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第十六课 抗日战争同步测试 新人教版必修1.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8208198 上传时间:2023-04-24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54.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第十六课 抗日战争同步测试 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第十六课 抗日战争同步测试 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第十六课 抗日战争同步测试 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第十六课 抗日战争同步测试 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第十六课 抗日战争同步测试 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第十六课 抗日战争同步测试 新人教版必修1.docx

《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第十六课 抗日战争同步测试 新人教版必修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第十六课 抗日战争同步测试 新人教版必修1.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第十六课 抗日战争同步测试 新人教版必修1.docx

高中历史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第十六课抗日战争同步测试新人教版必修1

第十六课抗日战争

一、单选题(共15题;共30分)

1.1937年9月,国民党公布的由中国共产党提交的《中共中央为公布公告合作宣言》:

“在民族生命危急万状的现在,只有我们民族内部的团结,才能战胜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

”这表明

A. 国民党放弃了反共战场                                       

B. 国民政府正面战场抗战的开始

C.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D. 抗日战争双方进入相持阶段

2.下表是武汉会战前后中日之间攻防数据,材料最能说明(   )

进攻比率

武汉会战前

日方

百分之九十四

中方

百分之六

武汉会战后至1939年

日方

百分之五十六

中方

百分之四十四

日军每日

前进公里数

武汉会战前

四十公里

1939年底

二百公尺

1940年底

不进反退

A.日本速战速决的失败

B.日本攻占中国大片国土

C.中国持久抗战的效果

D.相持阶段的中日僵持

3.日本右翼势力认为:

在支那事变(指1937---1945年日本侵华战争)发展过程中,日军-------并没有掠夺领土的性质,最重要的是日本方面并没有掠夺领土的意图。

下列各项有力的驳斥了以上言论的是(   )①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变成日本的殖民地

②通过《马关条约》割占台湾

③全面侵华战争期间占领华北华中和华南大片领土

④南京大屠杀

A. ①②③                                     B. ①③                                     C. ③④                                     D. ③

4.1935年4月,蒋介石任命吴忠信为贵州省负责人,国民政府的党、军、政势力迅即占领了贵州。

同年2月,任命刘湘为四川省负责人,接着又通过组织峨眉训练团等措施,整顿了四川的军事、财政、金融,推行了保甲制度等,加强了国民政府在四川的影响。

这些措施客观上( )

A. 加强中央对地方控制                                           

B. 改变了中国工业布局

C. 奠定了持久抗战基础                                           

D. 意在“围剿”中央红军

5.某历史档案馆文档记载:

“中国共产党及各根据地政权承认国民政府颁布的宪法性法律的效力,根据地的法令以上述宪法性法律的基本原则为依据,并根据各根据地的特殊情形予以制定。

”这两种法律制度的存在,反映了

A. 国共党内合作方式的要求                                    

B. 中国共产党建立人民民主政权的愿望

C. 国共合作抗日政策的实现                                    

D. 国民党迫于国内和平的压力作出了让步

6.下图是1942年7月7日美国邮政总署发行的一枚邮票。

对这枚邮票解读最为准确的是

A. 见证了美国民主共和政体的建立                     

B. 孙中山和林肯作为中美两国“国父”深受人民爱戴

C. 是为了宣扬美、中两国共同抗击日本法西斯    D. 体现了美国“扶蒋反共”的对华政策

7.青岛的余美红老师在给学生讲南京大屠杀这段历史时,引用了她父亲讲给她的一个事例:

“当时我7岁,你叔叔4岁,鬼子打南京时,人们四处逃难。

你叔叔尚小,就和保姆留在家里看房子。

日军砸开咱家大门,保姆被杀,你叔叔右腿被打了一枪,昏死过去,侥幸捡了一条命”。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记述历史有一大禁忌,就是绝对不能以传闻(口述)为证据撰写论文或记事

B.传闻(口述)也是考证历史的有效证据之一,不可完全否认其价值的有效性

C.口述历史带有浓厚的主观意识,没有可信度

D.口述历史的可信度主要依据口述者的诚信度而定

8.某历史档案馆文档记载:

“中国共产党及各地根据地政权承认国民政府颁布的宪法法律的效力,根据地的法令以上述宪法法律的基本原则为依据,并根据各根据地的特殊情形予以制定。

”导致这两种法律制度的并存,反映了(    )

