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概论习题及答案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8189743 上传时间:2022-12-14 格式:DOCX 页数:35 大小:49.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学概论习题及答案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文学概论习题及答案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文学概论习题及答案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文学概论习题及答案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文学概论习题及答案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文学概论习题及答案Word格式.docx

《文学概论习题及答案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学概论习题及答案Word格式.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文学概论习题及答案Word格式.docx

文艺学是文学实践的理论总结,又受到文学实践的检验和修正,并给文学实践以指导。

也有人对文艺学的对象作广义的理解,认为它不仅指文学,还包括其他艺术,如绘画、雕刻、戏剧、电影、音乐舞蹈、建筑、工艺美术等。

但一般作狭义的理解。

文艺学包括三个分支。

即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

2、文学理论

文学理论常常从美学、认识论、社会学、心理学等各种角度研究文学的内在构成和外在关系的基本规律。

3、文学批评

文学批评则对文学作品、文学的创作和接受以及文学活动中的各种现象和问题进行历史的和美学的评判,它与文学现状联系得更紧密些。

4、文学史

文学史研究以往文学的发生、发展的历史过程及其自身继承、革新的内在联系。

5、文学社会学

文学社会学就是从社会学的视角来研究文学活动。

文学从创造到消费是一个组织起来的社会文化过程,这一过程不能不受一定的社会关系的制约,而浸润着社会思潮,反映着社会风貌,直接或间接地回答社会问题,即或文学创造和消费的是一些空灵的、超脱的、虚玄的、恬淡的产品,也不可能达到完全的“纯净”而不带社会性。

因此,文学社会学无疑是文学理论一种重要的形态,而且在所有的形态中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

三、判断

1、正确。

2、不完全正确。

还包括文学活动本质论。

四、论述题

答:

研究文学及其规律的科学称为文艺学。

文学理论属于文艺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如果说文学批评、文学史主要是研究文学中的“特殊”,即具体的作家、作品、文学:

现象的话,那么文学理论则是研究文学中的“一般”,即它的任务是探讨文学活动的普遍规律、概念范畴和相关的方法,形成理论系统。

文学理论与别的理论一样具有实践性和阶级性的品格。

由此可见,文学理论作为文艺学的一个分支,主要通过对文学活动的横的审视侧重研究其中带一般性、普遍性的规律,一方面它制约着文艺学其他分支的研究,另一方面它本身又以具体作家、作品和文学现象的研究作为基础。

文学理论的基本形态可分为以下七种:

文学哲学、文学社会学、文学心理学、文学符号学、文学价值学、文学信息学和文学文化学。

文学理论分为这些形态的依据是:

文学作为人类的一种精神活动,是复杂的多层次的系统活动。

从文学创作到文学作品产生再到文学接受,这是一个活动过程。

按马克思的理论,文学创作是一种“艺术生产”。

这样,实际上同一个文学活动,在意向上可以理解为两个过程:

文学创作一文学作品一文学接受;

文学生产一作品价值一文学消费。

这就是说,文学理论只有一个认识客体——文学活动,但同一客体可以成为多种视角所观照的多种对象,形成不同的研究形态。

第二章

1、在《列夫?

托尔斯泰是俄国革命的镜子》一文中,首次用反映这个词说明了文学是对于生活的反映,这篇文章的作者是。

2、完整地提出并论述“审美意识形态”这个概念的是西方和东方信仰的学者。

3、马克思主义的文学反映论把文学看成是主体对于客体的的认识。

4、马克思主义认为,从现代的经济学观念看,文学是一种。

5、宣扬形式对内容的超越,往往用现代语言学来解释文学的本质的是。

6、人本主义的文论把作为文论研究的核心。

7、中国当代的文学理论建设以作为理论指南。

8、建设中国当代的文学理论,要具有,体现时代精神。

9、马克思、恩格斯总结西方19世纪以前的文学实践,批判继承西方古典美学,特别是古典美学的基础上,创立了马克思文学理论。

10、20世纪被称为,中国当代文学理论的建设必须面对20世纪西方文论的挑战。

1、文学活动论2、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3、艺术交往论4、法兰克福学派5、艺术生产论

1、人本主义文论强调文学活动中的主体性作用,追求文学的超越与自由,往往用理性因素来解释文学的本质。

2、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文论属于科学主义的文论。

1、马克思文学理论的基本观念是什么?

