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 doc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8228885 上传时间:2022-12-14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50.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环保 doc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环保 doc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环保 doc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环保 doc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环保 doc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环保 docWord文件下载.docx

《环保 doc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环保 docWord文件下载.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环保 docWord文件下载.docx

七、海南《生态环境监控管理办法》出台34

八、山西省城市污水处理费调整新方案出炉36

九、我国首座水电站设备遭严重腐蚀36

 

2003年4季度环保行业分析提要

2003年4季度行业整体运行综述

运行特点

保持高速增长,大大高于我国同期国民经济增长的速度。

存在问题

1.企业规模结构、环保产品结构不合理

2.技术开发能力弱,产品技术含量低

3.还未完全形成企业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4.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

前景预测

随着环保领域投资力度的不断加大,我国环保产业蕴含着巨大的商机。

预计今后数年内,我国环保产业仍将保持高速发展的势头。

对策建议

在经济结构调整中,不断加大淘汰技术落后、浪费资源、污染严重的工艺、设备和企业的力度,使环保成为淘汰落后生产力、促进先进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手段;

推行清洁生产,引导工业企业由末端治理向源头和全过程控制转变;

开展循环经济试点,促进发展方式的转变,从根本上减轻环境压力;

抓住扩大内需的有利机遇,促进城市污水、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和工业企业技术改造。

行业基本评价(SWOT)

强势

近年来,我国环保产业年均增长速度高达17%,部分年份甚至超过50%,大大高于我国同期国民经济增长的速度。

弱势

我国绝大多数环保企业的科研、设计力量薄弱,技术开发力量主要分布在大专院校、研究院所,而且技术开发的投入不足,尚未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开发和创新体系。

产品主要为常规产品,技术含量低。

机会

中央政府正努力疏通环境投融资渠道。

政府环境投资用于贷款贴息或补贴,鼓励环境技术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化,鼓励企业债券、信托投资等多种融资方式进入环保产业领域并积极吸引国外资本进入中国环保产业领域。

一旦资金问题得到解决,环保产业就将会走上利益驱动的良性循环。

风险

环保产业标准体系尚未建立,不正当的市场竞争和一些地区地方保护主义较严重。

投资价值

在未来一段时期,我国环保产业在九个方面可望成为投资热点。

一、水废水自理技术与装备制造。

二、除尘技术与设备制造。

重点是向既除尘又脱硫的方向发展,重点设备实施规模生产

三、电厂脱硫技术与成成套设备

四、机动车尾气治理和销售制造在城市尤为迫切需要。

五、垃圾自理技术及设备制造。

六、噪音污染控制材料与产品制造。

七、环境监测仪表装置制造。

行业分析说明

我国环保行业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基本情况

我国的环保产业是伴随着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而逐步发展起来的,至今已有20多年的历史。

1973年全国第一次环境保护工作会议开创了中国的环境保护事业,环保产业也应运而生。

80年代,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污染日益严重,污染防治工作得到加强,环保产业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进入90年代,随着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和环境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及标准的不断提高,特别是“九五”时期环境保护投入的大幅度增加,环保产业得以较快发展。

目前,我国环保产业已初具规模,产业领域不断扩大,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为治理污染、改善生态环境提供了一定的技术支持和物质基础。

(一)环保产业初具规模。

2002年我国环保产业从业人员达200多万人,产值达2200亿元。

与两年前的数字相比,刚好翻了一番。

近年来,我国环保产业年均增长速度高达17%,部分年份甚至超过50%,大大高于我国同期国民经济增长的速度。

这种高速发展主要得益于:

(二)环保产业技术水平不断提高。

为满足污染防治和生态环境保护的需要,近几年环保技术开发、技术改造和技术推广的力度不断加大,环保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层出不穷,各种技术和产品基本覆盖了环境污染治理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各个领域。

在环保设备(产品)中,达到国际80年代水平的约占五分之一,少数产品具有当代国际先进水平。

在大型城市污水处理、垃圾焚烧发电方面,我国已具备自行设计、制造关键设备及设备成套能力;

工业一般废水治理技术和工业消烟除尘技术等已达到国际当代水平。

在资源综合利用方面,工业废渣特别是粉煤灰、煤矸石和磷石膏综合利用技术已达国际先进水平,从有机废液中提取蛋白饲料技术、利用废轮胎生产碳黑技术、空气冷冻废橡胶制胶粉技术等也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三)环保产业领域不断扩大,特别是环境服务得到较快发展。

