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文科历史复习资料第六章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1956年1976年.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8196578 上传时间:2023-04-24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9.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文科历史复习资料第六章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1956年1976年.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高中文科历史复习资料第六章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1956年1976年.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高中文科历史复习资料第六章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1956年1976年.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高中文科历史复习资料第六章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1956年1976年.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高中文科历史复习资料第六章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1956年1976年.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文科历史复习资料第六章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1956年1976年.docx

《高中文科历史复习资料第六章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1956年1976年.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文科历史复习资料第六章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1956年1976年.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文科历史复习资料第六章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1956年1976年.docx

高中文科历史复习资料第六章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1956年1976年

高中文科历史复习资料:

第六章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1956年—1976年).doc

高中文科历史复习资料:

高考练习卷(17)

第六章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1956年—1976年)

第七章文化大革命

考点:

68

(1)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开始

①经济建设方针的确定(中共八大)

1.(96年全国历史卷)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中开始探索本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文献是

A《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上的报告》B中共八大《关于政治报告的决议》C《论十大关系》D《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注:

1956年发表《论十大关系》,1996年是40周年纪念

2.(99年全国历史卷)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最主要的贡献表现在

A坚持既反保守又反冒进的方针B正确指出了国内的主要矛盾C坚持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D提出了正确处理“十大关系”

3.(00年广东卷)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重点阐述了社会主义建设中的A城乡关系B经济关系C阶级关系D民族关系

4.(01年春季卷)中共“八大”关于国内主要矛盾的论断是正确的,因为这一论断A借鉴了苏联的经验教训B反映了剥削阶级在我国已经基本消灭的客观实际

C明确了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D强调了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5.(03年上海历史卷)“人们对于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状况之间的矛盾,开始于

A、1949年B、1956年C、1966年D、1978年

6.(03年全国卷)中共八大确立的经济建设方针是

A正确处理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B调整、巩固、充实、提高C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D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7.(05江苏历史卷)下列史实的先后顺序是

①“一五”计划的完成②中国代表团出席万隆会议③中共“八大”召开④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

A.①②③④B.③④①②c.②④①③D.④②③①

8、(07年江苏历史卷2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改变生产资料私有制为社会主义公有制这个极其复杂和困难的历史任务。

现在在我国已经基本上完成了。

我国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谁战胜谁的问题,现在已经解决了。

——刘少奇《在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政治报告》

材料二(中共)八大报告所阐述的一些经济建设的重要方针,因为有“一五”计划的经验与教训作借鉴,所以比较适合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我国经济工作的实际。

——石仲泉等《中共八大史》

材料三八大的路线是正确的。

但是?

?

没有能够在实践中坚持下去。

八大以后,我们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许多成就,同时也遭到了严重挫折。

——《邓小平文选》

材料四(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

?

就是准确地,完整地学习和运用毛泽

东思想嘛。

基本点还是那些。

从许多方面来说,现在我们还是把毛泽东同志已经提出、但是没有做的事情做起来,把他反对错了的改正过来,把他没有做好的事情做好?

?

当然,我们也有发展,而且还要继续发展。

——《邓小平文选》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材料二,概括八大路线形成的重要背景。

(3分)

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实施"一五"计划,积累了一些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2)“八大”对当时国内主要任务和经济建设方针是怎样阐述的?

八大路线的意义是什么?

(4分)

主要任务:

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经济建设方针:

在经济建设上,坚持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即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方针。

意义:

A大提出的许多方针和设想富有创造性,是对我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一次成功的探索。

(3)材料三中提到八大路线“没有能够在实践中坚持下去”,社会主义建设遭到“严重挫折”。

指出20世纪50年代经济工作遭到“严重挫折”的具体表现及原因。

(4分)

具体表现:

掀起了“大跃进”运动,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发动了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影响农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原因:

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忽视了客观的经济发展规律。

(答出对国情认识不足,夸大了主观能动性,急于求成的意思亦可)

(4)八大路线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内容。

依据材料四,指出邓小平理论的形成与八大路线之间的关系。

(2分)

邓小平理论继承了八大路线,同时又有所发展和创新。

②整风运动和反右派斗争扩大化

整风运动

1.(00年全国历史卷)毛泽东提出要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主要是为了

A开展整风运动,克服官僚主义B维护社会的安定团结

C团结一切力量建设社会主义D巩固发展三大改造的成果

2.(05广东历史卷)下列哪个运动包含反官僚主义的运动

A、延安整风运动B、“五反”运动C、1957年整风运动D、“批林批孔”运动

3.(06年广东历史卷)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我国政治生活的主题是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符合这一主题的是