如何认识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

2、中国当代文学理论的建设应注意哪几个问题?

1、列宁2、马克思主义3、能动4、艺术生产活动5、科学主义文论6、人7、马克思主义8、当代性9、德国10、“批评的世纪”

二、名词解释

1、文学活动论

马克思主义把文学艺术看成是“人的生活活动”,这种活动的基本特性是“自由自觉”。

即通过主体的活动,把自己的本质力量体现在客体当中,使客体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与展示。

2、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

文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马克思主义对文学的一种基本看法。

在此基础上,20世纪西方和东方信仰马克思主义的学者提出了“审美意识形态”的概念。

这种观点认为,文学艺术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现象,其特殊性主要在于它的“审美方面”。

3、艺术交往论

马克思在其政治经济学的著作中,提出了生产、消费、分配、交换相互之间交往的理论,哈贝马斯吸收了马克思的理论与方法,提出了交往行为理论,这种交往行为对诗学的贡献,是把文学艺术理解为一种交往和对话。

因此,文学活动就是由世界、作家、作品、读者所构成的一个交往结构。

4、法兰克福学派

属于人本主义文论,把马克思主义、弗洛伊德主义、存在主义、新黑格尔主义等拼凑结合成一个以人道主义为核心的哲学、美学、文艺学体系。

5、艺术生产论

马克思的“艺术生产”有多种意义,第一种意义是把物质生产与作为精神生产的艺术生产相比较,并不专指某一特定历史时期的艺术现象;

第二种意义是指实际的创作过程;

第三种意义专指在资本发展时期,一切艺术生产是为资本创造价值,一切艺术品都具有商品的属性。

本书主要从第一种意义和第三种意义上来理解马克思的“艺术生产论”。

也就是说,文学艺术并非孤立的存在,我们必须从社会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实践中,从生产、消费、分配、交换的关系中,才可能获得对文学艺术的最终解释。

1、不正确,用非理性的因素解释文学的本质。

2、不正确,属于人本主义文论。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基本观念有文学活动论、文学反映论、艺术生产论、审美意识形态论和艺术交往论。

这五个方面有着内在的联系,文学活动论、文学反映论、艺术生产论、审美意识形态论和艺术交往论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系统。

从人类学的观念看,文学是人的活动;

从哲学的观念看,文学是人的—种反映活动;

从现代的经济学观念看,文学是一种艺术生产活动;

从美学的社会学的观点看,文学是审美意识形态;

从媒介和符号的观念看,文学是一种交往对话。

这样,马克思主义就从人类学的、哲学的,经济学的、美学的、社会学的、媒介学的、符号学等多学科的视点来理解文学,从不同的角度描绘了文学的整体面貌;

同时,从这五论的联系看,文学是—种活动,这种活动的具体性质就是能动反映生活,在现代则是—种具有生产性的活动;

它生产审美意识形态。

审美意识形态是文学区别于别的社会意识形态的特征。

作家生产出审美意识形态并不是要束之高阁,而是要召唤读者来接受与消费,这样文学就是主体与主体之间的交往与对话。

本书编写的指导思想就是马克思文学理论基本观念的五个要点及其联系。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与过去的教材从单一的反映论考察文学不同,本教材是从马克思主义的多重理论来考察文学的,同时又十分注意这些理论之间的联系。

主要注意三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这种指导不是对马克思、恩格斯等人的现成结论照搬照抄,而是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特别要注意用这种世界观和方法论去解决现实文学实践中提出的新课题。

第二,要具有中国特色,充分考虑到中国的历史文化和现实经验,特别要有鉴别地吸收中国古典文论中的精华,实现新的综合。

第三,要具有当代性,体现时代精神,关注当代文学运动的变化与发展,敢于面对20世纪新文论的挑战,吸收新的方法等。

第三章

1、最早从理论上系统阐述游戏说的是西方文艺理论家。

2、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话语理论并对文学活动中四要素之一的作者做了谱系学研究的是。

3、提出“陌生化”概念,强调作品语言与现实之间的距离,认为文学创造的过程就是通过“扭曲”的语言使现实生活变得陌生化的过程的是。

4、提出“隐含的读者”的概念,开启了接受美学由接受研究向效应研究的内在转变。

5、德国美学家格罗塞在《艺术的起源》一书中认为,艺术起源于。

6、提出“宗教力量对民族性格的形成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并以此分析了资本主义率先在西欧发生的原因的是。