从环保设备(产品)的生产和经营看,20年前,环保设备(产品)的种类和数量都很有限,主要是一些常规的工业废水处理设备、除尘设备及基本的环境监测分析仪器等。

目前,环保设备(产品)品种达到了3000多种。

特别是城市污水处理设备、城市垃圾焚烧设备、汽车尾气处理设备、工业高浓度有机废水处理设备、高效布袋除尘设备、高精密度在线环境监测仪器(仪表)、一些性能优良的特殊环保材料等近几年得到较快发展。

从资源综合利用看,几乎涉及所有的工业废弃物、废旧物资及共伴生矿产资源。

各种废弃资源的利用途径得到拓宽,产品品种不断增多,如粉煤灰综合利用产品已达200多种。

近几年环境服务领域不断扩大,由过去以技术和咨询服务为主发展到工程总承包、专业化环保设施运营服务和投融资及风险评估等领域,特别是近两年,出现了一大批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按市场经济规律运作的专业化的环保设施运营企业,加快了污染治理步伐,促进了环境服务水平的提高。

二、存在的问题

我国环保产业虽然有了较快的发展,但总体而言,尚不能完全适应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需要。

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产业结构不合理。

一是企业规模结构不合理,还未形成一批大型骨干企业或企业集团。

目前大型环保企业只占全国环保企业总数的2.8%(其中约65%为兼营),近90%都是小型企业,技术装备落后,专业化水平低,难以形成规模效益。

我国最大的环保企业年销售额只有3亿元人民币,而进入世界500强的专门从事废物处理的美国惠民公司,2000年的营业额已超过130亿美元。

二是环保产品结构不合理,环保设备成套化、系列化、标准化、国产化水平低,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严重。

通过对正在生产的3000多种环保产品调查分析,约1/5的产品由于可靠性、通用性、产品结构设计上的欠缺,有待淘汰,约2/5的产品需要改进。

常规产品相对过剩,一些急需的污染治理设备又严重短缺。

(二)技术开发能力弱,产品技术含量低。

如水处理主要为一般工业废水处理技术和产品,大气污染治理主要是除尘设备,在大型燃煤电厂烟气脱硫、城市垃圾资源化、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和高浓度有机废水治理等重点领域的一些关键产品还没有自己的制造技术。

我国环保产品的总体水平相当于国际20世纪80年代的水平,大多数产品落后发达国家20年左右。

(三)还未完全形成企业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如大多数环保产品没有标准;

环境保护工程建设中回避招标和招投标中弄虚作假、不规范竞争等,一些地方不允许外地环保产品或者环境服务进入本地市场;

有些地方政府或部门采取各种方式限定、变相限定单位或个人只能经营、购买、使用本地生产的环保产品或者只能接受指定企业或者个人提供的环境服务等,搞市场封锁;

有的地方片面强调当地环境保护建设项目所需的设备和产品要在当地生产,造成低水平重复建设。

环保产业市场混乱的结果是阻碍环保产业技术进步,挫伤了经营者的积极性。

(四)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

环境服务相对落后,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社会化、专业化程度低,全方位的服务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造成许多环境治理设施运转效率较低。

此外,信息咨询服务的规模和技术手段与国际先进水平具有较大差距,咨询公司和各种中介机构服务网络建设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

发展循环经济是解决环境问题治本之策

一、循环经济的内涵

近年来,各地都在积极探索适合本地区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的道路和模式。

建设生态省,就是要摒弃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不可持续的发展模式,改变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坏后恢复的被动局面,主动探索适合我国国情、适合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的道路。

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里,我国没能摆脱高投入、高消耗、重污染、低产出的传统发展模式,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在今后的工业化、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必须转变这种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否则自然资源难以为继,环境问题也将更加突出。

循环经济以资源利用最大化和污染排放最小化为前提,是一种将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生态设计和可持续消费融为一体的经济发展战略,能够实现经济增长、环境保护和社会全面进步的协调发展。

发展循环经济是在发展中解决环境问题的治本之策,是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相统一的基本途径。

解决环境问题,建设生态省,都必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二、循环经济--对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革命

不论是西方发达国家已经走过的传统工业化发展道路,还是发展中国家为求现代化而进行的已有传统发展历程,所面临着的历史教训和发展代价都清晰地表明:

当人类在不断发展生产力、创造丰富的社会财富、社会发生深刻巨大变化的同时,生态失调、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等一系列问题,也在警示人类"

吃祖宗饭、断子孙根"

的危险。

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已经到了举步艰难的地步。

(一)在传统经济发展模式下,人类在创造财富的同时也在大量消耗着自然资源。

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是以"

人类征服自然"

