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企业伦理管理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8231413 上传时间:2022-12-14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42.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企业伦理管理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论企业伦理管理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论企业伦理管理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论企业伦理管理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论企业伦理管理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论企业伦理管理Word文档格式.docx

《论企业伦理管理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企业伦理管理Word文档格式.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论企业伦理管理Word文档格式.docx

3.1.1企业伦理方面的法律制度不完善5

3.1.2政府宏观调控力度不够5

3.1.3外部监督机制不健全6

3.2从内部环境分析6

3.2.1诚信意识缺失6

3.2.2管理者对企业伦理重视不够7

第4章我国企业伦理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8

4.1企业伦理管理失衡的外部因素8

4.1.1传统儒家文化的影响8

4.1.2历来道德观念的影响8

4.1.3人们价值观念的转变8

4.1.4人们对企业伦理管理的错误认识8

4.2企业伦理管理失衡的内部因素9

4.2.1激烈竞争导致企业置伦理管理于不顾9

4.2.2企业组织结构存在局限性9

4.2.3管理者的伦理道德意识淡薄9

第5章针对我国企业伦理管理存在问题的对策10

5.1外部建设10

5.1.1完善企业面临的法律环境10

5.1.2完善企业面临的市场环境11

5.1.3加强政府宏观调控11

5.1.4建立社会监督机制12

5.2企业自身建设13

5.2.1建立规范的企业伦理规章13

5.2.2建立符合伦理的决策过程14

5.2.3建立优秀的企业文化14

5.2.4建立高效的企业伦理梯队14

结论16

参考文献17

致谢18

第1章企业伦理管理简介

1.1企业伦理管理相关概念

管理的实践和思想由来已久,它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共同劳动而逐渐形成和发展,但系统的企业管理体系却是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才形成,后经历了“古典管理”、“行为科学”、“管理丛林”直至今天的“企业文化”阶段。

从管理科学产生之日起,就包含了对企业管理的伦理思考,随着企业管理理论发展的不断深化,伦理、人文的思考也逐渐向管理科学靠近并渗透,表现出管理科学发展过程中的伦理化趋势。

但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企业伦理出现较晚,它发端于美国,到20世纪70年代才逐渐发展成为一门新的独立的学科,并在西方发展国家得到了飞速发展。

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西方的许多著名大企业都花很大精力进行企业伦理建设,制定伦理守则,规范员工的行为。

在对企业伦理管理进行研究之前,必须对相关概念进行界定:

伦理,是指人们处理相互关系时遵循的各种道德准则和规范。

企业管理,是对组织的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以达成组织既定目标与责任的创造性动态活动。

企业管理具有同生产关系、社会制度相联系的属性,是建立在民族文化基础之上的,具有一定的社会属性。

企业伦理(BusinessEthicsorManagementEthics)是人们在企业经济生活中形成的道德关系的反应和概括,是企业生活赋予人们的道德权利和责任,是人们对企业行为道德遵循的判断和评价善恶的尺度,是企业以合法手段从事盈利活动时所应遵守的伦理规则,是根据伦理要求营造一种良好的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内部环境,从而促进企业的健康成长、有序发展。

企业如何处理与“利益相关者”即股东、雇员、顾客、供货商、竞争对手、政府团体及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构成了现实中的企业伦理问题。

企业伦理渗透于企业经营的各个领域,我们常听到的“诚信”、“团队精神”、“创新”、“文化人”等都是企业伦理的缩影。

企业伦理管理,是指对企业的企业伦理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以达到组织最佳既定目标与责任的创造性动态活动。

1.2企业伦理管理的功能

企业伦理功能是主要由融合功能、约束功能、凝聚功能和导向功能构成。

融合功能的目标是实现企业和社会的协调,把自己融入社会;

约束功能规范企业的行为方式,使之符合社会伦理准则;

凝聚功能在于增强企业凝聚力,形成企业文化力,构筑企业的无形资产;

