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科专题讲座三农.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8232595 上传时间:2023-04-24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8.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政治学科专题讲座三农.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政治学科专题讲座三农.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政治学科专题讲座三农.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政治学科专题讲座三农.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政治学科专题讲座三农.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政治学科专题讲座三农.docx

《政治学科专题讲座三农.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政治学科专题讲座三农.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政治学科专题讲座三农.docx

政治学科专题讲座三农

2009届政治学科经济学部分(四)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

[学习提示]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关系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和放松。

近几年,“三农”问题的总体状况是农产品供小于求、价格上涨。

如果不改变这种状况,危及国民经济全局。

因此必须把坚持加强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作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

“三农”问题是一个热点话题,也是高考命题取材的主要对象,近几年的高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中,先后考过“农村的家庭联产承包经营责任制”、“农业的产业结构和农业的基础地位”、“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农村城市化”等。

今后再考“三农”问题的可能性依然很大。

 

基于以上考虑,这里把“三农”问题分三个专题介绍。

“三农”问题之一: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基本概况

一、农业的地位、特点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但同时也是弱质产业。

二、“三农”的基本现状

(一)成就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生产能力稳步提高,长期存在的农产品短缺现象已发生根本改变,过去农产品供不应求的状况已被供求平衡、丰年有余的状况所取代。

农业生产力水平已上了一个新台阶,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二)问题

1.“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的核心是收入问题。

当前,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是农民收入增长困难。

表现在:

(1)农民的收入增长幅度明显下降。

(2)农民来自农业的纯收入绝对额开始减少,现在农民人均纯收入中来自农业的收入不到一半。

(3)各地区农村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农民的收入差距很大。

(4)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很大。

(5)城乡居民的消费差距悬殊。

城乡居民的消费水平差距达6:

1。

这在整个世界范围内都不多见。

2.农业发展越来越受到资源和市场的双重约束。

制约我国农业生产的基本矛盾——资源不足,如耕地资源和水资源不足的情况还会长期存在,但目前最突出的问题,还是市场需求不足。

3.加入世贸组织将对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农业可能受到较大的冲击,农民增收的难度更大。

三、“三农”问题的成因

“三农”问题,归根到底是农业的生产力落后造成的。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

构成生产力的要素有生产资料(主要是使用什么样的生产工具)、劳动对象和劳动者,科技与管理也是生产力中的重要要素,它们通过对生产力的其它要素发生影响而起作用。

因此,要认清楚“三农”问题应从以下方面入手:

1.从生产资料(主要是生产工具)的角度来看,我国农业机械化尽管有较大发展,但总体上来讲,我国农业生产仍然处于依靠人力和畜力的小农业阶段。

而美国等发达国家实行的是机械化大农业。

可以说,入世后,我国农业与美国的竞争将是“牛VS飞机”的较量。

2.从劳动对象来看,我国农业生产主要存在三个问题:

(1)各类农作物的技术含量总体上较低。

我国农业科技有很大发展,水稻育种技术处于世界前列。

但更多的农作物的育种技术比较落后。

比如,原产于我国大豆,我国还是传统的育种技术,单位面积产量低,含油量低。

现在美国大豆采用了转基因技术,单位面积产量高,含油量高。

(2)农作物结构不合理。

消费是生产的动力和最终目的。

随着我国实现第二步走的战略目标,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已经先富起来,全国基本达到小康生活水平。

人们的消费需求正在发生根本性的变化,由“吃饱”转向“吃好”,由生存资料转向发展资料和享受资料。

然而,由于科技创新的滞后,我国农作物不能满足这一需求,不得不从国外进口农产品。

(3)农作物加工滞后。

对农作物进行加工,既能开拓新的市场,又能增加农村经济产值,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和农民增收问题。

然而,我国很多地方大多数农产品没有加工或很少加工,仍然停留在出售原材料和初级产品上。

3.从劳动者(市场主体)来看,在农村,由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长期占统治地位,商品经济不发达,劳动者的科学文化素质不高,他们缺乏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现代意识和能力。

乡镇企业素质不高,有一定规模又有品牌优势的龙头企业寥若晨星。

农村第三产业不发达,还没有形成产前、产中、产后的社会化服务体系。

我国农业生产基本上是粗放型经营。

4.从生产关系角度来看,目前,我国农村集体经济实行的是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这一体制具有极大的优越性。