的姿态去创造满足人类需要的财富,把分布在世界上的、在地球生成过程中生成的自然资源作为原料、燃料、制造成各种各样的产(用)品,经过人们使用、消费之后,成为废品(物)又抛向自然界。

这样的发展模式下,自然资源日益减少、废品(物)堆存、排放日渐增多,而地球的再生能力远远难以弥补失去的损失。

据国外有关分析,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人类对自然资源的需求量相当于地球再生能力的70%,而到八十年代需求量与再生量已基本持平,到了1999年需求量已超出再生能力的20%以上,人类十二个月所消耗的自然资源,需要地球生物圈用15个月才能再生。

人类进一步发展中所遇到的一个重要问题就在这里:

自然(矿物)资源是很难再生的,而自然资源又是很有限的,人们经常提到的是石油、天然气已探明资源仅可保证四、五十年的需求,储量较多的煤炭也仅能供应200多年的需求,这样依赖于消耗自然资源以保障经济增长的路子,已使人们在担心地球资源的枯竭带来的严重后果,也使人们的眼光深深地盯着尚未探知的深海、高山、极地、甚至开始向地球之外其他星球的探索。

但是,如何改变资源--产品--废弃物这种线性经济增长方式,而使资源能够得到充分有效利用、使废弃物能成为资源循环再利用,则是解决当今可持续发展的当务之急和有效途径。

(二)在传统经济发展模式下,人类在享受富有生活的同时也经受着生态环境恶化的惩罚。

人类经历了农业经济、工业经济时代的发展,消耗了大量的自然资源,创造了今天的现代文明。

而在如今的现代文明中,却到处显露着因大量、过量消耗资源而留下的痕迹,并给人类带来巨大的损失、灾害和危险。

不当的粗放式灌溉方式可能导致荒漠化,以致毁灭了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流域人类的古老文明。

常常被人们谈起的大灾害是温室效应,及引起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二氧化碳排放。

据统计分析,近一百多年来全球温度约上升0.5℃,其中二氧化碳排放贡献率55%。

我国30个城市的统计,1985年至1994年间的平均温度比1951年至1980年间的平均温度升高了0.48℃。

据有关报告,按照目前温室气体排放速度增长,可以把全球温度升高过程比按自然本身的千年缩短为40年。

而在美国若气温上升10℃,粮食产量约下降10%~20%。

众所周知,温室效应则是造成自然灾害的重要起因。

有害气体的排放造成的大气污染,对人类生命财产的危害是巨大的。

据有关调查称,空气严重污染下比相对清洁下生活,人的死亡率要高5倍以上。

我国的酸雨覆盖面积已达国土面积的40%,因酸雨对森林和农作物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每年约数百亿元。

在我国106个大中城市中,43%的城市大气污染超过了国家标准。

在水资源短缺的同时,不仅用水不当,浪费大量淡水,而且还有大量的水资源被污染。

据有关资料表明,全世界有80多个国家、12亿人口处于严重缺乏饮用水,有10亿人口喝不上洁净水,有2.5亿人口因饮用污染的水而染上疾病,而有1000万人因饮用不洁净的水而死亡。

我国是贫水国家之一,我国人均水资源仅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4,而每年排放污水量已达620亿吨。

土地的开发应用带来了人类文明的开端。

但如今,过度垦植、酸雨等污染、毁林加上旱涝灾害,世界已有33亿多公顷的地区受到沙漠化的干扰,估计其造成的损失可占到其GDP的8.8%。

每年约有550多万平方公里热带雨林在消失。

森林的减少,既危害环境,又将有大量物中被灭绝。

垃圾排放及其造成的污染是极其严重的。

近年来,世界垃圾排放量的平均增长达8%,远远高于世界经济平均增长速度。

而能够得到无害化处理的仅仅百分之几。

我国600多座城市当中,2/3的城市被垃圾所包围。

传统经济增长方式所走过的先污染、未治理和先污染、后治理,带给人类的就是生态的破坏、环境的污染,及其造成的各种各样的自然灾害、莫明其妙的疾病。

(三)传统经济增长模式带给人类的反省就是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传统经济的增长靠的是消耗大量的自然资源,这是吃的祖宗饭。

而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却造成了生态的破坏和环境的污染,有些自然资源也已到了趋于枯竭的地步,再这样下去,也就要断了子孙的粮,这是难以为继的不归路。

因此,人类在深刻的反思中逐步觉醒,结论就是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今天的发展要保持,但又不应当影响今后的发展。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世界各国的共同任务,这就要求已对造成当今污染危害的主要责任者的发达国家,应承担更多的治理和预防义务;

