对曰:
“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
”道济馈以粱肉,麾而去之。
后为镇军、建威参军,谓亲朋曰:
“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
”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
岁终,会郡遣督邮至县,吏请曰:
“应束带见之。
”渊明叹曰:
“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
”即日解绶去职,赋《归去来》。
征著作郎,不就。
江州刺史王弘欲识之,不能致也。
渊明尝往庐山,弘命渊明故人庞通之赍酒具于半道粟里(地名)邀之。
渊明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舁篮舆,既至,欣然便共饮酌。
俄顷弘至,亦无迕也。
先是颜延之为刘柳后军功曹,在浔阳与渊明情款,后为治安郡,经过浔阳,日造渊明饮焉。
每往必甜饮致醉。
弘欲遨延之坐,弥日不得。
延之临去,留二万钱与渊明,渊明悉遣送酒家,稍就取酒。
尝九月九日出宅边菊丛中坐,久之,满手把菊,忽值弘送酒至,即便就酌,醉而归。
渊明不解音律,而蓄无弦琴一张,每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
贵贱造之者,有酒辄设。
渊明若先醉,便语客:
“我醉欲眠,卿可去其真率如此。
那将尝斧之,值其酿熟,取头上葛巾漉酒,漉毕,还复著之。
嘉四年,将复征命,会卒,时年六十三。
世号“靖节先生”
(萧统《陶渊明传》)
4.下列加点饲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况:
比方B.道济馈以粱肉馈:
赠送
C.征著作郎,不就就:
成功D.郡将尝侯之侯:
拜访
5.下巧对文中加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若此
B.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若此
C.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若此
D.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若此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陶潜博学多识,擅长写作文章。
他的《五柳先生传》中的五柳先生安贫乐道,这—形象被当时人认为是他自己的真实写照;他在辞去彭泽令时作了《归去来兮辞》。
B.陶潜仕途短暂。
因亲人去世,家里贫穷,去做了州祭酒,但不能胜任这个职务,不久,就解职回家,此后,还担任过镇军、建威参军、彭泽令等职。
C.陶潜清高不群。
他不接受江州刺史檀道济的馈赠,起初也不愿意同江州刺史王弘交往,更不愿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
D.陶潜任真自得。
他曾将颜延之赠送的二万钱全都送至酒家;有时坐在菊花丛中,有时抚弄无弦琴寄托情感;如果自己喝醉,就叫客人先回去。
7.翻译
(1)贵贱造之者,有酒辄设。
渊明若先醉,便语客:
“我醉欲眠,卿可去。
(2)是故无贵无贱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3)武帝嘉其义,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因厚赂单于,答其善意。
【答案】4.C5.B6.B
7.
(1).来拜访的人不论贵贱,只要有酒,就招待他们。
陶渊明如果先喝醉,就告诉客人:
“我喝醉了要睡觉,你可以走了。
”
(2)因此,无论高低贵贱,无论年长年幼,道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所在的地方。
(3)汉武帝赞许他这种合乎情理的做法,于派遣苏武以中郞将的身份,让他持节出使匈奴,护送扣留在汉朝的匈奴使者,顺便(趁机)送给单丁很丰厚的礼物,以回报他的好意。
【解析】
4.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
将句子带入原文中翻译,C项“征著作郎,不就”,在原文中的意思是“朝廷征聘他为著作郎,没有前去任职”,所以“就”,上任,任职。
5.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断句能力。
首先结合语境理解划线句的意思,本句在原文中的意思是:
贤人处事,朝廷无道就隐居,政治开明就出来做官。
如今你生在开明盛世,为什么如此糟践自己呢?
其中注意结合文言文行文的习惯,也可借助标志词,如“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句式对称)。
6.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
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墓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
B项,做州祭酒,忍受不了官场琐事,自曰弃官冋家。
点睛:
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
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
先审清题干,然后将各个选项放回原文,查对正误。
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
7.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文言翻译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同时注意字字落实。
翻译后的句子要通顺,不能出现病句。
第一句得分点:
“造”“辄”“去”及句子大意;第二句得分点:
“是故”“无”“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及句子大意;第三句得分点:
“嘉”“遣”“匈奴使留在汉者”“因”“赂”及句子大意。
参考译文:
陶渊解字元亮,有人说他叫陶潜,字渊明;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
他的曾祖父陶侃,是晋朝的大司马(官职名)。
陶渊明少年时就有很高的志向,博学多识,擅长写文章,聪颖洒脱,卓尔不群,任性率真,清高自负,曾经著作《五柳先生传》自比,当时的人称这本书为实录。
孝敬老人。
家里很穷,被起用任命为州祭酒(官职名),忍受不了官场琐事,不久,自己弃官回家了。
州郡召他担任主簿,没有前去任职。
亲自耕种自給自足,得了疾病。
江州刺史(官职名)檀道济前去探望他陶渊明卧床挨饿好几天了。
檀道济说:
“贤人处事,朝廷无道就隐居,政治开明就出来做官。
如今你生在开明盛世,为什么如此糟践自己呢?