A. 国共党内合作方式的要求                                    

B. 中共建立人民民主政权的愿望

C. 国共合作抗日政策的实现                                    

D. 国民党迫于国内和平的压力

9.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后,经中共的努力和斗争,蒋介石被迫接受的条件是(   )

A. 攘外必先安内         B. 停止内战,联共抗日         C. 团结一致,和平谈判         D. 联俄联共扶助农工

10.日本防卫厅战史室编写的史料中说:

“在治安战期间的某战场。

敌我的势力范围犬牙交错,变化无常。

有关敌人准确位置的情报很不可靠,甚至在我方势力范围内部深处经常潜藏有敌人的军事力量。

”其中的“某战场”是指(  )

A. 中国东北战场                      B. 中国华北战场                      C. 滇缅战场                      D. 太平洋战场

11.抗日战争期间某战役后,《新华日报》刊载一位中国将领的谈话:

“我军……对于一城一寨之得失,初不以为重,主在引敌深入,使其兵力分散,而予敌主力以打击。

”以下战役符合上述特征的是

A. 淞沪会战                         

B. 百团大战                         

C. 台儿庄战役                         

D. 平型关战役

12.1937年7月17日,蒋介石发表庐山讲话:

“因为我们是弱国,所以不可求战;……但到了必不得已时,我们不能不应战。

……如果战端一开,那就是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

这说明

A. 抗日战争即将爆发                                              

B. 国民政府接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C. 蒋介石对抗日战争的前景是乐观的                      

D. 南京国民政府消极抗战

13.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不包括

A. 结束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

B. 扭转百年来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屡屡失败的局面

C. 开创殖民地人民打败残暴的帝国主义国家侵略的道路

D. 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重大贡献

14.中共郑重宣布:

(一)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为中国今日之必需,本党愿为其彻底的实现而奋斗;……(三)取消现在的苏维埃政府,实行民权政治,以期全国政权之统一;(四)取消红军名义及番号,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受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之统辖,并待命出动,……”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 国共以三民主义为基础,进行第一次合作           

B. 大敌当前,国共放下前嫌,合作抗日

C. 中共犯了右倾错误,放弃了对革命的领导权          

D. 抗战胜利,中共为和平建国做出让步

15.下图是张乐平创作于1937年8月的时事漫画《杀鸡儆猴图》,图中的“鸡”代表“上海日军”;“猴”代表“日军部”。

该漫画(   )

[MISSINGIMAGE:

]

①体现了日军对南京居民凶残大屠杀

②表现了中国军队对日寇打击之沉重

③反映了抗战相持阶段上海军民的斗志

④肯定了国民政府在正面战场英勇抗战

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二、材料分析题(共3题;共45分)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34年,清廷官员至英国使臣律劳卑广州信息商谈贸易问题,双方在各自应处的座位、方向、次序等问题上发生了严重分歧。

中方要求将自己的座位安排在会见大厅的北面(上席),英国则坚持将自己的座位置于大厅北面主席的突出位置。

两者争执不下,商谈未能进行。

——摘编自王开玺《隔膜、冲突与趋同——清代外交礼仪之争透析》

材料二 1901年,虽经李鸿章讨价还价,清王朝仍被迫接受西方外交使团的礼仪要求,将外国使臣觐见清帝的礼仪说帖,作为《辛丑条约》的附件十九。

其中规定:

外国使臣递交国书时,清帝须派高于王公规格的轿子往来使馆迎送,同时派军队保护;清帝款宴各国使臣应在皇宫大殿内举行,并躬亲入座。

——摘编自王开玺《隔膜、冲突与趋同——清代外交礼仪之争透析》

材料三 二战结束后,接受日本投降签字国家的顺序是美、中、英、苏、澳、加、法、荷等,1946年5月,在审判日本战犯的远东国际法庭上,最初法官次序排位是以美、英、苏、中、法为序,经过中国法官(梅汝璈)的积极斗争,最终法官席次依照日本投降书上受降签字的次序排列。

必须认识到,在国际场合争席位、争排场,实际上关系到国家的地位和尊严。

——摘自梅汝璈《远东国际军事法庭》

(1)材料一中,中英双方争执的内容是什么?

反映了清廷官员怎样的心态?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使臣把持态度的国内背景。

(2)材料反映了中国怎样的外交地位?

试从国际背景分析其原因。

(3)材料三中,梅汝璈在远东国际军事法庭斗争的斗争依据是什么?

