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师承医案临证医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820565 上传时间:2022-10-24 格式:DOCX 页数:94 大小:113.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师承医案临证医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4页
中医师承医案临证医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4页
中医师承医案临证医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4页
中医师承医案临证医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4页
中医师承医案临证医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医师承医案临证医案.docx

《中医师承医案临证医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师承医案临证医案.docx(9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医师承医案临证医案.docx

中医师承医案临证医案

感冒

感冒是外感风寒或风热之邪或时行病毒,客于肺卫,以鼻塞、流涕、打喷嚏、咳嗽、恶寒发热、头身疼痛为主要表现的一种常见多发疾病。

高老师治疗感冒遵从《伤寒论》之意,从六经立论。

他认为临床上凡是用中药汤剂治疗感冒者,大多是西药效果不好,或用辛凉及清热解毒之中成药也难奏效的病人。

按六经辨证乃太阳病深陷入里,出现合病并病之证候。

之所以难治是因为单纯辛凉或单纯辛温解决不了问题,其治法应立足“清三阳之热,补太阴之虚,温少阴之寒”,其中少阳经是三阳与三阴之门户枢纽,常兼里兼外,可寒可热,故以麻黄汤、桂枝汤、小柴胡汤、理中丸、麻黄附子细辛汤等方加减治疗,常获显效。

一、和解少阳、调和阴阳法治疗感冒

病例1:

胡某,女,79岁。

1998年11月1日初诊。

主诉:

间断性恶寒汗出多年,再发半月余。

初诊:

病人40年前曾患疟疾,持续多天方愈。

自此之后,每稍感风寒即觉畏寒,夜间汗出,常服一般治感冒药物如清热解毒口服液、感冒通等无效,反复发作,缠绵难愈。

半月前因受凉再次出现上述症状,经输青霉素、清开灵注射液等无效。

现症:

恶寒,低热,夜间汗出,乏力。

舌边尖红,舌苔厚腻微黄,脉弦紧。

体温37.5℃。

血常规:

WBC5.2×109/L,N0.65,L0.35。

中医辨证:

感冒(太阳少阳合病)

西医诊断:

病毒性感冒

治法:

和解少阳,解表温里。

处方:

柴胡桂枝干姜汤加味。

柴胡15g,黄芩12g,桂枝10g,白芍15g,干姜10g,煅牡蛎30g,花粉15g,常山15g,茵陈20g,金银花20g,连翘20g,甘草10g。

3剂,水煎服。

医嘱:

忌生冷辛辣食物,避风寒,勿过劳。

二诊:

1998年11月13日。

目前精神尚可,服药平和,畏寒减轻,汗出减少,仍感乏力。

舌尖红,苔厚腻微黄,脉弦细。

以上方加黄芪30g,白术10g。

3剂,水煎服。

三诊:

1998年11月17日。

病人畏寒症状已消失,体温正常,无不正常汗出,稍感乏力,纳食正常。

舌质淡红,苔腻,脉弦细。

体温36.5℃。

为巩固治疗,中药照上方加防风10g。

3剂,水煎服。

【按语】患者数十年来防御外感之力极差,脾肺气虚,稍感风寒即觉畏寒,夜间汗出,低热,常服一般治感冒药物,反复发作,缠绵难愈,伴乏力明显。

既往治疗大多为辛凉解表、清热解毒之品,致使太阳之邪内陷,少阳枢机不利,又有内陷太阴之势。

《伤寒论》原文提出:

“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

”历代医家均认为该方是治疗少阳兼水饮的方剂。

《伤寒论》中认为少阳为半表半里,是表里传变的枢机,不仅是表证传里的枢机,也是三阳病传入三阴的枢机。

所以少阳病多有兼证,“少阳病有阴证机转”,临床运用该方,当理解方义,灵活调整药物的用量。

柴胡桂枝干姜汤系小柴胡汤化裁而成。

外解少阳表邪,里温太阴寒湿。

方中柴胡、黄芩合用,和解少阳,疏利肝胆;桂枝、干姜、甘草合使,能温化太阴水饮以益中;瓜蒌根、牡蛎合配,可生津润燥以止渴,逐饮消满以开结。

共组成外解少阳、内温太阴、解表温里双治之法。

从《伤寒论》六经辨证用药看,柴胡、黄芩为少阳和解之主药;干姜则是温化太阴里寒之佳品,今柴、芩与干姜配伍,则成少、太双医之法。

通过服用本剂,可早杜邪传太阴而化寒,为治少阳入太阴去路之良方。

因为病情迁延,体虚不固,故合用玉屏风散益气固表,使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二、发汗利湿、兼清里热法治疗感冒

病例2:

曹某,女,24岁。

2009年7月26日初诊。

主诉:

全身酸困疼痛1周。

初诊:

1周前因受凉致全身酸困疼痛,经输液(用药不详),出现尿结晶,继而出现周身疼痛,头痛,嗜睡,腋下淋巴结肿痛,伴咽痛,乳头刺痛。

经人介绍遂来诊。

现症:

全身酸困疼痛,头痛,口干,右侧腋下淋巴结肿痛,伴咽痛,乳头刺痛,月经色暗,有少量血块。

既往史:

曾患骶髂关节炎,原有月经不调病史,近期检出卵巢囊肿。

舌质暗,舌苔白,脉弦缓。

中医辨证:

感冒(太阳与少阴合病)

西医诊断:

上呼吸道感染

治法:

发汗利湿,温阳解表,清热利咽。

处方:

麻黄附子细辛汤合解毒利咽汤加减。

炙麻黄6g,附子3g,细辛3g,桂枝12g,白芍24g,炙甘草10g,羌活20g,防风10g,玄参15g,牛蒡子15g,射干12g,山豆根10g,柴胡15g,黄芩10g,连翘20g,金银花30g,党参15g,苏叶12g,生姜30g。

3剂,水煎服。

医嘱:

慎食辛辣凉食,畅情志,勿过劳。

二诊:

2009年7月28日。

服上方乏力、全身酸困疼痛愈,咽痛止,现仍头痛,右腋下淋巴结肿大疼痛。

舌质淡红,舌苔白,脉弦细数。

处方:

炙麻黄6g,附子3g,细辛5g,桂枝12g,白芍24g,炙甘草10g,羌活20g,防风10g,玄参15g,柴胡15g,黄芩10g,连翘20g,金银花30g,党参15g,苏叶12g,煅牡蛎20g,鳖甲15g,川芎30g,苍术10g,白芷6g,生姜30g。

3剂,水煎服,每日1剂。

三诊:

2009年7月31日。

服上方病愈,右腋下淋巴结肿大消失,疼痛消失,现每饮冷水则加重,足跟痛,大便正常。

舌淡红,苔白,脉弦数。

处方:

炙麻黄6g,附子3g,细辛5g,桂枝12g,白芍24g,炙甘草10g,羌活20g,防风10g,玄参15g,柴胡15g,黄芩10g,连翘20g,金银花30g,党参15g,干姜12g,煅牡蛎20g,鳖甲15g,川芎30g,苍术10g,白芷6g,生姜30g。

