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奇松第二课时教学设计3篇精选doc.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822862 上传时间:2022-10-24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5.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黄山奇松第二课时教学设计3篇精选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黄山奇松第二课时教学设计3篇精选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黄山奇松第二课时教学设计3篇精选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黄山奇松第二课时教学设计3篇精选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黄山奇松第二课时教学设计3篇精选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黄山奇松第二课时教学设计3篇精选doc.docx

《黄山奇松第二课时教学设计3篇精选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黄山奇松第二课时教学设计3篇精选doc.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黄山奇松第二课时教学设计3篇精选doc.docx

黄山奇松第二课时教学设计3篇精选doc

黄山奇松第二课时教学设计3篇

黄山奇松第二课时教学设计1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体会“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的神奇。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知道“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是因何而得名的。

3.让学生感受黄山松的姿态各异,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产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黄山松的奇和美。

2.知道“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是因何而得名的。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引入情景。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13课《黄山奇松》。

板书课题。

齐读课题。

二、精读品味,感受奇松。

同学们,玉屏楼前,你看到了哪些奇松?

来,我们一起写下这三棵奇松的名字。

(板书:

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

(一)品味迎客松

1.三大名松中,作者评价最高的又是哪棵呢?

文中哪句话可以看出?

出示:

如今,这棵迎客松已经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了。

a“乃至”,表示意思更深一层。

你能给“乃至”换个意思相近的词吗?

(甚至)

b.如今,一提到黄山的松树,马上就会想到——迎客松;一提到黄山,也会马上想到——迎客松

2.过渡:

作者为何对迎客松评价如此之高呢?

迎客松到底何奇之有呢?

(1)姿态奇:

迎客松姿态优美,枝干遒劲,虽然饱经风霜,却仍然郁郁苍苍,充满生机。

(出示句子)这句话中的哪些词语让你感受到它的神奇?

理解“遒劲”的意思(笔直有力,粗壮雄健,有气势。

雄健有力)

理解“郁郁苍苍”:

.(“郁郁”:

茂盛的样子;“苍苍”:

青翠,表示颜色。

(2)精神奇:

理解饱经风霜,感悟迎客松生命力顽强

这样“郁郁苍苍”“充满生机”的迎客松,作者却说他“饱经风霜”,你们知道什么是饱经风霜吗?

(出示老人的脸)

资料介绍有关迎客松的情况。

请同学们想象一下,如果你就是这一棵迎客松,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你经历了哪些呢?

出示句子

当烈日暴晒时,

我感觉,但是我想。

当电闪雷鸣时,

我感觉,但是我挺直了身体想。

当大雪压顶时,

我感觉,但是我抖抖身上的雪想。

师:

经历了风风雨雨,却依然郁郁苍苍,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呢?

生:

坚强不屈、生命力顽强

风撼不动它,雪压不断它,它仍然那么根深叶茂,四季常青,郁郁苍苍,充满生机。

更难得的是它还那么潇洒、挺秀,真是一棵奇树!

读。

(3)名字奇

除此以外,迎客松还“奇”在哪儿呢?

知道为什么叫它迎客松吗?

谁能找到相关的句子。

指名说(出示句子:

它有一丛青翠的枝干斜伸出去,如同好客的主人伸出手臂,热情地欢迎宾客的到来。

好客的迎客松正热情地欢迎我们的到来呢?

它会说哪些欢迎词?

可以加上动作。

指名(学生热情交流欢迎词,并加上动作:

朋友,欢迎您到黄山来!

我们黄山欢迎您!

哇,真有一种宾至如归的感觉!

让我们像热情的迎客松一样(停顿),伸出你热情的手臂,大声地读(手指句子)

正因为迎客松的独特魅力,曾有诗人作诗赞叹:

齐读(出示诗句:

奇松傲立玉屏前,阅尽沧桑色更鲜。

双臂垂迎天下客,包容四海寿千年。

这就是黄山第一奇松迎客松的生动写照啊。

迎客松不愧为黄山第一名松,这就是它的奇特之处。

此时此刻,我相信迎客松的形象已经深入我们的心中了,让我们带着这份赞叹再来读一读迎客松的句子吧。

出示描写迎客松的句子,注意有感情地朗读。

(二)品味陪客松

孩子们接下来,让我们运用刚才学习迎客松的方法来学习,(出示自学要求)

1.过度:

再被迎客松热情的迎上去之后,谁来陪同我们游览黄山风光?

