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知识及能力的辨析题汇总.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8204190 上传时间:2023-04-24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33.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知识及能力的辨析题汇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教育知识及能力的辨析题汇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教育知识及能力的辨析题汇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教育知识及能力的辨析题汇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教育知识及能力的辨析题汇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知识及能力的辨析题汇总.docx

《教育知识及能力的辨析题汇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知识及能力的辨析题汇总.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育知识及能力的辨析题汇总.docx

教育知识及能力的辨析题汇总

第一章

(一)教育活动由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中介三个要素构成,这三个要素是相互独立的。

①这个观点是错误的。

教育的三要素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规定,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实践活动系统。

②没有教育者,教育活动就不可能展开,受教育者也不可能得到有效的指导;没有受教育者,教育活动就失去了对象,无的放矢;没有教育中介,教育活动就成了无米之炊、无源之水,再好的教育意图、再好的发展目标,也都无法实现。

③因此,教育是由上述三个基要素构成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系统,是上述三个基本要素的有机结合。

(二)凡是能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活动都是教育

①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

②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本质属性。

它要解决的特殊矛盾是受教育者个体与社会之间的矛盾,这也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如果失去了这一质的规定性,那就不能称为教育。

影响人的发展的活动可能是有目的的,也可能是自发的,例如模仿,而只有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才是教育。

③如上所述,凡是能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活动都是教育这一句话是错误的。

 

(三)动物界也存在教育

①此观点是错误。

②教育是人类的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其他事物现象的本质特征,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由此可知,教师是人类的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教育是有意识、有目的、自觉的对受教育者进行培养的过程。

动物界所谓的“教育现象”只是动物的一种生存本能,不具备社会性,不符合教育的本质。

③综上所知,动物界是不存在教育的,所以可以判断题干中的说法是错误的。

(四)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

①这个观点是片面的

②教育是人类的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其他事物现象的本质特征,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由此可见题干中的说法是否定了教育的目的性和社会性。

③根据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理论,教育起源于生产劳动中传递生产经验和生活经验。

由此也可判断出,题干的说法存在片面性。

(五)从广义上讲,教育指的就是学校教育

①题干中提出的观点是错误的

②教育从广义上来讲,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与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可以称作为教育。

主要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从狭义上则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这里主要指学校教育。

③有上述可见,题干中的说法是偷换概念。

(六)教师一定是教育者,但教育者不一定是教师。

①此观点是正确的

②首先,教育者是指教育活动中以教为职责的人,而“教师”这个称谓特指在社会教育活动中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是教育者的重要组成部分。

所以说教师一定是教育者。

③其次,教育者不仅包括教师,还包括教学管理人员、教材研发者以及课程标准的编写者等。

所以说教育者不

是教师

④综上所述,可以判断题干的说法是正确的。

 

(七)教育由教育者、学习者和教育手段构成 

①这个观点是错误的。

 

②教育由教育者、学习者、教育中介构成。

 

③教育中介笼统地指那些受教育者与教育者之间起桥梁作用的物质和意识形态的东西,包括物质、意识形态和行为。

④综上所述,题干中的观点是错误的。

 

(八)教育的基本形态是学校教育。

① 这句话是错误的。

 

②首先形态是指事物存在形式和一般状态表现,教育形态即指教育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存在的外在形式和状态。

 

③其次人类的教育活动发展至今,先后产生了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等几种主要教育形态。

这些教育形态既相互独立又有密切联系。

构成了教育的总体,

共同推动着人类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

其中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是教育的基本形态。

 

④由此可见,教育的基本形态不单只是学校教育。

因此,

(九)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性质,因此教育没有自己的相对独立性。

①此说法错误。

②虽然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性质,但教育具有自身的继承关系,与以往的教育具有渊源关系,在同样的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国家,会有不同特色的教育;

③教育要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同样政治经济制度下的教育内容和教育观点会有所不同;

④除此之外,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教育可能超前于一定的政治经济发展水平,也可能落后于一定的政治经济发展水平。

⑤因此,教育有其相对独立性,由此可知,题干的说法错误。

(以上涉及的知识点教育的社会属性---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

 

(十)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

这种说法是正确的。

遗传素质是指通过某种遗传物质所传递的、父母和种系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人的一些解剖生理特点。

