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考高考高考语文 文言文阅读训练经典题目含答案Word下载.docx
《备考高考高考语文 文言文阅读训练经典题目含答案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备考高考高考语文 文言文阅读训练经典题目含答案Word下载.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今虽孔圣,义不得存。
”祎顾王曰:
“汝杀我,天兵继至,汝祸不旋踵矣。
”遂遇害。
(节选自《明史·
王祎传》)
(1)下列对文中划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睹元政衰敝/为书七八千言上时宰/危素张起岩并荐不报/隐青岩山/著书/名日盛
B.
睹元政衰敝/为书七八千言上时宰危素/张起岩并荐/不报/隐青岩山/著书/名日盛
C.
睹元政衰敝/为书七八千言上时宰/危素/张起岩并荐/不报/隐青岩山/著书名日盛
D.
睹元政衰敝/为书七八千言上时宰危素/张起岩并荐不报/隐青岩山/著书/名日盛
(2)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释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起居注,是我国古代记录帝王的言行录。
设置有专门的负责人员,且“左史记事,右史记言”。
科敛,是古代统治者向老百姓收取钱财的方式之一,非正式税收,而是按有关条文摊派、聚敛。
赍,本义是拿东西送给别人。
在文中的意思是携带。
天兵,汉族神话中指天神的兵将。
言说者喜用它借代己方的军队,如文中指梁王的军队。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王祎兼有堂堂仪表和雄健才思。
他自幼聪明而有才智,成人之后伟岸而有风度,明太祖将他与当时的名儒宋濂相提并论,还认为他在博学方面胜过宋濂。
王祎凭借自己的才干和政绩受到朝廷礼遇。
明太祖创建礼贤馆,将他招至馆中,后又升迁为侍礼郎;
有时太祖虽不能完全听从他的建议,但也会褒奖他。
王祎具备很高的史学家素养和教育才能。
编撰《元史》时,他与宋濂同为总裁,书成后任国史院编修官;
奉命讲授国史,能充分说明道理,善于开导学生。
王祎出使云南时采用了恩威并施的策略。
他先是晓谕梁王,朝廷怜惜云南百姓,不想动用武力;
继之又警告梁王,若倚仗险远、抗拒朝廷,将后悔无及。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会元遗脱脱征饷,胁王以危言,必欲杀祎。
②天既讫汝元命,我朝实代之。
【答案】
(1)C
(2)D
(3)A
(4)①适逢元朝派遣脱脱征集粮饷,拿故意吓人的话威胁梁王,一定想要杀死王祎。
②上天已经要终结你们元朝的命,我们明朝确实要取代你们。
你们(元朝)就像火把将要烧完,怎么敢和太阳月亮(一样的明朝)争夺光明呢!
【解析】【分析】
(1)本题“睹元政衰敝,为书七八千言上时宰。
危素、张起岩并荐,不报。
隐青岩山,著书名日盛”,结合文本理解意思,这段话是说“在目睹了元王朝国政衰颓凋敝后,写了七八千字的奏章上言给当时的宰相。
危素、张起岩一起推荐了他,但是没有被接受。
于是在青岩山隐居著书,名气越来越大。
”。
本题“上”的对象宾语是“时宰”,指上言给当时的宰相,在“时宰”后断句,“危素”应归属后句,作“并荐”的主语,排除B、D两项;
“不报”指没有被接受,要单独成句,“不”前要断句,排除A。
故选C。
(2)D项,“如文中指梁王的军队”有误,这里“天兵”指朝廷的军队,指明朝的军队。
