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8224174 上传时间:2022-12-14 格式:DOCX 页数:35 大小:60.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Word格式.docx

《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Word格式.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Word格式.docx

4.测量长度的几种方法:

累积法:

测细铜丝的直径。

把细铜丝紧密地排绕在铅笔上若干圈,测出这个线圈总长,计算出细铜丝的直径。

平移法:

测乒乓球直径。

替代法:

测曲线的长度。

轮转法:

用轮子的滚动来测长度,如利用自行车轮测出弧形遗跑道的长度。

长度=轮子周长×

轮子转动的圈数。

5.正确使用天平的步骤:

(1)放:

把天平水平放置;

(2)移:

把游码移到标尺左端的零刻度线处(或在中线处等幅度摆动);

(3)调:

调节平衡螺母,使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线处;

(4)称:

左物右码,用镊子向右盘中加减砝码并调节游码使天平平衡;

(5)读:

右盘所有砝码的总质量加上游码对应的示数就等于物体的质量;

(6)整:

用镊子将砝码放回砝码盒,整理仪器;

第3节活动:

降落伞比赛

1.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要素。

知道长度、时间与面积测量的基本原理。

2.体验学生自主探究活动过程,领悟“控制变量”等科学研究方法。

经历长度、时间与面积测量过程,体会物理测量的基本方法,会根据测量对象选择适当的仪器。

3. 

通过经历探究过程,树立善于参与讨论与交流,勇于发表自己的观点与成果的意识。

通过参与探究活动,培养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以及善于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究活动的热情,以及通过科学探究解决生活实际中的物理问题的兴趣。

第二次课

第二章运动与能量

认识运动

(一)机械运动

1.现象

[问题]大家观察周围的物体,你认为它们哪些是运动的,哪些是静止的?

[回答]

(1)行驶的汽车是运动的;

(2)走路的人是运动的;

(3)飞出的足球是运动的;

(4)地球是运动的;

(5)分子是运动的;

„„(6)黑板是静止的;

(7)教室外面的树是静止的8)公路是静止的;

(9)大桥是静止的;

„„

也可能回答出一些其他的问题:

(1)星星是静止的;

(2)太阳是静止的;

[分析]

(1)我们身边有运动的物体。

如行驶的汽车、跑步的人们、飞行的足球等。

(2)宇宙是运动的。

小学科学课上学过,地球本身在自转,还绕太阳公转,且整个太阳系都在运动。

同理,银河系也是运动的,那么宇宙同样也在运动,所以从宏观上看,宇宙上的所有物体都是运动的。

(3)微观分子是运动的。

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是分子,这些分子也是在运动的。

[总结]世界上一切物体都是运动的。

2.概念 

[问题] 

物体运动的特征是什么?

为什么说它们是运动的?

 

运动的自然界。

[总结] 

凡是运动的物体,它们的位置在发生着变化,所以我们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板书) 

第2节:

运动的描述

1.知道参照物的概念;

2.知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3.知道运动的分类—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一)参照物

1.概念 

既然自然界中所有的物体都是在做机械运动,可为什么我们还常说×

×

物体是静止的呢?

如黑板是静止的,房屋、树木是静止的等等。

[讨论] 

我们常说物体静止也是为了研究问题方便,如果都运动,我们也不容易为物体定位了,房屋、树木说它们静止是因为在一段较长的时间内,它在某一位置是固定不动的,即它相对于旁边的房屋来说,它们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

判断物体是否运动时,我们也常看它与其他物体间的位置是否发生了改变,所以我们平时说物体是静止还是运动,都是以一个物体做标准而言的。

参照物:

说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要看是以哪个物体做标准,这个被选做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观察哪辆列车在运动?

它们是以什么物体做参照物来研究的?

2.特点 

[问题]

(1)对某一运动状况的判断,所选的参照物只有一个吗?

(2)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得出的物体运动状况一定相同吗?

