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情理交融思维活动和心灵活动的统一word范文 14页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8230644 上传时间:2022-12-14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1.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情理交融思维活动和心灵活动的统一word范文 14页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最新情理交融思维活动和心灵活动的统一word范文 14页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最新情理交融思维活动和心灵活动的统一word范文 14页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最新情理交融思维活动和心灵活动的统一word范文 14页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最新情理交融思维活动和心灵活动的统一word范文 14页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情理交融思维活动和心灵活动的统一word范文 14页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最新情理交融思维活动和心灵活动的统一word范文 14页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情理交融思维活动和心灵活动的统一word范文 14页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情理交融思维活动和心灵活动的统一word范文 14页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德育作为人以自身的自然作为改造对象的活动,或者说德育作为人自我创造的活动,最终是为了使人控制自身的自然,成为自身自然的主人。

2策略

世界各国把德育提高到与国家兴衰,社会稳定相关的极具重要的战略地位来认识。

在我国,随着国家现代化进程的全面推进,对学校教育人才培养的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

学校培养的学生既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创造者,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继承者、创造者和传播者,两者均不能偏废。

位居教育方针之首的德育,其地位和作用的重要性是不容置疑的。

它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政策中起着导向、动力和保证作用。

虽然德育在国家和教育的现代化中具有如此重要的意义,但是在现实的学校教育中,德育工作任然不到位。

面对越来越独立自主,思维活跃的当代中学生,传统的说教式教育方式越来越不为其接受。

传统教育面临前所未有的窘境。

改变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势在必行。

“美育是道德的补翼”。

美是道德的亲姐妹。

美育在教育中的作用还体现在使心灵得到净化。

教育者是通过自己的劳动去改变受教育者的精神面貌,提高他们的思想觉悟,启迪他们的心灵。

走进心灵,实行以美育人,道德教育才会变成一种自觉的、心甘情愿的行为,这样的道德观念才能牢固、有效。

作为一名普通高中化学老师,同是也作为一名班主任工作者。

每天我都和学生一起上早读,然后备课、上课、批改作业,找学生谈心,接待家长,聆听学生的烦恼、心声、困惑、喜悦?

?

,每天的生活平凡、琐碎、忙碌而又充实。

在陪伴学生的每一天,我都在实践着、思考着、感动着、苦恼着?

我深深的体会到“以精神播撒精神,以真情赢得真情”的作用。

教育的过程,不应该仅仅是知识信息的传输过程,不是简单的说教的过程,也不是强行的行使和制止过程,而应该是师生情感的交流过程。

教育的过程,不应该只是简单的说“你这样做是不对的?

你这种行为是不符合要求的?

你要这样做?

你应该这样做?