而发展中国家则要吸取历史教训,不再走先污染再治理、甚至不治理的路子,而要在发展中尽量减少消耗、防止污染和对污染产生时的及时治理。

今后的发展必须走出一条转变传统增长模式的新模式--循环经济模式。

其关键环节则是实施清洁生产和废弃物排放减量化、无害化并实现资源化。

三、完善循环经济理论、政策,促进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生态环境不断改善

从党的十六大提出,我国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从现在的经济发展势头看,实现国内生产总值翻两番应该不成问题。

但如果沿袭传统的发展模式,资源将难以为继,环境将不堪重负。

(一)发展循环经济具有客观必然性。

追根溯源,人类是在自然界存在适合于其生存的环境条件下才产生和发展的。

人类生产活动的本质是人与自然界进行物质循环交流。

其目的是使人类自身生存和发展下去。

20世纪60年代,发达国家开始进入后工业化时期。

在全世界仅有不到五分之一人口进入现代化社会的情况下,资源的短缺和生态环境问题已经成为经济继续增长的重大约束。

从1930年到1960年代末,世界发生了令人震惊的八大污染事件,其中多数发生在1950—1960年。

20世纪60年代以来,环境污染开始成为发达国家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

1970年4月22日美国举行了“地球日”大游行,标志着人类开始高度关注环境污染问题。

1972年6月5日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召开,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

1972年罗马俱乐部发表了其第一份研究报告:

《增长的极限》。

这份报告首次正式向世界发出了警告:

“如果让世界人口、工业化、污染、粮食生产和资源消耗方面现在的趋势继续下去,这个行星上的增长的极限有朝一日将在今后一百年中发生”。

这份报告被认为是第一次系统地考察了经济增长的人口、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和科学技术进步之间的关系。

从此生态环境作为制约经济增长的要素而引起全世界的注意。

到了20世纪70年代,生态环境事实上已经从单纯自然意义上的人类生存要素转变为社会意义上的经济要素。

这里有两个层次的含义。

第一,符合人类生活需要的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已经短缺,拥有这样的环境已经成为人类追求幸福的目标之一。

第二,从迄今为止人类生产活动的技术特性和生态环境本身的承载能力来说,天然的生态环境对生产排放废弃物的吸纳能力已经饱和,甚至超载,要继续利用它进行生产必须再生产出新的环境容量,需要人类投入资源进行“制造(生态恢复和污染治理)”。

即,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已经成为人类的劳动“产品”。

这表明,良好的生态环境已经具有明显的二重性特征。

即从生活的角度看它是目标,从生产的角度看,它已经变成生产要素和条件。

从我国的具体情况来看,良好的生态环境已经成为十分短缺的生活要素和生产要素。

我国环境污染已经达到了十分严重的程度。

2000年全国十大地表水系的COD年排放量达1445万吨,比Ⅲ类水质要求的800万吨容量高出80.6%;

2001年七大水系断面检测,达到Ⅲ类水质的仅占29.5%,而劣Ⅴ类水质却高达44%;

全国城市有66.7%缺水;

大气中二氧化硫排放量达1995万吨,比国家二级标准要求的1200万吨容量高66.3%;

农田化肥农药污染,重金属污染,土地荒漠化,各种持久性有机污染等现象也日益严重。

从生活的生态环境质量来看,这种发展趋势与我们追求的经济增长目标是相悖的。

据世界银行测算,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每年仅空气和水污染带来的损失占GDP的比重就达8%以上。

这说明,我们的经济增长在某种程度上是以生态环境成本为代价的。

当天然的生态环境资本用尽以后,继续按照原来的经济增长模式发展经济,将会牺牲人类的健康,使我们的经济增长与我们的生活目标相背离。

国内外的实践已经表明,当经济增长达到一定阶段时,对生态环境的免费使用必然达到极限。

这是自然循环过程极限和作为自然组成部分的人类生理极限所决定的。

人类要继续发展,客观上要求我们转换经济增长方式,用新的模式发展经济;

要求我们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并对被过度使用的生态环境进行补偿。

循环经济就是在这样一种背景下产生的。

(二)循环经济是可持续的新经济发展模式。

很多人认为环境问题是经济发展在低级阶段的产物,经济发达以后环境问题就会自然消失了。

更多的人把治理污染和修复生态寄望于不断发展的科学技术。

这是有一定道理的。

但是,必须看到,技术是一把双刃剑。

正是传统工业化过程中片面追求经济利益和GDP导向的经济增长导致的技术滥用造成了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