”陶渊明回答说:
“我怎敢充当贤人,我的志向比不了他们。
”檀道济送给他们粮食和肉,都被他扔掉了
后来担任镇军、建威参军(官职名),陶渊明对亲戚朋友说“我打算弹琴唱歌过隐居的生活,可以吗?
”当政者听说后,调任他为彭泽县令。
年终,恰逢州郡派督邮(官职名)到彭泽县,下属请示陶渊明说:
“您应该装束整齐穿官服面见他。
”陶渊明叹气说:
“我不能为五斗米(这些俸禄)弯腰(丧失尊严),小心谨慎地为乡下的小人做事啊!
”当天黄昏就解下官印辞去官职,写了一篇《归去来》赋。
朝廷征聘他为著作郎(官职名),没有前去任职。
江州刺史王弘打算和他结交,却请不动他,陶渊明曾经去庐山,王弘让陶渊明的老朋友庞通之准备酒席,在半路田地间邀请他。
陶渊明脚上有病,让一个门生和两个儿子交替抬轿,到了以后,欣然和庞通之一同饮酒。
不一会王弘到了,陶渊明也没有起身。
起初颜延之(人名)担任刘柳后军功曹(官职名),在浔阳和陶渊明有交情,后来到治安郡做官,经过浔阳(地名),常常到陶渊明的住所饮酒。
每次去,都要畅饮直到喝醉。
王弘打算邀请颜延之赴宴,整天都找不到。
颜延之临调走的时候,留下二万钱给陶渊明,陶渊明全部送给酒店,以便来就能喝酒。
曾经在九月九日那天在房子边上的菊花丛中闲坐,时间长了,采了一手菊花,忽然赶上王弘送酒来了,随即就喝,喝醉才回去。
陶渊明不懂音律,却保存了一张无弦琴,每次喝酒,都弹拨一番寄托心意。
来拜访的人不论贵贱,只要有酒,就招待他们。
陶渊明如果先喝醉,就告诉客人:
“我喝醉了要睡觉,你可以走了。
”他的天真直率达到这种地步。
郡将(官职名)曾经来拜访他,正赶上他酿的酒糟熟了,陶渊明就用头上的葛巾筛酒,筛完,又把头巾扎在头上。
元嘉(南北朝宋文帝年号)四年将要接受朝廷征聘,恰好去世了,时年六十二岁。
世号叫做“靖节先生”。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登太白峰①
李白
西上太白峰,夕阳穷登攀.
太白②与我语,为我开天关③.
愿乘冷风去,直出浮云间.
举手可近月,前行若无山.
一别武功④去,何时复更还?
【注】①太白峰,在今陕西武功县南九十里,南连武功山.李白于天宝元年(742)应诏入京时,可谓踌躇满志.但是,由于朝廷昏庸,权贵排斥,他的政治抱负根本无法实现.②太白,太白星。
③天关,作者想象中的天界门户。
④武功,武功山。
8.“太白与我语,为我开天关”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诗句赏析。
9.“愿乘冷风去,直出浮云间。
举手可近月,前行若无山”这几句作者表达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8.拟人,太白星同他攀谈,并愿意为他打开大世界门户。
以虚写实。
作者没有直接刻画太白峰的高峻雄伟,只是写他和太白星倾谈的情景,就生动鲜明地表现出太白峰高耸入云端雄姿。
9.
