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造实习内容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8198907 上传时间:2022-12-14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915.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构造实习内容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构造实习内容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构造实习内容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构造实习内容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构造实习内容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构造实习内容Word文件下载.docx

《构造实习内容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构造实习内容Word文件下载.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构造实习内容Word文件下载.docx

5PCzVD7HxA

2.构造强化

在一套正常地质体中,突然出现诸如:

①产状的急变;

②节理化、劈理化和片理化密集带的突然出现;

③小褶皱的剧增,以及挤压破碎和各种擦痕等现象。

jLBHrnAILg

构造透镜体的出现也是断层作用引起的构造强化的一种表现。

包括由节理递进变形(构造强化>

形成的平列状透镜体和由断层错动形成的雁列状透镜体。

其多为两组剪共轭节理切割所致,包含长轴和中间轴的AB面一般与断层面平行或与断层面呈小角度相交。

xHAQX74J0X

(三>

地层标志(地层的重复和缺失>

A、B、C:

正断层;

D、E、F:

逆断层;

A、C、E:

地层重复;

B、D、F:

地层缺失。

(四>

岩浆活动和矿化作用

大断层尤其是切割很深的大断裂常常是岩浆和热液运移的通道和储聚场所。

如果岩体、矿化带或硅化等热液蚀变带沿一条线断续分布,常常指示有大断层或断裂带的存在。

一些放射状或环状岩墙也指示放射状断裂或环状断裂的存在。

LDAYtRyKfE

(五>

岩相和地层厚度的突变

如果一地区的沉积岩相和厚度沿一条线发生急剧变化,可能是断层活动的结果。

断层引起岩相和厚度的急变有两种情况:

(1>

控制沉积盆地和沉积作用的同沉积断层的活动,它会引起沉积环境沿断层在其两盘发生明显变化,岩相和厚度因而发生显著差异;

Zzz6ZB2Ltk

(2>

断层的远距离推移,使相隔甚远的岩相带直接接触。

(六>

其他

物探标志。

利用重力、航磁、地电、地震等方法获得的异常变化曲线图,可以推断深部断层存在的情况。

天然地震震中带状定向分布亦可判断。

dvzfvkwMI1

二、断层分类

分类依据

类型

按断层两盘相对运动分类

正断层

逆断层

高角度逆断层:

倾角一般大于45°

低角度逆断层:

倾角一般小于45°

逆冲断层:

位移显著、角度低缓

平移断层

右旋平移断层

左旋平移断层

平移—逆断层:

以逆断层为主,兼平移性质

平移—正断层:

以正断层为主,兼平移性质

逆—平移断层:

以平移为主,兼逆断层性质

正—平移断层:

以平移为主,兼正断层性质

据断层走向与所切岩层走向的方位关系

走向断层:

断层走向与岩层走向基本一致

倾向断层:

断层走向与岩层走向基本直交

斜向断层:

断层走向与岩层走向斜交

顺层断层:

断层面与岩层面等原生地质界面基本一致

据断层走向与褶皱轴向或与区域构造线之间的几何关系

纵断层:

断层走向与褶皱轴向一致或与区域构造线基本一致

横断层:

断层走向与褶皱轴向直交或与区域构造线基本直交

斜断层:

断层走向与褶皱轴向斜交或与区域构造线斜交

三、断层两盘相对运动方向的确定

根据断层两盘地层的新老关系

1.走向断层(纵断层>

两盘正常地层——老地层出露盘常为上升盘(A.B.D.E>

两盘倒转地层或(正常>

地层倾角>断层倾角——老地层出露盘为下降盘(C.F>

2.横断层

横穿背斜——上升盘的背斜核部变宽,下降盘核部变窄;

横穿向斜——上升盘的向斜核部变窄,下降盘核部变宽。

牵引构造

断层两盘紧邻断层(带>

的岩层,在断层两盘相对滑动过程中发生的明显弧形弯曲(牵引褶皱>

构造。

牵引构造的弧形弯曲的突出方向指示本盘的运动方向。

擦痕和阶步:

