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色的鱼钩》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820093 上传时间:2022-10-24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7.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金色的鱼钩》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金色的鱼钩》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金色的鱼钩》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金色的鱼钩》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金色的鱼钩》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金色的鱼钩》教学设计.docx

《《金色的鱼钩》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金色的鱼钩》教学设计.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金色的鱼钩》教学设计.docx

《金色的鱼钩》教学设计

speak说spokespoken《金色的鱼钩》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金色的鱼钩》选自北师大版语文教材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主题是英雄,教材选编了五篇课文,通过不同的角度展现了英雄的事迹。

《金色的鱼钩》是第二篇课文,以叙事为主,讲的是长征途中的感人故事。

一位炊事班长牢记党的嘱托,为照顾三个生病的小战士走出草地,而不惜牺牲生命的故事,表现了红军战士忠于党、忠于人民和舍己为人的革命精神。

文章中运用了大量的外貌、神态、语言、动作描写,突出了人物的崇高品质,指导学生阅读理解时,应把其作为重点。

  

【学情分析】

  1.在学习“英雄”这一单元的第一篇文章《你,浪花里的一滴水》时,我对学生进行了调查,什么样的人可以称之为英雄?

我发现学生对于英雄的认识仅局限于只有做出惊天动地业绩的人才是英雄的层面。

针对学生思想上的缺憾,我想在《金色的鱼钩》这一课的教学中给予学生必要的指导,使学生对英雄的含义能有更深、更广的理解。

  2.本篇文章发生的年代离学生的生活年代有一定的距离,老班长的所作所为对于生活在优越环境中的学生来说可能无法理解。

因此在教学中我设置了特定的问题情境,以指导学生朗读为主,使学生受到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的熏陶,在读中感悟,在感悟中升华。

【教学设想】

课文较长,我第一课时让学生快速读文,扫清课文字词障碍,理清层次,初步感知人物形象,并在观看视频资料中了解长征重大意义。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习重点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初步感知人物形象。

3.了解课文背景,知道长征在中国历史上的重大意义。

  

4.理清思路,再读质疑。

过程与方法:

  

1.概括故事、品读语句。

  

2.朗读法、问答法、质疑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初步感知老班长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了解长征。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字词,感悟老班长的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品质。

 

【教学难点】长征的意义。

 

【知识链接】

长征,指中国工农红军主力从长江以南各革命根据地向陕甘革命根据地会合的战略转移。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开始长征。

同年11月和次年4月,在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红二十五军和川陕革命根据地的红四方面军分别开始长征。

1935年11月,在湘鄂西革命根据地的红二、六军团也离开根据地开始长征。

1936年6月,第二、六军团组成第二方面军。

同年10月,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合,结束了长征。

其中红一方面军长征历时一年,转战十一个省,最远行程约二万五千里。

长征的胜利表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

【学法指导】

1.朗读讨论法:

让学生在反复朗读和热烈讨论中,把握文意。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其参与意识,把课堂归还给学生,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2.“六字”读书法:

通过读、画、写、记、练、思的方式在读文时进行批注,总结归纳。

3.质疑点拨法:

采取质疑研讨、点拨指导的方法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揭示课题

  1.出示课件:

诵读毛泽东写的《长征》。

2.走进长征,了解长征,课件出示长征的资料。

3.导语:

长征是世界军事史上一个伟大的奇迹,一个由伟大的中国工农红军创造的奇迹。

在这个奇迹的背后,一个个红军战士历尽千难万险,谱写了无数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

出示课题:

金色的鱼钩。

生读。

你为什么重读“金色”?

想知道鱼钩为什么是金色的?

为什么重读“鱼钩?

”想知道围绕鱼钩发生了什么故事?

