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三年高考两年模拟》高考历史汇编专题专题二十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820458 上传时间:2022-10-24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169.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版《三年高考两年模拟》高考历史汇编专题专题二十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版《三年高考两年模拟》高考历史汇编专题专题二十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版《三年高考两年模拟》高考历史汇编专题专题二十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版《三年高考两年模拟》高考历史汇编专题专题二十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版《三年高考两年模拟》高考历史汇编专题专题二十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版《三年高考两年模拟》高考历史汇编专题专题二十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docx

《版《三年高考两年模拟》高考历史汇编专题专题二十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版《三年高考两年模拟》高考历史汇编专题专题二十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版《三年高考两年模拟》高考历史汇编专题专题二十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docx

版《三年高考两年模拟》高考历史汇编专题专题二十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专题二十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A组三年高考真题(2016~2014年)

1.(2016·课标全国Ⅱ,31)“一五”计划期间,我国住宅建设占基本建设投资额的比重不断减少,其它非生产性建设投资也开始受到抑制。

这表明我国(  )

A.致力于奠定工业化基础

B.国民经济结构臻于平衡

C.大力压缩基本建设投资规模

D.城市化的进程趋于缓慢

2.(2016·江苏单科,13)右图是我国“一五”计划期间为配合大规模建设而绘制的宣传海报。

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

A.远处的工厂寓意工业化基本实现

B.图下的文字宣传了绿色环保观念

C.往来的船只说明交通运输业基础良好

D.工作的场景展现工人投身建设的热情

3.(2016·课标全国Ⅲ,31)1980年与1975年相比,我国粮食播种面积减少6884万亩,总产量却增加674亿斤;棉花播种面积减少53万亩,总产量增加652万担;油料作物和甜菜播种面积共扩大3626万亩,其总产量分别增加70%和150%。

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农民生产自主权的扩大

B.农业生产技术有了革命性的改变

C.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完成

D.国家取消对农副产品的统销政策

4.(2016·北京文综,19)“走向世界丛书”于20世纪80年代开始出版,所收著作记录了近代国人亲历西方的见闻感言,如容闳的《西学东渐记》、康有为的《欧洲十一国游记》等,反响极大。

该丛书的出版(  )

①展现了近代国人走出国门,了解世界的历程

②改变了近代中国闭关锁国、盲目自大的局面

③为中国改革开放、融入世界提供了历史借鉴

④开创了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新局面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

5.(2016·天津文综,10)1979年7月,中国通过了《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80年代相继颁布《涉外经济合同法》《外资企业法》和《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等。

这些文件的发布(  )

A.表明中国已经融入世界经济体系

B.主要是为了发展市场经济

C.增强了政府对外开放政策的可信度

D.巩固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

6.(2015·课标全国Ⅰ,31)下图为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中国、美国、英国主要工业指标年均增长速度的比较。

据此可以推知(  )

A.中国原有工业基础很薄弱B.冷战制约美英工业发展

C.中国重工业发展急躁冒进D.美英传统工业产业衰落

7.(2015·福建文综,18)下图为中国1952~1960年工农业总产值变化图。

对此分析符合史实是(  )

A.“过渡时期”农业总产值始终超过工业总产值

B.“三大改造”期间工业总产值均高于农业总产值

C.“一五”计划完成时工农业总产值都大幅提高

D.“在跃进”使工农业总产值增长呈现背离状态

8.(2015·江苏单科,13)邓小平说,我们的同志就是怕引来坏的东西,最担心的是会不会变成资本主义……无论怎么样开放,公有制经济始终还是主体,得益处的大头是国家,是人民,不会是资本主义。

这一讲话应该出现于(  )

A.改革开放大幕拉开之际B.浦东开发与开放之时

C.“南方谈话”发表之后D.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之初

9.(2015·重庆文综,8)1982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在县以下设立乡、民族乡、镇一级人民政府,作为一级行政机关,以此取代人民公社行使行政权力。