7、英美新批评的代表人物兰塞姆创造了术语,认为文学活动的本体在于文学作品而不是外在的世界或作者。

8、英国人类学家在其代表作《金枝》中较早提出了巫术与文学的关系问题。

9、艾布拉姆斯认为,文学活动由、作者、作品、构成。

1、文学活动2、生活活动3、文学活动的对话性结构4、文学本体论5、文学活动的“四个要素”

1、文学发展与物质生产发展始终是同步的。

2、文学活动作为一种审美精神活动在人的生活活动中处于重要地位,并且具有意识形态特征。

1、文学活动与生活活动是怎样的关系?

文学活动在生活活动中处在什么位置?

2、简要论述文学起源上的“劳动说”。

1、康德2、福科3、俄国形式主义4、伊瑟尔5、宗教6、马克斯?

韦伯7、文学本体论8、弗雷泽9、世界、读者

1、文学活动

文学活动是人的一种精神活动,是人所从事的文学创作、接受、研究等活动的总称。

它本身是一个包含诸多方面的复杂系统,同时又是作为人的整个社会活动的一个子系统而呈现出来。

2、生活活动

生活活动是区别于动物的生命活动、以生产活动为基础的人类生存、繁衍和发展的活动系统的总称。

3、文学活动的对话性结构

按照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任何两个具有言语和行为能力的主体都可以用符号(语言)作为中介达成对话关系。

文学作为一种符号(语言)系统,是交往理性得以展开的理想场所。

具体来说,围绕着作品这个中心,作者与世界、读者之间建立起来的是一种话语伙伴关系。

其中,分别构成了若干对主体间性关系,包括自我与自我(作者与作者),自我与现实他者(作者与此岸世界,包括自然和社会),自我与超验他者(作者与彼岸世界)以及自我与潜在他者(作者与读者)。

4、文学本体论

本体论是一个哲学用语,它是探讨一切存在,即现实对象的基本特征的学说。

该术语由德国哲学家唯理主义者伍尔夫所创,其含义与古希腊的“形而上学”理论哲学相近,但不涉及精神、宇宙等范畴。

文学本体论是对文学的基本属性作出界定的学说。

它是美国新批评派理论家兰塞姆提出的术语,在20世纪西方文学批评中,用以指关注文艺形式的理论。

5、文学活动的“四个要素”

文学活动的“四个要素”是美国当代文艺学家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中提出的。

这四个要素是:

世界、作者、作品和读者。

我们认为,文学活动作为一种话语活动,这四个要素是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的,它们共同构成一个有机的活动系统。

其中,人类的生活世界是文学活动产生、形成和发展的客观基础,它不仅是作品的反映对象,也是作者与读者的基本生存环境,是他们能通过作品产生对话的基础;

作者则是文学生产的主体,他不单是写作作品的人,更是创作文学规范并把自己对世界的独特审美体验通过作品传达给读者的主体;

至于读者作为文学接受的主体,不仅是阅读作品的人,而且是与作者生活于同一世界的主体,双方通过作品进行潜在的精神沟通;

而作品,作为现实客观世界的“镜”与表现主观世界“灯”,作为作者的创造对象和读者的阅读对象,是使上述一切环节成为可能的中介。

作品既是作者本质力量对象化的显现,也是读者本质力量对象化的显现。

1、不正确。

从根本上说,文学生产随物质生产的发展而发展,同时,也要受其他意识形态生产的影响,并且又可以对物质生产等领域产生反作用。

但物质生产与文学生产的关系不是一对一的,甚至也不是直接关联的,其相互影响往往有着中介环节,所以在发展上可以不同步,这就是所谓的“不平衡关系”。

它的具体表现有两种典型状况:

一是某种艺术类型在后来经济发展的条件下反而衰落了;

二是落后的地区,在文学上取得的成就可能超越经济发达

的地区。

2、正确。

文学活动是人类生活活动的一个方面,而生活活动是人类特有的、有别于动物活动的存在方式,是一种历史的、生产的、文化的范畴。

生活活动具有以下几点内涵:

它体现为人和自然交换的过程,它具有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相统一的特性,并且它是对人本质力量的确证。

文学活动作为生活活动的一个方面,它以意识形态话语的方式来描述生活(在生活之外);

