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二级第三版考试重点笔记.docx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二级第三版考试重点笔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二级第三版考试重点笔记.docx(8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二级第三版考试重点笔记
2014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二级(第三版)考试重点笔记
第一章人力资源规划
第一节企业组织结构设计与变革
第一单元企业组织结构设计
组织结构设计基本理论
组织结构是组织内部分工协作的基本形式或框架.
结构设计是以企业组织结构为核心的组织系统整体设计,是组织理论的一部分.组织理论为广义的大的理论,设计理论为狭义的小的,组织理论包括设计理论
组织理论的发展
组织理论的分类
组织设计基本原则
1.古典理论:
以行政组织理论为依据,强调刚性
2.近代理论:
以行为科学为依据,
强调人的因素
3.现代理论:
从行为科学中分离出来,以权变管理为依据.
1.静态:
研究组织体制(权责结构)\规章(管理行为规范)\机构(部门划分)
2.动态:
加进了人的因素,仍以理论为核心
1.任务与目标原则,是最基本的
2.专业分工和协作原则,重视横向协调 措施:
1.实行系统管理2.设立委员会和会议3.分行协调环境,提高全局观念,增加共同语言
3.有效管理幅度(不是固定值,受职务性质人员素质职能机构健全等条件影响,幅度大小同管理层次多少呈反比例关系.
4.集权与分权相集合(集权是大生产客观要求,有利企业统一领导指挥,有利于人力物力财力合理分配和使用,分权的优点是调动下级积极性主动性的必要组织条件,合理分权有利于基层根据实际情况迅速而正确地做出决策,也有利于上层领导摆脱日常事务,集中精力抓重大问题)
5.稳定性和适应性相结合的原则(保证企业有序地运转,具有一定弹性和适应性.a.建立明确的指挥系统责任关系及规章制度b.选用较好的适应性组织形式和措施3.使组织中变动的环境中具有一种内在的自动调节机制)
新型的组织结构模式
超事业部
矩阵制
多维立体组织结构
模拟分权组织
流程型组织
网络型组织(虚拟组织)
(执行部门)采用此体制需满足:
企业规模特别巨大;产品种较多,且动能形成大批量生产;所涉及的业务领域及市场分布极广;所设立的事业部很多;最高领导者深感有适当集权的需要,否则无法有效地协调、控制这众多事业部。
(规划-目标结构、非长期固定性或项目性组织结构)它由职能部门系列和完成某一临时任务而组建的项目小组系列组成,从而同时实现了事业部式与职能式组织结构特征的组织结构形式。
具有双道命令系统
(多位组织、立体组织、多维立体矩阵制)1.是矩阵组织的进一步发展,结合了事业部制2.综合考虑了产品地区职能参谋机构 3.形成三业机构系统(产品利润中心\专业参谋机构专业成本中心\地区利润中心)4.主要应用跨国公司规模巨大跨地区公司
(模拟分权制、模拟分散管理组织)用于大型的、生产经营连续性很强的联合企业,也适用于不宜完全实行事业部制的中型企业;每一单位负有模拟性盈亏责任
流程团队是流程型组织的基本构成单位;
建立流程型组织的充要条件是企业内部的流程明确,环节清晰。
优点:
1以顾客或市场为导向。
2业务流程是以产出(或服务)和顾客为中心。
3组织结构扁平化。
流程团队是此组织的基本构成单位。
基本形式:
内部网络、垂直网络、市场网络、机会网络
网络组织结构并不是对所有的公司都适用。
它比较适合于玩具和服装制造公司,他们需要相当大的灵活性以对时尚的变化作出迅速反应。
网络组织结构也适合于那些制造活动需要低廉劳动力的公司。