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必要物质前提,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遗传素质的发展过程制约着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

随着环境、教育和实践活动的作用,人的遗传素质也会逐渐地发生变化,即遗传素质是具有可塑性的。

一个在遗传素质上神经活动属于强而平衡、灵活的人,在不良的环境和教育下,也可以变成类似神经活动弱而不平衡、不灵活的人;一个在遗传素质上神经活动属于强而不平衡、不灵活的人,在良好的教育下,也会变成很有涵养、很守纪律的人。

(十一)教育具有自身的发展规律,不受社会发展的制约

该说法是错误的。

教育具有自身的运行规律和发展特点,具有质的规定性,但这并不意味着教育完全独立于社会发展。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会在到一定程度上制约教育发展的水平、速度和规模,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性质,完全独立发展的教育是不存在的。

所以,教育不受社会发展的制约的说法是错误的。

(十二)教育具有促进经济发展的功能

因为教育是劳动力生产、再生产的重要内容与主要手段;教育是科学知识和技术再生产的重要手段。

通过劳动力的生产与科学技术的再生产,教育促进现代经济的增长和发展,推动现代经济的知识化过程。

(十三)教育实现社会功能的基本途径是培养人才

此观点是正确的。

教育的社会发展功能指教育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和作用。

教育作为社会结构的子系统,通过对人的培养进而影响社会的生存和发展。

(十四)教育可以改变政治经济制度的发展方向

1此观点是错误的。

②首先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具有制约作用,它决定这教育目的的性质、教育的领导权、受教育的权利、部分教育内容。

其次,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具有影响作用,但不能够改变政治经济制度的发展方向。

③综上所述,可见题干中的说法与政治经济制度与教育之间的关系的说法不同,故可以判断出是错误的。

(十五)遗传素质决定能力发展的水平

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影响能力发展的因素有遗传素质,早期经验,教育与教学,社会实践和主观努力等几个要素。

在这几个因素中,遗传因素是能力形成和发展的自然前提和物质基础,但并不能由此而得出能力由遗传决定的结论。

第一,先天素质本身就不完全是通过遗传获得的,有些是因胎儿期由于母体环境的各种变异的影响。

第二,先天素质只能为能力提供形成与发展的可能性,并不能决定能力的发展方向。

第三,同样的先天素质可能发展多种不同的能力,而良好的先天素质由于没有受到良好的培养和训练,能力也不可能得到应有的发展。

 

(十六)人口的质量决定教育事业的规模。

错误。

人口数量指一定阶段内某一区域内的人口总量。

人口数量决定着教育需求,进而决定着教育事业发展的可能规模,影响着教育事业发展的速度和质量。

一个人要在社会中生存,必须接受相应的教育,社会承担相应的教育责任,开办学校提供受教育机会。

因而,社会中人口的数量越多,教育的规模应该越大,以适应社会成员的受教育要求。

同时,人在受教育的过程中必然会消耗一定数量的资源,教育的规模越大,所需的资源越多。

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人口的数量对教育事业的发展速度和质量会产生明显的影响。

 

(十七)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此观点是正确的。

主要有以下四个原因:

第一,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人的活动,它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

第二,学校教育是通过受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相对而言效果较好。

第三,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和协调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第四,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

(十八)教学就是教育

该说法错误。

教学与教育的关系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教育包括教学,教学只是学校教育的一个基本途径。

学校除教学外,还通过课外活动、生产劳动、社会活动等途径向学生进行教育

(十九)学生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

该说法正确。

首先,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可以成为自我教育的主体。

其次,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也具有了一定的素质,可以进行自我教育。

(二十)学校教育在个体身心发展中起的作用是无条件的

此说法错误。

学校教育对人的身心发展起主导作用,但主导作用也是有条件的,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制约,也不能违背人身心发展规律和年龄特征。

所以题干表述错误

(二十一)文化本身是一种教育力量。

这种说法是正确的。

文化作为一种教育力量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特定时空中的文化构成了文化环境、文化氛围,对生存于其中的人产生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发挥着强大的教育作用:

二是一定社会的文化以不同的方式影响着学校文化、班级文化和课堂文化,对教育活动起着无形又强大的影响作用。

故题干说法正确。

(二十二)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是同一概念

该说法错误。

教育目的是国家对培养人的总的要求,它规定着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的总的质量规格和标准要求。