”而应该是建立在师生平等的基础之上,共同探讨得出正确结论的过程。

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

”如果师生情感融洽,那么学生就会乐于接受老师的教诲。

反之,如果师生之间感情相悖,学生就会产生对抗心理,拒绝接受教育。

成功的、震撼人心的教育必然蕴含着老师对学生深深的爱。

这种爱,在教育中化着一种激情,一种感染力,一种心灵的相通,一种情感的共鸣,从而激励着师生共同去探讨,追求自身的真、善、美。

爱学生,是的,只有爱学生才能真正教育好学生。

教育,不仅仅是一种责任,也是一种爱。

只有把整个心灵都献给学生,用人格去引领人格,让智慧去点燃智慧,以民主、平等的态度对待每一个孩子,呵护生命、尊重个性、激发创造、发展德、智、体、美、劳。

弘扬真、善、美,做学生爱戴的师长和真诚的朋友。

这样才能真正的走进学生的心灵,将德育工作做得无声无息,做得潜移默化,做得心甘情愿。

在我初入教育阵地时,说实话,我是一个极不情愿的教育者。

在我心里时时有想逃跑的想法,我不愿教书育人。

不愿,不是不想,不是不能。

“为人师表”的观念在我心里占据着主导地位。

与其说是不愿,还不如说是不敢,是担心、是害怕。

担心因为我的某一言、某一行,会影响了一个孩子的一生。

然而,当我站在讲台上时,却被那一双双充满渴望的、纯净的、求知的、顽皮的眼睛所吸引。

今天,当我做了多年教师以后,回

望过去的日子,却发现原来做老师,做好老师其实也是很简单的事。

只要你爱学生,把学生当成朋友就可以,当然你还得有扎实的专业技术。

只要你真心的爱学生,你就是一位好师长,就是一个好朋友。

“爱,不等于教育,但没有爱,肯定没有真正的教育。

”关爱我的学生,我的朋友们,走进他们的心灵,以美育人,这是我做班主任的原则,也是我做德育工作的原则。

有许多的教育,并不是事先能设计的,而是靠与学生接触的时候,一点一滴捕捉到的。

我们要善于抓住教育的时机,然后巧妙而有针对性的实施教育。

比如在刚刚进入高一时,在平常的交流接触中,我很快发现,孩子们到学校读书,都不知道为什么。

多数同学的回答都是:

家长要我来的?

其他人都在读书?

,完全不理解读书的意义。

于是在开班会的时候,围绕“为什么读书”的问题,我大力向学生宣传读书的重要性,宣传知识改变人生,宣传科学改变社会。

引导孩子从“要我学”走向“我要学”,变被动为主动;

真正认识到读书的重要性,从而能够自觉的,自主的,积极的学习,并树立远大的目标。

学习对他们来说也不再是一件心不甘情不愿的难事,而是他们自己要做的高兴的事。

又如在进入高二学习后,随着学生对高中生活的向往情绪的冷却;

他们很多已经没有了高一时的积极、热情;

而高三还遥远,很难感受到压力和紧张;

高二的知识各科又都显深难,因此很多同学开始松懈、偷懒、甚至掉队。

部分同学不能有效的抓紧时间学习,厌学情绪明显高涨,甚至不想读书,中途弃学。

针对这样的现象,我为同学们播放了一部教育片《背着爸爸去上学》。

同学们看完后,都深有感触。

我又及时利用班会课组织同学们对影片进行评价,谈谈自己的感受。

同学们踊跃发言,为影片中主人公的坚强、勇敢、坚持、善良和对知识的渴望而感动。

还有好几位同学在谈到自己的切身体会时潸然泪下,很多同学还因此找回了那份与父母之间的情感交流,开始试着理解自己的父母,理解父母的关爱。

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同学们不管是成绩好的,还是成绩差的,都在努力的学习,班级管理各项评比也都得到了提升。

而我只能将这样的成效归功于他们自己,因为是他们真心的,诚心的自己实现了自己的改变。

这就是走进心灵的作用,这就是从内心深处生出的力量。

当然,学生毕竟是学生,是未成年人,我们不能寄希望于一次教育就可以达到一劳永逸的目的。

就教育来说,就是教师围绕着一个问题,不断的从各个角度重复自己的观点,强化对学生心灵的撞击。

我时常对我班犯错误的同学说:

“我不指望经过这一次谈话你就可以改掉你所有的坏习惯,变成一个各方面表现都很优秀的学生,这很难,也不现实。

我只希望你能将你犯同样错误的周期延长一些,逐步完善自己,战胜自己,让自己变得更优秀,更出色。

如今的教育有种不良的趋势,多数人认为教育孩子就是学校和老师的责任,家长可以不闻不问。

殊不知家长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终身老师,家长的一言一行无形中对孩子造成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是根深蒂固的。

所以教育孩子,必须加大家长的作用,必须学校和家长同心协力,共同完成。

对孩子的德育工作,家长和老师都应该做到身体力行,为孩子起好榜样作用。

3结论

今天,当我们行走在校园里时,常常看到学生随手乱扔垃圾,常常听到学生说谎;

更有甚者,可以因为一件小事就大打出手,甚至是打群架,完全不顾同学之间的情谊;

不懂得谦让,不懂得宽容,自私,自大,没有诚信;

社会公德意识淡薄,行为习惯很不好。

难道我们能说:

这与我们的教育一点关系也没有吗?