[分析]当观察一小汽车在公路上驶过时,判断它是运动的,我们可以选地面为参照物,也可以选路边的房屋做参照物,还可以选树木做参照物,它们都能得出汽车是运动的结论,所以对某一运动状况的判断,所选的参照物并不只有一个。

如果我们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如选汽车司机中靠椅,则会判断小汽车是静止的,所以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得出的物体运动情况不一定相同。

(二)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同一情况,如果选择不同的参照物,会得出物体的运动状态是不同的。

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结论]说明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图片展示]空中加油机;

高空观缆车。

[类比]1.说某一同学个子高,是不准确的,应该说,它与谁相比个子高,同理说某一位同学矮,也是不科学的。

2.某人问路,到某地要用多长时间,该人不答,待问路人不耐烦开始走时,该人才说1小 

时左右,问路人不解,该人答曰:

不知你走多快,如何判断用多长时间呢?

这里的参照就是走路人的快慢,可见,我们表达话语时,一定要说话严密些。

(三)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第三次课

第三节运动的速度

教学目标 

1.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

2.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4.了解平均速度的概念。

(一)研究如何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机械运动,虽然知道了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但我们平时所说的物体运动和静止却都是相对某一物体而言的,即相对于参照物而言。

[问题]同是物体的运动,它们的快慢一样吗?

你认为哪些物体快,哪些物体慢呢?

(二)生活中对物体运动快慢的比较(8min) 

平时我们是如何对物体运动的快慢进行比较、判断的?

[讨论]比较相同时间内谁走的远,和比较在相同长度内谁用的时间短。

[总结]观众的方法实际上是:

在相同时间内看物体运动路程的长短来比较快慢,路程长则比较快,路程短则比较慢;

裁判的方法实际上是:

物体运动路程相同,看运动时间的长短比较快慢,所用时间短则比较快,所用时间长则运动慢。

(三)物理上对物体运动快慢的比较 

[问题]如果物体运动时所用的时间和通过的长度都不相等,又该如何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呢?

[讨论]如果时间和路程都不相等,的确不容易比较,但我们是否可以认为让它们的路程或时间相等呢?

(1)让它们的时间相等:

比较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谁大,谁运动得就快,谁小,谁运动得就慢。

(2)让它们的路程相等:

比较单位路程内通过的时间,谁大,谁运动得就慢,谁小,谁运动得就快。

(三)速度(10min) 

[结论]物理上用速度来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它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讨论]为什么不用单位路程的时间来表示速度呢?

[总结]因为单位时间的路程越大,则速度越大;

而单位路程的时间越长则速度越小,故虽然后者也能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但比较起来很不方便,所以我们用单位时间的路程来表示速度。

[播放视频3]速度的引出?

[公式],用符号表示为。

[单位]路程的单位是米(m),时间的单位是秒(s),则速度的单位就是米/秒,即m/s或m.s-1。

常用单位是km/h或km.h-1。

单位换算:

1m/s=1×

3600s=3.6km/h 

练习:

1km/h=______m/s。

(四)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 

[频闪摄影]为研究物体的运动情况,我们用频闪摄影的方法将运动物体的位置凝固住,会看到这样的两种不同情况。

[结论]物体沿着直线快慢不变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如„„ 

物体沿着直线、快慢是变化的运动,叫做变速直线运动。

[计算] 

1.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可以直接用速度公式进行计算。

2.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虽然固定,但我们也可以比较它们整个路程的速度,我们把它叫做平均速度。

公式:

v=s\t

s是整个路程的长度,t是完成整个路程所需要的时间,就是平均速度。

将频闪照相与图像结合,会得出路程随时间的变化图像是一条过原点的直线。

(五)测量平均速度 

一、知识与技能 

1.学会用停表和刻度尺正确地测量时间、距离,并求出平均速度。

2.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二、过程与方法 

1.掌握使用物理仪器——停表和刻度尺的基本技能。

2.体会设计实验、实验操作、记录数据、分析实验结果的总过程。

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速度,知道了为什么要定义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就是物体运动的速度,其实单位路程的时间也可以表示物体的运动速度,只不过后者比较起来不方便罢了;

速度的计算公式是以后我们学习的关键,我们要注意领会速度单位间换算的技巧,会从不同的信息渠道收集关于速度计算的条件,然后应用公式进行计算。

1.知道各种形式的能量;

2.知道能量可以转化;

3.知道能量转化的方式。

第四次课

第三章声

第1节什么是声音

一目标要求

1. 

初步认识声是由物体的振动发生的,声的传播必需依靠介质,声具有能量。

了解在不同介质中声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声在固体和液体中的传播速度比在空气中快。

2. 