(1)幻想神游天界,远离人世,表现出作者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之情。
(2)理想不得实现、不被重用的苦闷之情。
(3)追求个性的自由发展,对光明理想世界的憧憬之情。
【解析】
8.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赏析诗词的手法。
“太白与我语,为我开天关。
”意思是太白星对他倾诉衷情,告诉他,愿意为他打开通向天界的门户。
诗人好象在向明月这个知心朋友问候,共叙欢情。
而在这首诗里,太白星则主动问好,同他攀谈,并愿为之“开天关”。
在这里,李白并没有直接刻划太白峰的高峻雄伟,只是写他和太白星侧耳倾谈,悄语密话的情景,就生动鲜明地表现出太白山高耸入云的雄姿。
这是一种化实为虚,以虚写实的手法。
点睛:
分析文学作品的表现手法应从以下四方面考虑:
表达方式:
叙事、议论、描写(细节、动静、虚实、正侧、白描、场景、衬托)、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修辞手法:
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和反问等;写作手法:
渲染、烘托、对比、衬托、象征、联想、想象、比兴、化用典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以及情景关系(触景生情、以情驭景、情景交融、乐景衬哀情、哀景衬哀情);结构技巧:
抑扬、卒章显志。
9.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诗人的情感。
“愿乘泠风去,直出浮云间”,诗人飘飘然有出世之思。
“愿乘泠风去”,化用《庄子·逍遥游》“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语意。
“举手可近月,前行若无山。
”诗人满怀豪情逸志,飞越层峦迭嶂,举起双手,向着明月靠近飞升,幻想超离人间,摆脱尘世俗气,追求个性的自由发展,到那光明理想的世界中去。
以上四句,意境高远,想象奇特,形象瑰玮,艺术构思新颖,充满积极浪漫主义精神。
(三)名篇名句默写
1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写古代英雄叱咤风云、驰骋疆场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
(2)李白《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山势高险,即便是善飞的黄鹤、轻捷的猿猴都很难越过
(3)《琵琶行》一诗中从侧面用周围船上的反应用来供托琵琶女演奏技艺高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4)《劝学》中以雕刻为喻,强调学习应当坚持,说明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李清照的《声声慢》词宁说天气变化无常,忽热忽冷,人最难调养身体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金戈铁马
(2).气吞万里如虎(3).黄鹤之飞尚不得(4).猿猴欲度愁攀缘(5).东船西舫悄无言(6).唯见江心秋月白(7).锲而不舍(8).金石可镂(9).乍暖还寒时候(10).最难将息
【解析】试题分析:
名句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
注意重点字的写法。
如“戈”“尚”“猱”“攀援”“舫”“唯”“锲”“镂”理解字义去记忆。
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黑锅
李培俊
小麦家的红公鸡丢了,一大早小麦打开鸡窝,那只紅公鸡率先钻出鸡窝,拍打着翅麻飞上墙头,撒过欢,落在榆树下的阴凉里,叨食着一葱棵肥大的榆钱。
可到了傍晚,鸡该进窝了,那只红公鸡却没影了,不见了。
小麦和朝晖两口子分头走出家门,在房前、屋后、路沟里寻找,两口子在家门口重新会合时,摇着头叹了口气。
这只公鸡是两口子的宝贝,火红火红的不带一点杂色,脖颈那儿有一圈金黄的毛羽,像戴了个金色的项圈。
红公鸡的叫声也很特别,纯净、清脆、嘹亮,那声咯咯咯,先高后低,中间拐个弯,然后长声扬起,尾声拖得特别长,有点女高音的味道。
红公鸡没了,丟了,夫妻俩的生活便少了许多乐趣。
晚上躺在床上,两口子唉声叹气一番,惋惜一番。
小麦说,你说,咱家的公鸡咋就去了呢?
朝晖说,可能让黄鼠狼拉走了吧。
小麦说,不像,要是野物吃了,总得留下点鸡毛啥的。
朝晖说,还有一种可能,那就是被人捉去吃了。
小麦挺身坐起,说,瞧我这脑子,咋没想到这回事呢。
接下来,两口子把村里人过了一遍筛子。
最后,两口子把焦点集中到王五身上。
王五是村里有名的穷汉,因为穷,老婆跟一个收中药材的外乡人跑了,一去10年没有踪影。
王五心凉了,地也不好好侍弄,收下的粮食仅够填饱肚子。
吃鸡子要煮要炖,煮了炖了就会有香味飘出来,正好抓个现行。
两口子半夜起身,偷偷摸摸到王五家附近。
王五已经睡了,屋里黑洞洞的不见一星灯光,隔着破窗户,能听见王五粗重的鼻鼾,长一声短一声的。
不过,两口子还是断定,红公鸡是被王五偷了,怕露馅,今天没煮没炖。
第二天一早,小麦路过王五门口,清清嗓子,骂起阵来。
小麦说,我家红公鸡被人逮去吃了,谁吃了让他口舌长疔疮,让他拉肚子。
小麦性子绵,不惯骂人,骂声显得有气无力,只是比往常说话声音大了点而已,而且脸还红着。
不大一会,王五家门口便围了不少人,小麦这种叫阵就大有深意了,有所指了,不然,咋没到别的地方骂?
大家的目光紧紧盯住王五房门。
王五出来了,王五问小麦,出了啥事?
咋都跑到我家来了?
小麦说,我家红公鸡让人吃了。
王五说,你家公鸡让人吃了,跑到我这儿骂啥?
小麦说,不吃盐不发渴,我骂偷鸡子的贼,你吃啥热呢?
王五说,你这是怀疑我了?
小麦说,谁吃谁知道!
小麦又把刚才骂人的话重复了一遍便草草收场。
下午三点多,二嫂匆匆跑到小麦家,说,应了!
应了!
小麦就问啥应了?
二嫂说,去村卫生所拿药,正碰上王五也去看病,你猜咋了?
他真拉肚子呢,人软得像根面条。
小麦却高兴不起来,二嫂一走,小麦对朝晖说,都是你,叫我骂人家咒人家,咒得王五真拉肚子了,看这事弄得!