多年来,学校教育多以应试教育为主,哪怕是今天,仍不能真正做到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学校,家庭忽视了对学生品德的培养和教育。

有的家长更是把教育孩子完全当成了老师的责任,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严重脱节。

家长不了解自己的孩子在想什么,老师不知道学生在想什么。

孩子们不知道要把内心的苦恼说给谁听,也不知道怎样释放自己的苦恼,便只能从行为上表现出来。

这样的教育,肯定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作为老师,应该尊重学生,认真聆听学生的苦恼,积极采纳学生的好的建议和意见,建立一种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交给他们直面现实的勇气和胆略,给他们一颗强大而有生命力的心脏,交给他们一种积极而富于弹性的生活态度,将人类基本的精神之水——善良、正直、博爱、自由、平等、民主、宽容?

传递给他们。

比管理更重要的是走进心灵;

做一个敏锐的教育者,让学生真正实现自我教育。

参考文献:

[1]

[2]

[3]

[4]

[5]

[6]

[7]李远蓉.化学教学艺术论.西南师范大学出版。

周鸣鸣.化学教育中的德育和美育.西南大学出版社。

易健.现代美育是一种感性的情感的生命教育湖南教育学院中文系。

刘庆帅.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基石——美育。

仇春霖.美育原理.北京:

中国青年出版社,1988。

冯亚华.以美育德.中华女子学院。

李镇西.心灵写诗.科学出版社。

篇二:

美学简答题

第三章美感论

一、什么是美感?

美感是人们对美的感受、体验、观照、欣赏和评价,以及由此而在内心生活中所引起的满足感、愉快感和幸福感,外物的形式契合了内心的结构所产生的和谐感,暂时摆脱了物质的束缚后精神上所得到的自由感。

二、为什么说美感产生的前提是人类的诞生?

1、美感的产生是以人类的诞生为前提的,因此,实践特别是人在劳动过程中工具的制造和使用,不仅是人类诞生的必要条件,也是美感产生的必要条件。

1、人源于动物,人的美感也是从动物快感中发展起来的,同时他又超越了动物,从兽性发展到人性。

制造和使用工具,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

2、通过制造工具,人对内具有了自我意识,确立了主体的世界,对外发现了客观规律,确立了客体的世界,与此同时,人也通过使用工具的劳动实践创造了美。

3、美感是在劳动实践中把主体本质力量对象化的同时而产生的。

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同时,人从观照和欣赏对象到自我的创造,都感到了自我不同于动物并超越于动物的本质力量,获得心理上和精神上的满足,于是美感就产生了。

三、美感产生的历程是怎样的?

1、从动物的快感进化到人的美感,这个过程与人制造和使用工具的过程是同步的。

2、早期的原始人,与动物还相去不远,缺乏独立的审美能力,只对某些生理性刺激具有强烈的敏感,它有三个特点,一是以模仿动物为美,二是有“反感祖先形象的本能”,三是有模糊性、朦胧性特征,包含着超自然的神秘观念。

3、原始人的美感是初级美感,受到各种束缚,随着人类制造工具的进一步发展,人从自然的必然中解放出来,美感才走向成熟。

四、从逻辑上来说美感是由哪些因素促成的?

美感的存在必须以人的审美能力的存在为前提,以人的审美心理的存在为基础,与人的审美态度密切相关,另外还需要一定的审美环境。

五、审美活动中人的感觉的特征是什么?

美感是人的一种感觉,它的基本特点是:

1、美感是客观的美的刺激和主观对于美的反应这两个方面构成的。

2、美感也同样离不开刺激感觉的光、色、形、声、味等形式因素。

3、美感体现了人在审美活动中的主导意向。

六、美感的生理机制与动物性感觉的区别在哪里?

1、人在感觉能力上并非一定超过动物,但人的感觉具有动物所没有的社会性特征,使得感觉和人的内在精神生活联系在一起,美感也就具有了精神的意义。

2、动物的感觉是一次性的,缺乏积累性,不能逐步完善,而人的感觉则有连续性和积累性,因而能逐步完善。

七、人的感觉能产生美感的基本原因是什么?

