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 第1至7章Word文件下载.docx
《政治经济学 第1至7章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政治经济学 第1至7章Word文件下载.docx(5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反映人和自然的关系,自然范畴
◇社会分工的基础
(二)抽象劳动
撇开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就是一般劳动或抽象劳动。
◇形成商品的价值
◇社会属性
◇历史范畴
(三)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关系
1、统一性
2、对立性(具体劳动在性质上不同,在数量上不可比;
而抽象劳动在质上没有区别,只有数量上的差别。
)
(四)商品的二因素由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决定的原理
★劳动二重性原理是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三、商品的价值量
▲商品价值量的确定:
商品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一)个别劳动时间和社会劳动时间
1、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要的劳动时间。
2、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同类商品的生产者之间竞争自发形成的,个别劳动时间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矛盾运动,对于商品生产者的成败具有决定性意义。
(二)劳动生产率和商品价值量
▲劳动生产率:
具体劳动生产使用价值的能力或效率。
▲表示方法:
☆生产某种产品的数量
劳动时间
☆耗费的劳动时间
产品数量
劳动生产率与商品的使用价值成正比,同单位商品的价值量成反比。
(三)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
1、简单劳动:
不需要经过专门训练和培养的一般劳动者都能胜任的劳动。
2、复杂劳动:
需要经过系统的学习和较长时间的专门训练才能胜任的劳动。
3、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的区别是相对的。
4、换算:
复杂劳动是自乘和多倍的简单劳动。
5、商品的价值量是由复杂劳动换算成简单劳动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资料:
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袁隆平,1930年9月7日生,中国工程院院士,被国际上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六十年代以来,袁隆平的科研成果使中国在矮杆水稻、杂交水稻育种和超级杂交水稻育种上三次领先世界水平。
前两阶段的研究成果在中国推广后,中国的水稻单产从四百公斤左右提高到六百公斤左右,近二十年内为全国增产粮食三千多亿公斤。
七十年代初,袁隆平发表了水稻有杂交优势的观点,打破了世界性的自花授粉作物育种的禁区。
国际上的同行们称袁隆平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
2001年2月19日,袁隆平获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他们的获奖证书由国家主席江泽民签署并颁发,每人并获得500万元的最高奖金。
其中,50万给个人,450万做科学研究经费。
四、商品生产的基本矛盾:
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
第二节货币
一、价值形式的发展和货币的起源
▲货币是商品交换的产物,是价值形式演变的结果。
(一)简单的、个别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
一种商品的价值偶然地表现在与它相交换的另一种商品上
1、相对价值形式和等价形式;
2、处于相对价值形式的商品(绵羊)和处于等价形式的商品(斧头)处于不同的地位,起着不同的作用;
3、相对价值形式和等价形式是价值形式的两极,它们相互依存,互为条件;
4、处于等价形式的商品有三个特点;
A.使用价值成为价值的表现形式
B.具体劳动成为抽象劳动的表现形式
C.私人劳动成为社会劳动的表现形式
5、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对立获得外在的表现。
6、局限性:
无差异人类劳动本质没有充分表现
(二)总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
某一种商品的价值表现在其他一系列商品的价值形式
▲特点:
绵羊的价值第一次真正表现为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凝结
▲局限性:
无统一的等价物,会妨碍交换
(三)一般价值形式:
一切商品的价值都集中地、统一地表现在一种商品上
价值形式发生了质的变化
大大促进了商品交换,但一般等价物不固定
(四)货币形式:
某种商品从商品世界分离出来,并固定地独占了一般等价物的地位。
货币产生的根源及发展历史:
“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
★本质:
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
二、货币形态的发展过程
▲实物货币即商品货币(如:
贝壳、布等)
▲贵金属货币(如:
金银、铸币)
▲代用货币(如:
交子、会子、宝钞)
▲信用货币(如:
银行券、纸币)
▲电子货币(如:
信用卡、Q币等)
三、货币的职能
(一)价值尺度职能
1、价值尺度是指货币衡量和表现商品价值量大小的职能。
货币之所以能衡量商品的价值量,是因为货币本身也是商品,也具有价值。
2、充当价值尺度时,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
3、价格:
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或商品同货币的交换比例。
价格大小取决于商品价值和货币价值的比值。
4、价格标准:
包括一定量的货币单位和等分。
(二)流通手段
1、流通手段是指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作用。
2、执行流通手段职能的货币,必须是现实的货币,而不能是观念的货币。
商品流通过程:
W-G-W
3、商品流通:
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流通。
由于货币充当流通媒介,卖和买在时间和空间上分离了,因而就有经济危机的可能。
4、货币流通:
货币作为商品流通媒介的不断运动
(三)贮藏手段
1、贮藏手段职能:
是指货币退出流通领域,当做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贮藏起来的职能。
2、执行贮藏手段职能的货币,既不能是观念上的,也不能是价值符号,而必须是足值的货币。
3、纸币本身没有价值,它不具备贮藏手段的功能。
4、货币贮藏的作用:
在金属货币流通的经济中,货币贮藏具有自发调节货币流通的作用(“蓄水池”)。
在现代经济中,货币供应量的调节不是由商品流通中货币职能的自发转换来实现,而是由流通过程之外的政府货币管理当局加以控制。
5、纸币的储蓄手段与金属货币的贮藏手段职能的区别
(四)支付手段
1、支付手段职能:
指货币用来清偿债务或支付赋税、租金、工资等的职能。
2、产生前提:
商业信用
3、作用和后果:
★解决了现金交易中买者暂时不能支付货币的矛盾,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扩大了商品经济的矛盾,蕴藏危机的可能。
——商品的买者、买者以及其它经济行为人之间,形成错综复杂的债权、债务关系链条,只要一个债务人不能如期偿还债务,就会引致一系列连锁反应,使社会发生紊乱。
(五)世界货币
1、所谓世界货币,就是在世界市场具有普遍接受性的能够发挥价值尺度、流通性、支付手段、价值贮藏职能的货币。
2、黄金曾经发挥过世界货币的作用,在国与国之间,媒介商品劳务流通,执行货币的各种职能。
但目前,黄金只是一般的商品,偶尔在国与国之间作为最后的清偿支付手段。
(六)货币的五种职能的有机联系
四、货币流通规律
