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明理学和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8214668 上传时间:2022-12-14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95.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宋明理学和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宋明理学和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宋明理学和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宋明理学和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宋明理学和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宋明理学和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文档格式.docx

《宋明理学和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宋明理学和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文档格式.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宋明理学和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文档格式.docx

三、宋明理学的影响

1.积极

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又凸显人性的庄严。

2.消极

强调三纲五常和名分等级的永恒性,用以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产生了消极影响。

[素养提升·

融会贯通]

►探究1 宋明理学的特点

史料一 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己何与焉?

所谓万物一体者,皆有此理。

只为从那里来。

“生生之谓易”,生则一时生,皆完此理。

——《河南程氏遗书》

史料二 知是心之体,心自然会知。

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

——王阳明《传习录》

 根据史料一、二和所学知识,分析理学和心学在寻求“理”的方式上的不同。

二者在本质上的区别是什么?

 史料一说明“二程”主张万事万物来源于“天理”,在社会中,“天理”即封建伦理道德。

史料二说明王阳明强调“致良知”。

 方式不同:

“格物致知”和“内心反省”。

区别:

理学属于客观唯心主义,心学属于主观唯心主义。

史料三 理学家们为了建立儒家的形而上学,他们一方面借鉴佛教和道教在哲学本体论方面的成果,另一方面在传统儒学中寻找能够用来构筑哲学形而上学的因素,传统儒学……终于变成以哲学形而上学作基础的哲学理论体系。

就此而言,它体现着程朱理学家们融合创造的哲学智慧。

——赵志霞《浅谈程朱理学在儒学发展中的地位》

 根据史料三,分析宋代儒学走向哲学化、思辨化的原因。

 史料三主要论述了理学的特点。

史料三认为理学家们吸收了佛教和道教思想,改造了儒学,完成了哲学化、思辨化的过程。

 儒学受到佛道思想的挑战(冲击);

借鉴佛道的思想;

复兴儒学的需要(宋代理学家的学术创新)。

 宋明理学的特点

(1)儒学进一步思辨化:

这是宋明理学的突出特点。

传统儒学经由理学家们的改造,道德信条式的理论体系变成了哲学理论体系。

(2)更加强调以伦理道德为思想核心:

理学所强调的天理,实质上也就是儒学的伦理道德学说,理学的本体论、人性论、“存理灭欲”或“存心灭欲”的修养论、“格物”或“格心”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功能论,均是以伦理道德为核心内容。

(3)更多吸收了佛、道因素:

宋明理学作为儒学发展的一个阶段,带有明显的佛道化的特点。

宋明理学的佛道化是指吸收借鉴佛教与道教的形而上学思想,把佛、道的禁欲主义思想吸收进来,作为理学的核心思想,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的道德主张。

►探究2 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比较

史料一 王阳明继承了陆九渊“发明本心”的思想,主张从“本心”入手去认识圣贤之心……以自己的内心为最高权威,反对用先验观念强制管辖心灵,体现出一定的平等和叛逆萌芽。

——据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王阳明的主张是如何传承和发展儒学思想的。

 史料一体现了王阳明对“本心”的重视,这属于主观唯心主义哲学范畴。

 继承了孟子的“性本善”思想,否定了程朱理学的“格物致知”说,完善了陆九渊的心学体系。

史料二 程朱坚认一草一木皆有理……不仅如此,程朱以为须穷究事物内在之理。

其说乃不免以物为外在,析心与理为二。

阳明认为其结果是心必将丧失其方向与动力。

阳明说,如其理外在于心,则亲没之后,吾心即无孝之理及孝亲之心。

——据陈荣捷《中国哲学文献选编》

 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派思想家观点的不同。

 史料二第一句话强调了天理是万物的本原,只有通过格物致知才能贯通明理;

第三、四句话说明王阳明反对外在探究,主张内心反省。

 理学认为“理”存在于万物,提出“格物致知”,即需探究万物才能得“理”。

心学认为“心外无理”,反省内心即可得到天理。

 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异同

(1)相同点

①思想来源:

同属儒学范畴,都是对儒学的发展。

②思想主张:

都强调意识(理、心)第一,物质第二,都属于唯心主义思想。

③根本目的:

都要求人们克服私欲,以“仁”的思想规范行为,从而维护封建统治的社会秩序。

④地位和影响:

都是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重大成就,都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2)不同点

世界观

“理”是世界的本原

“心”是万物的本原

方法论

强调“格物致知”

“发明本心”或“致良知”