教育目的分为三个层次性:

国家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教师的教学目标。

其中,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是结合教育目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特点制订的各级各类教育的培养要求。

因此,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之间是普通与特殊的关系。

教育目的是针对所有受教育者提出的,而培养目标是针对特定的教育对象提出的,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对象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制订培养目标需要考虑各自学校学生的特点。

PS:

教育目的的层次性包括国家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教师的教学目标。

PS:

教育目的的意义和价值表现为它在教育实践中具有导向、激励和评价的作用

 

(二十三)全面发展就是指学生德智体诸方面平均发展。

这句话是错误。

全面发展的教育有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构成。

它们互相依存、相互促进、相互制约,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共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但是全面发展不发表是平均发展,全面发展的同时也要促进个性发展,针对不同学生因材施教。

因此这句话是错误的。

PS:

观察法是教育科学研究中使用广泛的基本的研究方法。

(二十四)教育能再生产劳动力

此观点正确。

教育对于生产力具有促进作用,其中一个重要表现就是教育能再生产劳动力。

通过教育可以使人掌握一定的知识、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即把可能的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从而形成新的劳动力,提高劳动效率,促进生产力发展。

(二十五)叶圣陶说:

“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谈谈你的感受理解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

教育就像农业一样需要一个缓慢的发展过程,需要很长的一段周期,而不能像工业一样批量生产,迅速出炉。

即教育要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

(1)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个体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简单到复杂、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这启示教育者应按照发展的序列进行施教,做到循序渐进。

(2)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个体在不同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和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

这启示教育者必须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分阶段进行,在教育教学的要求、内容和方法的选择上,不搞“一刀切”,还要注意各阶段的衔接和过渡。

(3)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

个体的身心发展速度是不平衡的,表现为:

同一方面的发展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是不平衡的,不同方面所达到的某种发展水平或成熟的时期是不同的。

这启示教育者要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适时而教,抓关键期。

(4)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

表现出个体身心发展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

这启示教育者应结合学生实际进行教育,扬长避短,注重发现学生的优势,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5)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启示教育者必须因材施教,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和积极因素,有的放矢的进行教学,使每个学生都得到最大的发展。

 

(二十六)环境在个体身心发展中起着决定作用

该说法错误。

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主要有四个方面,分别是遗传素质、环境、学校教育和个体的主观能动性。

其中,环境为个体身心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性,把遗传提供的可能性变为现实。

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动力,是促进个体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题干混淆了环境和主观能动性的作用,故说法错误。

(二十七)教育既然是培养人的活动,教育目的就只能按照人的发展需求确定

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教育目的是国家对培养人的总的要求,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属。

确定教育目的要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包括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因素,人的身心发展特点以及制定者的教育理想和价值观等。

因此,题干将教育目的确定的依据简化为人的发展需求这个单一因素,说法错误。

(二十八)马克思认为全面发展的人是指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人

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马克思在《资本论》等著作中阐述了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认为全面发展的人是指精神和身体、个体性和社会性得到普遍、充分而自由发展的人。

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结合我国教育发展状况提出来的教育目的.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我国教育领域的中国化。

故题干说法是错误的。

(二十九)教育的直接目的是促进人的身心发展

此说法正确。

教育的本质是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也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因此,从教育的本质出发,可以知道教育的直接目的是促进人的身心发展。

(三十)英国心理学家高尔顿曾根据名家传记和其它方面的材料,选取了包括政治家、法官、军官、文学家、画家、音乐家在内的977位名人作为研究对象,他把对这些名人的调查结果同一般人的家庭情况进行比较,结果表明:

这些名人的家属中,出名的父亲有89人,儿子129人,兄弟114人,共332人,而4000名一般人组中出名的亲属只有1人。

因此,高尔顿认为人的智能高低是由遗传决定的。

高尔顿这一观点是否正确?

为什么?