结合所学知识加以分析。

(4)综上,你认为有哪些因素可影响国家外交地位的变化?

17.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1937年7月8日,中国工农红军将领毛泽东、朱德为日寇进攻华北致电蒋介石,要求实行“全国总动员,保卫平津,保卫华北,收复失地”……“八·一三”事变后国民政府发表《自卫抗战声明书》:

“中国为日本无止境之侵略所逼迫,兹已不得不实行自卫,抵抗暴力。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由于中国的战争,苏联直接免除了来自日本的压力……三次向中国提供了总额达到2.5亿美元的低息贷款……在昆明参战的以陈纳德将军为司令的美国“志愿者”飞行员——飞虎队也并入了美国第十四航空队参战,同时,美国的援助大幅度增加……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1945年9月2日,日本在停泊于东京湾的美国密苏里号战舰上签署了投降书。

在经过八年抗战以后,中国终于胜利了。

中国的国际地位也从未像现在这样地受人尊敬——它已完成了最漫长的反侵略和反极权主义的抗战。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三:

8月15日是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的日子。

当天,日本首相安倍晋三以自民党总裁的名义向靖国神社供奉祭祀费,古屋圭司、新藤义孝、稻田朋美三名内阁大臣参拜了靖国神社。

此外,约80名国会议员当天上午也集体参拜了靖国神社。

——摘自于2014年8月时政新闻

(1)据材料一,概括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2)说说你对材料二中“中国的国际地位也从未像现在这样地受人尊敬”的理解。

(3)胜利来之不易,和平任重道远。

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的认识。

18.【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自1931年起,日本对外侵略的口号经过了一个演变过程。

1931年初,日本大肆宣扬“满蒙”(中国东北和蒙古地区)与日本有着特殊关系,提出“满蒙是日本的生命线”的口号。

1938年11月,日本政府发表声明,宣称战争的最后目的是建设“东亚新秩序”;“日满华”建立起连环互助关系。

1940年7月,在纳粹德国席卷西欧后,日本内阁确定了南进政策,把侵略矛头指向法国、荷兰、英国等国在东南亚的殖民地,提出了建设“大东亚新秩序”的口号。

不久,日本外相松冈洋右将其改称为“大东亚共荣圈”。

  ——摘编自(日)信夫清三郎《日本外交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日本侵略口号是如何随着侵略战争进程而变化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剖析日本提出侵略口号的企图。

答案解析部分

一、单选题

1.【答案】C

【解析】【分析】由材料中“只有我们民族内部的团结”可以看出两党乃至全民族统一战线形成。

故选C。

由于阶级立场的不同,国民党始终未放弃反共立场,因此A错误;B项是在1937年7月份;D项是在1938年广州武汉失守后。

【点评】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近百年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国共第二次合作,结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因此抗日战争中国存在两个战场、两个抗战路线,体现了不同的指导思想。

此外,抗日战争的意义也需要掌握。

2.【答案】C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A日本速战速决失败的事件是“淞沪会战”不是武汉会战,所以A项错误。

B项与材料中表格的内容无关。

D由材料中的1940年底的日本进攻的特点“不进反退”说明D项不正确。

C中国的抗日战争在1938年10月后进入相持阶段,中国的持久战拖垮了日本,最终使其惨败。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读表分析问题的能力,结合托票中的时间和数据变化可知,中日发功进攻的比率和日军每日前进公里数在武汉会战之后都在下降结合所学知识中的武汉会战的意义可以分析出持久战的效果,难度中等。

3.【答案】D

【解析】【分析】据材料“1937---1945年日军并没有掠夺领土的性质,最重要的是日本方面并没有掠夺领土的意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日本右翼势力歪曲侵华事实,九一八事变发生于1931年,不符合题干时间,故①排除;《马关条约》割占台湾在1895年,故②排除;全面侵华战争期间占领华北华中和华南大片领土,这可以驳斥日本右翼言论,故③符合题意;南京大屠杀不能说明日本掠夺领土,故④排除。

故只有③正确,ABC项都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抗日战争,主要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1937年至1945是关键信息。

4.【答案】C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国民政府抗战准备。

A国民政府通过任命负责人,加强了对贵州和四川控制和管理,这是主观目的,故A项错误;

B材料没有中国民族工业内迁的信息,因此不能反映出改变中国的工业布局,故B项错误;