(一)金属货币流通规律
商品流通是货币流通的基础
1、货币作为流通手段:
商品价格总额
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的货币量=——————————————————————————
同一单位货币流通速度(次数)
2、货币作为支付手段:
(二)纸币流通规律
1、纸币流通规律是以金属货币流通为基础的。
2、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如果纸币发行量和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相适应,纸币的购买力就会同它所代表的金属货币的购买力相等,纸币就能正常流通,物价就会保持稳定。
3、两种经济现象:
◇通货膨胀1988,1994,2007◇通货紧缩1997-2002
第二节价值规律
一、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客观规律
1、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要求
▲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按照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价值量进行。
▲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表明,价值规律既是价值量如何决定的规律,也是价值量如何实现的规律。
2、商品经济条件下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
(1)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2)价格与价值偏离的现象,是价值规律发生作用的表现形式。
并不违背价值规律:
◇价格的变动始终是以它的价值为中心的;
◇从较长时期看,商品的价格总额和价值总额还是一致的。
◇无论不同商品的不同价格怎样涨落,总是以各自的价值为基础。
二、价值规律的作用——市场经济“看不见的手”
价值规律的作用根源于其内在的价值决定和价值实现的机制,主要体现在:
▲分配社会劳动,调节资源配置。
▲激励创新,促使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
▲优胜劣汰,促进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
马克思对劳动价值论的继承与发展
①马克思科学地分析了商品的两个因素:
使用价值和价值。
②马克思首创了劳动二重性。
③马克思科学地分析了商品价值量的决定问题。
④马克思科学地分析了商品的价值形式及其发展和结果。
第四节劳动价值论在当代的深化与发展
一、从局部劳动到整体劳动
1、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
☆劳动过程考察:
劳动者为创造物质财富而付出的劳动是生产劳动,否则是非生产劳动。
☆商品生产过程考察:
一切加入商品生产的劳动是生产劳动,否则是非生产劳动。
☆生产关系角度考察:
为资本家生产或带来剩余价值的劳动是生产劳动,否则是非生产劳动
2、非物质生产的发展与生产劳动概念的扩大
☆生产性劳动有缩小的趋势,非生产性劳动有扩大的趋势
3、社会总体劳动:
一切生产物质产品的劳动,包括体力劳动、脑力劳动、管理劳动、服务作用于生产过程的科学研究劳动等。
二、深化对创造价值的劳动的认识
1、知识劳动创造价值
2、服务劳动创造价值
3、管理劳动创造价值
三、价值创造与财富创造之间的关系
1、价值源泉与财富源泉之间的关系
▲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
但财富创造中,劳动、技术、土地等都是不可或缺的,他们都是创造财富的要素。
▲从量的角度来看,只有当社会劳动生产率不变时,随着劳动量的增加,价值量的增加和财富量的增加才是一致的。
当前关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讨论
①关于新时期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研究的背景和面临的挑战。
②对马克思的价值论和劳动价值论的理解。
③关于劳动和创造价值的劳动的争论。
④关于价值创造和价值分配的关系。
⑤关于知识、信息、科技、管理等在价值形成和价值创造中的作用。
本章重点难点
(一)商品的二因素及其矛盾
(二)劳动的二重性
(三)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四)价值形式的发展及货币的本质和职能
(五)价值规律的内容、表现形式及作用
(六)深化对创造价值的劳动的研究和认识
本章知识要点小结:
1、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
2、商品的使用价值指商品的有用性,是商品的自然属性,是交换价值和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3、交换价值首先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数量关系或比例。
4、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是商品的社会属性,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5、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6、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二重性。
一方面是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另一方面是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
商品的二因素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决定的。
7、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的时间决定。
在商品交换中,要把复杂劳动还原为简单劳动。
商品的价值量和实现在商品中的劳动量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8、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简单商品生产的基本矛盾,这一矛盾决定着劳动产品是否能转化为商品,决定着商品的一切矛盾。
9、货币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发展的产物,是商品内在矛盾发展的结果。
货币本质上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10、货币最基本的两个职能是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
在此基础上产生了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职能。
11、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
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按照价值量相等的原则实行等价交换。
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是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
价值规律主要有三方面的作用。
第二章资本与剩余价值
本章教学要求
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基石。
本章通过阐明马克思剩余价值生产理论的基本原理,揭示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
通过本章学习,应当理解和掌握剩余价值生产的前提,剩余价值生产的过程,剩余价值生产的方法,剩余价值生产的规律,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实质。
第一节 货币转化为资本
一、资本总公式及其矛盾
(一)货币和资本的区别
1、货币是资本的最初表现形式
2、作为货币的货币和作为资本的货币的区别:
资本表现为货币,但货币不一定是资本
货币流通公式:
W—G—W
资本流通公式:
G—W—G'
