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堂好课的评价标准文档格式.docx
《一堂好课的评价标准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堂好课的评价标准文档格式.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真实”体现在学生从不懂到懂,不会到会,模糊到清晰.错误到正确,失败到成功的过程之中:
体现在教师的循循善诱真诚帮助.严格要求和规划训练的方法之中;
体现在学生不同方法不同过程的交流.不同思想不同观的碰撞和怀疑争论.体现在教师真情实的批评和表扬之中:
体现在学生有充分的时间独立思考.有个性的语言表达和有胆魄的对一切权威的否定之中:
体现在教师机敏地捕捉动态生成的教学资源,对预设教案的必要调整和舍弃之中的真实,才是最美的,最精彩的!
(2)一堂好课,教师必须精心设计在班级授课制条件下学生群体的科学学习方式。
课堂教学中,学生群体学习方式的科学性,体现在以下方面。
实事求是。
该听讲接受就听讲接受,该观察模仿就观察模仿,该独立思就独立思考,该探索发现就探索发现,该小组讨论就小组讨论,该大组交流就大组交流,该动手实践就动手实践,该抄写就抄写,该背诵就背诵.该做不做,是不科学的。
讲究实效。
本着对学生综合素质发展.主动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负责,从班容量、教学时间、学生基础的实际出发,深入思考各种学习方式可行性和产生的效应—基础知识的有效获取.认知结构的有效构建.学习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提升.创新意识、创新精神的有效培育等,而不短期效应的一味讲授.模仿记忆.机械训练,或形式主义的探究.故弄玄的讨论.毫无价值的合作,等等。
该否定的否定,该挤弃的损弃.不该做的而做了,这也是不科学的。
(3)任何时期,一堂好课永远离不开教师高超的教学艺术,教师高超教学艺术,能使学生学得扎实而又灵活.
轻松而又愉快,使学生陶醉于一种艺术享受而对课堂教学留下难以磨灭的美好回忆。
高超的教学艺术来源于教师的基本素养.刻苦的磨炼和不懈的追求。
它体现在:
组织艺术、引导艺术、合作艺术、激励艺术、语言艺术、固板书艺术、练习设计艺术、”顺应”和“同化”艺术,真实的学习过程.科学的学习方式.高超的教学艺术,是一堂好课最基的三个要素.
二、"
一堂好课应以学生的发展来衡量,要求做到知识与能力同步发展,认知与情感和谐发展。
具体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目标多元性
教师确定或与学生共商符合学生需求的教学目标,每个学生都能明确白自己的学习任务。
认知目标要明确、要具体、要有层次,有可操作性;
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在达成认知目标的过程中生成。
(2)教学要有过程的生成性
教师努力创设以问题为核心的学习情境,学生在此情境中能运用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方式展开有效的学习活动。
教师引导学生对学习材料不断进行精加工、深加工,并借此改善学生的学习策略,提升学生的学习水平.教学过程充分体现为教师和学生的对话过程,教学目标在对话中生成,师生在对话中实现共同发展.课堂教学结构上给学生以充分的时间和空间。
(3)教学内容要有开放性
注意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处理好文本与课外材料的关系,做到”依靠课本又不依赖课本,超越课本又不脱离课本。
(4)教学评价要有激励性
遵循及时、多样、适度激励的原则,师生共同参与,既不简单否定,也不无原则肯定,提倡组织学生的反思性评价
(5)媒体使用要有恰当性
以是否有利于学生主动而成功地学习.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发展为原则。
三、—堂好课的总体要求应体现在建构性.生成性和多元性的统
一."
建构性是好课在科学规律上的体现,生成性是好课在教学展开过程中的基本要求,多元性是好课判断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从教学过程的的结构要求讲,一堂好课的具体体现是如下。
(1)教学目标要指向全体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目标要做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的内在统一;
要因材施教,按照多元智能理论制定不同层次的教学要求,目标要有弹性,给学生留有发挥主体性的空间和时间;
以创新能力与个性发展作为教学目标的重点。
(2)教学内容组织要得当.
内容要体现基础性、现代性和综合性的统
作为教的内容的教材教程与作为学的内容的学材学程要规划好.
(3)教学方式选择应用要贴切.
选择的标准要以自主、合作、探究为基本命题;
应用上强调科学化、艺术化和个性化。
(4)教学评价要完善。
一切评价围绕“促进学生发展”这一宗旨;
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情感、意志和人格等方面的发展及学生的需求.潜能等也需给予评价;
评价的方法和手段要多元化;
让学生以主体身份参与教育教学的评价。
四、新课程中的一堂好课,应该明确地凸显在学习主体学生的身上,以考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活动状态为主
(1)学生的参与状态。
学生在课堂上主体地位的确立,是以一定的参与度做保证的,学生没有参与,或参与得不够,就算不上“主体”。
学生的参与状态,既要看参与的广度,又要看参与的深度。
就广度而言,学生是否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了,是否参与了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
就深度而言,学生是被动地,应付地学习,还是积极主动地探究。
从这一点上讲,表面上热热闹闹,实际没有引起学生多少认知冲突,学生思维没有恰当负荷的课不是好课。
(2)学生的交流状态.