下列属于这一规定出台背景的是(  )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广泛推行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初步建立

C.政企分开的管理体制已普遍实行

D.经济体制改革全面从农村转向城市

10.(2015·天津文综,8)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泰达)是20世纪80年代国务院批准建立的首批国家级开发区之一。

在全国国家级开发区、工业园区投资环境评价中,天津开发区已连续多年位居前列。

当初其设立的主要目的是(  )

A.服务于天津自由贸易区的建设

B.推动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

C.引进外资,生产高新技术产品或出口产品

D.加强天津对内地的辐射作用

11.(2015·天津文综,10)对比下列两幅图片,可以看出近三十年来(  )

①市场经济体制影响加深 ②东西方文化融为一体

③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增强 ④国际性交流范围扩大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12.(2015·广东文综,16)1961年,中共中央农村工作部的一份报告指出:

现在部分干部和农民对集体生产信心不足,以致发展到变相恢复单干,有的地方出现了“父子队”“兄弟队”式家庭作业。

这则材料为例证,可用于说明(  )

A.当时土地所有制发生改变

B.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历史背景

C.当时国民经济调整成效显著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起源

13.(2014·课标全国Ⅰ,31)“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实行粮食计划供应制度,各地根据国家粮食计划供应的相关规定,以户籍为依据确定粮食供应的对象与数量。

这一制度的实行(  )

A.有利于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B.保障了工业化战略实施

C.缓解了灾害造成的粮食短缺D.加速了国民经济的恢复

14.(2014·课标全国Ⅱ,31)1953年10月,中共中央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粮食的统购统销,在农村向余粮户实行粮食计划收购的政策,由国家严格控制粮食市场。

粮食的统购统销(  )

A.加快了我国农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B.有力地促进了各地农村的政权建设

C.将农民经济生活纳入国家计划体制

D.为国家工业化建设提供劳动力资源

15.(2014·大纲全国,19)1958年一则新闻报道称,某县一农业社创造了平均亩(0.067公顷)产36956斤(18478千克)的惊人纪录。

来自各地的参观者普遍认为,人的智慧和大自然的潜力是无穷无尽的。

这(  )

A.显示出农业合作化运动激发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B.体现了集体经营对提高生产效率有一定作用

C.反映了科学技术进步极大提高了粮食产量

D.折射出人们改变经济落后面貌的迫切愿望

16.(2014·山东文综,20)下图为商务印书馆1978年12月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中的一个词条。

它反映出当时(  )

A.对“大跃进”运动有了客观认识

B.“拨乱反正”工作取得了重大进展

C.“左”倾思想影响依然比较严重

D.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17.(2014·安徽文综,17)一位农民在日记中写道:

“由于单家独户的经营经不起天灾人祸的袭击,有的贫农家底薄,缺资金,仍不能大翻身,困难不少,出现了个别卖地卖牲口、出卖劳动力的现象。

政府号召组织起来,在搭工帮工的基础上成立互助组。

我是青年团员,还是乡上的人民代表,我能落后吗?

”其描述反映的是(  )

A.农业合作化      B.“三年经济困难”时期

C.人民公社化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8.(2014·北京文综,18)“单干邀伴变互助,小组联起变大组,大组变做合作社,领导要靠党支部。

”这首歌谣反映了(  )

A.人民公社化运动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农业社会主义改造D.中共八大经济方针

19.(2014·重庆文综,9)1989年,邓小平会见来访的苏共领导人时,充分肯定了苏联对中国的帮助,认为“苏联帮助我们搞了一个工业基础”。

这里的“工业基础”初步建立于新中国的(  )

A.国民经济恢复时期B.“一五”计划时期

C.“大跃进”时期D.国民经济调整时期

20.(2014·江苏单科,10)有学者指出:

事实上农民远非如许多人想象的那样是一个制度的被动接受者,他们有着自己的期望、思想和要求。

他们一直有着“反道而行”的“对应”行为,从而以不易察觉的方式改变、修正,或是消解着上级的政策与制度。

下列史实中,最能佐证材料观点的是(  )