但在一些地方却成了分散经营有余,统一经营不足,一些地方政府一谈到统一经营,就回到计划经济的老办法,越俎代庖,忽视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和发挥价值规律的作用,由此造成的问题是:

缺乏有竞争力的市场主体,分散经营的农户无法与跨国公司竞争。

5.从上层建筑角度来看,党和政府一直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各级党委和政府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扎实工作,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但以下几个方面却阻碍着“三农”问题的解决:

一是基层政府机构庞大,人浮于事,改革的滞后,乱收费现象存在,农民负担沉重。

二是法制不健全,政府管理不到位,不能有效地服务于经济建设。

例如,我国劳动密集型产品如水果蔬菜畜产品水产品等,在世界上占有比较优势,但由于法制不健全,管理不到位,一些地方的这些产品农药残留较高,达不到绿色产品的标准,无法挤入国际市场。

三是有些计划经济遗留下来制度阻碍着农村经济的发展。

如户籍制度,不利于人力资源的流动和城市化的发展。

我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仅低于发达国家75%的水平,而且比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还要低。

四、解决“三农”问题的基本对策

1.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解决“三农”问题。

2.基本目标是:

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农业(或“两高一优”),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增加农民收入,推进农业现代化。

3.基本措施有:

一靠政策(要进一步深化改革),二靠科教,三靠投入,四靠产业化,五靠乡镇企业,六靠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立、完善。

五、在今后一个时期,要重点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1.农民收入问题。

通过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农村就业结构调整、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等,千方百计促进农民增收。

2.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问题。

采取综合措施,推进农业“走出去”战略。

3.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

4.农业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问题。

在发展经济中,既要尊重经济规律,又要尊重自然规律。

5.完善国家对农业的支持保护体系。

加大对农业的投入,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

6.坚持以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作为小康建设的动力。

农民的创造与制度创新、科技创新结合,小康建设的步伐就会加快。

7.农村中小型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

一些公益性的基础设施建设,应纳入公共财政。

六、如何进行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

(一)从经济学角度分析

1.要面向市场。

结构调整要以市场为导向,使农业生产始终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

在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时,要尊重农民的市场主体地位,发挥农民在结构调整中的主体作用。

地方政府在进行组织协调时,要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反对滥用行政命令。

2.要发挥优势。

利用我国自然条件、生物资源丰富多样的特点,发挥各地的比较优势,发展最具竞争优势的农产品。

3.要依靠科技进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加强农业科学技术的研究,加速先进适用技术的转化与应用,切实把农业发展转移到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提高农业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4.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

分散的农户,粗放型的经营方式,是无法与国外大的农场主竞争的。

要培育龙头企业,采用“公司+农户”的形式,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采用集约型的经营方式。

要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实现农产品加工增值。

这些都有利于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有利于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从而提高农业经济效益。

5.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

各级政府要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组织引导农民进行结构调整,并提供服务、加强管理。

6.要努力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农业生产再不能以破坏生态为代价。

要节约、保护、合理利用水资源和土地资源,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促进生态脆弱地区再造秀美山川。

(二)从哲学角度分析

1.用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等知识分析说明,调整经济结构要从各地实际出发,遵循经济规律。

2.用联系的观点分析说明,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处理好城乡结构、地区结构农村各产业结构的关系。

3.用矛盾的观点分析说明,各地要根据自身的特点,发展特色经济。

4.用发挥主观能动性和按规律办事等知识,分析说明结构调整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

(三)从政治常识角度分析

用国家职能、国家机关组织和活动的原则、“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等知识,分析说明政府部门在结构调整的做法和作用。

(四)从地理学科角度分析

用农业生产发展需要考虑的主要条件,如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农业技术条件等、全球农业的发展趋势,如专业化、区域化、社会化、美国农业产业带等知识,分析说明我国进行结构调整应该从中借鉴哪些经验教训。

思考题:

1、为什么要重视解决“三农”问题?

 

2、从经济学分析应怎样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

 

3、从经济学分析应怎样走农业的“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道路”?

 

4、分别从哲学、政治学说明怎样重视、发展农业?