组织结构设计的内容和概念
组织结构设计的内容
管理层次与管理幅度
上下级关系
1、包括环境分析、组合发展目标的确立、企业流程设计、组织职能设计、组织部门设计工作岗位设计等多项内容2、从组织结构存在的具体形态:
决策层、管理层、执行层3、从组织内部相互关系:
各类管理和业务(生产)部门的横向结构设计和部门的纵向结构的设计
管理层次:
一个组织内部,从最高管理者到最底层职工的职级、管理权利的层次;管理幅度(管理跨度):
主管人员有效的监督、管理其直接下属的人数;两者成反比例关系,存在这相互制约的关系,管理幅度占主导作用。
可分为直接的:
单一关系、组合关系、交叉关系
上下级关系数:
N关系数,n管理幅度
N=n[2N-1+n+1]
组织的职能设计
组织部门的设计
注意事项
部门纵向结构的设计
部门横向结构的设计
管理和业务部门的组合方式
组织职能设计步骤:
1.职能分析
2.职能调整
3.职能分解
组职能能设计方法:
1.基本职能设计
2.关键职能设计
管理幅度的设计方法:
经验统计法;变量测评法;
影响管理幅度的因素:
a工作性质b人员素质状况c管理业务标准化程度
d授权程度e管理信息系统的先进程度
管理层次的设计方法a按照纵向职能分工,确定管理层次
b按有效管理幅度推算具体的管理层次
c选择具体的管理层次
d对管理层次做局部调整。
按总体结构:
a自上而下b自下而上c业务流程法
按不同对象和标志:
a按人数划分法
b按时序划分法
c按产品划分法
d按地区划分
e按职能划分
f按职能划分
1.以工作和任务为中心
直线制直线职能制矩阵结构
优点明确性高度稳定性规模较小环境变化不大采用
适用范围较小
2.以成果为中心
事业部制模拟分析制
优点:
1能了解自己又了解整体,高度稳定性较强适应性
.2规模大产品复杂或分布区域很广时采用
缺点是费用大,明确性不强,不能真正做到以成果为中心
3.以关系为中心
用于特别巨大的企业,缺乏明确性稳定性,实用性较差
1.机构设置必须保证行政命令和生产经营指挥的集中统一。
2.部门的责权利必须对应一致
3.执行和监督机构应当分社
4.机构和人员应当精简
企业组织结构变革
企业战略与组织结构关系
企业组织结构变革程序
企业结构整合
1.组织结构的功能在于分工和协调,是保证战略实施的重要手段,组织结构服从战略.
2.企业规模产品市场发生变化,结构也作相应调整.
(1)增大数量用直线制结构
(2)扩大地区战略用直线职能制(3)纵向整合战略用事业部制)(4)多种经营战略用矩阵或多种经营单位结构
一组织结构诊断
二实施结构变革
三组织结构评价
依据:
按整分合原理,在总目标指导下结构分化,明确各部门各层各岗位职能,然后进行整合,整合主要在于解决分化时出现的分散倾向和实现相间协调的要求.
新建企业通过结构分析图表进行整合
现有企业结构整合
征兆:
1.各部门经常出现冲突2.存在过多委员会3.部门充当下部部门冲突时的裁判和调解者4.组织结构失去协调功能,全靠某个有特殊地位的人或权威来协调.
整合过程:
1.拟定目标阶段(整的阶段)2.规划阶段(通过各种程序重新建立目标)3.互动阶段(执行规划阶段)4.控制阶段
1.组织结构调查(现状分析)
资料:
工作岗位说明书\组织体系图\管理业务流程图(业务程序\业务岗位\信息传递\岗位责任制)
反映的只是正式组织关系,还深入个别访问,印发组织问卷搜集各种情况意见建议
2.组织结构分析(职能)
分析职能变化\关键性职能\分析职能性质及类别)
使成果性职能的位置配置在非成果性职能之上
3.组织决策分析
时间\影响面\能力\性质
4.组织关系分析
征兆1.经营业绩下降 2.结构本身病症的显露3.员工士气低落,不情绪增,建议少
方式1.改良式2.爆破式3.计划式
排除组织结构变革阻力的措施:
1.让员工参加变革的调查、诊断和计划,充分认识变革的必要性和责任感
2.推行与组织变革相适应的培训计划