导向功能表现为两个层面,即对行为的导向和行为效果的导向,引导企业做什么,不做什么。

第2章企业伦理管理的重要性

2.1企业伦理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企业伦理与企业文化关系密切,使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企业文化包括内容要比企业伦理广泛丰富得多,它是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中形成的管理思想、管理方式、群体意识和行为规范的总和,不仅包括精神的东西,如企业哲学、企业精神、企业价值观等,还包括物质的东西,如企业行为规范等。

但企业文化的核心是企业价值观,它是企业员工所拥有的共同信念和判断是非的标准及调节行为及企业内外关系的规范,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

价值观实际上也就是企业的伦理价值取向,企业价值观的核心是企业伦理观,它决定企业文化的道德倾向,决定了管理人员决策的伦理性,决定了企业处理与内外各种利益相关者关系时的价值取向。

它们的关系如图2-1所示:

图2-1企业伦理与企业文化的关系

2.2企业伦理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企业伦理的介入,意味着从事企业各项活动时要进行伦理思考,要遵守伦理规范。

企业伦理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因为:

任何企业要想获得可持续发展,一方面需要以“持续成长”为企业最高宗旨和核心的价值观,即伦理价值观;

另一方面需要认同该价值观的企业家及其接班人的经济主体,即伦理人。

因此,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社会认可的企业伦理。

2.3优秀企业伦理的形成及作用的发挥受到多方面影响

优秀的企业伦理能够极大的推进企业的发展,但是企业伦理的形成以及企业伦理作用的发挥却面临着诸多挑战,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企业伦理的形成受到多方面因素影响,主要包括:

不同民族文化传统中各种相异价值观的冲突,现时代社会日益开放和信息化条件下个人价值观的变化。

其次,企业伦理作用的发挥受到企业组织结构变革、企业兼并重组等等产生问题的影响。

第三,企业伦理一旦出现与周围环境不协调的状况,必将导致企业伦理影响力的丧失,主要体现在:

一是企业伦理未能适应时代的变化而进行调整,必将缺乏对逐渐个性化的个人价值观的整合能力;

二是企业伦理构成与周围环境不协调,必将造成员工伦理意识混乱,在行为上无所适从。

第3章我国企业伦理管理存在的问题

3.1从外部环境分析

3.1.1企业伦理方面的法律制度不完善

目前,相对于迅速发展的经济建设,我国的法制建设相对滞后,一些法律规定不十分明确,为不良商业行为的存在留下了缝隙。

此外,有法不依、执法不严是我国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

所有这些都使得企业伦理建设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

没有强有力的法律做依托和后盾,企业伦理建设往往流于形式,缺乏实效。

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及市场经济体制尚未完善之前,市场交易的秩序和环境受到破坏,社会行为规范化、秩序化的体系受到破坏,坑蒙拐骗、欺诈、黑市交易、权钱交易现象随处可见。

产生这种“道德滑坡”的根源不是人们的道德观念“恶”了,而是因为我们的法律制度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3.1.2政府宏观调控力度不够

出于经济利益和政治利益的考虑,行政垄断势力进入市场。

政府乱摊派增加了企业的负担,使企业的自主性不能很好地体现出来,于是企业偷漏税款、钻法律的空子,各种反伦理现象花样繁多、接连不断。

可以说,政府宏观调控的力度不够,为企业的道德失范行为打开了方便之门。

同时,企业的外部利益失衡。

目前我国的市场体制还不完善,而且还存在行政主体介入市场的问题。

价格双轨制的长期存在导致企业往往在不规范的市场规则下采取不规范的牟利行为,从而进一步扰乱市场;