A.1957年的整风运动B.反右派斗争扩大化C.“反右倾”斗争D.“文化大革命”

反右派斗争扩大化

1.(00年广东卷)邓小平说,1957年后,我们开始犯“左”倾错误,其标志性事件是A中共八大二次会议召开B整风运动的开展

C反右派斗争的扩大化D“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发动

考点:

69

(2)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发展

①“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大跃进”

1.(95年上海历史卷)《人民日报》连续发表“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和“小麦亩产12万斤”、“皮棉亩产5000斤”、“一棵白菜500斤”等文章,宣传全国各地大放“卫星”这一现象发生

A、1956年B、1958年C、1960年D、1962年

2.(00年上海历史卷)下面两幅新闻图片所报道的事实,哪一则是虚假的?

哪一则是真实的?

当年中国出现了什么重大失误?

图片一:

1958年人民日报有关报道。

图片二:

1958年居民将家中铁制用具送去炼钢。

图片一是虚假的;图片二是真实的。

出现了“大跃进”运动。

“左”倾错误的

泛滥(答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强迫命令风也给分)

3.(05广东历史卷)下列各项中属于“大跃进”运动中泛滥的“左倾”错误的主要标志是

A、高指标B、高投资C、高积累D、高能耗

4.(06年广东综合)“脚踏黄河水倒流,搬来泰山做枕头;决心苦战十五年,赶上英国不发愁”。

这首新民歌创作的时代背景是

A.延安大生产运动B.农业合作社高潮中C.“大跃进”运动D.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7、(08年广东理科基础卷65)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中共中央提出“多、快、好、省”建设社会主义,即希望以较快的速度、较高的质量、较少的成本来取得较多的成果。

但实际执行中往往只注意了其中的①“多”②“快”③“好”④“省”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8、(08上海历史卷14)右图是一份地方报刊的号外,它说明当时的社会

A.注重科学,实事求是B.忽视工业,片面发展

C.思想解放,决策民主D.急于求成,左倾浮夸

人民公社化运动

1.(98年全国历史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人民公社是形势发展的必然趋势。

?

?

在目前形势下,建立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工农商学兵互相结合的人民公社,是指导农民加速社会主义建设,提前建成社会主义并逐步过渡到共产主义所必须采取的基本方针。

摘自《中共中央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1958年8月北戴河会议通过)材料二:

北戴河会议以后,全国农村一哄而起,大办人民公社。

没有经过试验,只用一个多月就基本实现公社化。

?

?

人民公社的特点叫“一大二公”,实际上就是“一平二调”。

所谓大,就是将原来一、二百户的合作社合并成四五千户以至一二万户的人民公社。

一般是一乡一社。

所谓公,就是将几十上百个经济条件、贫富水平不同的合作社合并,一切财产上交公社,多者不退,少者不补,在全社范围内统一核算,统一分配。

实行部分的供给制(包括大办公共食堂,吃饭不要钱,叫做共产主义因素。

)造成原来的各个合作社(合并后叫大队或小队)之间、社员与社员之间严重的平均主义。

同时,社员的自留地、家畜、果树等,也都被收为社有。

在各种“大办”中,政府和公社还经常无偿地调用生产队的土地、物资和劳动力,甚至调用社员的房屋、家具。

这些实际上都是对农民的剥夺,使农民惊恐和不满,纷纷杀猪宰羊,砍树伐木,造成生产力的很大破坏,给农业生产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摘自胡绳主编《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

结合材料回答:

(1)从生产资料所有制和分配方式两个方面概括出人民公社化的错误和危害。

生产资料所有制:

“一大二公”,盲目提高生产资料公有化程度,严重地脱离了当时农业生产力水平。

分配方式:

“一平二调”,实行平均主义和无偿调用,完全违背按劳分配的原则。

危害:

严重挫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生产力遭到很大的破坏,给农业生产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是造成三年经济困难的重要原因之一。

(2)简要指出人民公社化的主要教训

坚持实事求是的的思想路线,搞建设必须从中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出发,不应片面追求高速度。

尊重客观经济规律,生产关系的调整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不能只

凭主观愿望和意志办事。

(如提到本参考答案以外的内容并言之成理的可酌加分)

2.(00年春季卷)1956—1966年,我国在关于社会主要矛盾和经济建设方针的认识和实践上有哪些成功和失误?