(设计意图:

故事发生在长征途中,离学生的生活年代有一定的距离,了解时代背景,为学习课文做好铺垫。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一)速读课文,看看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1.时间:

1935年秋天

2.地点:

草地

3.人物:

老班长三个小战士

4.事件:

一位炊事班长牢记党的嘱托,为照顾三个生病的战士走出草地,而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故事。

提示:

把四要素连接起来说说课文主要内容。

课文讲的是1935秋天长征途中的感人故事。

一位炊事班长牢记党的嘱托,为照顾三个生病的战士走出草地,而不惜牺牲生命的故事,表现了红军战士忠于党、忠于人民和舍己为人的革命精神。

(设计意图:

课文较长,学会快速读文,捕捉关键信息,指导学生用连接四要素的方法总结课文主要内容。

(二)学习生字词。

(学法引领:

读,仔细观察,能用猜谜、结构加减组合熟记字形。

用红笔强调易错点,找出形近、音近的字,在辨析中学会正确运用生字。

1.小组内组织订正、检查

2.展示学习情况。

教师点拨:

一起学词语(学法引领:

查词典,了解意思,能活学活用。

3.指名读。

开展读、写的竞赛,考一考。

(设计意图:

组内学习生字词,会更容易发现学生在书写和读音方面存在的问题,印象会更深刻。

三、再读课文,理清层次。

1.浏览课文,寻找课文线索

课文线索:

鱼钩

2.围绕鱼钩写了那些内容?

三方面内容:

第一部分(1-4):

写老班长想办法照顾病号,在粮食吃尽的时候做鱼钩钓鱼给生病的战士们吃。

第二部分(5-22):

写老班长坚持夜晚钓鱼给战士们吃,自己却舍不得吃。

第三部分(23-34):

写老班长牺牲了,小梁把鱼钩留作永久的纪念。

3.根据线索“鱼钩”给文章加小标题。

做鱼钩——用鱼钩——藏鱼钩

(设计意图:

此环节是紧扣课后第二题设计,引导学生围绕线索理清楚层次,并培养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小标题的能力。

四、观看电影《长征》片段,了解长征的历史意义。

1.视频资料观看。

2.学生畅言观后感。

3.小结:

长征的胜利表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

(设计意图:

用学生喜欢的影视资料作为突破口,体会长征在中国革命史上的重要性。

五、三读课文,问题生成。

1.老班长是一个怎样的人?

2.为什么说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

(设计意图:

培养学生质疑,提炼问题的能力。

简单问题组内解决,共性问题留作第二课时学习目标。

六、小结评价,作业拓展。

1.课文中老班长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课外阅读《倔强的小红军》、《丰碑》等文章。

(设计意图:

为学生推荐的两篇文章都发生在长征途中,主人公与《金色的鱼钩》中老班长品质有极其相似之处,对学习课文有很大的帮助。

第二课时

主备人:

王小俊课题:

《金色的鱼钩》课型:

问题解决课

【教材分析】

《金色的鱼钩》选自北师大版语文教材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本单元的主题是“英雄”,教材选编了五篇课文,通过不同的角度展现了英雄的事迹。

《金色的鱼钩》是第二篇课文,文章以叙事为主,讲述的是长征途中的感人故事。

一位炊事班长牢记党的嘱托,为照顾三个生病的小战士走出草地,而不惜牺牲生命的故事,表现了红军战士忠于党、忠于革命和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文章中运用了大量的外貌、神态、语言、动作描写,突出了人物的崇高品质,指导学生阅读理解时,应把其作为重点。

【学情分析】

  1.在学习“英雄”这一单元的第一篇文章《你,浪花里的一滴水》时,我对学生进行了调查,什么样的人可以称之为英雄?

我发现学生对于英雄的认识仅局限于只有做出惊天动地业绩的人才是英雄的层面。

针对学生思想上的缺憾,我想在《金色的鱼钩》这一课的教学中给予学生必要的指导,使学生对英雄的含义能有更深、更广的理解。

  2.本篇文章发生的年代离学生的生活年代有一定的距离,老班长的所作所为对于生活在优越环境中的学生来说可能无法理解。

因此在教学中我设置了特定的问题情境,以指导学生朗读为主,使学生受到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的熏陶,在读中感悟,在感悟中升华。