这一观点是不全面的。

高尔顿的研究揭示了遗传在人的智力发展的影响。

遗传是人的心理发展的前提或物质基础,从这个角度来看,高尔顿的结论是正确的。

但是,影响人的智力发展的因素不仅仅是遗传,还包括成熟、环境、教育以及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影响。

环境是人的发展的现实基础,为人的发展提供对象、手段、资源、机遇等。

人的智力在与环境相互作用中得到发展,家庭结构、家庭教养模式、大众传媒和学校教育等环境因素对人的智力发展有重要的影响。

不同的自然物理因素也会影响个体心理发展。

另外,个体的主观能动性也对智力的发展有影响作用。

在同样的环境、教育条件下,拥有类似遗传条件的人智力发展水平不一样,其中重要的原因就是个人主观能动性不同。

所以说,高尔顿的结论是片面,不够完整的。

(三十一)教育与生产力的发展和政治经济制度的变革是完全同步。

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表现在教育与社会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制度发展的不平衡性.教育有可能超前于生产力、政治经济制度的发展,也有可能落后于社会生产力、政治经济制度的发展。

所以,教育与生产力的发展和政治经济制度的变革并非完全同步。

(三十二)只要有教育,就有教育学。

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因为先有教育,后有教育学。

教育学是人类社会和教育实践活动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在原始社会,只有教育活动,而没有教育学这门科学。

(三十三)素质教育就是多开展课外活动,多上文体课

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多开展课外活动,多上文体课仅仅强调了学生的体育和美育教育,而忽视了智育、德育与劳动技术教育。

因此,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第二章

(一)“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说明学习方法比传授知识更重要

这句话是正确的。

新课程改革的教学观强调:

教学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

“授之以鱼”是指传授给学生知识,而“授之以渔”是指传授给学生学习的方法。

在教学中,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更重要,重视让学生自己学会学习。

题干符合新课改教学观的要求,因此是正确的

(二)目前,我国普通高中不属于基础教育。

这一观点是错误的。

普通高中是在九年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也就是为学生终生发展奠定基础的。

基础教育包括幼儿教育、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故普通高中也属于基础教育。

第三章

(一)教学是实现学校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

答:

这一观点是正确的。

教学是在国家教育目的的规范下,由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

教学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中心工作,学校教育工作必须坚持教学为主,教育目的的实现也要通过教学来进行,因此教学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

(二)教学任务就是向学生传授知识

答:

本题说法错误。

教学是在教育目的规范下,由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

其中,传授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教学的首要任务。

此外,教学还在于发展学生的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培养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

因此,教学活动的任务具有多样性,不仅仅是向学生传授知识。

(三)教学的任务就是传授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培养基本技能技巧

答:

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

我国现阶段的教学任务包括四个方面:

①传授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②发展学生的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③培养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④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

传授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培养基本技能技巧是教学的首要任务,其他任务的实现都是在完成这一任务的过程中和基础上进行的。

因此题目中的表述是不正确的。

(四)知识多少与能力高低成正比

答:

此种说法是错误的。

知识是个体通过与环境相互作用后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其实质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特征与联系的反映。

能力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使活动得以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

从本质上讲,知识属于认识的范畴,而能力属于实践活动的领域。

知识与能力是互动的,能力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知识的积累,知识的积累会更好地促进能力的形成和发展,但是能力又不是简单的知识积累。

知识是能力转化的基础与前提,没有知识的吸收与积累,能力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因此,知识是能力形成的基础,并能促进能力的发展;能力对知识的获得又起着一定的制约作用,能力越强,获得知识越快、越多。

机械地说知识与能力成正比是片面的。

(五)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必然削弱教师的主导作用

答:

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教师的主导型和学生的主体性是教学活动的两个方面,是矛盾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

在教学中,教师的主导是为了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教师正确的“导”,学生主动的“学”是实现教学目标的主要途径。

正确处理“主导”与“主体”的关系,不是因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而过分放纵学生,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而是要注意教学相长,是教师与学生在和谐的教学环境中密切配合,共同提高。

 

(六)人的认识规律是从实践开始的,因此学生在学校是以直接经验学习为主

①此种说法是不正确的

②学习间接经验是学生认识客观世界的基本途径。

由于个人的活动范围,时间,精力十分有限,仅依靠直接经验认识世界是不可能的,必须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

③此外,学生的任务是学习和继承已有的认识成果,把他人的认识转化为自己的认识,把人类的认识转化为个体的认识。

因此,学生的学习必须以间接经验为主。

(七)直观教学既是手段、也是目的

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直观教学是指根据教学活动的需要,让学生直接感知学习对象。