课堂上,教师创设了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感到自己在这个环境里是安全的、融洽的、自主能动的,他就能和同学、教师甚至教材进行平等的对话。
他说错了,没有关系;
他提出问题,有人关注;
他不认同教师,不会受批评;
他对教材有异议,也没有人指责。
当他学习困难时,会得到善意的帮助;
当他取得成功时,会得到诚挚的祝贺。
在这样的环境里,学生迫切地想与大家交流自己的学习体验,课堂成了学生放飞心灵的天空。
在这个过程中,师生、生生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燃.观念与理念,才有可能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展,实现教学相长.这样的课就是好课.
(3)学习目标的达成状态.
一堂好课,需要有丰富知识的获得,更要有真挚的情感与探索体验,这是任何时候评价一堂课必须守住的底线。
检验的标准就是学生的接受程度与效柬。
在课堂上,主要考查学生有无切实掌握这些知识,并将这些新知识纳入自己原有的知识体系中容会贯通。
这本身也是一种能力。
同时,还要了解获得知识的过程,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积极主动地跟进.共鸣和投入。
每一个学生是否在原有基础上得到了尽可能大的进步与发展.在致力于向全体学生的同时,是否能使“优等生”吃得饱,让“暂困生”吃得好。
真正学有所得,各有发展.一堂好课,应该是对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学习过程与学习结果综合考虑以后所作出的判断。
新课程下的-堂好课,不是简单的对原有课堂教学评价的否定,而是发展与超越,它更多的是关注学生的学习活动状态.
一堂好课的标准
一堂好课的标准是什么?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这个看似简单又值得深思的问题,踏着21世纪的快节奏,毫不留情纳入到竞争时代,摆在每一位敬业的教师面前。
于是乎,满载着教师们深深的研究与教学体会,一个个相当的标准在信息时代发达的网络空间漫开。
目标明确,重点突出,难点突破,思路清晰,教法适宜是一堂好课;
40分钟有效率是一堂好课;
能做到“传道授业解惑”是一堂好课;
因材施教,因人施教是一堂好课„„众说纷纭,无不没有道理,供借鉴,学习,也体现了一定的价值。
全国著名教育专家、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提出:
好课的要求是1:
有意义,2:
有效率,3:
有生成性,4:
有常态性,5:
待完善。
但我认为,评价一堂课的好坏,实质上应该有个参照物,这是个关键。
那么这个参照物是什么?
不是教材,而是学生。
我今天想从两个方面谈一下个人的看法。
第一,课堂的目标性。
一堂好课要注重学生的表现,关注学生在课堂上是不是热情积极,快乐的学习,要立足于学生的发展,争取每个学生都得到收获,得到成功。
也就是说学生实实在在的在课堂上有收获,那么有什么样的收获呢?
大家知道教学有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我们也可以细化为五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他学到了新的知识;
第二个层次是锻炼了他的能力;
第三个层次是在这个过程中有良好的积极的情感体验,使他产生更进一步学习的强烈的要求;
第四个层次是在这个过程中他越来越会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第五个层次是你的课堂能够影响他的一生。
那么老师们,咱们的课堂教学达到了哪个层次?
咱每天在关注哪个层次?
咱备课的着眼点在哪个层次?
其实这几个方面本身就是互相影响的,为什么学生总也不能掌握他们应该掌握的知识?
那是因为学生对这样的知识没有学习的积极性,在学习过程中没有积极的情感体验,他没有学习的能力。
假如我们的学生具备了学习的能力,能够积极主动的学习,那么学这点知识还能有困难吗?
说到这个问题,我想到了印象很深的两节课:
其中一节是企业的经济效益,本框题的内容较多,按常规教学一般三大块:
为什么、是什么(企业的生产总值同生产成本之间的比例关系)、怎么办。
学生对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必要性不会有疑义(不赚钱企业不能发展,国家的财政收入也会受影响),但什么是经济效益,尤其怎样提高经济效益对中学生来说有点抽象。
我们的一位老师是这样处理的:
一上课先问学生都喜欢使什么牌子的洗发水,然后说,我看洗发水赚钱也开发一种洗发水,(拿出准备好的道具),请同学们帮忙推销出去,帮助我的企业。
随后,在学生活动过程中,教师适时引导、提出新问题,自然而然地,学生明白了什么才是经济效益,怎样才有经济效益。
另一节是债券和商业保险。
本节课地内容应该说也是离学生地生活较远,低层次地处理要么引导学生读书,要么给学生总结出不同形式地异同,学生没兴趣,不理解,被动地记,效果不好。
我们的一位是这样做的:
她把框题的题目改为――《家庭理财》。
先问同学们,你们家有多余的钱是怎么处理的,怎么处理更科学?