故选D。
(3)A项,“还认为他在博学方面胜过宋濂”分析有误,据原文“江南有二儒,卿与宋濂耳。
才思之雄,濂不如卿”可知,不是博学方面胜过宋濂,而是才思方面胜过宋濂。
故选A。
(4)本题①中的“会”,适逢;
“遗”,派遣;
“必”,一定;
“胁王以危言”,状语后置句,应是“以危言胁王”,译为“拿故意吓人的话威胁梁王”。
②中的“既”,已经;
“讫”,终结;
“实”,确实;
“馀烬”,将要烧完;
“争明”,争夺光明。
故答案为:
⑴C;
⑵D;
⑶A;
⑷①适逢元朝派遣脱脱征集粮饷,拿故意吓人的话威胁梁王,一定想要杀死王祎。
【点评】
(1)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文言文断句是翻译的另一种形式,如果不能翻译则采用文字标志断句和语法断句。
一般来说名词代词常作主语或者宾语,因此出现名词或代词就在此前或后断句,还有就是出现的一些虚词,表示语气常句尾,可在此后断句,如果是发语词,常在句首,可在此前断句。
(2)此题考查文化常识的能力。
重要的文化常识是一个高中生必须具有的基本常识。
复习中要注意突出重点,不纠缠于细枝末节,注意构建完整的知识网络和体系,建立知识树,同时加强积累,注重归纳,分类记忆。
(3)此题考查综合分析的能力。
综合分析题,需要学生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对选项逐一排查,设误常常有时间与发生的事与原文不同,人和事不同,地和事不同,学生在这些方面要注意;
在选项中也可考查某些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
(4)此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
做翻译题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遵循“信、达、雅”的三字原则,运用“留、删、替、补、调”的五字方法进行翻译。
【附参考译文】
王祎,字子充,浙江义乌人。
幼时机敏聪慧,成年后身材高大伟岸,以文章著称于世。
在目睹了元王朝国政衰颓凋敝后,写了七八千字的言上给当时的宰相。
太祖征江西,祎写文章赞颂并献给太祖。
太祖很高兴,说:
“江南有二位大儒,就是你和宋濂了,要论学问谁更渊博,你不如宋濂。
但是要论才思的雄辩,宋濂不如你。
”太祖创立了礼贤馆,被召置礼贤馆。
累次迁升到侍礼郎,掌管太祖的起居注。
又任南康府同知,出了很多惠民政绩,太祖赐给金带以示宠爱。
太祖即将称帝即位前,将他召回,商议即位礼仪。
洪武元年八月,上奏言,“祈求天命永远所在,在于忠厚存心,宽大为政,效法天道,顺应人心。
雷霆霜雪,只是暂时的不是永远的。
既然浙西已经被平定了,应该减免赋税。
”太祖表扬并采纳了他的建议,但是没有都听从。
第二年修《元史》,任命祎与濂为总裁。
祎擅长史事,裁汰剔除烦秽,大力修改。
修完《元史》后,提拔为翰林待制同知制诰兼国史院编修。
奉召到大本堂教皇子读书,王祎经明理达,善于开导。
皇上召他到殿廷,每次都给他赐坐,从容应答。
洪武五年正月商议诏谕云南,任命王祎奉召前往。
到云南后诏谕梁王,尽快奉上户籍册和地图给朝廷方面掌管,不然天子很快就将讨伐过来。
梁王不听从,并把他安置在偏室内居住。
几天后,又诏谕说:
“朝廷考虑到云南百万生灵,不忍荼毒于锋刃。
如果你凭借艰险路远,抵抗大明皇帝的命令,后悔都来不及。
”梁王被吓服了,随即将他改为正馆居住。
适逢元朝派遣脱脱征集粮饷,拿故意吓人的话威胁梁王,一定想要杀死王祎。
梁王逼不得已交出来了王祎,脱脱想让王祎屈服于他,王祎怒叱道:
“上天已经要终结你们元朝的命,我们明朝确实要取代你们。
何况你我都是使臣,我岂能屈服于你!