C国民政府从党、政、军各方面加强了对西南地区的控制,使西南地区成为以后抗战的大后方,从而为国民政府持久抗战奠定了基础;

D中央红军分布于赣南闽西,故D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整顿了四川的军事、财政、金融,推行了保甲制度等,加强了国民政府在四川的影响为抗日战争做了军事、经济等方面的准备,有利于持久抗战,难度中等。

5.【答案】C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国共第二次合作的情况。

从材料中“各根据地政权”“承认国民政府颁布的宪法性法律的效力”可知,该材料反映的是抗战时期,且可判断B项错误;A项的党内合作是大革命时期的政策,故排除;D项是抗战结束后的形势,故排除。

因此本题选C。

6.【答案】C

【解析】【分析】从材料“1942年”予以判断。

美国民主共和政体的建立是1787年,美国“国父”是华盛顿,孙中山是主张国共合作,故A、B、D三项错误。

而1942年还处于反法西斯时期,故C正确。

【点评】本题考查图片信息的获取,分析事物的共性,及对中国抗日战争的地位的准确理解。

中国对日作战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组成部分,一个重要的战场。

7.【答案】B

【解析】【分析】B材料中显然是研究历史的口述史,口述史属于二手史料,有一定历史参考价值,使用的时候要和第一手史料相互印证使用,正确;

A中绝对说法错误;

C口述历史有一定信度,故C错误;

D口述史不一定依据口述的诚信度确定,故D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历史素养,难度中等,作为有效证据的主要有:

遗物、遗迹、遗址、化石等,其他可以佐证历史,但无法作为第一手资料。

8.【答案】C

【解析】【分析】从材料中“各根据地政权”、“承认国民政府颁布的宪法性法律的效力”可以算法律,这是国共合作的需要,国共合作抗日属于党外合作,中国共产党实际也掌握领导权。

故B项错误;A项的党内合作是大革命时期的政策,错误;D项是抗战结束后的形势,错误。

故答案选择C项。

【点评】关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高考考查集中在其形成过程及其对抗战胜利的影响,多以选择题的形式用图片、观点、概念、史籍材料、诗歌等切入

9.【答案】B

【解析】【分析】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和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西安事变发生后,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的利益出发,主张和平解决,经过中国共产党和各方面的努力,西安事变得到和平解决,蒋介石被迫接受了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故选B;A、C、D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西安事变,又称“双十二事变”,是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和杨虎城为了达到劝谏蒋介石改变“攘外必先安内”的既定国策,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目的,在西安发动“兵谏”的历史事件。

1936年12月25日,在中共中央和周恩来主导下,以蒋介石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而和平解决。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准备了必要的前提,成为由国内战争走向抗日民族战争的转折点。

10.【答案】B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的能力以及对材料的解读能力。

从材料“敌我的势力范围犬牙交错”“在我方势力范围内部深处经常潜藏有敌人的军事力量”可知,在战场上,日军和中国的抵抗力量同时存在,“犬牙交错”;并且中国的抵抗力量经常在日军后方出现,由此判断这个战场是华北战场,八路军与日军犬牙交错,并且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

所以答案选B。

【点评】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侵华日军的罪行与中国军民抗日斗争•抗日战争

11.【答案】C

【解析】【分析】百团大战是八路军针对日军对敌后抗日根据地进行“大扫荡”而开展的一次大规模的进攻性战役,主要作战意图是破坏华北日军的交通线,故B不符合题干要求;淞沪会战是抗战初期中国军队和日军展开,一次大规模的阵地战,是正面大交锋,可以排除A;平型关战役是抗战初期,八路军一一五师为了阻止日军进攻而展开的一次伏击战,也不符合题干体现的战术,可以排除D;从而得出正确答案为C。

【点评】历史选择题具有答案唯一性的特点,决定了选择题是只重结果而不重过程,因此在做题的过程要抓住一切有效的信息认真识辩被选项,灵活运用各种排除技巧,是完全可以提高做题的准确率。

12.【答案】B

【解析】【分析】“那就是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这说明国民党同意全民抗战,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A.抗日战争即将爆发,此时已经爆发;C.蒋介石对抗日战争的前景是乐观的,材料中看不出来;D.南京国民政府消极抗战,是积极抗战;故此题应选B项