另一方面,就社会环境而言,以社会政策调节企业行为的机制,无法消除企业经济行为外在化的社会弊病。

这种有较强的功利主义特点的企业难以通过市场和社会的机制将其牟利行为转化为社会的福利。

由此可以看出,目前企业伦理水平低下的状况与政府的某些行为是息息相关的。

1997年3月,河南省某县强迫农民购买本县化肥厂化肥的事件在媒体上曝光。

某县化肥厂因种种原因生产的化肥每袋成本要高出市场上销售的其他同类产品30~40元,因而产品大量积压,工厂被迫停业关门。

为了解决就业问题、保护地方财税收人,县有关部门强令生资公司等部门只销售县化肥厂的化肥,其他产品一律不得购进或销售,使农民不得不花高价买化肥。

3.1.3外部监督机制不健全

与国外消费者相比,我国的消费者比较软弱,维权意识不强,舆论监督的力度不够,吃哑巴亏、怕麻烦的心理普遍存在。

而且,从目前的情况看,“消协”的工作还不尽如人意,人力、经费有限,解决问题的周期长,有效成果达不到消费者的期望,尤其是在广大农村,“消协”的力量十分薄弱。

这就给企业的各种反伦理行为以可乘之机,软弱的消费者培养了骄纵的企业。

此外,缺乏大众媒体的有效监督,这也制约着企业伦理的有效建设。

调查表明,1999年全国近1/4的家庭消费者受到企业的侵害,四成以上受到人身和心理伤害,98.5%受侵害的消费者蒙受经济损失,共计68亿元。

3.2从内部环境分析

3.2.1诚信意识缺失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推行,三角债、假冒伪劣产品、合作中的任意违约行为、交易中的拖欠赖账行为愈演愈烈。

诚信在我国经济生活中、证券市场上严重缺失。

在经济生活中,有相当一部分企业未秉承诚信的经营理念,经济生活中的失信、欺诈行为相当严重,假冒伪劣产品充塞市场,违约现象比比皆是,各种故意性的经济诈骗接连不断,企业间互相拖欠也很普遍。

中国企业联合会理事长张彦宁披露,全国为不守信所付出的代价每年达5855亿元,它包括这样几个数字:

我国每年因为逃废债务造成的直接损失约1800亿元,由于合同欺诈造成的直接损失约55亿元,产品质量低劣和制假售假造成的各种损失至少有2000亿元,由于三角债和现款交易增加的财务费用约有2000亿元。

诚信缺失已成为企业发展的巨大障碍,社会呼唤诚信与企业的诚信操守形成了巨大的反差。

3.2.2管理者对企业伦理重视不够

现阶段我国企业伦理教育滞后。

高层管理者忽视伦理的重要性,伦理意识不足,员工缺乏相应的伦理知识。

管理者作为企业中的决策制定者和行为带头人,其自身伦理道德问题不容忽视。

在企业人员的招聘和内部人员的提拔问题上,有些管理者往往以个人情感为出发点,用人唯亲,完全不顾其能力是否与要从事的工作相当,结果造成企业中一些人员素质低下,身在其位而不能谋其政。

这不仅影响了企业的发展,也影响到企业的形象以及管理者自身的形象。

在一些企业里,管理者被赋予了相应的权力,却没有正确地使用这些权力,有的越权行事,侵犯下属的合法权益,或对不属于自己职权范围的事横加干预,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还有的利用手中的权力打击异己,公报私仇。

这类行为的长期存在,一方面会造成企业运作程序的混乱,使个人权力凌驾于企业利益之上;

另一方面也会威胁到那些不肯同流合污、敢于说真话的员工的权利。

长此以往,在企业内会形成人人唯权,以权力取代真理,甚至用权力衡量一切的不良风气。

管理者的伦理缺乏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企业负责人对商业伦理(企业伦理)了解不多;

(2)企业负责人对部分非道德行为采取容忍的态度(详见表3-1);