朝晖脸上木木的,没说话。
小麦说,不就一只鸡子吗?
值几个,丢了咱再养,总比人家害病强吧。
朝晖说,病都骂出来了,你说咋办?
小麦说,拉肚子这病我有经验,光吃药不行,甜汤里打鸡蛋,最补肚子。
小麦进了厨房,概了一大碗甜汤,破进去两个鸡蛋,端給朝晖,说,事儿是你让惹的,你得送去。
朝晖很不情愿,小麦就把脸挂起来,说,你不去我也不逼你,今天晚上你睡沙发啊。
朝晖忙说,我去,我去。
王五也是有个性的人,小麦骂了他,让他很没面子,窝了一肚子火,王五越想越气,中午也没做饭,吃了一碗昨天的剩饭,把肚子吃坏了。
可他没有想到,朝晖竞送来一碗鸡蛋甜汤。
王五下决心找回小麦家的红公鸡,以证明自己的清白。
两天后,王五还真在小山一个洼地里找到了那只红公鸡,公鸡被野藤缠住脚了。
王五一阵狂喜,亮起巴掌,对着红公鸡虚挥一掌,说,我打死你个小东西,让老子挨驾背黑锅。
王五把红公鸡送到朝晖家,小麦接了,说朝晖,还不让五哥去屋里坐?
小麦还说;今天五哥别走了,我給炒几个菜,你哥俩喝二两。
菜端上桌,瓷盆里盛着的却是那只红公鸡。
王五说,小麦,你……你……小麦说,你啥呢,不就一只鸡子嘛,比人的情义还要紧?
(选自《小小说选刊》,有删节)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公鸡”是小说的线索,故事情节可以分为“丢鸡”“找鸡”“得鸡”“杀鸡”四个阶段,线索清晰,叙述井然有序。
B.王五是小说重点描述的人物之一,因为小麦家的公鸡丢失,他无端地背了偷鸡的黑锅,小说以“黑锅”为标题,表现了对他的同情和对小麦夫妇的批评。
C.小说篇幅短小,但人物形象十分鲜明,这主要得益于作者采用了对比、反衬的艺术手法,还有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社会环境描写等。
D.小麦夫妇猜测他们家的公鸡是王五偷走的,是因为王五既穷又不好好地侍弄土地,收的粮食只够填饱肚子。
E.写王五在一个佳地里找到了那只红公鸡,是为了说明王五做事认真,这既是情节的合理发展,又为下文写“杀鸡”做铺垫。
(2)简要分析“二嫂告诉小麦王五生病”这一情节在小说中的作用。
(3)结合小说情节,简要分析小麦的性格特点。
(4)小说结尾写“菜端上桌,瓷盆里盛着的却是那只红公鸡”,你认为这样安排结尾好还是不好?
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
(1)AD
(2)①情节方面:
这个情节使故事发生了逆转,矛盾冲突走向缓和,引出小麦做汤,朝阵送汤,王五寻鸡、送鸡,小麦宰鸡等一系列故事情节。
②人物方面:
为小麦、朝晖两人思想的转变提供契机,展现了小麦性格中善良的一面。
(3)①单纯。
简单推测,轻易怀疑王五是偷鸡贼。
②性情温和。
她“性子绵,不惯骂人”,她骂王五时羞得脸红。
③心地善良。
当她得知王五因挨骂得病之后,心中愧疚,还亲手做了鸡蛋甜汤,让朝晖送给王五。
④重情义。
五得病之后表现及最后杀鸡招待王五可以看出。
(4)(示例1)这样安排结尾好。
①从情节发展的角度看,前面小麦做汤,朝晖送汤,他们对王五的态度己经转变,王五又找到了这只鸡,因此杀鸡待客,既出人意料,也在情理之中;②从人物塑造的角度看,“参鸡待客”进一步表现了小麦朴实善良、重视乡情的个性。
(示例2)这样安排结尾不好。
①从情节发展角度看,丢鸡——找鸡——得鸡。
己经是一种圆满,费尽周折后失而复得的公鸡,转眼之间又被宰了,虽说是为了“情义”,但还是让人难以理解。
②以人物塑造的角度看,朴实的小麦夫妇把这只鸡放在重要的位置,前面用大量笔墨渲染这只公鸡是两人的宝贝,现在找到了,理应珍惜才对,所以“杀鸡”的情节不合理。
【解析】
11.试题分析:
本题综合考查文章的艺术特色。
题中A项文章并无“肖像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C项,“表现了对他的同情和对小麦夫妇的批判”E项,“是为了说明王五做事认真”不恰当。
点睛:
本题属于综合题。
考查的范围包括:
小说的主旨、情节构思、人物形象以及形象塑造的方法。
解答此类题的方法:
概括主要内容①读全文;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