从中可总结出哪些经验教训?

成功之处:

中共八大正确地分析了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的国内形势,指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先进社会制度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的矛盾。

提出了全面开展社会主义建设的任务。

在经济上,提出既反冒进又反保守,坚持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

失误之处:

随着反右派斗争严重扩大化,强调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斗争,社会主义道路同资本主义道路的斗争始终是我国的主要矛盾,从而逐步走上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轨道。

在经济上,片面追求社会主义建设的高速度和公有化的程度和规模,超越了当时生产力的水平,严重破坏了综合平衡,造成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的重大失误。

经验教训:

①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坚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②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③搞经济建设必须遵循客观经济规律,不可超越生产力水平,盲目调整生产关系和生产组织形式,片面追求高速度;④必须正确认识社会主义阶段的阶级斗争问题,阶级斗争已不是主要矛盾,要防止阶级斗争扩大化;⑤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发扬党内民主,坚持群众路线。

②“反右倾”斗争和三年经济困难

“反右倾”斗争(未见考题)

三年经济困难

1.(97年全国历史卷)造成1959—1961年我国国民经济严重困难的多种因素中,主要的是

A空前严重的自然灾害B国际反共势力的破坏

C“大跃进”、人民公社化和“反右倾”的后果D苏联撕毁两国经济技术合作协议

2.(03年上海历史卷)“谷撒地,薯叶枯,青壮炼铁去,收禾童与姑,来年日子怎么过”,诗中反映的上世纪50年代末的现象,主要由于

A经济建设缺乏经验B自然灾害迅速蔓延C左倾错误严重泛滥D苏联政府背信弃义

3.(04年江苏卷)造成1959年至1961年我国国民经济严重困难的最主要原因是A自然灾害的影响B苏联撕毁经济技术合作协议

C帝国主义的经济封锁D经济建设中的“左”倾错误

③七千人大会和十年建设成就

七千人大会

1.(99年上海历史卷)1962年1月,刘少奇代表中共中央在有7000人参加的工作会议上提出书面报告并作讲话。

在总结“三年困难”的原因时,他指出,除了自然灾害之外,“还有一条,就是从1958年以来,我们工作中的缺点和错误”。

1).你认为,当时刘少奇提到的“缺点”和“错误”是什么: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运动中的“左”倾错误。

2).另一位中央领导则认为,造成“三年困难”的主要原因是没有尊重并干扰了毛主席的意见。

你是否同意?

为什么?

否。

对造成三年困难的缺点和错误毛泽东和其他中央领导同志都作了自我批评。

2.(00年全国历史卷)1961年我国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主要是为了

A克服严重自然灾害B巩固“反右倾”斗争的成果C解决农副产品供应紧张问题D纠正“大跃进”运动的错误

3.(01年春季卷)20世纪60年代初中央召开七千人大会期间,代表们“白天出气,晚上看戏,两干一稀,大家满意”。

这里说的“出气”实际上是指

A对“大跃进”的“左”倾错误进行批评B对苏联撕毁两国经济技术协议的行为进行谴责C对“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进行斗争D对“反右倾”运动中被错误批判的人平反

4.(02年全国卷)20世纪60年代初,中共中央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其中“调整”主要是指

A调整中央和地方的关系B调整城市和农村的关系C调整积累和消费的关系D调整国民经济比例关系

5.(04年广东卷)1960年中共中央提出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目的是

A解决反右派严重扩大化的问题B纠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的错误

C解决社会主义改造的遗留问题D落实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提出的经济方针

6、(07年广东历史卷13)1961年5、6月间,中共中央在北京举行工作会议,决定在三年时间内减少2000万城镇人口。

其主要目的是

A.推动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B.加快城市化的进程

C.支援农村的经济体制改革D.缓解国家的经济困难

7、(07年山东文综卷)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在经济和民主政治建设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探索。

回答13—14题。

13.1964年,周恩来与美国作家斯诺交谈喊:

“过去15年中有些事情我

们是作对了,但我们也做了一些错事,只有敢于承认自己的敢于承认自己的缺点和错误,我们才能改正它门。

”党和政府的纠正措施是

A.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义改造B.正确分析我国社会主要矛盾

C.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总路戴D.提出调整国民经济的八字方针

8、(08年宁夏文综卷33)1960年,中共中央开始纠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出现的一些错误。

这主要是因为

A.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弊病充分暴露B.国民经济出现了严重困难

C.确定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D.反“右倾”斗争深入开展

十年建设成就

1.(01年全国、江西卷)20世纪50年代中期,中国共产党在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方面提出了哪些正确的方针政策?

