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二年级上册数学单元教材分析.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820850 上传时间:2022-10-24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4.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XX二年级上册数学单元教材分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XX二年级上册数学单元教材分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XX二年级上册数学单元教材分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XX二年级上册数学单元教材分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XX二年级上册数学单元教材分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XX二年级上册数学单元教材分析.docx

《XX二年级上册数学单元教材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XX二年级上册数学单元教材分析.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XX二年级上册数学单元教材分析.docx

XX二年级上册数学单元教材分析

XX二年级上册数学单元教材分析

  单元长度单位

  本单元是在学生已学过“比长短”,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学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长短的基础上,来学会一些计量长度知识的。

重点是使学生初步建立长度的观念,了解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和它们之间的进率。

难点是让学生认识线段,了解线段的特征。

关键是在教学中注意呈现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

使学生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再让学生亲自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中,了解1厘米、1米的实际长度。

并初步认识线段、学习量、画线段的方法

  课时,统一长度单位,认识厘米。

  课题:

认识厘米用厘米量

  教学内容:

  P2~3及P4做一做、练习一第1、2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表象,能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的观察、探究等学习活动,让学生在亲身经历的创造活动中,建立起对长度单位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

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

  教学难点:

用学生尺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准备:

多媒体、米尺。

学生准备学生尺。

  教学方法:

创设情境、动手操作。

  课型:

新授

  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选出身高不同的两个同学来到讲台前,让同学们观察谁高?

谁矮?

  高多少?

矮多少?

比划一下。

你能知道具体高多少,矮多少吗?

  “高多少”,“矮多少”其实是在比较人体的长度,这就要使用长度单位。

  二、探究新知

  统一长度单位

  观察这些图,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当古代的人们没有发明长度单位的时候,他们是怎么做的呢?

  学生自由发言

  引导学生说:

古人用张开的手臂丈量石头的宽度,以一拃或脚长为标准量物体的长度。

  你觉得他们的这些方法怎么样?

  教师小结:

其实,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携带着几把尺子。

一拃、一步都能测量物体的长度,几千年前的古人就想出了很多这样的方法来测量物体。

现在我们就用一拃作单位,量一量桌子的长度。

  师生共同测量课桌的长

  交流汇报:

课桌的长是几拃?

指名回答。

  教师提出疑问:

我量了只有3拃。

我们量的都是同样的课桌,为什么量的结果不一样呢?

  让学生充分发表看法,使他们逐步明白:

每个人一拃的长度不同,进行测量后,量的结果也不同。

  追问:

要怎样才能得到相同的结果呢?

你有什么好的方法?

  学生:

用相同的标准进行测量。

  教师小结:

因为测量选用不同的标准,它们的长度单位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可能会与事实不符。

这就需要统一长度单位,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长度单位。

  整体感知,认识厘米。

  观察尺子,认识刻度

  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好的尺子,把你的尺子和同桌的比较一下,观察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呢?

  这些竖线有的长有的短,我们把它叫做刻度线。

每一个数字都对着一条比较长的刻度线,个数字是o,我们就把这条刻度线叫做刻度o。

后面的呢?

让我们来读一下这些刻度。

  尺子上有这样的字母——c,也有的同学的尺子上是“厘米”两个字,其实c就表示厘米的意思。

“厘米”是一个统一的长度单位。

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一般用“厘米”作单位。

  .认识1厘米。

  教师指出:

这个刻度0很重要,它就像起跑线一样,表示从这里开始。

从刻度0到刻度1的长度就是1厘米。

  尺子上还有哪一段的长度也是1厘米呢?

谁上来指指看?

  教师边讲解边示范:

从刻度2到刻度3之间这一大格的长度是l厘米,从刻度3到刻度4之间这一大格的长度也是1厘米,从刻度4到刻度5呢?

我们发现了什么?

因为每个大格的长度都一样,所以我们在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时才有了统一的标准。

  同学们你们觉得1厘米的长度怎么样啊?

是呀,1厘米确实很短。

  追问:

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呢?

  教师呈现食指的宽度、田字格的宽度、图钉的长度。

  .认识几厘米。

  师:

刚才同学们认识了1厘米,那现在老师要增加难度了,看从0到3的长度是几厘米,从o到7呢?

  学生自主学习。

  .教学例3。

  先拿出课前准备好的纸条,用手比划下它的长度,说说它可能是几厘米,同桌合作量一量。

再汇报交流。

  教师边讲解边示范:

把尺的刻度o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纸条的长度就是几厘米。

提醒学生注意在测量时要把尺子平放在要测量的物体边上,沿着物体的直边来量,量时要按紧尺子。

  如果尺子坏了,最小的刻度是2,你还能量出这张纸条的长度吗?

怎么量?

  .实践应用。

拿起数学书,找到封面上比较短的那条边,估计这条短边大约有多长?

再量一量,看你估计得是否准确。

再量一量数学书长边的长。

  三、巩固练习

  .完成教材第4页的“做一做”。

  .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1题。

先估一估大约几厘米,再量一量。

  .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2题。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懂得了测量物体的长度必须用统一的长度单位,还认识了1厘米的长度,并会用手上的尺子测量身边物体的长度。

  板书设计:

  统一长度单位认识厘米

  需要统一长度单位

  厘米c

  量比较短的物体,可以用“厘米”作单位。

  量法:

把尺的刻度o对准物体的一端,这个物体的另一端对着几,这个物体的长度就是几厘米。

  第二课时,认识米以及米和厘米间的进率。

  课题:

认识米用米量

  教学内容:

P4及练习一第3、4、5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在活动中认识米,建立l米的表象,知道1米=100厘米。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探究等多种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形成米的正确表象,体验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

建立1米的表象。

  教学难点:

理解1米=100厘米。

  教学准备:

师:

米尺、一支铅笔、一根筷子、卷尺、皮尺。

  生:

长的绳子、学生尺、铅笔。

  教学方法:

通过小组合作用米尺完成对物体的测量,掌握测量方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复习。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们都学会了什么知识?