 

[精题导引]

材料一:

表1:

2001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及各产业增长表

产业

国内生产总值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增长率

7.3%

2.8%

8.7%

7.4%

表22001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增长情况和消费水平对照表

收入比上年增长

消费水平(恩格斯系数)

农村居民

4.2%

47.8%,比上年下降1.3%

城镇居民

8.5%

37.9%,比上年下降1.3%

注:

恩格斯系数是食品支出和整个消费支出的比值,系数越大,消费水平越低,系数越小,消费水平越高。

材料二:

皖西一山村,本来山青水秀,盛产竹木、草药、蘑菇等,村民引泉水进门,用的是“自来水”。

但这里迷信盛行,村民孩子生得多。

为了养活越来越多的人口,村民开始毁林开荒,砍树种粮。

渐渐地,青山变秃岭,“自来水”断流了,村民的生活困难了。

2001年春天,市里派来了工作组,与农民一起生活、劳动,带领群众学习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移风易俗。

工作组紧紧抓住“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这个关键问题,引导村民退耕还林,加强环境保护,并根据当地自然条件,种植草药、山菇、果树,办起了土特产加工厂,与几家公司签订协议,帮助村民解决市场、贷款、技术、种苗问题。

工作组还带来了市里提供的两万元扶贫开发资金,落实了退耕减税的政策,并进行了费税改革的试点,为一些青壮年劳动力在城里联系打工。

短短一年的时间,山村发生了显著变化。

村民们说:

“三个代表进山村,农民致富记党恩。

(1)表1、表2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和问题?

(2)结合材料二,谈谈保护环境的哲学意义。

(3)工作组是怎样实践“三个代表”的?

(4)结合材料说明应怎样解决农民增收的问题?

解析:

此题材料抓住了“三农问题”中的几个典型问题: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问题、坚持“三个代表”、农民增收、费税改革等。

围绕典型问题做文章,有利于提高训练效率。

答案:

(1)表1反映2001年我国经济保持了较快增长,但农业增长缓慢。

表2反映我国城乡居民收入都有增长,但农民居民收入增长率低。

城乡居民消费水平都有所提高,但农民消费水平较低。

(2)一事物与周围事物的联系是其存在和发展的条件。

该村破坏了原本优美的自然环境,结果村民的生活困难了。

后来他们退耕还林,加强了环境保护,丰富的自然资源为当地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3)中国共产党应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工作组帮助村民发展经济,代表了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工作组带领村民学知识、学技术,移风易俗,代表了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工作组进行费税改革实验,帮助村民增收致富,代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4)从根本上说,要调整农村、农业经济结构,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要坚持“少取、多予、放活”的方针,进行费税改革,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对农业的投入,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拓宽农民的就业渠道。

扩大退耕还林规模;推广和应用先进科技;因地制宜,发挥区城区较优势;落实好农村的各项政策;发展乡镇企业和农村的二、三产业。

“三农”问题之二:

增加农民收入

[问题探究]

一、农民增收困难

当前,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是农民收入增长困难。

表现在:

1.农民的收入增长幅度明显下降。

2.农民来自农业的纯收入绝对额开始减少,现在农民人均纯收入中来自农业的收入不到一半。

3.各地区农村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农民的收入差距很大。

4.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很大。

5.城乡居民的消费差距悬殊。

城乡居民的消费水平差距达6:

1。

这在整个世界范围内都不多见。

二、造成农民增收困难的原因

1.粗放型经营方式。

我国农业生产仍然处于依靠人力和畜力的以农户为单位的小农业阶段。

这些分散的农户是与小生产方式相适应的,多数采取的是粗放型经营方式,经济效率低,市场竞争力较差。

入世后,它不得不与发达国家的现代化大生产方式竞争,有人戏称,这是“牛与飞机”的较量。

2.乡镇企业发展乏力。

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前,乡镇企业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但是乡镇企业存在着先天不足,大多数乡镇企业技术装备落后,采取的是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

随着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变,乡镇企业的优势不复存在,竞争力逐渐下降,经济效益下滑,它难以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

我国还没有形成一批拥有知名品牌、有一定规模、有一定竞争力的龙头企业。

3.农产品技术含量低,结构不合理,加工滞后,缺乏市场竞争力。

4.市场体系的不健全制约着农村经济发展。

市场经济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健全的市场体系是市场经济发挥作用的重要条件。

我国为农业服务的生产资料市场、技术市场、金融市场、劳动力市场、信息市场等都不很健全,不能为农业的发展提供有效的产前、产中、产后的社会化服务。

5.从政府角度来看,政府是最重要的宏观调控的主体。

以下几个方面却阻碍着“三农”问题的解决:

一是基层政府机构庞大,人浮于事。

乱收费现象大量存在,农民负担沉重。

二是法制不健全,政府管理不到位,不能有效地服务于经济建设。

三是计划经济遗留下来制度阻碍着农村经济的发展。

如户籍制度,不利于人力资源的流动和城市化的发展,我国城镇化发展不快。

6.当前经济全球化步伐加快,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入世后,这些对我国农业和农民收入增长带来的影响更大。

三、重视农民增收问题的重要意义

增加农民收入,不仅关系到农村经济发展、农民生活改善和农村社会的稳定,而且关系到扩大内需方针的落实,关系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因此,解决农民增收问题,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而且是一个政治问题;不仅是眼前的事情,而且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

四、增加农民收入的措施

总的指导思想是“多予、少取、放活”。

多予,就是要加强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扩大退耕还林还草的规模,直接增加农民收入。

少取,就是要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切实减轻农民负担,让农民休养生息。

放活,就是要认真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把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充分发挥出来,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1.面向市场,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途径。

2.发挥优势。

利用我国自然条件、生物资源丰富多样的特点,发挥各地的比较优势,发展最具竞争优势的农产品。

3.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4.发展产业化经营,靠龙头企业带动增收。

5.积极扶持乡镇企业,促进农村二、三产业快速发展,增强乡镇企业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能力。

6.加快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充分发挥市场对促进农民增收的作用。

7.加快完善农产品出口服务体系,帮助企业解决出口中遇到的困难,努力扩大农产品出口。

8.搞好农村税费改革,切实减轻农民负担。

继续大力清理和取消农产品流通中不合理收费,进一步疏通农产品运销“绿色通道”,降低农产品运销成本。

9.积极引导和促进农民外出务工,扩大就业领域,拓宽增收渠道。

10.深化农村改革,积极推进农村经济体制和经营机制创新,完善农村政策,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把干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干变万化的大市场连接起来。

11.进—步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

[精题导引]

近几年我国粮食产量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情况

年份

1997

1998

1999

项目

粮食总产量(亿吨)

4.94

4.9

5.0

农民收入

比上年增加(元)

164

70

40

其中来自农业的增加(元)

73

-40

-61

注:

目前,我国粮食和其它农产品已由长期供不应求转为供大于求。

2000年粮食库存仍不断增加,平均价格已回落到1994年的水平。

材料一:

目前,我国每年生产饼干、糕点的优质专用小麦95%以上依赖进口,且其价格比普通小麦高出60%以上。

在发达国家,畜牧业占农业产值的40%--50%,而我国不到30%。

材料二:

据测算,每l元农产品,通过储藏,保鲜,加工处理,美国可增值3.72元,日本为2.2元,我国只有0.38元。

材料三:

据有关部门预测,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农业从业人员将减少996.2万人。

目前,我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只有36%,不仅低于发达国家75%的水平,而且比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还低。

运用所学的经济学知识,回答:

(1)图表(含注)说明了什么经济现象和问题?

(2)联系材料一、二、三说明如何解决上述问题?

解析:

这道试题所选材料抓住了“三农问题”的要害:

结构问题。

农民增收困难,原因之一是农产品结构中粮食种植与经济作物的矛盾、农产品生产与市场需求的矛盾;原因之二是农村经济结构中生产与加工的矛盾;原因之三是城乡结构中农业需求人数减少与农村人口比重过大的矛盾。

完成这道试题,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而且可以通过举一反三,加深学生对经济结构问题的理解和认识。

答案:

(1)近年来,随着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粮食生产连续丰收,我国长期存在的农产品短缺现象已经有了根本改变,过去农产品供不应求的现象已经被供求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状况所取代。

同时供求关系的变化,带来了农产品卖难、价格持续下跌、农民收入增长幅度下降、来自农业的收入连续出现负增长等新的矛盾。

这些情况表明,我国农业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2)要从根本上解决上述问题,必须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

一要根据市场需求多样化、优质化的要求,全面调整农作物品种和农业产业结构,加快畜牧业发展,努力提高农产品质量。

二要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农业产业化经营,实现农产品转化增值。

三是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和小城镇,提高城市化水平,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化,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更广阔的市场空间和新的增长动力。