有何重要意义?

(1)方针政策:

①正确分析了国内形势和主要矛盾的变化,提出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是进行经济建设。

②经济方面,坚持了既反冒进又反保守,即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提出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建设中的各种关系。

③政治方面,提出必须区分社会主义社会两类性质不同的矛盾,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④科学文化方面,提出了“向科学进军”的号召,编制了12年科技发展规划。

(2)意义:

是对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为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探索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历史依据。

2.(04年全国文综卷Ⅳ)阅读分析下列资料并回答问题。

(30分)

西南地区物产丰富,战略地位极其重要,但由于地形复杂,开发不易,总体发展相对落后。

从1964年开始的以西南地区为重点的三线建设,对该地区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积极的影响。

攀枝花是西南地区三线建设中兴起的工业基地,其北有绵阳、德阳等工业重镇,东北是以重庆为中心的常规兵器工业基地,东有

六盘水煤碳基地。

(1)读图7回答:

影响攀枝花工业区位的有利自然因素主要是;。

铁路的修建,促进了该基地的进一步发展。

A水电站建设的主要区位因素有。

(10分)

丰富的铁矿资源;(处于金沙江、雅砻江相汇处,)有充足的水源条件和水运条件。

成昆(铁路)。

水能资源丰富,适宜修建堤坝。

毛泽东在1964年中央工作会议期间提出:

“只要帝国主义存在,就有战争的危险,要搞三线工业基地建设,一、二线也要搞军事工业。

”“在原子弹时期,没有后方不行。

‘三五’计划要考虑解决全国工业布局不平衡的问题,要搞一、二、三线的战略布局,加强三线建设,防备敌人入侵。

(2)概括指出三线建设决策的主要依据。

(6分)

一是出于备战考虑;二是为解决中国工业布局不平衡的问题。

三线建设期间,从1964~1971年,由沿海地区迁到四川的工厂、科研院所有120多个。

1965年到1980年,云、贵、川三省的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分别占全国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17。

1%、10.8%和8.1%。

1965到1980年,云贵川三省整体的工业产值指数增长速度为11.1%。

经过十几年的建设,在西南地区一批现代化工业城市如四川的攀枝花、德阳、绵阳,贵州的六盘水、都匀等发展起来。

(3)概括三线建设的主要措施和意义。

(14分)

措施:

一是大规模的资金投入,大力发展工业;二是工厂和科研院所内迁,科技人员支援。

意义:

推动西南地区的经济发展,尤其是工业发展;建设了一批现代化工业城市;初步改善了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状况。

3.(04年北京文综卷)铁路是工业化的一个缩影,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起着巨大推动作用。

材料一:

1835年德意志仅有铁路6公里,1875年的德国铁路已达27960公里。

有学者认为,那里稠密的铁路网“在小邦分治主义偏见的长城上打开了一个巨大的缺口”。

材料二:

1880年刘铭传奏请修建铁路,刘锡鸿等众多官员纷纷反对,理由是修建铁路“不可行者八,无利者八,有害者九”。

如每造铁路,“山川之神不安,即旱潦之灾易召”;火车飞行,“路稍不平,则或激轮而全车皆碎”;仿西洋造火车,借英、法等国金钱,无由归还,“诸强邻遂相凌逼,几至亡国”。

清政府认为“铁路断不宜开”的观点不无道理,遂搁置修路倡议。

回答: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铁路对当时德国社会发展的作用。

促进了德国的统一和经济发展。

(2)结合材料二,你认为清统治者当时反对修建铁路说明了什么?

对中国社会有何影响?

