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次世界大战的德国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8220611 上传时间:2022-12-14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77.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两次世界大战的德国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两次世界大战的德国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两次世界大战的德国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两次世界大战的德国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两次世界大战的德国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两次世界大战的德国文档格式.docx

《两次世界大战的德国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两次世界大战的德国文档格式.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两次世界大战的德国文档格式.docx

丁、批评威玛共和国

由于德国在第一次大战中被非真正战败,接受凡尔赛条约的人和因条约确认而诞生的威玛共和国被批评为「卖国贼」。

共和国内的犹太人被视为出卖国家的人,他们污染了德国人;

共产党亦被谴责为卖国贼,破坏社会的团结;

资本家只懂剥削穷人、工会、政客、议会等等。

他们都备受批评。

戊、废除凡尔赛条约及帝国主义扩张

第一次大战后的德国困难重重,这些困难由不公及苛刻的凡尔赛条约衍生的。

因此,希特拉发动「国际革命」废除凡尔赛条约;

他欲回复德国在列强的尊严。

希特拉亦主张拓张领土,因为

(1)德国人是人类的主人;

(2)德国被敌人四处包围。

优等民族不应被劣等民族统治,故此,他计划并吞奥地利,完成《大德意志》的梦想;

征服东欧,为德国的下一代争取「生存空间」。

因此,纳粹主义是包括极端的民族主义。

己、其他

反对共产主义及阶级斗争,因为共产主义不适合民族优越学说之人。

另一方面,纳粹美化暴力及英雄,漠视任何国际公法。

他们利用宣传媒介作为政治工具,令群众相信有共同敌人,相信纳粹之能力,鼓动群众,使人民支持。

「二」战后威玛共和国的困难

1918年11月9日德皇威廉二世逃往荷兰,其他贵族亲王亦逃离德国。

翌日社会民主党党魁艾伯特成立临时政府,共和国宣布诞生。

由于当时国民议会是在柏林附近的小镇威玛举行,所以新政府名为威玛共和国。

然而,共和国自成立以来,备受种种困扰。

国内人民鄙视它;

国际社会拒绝接纳它。

1920年代末,共和国曾有一段短暂安稳时期,但这只不过是昙花一现。

希特拉利用共和国的忧患夺权,最后成立「第三帝国」取而代之。

甲、内部动荡

自成立以来,威玛共和国受不同反对势力威迫,它们先用暴力企图夺权,其后成立政党挑战政府。

共和国最后被极右党派纳粹党推翻。

受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德国共产党用暴力企图推翻新政府。

早于1918年11月苏维埃在柏林出现。

1919年1月斯巴达克党人发动叛乱,汉堡、撒克森、巴伐利亚、鲁尔及慕尼黑亦发生类似暴动。

1920年斯巴达克党人成立德国共产党。

在1923至1929年间,它在帝国议会占有约10%的议席。

1923年间,成为德国第三大政党。

战后不少德国人相信国家从未真正战败:

「德国是被国内某些人出卖;

它被威尔逊的《十四点》欺骗!

」相信这说法的人包括军人、保守派人士、教会等等。

与共产党一样,他们用暴力企图推翻威玛共和国,如1920年的卡甫叛变;

与共产党一样,他们亦成立民族人民党,要求军国主义路线及向外扩张,反对政府。

1930年前,民族人民党成为德国第二大政党。

 

纳粹党原名国家社会主义工人党(简称国社党)。

1921年希特拉成为党魁,但其时只不过是一个小政党。

1923年希特拉与鲁道夫在慕尼黑的啤酒馆发动政变,但政变失败。

希特拉下狱但其后获释。

乙、宪法内缺点

1919年8月威玛共和国宪法宣布确立。

为了争取国内外的支持,它写上西方的民主要素,然而,由于以下的币端,它对战后德国的发展,弊多于利。

最首要的诟病是政府不断的更迭。

由于宪法规定选举需按比例代表制,只要取得每六万票数,任何政党便在国会占一席位。

因此,每次大选后,德国只能组成一连串的联合政府,政府由大小不同政党组成。

虽然某党赢得大选执政,但由于不能拥有大多数席位,必须与其他政党合作;

政见的不同使长久合作不能持久,联合政府被迫解散,而政府亦宣布更改。

在1919年2月至1933年1月间,德国有12位总理及21个政府。

总统权力过大是宪法带来的第二个问题。

宪法规定,总统有权委任总理,解散国会,指挥军队及缔结和约。

他亦可在紧急情况下颁布法令而母须国会通过。

希特拉日后就利用宪法给予一人过多权力的漏洞而把共和国取缔。

有谓德国不应实行民主制度。

它过往缺乏推行民主政府的经验。

短时间内要人民及政府领导人从专制君主制转而接受代议政府,谈何容易。

更甚的是,新政府始终得不到人民的支持,在这情况下,民主政府如何运作?