(陪客松)那他又奇在哪里呢?

出示:

描写陪客松的句子

师:

从这个句子中我们能感受到陪客松的什么特点?

(抓“绿色的巨人”体会陪客松的高大挺拔、苍翠茂盛。

)(高大挺拔,苍翠茂盛)具体体现在词语“绿色的巨人”(点红词语)板书“绿色的巨人”。

据资料记载,这棵陪客松高5米,顶端的直径也是5米。

2.那为什么给它起名叫“陪客松”呢?

师:

看,陪客松正伸展那宽大的肩膀,遮挡住炎炎烈日,陪同游人观赏美丽的黄山风光。

日复一日,那它的身上又有怎样的精神呢?

无私的奉献精神

默默无闻

那你能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指名读句子。

(评价:

真是一棵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陪客松)

如果陪客松会说话,它会对游客说些什么?

(三)品味送客松

1.师:

日暮降临,观赏完美丽的黄山风光,我们也该回家了。

这时,谁又与你依依不舍地道别呢?

(送客松)你觉得它的神奇之处在哪儿呢?

从图上我们可以看到它的枝干是弯弯曲曲的,就像什么呢?

(“天然盆景”)课文里是怎么说的呢?

读(姿态独特,枝干盘曲)

瞧!

这是盆景,出示盆景图片。

它是园丁精雕细琢的刻意造型,为的是追求它优美的姿态。

可,送客松没有经过人工精雕细琢的刻意造型,却像盆景一样姿态优雅,你说奇不奇?

培养这棵天然盆景的园丁又是谁呢?

——大自然、黄山

2.那为什么把它叫做“送客松”?

指名说(出示句子:

它向山下伸出长长的“手臂”……)这是一句拟人句,把送客松当作人一样热情,伸出手臂向客人告别。

有一首诗写得好:

岩前倩影侧枝伸,青翠容颜满目春。

黄海大夫真好客,天天挥手送游人。

多么热情的送客松啊,像在挥手告别,又仿佛在作揖送客,又俨然在伸手挽留。

它会对远去的游客说些什么?

指名(欢迎再次来黄山旅游。

欢迎再来,再见。

黄山,永远欢迎你们。

多么好客的的送客松,你能把它的热情读出来吗?

(读句子:

它向山下伸出长长的“手臂”……)自己先练读一下。

指名读。

可以加上动作再读读。

再指名读。

评价:

多好客呀,像人一样挽留你。

师小结:

三大名松的确美,的确奇,美在姿态奇特,更奇在它们仿佛通了灵性,好像成了黄山的主人:

有的伸出手臂,把你迎上山;有的伴你左右,陪你看风景;还有的送你下山,伸出长手臂,向你告别!

真是奇松啊!

难怪古人说“黄山之美始于松”相信同学们也一定对黄山奇松情有独钟了吧!

让我们伴着美妙的音乐在一起把第二自然段读一读,感受黄山奇松的神奇魅力。

三、观看黄山松图片,升华情感。

1、同学们,黄山松何止这三大名松,它们星罗棋布,争奇竞秀。

它们或——,或——,或——;或——,或——,或——;它们有的——,有的_____……黄山奇松装点着黄山,使得黄山更加____,更加____.黄山奇松真是___(板书:

千姿百态)

2、文中的省略号又是什么意思呢?

咱们再去看看其它的奇松。

播放录像。

(伴以优美的音乐,出示各种黄山松的画面及名称,教师有详有略地解说——倒挂松、竖琴松、双龙松、黑虎松、探海松、孔雀松、卧龙松……)

3、漫山遍野普普通通的黄山松,就足以把黄山装点得妙不可言。

看了这些图片此时你想说些什么?