1、人的感觉特别是视听感觉,能够与对象保持一种自由的关系,感觉的自由性,是产生美感的重要原因。

动物的感觉完全是自然的禀赋,直接与生存目的联系,人的感觉却可以超脱于自然的物质之外,以自由观赏的态度对待客观世界。

2、人的感觉是感性与理性的统一,所以能既是认识的器官,又是审美的器官。

动物的感觉主要是感性的,人的感觉既是感性的,又有理性协调,超越了动物的感觉,成为产生出美感的感觉。

3、人的感觉是一种积极主动的、富有创造性的感性活动。

人的感觉具有一种特殊的能力,它能把错综复杂而又混乱的世界,整合、创造成富有诗意的画面。

4、人的感觉还具有自由创造的想象力,从而把有限的感觉能力推向无限丰富的体验,这就超越了一般动物的感觉能力。

5、人的感觉器官经过长期训练和锻炼,从社会实践中获得了丰富性和多样性的感觉,并且使器官变得灵敏,为人具有高度的审美能力奠定基础。

八、简述直觉的作用和特征。

1、直觉的作用:

直觉把我们所感受到的外物,经过心灵的综合作用,表现为形象,这种由直觉活动所创构的形象,一方面是物质的感性形式,另一方面却是心灵的情趣表现。

2、美感的直觉有以下四个特点:

①感受的直接性:

我们面对美的事物,感受它们的时候,常常是开门见山、一见钟情的。

②感觉的突然性:

它是突然出现,来去无踪的。

③感觉的专注性:

在直觉中,我们常凝神观照,目不旁涉,全身心地扑到了审美对象上。

④感觉的透明性:

在直观的感性形式中对对象进行整体的领悟和把握,从而把感性的经验与超感性的经验统一于一瞬,使我们恍然大悟。

九、为什么说直觉是有规律可循的?

1、直觉的获得,得之在瞬间,积之在平时。

2、直觉本身是在不断深化和完善的。

3、直觉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在不断转换和流动。

它不仅是由人的生活经历造就起来的,而且随着现实生活的发展,不断获得新的意义

十、在审美活动中,知觉和表象是怎样实现对客观对象的转化的?

在审美活动中,知觉和表象把对象从客观转向了主观,并且使得人们能动地把自己的情感赋予客观世界,使得客观世界变成了人化的世界。

知觉和表象是如何实现这种转化的呢?

1、完形作用。

完形心理学认为,人们在感受对象时,要通过知觉对客观外物的“形”起到“组织”和“建构”作用。

这种完形作用就是指人在知觉的瞬间,就把握客观事物完整的形象。

在审美活动中,我们通过知觉和表象来把握对象时,把握到的也是完形,在完形中不仅保留了客观对象的“形”,而且渗透了主观的、以情感为中心的各种心理感受。

“完形”可以说是一种情景交融的、灌注了生气的、从而充满着生命的感觉形象。

2、选择作用。

人生活在纷繁复杂的大千世界中,处处都在根据自已的处境、需要以及情感爱好,对客观世界进行各种各样的选择,从而感受到千姿百态的美,产生出无穷无尽的美感。

3、意向作用。

在审美活动中,选择是有一定意向的。

这一意向,虽与个人先天气质有关,但更多的决定于个人的生活经验与爱憎情感,乃至特定时刻的心情。

十一、试述美感中想象的作用和特征。

在审美活动中,想象一方面联系于知觉和表象,另一方面又不受知觉和表象的限

制,而是循着情感的逻辑,随意地创造出新的知觉和表象。

想象在已有的知觉、表象及其相互联系的基础上,对这些知觉和表象予以重新组合和安排,不仅创造出新的知觉和表象,而且赋予它们以新的形式和意义。

联想是想象的基本形式,它包括接近联想、相似联想、对比联想。

十二、情感在美感中的作用如何?