丙、经济死结

自成立以来,威玛共和国要面对因凡尔赛条约索偿的赔偿问题。

1921年该赔款更高达1360亿马克!

况且,第一次大战后的德国,经济崩溃,人民饱受饥荒之苦,物料供应不足。

凡尔赛条约更夺去全国15%生产资源。

因此,德国很快便不能支付赔偿。

1922年12月由于德国不能支付赔款,法国及比利时派军队占领鲁尔媒田区,德国矿工采取「消极抵抗」行动,拒绝前往矿场工作,并发动罢工。

由于该区生产全国四份之五媒铁,国内工业及贸易迅即陷于停顿。

为了偿还债项,共和国大量印钞,以致马克完全崩溃,由1922年的4马克对1美元下跌至1923年11月的42亿马克对1美元。

国内固定收入的中产阶级彻底破产,他们沦为最困穷的工人阶级,因此不少人其后加入纳粹党。

由于美国的援助,鲁尔事件后德国曾有短暂的繁荣。

1924年的《多兹计划》及1929年的《杨格计划》给予德国政府贷款,清还部份赔偿。

但当时德国的经济潜伏着三大危机:

美国贷款可能随时撤走、经济过份依赖出口贸易、失业人数从未低于一百万。

1929年自美国蔓延的《大经济萧条》终于把灾难带来。

德国的出入口骤降,失业人数急升至六百万。

执政的社民党在国会中失去很多议席。

1930年3月纳粹党赢得九十几个席位,同时共产党的议席由54席增至77席。

全国共产党员与纳粹党人在街上打斗,退伍军人、下层中产阶级、大学生、农民、及数以百万计失业者纷纷加入纳粹党。

整体来说,德国人民对威玛共和国极之失望。

起初,他们受辱于凡尔赛条约的内容。

由于共和国同意签署条约,人民更鄙视它,认为它是耻辱的象征。

自成立以来,由于共和国不能处理国内政治及经济危机,人民对它更为愤慨。

对外方面,由于拥兵只得十万,国际地位低落,领土分割及鲁尔事件更令人民蒙羞。

一位解救苦难、解决上述困难、恢复德国成为大国的强人成为人民心底渴望的对象他们最后毅然把赌注押在阿道夫‧希特拉的身上。

「三」阿道夫‧希特拉的兴起

甲、希特拉早年生涯

阿道夫‧希特拉来自奥地利布劳瑙一个关卡官员的家庭,自1907至1913年在维也纳居住。

由于受到当时反犹太主义运动的影响,对犹太人极为偏见。

第一次大战时加入德军,因其英勇表现而获得铁十字勋章。

战后,他与大部份德国军人一样,不相信德国战败这个事实。

失业的他,于1919年在慕尼黑加入一个半军队、半政党的组织德国劳工党。

它是国家社会主义工人党或纳粹党的前身。

乙、纳粹党的掌权

1921年希特拉以他天赋的演说天才及领导能力,成为纳粹党的党魁。

他随即网罗心腹赫斯、戈培尔、戈宁及希姆莱,并仿效意大利墨索里尼使用的方法增加自己的实力。

纳粹党采纳曲十字(卍)作为党标记。

他命令隆姆组成冲锋队(StormTroopers或S.A.)攻击政敌,破坏其他政党会议,保护纳粹党员集会。

纳粹党并创立报纸,宣扬纳粹主义。

1923年希特拉作出首次夺权的尝试。

当全国正受鲁尔事件所引发的危机而人心惶惶之际,他与鲁道夫在慕尼黑发动叛乱。

虽然事败,但两人其后获得释放。

而希特拉更在狱中写下他的传记《我的奋斗》。

纳粹党渐渐取得人民支持,会员人数由1925年的二万七千人增加至1929年的十七万八千人。

它更取得部份大工业家如替森、基道夫及胡根堡的支持。

1929年另设禁卫队(schutzstaffel或S.S.),以执行纳粹政策。

1929年纳粹的实力因以下两事大增:

一为威玛共和国最有才干及最具民望的总理及外交部长斯特莱斯曼病逝。

此后,若然国家再发生危机,国内再没有强人处理。

二为《大经济萧条》的影响。

人民因而转向支持希特拉,使他在1932年的总统大选中夺得11,000,000票,仅次于当时的总统兴登堡。

1930年纳粹党已在国会内取得107个议席。

到了1932年,它又获得230席,成为全国第一大党。

1932年是决定性的一年。

虽然希特拉未能当选总统,但兴登堡委任巴本为总理,代替意欲镇压冲锋队的布鲁宁。

在11月的普选中,由于共产党在国会赢取120席,很多具影响力的商人及地主大为震惊,巴本及兴登堡立刻争取希特拉的支持,抵消共产党的威胁。

1933年1月30日兴登堡签署法令,委任希特拉为总理,成立一个由纳粹党及保守派组成的联合政府,纳粹党从此执政。

「四」纳粹统治下的德国

甲、一党专政

希特拉被委任为总理后,随即解散国会,要求大选。

为铲除所有政敌,他委任戈宁为普鲁士内政部长,禁止共产党人发动罢工及招募纳粹党人加入警局。

戈培尔则发动庞大宣传攻势,争取人民支持。

接着,纳粹党人利用1933年2月27日(大选前五日)的「国会纵火案」指责共产党徒纵火,大捕共产党人。

兴登堡签署紧急法令,收回公民权,容许希特拉可以不经审讯便逮捕任何人。

结果,约五千共产党员被捕。

大选如期在三月举行,但纳粹党只能在647个议席中取得288席(未能在下议院占三分之二议席),因此被迫与民族人民党组成联合政府,随即通过《授权法案》,授权总理在毋须国会咨询下草拟及通过法例,有权解散国会及修改宪法。

共和国宪法被废,名存实亡。

1933年5月,纳粹党废除工会,一切工会均被查禁。

两月后,政府宣布除了纳粹党外,所有政党(包括民族人民党)均为非法组织,德国成为一党专政的国家。

纳粹党接着进行大规模清党行动,整肃部下(包括巴本等人),其中以隆姆统领的褐衫队(即冲锋)为目标。

隆姆向希特拉要求做国防部长,并希望把国家军队编入褐衫队,希特拉下令逮捕及隆姆及处决大约100名队员及政府官员,史称当晚(1934年6月30日)为「长刀之夜」。

同年4月希姆莱被任命为盖世太保头目,侦查民隐,镇压异己。

德国变成「警察国家」。

1934年8月兴登堡病逝,希特拉同时兼任总统及总理,并以全民投票的议决为理由除参议院,宣布德国为「第三帝国」,更自称「元首」。

两年后,废除下议院。

乙、极权社会的产生

迫害犹太人

希特拉个人对犹太人的憎恨在他执政后成为纳粹党政策。

自1933年4月起,所有犹太人在公共机构、大学及其他行业被解雇。

1935年9月颁布「纽伦堡法令」:

所有犹太人被递夺公民权,禁止与日耳曼人通婚,不得参予德国人文化及政治活动,犹太人不能入大学。

11月纳粹党利用一个德国书记在巴黎被一名波兰籍犹太青年谋杀事件加强对犹太人的迫害。

在「水晶之夜」,犹太商店被抢掠、教堂被焚毁、居所被强闯;

更甚者所有犹太人被集体罚款一亿马克。

每一犹太人须穿上「戴维之星」的臂章()以资识别。

1939年纳粹党宣布所有留在德国犹太人必须消灭。

与此同时,禁卫队在各地设立集中营进行对犹太人的集体屠杀行动。

据估计,居住在欧洲的9百50万犹太人中,约6百万人被屠杀。

因此很多犹太人被迫逃亡海外,爱因斯坦便是其中例子。

迫害宗教

1933年希特拉与教宗达成协议,宣布政、教分离,互不干预。

整体而言,虽然纳粹党与国内天主教会关系普通,但希特拉对天主教会尚算宽容,因为他需要争取墨索里尼的支持,而后者既为全世界最尊祟天主教国家的领袖,又于1929年与教宗同样达成协议,故与教宗维持良好关系是必须的。

基督教方面,希特拉任命伦域‧梅勒为国家主教,并需以纳粹思想修改教义,教徒中有不依随新教义者,被送往集中营。

马丁‧尼武拿是其中的受害者,最后他能幸存。

基本上,希特拉容许教徒享有信仰自由,但他们绝不能抗拒纳粹的管治及政策。

全国纳粹化:

建立新德国

为了使第三帝国持久恒远,希特拉把希望及将来放在青年人身上。

他鼓励人民多生育,对好生养的女子给予勋章。

当男童六岁及女童十岁时,须加入「希特拉青年团」受训,锻练体魄,学习纳粹思想,要以纳粹党为学习目标,父母家庭次之。

日后他们加入军队、冲锋队、禁卫队及盖世太保。

1939年立法规定所有青年人必须加入纳粹青年团,反之会被恐吓。

纳粹党把学校用作为思想灌输的工具。

校园内四处贴上希特拉肖像,所有老师必须加入纳粹教师同盟。

纳粹党随时审查及逮捕他们。

教科书须按纳粹思想重写,内容需神化希特拉,褒扬纳粹党成就及宣扬第三帝国之伟大。

大学教授须穿上曲十字臂章,并必须向希特拉宣誓效忠。

希特拉命戈培尔为教育及宣传部长,控制人民思想。

德国人看的书报、收听的电台节目、观赏的画廊、戏院、剧场等,全由戈培尔决定和控制。

总括而言,希特拉意图建立一个新帝国。

在新帝国内,所有人须严守纪律,并随时为帝国的伟大光荣而牺性自我。

丙、重整经济

劳工政策

1933年7月纳粹党成立由雇主及雇员两方面组成的「劳动阵线」,以取缔工会及雇员协会,决定工人工作地点及指派所属行业,严禁罢工及停业。

按照1934年的国家劳工法,所有聘用超过廿个雇员的行业须受国家监管。

纳粹党亦成立劳工信扥局,以统筹及提倡国内工业,并仲裁雇主与雇员间的劳资纠纷。

自给政策

在1933至1941年间希特拉推行两个四年计划以创造就业职位及建立德国的军事力量。

因此,德国复行征兵制,逐犹太人出公职,展开庞大的工程及修筑道路、港口、房屋等。

自1935年始,更妄顾凡尔赛条约的禁制,展开大规模的重建军备计划。

上述的经济计划,使1936年国内的失业人数下降至一百万以下。

其他的经济措施包括增加出口、减低入口、向工农业提供资助、奖掖新工业的发展、提高农民薪酬及农产品价格、扩张重工业、飞机制造业及航运业。

因此,德国的工业生产于1932至1937年间增加超过一倍。

以上的建设使德国不单只从《大经济萧条》中迅速恢复过来,而且令她成为继美国、苏联后的第三大工业强国。

1938年间,德国已拥有全世界最强大的陆、空军。

凭借这些实力,纳粹德国开始踏上战争道路。

「五」纳粹外交

甲、废除凡尔赛和约

凡尔赛和约议决萨尔区被国联管理、但泽成自由港、波兰走廊把东普士及德国分开。

希特拉强烈要求上述地方归还德国,以实施「大德意志运动」及履行《我的奋斗》承诺。

1934年德国退出日内瓦裁军会议,并随即退出国际联盟。

1935年英德海军协议规定其战舰吨数为英之百分之三十五。

这令希特拉公开撕毁凡尔赛和约之限制军备规定。

同年3月,希特拉下征兵令,建立空军,军队人数约50万,没有受他国阻止。

乙、侵占莱茵河区(1936)

1936年德派兵侵占莱茵河非武装区,并无受他国阻止。

由于孤立主义,美国基本上不理欧洲事务;

意大利于1936年与德签订罗马柏林轴心条约,两国关系开始紧密;

英国由始至终并不赞成凡尔赛和约对德国之苛求,主张势力均衡,认为德应有军事力量,屏障苏联;

法内政紊乱,不能独力抗德,故其外交跟随英国。

丙、侵略奥地利(1938.4)

奥国境内有七百万日耳曼人聚居,德借口推动「大德意志运动」欲与它合并。

1934年德煽动奥境内纳粹党叛乱,并派兵到德奥边境,准备行动。

后因墨索尼里在边境陈兵十万,故德国放弃进军。

1938年德国与意大利结盟,于二月便要挟奥地利政府委任纳粹领袖赛斯.因奈尔特为内政部长。

奥地利政府提出全民授票,决定奥是否与德合并,或是独立。

希特拉阻止投票,并且强迫总理舒士尼格让位于赛斯,舒士尼格向英法求助不得要领,只好让位。

赛斯任总理后,佯说奥有内乱,要求德派兵平乱。

德军进入奥地利后,随宣布德奥合并,赛斯把政权交出。

丁、吞并捷克〈1938-9〉(绿色行动计划)

捷克的苏台德区民约有三百万日耳曼人,因此捷克纳粹党领袖汉莱声称要脱离捷之统治。

1938年4月汉莱因提出要求与德合并,德派兵至捷克边境,「五月危机」爆发。

捷克总统贝奈西声明力抗到底,由于军队实力不弱,地势有利及捷克先前与法,苏签订条约,大战一触即发。

墨索里尼邀请英、法、德在慕尼黑商议事件。

英首相张伯伦采取姑息政策,将苏台德区给予德国。

捷克失去60%煤矿、86%化学产品、70%钢铁及70%电力。

翌年三月德派兵完全占领捷克,英、法并无采取任何行动。

戊、占领迈曼尔及但泽

希特拉转向东部扩张,先强占立陶宛的迈曼尔。

接着要求得到但泽市,以建造公路穿过波兰走廊至东普鲁士。

1939年5月德、意签约(纲约)答应军事同盟;

8月23日签署德、苏互不侵犯条约,保证十年内互不侵犯,实则瓜分东欧:

德占立陶宛、波兰西部;

苏联则夺取拉脱维亚、爱沙尼亚、芬兰和波兰东部。

1939年8月25日英放弃姑息政策,声言保证波兰安全。

9月1日德国进攻波兰,英、法于9月3日向德宣战,二次大战爆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教育 > 中职中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