(黄山奇松真是千姿百态。

潇洒挺秀,真美……)请大家带着你的这一份赞叹,一份惊喜读读最后一段吧。

自由读

四、小练笔:

(出示图片:

组图)

孩子们这么美的文字,这么美的句子,作者是如何写的这么成功呢,请看(出示课件)秘诀在这里呢。

请仿照第二段的写法,任选一种松树用一两句话来介绍一下,写出它姿态的“奇特”,写在作文本上。

(可以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学生写作。

(播放音乐和松树图片)、点评

五、布置作业

《黄山奇松》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渭城区双泉学校王雅琪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2、体会“屹立”“饱经风霜”的意思。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黄山松的奇美,培养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过程与方法

1、利用多媒体创设情景,揭示课题。

2、引导学生品读、感悟、想象,用各种方式激起学生诵读的兴趣,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3、为了促进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创造精神,教学活动中可将看图、读文、训练融入质疑、梳疑、解疑的过程中,让学生充分动起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黄山奇松的奇特、景色的优美,增强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2、从课文中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指导朗读,在读中体会黄山松的美和奇。

教学难点:

在读的过程中帮助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奇”来写黄山奇松的。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

收集有关黄山和黄山奇松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欣赏古诗,猜一猜。

我说诗句,你们说出它描写的那座名山。

1、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

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

(高俊陡峭的华山)

2、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云遮雾罩的庐山)

3、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秀丽的峨眉山)

4、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雄伟的泰山)

看来同学们对祖国的名山了解可真不少呀!

那同学们喜欢旅游吗?

现在快跟老师一起领略黄山的美景吧!

请看大屏幕:

(多媒体播放黄山画面)

二、整体感知。

1、对,它说的就是享有“天下第一奇山”美称的黄山。

(师板黄山)它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绝”闻名于世,(多媒体画面(黄山四绝))人们对“四绝”之中的什么特别情有独钟?

(师板:

奇松)

2、黄山“无处不石,无石不松,无松不奇”。

难怪古人说:

“黄山之美始于松。

”今天让我们再次进入这块美丽、神奇的土地,去触摸黄山松,去欣赏黄山松,去感受黄山松!

看看黄山奇松到底“奇”在什么地方?

三、导读,感受奇松。

1、过渡:

要想观松,最好的去处就是(玉屏楼),举目四望,玉屏楼前可以看到哪些奇松呢?

(板书:

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

2、教师范读第二自然段。

要求:

分别找出描写三大奇松的句子,用“_____”画出来。

这三大奇松有什么特点?

“奇”在哪里?

(小组合作学习)

品味迎客松的“奇”:

a、品味迎客松:

三大名松中,作者评价最高的又是哪棵呢?

文中哪句话可以看出?

出示:

如今,这棵迎客松已经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了。

师:

从这句话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一提到黄山的松树,就马上会想到——迎客松“这棵迎客松已经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了。

”)

b、过渡:

作者为何对迎客松评价如此之高呢?

迎客松到底何奇之有呢?

(多媒体展示画面)请同学们结合资料,从课文中找出描写迎客松的句子,细细品读,体会迎客松奇在哪儿?

交流:

你能说说你是怎么理解遒劲这个词的吗?

(笔直有力,粗壮雄健,有气势)能读好这个词。

看到“郁郁苍苍”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能读好这句吗?

c、还奇在哪里?

(奇在饱经风霜,生命力强)

谁能说说“饱经风霜”这个词是什么意思?

(图文结合理解)

是啊,黄山上但凡尺把高的松树都生长了几十年,可想而知,这么高大的迎客松不知经历了多少烈日暴雨,风吹雨打!

据说它已有1000多岁了。

正如课文所说它饱经风霜,它顽强地活下来了,奇不奇?

不仅如此,它还能长得郁郁苍苍,充满生机,奇不奇?

这本身就很“奇特”,大家能把迎客松的奇给读出来吗?

d、指导朗读:

它就像一位历经沧桑的老人,经历了各种风风雨雨,所以读“饱经风霜”这个词时,稍慢一些,突出它的沧桑感。

(指名读,男生齐读)

这棵迎客松虽然饱经风霜,却仍然枝繁叶茂,长得蓬蓬勃勃,多像一个充满活力的少年啊!

(指名读女生齐读)

(师生齐读)如今,这棵迎客松已经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了。

e、“迎客松的奇还表现在哪里?

出示:

“它有一丛青翠的枝干斜伸出去,如同好客的主人伸出手臂,热情地欢迎宾客的到来。

这句话运用什么修辞手法?

表演感悟:

同学们,请伸出手臂,再看看图,这一丛斜伸出去的枝干,像不像主人的手臂?

所以人们把它叫做“迎客松”。

好客的迎客松正翘首盼望热情地欢迎我们的到来呢?

它会说哪些欢迎词?

(学生热情交流欢迎词,并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