道德观

主张人应以外在的天理为行为规范

主张人应以“内心”的自修、自省达到良知

哲学范畴

客观唯心主义思想

主观唯心主义思想

以家国情怀感悟宋明理学的现实意义

宋明理学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朱熹集中了前人(特别是程颐)的儒学研究成果,形成了新儒学体系。

他把《大学》中所说的“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理论根据,构建上自皇帝下至各个家庭的一整套周密的社会秩序。

他编著《四书章句集注》,用理学思想重新解释四书,使理学透过四书而深入人心。

他通过编撰《童蒙须知》等启蒙著作,对儿童的衣着、饮食等日常行为都作了道德规定。

比如,穿衣要颈紧、腰紧、脚紧。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概要》

材料二 程朱一派专在士阶层中求发展,终于成为新儒家的正统。

直到王阳明出现后,陆王才真正能和程朱分庭抗礼。

王阳明的“致良知”教以“简易直接”为特色,是和朱子“格物致知”的理论长期奋斗而获得的。

他认为“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因而打破了朱子“读书明理”之教在新儒家伦理和农工商贾之间所造成的隔阂。

王阳明以来有“满街都是圣人”之说,新儒家伦理因阳明学的出现而走完了它的社会化的历程。

——摘编自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

(1)根据材料二,比较王阳明学说与朱熹学说的不同点,归纳王阳明思想的社会意义。

(2)根据材料一、二,分析宋明时期儒学发展的主要趋势。

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如何才能更好地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解析:

(1)问的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中“程朱一派专在士阶层中求发展”“王阳明以来有‘满街都是圣人’之说”“王阳明的‘致良知’”“朱子‘格物致知’的理论”等信息回答。

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二中“‘简易直接’为特色”“打破了朱子‘读书明理’之教在新儒家伦理和农工商贾之间所造成的隔阂”“新儒家伦理因阳明学的出现而走完了它的社会化的历程”等信息回答。

(2)问的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中“打破了朱子‘读书明理’之教在新儒家伦理和农工商贾之间所造成的隔阂”“走完了它的社会化的历程”等信息回答。

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一中“集中了前人(特别是程颐)的儒学研究成果”“用理学思想重新解释四书”,材料二中“打破了朱子‘读书明理’之教在新儒家伦理和农工商贾之间所造成的隔阂”等信息回答。

答案:

(1)不同:

传播对象——朱熹:

士大夫阶层;

王阳明:

发展到普通民众。

认识论——朱熹:

“致良知”(反省内心)。

意义:

有利于思想解放;

有利于提高民众的道德修养。

(2)趋势:

世俗化、社会化。

认识:

辩证继承,创新发展;

面向大众,联系实际。

 宋明理学的现实意义

(1)宋明理学作为一定时期内时代精神的精华,标志着理论思维的时间维度,因而今人在诠释、评价宋明理学家时,应把它们放在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思维结构的环境中,来审视它们的理论思维的价值和意义。

(2)宋明理学注重个人的道德修养,追求理想的圣人人格,以齐家、治国、平天下为目的。

这在物质生活较为丰富,而人们的精神生活却日显贫乏、道德标准缺失的今天,尤有借鉴的必要。

(3)注重道德建设,提高个人的自身修养,提升集体的凝聚力,加强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培养良好的互敬互助风尚,既有利于社会主义制度下个人身心的健康,也有利于个人与他人、与社会的和谐。

[跟踪训练·

即学即用]

1.(2019·

宜宾一模)魏晋至隋唐时期,修造了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和甘肃敦煌莫高窟等石窟。

这反映出(  )

A.儒学正统地位削弱B.道教文化的广泛传播

C.佛教影响范围扩大D.北方经济影响力上升

C [石窟属于佛教建筑,山西、河南、甘肃等地都修造石窟,反映出佛教影响范围扩大,故选C项;

材料反映出佛教的传播,没有体现出对儒学地位的影响,也与道教无关,排除A、B两项;

佛教的传播与北方经济影响力是否上升无关,排除D项。

]

2.(2019·

河南适应性考试)北宋科学家沈括在解释太阳运动速率的均匀性时,指出:

“无一日顿殊之理”,还提出“水之理”“物理”“造算之理”等概念。

把理作为一个先验的逻辑范畴来阐释自然现象的变化规律。

据此可知(  )

A.北宋科技深受理学思想的影响

B.科技发展推动理学系统化

C.理学有助于准确解释自然现象

D.科学研究需借助理学思想

A [材料中沈括是在用“理”来阐释自然现象的变化规律,说明北宋科技深受理学思想影响,故选A项;

材料体现的是理学影响科技发展,排除B项;