在经济增长带来的就业和物质消费繁荣的同时,人类生存质量和环境被忽视了。

从这一角度来看,科学和技术的发展既是解决环境问题的根本出路,也是产生环境问题的原因。

20世纪80年代末期开始,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技术革命推动的新经济在发达国家兴起,并向全世界扩散,经济全球化浪潮风起云涌。

美国经济在新经济快速发展的支撑下,从1991年开始到2000年持续了10年高速增长,打破了美国经济发展的历史纪录。

于是,在那些乐观的“增长主义”者眼中,似乎经济增长不再依赖于资源,不再受生态环境限制,科技具有万能的魔力,经济周期消失了,经济增长的障碍消失了,经济可以永恒地增长了。

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新经济在逐渐改变人们的生活习惯和经济发展方式的同时,并没有减少人们对传统产品和资源的需求。

恰恰相反,它是建立在发达的工业基础设施和强大的能源供给规模基础上的。

虽然传统的资源密集型产业在经济结构中的比例在下降,但人类对其需求的绝对量不仅没有降低,而且依然在增长。

信息化和其他技术进步大大提高了人类的生产率,降低了单位产出的物质消耗和污染排放强度,但是,随之而来的是,人们的闲暇时间增加了、工作场所扩大了、生活设施和居住条件扩张了、人口因各种原因在加大流动的频率。

自古以来我们就追求安居乐业。

最基本的安居要求是每个人要有一张床。

随着技术和经济发展,我们的生活需求以床为基础所配套的居住空间和物质消费品不断增加,不断的出行使得家中之床空闲率在日益上升。

每到一地我们还需要一张床,还需要与床相配套的一应物品。

这导致人均占有物质资源随着空床率的上升而持续增加,而与床配套及其他所有耐用消费品的利用率却在不断下降。

因此,传统的工业化及其所主导的经济发展模式绝不是可持续发展的模式。

我们需要推进可持续的循环经济新发展模式。

在技术层次上,循环经济是与传统经济活动的“资源消费→产品→废物排放”开放(或称为单程)型物质流动模式相对应的“资源消费→产品→再生资源”闭环型物质流动模式。

其技术特征表现为资源消耗的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再生化。

其核心是提高生态环境的利用效率。

表面上看,循环经济只不过是强调“三废”回收利用,但这是一种误解。

从科学范式的角度看,循环经济实际上是基于技术范式革命基础上的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

按照著名经济学家乔瓦尼·

多西的定义,所谓技术范式可定义为解决所选择的技术经济问题的一种“模式”。

这是基于微观技术的定义。

在宏观上,技术范式可定义为社会生产主导技术体系的基本特征和程序模式。

在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不同社会形态对应不同的技术范式。

农业经济社会的技术范式核心是劳动力与土地简单结合的以采集、种植和养殖为主,以手工劳动为主要特征的小规模生产。

其生产过程基本不产生“三废”,产品直接来源于自然。

工业经济社会的技术范式复杂得多。

其技术主体由劳动力与机器设备相结合的大工业体系替代了劳动力与土地的简单结合。

生产过程的基本特征是以化石能源消耗为基础,从自然界开采资源和对资源进行多次加工形成各种各样的复杂产品。

工业经济社会中,工业技术和产品大规模渗入到农业领域,使农业的技术范式也发生了相应变革。

生产过程中加入了化肥、农药、机械设备等工业品。

于是土地和劳动力的生产效率都大大提高了,但同时也给土地和水资源带来了越来越多的污染。

伴随人口增长和农业机械的使用,人类开垦荒地的能力提高了,但自然生态却遭到日益严重的破坏。

在工业生产领域,动力主要由化石能源燃烧来提供。

这种以耗散方式消耗、在短期内不可能循环的能源消费,向大气和环境中排放出各种废气;

各种物理和化学的生产过程都要用清洁的水作为冷却剂或有毒有害物质的排放载体,使得清洁的水资源日益减少;

大量矿山的开采使得植被锐减;

人口的膨胀使得城市云集,工厂和住宅不断侵吞有限的可耕地。

循环经济的技术主体要求在传统工业经济的线性技术范式基础上,增加反馈机制。

在微观层次上,要求企业纵向延长生产链条,从生产产品延伸到废旧产品回收处理和再生;

横向技术体系拓宽,将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进行回收利用和无害处理。

在宏观层次上,要求整个社会技术体系实现网络化,使资源实现跨产业循环利用,综合对废弃物进行产业化无害处理。

循环经济的技术体系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基础,以资源的再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