直观教学提供给学生直接经验或利用学生已有经验,其目的在于克服学生在学习和理解过程中的困难,帮助他们掌握原本生疏难解的理论知识。

综上所述,直观教学是一种教学手段而不是目的,不能为了直观而直观,一般在学习对教学内容比较生疏时,在理解遇到困难时才需要教师运用直观。

(八)教学评价就是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

此种说法是错误的。

教学评价是指以教学目标为依据,通过一定的标准和手段,对教学活动及其结果进行价值上的判断,即对教学活动及其结果进行测量、分析和评定的过程。

教学评价主要包括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和对教师教学工作的评价。

从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看,既要评价知识、技能和智力等认知领域,又要评价态度、习惯、兴趣、意志、品德及个性形成等情感领域;从教师教学工作的评价看,既要评价教师的教学修养、教学技能,又要评价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特别是课堂教学质量。

题干将教学评价等同于学生学业评价,缩小了教学评价的内涵,故说法错误。

 

(九)组织教学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做好上课前的准备。

因此,组织教学只在上课前的一段时间集中进行。

此观点前提是正确的,但结论是错误的。

首先,组织教学的目的在于使学生作好上课前的准备。

如了解学生出勤情况,学习用品准备情况,是不是已从下课时的兴奋状态安静下来期待新课的学习,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保证教学能够顺利进行。

但是,这并不代表组织教学工作只在上课前进行,而是贯穿上课始终,直到课的结束。

在授课过程中,为了保证良好的课堂秩序,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要随时关注学生上课状态。

因此,认为组织教学只是在上课前的一段时间集中进行的说法是不正确的。

(十)讲授法是注入式的教学法,问答法是启发式的教学法

此观点是错误的。

此观点混淆了讲授法和注入式、问答法和启发式的含义

①注入式也叫“填鸭式”或“满堂灌”,是指教师从主观愿望出发,不考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接受能力,把学生看成消极、被动的客体,向学生灌输知识,要求死记硬背。

②教授法分为“注入式”和“启发式”讲授两种。

由于讲授法是一种单向性的思想交流,不易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容易形成“注入式”教学。

但正确运用讲授法同样可以达到启发学生思维的目的。

其次,问答法并不等同于法“启发式”教学

①启发式是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使他们自觉地王城学习任务,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②谈话法的特点是老师问,学生答,因此容易形成对学生思维的启发。

但简单机械地运用谈话法,同样会使谈话法流于形式,而失去“启发”的功效。

(十一)教学的主要任务在于传授对实际有用的知识,至于学生智力开发无需特别训练,这是形式教育论的观点。

①本观点是错误的②形式教育论主要认为,教学的主要任务在于通过开设希腊文、拉丁文、逻辑、文法和数学等学科发展学生的智力,至于学科内容的使用意义则是无关紧要的。

③实质教育论认为,教学的主要任务在于传授给学生对生活有用的知识,至于学生的智力则无须进行特别的培养和训练。

④综上所述,可以看出题干中的说法是混淆了实质教学论和形式教育论概念,故可以判断此说法是错误的。

(十二)学生在学习抽象概念时往往要利用自己的直接经验,这是教学中必须贯彻直观性教学原则的依据。

答:

这种说法是正确的。

学生在学习抽象概念时,为了克服理论知识与所代表事物之间相互脱离的矛盾,教师往往要结合学生的直接经验和利用学生的实际经验,这就是直观性教学原则的直接体现。

(十三)学校应当把德育放在首位,因此德育工作是学校中的中心工作。

答:

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教学是进行全面发展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因此,教学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中心工作,学校教育工作必须坚持教学为主。

学校应当把德育放在首位,寓德育于教育教学之中,开展与学生年龄相适应的社会实践活动,形成学校、家庭、社会相互配合的思想道德教育体系,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

(十四)教学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促进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的过程

此说法是错误的。

教学是在教育目的的规范下,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

在我国现阶段的教学任务:

传授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这是教学的首要任务;发展学生的智力和创造才能;培养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增强学生体能,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

由此可知,教学不仅仅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促进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的过程,其中还包括德智体美劳的教育。

此说法是错误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电大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