理学属于唯心主义哲学,不利于自然现象的准确解释,排除C项;

只能说理学影响科学研究,而不能说科学研究借助理学,排除D项。

3.(2019·

青岛一模)朱熹曾说:

“某旧时亦要无所不学,禅、道、文章、《楚辞》、诗、兵法,事事要学,出入时无数文字,事事有两册。

”他的这种读书经历(  )

A.导致了主流意识的混乱

B.反映儒学开始走向衰落

C.践行了知行合一的主张

D.为理学的发展做了铺垫

D [朱熹对书籍的涉猎非常广泛,这就为他以后提出“格物致知”做了铺垫,故选D项;

儒家思想一直是封建社会的主流思想,排除A项;

儒家思想在古代中国一直在持续不断地发展,排除B项;

题干中提及了朱熹“知”的方面,没有提及其“行”的内容,排除C项。

4.(2019·

汕尾质检)下表是不同学者对王阳明心学的认识。

观点

出处

王阳明之学尤为明代理学里的重镇。

到他手里,理学才达顶点,以后便渐渐地衰落了。

钱穆《阳明学述要》

张载立(理学),朱熹集大成,王(阳明)使之瓦解。

……王(阳明)的中心范畴(心)则是潜藏着某种近代趋向的理学末端。

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

阳明之学出于陆氏,与朱子异道而同归。

乃反对之者,辄斥之为异端,目之为空谈,朱王之间,成为水火。

盖两家门户之见,非定论也。

孙毓修《王阳明》

据此可知,王阳明心学(  )

A.背离了传统的儒家思想

B.形成了统一的道德规范

C.具有近代民权意识特征

D.“扬弃”了程朱理学思想

D [由材料“到他手里,理学才达顶点”“张载立(理学),朱熹集大成,王(阳明)使之瓦解”“阳明之学出于陆氏,与朱子异道而同归”可知王阳明的心学是对程朱理学的“扬弃”,故选D项;

王阳明心学是儒家思想新发展的表现,排除A项;

B项表述过于绝对化,排除;

材料强调心学与理学的关系而非心学的内容特点,排除C项。

儒学新象——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

一、明清之际进步思潮产生的历史背景

1.政治因素:

君主专制空前强化,阻碍了社会的进步;

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尖锐。

2.经济因素:

商品经济发展,社会上拜金逐利风气盛行,传统的道德观念受到猛烈冲击。

3.思想因素:

明代晚期,以程朱理学为标准的科举考试使思想界呈现出因循守旧、陈腐不化的习气;

近代科学传入中国。

二、“异端”思想家李贽

1.学术上:

大力鞭挞程朱理学,否定孔孟学说是万世之至论。

2.道德上:

批判传统道德,提出人皆有私,提倡个性自由发展。

3.哲学上:

提出“万物皆生于两”,摇撼了“存天理,灭人欲”的理论基础。

三、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

1.王夫之

(1)世界观:

强调“理在气中”。

(2)方法论:

宣扬“形、神、物三相遇而知觉乃发”,颠覆了程朱理学“道在气先”唯心主义先验论的理论根基。

(3)伦理学:

提出“私欲之中,天理所寓”。

2.黄宗羲

(1)反对专制暴君政治,宣称皇帝乃是“天下之大害者”。

(2)提出了种种限制君权的理论和设想。

(3)提出用“天下之法”取代“一家之法”,以约束帝王的“人治”。

(4)主张“是非决于学校”。

3.顾炎武

(1)发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呼唤。

(2)主张为学应求务实,应关乎国计民生,致力于社会变革。

(3)主张“经世致用”。

宗法制度对明清之际民主思想的影响

宗法制度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宗法制度本质上是专制而保守的,与以自由企业为基础的资本主义是相互矛盾的,它对人们的思想和行为都起着潜移默化的巨大作用,使工商行会组织也染上浓重的宗法色彩,从而妨碍了商品与劳动力的自由流通。

在这种环境下,资本主义萌芽是无法持续成长的。

——杨宁一主编《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四、对明清之际进步思潮的评价

1.进步思想家对理学的反思、批判,为儒学的发展变革注入了新的活力。

2.带有早期启蒙性质的进步思潮,强烈冲击了君主专制统治,给后世民众以深刻的启迪。

3.明末的批判思潮深刻地影响着清末民初的思想家和民主革命家,鼓动反对清王朝的民主革命。

►探究1 明清之际进步思想的特点

史料一 夫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于孔子而后足也,若必待取足于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

——李贽

 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李贽的基本主张,指出这些主张产生的时代背景。

 史料一中体现了李贽追求个人自由,不以“圣人”之言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

 主张:

反对将儒学教条化;

提出“童心说”;

反对歧视妇女。

时代背景:

商品经济活跃;

市民阶层进一步壮大;

倡导个性解放的新思想出现。

史料二 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黄宗羲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主张以“天下之法”取代“一家之法”。

顾炎武认为“王(阳明)学末流不习六艺之文,不考百王之典,不综当代之务,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终致“神州荡覆,宗社丘墟”。

——《中国儒学史论》

 批判与新生是明清之际进步思想的典型特征,试根据史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

 史料二体现了两个人的思想,一是黄宗羲批判君主专制,二是顾炎武讲究经世致用。

 批判:

挑战权威;

反对盲从孔子;

批判君主专制。

新生:

倡导“工商皆本”“经世致用”,宣扬“众治”“公天下”思想。

 明清之际儒家思想的特点及表现

特点

表现

反传统,反教条

李贽指出儒家经典并非“万世至论”,否定孔子是“天生圣人”,批判道学家的“存天理,灭人欲”的虚假说教

反对封建君主专制,带有一定的民主色彩

黄宗羲指出君主是“天下之大害”,主张限制君权,对晚清民主思潮的兴起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提倡“经世致用”

顾炎武强调“经世致用”的思想,致力于社会变革,力图扭转不切实际的学风等

反映资本主义萌芽时代要求

黄宗羲反对传统的“重农抑商”思想,提出“工商皆本”的主张

►探究2 明清之际进步思想的评价

史料一 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提出了相当接近民主制度的设计,以为君民之间,不是主从尊卑,政府是为民而设。

地方发展,犹如诸侯,有相当的自主权。

学校是议政的场合,其所议定,由地方长吏付之实行,这一构思,俨然是代议制,而且是地方自治的民主政治!

——摘编自许倬云《历史大脉络》

史料二 明清之际,随着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一批新思想家崛起,他们既继承了宋明理学的许多思想观念,回归了先秦儒家的民本思想,又对其中不少陈腐之处不满,力求更新。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资料》

 根据史料一、二,概括明清之际中国思想发展的时代特色。

 史料一主要评述了黄宗羲的思想特点。

史料一表明黄宗羲主张反对君主专制,主张地方自治,具有初步的民主色彩。

史料二主要说明了明清之际思想家的双重性。

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没有跳出儒家思想的范畴,是对儒家思想的批判、继承、创新。

 反对君主专制,重申民本思想,提出君民平等和地方自治,具有初步的民主色彩;

明清进步思想仍没有跳出传统儒学思想的范畴。

 理解明清之际进步思想的双重性

(1)积极性:

批判地继承了传统儒学,反映了早期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要求,形成了具有反封建性质的早期启蒙思想。

(2)局限性

①从内容上看:

没有提出新的社会制度,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

②从地位上看:

无法撼动程朱理学的主流地位,未在当时成为主流思想。

③从影响上看:

影响有限,未能实现中国社会的转型。

④从性质上看:

不是资产阶级的民主思想,本质上还未跳出传统儒学的范畴。

以唯物史观认识黄宗羲的思想

材料一 (清初)大儒召唤士人摆脱宋明学派加诸他们身上的束缚,直接从古代经典中探求真谛,并且鼓吹经世致用和端正学风有其自身现实的目标,即造就一种将有利于推翻清朝统治的健康学术氛围。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1600—2000中国的奋斗》

材料二 (黄)宗羲以史学为根柢,故言之尤辩。

其最有影响于近代思想者,则《明夷待访录》也。

……此等论调,由今日观之,固甚普通甚肤浅,然在二百六七十年前,真极大胆之创论也。

……于晚清思想之骤变,极有力焉。

——摘编自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1921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初大儒提倡的学风。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黄宗羲“大胆之创论”的最精彩处,简述梁启超对黄宗羲“此等论调”的认识。

(1)问,根据材料一中“大儒召唤士人摆脱宋明学派加诸他们身上的束缚,直接从古代经典中探求真谛”“鼓吹经世致用和端正学风有其自身现实的目标,即造就一种将有利于推翻清朝统治的健康学术氛围”等信息回答。

(2)问第一小问,联系所学即可判断是批判君主专制;

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二“史学为根柢,故言之尤辩”“今日观之,固甚普通甚肤浅”“晚清思想之骤变,极有力焉”等信息回答。

(1)学风:

摆脱宋明理学的束缚,从古代经典中探求真谛,经世致用,注重实学。

(2)最精彩处:

敢于批判君主专制。

梁启超认为黄宗羲的思想在明末清初极具批判性与创造力;

他的思想在20世纪初的中国虽很普通和浅显,但为近代反专制主义的思想家们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

 客观认识黄宗羲的思想

(1)黄宗羲思想的最精彩之处是敢于批判君主专制,认为“天下为主,君为客”,主张建立“天下之法”以限制君权,体现了对儒家民本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2)其主张虽为近代反专制主义的思想家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但其思想深处仍把国泰民安寄托在贤君明主身上,没有跳出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

他提出的工商皆本的主张,缺乏阶级基础,只是反映了明末清初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要求。

吉林三模)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中说:

“(李贽的学说)被认为缺乏前后一致的完整性。

他的学说破坏性强,建设性弱,他没有创造一种思想体系去代替正统的教条。

”李贽学说有如此局限的原因主要是(  )

A.封建专制统治下的文化钳制

B.李贽缺乏创造的决心和能力

C.社会不具备接受改造的条件

D.没有出现可供他借鉴的思想

C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因此李贽的思想有局限性,其根源也在于社会政治经济,故选C项;

文化钳制不是造成“他的学说破坏性强,建设性弱”的原因,排除A项;

B项不是主要原因,排除;

李贽所处的时代西方文化已经东传,排除D项。

齐齐哈尔一模)黄宗羲认为:

“秦变封建而为郡县,以郡县得私于我也;

汉建庶孽,以其可以藩屏于我也;

宋解方镇之兵,以方镇之不利于我也。

此其法何曾有一毫为天下之心哉!

”从历史的分析中,黄宗羲揭示出传统政治(  )

A.走向成熟的轨迹 B.天下私有的本质

C.因循反复的特点D.集权体制的根源

B [由材料“此其法何曾有一毫为天下之心哉”可知,黄宗羲认为古代制度都是满足统治者私心,不是以国家、百姓利益为主,故选B项;

黄宗羲否定君主专制制度,没有说明传统制度走向成熟的轨迹,排除A项;

材料列举秦、汉、宋的不同制度,体现不出“因循反复”,排除C项;

材料体现的是传统制度维护君主私利,不是揭示集权体制的根源,排除D项。

上饶一模)顾炎武提出:

“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

徒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篆刻’,亦何益哉?

”且进一步强调“凡文之不关乎六经之指、当世之务者,一切不为”。

这反映出顾炎武(  )

A.改变了当时空洞的文风

B.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

C.继承了程朱理学义利观

D.倡导实用主义的教育理念

B [顾炎武主张知识分子的治学应坚持经世致用的学风,以解决社会的现实问题为己任,体现了其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故选B项;

材料展示的是顾炎武的思想主张,而没有体现其思想的作用,排除A项;

程朱理学把贵义贱利推向极致,与顾炎武的经世致用的主张相违背,排除C项;

实用主义的教育理念与材料反映的知识分子的治学应坚持经世致用的学风不符合,排除D项。

合肥一模)王夫之认为,人性的丰富是一个发展着和运动着的过程,是一个长期努力奋进的过程,是一个“日新又新”的过程。

他在自己的住处,以“六经责我开生面,七尺从天乞活埋”的诗句题壁。

这突出表现了王夫之(  )

A.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

B.对政治变革的热切呼唤

C.对人性本善的深刻认同

D.对社会现实的强烈批判

A [题干表达了王夫之的志愿:

要总结批判传统儒家哲学,并在此基础上开辟新的思路,明朝的灭亡使自己心灰意冷,“乞活埋”就是说不怕清政府的压迫,整体两句就是表现自己的民族气节和人生追求,故选A项。

[真题研练·

感悟考法]

还原历史情景 教材主干知识常考常新

(2020·

山东学业水平等级模考·

2)朱熹认为,家庭、家族的“冠婚丧祭仪章度数”隐含着“名分之守”“爱敬之实”。

他据此将古礼中繁琐的婚礼“六礼”简化为便于实行的“三礼”。

他这样做旨在(  )

A.推广儒家礼仪  B.实现儒学生活化

C.重塑儒家伦理规范D.巩固儒学主导地位

明立意:

本题以朱熹简化“六礼”为切入点,考查历史解释等核心素养。

抓关键:

理解:

隐含着“名分之守”“爱敬之实”;

要求:

“旨在”,考查目的。

理思路:

朱熹改革儒家繁琐的礼节,是因为从三国到五代,儒家的社会影响总体来说不及佛教和道教。

朱熹等强调学术为现实服务,充分发挥儒学强化社会伦理道德秩序的作用,根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其它课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