3剂,水煎服。

【按语】“感冒”一证多因正气不足又外感风寒湿邪等导致肺卫功能失调所致。

患者全身酸困疼痛,为寒湿侵袭人体而致,卫阳郁遏,寒邪伤营,血寒凝滞,不通则痛。

营血虚滞,木郁化火,热木火刑金,毒炽盛,故口干、咽痛。

治当发汗利湿,温阳解表,清热利咽。

方中附子大辛大热,人少阴温里助阳;麻黄味辛性温走太阳发汗解表;配合细辛通彻表里,内散少阴之寒;外解太阳之表,使风寒湿得以外散,而又固护里阳,成为表里双治之法。

合用九味羌活汤,外散风寒湿邪,兼清里热。

其中加羌活辛苦性温,散表寒,祛风湿,利关节,止痹痛,为治太阳风寒湿邪在表之要药。

防风辛甘性温,为风药中之润剂,祛风除湿,散寒止痛。

金银花、连翘气味芳香,在透散卫分表邪的同时,兼顾了温热病邪易蕴结成毒及多夹秽浊之气的特点。

另配高老自拟解毒利咽汤(牛蒡子、玄参、射干、山豆根),可清热解毒,利咽消肿。

加入鳖甲味咸性寒,滋阴清热,软坚散结。

诸药合用,风寒湿邪外散,里热郁毒得清,营卫调和,血脉通畅而则诸症自愈。

三、清解三阳、温补三阴法治疗感冒

病例3:

董某,女,35岁。

2008年10月31日初诊。

主诉:

头痛、发热1月余。

初诊:

患者因感受风寒,出现发热、头痛、咽痛。

到某医院门诊求治。

西医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给予西药治疗,热退但仍觉身热不扬,故又求治于中医。

现症:

自觉发热,体温37℃,口干苦,渴喜饮,食欲不佳,精神不振,大便稀薄。

舌质淡,舌苔黄,脉弦紧。

患者原有慢性结肠炎病史。

中医辨证:

感冒后遗症(六经合病)

西医诊断:

上呼吸道感染

治法:

清解三阳,温补三阴。

处方:

奔豚汤合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

柴胡18g,黄芩12g,炙甘草10g,白芍15g,当归15g,川芎30g,生地15g,干姜15g,葛根30g,桑白皮15g,炙麻黄10g,附子6g,细辛4g,党参20g,苏叶12g,桂枝15g,白术6g,生姜30g。

3剂,水煎服。

医嘱:

慎食辛辣凉物,避风寒,畅情志。

二诊:

2008年11月4日。

服药后病情好转,发热减轻,后顶部头胀,现食欲可,二便可。

舌质淡,舌苔黄。

上方去生地,加麦冬10g。

4剂,水煎服。

三诊:

2008年11月9日。

精神好转,服药后仍自觉身热,头痛止,睡眠欠佳,食纳可,大便稍稀,每日2~3次,小便可。

舌质淡,舌苔黄。

治上方加生龙牡各30g、夜交藤30g、竹茹15g。

3剂,水煎服。

【按语】患者原有慢性结肠炎病史,说明患者素体脾阳虚损,气血虚弱。

患者感受风寒1月余未愈,为正气虚损,无力驱邪外出而为。

低热、头痛、口苦、口渴欲饮为太阳、少阳、阳明(三阳)同病;食欲不振,大便稀薄为脾肾阳虚之证,即太阴、少阴虚寒;厥阴肝血虚滞则见发热、头痛等症。

治以清解三阳,温补三阴。

选用奔豚汤合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

奔豚汤出自《金匮要略》卷上,具有和血平肝,降逆平冲功效,主奔豚气上冲胸,腹痛,往来寒热。

高老认为:

奔豚汤为治奔豚之主方,又为清解三阳之良方。

方中黄芩清解少阳,葛根清解阳明,生姜、桑皮发散太阳;在清解三阳的同时,当归、白芍、川芎合用,调厥阴、疏肝木,缓急止痛;炙甘草、半夏温补太阴,和中健脾。

本案中在奔豚汤的基础上合麻黄附子细辛汤一则增强发散太阳之功,二则温散少阴之寒;加柴胡以助黄芩清解少阳之热;加党参、干姜、白术合炙甘草为理中,温补太阴,健脾祛湿,补气扶正;加苏叶归脾肺经,宣发皮毛、疏散风寒;加生地甘寒滋阴,清肝凉血。

三诊患者睡眠欠佳加生龙牡、夜交藤以养心安神。

诸药合用,可使三阳热清,三阴得补,邪祛正复,诸症悉除。

咳嗽

咳嗽是外邪侵袭肺系,或脏腑功能失调,导致肺失宣肃,肺气上逆,冲击息道,以发出咳声或伴咯痰为临床特征的一种病证。

高老认为:

外感咳嗽病程较短,多伴有发热、头痛、恶寒等,起病较急;内伤咳嗽起病慢、病程长,一般无外感症状,常伴脏腑功能失调的证候。

应注意辨痰的颜色、性质。

痰少或干咳无痰者,多属肺金燥热、阴虚证;痰多者,属脾虚痰湿;痰白清稀者属虚寒证;痰白而稠厚者属脾湿;痰黄而黏稠者属肺热。

在脏腑辨证上紧扣脾肺,推崇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的观点以及土不生金、木火刑金的理论。

在临床上见到许多寒热错杂之顽症,常常寒热并用,自拟姜辛五味止咳汤加减治疗咳嗽疗效颇佳。

一、益气养阴、宣肺止咳法治疗咳嗽

病例1:

郭某,女,51岁。

2008年8月28日初诊。

主诉:

咳嗽10余年,伴大便稀。

初诊:

患者干咳,每至冬天发病,至春而愈。

近半年加重,入秋即咳。

到某西医医院就诊,西医诊断为“慢性支气管炎”,给予西药治疗,效果欠佳,故求治于中医。

现症:

干咳无痰,咽痒,大便稀,纳可,小便可。

舌质红,苔白,脉弦。

既往有慢性阑尾炎病史。

中医辨证:

咳嗽(气阴两虚)

西医诊断:

慢性支气管炎

治法:

益气养阴,宣肺止咳。

处方:

姜辛五味止咳汤加减。

党参30g,麦冬10g,五味子12g,干姜15g,细辛4g,柴胡15g,黄芩10g,炙麻黄6g,附子6g,桂枝15g,白芍15g,炙甘草10g。

15剂,水煎服。

二诊:

2008年9月21日。

咳嗽明显改善,现遇冷咽痒,咳嗽无痰,纳可,二便调。

舌淡,苔白,脉弦。

以上方加桔梗12g、半夏12g。

15剂,水煎服。

三诊:

2008年10月14日。

咳嗽基本止,偶尔咳嗽,无痰,咽中犹如物阻,大便每日一次,便稀。

舌淡,苔白,脉弦。

上方去桔梗、半夏,加黄芪30g。

10剂,水煎服。

四诊:

2008年10月24日。

服上方,咳嗽明显改善,每天偶咳两声。

自觉咽有物阻,大便稀,每日1次。

舌质淡舌尖红苔白,脉弦。

上方加白术10g、茯苓20g、陈皮15g、苏叶12g、桔梗12g。

15剂,水煎服。

【按语】内伤“咳嗽”一证,多因感冒迁延日久,脾肺气虚,肝阴血虚,致使土不生金,木火刑金,肺失宣降,肺气上逆而作。

本案辨治应该注意以下三点:

一是患者患病日久,气阴耗伤。

二是遇冷而发咽痒,为风邪犯肺之象。

三是大便稀,为脾肾阳虚,清阳下陷之证;舌质红,脉弦,为木郁化热所致。

故在益气养阴的基础上,加入疏风(肝)宣肺、温补脾阳之品。

方选姜辛五味止咳汤(干姜、细辛、五味子、茯苓、紫菀、冬花、白前、炙甘草)加减。

方中党参大补脾肺之气,麦冬甘寒养阴清热、润肺生津,党参、麦冬合用,则益气养阴之功益彰,五味子酸温,敛肺止咳,养阴生津。

三药合用,一补一润一敛,益气养阴,使气复津生;配伍大辛大热之干姜,温脾肺以化痰饮,助党参培土生金;更配麻黄附子细辛汤,温肾散寒、宣肺透表,与五味子相伍,一温一散一敛,使散不伤正,敛不留邪,且能调节肺司开合之职;桂枝、白芍补肝疏肝,以疏脾土之壅滞;柴胡、黄芩清肝疏肝,以制木火刑金;炙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