[能力训练]

“入世”之初,山东大宗农产品出口全面受阻,经过一番艰苦努力,终于突出重围,2003年前5个月出口额比去年同期增长31%。

山东农业的发展,给我国农业应对“入世”、增加农民收入有着重要启示。

回答1-3题。

1.面对发达国家日益提高的“绿色壁垒”,一些地方政府按照国际市场需要及时修订农业标准,制定技术规范,对农民进行培训,形成了从田头到餐桌的标准化生产管理体系和质量监测体系。

这一应对策略表明,该地政府

A.具有一定的立法权力,坚持依法行政B.行使经济职能,为市场主体服务

C.行使文化职能,提高农民文化素质D.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

2.某公司以前单纯出口玉米淀粉,国际市场风吹草动,公司经济效益就会受到损害,为了克服这种“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的风险,他们开发出淀粉糖、葡萄糖、肌醇等30多种品种,有的深加工产品竟比普通淀粉增值十七八倍,经济效益稳步增长。

这一发展思路体现的辩证法道理是

A.矛盾双方相互转化B.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C.量变必然引起质变D.结构调整能够引起质的变化

3.以前松散的“公司+农户”的经营模式,农民的权益难以得到保障。

现在山东各地实行了“公司+基地+农户”等多种模式,使龙头企业与农户形成了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利益共同体,激发了农民积极性,走出了一条农业国际化的成功之道。

这则材料表明,增加农民收入应该

①培育有竞争力的市场主体②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

③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④加强企业管理,走集约化发展道路

A.①③B.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4.材料一: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进入了工业化进程的第二阶段。

在此阶段,工业发展到一定的水平,农业借助工业技术发展起来。

按照国家统计的劳动年龄人口计算,考虑农村的实际情况,我国农村劳动力的总数就是6亿多。

以现在农村生产力的水平,按农业生产资料现有科技含量,现有机械化、现代化水平,纯农业只能容纳1亿多劳动力,有4亿多劳动力都需要在农业之外寻找出路。

成为农民工,加速向城市转移就是最主要的途径。

特别是在欠发达地区,只能输出大量农民工,以求在外部寻找出路,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

材料二:

进城农民工难以得到城里人的认同,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特别是欠发达地区流出的农民工实际沦为弱势群体。

2002年底至2003年初,民工追薪再掀波澜。

据不完全统计,85%以上的受访民工认为自己不能及时拿到应得的工资,有相当一部分民工因打工致伤、致残、致死,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的维护,还有的为了追薪竟“追”出很多极端的做法,酿出很多不该发生的悲剧。

(1)从经济学上看,为什么会发生“拖欠民工工资现象”?

这一现象有何危害?

(2)你认为如何才能顺利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参考答案]

1.B2.D3.A

4.

(1)①市场具有自发性的弱点,市场主体追求利益最大化,会违背市场经济的法制性;劳资双方没有严格执行劳动合同制度。

②拖欠民工工资侵犯了农民工的合法权益;破坏了市场经济秩序;影响社会稳定;不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2)①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加大对市场秩序的规范和整顿。

②建立健全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法律法规,依法惩处侵犯劳动者合法权益的行为,加强对弱势群体的保护。

③统筹城乡经济,消除城乡二元经济结构。

④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将农民工纳入社会保障体系。

 

“三农”问题之三:

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

[问题探究]

一、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任务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以人为本,对农业进行战略性结构调整。

(一)战略性结构调整和过去的结构性调整的区别

1.过去的结构性调整是以数量为主的调整,而战略性结构调整的基本含义是要把农业的结构调整转到以品种和质量为中心的轨道上来。

2.过去的结构性调整主要局限在农村内部,而战略性结构调整以整个国民经济为舞台。

(二)战略性结构调整的任务

1.所有的农产品都要改善品种和提高质量。

2.进一步发展畜牧业和水产养殖业,通过产业结构的变化来转化初级产品。

3.加快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

4.优化农产品的区域化布局,形成产业带。

把农产品放到最适合的环境中去生产,成本最低而质量最好,也有利于配置资源,形成区域市场,发展农产品加工业。

5.继续支持农村办好二、三产业,进一步支持乡镇企业的发展。

6.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通过推进城镇化来转移农村人口,要鼓励农民流动就业,加快城镇化的发展。

7.借当前农产品供应较为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金融投资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