说明清统治者思想愚昧保守,不能顺应世界发展潮流。

影响:

中国铁路起步晚,影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便于列强侵夺中国铁路路权。

(3)根据保路运动发生的原因,分析20世纪初国人对建设铁路认识的转变。

反对清政府将铁路路权出卖给帝国主义(反对清政府的“铁路国有”政策)。

反映出国人对建设铁路重要性的认识加深和维护民族权利的坚定信心。

(4)针对包兰铁路沿线自然环境问题,分析保障铁路畅通的主要措施。

①针对沙化,铺设草方格、植树种草等。

②针对凌汛,炸冰。

4.(05广东文综历史卷)1957年——1966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时期,其历史阶段特征是

A、社会主义经济持续和稳定发展B、正确与失误、成就与挫折错综交织

C、遭到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D、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5.(06年四川文综卷)多种材料的辨析与运用是重要的历史研究方法。

下列材料与四川历史具有直接关联的是

①嵌错赏功宴乐铜壶局部图案②白马寺③毛泽东长征诗部分“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④成昆铁路通车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6、(07年广东文综卷25)下列关于新中国经济建设的说法,正确的是

A.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新民主主义制度的建立B.“大跃进”期间国民经济协调发展

C.1956-1966年经济建设在曲折中前进D.经济体制改革首先从城市取得突破

7、(07年全国文综Ⅰ21)图6反映的是1956—1965年间我国

A.煤炭生产的基本状况B.粮食生产的基本状况

C.钢铁生产的基本状况D.石油生产的基本状况

8、(08年广东文科基础卷26)关于1956年“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提出,不符合史实...的是

A.确保了学术文化事业此后十多年的繁荣B.吸取了我国历史上学术、文化发展的经验C纠正了科学文化领域存在的教条主义倾向D总结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科学文化事业的教训

第七章文化大革命

第一节全国大动乱

考点:

70(3)“文化大革命”的十年

①“文化大革命”的背景和开始

1.(00年广东历史卷)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我们党已经领导人民取得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全面的决定性的胜利。

这就表明,我国的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已经基本上解决,几千年来的阶级剥削制度的历史已经基本上结束,社会主义的社会制度在我国已经建立起来

了。

?

?

我国国内的主要矛盾,?

?

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

?

党和全国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就是要集中力量来解决这个矛盾,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中共八大关于政治报告的决议(1956年9月)

材料二:

整风运动和反右派斗争的经验再一次表明,在整个过渡时期,也就是说,在社会主义社会建成以前,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斗争,社会主义道路同资本主义道路的斗争始终是我国内部的主要矛盾。

——中共八大二次会议的工作报告。

(1958年5月)材料三:

在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阶级斗争并没有结束。

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各派政治力量之间的阶级斗争,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在意识形态方面的阶级斗争,还是长期的、曲折的,有时甚至是很激烈的。

?

?

无产阶级专政下的阶级斗争,在本质上,依然是政权问题,就是资产阶级要推翻无产阶级专政,无产阶级则要大力巩固无产阶级专政。

?

?

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继续革命,最重要的,是要开展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

——人民日报社论《沿着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开辟的道路前进》(1967年11月6日)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从1956年中共八大到1958年八大二次会议,中共对国内主要矛盾的认识有哪些变化?

影响如何?

中共八大关于我国国内主要矛盾的论断是正确的,符合客观实际,经过严重扩大化的反右派斗争,八大二次会议从理论上修改了八大关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正确论断,在阶级斗争问题上出现失误,影响和干扰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受到挫折。

(2)据材料二、三,从八大二次会议到“文革”,中共对国内主要矛盾的认识又有哪些变化?

在实践上造成了怎样的影响?

到“文化大革命”时期,关于阶级斗争的错误理论进一步发展,认为无产阶级专政下的阶级斗争本质上依然是政权问题,要进行巩固无产阶级专政的“文化大革命”,在实践上造成了建国以后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

2.(01年上海历史卷)下列推论盛行于“文化大革命”时期:

大前提:

当前,我国的社会主要矛盾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小前提:

17年来,资本主义正在各个领域全面复辟结论:

所以,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这个推论:

A大、小前提正确,结论错误B大前提正确,小前提与结论错误

C小前提正确,大前提与结论错误D大、小前提与结论都是错误

3.(03年江苏卷)“文化大革命”的导火线是(黄老师注:

毛泽东1893—1976)A毛泽东支持对《海瑞罢官》的批判B《炮打司令部——我的一张大字报》的发表C中央文革小组的成立D中共中央发出“五·一六通知”

②全国夺权和二月抗争

1.(02年广东卷)被诬为“二月逆流”的老一辈革命家的“二月抗争”,主要是针对

A红卫兵运动的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自我管理与提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