断层两盘相对错动在断层面上因磨擦等作用而留下的痕迹。

在坚硬性脆的岩石中,擦面常被磨光和重结晶而在其面上附上铁质、硅质或碳酸盐质薄膜,以致擦面光滑如镜——磨擦镜面(slikenside>

rqyn14ZNXI

擦痕——两盘岩石被磨碎的岩屑和岩粉在断层面上刻划的一组比较均匀的平行细纹。

有时表现为一端粗而深,另一端细而浅。

由粗而深端向细而浅端一般指示对盘运动方向。

EmxvxOtOco

阶步——断层滑动面上与擦痕直交的微细阶坎。

阶步的陡坎一般面向对盘运动方向。

反阶步的陡坎的面向不是指示对盘运动方向而是指示本盘运动方向。

反阶步是次级剪切羽列横断的结果,因此阶步的陡坎与断层面近于直交,甚至内嵌。

SixE2yXPq5

派生构造——羽状节理

断层两盘相对运动过程中,在断层的一盘或两盘的岩石中形成的羽状排列的张节理和剪节理构造。

这些不同性质的羽状节理能够指示断层位移方向:

6ewMyirQFL

张节理——与主断层的锐夹角(常成45º

>

指示本盘运动方向;

剪节理——与主断层的锐夹角也指示本盘运动方向。

派生构造——派生小褶皱

断层两盘相对运动过程中,在断层的一盘或两盘的岩石中形成的小褶皱构造。

这些小褶皱构造有时可以是羽状排列的。

小褶皱轴面与断层面之交的锐夹角指示对盘运动方向。

kavU42VRUs

<

F:

断层;

T:

羽状张节理;

S1、S2:

羽状剪节理;

D:

派生小褶皱)

断层角砾岩的排列方式及成分分布特征

根据某一标志层的角砾在断层面上的分布可以推断两盘相对位移方向(左图>

雁列透镜体和角砾岩作为应变椭球体,AB面与断面的锐夹角指对盘运动方向(右图>

四、断层岩

断层岩:

断层带上的岩石在断层作用中被搓碎、碾磨,甚至重结晶、再定向后固结的岩石。

包括碎裂岩系和糜棱岩系两大系列,其中碎裂岩系分为三大类:

y6v3ALoS89

1.破裂岩类

岩石被密集节理、劈理切割成大小不等的岩块、碎块而构成的构造岩。

岩石的成分基本无变化,原岩结构、构造清楚。

破裂的岩块、碎块尚可拼合,且无明显位移;

岩块和碎块之间的缝隙闭合或张开,可有胶结物和次生泥的充填;

碎基少或无。

是浅层次脆性断层弱变形带之产物。

M2ub6vSTnP

2.构造角砾岩类

自然界断层中最常见的构造岩。

是原岩在浅层次脆性-脆韧性断裂带中经破碎、磨蚀、细化的构造岩。

构造岩由两大部分构成——角砾和碎基。

角砾占主要,成分与原岩无大的差别(结构、构造清楚>

,其大小、形态不一,转动、位移、搓磨明显,角砾之间已不能拼合。

角砾间为碎基——相对于角砾更细化的碎屑物。

0YujCfmUCw

根据角砾的粗细构造角砾岩类可进一步划分为粗、中、细构造角砾岩。

3.碎裂岩类

自然界断层中最常见的构造岩之一。

是原岩在中浅层次脆性-脆韧性断裂带中经破碎、磨蚀、细化后形成的变形程度较高的构造岩。

构造岩由两大部分构成——碎基和角砾。

碎裂细化物占主要,原岩结构、构造已不清楚,甚至出现少量的重结晶;

角砾为岩石的次要组成部分,构成岩石中的碎斑,碎斑转动、位移、搓磨更加强烈。

eUts8ZQVRd

根据碎基含量、有无和粒径大小,碎裂岩类可进一步划分为碎斑岩、碎粒岩和碎粉岩:

碎斑岩

由碎斑和碎基两大部分构成的构造岩。

岩石中残留有较大的原岩碎块——碎斑,碎斑原岩结构构造较清楚;