(3)企业负责人把不道德行为归因于社会环境。

表3-1企业负责人对非道德行为的容忍度

序位

非道德行为类型

容忍度%

道德模糊

1

行贿受贿

79.0

3.7

2

贿赂客户

71.3

6.3

3

缺斤少两

55.4

0.7

4

不实广告

55.0

0.3

5

无企业文化

25.3

9.0

6

偷税漏税

18.7

2.7

7

环境污染

3.3

2.3

第4章我国企业伦理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

4.1企业伦理管理失衡的外部因素

4.1.1传统儒家文化的影响

中国传统儒家主流文化中,历来强调道德层面的社会责任,注重个人对他人的责任和义务,却忽视了社会对个人权利的尊重、界定与保护。

历来强调“义在利先”,以治家之法治理企业,即以伦理道德作为治理企业的主要手段,而对制度手段却没有要求,这样就造成我国长期以来企业传统管理中制度手段的缺失。

改革开放后,我们意识到这一失误,便专一的学习西方制度管理手段,却又忽视甚至抛弃了传统管理中合理的伦理因素。

4.1.2历来道德观念的影响

中国的道德传统历来强调动机和结果的重要,不重视手段而重视结果。

为此也许有人会利用了不合法的手段或不道德的手段而达到暂时的好效果。

如此这般,管理者为了企业绩效,实现管理目标,而采用了一些非常规的手段并因此而找到了合法外衣,从而导致了企业管理中的伦理的部分缺失。

4.1.3人们价值观念的转变

在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大变革背景下,人们的价值观念发生了多维度变化。

市场在经济领域里讲求自由交换、功效和趋利避害原则,人们在适应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开始重视和肯定个体利益。

在利益的驱使下,人们的伦理意识日渐淡薄,部分企业的道德自律性也正在丧失。

4.1.4人们对企业伦理管理的错误认识

人们通常认为企业管理活动是一种经济行为,而对企业伦理道德建设及其与企业管理活动二者的关系产生了模糊甚至错误地认识:

一是“管理活动不容许干预论”,认为企业管理作为一种经济行为要现实的发挥作用就要尽可能减少各种非经济因素的干扰。

二是“企业伦理道德建设无用论”,认为企业伦理道德建设是非经济行为,它不可能使企业萌发出任何利润和好处,在没有效益就没有企业生存的今天,企业的伦理建设显得多余。

4.2企业伦理管理失衡的内部因素

4.2.1激烈竞争导致企业置伦理管理于不顾

由于竞争经济制度性的压力太大,以致只有基于明确的利润追求,才能确保企业长期生存。

即所谓竞争趋势企业通过放弃伦理原则来占据竞争优势。

由于制度的不完善,在经济竞争中不遵循道德准则的企业没有受到相应制裁反而在竞争中处于优势。

于是,一旦事关企业的生死存亡,伦理道德便会被弃置脑后。

制度的建立有其伦理标准,制度与伦理应是辩证统一的,处理得好便处于良性循环中,否则便会使制度的作用失效,伦理意识沦丧。

4.2.2企业组织结构存在局限性

现代企业越来越专业化,分工也越来越细密。

各人有各人的职权范围,相互之间沟通很少,信息由此出现不对称性,从而导致伦理管理的不能有效进行。

对于现代大企业的管理来说,管理过程的分散化,同样影响了伦理管理的可监督性。

上级决策层通常规定某些框架条件,如业绩指标、目标管理等,迫使下级管理层“为了良好的目的不择手段”。

4.2.3管理者的伦理道德意识淡薄

管理中最关键的是人的因素,包括管理者与被管理者。

但伦理管理失衡的主要因素是当前中国企业中的各级管理者的道德素质问题。

企业伦理管理教育的缺失是很重要的一个原因。

在西方,八十年代管理学界就开始重视企业伦理问题,到1993年,美国90%以上的商学院都开设了企业伦理学方面的课程,而我国直到1999年,国务院学位办公室和教育部研究生工作办公室才把企业伦理列为企业管理专业硕士生入门主要专业课之一。