13.【答案】A

【解析】【分析】A项错误,抗日战争的胜利并不是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新中国的成立才是,故选A;抗战的胜利,扭转百年来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屡屡失败的局面,开创殖民地人民打败残暴的帝国主义国家侵略的道路,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重大贡献,因此B、C、D三项正确。

14.【答案】B

【解析】【分析】材料中论述的第二次国共合作,故A错误;

材料反映的是第二次国共合作的事情,材料中的具体内容反映了大敌当前,中国共产党为了抗日而做出了重大的让步,才出现了国共放下前嫌,合作抗日的局面,故B项正确;

C是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

材料论述的是抗日战争初期,不是抗战胜利后,故D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运用所学知识解读材料的能力,题目较简单。

根据材料中”取消现在的苏维埃政府“、”取消红军“等关键语句,可判断是国共合作抗日。

15.【答案】B

【解析】【分析】根据题目信息:

1937年8月…《杀鸡儆猴图》,图中的“鸡”代表“上海日军”;“猴”代表“日军部”。

结合所学知识,1937年8月正是淞沪会战期间。

其中①是1937年12月,与题意不符;③是1938年10月以后,与题意不符,当时是抗战的防御阶段,故排除A、C、D三项;②、④符合题意,因此选择B。

二、材料分析题

16.【答案】

(1)内容:

座位次序(外交礼仪之争)心态:

以天朝上国自居。

背景:

英国进行工业革命,国力强盛。

(2)地位:

屈辱的服从地位。

原因:

19世纪末,西方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输出资本,瓜分世界;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建立,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依据:

日本投降书受降国签字顺序。

分析:

中国的抗日战争为打败日本法西斯做出了巨大贡献,中国国际地位提高。

(4)因素:

综合国力,国际环境,对世界的贡献等。

【解析】【分析】

(1)依据题干所给材料中“双方在各自应处的座位、方向、次序等问题上发生了严重分歧”可知,中英双方争执的内容是座位次序之争。

题干所给材料中“中方要求将自己的座位安排在会见大厅的北面(上席)”反映了清廷官员以天朝上国自居。

题干所给材料中“英国则坚持将自己的座位置于大厅北面主席的突出位置”表明英国国力强盛,态度强硬。

(2)第一小问,依据题干所给材料二中“外国使臣递交国书时,清帝须派高于王公规格的轿子往来使馆迎送,同时派军队保护;清帝款宴各国使臣应在皇宫大殿内举行,并躬亲入座”可知,清朝处于屈辱的被动的外交地位。

第二小问,依据所学,当时的西方主要国家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他们积极输出资本,瓜分世界;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建立,而当时的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第一小问,依据题干所给材料三可知,梅汝璈在远东国际军事法庭斗争的依据是接受日本投降签字国家的顺序。

第二小问,依据抗日战争的历史意义分析即可。

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国际地位提高,这也是梅汝璈在远东国际军事法庭上敢于斗争的主要原因。

(4)依据所学,外交是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

各国外交都受该国政治、经济制度以及国内政策和需要的制约。

【点评】试题主要考查近代中国的外交,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和论证、探讨问题的能力。

注意把握影响外交的主要因素。

17.【答案】

(1)原因:

①全民族团结抗战;②国际反法西斯力量援助。

(2)理解:

①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侵略斗争的完全胜利,增强了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②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3)认识:

牢记历史,警惕军国主义复活,实现民族复兴,维护世界和平

【解析】【分析】

(1)根据材料一“全国总动员,保卫平津,保卫华北,收复失地”可以得出全民族团结抗战;“苏联直接免除了来自日本的压力……三次向中国提供了总额达到2.5亿美元的低息贷款”“美国的援助大幅度增加……”可以得出国际反法西斯力量援助。

(2)结合抗战胜利的意义回答,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历史的一个根本转折,是中华民族由衰败到重新振兴的转折点。

与近百年间中国抵抗外国侵略战争比较,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第一次取得了全面胜利的反侵略战争;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战场,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3)根据“当天,日本首相安倍晋三以自民党总裁的名义向靖国神社供奉祭祀费,古屋圭司、新藤义孝、稻田朋美三名内阁大臣参拜了靖国神社。

此外,约80名国会议员当天上午也集体参拜了靖国神社”可见日本右翼势力的猖獗,因此要牢记历史,警惕军国主义复活;实现民族复兴,维护世界和平。

故答案为:

(1)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