A.发动农业合作化运动B.“大跃进”运动的掀起

C.确立了人民公社体制D.农业生产责任制萌发

21.(2014·浙江文综,19)20世纪80年代,农村改革的突破性进展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学者敏锐地看到“公社体制改革后,农工分了手,农业经营承包到户”;企业家感慨“现在不同了,我得考虑如何增强企业活力”。

这表明(  )

①人民公社体制逐步废除 ②企业生产经营自主权扩大

③现代企业制度开始试点 ④非公有制经济开始起主导作用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

22.(2014·四川文综,2)邓小平曾说,如果当初搞经济特区时加上上海,“现在长江三角洲,整个长江流域,乃至全国改革开放的局面,都会不一样”。

当时没有把上海列为经济特区,主要是基于(  )

①改革初期摸索中的谨慎 ②经济改革国际阻力太大

③上海自身经济基础薄弱 ④国人思想解放程度不足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23.(2014·安徽文综,18)有学者认为,加入多边国际公约是衡量一个国家对国际社会认可度的重要指标。

下图中最高点(H)出现的直接原因是(  )

(注:

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承认了国民党政府在20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所签署的所有国际劳工公约)

A.中国恢复了联合国合法席位B.两岸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C.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D.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24.(2016·天津文综,13)(节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三 解放后农民对于个体经济的积极性是不可避免的。

党充分地了解了农民这种小私有者的特点,并提出不能忽视和粗暴地挫折农民这种个体经济的积极性。

但是,党中央从来认为要克服很多农民在分散经营中所发生的困难,要使广大贫困的农民能够迅速地增加生产而走上丰衣足食的道路……就必须提倡“组织起来”,按照自愿和互利的原则,发展农民劳动互助的积极性。

这种劳动互助……发展前途就是农业集体化或社会主义化。

——《中共中央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议(草案)》(1951年12月)

(3)材料三中,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中共中央对此有何基本方针?

 

(4)综上,概括中国共产党与农民的密切关系。

 

25.(2016·天津文综,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世纪中期至19世纪中期,随着纺织工业和采煤冶铁等工业的发展,英格兰西北部的许多村镇发展为大城市,如曼彻斯特、伯明翰和利兹等,村镇及周围农村地区的大量农民转化成了工业劳动力。

——《新华文摘》2015年第18期

材料二 近代中国大城市主要兴起于沿海和条约口岸。

这些地方外资集中,进出口贸易繁忙,政府又开展了自强运动,使得更多的中国商人移居那里,同时,失去生计的农民也来到城市寻找工作。

这样,越来越多的沿海和条约口岸成为中国金融、工商业和人口集中之地,如上海、南京、广州、汉口、天津都发展成为相当规模和拥有一定财富的中心城市。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三 下图是农村城镇化的两种成功模式。

(1)依据材料一,指出英格兰西北部大城市兴起的动力,并结合时代背景,分析这一现象对农村的影响。

 

(2)依据材料二,概括近代中国大城市发展的原因,并指出其时代背景。

 

(3)结合图中场景,分别指出农村城镇化两种建设模式的特点及制度因素。

 

(4)综上,谈谈你对城市化的认识。

 

26.(2015·山东文综,39)1980年6月18日,四川省广汉县向阳人做出了一个在新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举动(如图)。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写好了,墨汁都还没干就匆匆挂上去了。

”“在换牌半年多时间里,我连陌生人都不敢见呢。

”——肖开文(新牌子书写者,时任向阳公社文化站站长)

“这(幅照片)是后来补拍的。

因为摘牌很低调,当时广汉县委定了三条纪律:

不准宣传,不准广播、不准登报。

——陈武元(四川省社会科学院院研究员,1980年前后

曾长驻广汉作农村改革调查与研究)

注:

以上文字材料摘编自《四川日报》(2009年8月13日)

概括指出材料所蕴含的历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