通过观察发声现象,能简单地描述所观察到的发声体的共同特性,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对比和概括能力。

通过声传播的实验探究,让学生初步学习在观察现象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让学生参与实验探究,初步学习实验探究的方法,体会科学探究的重要性。

通过本节学习,让学生知道我们生活在声的广袤空间中,声可以表达丰富多彩的情感,通过声可以获取大量的信息。

使学生初步领略声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从而引起对声的好奇,激发求知的欲望。

1.情景创设、提出问题

展示教材中图3-1-1、图3-1-2让学生看图后,进行思考,讨论一些问题,动物都能发声吗?

举例说出各种动物(狗、猫、鸟、蝉等)是怎么发出声的?

你是怎么会听到声音的?

声音是什么?

声音有什么作用?

让学生自由发挥,把学生带入声的世界,在讨论中切入本节主题:

声的产生和传播。

2.过程展开

(1)观察发声体在振动。

让学生根据身边的器材例如刻度尺、橡皮筋、纸、塑料薄膜等发出声音,进行体验,当物体振动时可以听到什么?

当物体停止振动还能发出声音吗?

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物体发声时的共同特征,总结出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这一结论。

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举P43动物与声音中的例子,着重指出哪个部位在发出声音,引出声源的概念。

(2)声波

与水波相比较引出声波。

进行如下描述:

“……这样空气中就形成密疏相间的波动,以鼓面为中心向远处扩展……”可以以鼓心为中心,用两种不同颜色的圆,把空气的密和疏向四周传播形象地画出来。

通过对两种现象进行比较,引出声波的概念。

鼓面振动使周围空气振动,并且这个振动由近及远地传播,声波是声源的振动在空气(或其他物体)中的传播。

振动的传播,实质是能量的传播,就像小石子在水面激起水波,水波使小纸片上下运动。

因为声波有能量,所以声波传入耳中会使耳膜振动,我们就感觉到了声音。

(3)声的传播需要介质

声在空气中能传播,在固体和液体中也能传播。

观察教材上的图3-1-10、图3-1-11开拓学生的知识面,并让学生领会到振动并不一定能感到声音;

要感到声音,必须要有声源,介质和接收器。

(4)声速

提问:

田径比赛时发令枪的烟雾和枪声应是同时发生的,为什么远处先看到烟雾后听到枪声?

在讨论交流中让学生知道光和声的传播都需要时间,从而引出声速的概念。

但光比声传播的速度快得多,因此远处的观测者先看到烟雾后听到枪声。

估测声速时可忽略光传播所需要的时间。

测出从看见发令枪冒烟到听到枪声所需要的时间,就可估测出的声速。

这种估测可能会有较大的误差。

再让学生想出其他测声速的方案。

只要学生说出要测出声速,必需测出声源到接收器的距离和声源振动到被接收器接收所需要的时间,利用v=s/t就可。

声的传播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可让学生进行猜测,然后引导学生看声速表,幷对各种不同介质进行比较,知道声速与温度和介质有关,在常温下空气中的声速为340m/s。

认识到固体中的声速最大,其次是液体,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最小。

(5)人耳的听声能力

在学生认识了声音和物体振动的关系的基础上,提出频率的概念。

只要学生知道人耳对声的感觉有上下限(20Hz-20000Hz),在此基础上,对超声和次声下定义,然后对耳朵的构造进行介绍,并教育学生不要损害耳朵,保护自己的听力。

第2节乐音的三个特征

一、目标要求

1. 

能从日常生活的直接感受中知道乐音有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区别。

常识性知道音调的高低与声源振动的频率有关,响度的大小与声源振动的振幅和离声源的远近有关,不同发声体发出的音色不同。

通过观察声波的图形,初步学习利用仪器进行探究,观察图形进行分析的方法。

通过观察波的图形,使学生初步体会到科学探究不能光凭人的感观,还要借助于仪器,初步建立利用仪器进行测量的观念。

教学过程

放音乐,提出同样是乐音它们有什么区别的问题。

启发学生自己得出声音有大小、高低之分,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是有区别的。

然后总结出乐音的三特征。

再提出这些特征与声源振动情况有什么关系的问题。

2.过程展开

(1)实验探究音调的高低

组织学生用刻度尺做此实验。

然后进行讨论:

刻度尺伸出桌面的长度不同,所发生的振动现象有什么不同?

由此听到的声音有什么不同?

主观感受的音调高低和刻度尺振动的快慢有什么关系?