3.大胆起用年富力强有创新的人才
结构进行分析,考察存在总是将信息反馈实施者,修正变革方案,为以后调整变革作准备
注意事项:
整合方案需要仔细研究和充分酝酿;
尽可能的先进行试点再逐步推广;在初步完成整合后还需要建立健全和完善各种规章制度及相关配套工作
工作岗位设置
基本原则
改进岗位设计的基本内容
岗位设计的基本方法
扩大化的设计方法
1.明确任务目标
2.合理分工协作
3.责权利相对应
1.岗位工作扩大化(包括:
横向/纵向)和丰富化(要求:
任务多样化/明确任务的意义/任务的整体性/赋予必要的自主权/注重信息的沟通与反馈)2工作满负荷3.岗位的工时工作制;4.劳动环境的优化(物质因素/自然因素)
传统的方法研究技术
现代工效学的方法
其他可以借鉴的方法
岗位宽度扩大法
岗位深度扩大法
1.程序分析(作业程序图/流程图/线图/人-机程序图/多作业程序图/操作人程序图)
2.动作分析(人体利用/工作地布置和工作条件的改善/工具和设备的设计)
工效学是研究人们在生产劳动中的工作规律、工作方法、工作程序、细微动作、作业环境、疲劳规律、人机匹配,以及在工程技术总体设计中人机关系的一门科学。
最具现实意义的是工业工程(简称IE)所阐明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
IE的功能具体表现为规划、设计、评价和创新等四个方面
1.延长加工周期
2.增加岗位的工作内容
3.包干负责
1.岗位工作纵向调整
2.充实岗位工作内容
3.岗位工作连贯设计
4.岗位工作轮换设计
5.岗位工作矩阵设计
第二节企业人力资源规划的基本程序(规划内容:
广义泛指各种类型,狭义特指企业人员规划.五年以上算规划,中长期为1-5年,短期1年)
狭义HR规划
广义HR规划
HR规划作用
企业HR规划的环境
HR规划的基本原则
制定HR规划的基本程序
1.人员配备计划
2.人员补充计划
3.人同晋升计划
晋升内容含条件\比率\时间
1.人员培训开发
2.员工薪酬激励
3.员工绩效管理
4.其他计划(组织\员工援助\劳动卫生\安全生产\职业生涯)
1.满足总体战略发展要求
2.促进HR管理的开展
3.协调HR管理的各项计划
4.提HR资源的利用效率
5.使组织和个人发展目标相一致
外部环境
1.经济2.人口
3.科技4.文化等
内部环境
1.行业特征2.发展战略
3企业文化4资源管理系统
1.确保HR需求的原则
(供给保障问题是解决
的核心问题)
2.与内外环境相适应
3.与战略目标相适应
4.保持适度流动性
1.调查收集整涉及企业战略决策和经营环境的各种信息2.根据企业部门的实际情况确定人员规划期限,了解现状,为预测准备资料.3.在分析需求和供给的影响因素基础上,采用定性定量相结合,以定量为主的各种科学预测方法进行预测.4.制定人力资源供求协调平衡的总计划和各项业务计划,提出具体的调整\供大于求或求大于供的政策措施.5.人员规划的评价与修正.了解人员规划对企业经营的影响规划应当反映内外部目标,明确部门人员责任,应适当弹性,给予执行人员独立决策权,考虑人员规划与其经营计划的相关性.
企业各类人员计划的编制
第三节HR需求预测
1.人员配置(人员数量\职务变动\职务空缺填补办法等)
2.需求(是困难最重要的,参考配置)
3.人员供给(需求计划的对策性计划,含招聘计划晋升\内部调动)
4.人(职前培训,弥补不足)
5.HR费用计划(控制成本)
6.HR政策调整(确保HR适应发展需要)
7.进行评估并提出对策
人力资源预测内涵
1.预测是计划的基础,通过定性定量方法进行分析,发现其规律性
.2.需求预测:
估算内部未来需要数量与能力组合,是HR的核心和前提.直接发展规划和年度预算.预测的基本原理是根据过去(经验或经验模型)推测未来,技术是借鉴社会行为科学领域常规经验研究方法.
3.供给预测:
对内外部未来的HR补充来源情况预测.