”有人劝脱脱说:
“王先生久负盛名,不能杀。
”脱脱手一摆说道:
“今天就是孔圣人,也没有情面可讲。
”王祎回头说道:
“你杀了我,朝廷大军就将到来,你的祸患不久就要接踵到来。
”于是就这样被杀害了。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姚璹字令璋,少孤,抚昆媦友爱。
力学,才辩掞迈。
永徽中,举明经第,补太子宫门郎。
武后时,擢夏官侍郎。
坐从弟敬节叛,贬桂州长史。
后方以符瑞自神,璹取山川草树名有“武”字者,以为上应国姓,类以闻。
后大悦,耀文昌左丞。
永徽后,左右史唯对仗承旨,仗下谋议不得闻。
璹以帝王谟训不可阙纪,请仗下所言军国政要,责宰相自撰,号《时政记》,以授史官。
从之。
时政有记自璹始。
延载初,拜纳言,有司以璹族犯法,不可为侍臣者。
璹曰:
“王敦犯顺,导典枢机;
嵇康被戮,绍以忠死。
是能为累乎?
”后曰:
“此朕意,卿无恤浮言。
”证圣初,加秋官尚书。
明堂火后欲避正殿应天变琦奏此人火非天灾也昔宣榭火周世延建章焚汉业昌圣人之道随物示化况明堂布政之宫,非宗庙,不宜避正殿,贬常礼。
”则天乃依璹奏。
后封嵩山,诏璹总知仪注,为封禅副使。
时九鼎成,后欲用黄金涂之。
璹奏:
“鼎者,神器,贵质朴,不待外饰,岂待涂金为符曜耶?
”后乃止。
契丹盗塞,副梁王武三思为榆关道安抚使。
坐累,下迁益州长史。
始,蜀吏贪暴,璹瓋发之,无所容贷。
后闻,降玺诏慰劳,因谓左右曰:
“为二千石清其身者易,使吏尽清者难,唯琦为兼之。
”新都丞朱待辟坐赃应死,待辟所厚浮屠理中谋杀璹,据剑南。
有密告后者,诏璹穷按。
璹深探其狱,迹疑似皆捕逮,株党牵联数千人。
监察御史袁恕己动奏璹狱不平,有诏勿治。
久之,致仕。
卒,年七十四,遗令薄葬。
赠越州都督,谥曰成。
(节选自《新唐书·
姚瑞传》)
(1)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明堂火后/欲避正殿/应天变/璹奏/此人火/非天灾也/昔宣榭火/周世延/建章焚/汉业昌圣/人之道/随物示化/
明堂火/后欲避正殿/应天变/璹奏/此人火非/天灾也/昔宣榭火/周世延/建章焚/汉业昌圣/人之道/随物示化/
明堂火/后欲避正殿/应天变/璹奏/此人火/非天灾也/昔宣榭火/周世延/建章焚/汉业昌/圣人之道/随物示化/
明堂火后/欲避正殿/应天变/璹奏/此人火非/天灾也/昔宣榭火/周世延/建章焚/汉业昌/圣人之道/随物示化/
(2)下列对文中加下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明经:
汉朝出现的选举官员的科目。
隋炀帝置明经、进士二科,以经义取者为明经,以诗赋取者为进士。
宋改以经义论策试进士,明经始废。
宗庙:
即人们为亡灵建立的寄居所,是儒教徒活动的场所。
帝王的宗庙制是天子七庙,诸候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
庶人不准设庙。
封禅:
“封”为祭地,“禅”为祭天,是指中国古代帝王在太平盛世或天降祥瑞之时的祭祀天地的大型典礼。
这实质上是强调君权神授的手段。
九鼎:
象征九州,是王权至高无上、国家统一昌盛的象征。
夏、商、周三代奉为象征国家政权的传国之宝,后世帝王非常看重九鼎,亦曾屡次重铸九鼎。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姚璹处事圆滑,善于讨好逢迎。
担任夏官侍郎期间,为免受堂弟案子的牵连,他迎合武后心意,寻找“吉兆”来神话武后,博得了武后的好感。
姚璹重视史料,建言记载时政。
他首创《时政记》,作为实录类史学体裁,这有益于历史记录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对后世史学发展有很大影响。
姚璹敢于进言,屡次劝谏成功。
九鼎铸成以后,武后想用黄金涂饰,姚璹指出鼎贵在质朴,无需黄金修饰,阻止了这项劳民伤财的工程。
姚璹律己律人,赢得武后称赞。