整节课学生都在积极比较、体验、思考中,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快乐的掌握了本节课内容,还结合了上册所学的股票与社会保险的相关内容。
其实,关于目标,我们也可以换个说法,着眼点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
不能仅盯着知识本身,除了念教材,解释知识本身没有别的关注点,这对学生是一种摧残。
我们应该关注学生结果得出的过程,而“体验”“经历”也是新课程倡导的理念。
退一万步讲,一堂好课即便是完成知识目标,其知识也应该是网络中的一个点,而不是直线中的一个点。
现在评价一堂课的好坏,往往首先看它是不是完成了教学目标,而这目标却是教参或上级规定的,是线性的(即机械的“知识点”,“章节过关”)。
其实教学活动应该是一个网络,知识的网络,人的发展的网络。
教学效果要“算总帐”。
评价一堂课,要问教师自己是怎么策划的,这堂课在他的整个教学网络中处于什么位置。
如,关于家庭理财,就涉及到了上册的股票、社会保险等问题。
第二,课堂的统一性。
计划与变化的统一
课堂是个动态的空间,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往往会碰到一些突发的问题,教师要充分关注这些动态的问题,这些问题往往是学生感兴趣的、最需要得到解决的问题。
有时我们的老师过分强调课堂的计划性,而回避这些突发性事件,甚至美其名曰调控课堂的能力强!
教师关注这些问题,并能灵活地处理好这些问题,往往能让学生学得有趣、有效。
兴趣与科学的统
一。
"
教学活动是个创造性、探索性的活动,教师要创造性地教,学生要创造性地学,要让学生由被动接受转为主动参与、积极探索,这就要求我们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
好奇心和兴趣是科学进步的推动力量,是激发学生主体参与的内在动力。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运用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乐学、愿学。
但是我们不能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不顾教学的科学性,如学生对有的老师的课非常喜欢,原因是老师举例丰富,生动,所以学生爱听,可这些老师却忽视了课堂教学的最重要的科学性原则,说严重了就是取悦了学生,而忽视了教学内容。
有的老师在课堂上大量引入古今中外,成语典故、时事热点材料,有时甚至是材料与课堂教学内容没多大关系,这学生也很感兴趣,但却忽视了材料与内容的结合,结果是学生看起来很有热情,课堂气氛也活跃,但对教材内容还是不理解、不会运用,这样的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我们无论如何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掌握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决不是表面的兴趣和热闹。
内容与形式的统
我们都知道“以学生为本”,那究竟学生的“本”是什么,怎样以才能学生为本?
有人片面地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他们的“本”就是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潜能,激发他们发现和表达的欲望,于是一堂课就是让学生走上前台,又是模仿电视栏目主持人、又是玩游戏,又是演小品、角色换位、讨论、使用多媒体等等搞得不亦乐乎,老师站在幕后做编导。
但这样的近似于“轰轰烈烈”的一堂课,我却不敢确定学生能从中学到多少知识。
好的课堂,学生学习的气氛是有张有弛的。
过于热闹的课的并不是好课,热闹会影响学生的思维;
但好课也不能太沉静,太沉静的课,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
我想,好课更多地体现在能调动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引起学生紧张的思维活动,我们的课堂应追求表现的波澜不惊,内心的激流涌动。
也就是说,无论采取什么形式,都是为内容服务的,都不能脱离我们的着眼点。
我们有些公开课光顾图热闹,摆花架子,忽视了文本,确乎是本末倒置。
个体与整体的统
学生在课堂中主体地位的确立,是以一定的参与度作保证的,学生没有参与或参与得不够,就谈不上“主体”。
看学生的参与状态,既要看参与的广度,又要看参与的深度。
就深度而言,学生是被动应付学习,还是积极主动地探究?
是浮光掠影,浅尝即止,还是潜心钻研,情动意发?
所以教师“唱主角”的课不是好课;
而只是少数优秀生展示才华,大多数学生作陪客旁观的课不是好课;
表面热热闹闹,实际没有引起学生多少认知冲突的课也不是好课。
主体与主导的统
常说的“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这句话是没有错的,可问题是个别教师把它的意思给理解偏了,他们认为“以学生为主体”,就是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在课堂上动起来,动起来的标志就是学生在课堂上不停地七嘴八舌地说。
其实,我们应该从另一个角度想一下。
“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是什么主体,显而易见,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可是跟谁学习呢?
当然是跟老师学习!
如果所有的学生都能够自学成才的话,那我们这些老师还有什么用呢?
而我们的“导”的作用又在哪里呢?
总之,我认为一堂好课,应该让学生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在学习的过程中,基础知识能有效获得,认知能力能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能被激发,能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学习情趣不断提升,创新意识得到培育。
老师们,让学生成为我们上课的参照物,围绕着学生去实现教学梦想,阔步走向教育事业的星光大道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