4.HR预测与人员规划的关系
(1)从目标与任务出发,要求HR质量数量和结构符合企业要求
(2)在实现组织目标的同时也要满足个人利益(3)保证HR与未来发展动态度适应
预测的作用:
在服从组织战略目标的前提下,通过预测人员需求,采取措施保留和吸引企业对口专业人才,从而获得和保持企业的竞争优势.(3+2)
对组织方面的优势 1.满足组织在生存发展过程中对人力资源的需求2.提高组织的竞争力3.预测是HR部门与其他直线部门进行良好沟通的基础
对HR的贡献 :
1.HR预测是实施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依据
2.有助于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HR预测的局限性
1.环境的不确定性
2.企业内部的抵制
3.预测的代价高昂
4.知识水平的限制
影响HR需求预测的一般因素
1.顾客需求的变化(市场需求)2.生产需求
3.劳动成本趋势4.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趋势
5.追加培训的需求6.员工的移动情况
7.旷工趋向8.方针政策9.工作小时变化
10.退休年龄变化11.社会安全福利保障
人力资源需求预测内容
1.企业人力资源需求预测(总量需求预测)
2.企业HR存量与增量的预测
存量指自然消耗(自然减员自然流动),增量指随着扩大对HR新的需求
3.企业HR结构预测4.企业特种HR预测
预测的具体程序
一准备阶段
二预测阶段
三编制人员需求计划
1.构建HR需求预测系统
企业总体经济发展\HR总量与结构预测\HR预测模型与评估系统
2.预测环境与影响因素
SWOT分析(优劣/机会威胁)
1.根据岗位分析的结果确定职务编制和人员配置
2.进行HR盘点,统计出缺编,超编以及是符合职务资格要求;
3.将上述统计结果与管理者讨论,修正得出现实的HR需求量
4.对退休人员或离职人员进行统计,得出未来流失情况
5.根据战略规划以及工作量的增长,确定各部门还增加的工作岗位与人员数量,得出结果为未来需求量
6.将以上进行汇总,得出整体HR需求预测
计划需求量含实际发展需要增加的和自然减员两部分.
生产性部门按生产任务总量和劳动生产率,劳动定额及有关定员标准确定人员
管理性职能部门按组织机构的设置职责范围业务分工工作总量和工作定额标准制定.
HR需求预测技术原理
HR需求对象指标与依据指标
HR需求预测的定性方法
分成两类,变量间的确定性关系,称函数关系,另一类为不确定关系,称相关关系.
1.惯性原理,由A+至A-
2.相关性,由ABC相关,掌握A-B-C-,已知B+C+,得A+
3.相似性原理:
AB类似,已知A得B
技术准备(体系设计,影响变量分析与筛选)-预测方法选择(定性定量)
对象指标
指HR需求预测的对象,包括总和结构
依据指标
指影响需求预测的变量因素.
1.经验预测法2.描述法(不适用于长期预测,时间跨度长对环境变化不确定的情况)
3.德尔菲法(专家评估法)
(1)提出预测目标和要求,确定专家组,准备资料.
专家可来自组织内容也可来自外部,可以管理人也是普通员工也可是基层管理人员也可是高层经理,不是学者意义上的专家)
(2)简明扼要地以调查表方式列出预测问题(匿名总是尽可能简单,不要求精确,要说明所做预测的肯定程度)
(3)修改预测结果,充分考虑有关专家意见
(4)进行最后预测,在第三轮基础上请专家提出最后意见及根据
可适用于整体需求预测也可用于部门,预测某一领域的发展状况,适合于对需求的长期趋势预测
HR需求预测的定量方法
1.转换比率
(1)先估一线生产人员-辅助人员
经营活动=HR数量×人均生产率
(2)将业务量转换对人员的需求
适合于短期需求,假定生产率是不变的
需要人数=(目前业务量+计划期业务增长量)
目前人均业务量×(1+生产率增长率)
缺点:
1.进行估计时需对业务增长量人均业务生产率增长率进行精确估计
2.只考虑了员员工需求总量,没有说明其中不同类别员工的需求差异
2.人员比率法
计算出关键业务指标,这种配置是完全合理的,而且生产率不变,其应用范围有较大局限性.
3.趋势外推法
称时间序列法,运用惯性原理,是预测HR未来发展趋向和可能达到某种水平的方法.仅涉及HR中能够数量化的方向或那部分内容.其可靠性与历史和现在资料时间长短,以及外推时间的长短密切相关.