在任益州长史期间,他严厉揭发当地官吏贪婪残暴,武后不仅下诏书慰劳,还对着身边的人夸他实在难得。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延载初,拜纳言,有司以璹族犯法,不可为侍臣者。
②契丹盗塞,副梁王武三思为榆关道安抚使。
(2)C
(4)①延载初年,朝廷任命他为纳言,主管部门的官吏认为姚璹的亲族犯法,不能担任侍臣。
②契丹侵犯边塞,姚璹任梁王武三思榆关道安抚使的副职。
因过失而受牵连,降职为益州长史。
(1)“后”是武后的意思,作为“欲避正殿”的主语,不应该断开,排除A项、D项。
“非”修饰“天灾”,“圣人”为一个词语,不应该断开,结合句意内容分析,排除B项。
句意:
明堂失火,武后打算避居正殿,以此来顺应天变。
姚璹上奏说:
“这是人为火灾,不是天灾。
从前宣榭失火,而周朝世代绵延;
建章烧掉,而汉代王业昌盛。
圣人之道,是随着事物发展也在变化”。
(2)C项,“‘封’为祭地,‘禅’为祭天”错误。
应是“‘封’为祭天,‘禅’为祭地”。
(3)A项,“担任夏官侍郎期间,为免受堂弟案子的牵连”错。
结合文本内容“坐从弟敬节叛,贬桂州长史。
后方以符瑞自神,璹取山川草树名有‘武’字者,以为上应国姓,类以闻。
永徽后,左右史唯对仗承旨,仗下谋议不得闻”等分析可知,原文是他受到堂弟案子牵连,而被贬为桂州长史,后面的讨好巴结武后都是在“桂州长史”任上。
(4)①“拜”,授予官职、任命,前面补充主语“朝廷”;
“有司”,主管某部门的官吏;
“以”,动词,认为;
“为”,担任、充任。
②“盗塞”,侵犯边塞;
“副”,担任副职,前面需要补充主语“姚璹”;
“坐累”,因过失而受牵连,受牵连;
“下迁”,降职。
⑵C;
⑷①延载初年,朝廷任命他为纳言,主管部门的官吏认为姚璹的亲族犯法,不能担任侍臣。
②契丹侵犯边塞,姚璹任梁王武三思榆关道安抚使的副职。
给文言文语段断句,需要在通读文意的基础上,对不能断开的字词要研究前后语句的含义及联系,看看断在哪里语意才能明白,句子前后的联系往往都有标志可寻,只要抓住了这些标志,就可以轻松断句,同时,需要掌握语句的大意,即可得出答案。
(2)本题考查文化常识的识记能力。
答题时,应根据平时课内对文化常识的知识积累与不断复习,结合着具体语境分析,然后做出判断。
(3)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鉴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
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从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混淆和关键词语的误译等角度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
(4)此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
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
【参考译文】
姚璹字令璋,年轻时就没有了双亲,抚养弟妹以友爱著称。
他勤奋学习,才智机辩横溢超群。
永徽年间,考中明经科,补任太子宫门郎。
武后时,升任夏官侍郎。
因堂弟姚敬节叛逆而受到牵累,被贬为桂州长史。
武后这时正用吉祥的征兆来神话自己,姚璹便取山川草木中名称中有“武”字的,认为是上天顺应国姓,收集分类予以上奏。
武后很高兴,提拔他为文昌左丞。
永徽以后,左史和右史只是朝堂上接受圣旨,至于朝堂下的谋划和议论就不得而知了。
姚璹认为帝王的谋略和训诲不可缺少记载,奏请说朝堂下所议论的军国政要,责成宰相亲自记述,称为《时政记》,把它交给史官。
皇帝听从了他的建议。
时政有记载是从姚璹开始的。
延载初年,朝廷任命他为纳言,主管部门的官吏认为姚璹的亲族犯法,不能担任侍臣。
姚璹说:
“王敦叛乱,王导主管中枢机要;
嵇康被杀,嵇绍竭尽忠心而死。
这能连累吗?