第5章针对我国企业伦理管理存在问题的对策

5.1外部建设

外部建设主要指企业宏观环境的建设和优化,包括法律体系、市场体系的优化,政府宏观调控的加强和外在监督机制的完善等几个方面。

5.1.1完善企业面临的法律环境

企业伦理与法律的关系密不可分,道德建设要有法律建设保驾护航,现代企业管理要求依法治企和以德治企相结合,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1)增强立法的公正性

企业负责人贪污、挪用公款、行贿的犯罪行为大多与政府官员的腐败行为密切相关,但法律在多数情况下对此却无能为力。

在这种不公正的法律环境下,败德行为不可避免。

因此必须改变这种不公正的状况。

首先,要加强对立法公正意识的培养,通过不断地宣传、培训与教育来提高人们特别是立法者的法律公正意识。

其次,要有针对性地修改或制定相应的法律。

应根据当前的法律状况、社会现实情况,针对某些不良现象,制定与之相适应的法律,如可制定“惩治政府官员腐败法”、“企业高层管理者行为规范”等法律法规,并保证公民在法律面前的平等性,即法律内容的无歧视性。

(2)加强执法的公正性

那些敢于侵吞和挥霍国有资产的人都具有超经济的特殊身份和关系,使他们能够逃避或减轻社会公正的制裁,这使企业高层管理者败德行为得不到有力地遏止。

为此,加强执法的公正性迫在眉睫。

加强执法的公正性应考虑以下几点:

第一,加大对执法机构的监督力度,减少其执法不公正的机会。

第二,建立专门的特殊执法机构,以对特殊地位的人进行监督与约束,减少其违法行为。

第三,弱化一些人的特权地位,提高执法的普遍性与公正性。

5.1.2完善企业面临的市场环境

良好的市场环境有利于企业的健康发展,要推动企业伦理建设,必须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建立健全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的市场

目前,我国还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人才市场,许多人才的选拔与任用都是通过非市场的手段,在很大程度上造成有才的人不被重用,无才的人受到重用,导致企业管理者的素质较低。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应采取以下手段:

第一,培育良好的人才市场,通过市场机制进行人才的选拔与淘汰,根据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原则,由市场来决定人才的去留;

第二,割断政府与某些企业高层管理者之间的联系,由市场来决定企业高层管理者的任用与淘汰,实现企业高层管理者来去的市场化。

(2)创造充分竞争的市场环境

首先,任何企业都必须以其收入补偿支出,即自负盈亏,国家不给任何企业以特殊的照顾或补贴,银行信贷以偿还能力为标准,不应保护任何弱者。

其次,要有公平的竞争环境。

企业的负担应当是公平的,不存在税率或其它社会负担的差别;

生产要素在众多产业部门之间有完全的流动性,没有产业壁垒和地区封锁,企业可以自由进入或退出;

禁止非法的、不正当的竞争手段;

存在众多的各种类型的市场竞争主体,无论是买方还是卖方都不能左右市场价格;

评价企业经营好坏的标准是一致的,既要看其盈利水平又要看其社会效益。

(3)进一步完善市场规则

市场是一个有序的系统,需要一定的规章制度来维持它的正常秩序,这就需要人们通过制定并完善各种规则来使其正常地运行。

要不断宣传、倡导市场规则,逐步培养人们的市场规则意识,并根据环境的变化,调整老规则或制定新规则以保证市场秩序的正常化,还要通过一定的调控手段和法律手段进行市场监督与约束,对那些违反市场规则的人或组织给予必要的惩罚,以规范他们的行为。

5.1.3加强政府宏观调控

(1)政企分开

禁止政府直接干涉企业经营。

政府的经济职能在于完善市场体系、提供市场信息;

处理经济活动的“外部性”,实现外部效应内部化;

提供公共产品,合理组织非市场经济领域活动;

保护竞争,防止垄断;

采取必要的调节措施避免经济运行的周期性震荡;