4.回归分析法
是依据事物发展变化的因果关系来预测事物未来发展趋势,是研究变量间相互关系的方法.又称回归模型预测法或因果法.依据相关性原理
6.灰色预测模型法
本质也是经济计量模型法,既含有已知信息,又含有未知或不确定信息系统
5.经济计量模型法
先将员需求量与影响需求量的主要因素之间的关系用数学形式表示,依此模型预测,这种方法一般只在管理基础比较好的大公司用.
趋势外推和回归分析都是经济计量模型法,只是趋执最简单,其自量只有时间变量,回归分析不考虑不同自变量之间的相互影响,而经济计量综合考虑多种因素.
8.马尔可夫分析法
是通过观察企业内部人数找出过去人事变动的规律,由此推未来,既可以预测企业HR需求,也可预测企业内部人员供给情况,实际是一种转移概率矩阵.
9.定员定额分析法(4种)
(1)劳动定额分析法N=W/(q(1+R))
定员人数=任务总量
/定额标准(1+生产率变动系数)
(2)设备看管定额定员法
定员人数=(要开动设备总台数需要开动的班次数)/(设备看管定额平均出勤率)
(3)效率定员法
定员人数=预期内需要完成的工作任务总量/预期内人均的劳动效率
(4)比例定员法
定员人数=预期内另一类岗位人员总量
/预期内本岗位人员与另一岗位人员的比值
7.生产模型法
10.计算机模型法
2.定量方法都是以函数关系不变作为前提,但不符合实际,因此需要采用管理人员主观判断进行修正.
(1)提高产品或服务质量的决策或进入新市场的决策会影响到对新进入员和企业现有人员的能力等特征需要,只有数量分析不够
(2)生产技术水平提高和管理方式的改进会减少人员的需求,这是数量分析中难以反映的.
(3)企业在未来能够支配的财务资源会制约新进员工的数量,也会制约新进员工的质量,因为财务资源制约着员工的薪资水平.
企业人员总量需求预测
企业专门技能人员总量预测
1.趋势外推法(惯性理论1.定性分析2.函数拟合3.模型筛选)
2.回归分析法
3.运用灰色预测理论进行预测
4.利用模型进行预测
一、企业劳动定员定额分析
1.定性分析2.按劳动效率定员定额完成率=实际完成定额工时总数/实作工时总数
需求人数=计划定额工时总数×(1+废品)率再除以2008×出勤率×作业率×定额完成率
二、回归分析
企业人力资源结构预测:
专门技能人员,在企业技术水平相对稳定情况下,不同工种的员工人数存在稳定比例关系.
经营管理人员:
若没有发生变革,其人员数量与基层人员呈稳定比例.若生产技术销售技巧没有发生重大变革,其人员分类结构稳定;文化水平提度速度较平衡其人员学历结构稳定,若社会生产水平生活节奏稳定则人员年龄结构较为稳定.
企业HR供给预测及供需平衡
企业人力资源供给预测与供求平衡:
供给包括内部供给和外部供给两种内部供给预测考虑内部人员自然流失和内部流动跳槽三方面因素.
外部供给预测因素
企业人员供给预测的步骤
1.影响企业外部劳动力供给的因素
(1)地域性
(2)人口政策及人口现状(3)社会就业意识和择业爱好
2.企业外部HR供给主要渠道
1.大中专院校应届毕业生2.复员转业军人3.失业人员 4.其他组织人员
1.对企业现有人员HR进行盘点了解现状 2.分析企业职务调整政策和历年员工调整数据,统计出员工调整比例.
3.向各部门主管人员了解将来可能出现的人事调整状况4.将上述所有数据进行汇总,得出对企业内部HR供给量的预测
5.分析影响外部HR供给的各种因素(主要是地域因素和全面性因素),并依据分析结果得出企业个部HR供给预测.
6.将企业内外部HR供给预测进行汇总,得出企业HR供给预测
内部供给预测方法
短缺现象采取措施
1.人力资源信息库
(1)技能清单(针对于一般员工)主要说明员工的工作岗位经验年龄等,介绍员工技术能力责任学历,对员工工作表现提升准备条件等评价,对员工最近一次客观评价,尤其对工作表现的评价
(2)管理才能清单(管理幅度范围\管理总预算\下属的职责\管理对象类型\受到管理培训\当前管理业绩等)
2.管理人员接替模型
对提升受阻人员进行一对一的面就,深入交换意见,鼓励继续努力工作全面提高自身素质;为他们提供更加宽松的发展空间,提供更多培训或深造机会,给他压重担,适当扩大工作范围让其承担更多更重的责任.