”武后曰:
“这是我的意思,你不要顾虑无根据的话。
”证圣初年,姚璹被加授为秋官尚书。
圣人之道,是随着事物发展也在变化,况且明堂是宣布政令的宫殿,并不是宗庙,不应当避居正殿,而破坏正常的礼制。
”武则天就批准了姚璹的奏议。
武后到嵩山封禅,下诏姚璹总管仪注典礼,担任封禅副使。
当时九鼎铸成,武后打算用黄金涂饰。
“鼎是一种神器,贵在质朴,不需要装饰外表,难道还需要涂饰黄金增加吉祥征兆的光彩吗?
”武后就不再坚持了。
契丹侵犯边塞,姚璹担任梁王武三思榆关道安抚使的副职。
起初,蜀地官吏贪婪残暴,姚璹将他们揭发出来,一点也不宽容。
武后闻知此事,下诏书慰问犒劳,就对身边的人说:
“担任二千石的地方官自身清廉容易,要使属吏们都清廉就难了,只有姚璹能兼有二者。
”新都丞朱待辟因犯贪污罪应当判处死刑,朱待辟相好的僧人理中阴谋杀掉姚璹,占据剑南。
有人向武后密告,武后下诏姚璹彻底查办。
姚璹深挖这个案子,形迹可疑的全部逮捕,株连了几千人。
监察御史袁恕己上奏弹劾姚璹查办狱案不平允,皇帝下诏书说不要追究。
过了好久,退休。
去世,享年七十四岁,他留下遗言要求丧葬之事从简。
追赠为越州都督,谥号成。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沈贞甫墓志铭
归有光
自予初识贞甫,时贞甫年甚少,读书马鞍山浮屠之偏。
及予娶王氏,与贞甫之妻为兄弟,时时过内家相从也。
予尝入邓尉山中,贞甫来共居,日游虎山、西崦上下诸山,观太湖七十二峰之胜。
嘉靖二十年,予卜居安亭。
安亭在吴淞江上,界昆山、嘉定之壤,沈氏世居于此。
贞甫是以益亲善,以文字往来无虚日。
以予之穷于世,贞甫独相信,虽一字之疑,必过予考订,而卒以予之言为然。
盖予屏居江海之滨,二十年间,死丧忧患,颠倒狼狈,世人之所嗤笑,贞甫了不以人之说而有动于心,以与之上下。
至于一时富贵翕吓①,众所观骇,而贞甫不予易也。
嗟夫!
士当不遇时,得人一言之善,不能忘于心,予何以得此于贞甫耶?
此贞甫之没,不能不为之恸也。
贞甫为人伉厉,喜自修饰。
介介自持,非其人未尝假以词色。
遇事激昂,僵仆无所避。
尤好观古书,必之名山及浮屠、老子之宫。
所至扫地焚香,图书充几。
闻人有书,多方求之,手自抄写,至数百卷。
今世有科举速化之学皆以通经学古为迂贞甫独于书知好之如此盖方进于古而未已也。
不幸而病,病已数年,而为书益勤。
予甚畏其志,而忧其力之不继,而竟以病死,悲夫!
初,予在安亭,无事,每过其精庐,啜茗论文,或至竟日。
及贞甫没而予复往,又经兵燹之后,独徘徊无所之,益使人有荒江寂寞之叹矣。
其卒以嘉靖三十四年七月日,年四十有二。
可悲也已!
铭曰:
天乎命乎不可知,其志之勤而止于斯!