  .你能用你手上的学生尺量出数学书的长是多少厘米吗?

  如果用你手上的尺子量我们教室的长,你觉得合适吗?

为什么?

  教师指出:

量教师的长、操场的长等比较长的物体时一般用米尺。

这节课,我们继续认识比厘米长的长度单位“米”。

  二、互动新授

  .认识米尺。

  请你用你手上的小尺子来量一量我们教室黑板的长度,哪位同学愿意用你的小尺子量一量?

  说一说有什么感受?

  这样一小节一小节地量,太麻烦了,拿老师的这把尺子试试,指名上台量一量。

师生合作,很快就量出黑板的长。

  教师指出:

刚才我们用的这把尺子是米尺,它的长度正好是1米。

  横向、纵向建立1米的表象

  教师拿出米尺告诉学生它的长度是1米并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米尺或1米长的小棍,让学生用米尺和自己的身高比一比,将两臂伸平,用米尺量出1米的长度。

  教师说明量比较短的物体,我们可以用“厘米”作单位,用我们手上的直尺就行了,可是量比较长的物体,用“厘米”作单位就麻烦了,这时我们可用“米”作单位。

米可以用“”表示。

  让学生看一看,想一想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

  .观察刻度

  看着尺子上的刻度,数一数,0~10表示从0到10是10厘米,接着是20、30、40、……100。

  米里面有几个10厘米?

  厘米1厘米地数,1米里面有几个l厘米?

  让学生数并作答。

  .量出长绳。

拿出准备好的长绳,量出1米。

  学生分小组合作量,交流反馈,接着量2米、3米……

  .估量。

把绳子放下,把手张开比划1米的长度,看谁估的准。

  教师指出:

通常情况下,我们不可能随身携带尺子,当我们要测量一些物体的长度时,我们可以用身体的尺子去估一估。

  三、积累运用

  .量一量,填一填。

  这支铅笔的长度大约是多少厘米?

大约几支长1米?

  一根筷子大约长多少厘米?

大约几根长1米?

  同桌合作进行测量和估算。

  .估一估。

  先估量,再在合适答案后的口里打“√”,说说理由。

  .操作性练习。

  认识卷尺和皮尺。

  我们可以用卷尺和皮尺来量身高。

  教师出示卷尺和皮尺。

学生认识卷尺和皮尺。

  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5题。

  同桌合作量一量。

用卷尺量黑板的长和身高。

  分小组合作测量,4个人用1米长的卷尺,合作量教室里较长物体的长度,测量后进行汇报并交流。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认识了什么长度单位米?

1米有多长?

用手比划一下,通常量哪些物体的长度时用它作单位?

  小结:

这节课我们又认识了新的长度单位“米”,把我们的两只手张开,大约是1米。

生活中有很多长度是1米的物品,下课后带着发现的眼睛去找找它们吧!

  板书设计

  认识米

  量比较长的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

  米可以用“”表示。

  米=100厘米

  第三课时,认识线段。

  教学内容:

P5页例6及做一做,P6页例7及做一做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创设情境,让学生自己观察、感知初步建立线段,体验线段的两个特征直的和可度量的。

  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学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操作能力、合作意识以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

  观察、感知线段,体验线段的两个特征:

⑴直的;⑵有两个端点;并会辨别线段。

  能用刻度尺量出指定线段的长度,知道线段是可度量的。

  教学难点:

学会量、画线段方法。

  教学模式:

“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教具准备:

  两段毛线绳、直尺、各种直、弯的实物若干。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出示一幅图,小华早晨要从家去学校有很多路可以走,有直的有弯的,问:

要迟到了快帮小华选一条合适的路去学校吧?

为什么选这条路呢?

  师:

日常生活中这样的事例还很多,下面我们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自主探究:

  教学例6

  认识线段

  出示两根毛线,这两根线是直的吗?

  你知道哪根长,哪根短?

  教师演示:

如果我把把其中一根毛线拉直,给你什么感觉?

  老师把这根毛线绳贴到黑板上。

现在,你知道哪根长,哪根短了吗?

  可是有些同学还是不能辨别出它们的长短,谁能再试着比一比它们的长短呢?

  追问:

为什么要一端对齐呢?

  演示:

把其中一根毛线拉直贴到黑板上,另一根对齐左端点。

  现在,你知道哪根长,哪根短了吗?

  教师指出:

贴在黑板上的这段直的线就是线段。

  认识线段是直的。

  老师手上的这根毛线,我把它放松,它是线段吗?

拉直,现在呢?

  教师把线段斜拉,竖拉,不同方向拉,问:

是线段吗?

怎么判断?

  小结:

把线拉直,两手之间的一段可以看成线段。

线段是直的,有两个端点。

  找线段。

  请你找一找,我们身边有没有线段?

  摸一摸书本的边,说一说线段的两个端点在哪里?

  还有哪些东西的边可以看成线段?

黑板边、直尺边、书本边、铅笔边、桌子边等都可以看成线段。

  练习:

教材第5页的做一做。

  量线段

  试量课本第5页的线段,互相交流量法。

  师总结:

先将尺子的0刻度对准线段的左端点,再看线段的右端点对着尺上的刻度数是几就是几厘米。

  教学例7

  画一条3厘米长的线段。

  首先用手势表示3厘米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