3.马尔可夫模型
是典型矩阵模型,通过发现组织人事变动规律,推测组织在未来人员供给情况.关键是确定转移概率,如果是固定的确定性,则运用较为简单
1.查明离职率高原因,采取必要措措降低离职率;2.加大公司业务员培训力度,使他们尽快地晋升为业务主管.3.采用多种方式广开补充渠道,吸引更多的专业人才填补业务主管岗位空缺.
企业人力资源供给与供需平衡企业人力资源供求达到平等是HR的目的,供给有三种情况:
HR供求平衡,HR供大于求(内部人浮于事,内耗严重)、HR供大于求(企业设备闲置)
避免HR供不应求的方法:
1.将富余状态的人调往空缺职位.2.如果高技术人员短缺应拟培训和晋升计划,拟定外部招聘计划.3.则根据法规适当延长时间4.高工人的劳动生产率形成机器代替HR格局5.制定聘用临时工
最有效的方法是通过科学的激励机制以及培训提高员工生产业务技术改工艺设计等方式,来调动员工积极性,提高劳动生产率,减少对人力资源的需求.
避免HR供大于求:
1.永久性辞退差水平低的劳动纪律观念差的员工2.合并和关闭某些臃肿的机构3.鼓励提前退休或内退4.加强培训工作提高整体素质5.加强培训工作,使掌握多种技能增强竞争力,鼓励自谋职业6.减少员工工作时间,随之降低工资水平.7.多个员工分担只需一个或多数几个人的工作按完成量计发工资.
HR管理制度规划(以制度规范为基本手段协调企业组织集体协作行为的管理方式,就是制度化管理。
)
制度化管理的特征:
1.明确岗位的权力和责任,并制度化。
2.按权力的大小,确定其在企业的地位,形成等级系统。
3.以文字形式规定职位特性,及对人的应有素质、能力等要求。
4.所有权与管理权相分离。
5.管理人员在实施管理时有三个特点:
一是根据因事设人的原则;二是每个管理者均拥有必要的权力;三是管理人员所拥有的权力要受到严格的限制。
6.管理者有固定的报酬,忠于职守。
制度化管理的有点:
1.个人与权力相分离。
2.制度化管理以理性分析为基础。
3.适合现代大型企业组织的需要。
制度规范的类型
1.企业基本制度(企业的“宪法”)。
2.管理制度3.技术规范
4.业务规范
5.行为规范
制度体系的特点:
1、体现了HRM的基本职能。
由录用、保持、发展、考评、调整五种基本职能构成。
2、体现了物质存在与精神意识的统一。
HRM制度规划的基本原则1.共同发展原则:
将员工与企业利益紧密结合,促进员工与企业共同发展。
2.适合企业特点原则:
从企业内外部环境和条件出发,建立适合企业特点的HR管理制度体系。
3.学习与创新并重原则4.符合法律规定。
制度规划必须遵守国家相关劳动人事法律、法规。
5.与集体合同协调一致。
6.保持动态性。
必须重视管理制度信息的采集、沟通与处理,保持企业HR管理制度规划的动态性。
基本要求:
1.从企业的具体情况出发
2.满足企业的实际需求
3.符合法律和道德规范
4.注重系统性和配套性
5.保持合理性和先进性
一、HRM制度规划的基本步骤
1、提出人力资源管理制度草案(首先要起草大纲,要从实际出发)
2、广泛征求意见,认真组织讨论
3、逐步修改调整、充实完善
基本步骤:
1、概括说明建立本项HRM制度的原因,在HRM中的地位和作用,即在企业单位中加强HRM的重要性和必性。
2、对负责本项HRM的机构设置、职责、业务分工,以及各级参与本项HRM活动的人员的责任、权限、义务和要求作出具体的规定。
3、明确规定本项HRM的目标、程序和步骤,以及具体实施过程中应当遵守的基本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