职能部门落实各种审查工作。

政府应通过以上职能的履行,使企业能够独立自主、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主动承担社会责任,以社会伦理规范为准绳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从而提高企业伦理水平。

(2)建立全国性的、公开的、综合的社会信用信息网络

针对市场上存在的以次充好、偷税漏税、恶意逃避债务等种种不讲信用的情况,政府应出面与银行、中介部门、税务、海关、工商等部门彼此协调,建立全国性的、公开的、综合的社会信用信息网络,提供实体的各种信息,包括它们的一般状况,如性质、资格、登记注册状况、法定名称、住所、营业范围等;

经济状况,如资产负债状况、生产经营状况;

商业信誉状况,如经营作风、产品或服务质量、年检情况、履约信用以及与金融、政府、司法等机构的关系等。

从而使交易主体能快速准确地获取对方有关的信息,构筑社会公众监督系统,迫使各主体加强其自身的“自律行为”,强化个人的诚信责任感,使企业主动进行伦理经营。

5.1.4建立社会监督机制

建立社会监督机制,约束企业行为企业作为社会的成员,其行为也处于社会的监督之下。

对企业的监督应是一个全方位的监督,可从环境监督、消费者监督和企业自我监督三个方面进行:

(1)加强环境监督

环境监督是检验企业是否履行道德义务的一种必不可少的手段。

如果道德环境过于宽松,会有损道德行为的实行;

严格的环境监督则能够防患于未然,加速道德风气的改善。

环境监督包括传播监督、人际监督和组织监督。

传播监督即大众传播媒体对企业善行的褒扬和对恶行的谴责。

对于企业违反伦理的行为要给予无情的曝光,使这些企业受到经济的制裁和道义的谴责;

同时对那些文明经营、有良好伦理道德的企业给予宣传和表扬,使这些企业享受到信誉带来的经济利益。

在道德活动环境空间增大、变动加快的情况下,更须加强人际监督。

现在,企业的竞争者、合作者、服务对象的范围越来越广,企业行为更加社会化,通过彼此的监督,才可以使各企业的行为进一步符合道德规范,维护社会生活的正常秩序。

此外,通过建立一定的组织(如官方的、行业的、民间的)对企业行为进行全方位的监督,使企业的非道德行为无处藏身,可以有效地促进企业道德行为的改善。

(2)消费者监督是整个监督体系的核心

一个企业成功的真正标准是看企业能不能长期生存下去。

真正持久的企业通常都有一个简单的目标,就是让他的客户群满意。

消费者是评价企业行为是否道德、抵制道德失范行为的重要市场力量。

因此消费者应该加强维权意识,除了“用钞票投票”择优淘劣外,消费者还可以组成压力集团,促进相关法律的制定和运用法律维权。

我国的“消费者协会”从目前情况看,工作还不尽如人意,力量有些薄弱。

因此,社会要给“消协”的完善和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和机制。

此外,社会应进一步开发社会公众活动,发展社会协会,创造出更多的途径与机会,鼓励社会成员关心并参与有关重要的公共活动的讨论。

(3)企业自我监督是完善监督体系的内在动力

道德行为最终要靠具体的行为个体来完成,每个道德主体都要将社会的道德要求转化为内在的道德义务,用健康的道德理念来指导其社会行为。

其中道德认识的提高、道德情感的培养、道德修养的积累等都是非常重要的,而自我监督则是贯穿于其中的不可缺少的环节。

企业只有在不断的自我对照、反省、监督下,道德境界才可能不断提高,成为一个有高度道德觉悟的个体。

5.2企业自身建设

5.2.1建立规范的企业伦理规章

一般地,企业伦理规章的内容一般由四部分组成,即:

信条、指导方针、伦理规章和说明。

信条指企业的经营理念和股东经营哲学,如强生公司的4条理念,即:

对全体顾客负责、对员工负责、对社会负责、对股东负责,内容简洁,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自然景观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