【注】①吓:
显赫。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以予之穷于世
穷:
贫穷
贞甫了不以人之说而有动于心
了:
全然
而贞甫不予易也
易:
轻易
予甚畏其志
畏:
畏惧
(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其志之勤而止于斯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此贞甫之没
不能不为之恸也
予甚畏其志,而忧其力之不继
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其卒以嘉靖三十四年七月日
而竟以病死
(3)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今世有科举/速化之学/皆以通经/学古为迂/贞甫独于书知/好之如此/盖方进于古而未已也/
今世有科举速化之/学皆以通经/学古为迂/贞甫独于书/知好之如此盖/方进于古而未已也/
今世有科举速化之学/皆以通经学古为迂/贞甫独于书知好之如此/盖方进于古而未已也/
今世有科举速化之学/皆以通经学古/为迂贞甫/独于书知好之如此盖/方进于古而未已也/
(4)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沈贞甫“志之勤”的一组是(
①虽一字之疑,必过予考订。
②了不以人之说而有动于心,以与之上下。
③介介自持,非其人未尝假以词色。
④闻人有书,多方求之,手自抄写,至数百卷。
⑤不幸而病;
病已数年,而为书益勤。
①④⑤
①③⑤
②③④
②③⑤
(5)下列对本文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归有光,明代后期散文家,他继承了西汉和唐宋散文的优良传统,反对当时浮饰雕琢的文风。
本文和《项脊轩志》都显得文笔质朴简洁,情感真挚动人。
作者以自己同沈贞甫的交谊为线索,简要记叙两人从初识到交厚的过程,重点介绍贞甫的身世以及他的为人和为学。
最后简介其卒年,并以铭文作结。
文章在平实质朴的记叙中,揭示了贞甫为人耿直,交友诚笃,鄙弃趋炎附势,抵制浮躁学风的性格特点。
这正是平凡读书人的不平凡之处。
本文记叙和抒情紧密结合:
自己狼狈不堪却受敬重,失知音,不能不恸;
畏其志,忧其力,而竟以病死,不能不悲;
昔同啜茗论文,今独处寂寞,不能不叹;
最后赞其勤学不倦,至死方休的精神。
(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虽一字之疑,必过予考订,而卒以予之言为然。
②予在安亭,无事每过其精庐,啜茗论文,或至竟日。
【答案】
(1)B
(3)C
(4)A
(5)B
(6)①即使是一个字的疑惑,也一定要来我这里考核订正,并且最终认为我的话是对的。
②我在安亭的时候,常常到他雅洁的书房,和他一边品茶一边谈论文学,有时谈到一整天。
(1)A项,“以予之穷于世”意思是“当我在世上处境困难的时候”,“穷”意思为困厄,仕途不通达;
C项,“而贞甫不予易也”意思是“但贞甫并不改变对我的看法”,“易”意思为改变;
D项,“予甚畏其志”意思是“我很敬佩他的志向”,“畏”在文中是敬重的意思。
(2)A项,前一个“于”,介词,“在”;
后一个“于”,介词,“比”。
B项,前一个“之”,助词,取消主谓短语独立性;
后一个“之”,代词“他”。
C项,两个“其”都是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作“他的”。
D项,前一个“以”,介词,“在”;
后一个“以”,介词,“因为”。
故答案为C项。
(3)画线句子中,“以……为”是固定结构,意思是“把……作为”,且“通经学古”是互文结构,因此“以通经学古为迂”中间不应断开。
“贞甫”是人名,在句中一般做主语或宾语,且上文写了贞甫“好书”的事,根据这些信息可推知画线句子的大意是:
现代时兴科举考试速成的学习方法,都把通晓经书学习古人作为迂腐,贞甫独自对于书像这样了解爱好,这是正进入到古人的学问还没有停止的时候。
根据句意可知正确的选项是C项。
(4)“志之勤”意思是“勤谨忠恳”,所给五个句子中,①的意思是即使是一个字的疑惑,也一定找“我”考订,可以体现“志之勤”;
②的意思是说贞甫完全不因为别人的说法在心里对“我”的评价有所动摇,以致和那些人一起表示支持或反对,是说贞甫对作者的态度,与“志之勤”无关;
③是说贞甫耿直地保持自己的节操,不是自己心目中欣赏的人就不会给他好话好脸色,与“志之勤”无关;
④是说听到有书的人家,多方去把书借来,亲手抄写,达到几百卷。
可以体现“志之勤”;
⑤意思是说不幸而病重了,病重已经几年了,但他对读书更勤奋,可以体现“志之勤”。
故此题答案应为A项。
(5)B项,“重点介绍贞甫的身世”分析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