两种流通公式的共同点:
都包含买和卖二个对立的阶段
★区别:
(1)顺序不同
(2)内容不同(3)性质不同。
是否增殖
3、资本的定义:
能够带来价值增殖的价值就叫资本。
(二)资本总公式及其矛盾
1、G—W—G’适用于产业、商业、借贷资本,是资本总公式。
2、资本总公式的矛盾:
资本总公式与价值规律的客观要求有矛盾。
3、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的先决条件:
★“资本不能从流通中产生”:
①等价交换不会发生价值增殖;
②不等价交换也不会发生价值增殖。
★但“资本又离不开流通”:
货币不进入流通进行买卖活动不会增殖。
4、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关键:
劳动力成为商品
二、劳动力转化为商品
1、劳动力的定义:
人的劳动能力,即存在于劳动者身体之内并在劳动过程中运用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
2、劳动力成为商品的两个条件:
(1)劳动者具有人身自由。
(2)劳动者丧失一切生产资料和现存的生活资料。
一无所有。
3、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
(1)劳动力商品的价值:
①由生产和再生产这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这个时间可以还原为生产生活资料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劳动力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②劳动力价值的构成:
一是
二是
三是
③劳动力商品的价值规定包含着历史的和道德的因素。
(2)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
就是劳动
①其特殊性在于:
劳动力在使用过程中,不仅能够创造价值,而且还能够创造出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即剩余价值。
②劳动力使用价值的特殊性是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的钥匙。
(3)劳动力的买和卖形式上平等的欺骗性(缔结劳动力商品买卖的契约关系)
【专栏】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劳动力商品问题P60
第二节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1、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一)劳动过程
1、劳动过程:
简单地说就是生产使用价值的过程。
劳动过程是人类生存的永恒的自然条件,它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
2、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特点:
(1)劳动隶属于资本家,劳动具有强制性;
(2)劳动产品归资本家所有。
(二)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同时还是价值增殖过程
1、资本主义生产过程首先是价值形成过程
(1)工人的劳动既是具体劳动,又是抽象劳动。
(2)作为具体劳动,既创造了使用价值,又转移了生产资料的价值。
旧价值的转移
(3)作为抽象劳动,创造了新价值。
(4)如果劳动者创造的新价值刚好补偿其自身的价值,这样的过程叫价值形成过程。
2、资本主义生产最终是价值增殖过程
(1)价值增殖过程:
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创造的新价值,超过了补偿劳动力自身价值(即生产出m)的价值形成过程。
(2)价值增殖过程就是剩余价值生产过程,即超过“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
(3)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是简单商品生产过程。
(4)资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3、剩余价值的定义:
就是由雇佣工人劳动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
4、雇佣工人的劳动时间分为两部分:
(1)必要劳动时间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二重性示意图:
(2)剩余劳动时间。
二、资本的本质、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一)资本的本质:
资本是靠剥削工人而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体现着资本家和雇佣工人间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
是一个历史的范畴。
“资本不是物,而是一定的、社会的、属于一定历史社会形态的生产关系”。
马克思语。
(二)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1、转移旧价值、创造新价值是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不同结果。
2、生产资料价值的转移
(1)劳动资料价值是逐渐转移,原材料辅助材料是一次全部转移
(2)生产资料价值的转移要以原有价值为限,只是旧价值的再现
3、劳动力价值的再生产:
由工人在生产过程中的抽象劳动再生产出来,会发生增殖。
4、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概念p63。
(1)划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依据:
p63-64
(2)内容:
不变资本c;
可变资本v
(3)把资本划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意义p64。
三、资本的一般性和特殊性
1、一般性:
垫支性
增殖性
运动性
2、特殊性:
四、剩余价值规律
◇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
◇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决定着社会生产和再生产的主要过程。
◇剩余价值规律支配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的历史趋势。
第三节 剩余价值生产的方法
一、剩余价值率
1、计算公式:
2、m'
的意义:
它准确反映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
3、工人的工作日可划分为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两部分。
◇必要劳动时间:
再生产劳动力价值。
◇剩余劳动时间:
生产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率=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剩余劳动/必要劳动
二、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1、含义:
必要劳动时间不变——工作日延长——剩余劳动时间延长——获取更多剩余价值
2、生理和道德界限
3、工人为缩短工作日的斗争(1886年芝加哥工人大罢工,促成五一国际劳动节)
三、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1、相对剩余价值:
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所生产的剩余价值。
2、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以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为前提的。
(降低了劳动力价值)
为什么说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全社会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的结果?