碎基由原岩细化物(2~0.1mm>

组成。

sQsAEJkW5T

碎粒岩

由碎基组成的构造岩。

岩石中基本没有原岩碎块的残留物——碎斑,主要由原岩细化物(2~0.1mm>

因此原岩结构构造特征已经消失,但其化学组分与原岩仍然基本相同。

GMsIasNXkA

(3>

碎粉岩

由更细的碎基组成的构造岩。

岩石中完全没有原岩碎块的残留物——碎斑,主要由原岩更细化物(<0.1mm>

因此原岩结构构造特征完全消失,但其化学组分与原岩仍然基本相同。

TIrRGchYzg

(4>

断层泥(未固结碎粉岩>

由未固结的碎粉级物质(<0.1mm>

组成的构造岩。

原岩结构构造特征完全消失,其化学组分与原岩成分不尽相同,说明断层泥的细粒化,不仅有研磨作用,而且有压溶作用。

7EqZcWLZNX

断层泥成因有两种:

一为新构造(断层>

活动形成的碎粉物质尚未固结;

二是已固结碎粉岩被风化——泥化作用形成。

lzq7IGf02E

褶皱

褶皱是由岩石中原来近于平直的各种面(例如层理面>

发生弯曲而显示的变形。

它是地壳中最基本的构造型式,也是地壳中最引人注目的地质构造。

zvpgeqJ1hk

褶皱形态的基本形式:

背形(antiform>

岩层变形向上弯曲,但是岩层的新老层序不明,或者褶皱的面不是沉积岩岩层面而是其它的构造面。

NrpoJac3v1

向形(synform>

岩层变形向下弯曲,但是岩层的新老层序不明,或者褶皱的面不是沉积岩岩层面而是其它的构造面。

1nowfTG4KI

中性褶皱(neutralfold>

背斜(anticline>

岩层变形向上弯曲,其核心部位的岩层时代较老,两侧岩层的时代依次变新。

fjnFLDa5Zo

(5>

向斜(syncline>

岩层变形向下弯曲,核心部位的岩层时代较新,两侧岩层时代依次变老。

褶皱的主要要素有:

核部:

指褶皱中心部位的岩层,简称核。

翼部:

指褶皱核部两侧的地层,简称翼。

枢纽(hinge>

在褶皱的各个横剖面上,同一褶皱岩层的各最大弯曲点的连线称为枢纽。

枢纽是一条线,它可以是直线、也可是曲线,它可以是水平的,也可是倾斜的。

tfnNhnE6e5

轴面:

一个褶皱内各相邻褶皱面上的枢纽连成的面,它是大致平分褶皱两翼的对称面。

轴面是一个假想的面,它可以是平面,也可是曲面;

轴面属于面状构造要素,可用走向、倾向、倾角来确定。

HbmVN777sL

轴迹(axialtrace>

褶皱轴面与地面的交线。

(6>

转折端:

褶皱一翼向另一翼过渡的部分。

(7>

拐点(inflexionpoint>

褶皱面上相反凸向的转折点(公共翼上>

(8>

构成褶皱两翼的同一褶皱面的拐点的切线的夹角称为翼间角(inter-limbangle>

褶皱的形态各种各样,可从不同的方面和角度来观察和描述,构造地质学中多采用褶皱剖面和平面的形态描述。

正交剖面上褶皱形态的描述

1.根据褶皱的轴面产状和两翼岩层产状

直立褶皱:

褶皱轴面直立或近于直立,两翼岩层产状倾向相反,倾角相等或近于相等。

斜歪褶皱:

褶皱轴面倾斜,两翼岩层倾向相反,但倾角不等,一翼稍陡,另一翼稍缓。

倒转褶皱:

褶皱轴面倾斜,两翼岩层向同一方向倾斜,一翼岩层正常,另一翼岩层倒转。

平卧褶皱:

褶皱轴面水平或近于水平,一翼岩层正常,另一翼岩层倒转。

翻卷褶皱:

轴面弯曲的平卧褶皱。

2.根据褶皱的对称性

对称褶皱(Symmetricfold>

褶皱轴面与褶皱包络面垂直,而且两翼的长度和厚度也基本相等。

V7l4jRB8Hs

不对称褶皱(Asymmetricfold>

褶皱轴面与该褶皱的包络面斜交,而且两翼的长度和厚度不相等。

83lcPA59W9

3.根据翼间角大小

平缓褶皱:

翼间角为120º

~180º

开阔褶皱:

翼间角为70º

~120º

闭合褶皱:

翼间角为30º

~70º

紧闭褶皱:

翼间角为5º

~30º

等斜褶皱:

翼间角小于5º

,两翼岩层产状近于平行。

4.根据褶皱面(或转折端>

的弯曲形态

圆弧褶皱:

褶皱面呈圆弧形弯曲。

尖棱褶皱:

两翼褶皱面平直相交,转折端呈尖角状,且两翼等长;

两翼不等长的尖棱褶皱称为膝折褶皱。

箱状褶皱:

褶皱两翼陡,转折端平直,呈箱状,常具一对共轭轴面。

扇状褶皱:

两翼岩层均倒转,褶皱面呈扇状弯曲。

挠曲:

缓倾斜岩层中一段突然变陡,呈台阶状弯曲。

5.根据褶皱的枢纽产状

水平褶皱:

褶皱枢纽产状水平,平面地质图上表现为褶皱两翼各相应岩层的走向线平行延伸。

倾斜褶皱:

褶皱枢纽产状倾斜,平面地质图上表现为褶皱两翼相应岩层的走向线不平行延伸,并在延伸一定距离后,两相应走向线相交于一点,甚至形成岩层走向线圈闭。

mZkklkzaaP

倾竖褶皱:

枢纽直立,平面地质图上表现与倾斜褶皱相似。

6.根据褶皱岩层中各层弯曲形态的相互关系

协调褶皱(harmonic>

褶皱中各岩层弯曲形态保持一致或作有规律的渐变过渡关系。

不协调褶皱(disharmonic>

褶皱各岩层弯曲的形态明显不同,呈现褶皱大小、形态各异,致使各层的褶皱型式出现突变或不具几何规律。

AVktR43bpw

若岩层之间岩石力学性质相差较大,或是褶皱变形特别强烈的地区或变质岩地区比较容易形成不协调褶皱。

褶皱在平面上的出露形态

根据褶皱的某一岩层面在平面上出露的纵向长度和横向长度之比,将褶皱描述为:

线状褶皱:

褶皱的纵向和横向长度之比大于10:

1,这是一种狭长形的褶皱。

短轴褶皱:

褶皱的纵向和横向长度之比在3:

1~10:

1之间。

穹隆构造(Dome>

背斜构造的纵向和横向长度之比小于3:

1,褶皱面从中心向四周倾斜。

构造盆地(Basin>

向斜构造的纵向和横向长度之比小于3:

1,褶皱面从四周向中心倾斜。

后两类称为等轴褶皱。

ORjBnOwcEd

根据轴面产状和枢纽产状,褶皱可以分为七种类型(里卡德分类>

直立水平褶皱(I>

轴面近于直立(80º

~90º

,枢纽近于水平(0º

~10º

直立倾伏褶皱(II>

,枢纽倾伏角为10º

~80º

倾竖褶皱(III>

轴面和枢纽均近直立(轴面倾角和枢纽倾伏角均为80º

斜歪水平褶皱(IV>

轴面倾斜(10º

平卧褶皱(V>

轴面和枢纽都近于水平(轴面倾角和枢纽倾伏角均为0º

斜歪倾伏褶皱(VI>

轴面倾斜(倾角10º

,枢纽也倾伏(倾伏角10º

,但二者倾向和倾角均不一致。

2MiJTy0dTT

斜卧褶皱(VII>

轴面倾角和枢纽倾伏角均为10º

,而且二者倾向基本一致,倾斜角度也大致相等,即枢纽在轴面上的侧伏角为80º

gIiSpiue7A

申明:

所有资料为本人收集整理,仅限个人学习使用,勿做商业用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