再次提出频率的概念,并复习其单位。

强调一下音调决定于声源振动的频率,一般情况下声源振动的频率大,主观感受的音调就高。

指导学生阅读“一些声的频率表”,重温人耳可听声的频率范围及其对超声、次声的定义。

(2)设计响度的演示

①学生根据生活经验比较容易猜测到响度与物体振动的幅度有关,因此可以再由学生通过自己设计的实验进行证实,例如利用将一根橡皮筋拉紧,轻轻拨动和重拨听一听所发出的声音有什么区别?

②通过敲响队鼓,敲击由轻逐渐加重,让学生观察鼓面上泡沫塑料小球的跳动的变化,同时听鼓声的变化。

启发学生自己得到响度与振幅的关系。

③另外,轻轻摇动响铃,使前排学生可听到铃声。

后排学生几乎听不见,表明响度还与离声源的距离有关。

(3)音色

播放不同的乐器演奏的同一个调的同一首曲子,让学生区分是什么乐器演奏的,进而向学生提出问题:

你是凭什么区分出不同的乐器呢?

学生会感性地认识到在音调响度都相同时不同声源发出声音的不同就是音色的不同。

(4)观察声波的图形

观察声波的图形的实验,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比较形象地认识声波,同时引起他们学习的兴趣。

介绍:

话筒把声信号转变为电信号,输入示波器后可在荧光屏上显示出相应的图象。

通过演示,只要让学生知道看不见的声波可通过仪器显示,借助仪器是科学研究所必需的。

让学生通过观察两个频率不同的音叉发出声的波形,获得具体的感性认识。

使学生知道不同频率的声音在波形上有什么区别。

然后可让不同的学生在话筒前发声,观察其波形。

用不同的力敲击同一音叉,观察波形,使学生知道不同响度的声音在波形上的区别。

指导学生观察不同乐器产生的声波波形的区别。

波形图包含了乐音的三特征。

第五次课

第3节奇异的声现象

1.了解回声和共鸣。

了解混响现象。

2.通过阅读文字以及欣赏图片获得生活和自然中回声和共鸣的知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通过回声,共鸣有趣的声现象的介绍,使学生领悟到物理就在我们身边。

通过阅读“动物与声音”,体会现实世界声音的丰富多彩,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科学的情感。

1.回声

由美丽的弋阳圭峰四声谷出现的回声现象,引出回声概念。

回声是声波的反射在人耳引起的感觉。

可向学生提出,为什么离障碍物距离近时就感觉不到有回声呢?

让学生知道回声和原声至少相差0.1秒以上才能感觉有回声。

如果原声和回声间隔不到0.1秒,回声与原声混在一起,可加强原声。

由学生举出自己所知道的回声现象,并进行解释。

简介回音壁、三音石、莺莺塔等建筑中的声现象,引起学生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并进行爱国主义的教育。

2.混响、混响时间

声波在大厅中传播时,被四壁不断反射,即使在声源停止声辐射后,还会有声音的感觉,但由于声波的能量,不断被四周的墙壁和其它障碍物吸收,所以当声源停止振动后,声音只能维持有限的一段时间,这种现象叫混响,所维持的这段时间叫混响时间。

3.用音叉演示共鸣现象

如教材中第46页图3-3-5,敲响右边的音叉,左边的音叉也会发声,并把悬挂的泡沫塑料小球弹起。

提出下列问题并组织学生进行讨论。

右边的音叉振动,通过什么传播给左边的音叉?

如果是真空,左边的音叉能振动吗?

如果左边换个不同频率的音叉,还能发生此现象吗?

通过观察和讨论,使学生对声波和共鸣有了感性认识。

知道右边的音叉振动产生了声波,声波具有能量,当左边的音叉与右边音叉频率相同时,获得能量最大,以至于振动,发出了声音。

接着给共鸣下定义:

由一个物体振动发出声音,引起与它振动频率相同的另一个物体的振动而发声的现象叫共鸣。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中关于共鸣的故事。

可以让学生自由发挥,列举生活中的共鸣现象。

4.教材中第47页和第48页的图可让学生自己阅读,其内容包含了声的多方面知识,如声音传递信息,声可在水中传播,超声,次声,回声现象等。

可提出问题帮助学生在图中获取信息。

第4节噪声

1.了解噪声的来源和危害。

知道防止噪声的途径。

2.通过体验和观察,了解噪声的来源。

结合前面所学的关于“声产生和传播的条件”的知识:

,思考防止噪声的途径。

在知道噪声危害的基础上,自觉培养社会责任感,注意养成良好的社会公德,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

让学生感受用铁皮刮玻璃和敲击音叉所发出的声音.并观察示波器中两种声音的图形。

学生感受到音叉发出的声音悦耳,而铁皮刮玻璃的声音刺耳难听,令人烦躁不安。

再让他们比较在示波器中显示的两种波形的区别,学生通过感受和观察,从物理和环保初步认识噪声。

结合图3-4-1和图3-4-2是噪声的两个例子.采取分组讨论的方式,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并对如下问题进行交流讨论:

①什么是噪声?

②为什么有时乐音也是噪声?

③举例说明噪声对人的危害。

④根据第50页的表,将一天中通常可能听到的声音的响度作一估计,描述你对这些声音的主观感觉。

⑤减弱噪声的方法有哪些?

有关这方面你能做哪些工作?

教师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进行总结:

(1)噪声及其来源

强调从环保的角度,凡是妨碍人们工作,学习和生活以及对要听的声音起干扰的声音都属于噪声.噪声来源大致为以下几方面:

交通运输噪声;

施工噪声;

社会生活噪声;

工业噪声。

(2)噪声的大小及危害

噪声的等级由响度的单位分贝来表示。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50的表,引导学生注意在这些环境中的的分贝数,让曾经体会这些噪声污染的学生描述当时的主观感受。

同时,可以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中对于城市、工业区等区域内噪声标准的界定,说明噪声在当代社会造成的危害已需通过法律进行防治,提高学生的公民环保意识以及法律意识。

另外,可以向学生说明,噪声除了对人生理和心理有影响外,噪声还有其他危害,如噪声能导致工作设备"

疲劳"

以至断裂,例如喷气式飞机发出的声音能将附近的建筑物的玻璃窗震裂。

(3)如何使噪声小些

以听到声音的条件为线索,引导学生想出减弱噪声的途径。

减弱噪声有三条途径,声源处减弱;

传播过程中减弱;

人耳处减弱。

教材中图3-4-4,图3-4-5,图3-4-6分别是这三条途径的例子。

吸音的物质可作为制造声音屏障的材料,结合第44页的“家庭实验室”(探究声的反射与共鸣),让学生选择最适合做声音屏障的材料。

第5节声与现代科技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声在现代技术中的应用。

2.通过阅读文字、图片,观看录像资料,获得有关声知识的应用。

3.介绍声在现代技术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

(1)超声是个多面手

超声波与可听声有一样的传播速度,并遵循反射、折射和绕射等传播规律.但由于频率很高,因此又具有奇特的性质,例如在均匀的介质中定向直线传播;

与一般声波相比,它的功率很大等等。

利用超声波的这些特性,可以为人类服务。

(2)次声本领大

次声波的频率大至为1Hz-20Hz,由于次声的频率很低,因此显示出它种种的特性.最显著的特性是传播的距离远,而且不易被吸收。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并对次声的应用进行归纳。

向学生简单解释海洋中的次声以及自然灾害中产生的次声等等。

根据教学资源提供的内容进行进一步的展开。

(3)声识别技术介绍

第六次课

第四章在光的世界里

第1节光的传播

1.理解光沿直线传播的条件,认识反射、折射现象。

了解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c=3×

108m/s。

了解光的在社会生活与生产中的一些应用

观察光在空气、水和玻璃中传播的实验现象,认识光沿直线传播是有条件的。

通过讨论“光传播的是什么”,了解光是传播能量和信息的重要载体。

通过介绍墨子在光学中的贡献,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通过对光沿直线传播的探究性学习活动,使学生认识到理论的片面性。

1.实验探究过程设计

实验前展示一些霞光万道、晨曦中穿透树林的道道阳光、节日夜空中的多彩的激光等优美图片或视频,让学生欣赏绚丽景象的同时认识到大自然中有许多光沿直线传播的例子,在轻松的环境中进入这节课的学习。

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学生在小学科学中已经知道,“光总是沿直线传播吗?

”引导学生探究“光沿直线传播的条件是什么?

引导学生设计实验

(1)光在遇到其他物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生物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