【教学设想】

  本篇课文内容较长,教学中如果面面俱到,这样内容显得零乱,学生抓不住课文的重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就有一定的障碍。

基于这样的考虑,在第二课时教学时我采取抓重点词、品析重点段的方法指导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形式理解课文内容,以点带面逐步扩展到对全文的理解,同时指导学生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把自己独特的感受表达出来。

既有个性的张扬,又有多元化的比较和理解。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理解在人物刻画中关键词语的作用,体会运用正面和侧面相结合的方法,从多种角度刻画人物的写作方法。

  

2.训练朗读能力。

  

3.培养自主合作学习能力。

 

过程与方法:

  

1.概括故事、分析人物、自主合作、品读语句、理解主旨。

  

2.自学法、讨论法、点拨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习老班长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进行革命传统教育。

 

【教学重点】品读课文,感悟并学习老班长的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品质。

 

【教学难点】理解“为什么说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

”这句话含义。

   

【学法指导】

1.朗读讨论法:

让学生在反复朗读和热烈讨论中,把握文意。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其参与意识,把课堂归还给学生,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2.“六字”读书法:

通过读、画、写、记、练、思的方式在读文时进行批注,总结归纳。

3.质疑点拨法:

采取质疑研讨、点拨指导的方法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

4.小组合作学习法:

通过小组的合作,使生成的问题得以解决。

对疑难问题进行组内及组间追问质疑,把握重点,各个击破。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欢迎大家再次来到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聆听老师讲述革命英雄老班长的故事。

板书课题:

金色的鱼钩

(设计意图:

以参观中国人民军事博物馆的形式引出鱼钩,导入新课,以故事的真实性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

师:

齐读课题。

二、复习旧知,提纲契领。

  师:

昨天大家已经对这个故事有了大致的了解,回忆一下,故事四要素是什么?

课件出示。

连接起来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设计意图:

这一问题,既复习了旧知,又培养了学生归纳概括能力,还引出老班长这个人,一举三得,为学习新知做好铺垫。

三、抓线索,释疑解难。

  1.抓住线索,引导思路。

  过草地时老班长接受了什么任务?

(设计意图:

抛出问题,以此引出指导员的话语,作为文章主线引领全文。

  指导员把三个伤病员交给老班长,临走的时候说:

“他们年轻。

一路上,你是上级,是保姆,是勤务员,无论多么艰苦,也要把他们带出草地。

 (出示课件)上级,保姆,勤务员具体干什么工作?

(设计意图:

分析上级、保姆、勤务员都做什么工作,诱导学生质疑思考老班长是一个怎样的人,看他是怎样完成“上级、保姆、勤务员”的任务的?

为进入下一个教学环节——解决本文的学习目标做铺垫。

上级就是领导,要带领他们走出草地去,勤务员就是干杂活的,帮三个伤病员做饭、洗衣服、缝衣服等,要全心全意,保姆就是像家里的阿姨一样,把三个伤病员当孩子一样去照顾他们,关心他们。

师:

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路上,在过草地时会遇到哪些困难,有多艰苦呢?

请看一段视频资料。

(设计意图:

视频观看,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过草地的艰难,意识到老班长完成任务的艰巨。

学生汇报观后体会。

  师:

这段话是谁对老班长说的?

指导员代表他个人吗?

生答。

  小结:

是啊,指导员代表了党,党对老班长下了命令!

无论多么艰苦,也要把他们带出草地。

老班长牢记指导员的话,也就是牢记党的命令,把党的命令时时刻刻记在心里,可见,老班长对党是多么忠诚啊!

想一想,用什么样的语气来朗读指导员的话?

命令,严厉,殷切的希望,试读一读。

2.走进人物外在形象。

课件出示老班长外貌描写的句子,生读。

思考:

为什么不到四十岁的老班长会有老年人的外貌特征呢?

在长征途中,老班长经历过无数艰苦的战斗生活,饱经风霜的考验,外貌很苍老,但又和蔼可亲。

孩子们,就是这样一位普通的老班长将要肩负上级、保姆、勤务员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