3、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又是通过个别资本家追逐超额剩余价值而实现的。
(1)什么是超额m
棉纱cvmW单位价值
社会水平20斤24元3元3元30元1.5元
个别企业提高劳40斤48元3元3元54元1.35元
动生产率1倍
超额m=40(1.5-1.35)=6元
(2)各个资本家都追求超额m的结果就是获得相对m。
超额剩余价值:
(图)个别资本采用先进技术和设备,提高劳动生产率,使自己产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但仍按社会价值出售,所获得的额外价值。
(3)超额m和相对m的关系:
第一,相对m是通过超额m来实现的。
第二,超额m是资本家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直接目的,相对m时各个资本家都提高劳动生产率后最终促成的结果。
第三,超额m是个别资本家暂时得到的,相对m是各个资本家都共同得到的。
四、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辨证关系
1、绝对m生产是相对m生产的出发点。
2、生产相对m的方法也同时是绝对m生产的方法。
3、区别P71
五、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三个阶段:
简单协作、工场手工业、机器大工业
〖专栏〗现代生产自动化和剩余价值的源泉:
在资本主义生产自动化条件下,资本家获得的剩余价值,仍是工人剩余劳动创造的。
◇自动化机器仍是机器,是不变资本。
◇自动化机器代替不了人的劳动。
◇制造和使用自动化机器的工人劳动是复杂劳动。
◇率先使用自动化机器的企业获得的是超额剩余价值。
第四节 工资
一、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
1、工资的假象:
似乎工资是工人全部劳动的报酬
2、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
不是劳动的价值或价格,而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
3、劳动不是商品(工资不是劳动的价格)
(1)劳动在出卖以前不存在
(2)同义反复的逻辑矛盾
(3)如果工资是工人全部劳动的报酬,则资本家将一无所获
二、工资的形式
1、工资的基本形式:
计时工资和计件工资
(1)计时工资:
劳动价格=劳动力的日价值÷
工作日的小时数
计时工资总额=劳动价格×
劳动时间
(2)计件工资:
工资单价=劳动力日价值÷
产品件数
计件工资总额=工资单价×
2、工资形式的发展〖专栏〗
三、资本主义工资变动趋势
1、名义工资与实际工资
◎概念、数量关系P76
◎实际工资缓慢上升的原因
2、相对工资
3、工资的各国差异
一、重点
1、劳动力成为商品
这是理解货币为什么能够转化为资本及剩余价值生产的前提,这为阐明剩余价值学说提供了一把钥匙和科学的理论武器。
2、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这也是难点。
要讲明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是剩余价值生产,剩余价值是价值的组成部分,而商品价值又是以使用价值作为它的物质承担者。
3、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
进一步提示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才能使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牢固确立起来。
本章知识要点小结
1、G—W—G’是资本总公式,G’=G+△G,增值的货币额△G就是剩余价值。
2、资本总公式与价值规律的客观要求有矛盾。
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的先决条件,是剩余价值的产生,从而货币转化为资本,既不在流通领域,又不能离开流通领域。
3、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先决条件。
资本家购买劳动力商品,看中的是这种商品的特殊使用价值:
劳动力在使用过程中,不仅能够创造新价值,而且还能够创造出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即剩余价值。
4、劳动力商品的价值也是由生产和再生产这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可以还原为生产和再生产劳动者必需的生活资料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