简述审美情感的特征。

情感在美感中的作用:

情感是审美心理中最为活跃的因素,它在感知的触发下,使整个审美过程浸染着情感色彩,对审美心理的总体起着推动作用。

审美情感的特征:

①审美情感虽然以日常情感为基础,在生理快感的层面上有相通之处,但审美的情感主要是满足人们高级的精神需要,即赏心悦目。

②审美情感从直观的、狭隘的个人功利中升华出来,蕴含着更为丰富、深刻的社会性的内容,并且推动着想象力在审美活动中进行创造。

十三、什么是通感?

人是一个有机的生命整体,各种感觉器官虽有分工,但它们之间并不是相互割裂、互不相通的,一种感官的变化,常会引起其他感官的变化,它们之间还有协作,还有相互的影响和沟通,这种感觉现象就是通感。

十四、试述美感中理解的特征。

1、美感中不仅要有感觉和情感,而且还包含着理解。

2、审美活动中的理解,有助于了解和熟悉所感受到的外界符号和信息。

3、美感中的理解,不是抽象的逻辑思维,而是理化为情,情又融于理,与理性思维截然不同。

十五、试述美感活动的表层心理特征。

1、形象的直觉性:

直觉是一种认识方式,是只有形象,而且只注重于形象。

审美欣赏的特点就是直接与形象打交道,在直觉中去捕捉和玩味形象。

2、注意的集中性:

从客体方面来说,是把审美对象在心理上暂时与周围的世界割裂开来,我们只注意这个对象,而不注意同时存在的其他对象。

从主体方面来说,则是我们全部的思想感情、全部的感觉能力和思维能力,都集中到当前的审美活动中。

3、感受的完整性:

每一个作为审美对象的形象,都是一个有生命的自成一个小天地的整体,我们必须把它当成一个整体来欣赏,才能欣赏到它的美。

4、想象的生动性:

欣赏美事实上是一种想象的思维活动,主要是通过想象来完成的。

十六、试述美感活动的深层心理特征。

1、生理与心理的矛盾统一

任何心理活动都必须建立在生理活动的基础之上,美感欣赏就是通过生理上的感觉器官来与客观现实发生审美关系,并对客观现实作出审美的评价,是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构成的。

2、个性与社会性的矛盾统一

美感欣赏是一种个人的活动,最富个性色彩。

但它同时也是社会性的表现。

正是个性与社会性在内心结构中的矛盾统一,使审美欣赏既是同中有异,富有个性色彩,又是异中有同,具有共同的社会标准。

3、具象性与抽象性的矛盾统一

审美活动中,审美对象是感性的、具体的,这就是具象性。

但审美欣赏又并非完

全具象,在具象性当中,总是融贯着抽象性。

4、自觉性与非自觉性的矛盾统一

审美欣赏一方面是一种高度自觉的行为,另一方面又常以不自觉的形式出现。

创作中,“观古今胜语,多非补假,皆由直寻”;

欣赏中,“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5、功利性与非功利性的矛盾统一

审美一方面超出了个人狭隘的功利打算和利害感,不具备任何实际的物质利益和功利性,但它又能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和思想水平,使人超出庸俗个人主义的范围,从而达到把人提高到符合社会前进利益的广义的功利目的。

第四章审美范畴论

一、崇高的含义。

崇高作为美的一种范畴,又称壮美,它主要指对象以其粗犷、博大的感性形态,劲健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雄伟的气势,给人以心灵的震撼,使人惊心动魄心潮澎湃,进而受到强烈的鼓舞和激越,引起人们产生敬仰和赞叹的情怀,从而提升和扩大人的精神境界。

二、简述朗吉诺斯对崇高的论述。

1、正式提出崇高这一范畴,并加以较为系统的探讨的,一般认为是传为罗马时代的朗吉诺斯的《论崇高》。

2、他认为,文学作品的崇高风格包括五个方面的内涵:

庄严伟大的思想、慷慨激昂的感情、辞格的藻饰、高雅的措辞和尊严的结构。

而从根本上说,崇高的作品来自伟大的心灵。

3、他还把崇高的范畴进一步拓展到对人格的评价,这就远远超出了文学作品风格的范围,成了现代审美意义上的崇高的先声和萌芽。

三、简答博克对崇高的认识。

1、博克明确使用“崇高”一词,并且把它和优美并立起来,成为美学史上两个基本范畴。

2、他认为,人有两种情欲:

自我保存和社交。

自我保存的情欲起源于恐惧和痛苦。

3、当庞然大物威临我们,我们的心灵为它所震摄、所占有,使我们被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驱使着,这时我们的感觉是恐惧和痛苦。

4、但是,如果我们和这些对象保持一定的距离,这些对象并不威胁到我们的安全,这时我们的感觉就不是可怕,而是惊叹和赞赏,这种感觉就是崇高感。

它实际上来自于恐惧和痛苦的消除,是痛感向快感的转变,是克服了痛感之后所取得的审美快感。

四、康德是如何论述崇高的?

康德继承了英国经验主义的崇高观,并从理性的角度对崇高进行了探讨。

康德认为崇高的特征是“无形式”,即对象的形式无规律、无限制或无限大,我们只能凭借超感官的理性,在心灵的想象中来把握。

即崇高不能包含在任何的感性形式里,而只能涉及理性的观念。

康德还把崇高分为数学的崇高和力学的崇高两种,并特别强调道德情操和文化教养对于崇高的重要意义。

他认为崇高是人对自己伦理道德的力量、尊严的胜利的喜悦,是与理性观念直接相联系的。

康德的观点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五、试述崇高的本质及其特征。

1、本质:

崇高是人的本质力量经由对象的震撼和压抑而获得的显现。

崇高的形

式与内容常常显得非常大,大到超过了我们的感受力和想象力,以至我们把握不了它。

我们面对它,不是受震动,就是受惊骇,它始终高高地踞于我们之上,这样我们作为人的本质力量,不能不受到压抑和阻遏。

但人不是自然的人,消极地匍匐于自然的面前,他有整个人类文化所蓄积起来的精神教养和人格理想,他以文化人的本质力量和外界粗犷的自然力相搏斗,他自己的本质力量有了舒展和用武的场合,感到自己提高了,胜利了,这时外在世界对他来说,不再是可怕的,而成为一个庄严的崇高世界了。

这个崇高世界事实上也是被提高了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因(来自:

WWw.:

情理交融(,)思维活动和心灵活动的统一)此,崇高既是客观存在的宏大的现象,又是人的本质力量的自我显现,二者缺一不可。

2、特征:

崇高的对象常常是体积巨大、力量雄伟和气势磅礴的。

它通过令人惊心动魄的途径,刺激我们学习和赶上它,体现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和社会的信心,使得人们争奇好胜的心理得到满足,因而引起一种愉悦感。

六、试述崇高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1、历史价值:

历来美学家都强调人的精神力量在崇高感中的作用,当人的精神力量发扬后,能克服巨大的自然造成的困难和痛苦,与之抗衡从而显示出人的本质力量的卓越与高超,人不仅是具有动物本能的人,而且成为新的领域的开拓者,新价值的创造者,他的生命力得到提高,精神进入新的境界,这就是崇高的价值。

2、现实意义:

当今社会受官僚主义、拜金主义的影响,社会上出现了以权谋私、惟利是图、损人利已的一系列不良现象。

呼唤崇高精神有着非常现实的意义。

七、简述优美的本质。

优美,又称秀美、纤丽美、阴柔美等。

优美是人类活动中目的和现实的一致,是真与善的统一,是社会实践的产物。

它表现了人与自然的一种和谐关系,是人类在实践活动中最先发现、最常见到的客观世界的一种审美属性。

作为美的典型表现形态,优美的本质在于人与世界的和谐共存,是人对这种和谐状态的情感肯定。

八、论述优美的基本特征。

1、优美展示了主体和客体在实践中经过矛盾斗争所达到的平衡、统一的状态,这种矛盾发展的特定阶段决定了优美的基本特征:

和谐。

2、首先,优美是建立在人与客体世界的最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城乡园林规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