同时,它本身也是生活的一部分,创造出人们审美的和想象的世界(在生活之内)。

在文学起源问题上,前人从不同的视角和理论框架上作出了推定,它们是文论史上的宝贵思想资料。

而其中“劳动说”是对其他众多观点的总结和扬弃,具有更大合理性。

其一,劳动提供了文学活动的前提条件。

文学作为一个历史范畴,在各个时代和各种文化中可以有着完全不同的界定,它产生的原因可能多种多样,作为恋歌歌词的文学与作为战争动员鼓动词的文学,它们的创作动机、写作语境是不一致的,它们的具体功能与要求也干差万别。

但作为文学,它必须是在人脑走向成熟、有相对完善的语言体系后才可能出现,而人脑的成熟与语言体系的完善,都只有通过劳动才可能达到。

其二,劳动催发了文学活动的需要(动机产生),提供了文学的主要内容。

文学是人自觉的、自由的活动,所谓自觉,是在于它有合目的性;

所谓自由,是人在文学中要表达出超越现实束缚的理想。

上述特性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人在实际的社会生活中,尤其是劳动中产生的。

另外,文学作品要描写入的社会生活,而劳动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一个主要方面,作者经历的劳动过程往往成为他们创作的素材。

其三,在文学的早期形式上也体现了劳动的痕迹。

诗这种文学体裁成熟时间较早,它往往讲求韵律、节奏,而这与人的劳动过程是直接相关的,如通过劳动号子来协调步伐,通过有节奏的声音来协调狩猎者队伍的推进速度与包围猎物时的队形等。

早期的诗歌,从文学史的发掘、整理情况来看,它基本上是作为歌曲的唱词出现的,同时在吟诵中,往往伴随着吟诵者的身体语言动作,即“手之舞之,足之蹈之”。

诗、乐、舞三位一体,实则是劳动过程中诗歌、音乐、舞蹈几种艺术形式萌芽因素统一在一起的反映。

“劳动说”这种文学起源观是在前人若干种起源观的基础上提出的,它对于其他起源观有所扬弃,但并不是简单地否定,而是将其纳入自身的体系中,使其他起源说的美学观点在“劳动说”的整合下体现出合理的一面。

如“巫术说”提出了文学与巫术的共生关系,这是有着许多民俗依据的,但“巫术说”不能回答巫术仪式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的内在根源,我们从“劳动说”出发就可看到,巫术起于人的生产愿望不能在既有生产力水平上达成的矛盾。

从根本上来说,它还是与人们的劳动状况直接相关的,有些巫术仪式甚至就直接融会在原始人的劳动过程中。

同样,对于文学起源的“游戏说”、“宗教说”也可作出相似分析。

我们认为,“劳动说”是对文学起源问题上诸家学说的合理扬弃,它不仅克服了其他诸说的不足,而且能够合理说明其他诸说的一些观点。

第四章

1、提出“诗赋欲丽”、“文以气为主”的中国古代文论家是。

2、在西方,文学从广义的文献中独立出来,审美的文学观念从文化的文学观念中分离出来,大约是在完成的。

3、刘勰在中提出“是以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疏沦五藏,澡雪精神”的文论观。

4、文学作为话语,至少包括说话人、、文本、沟通、。

5、文学的话语蕴藉特点常常更具体地体现在两种较为典范的文本修辞形态中:

6、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是话语蕴藉中的。

7、在中国,文学的审美含义大致产生于时期。

8、西方语言学家认为,语言可以分为语言系统和言语两种成分。

1、话语2、话语蕴藉3、含混4、审美意识形态5、艺术形象

1、文学的审美含义是指具有审美属性的语言行为及其作品,包括诗、散文、小说、剧本等。

2、在文学中,审美情感与理智认识的关系表现在:

审美情感是直接的而理智认识是间接的。

直接的审美情感在深层往往隐伏着间接的理智认识。

1、文学有哪两种含义?

现在通行的文学含义是什么?

2、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1、曹丕2、18世纪3、《文心雕龙》4、受话人、语境5、含蓄、含混6、审美意识形态7、魏晋8、索绪尔

1、话语

话语是语言具体的社会存在形态,是特定社会语境中人与人之间从事沟通的具体言语行为,即一定的说话人与受话人之间在特定社会语境中通过文本而展开的沟通活动,包含说话人、受话人、文本、沟通、语境等要素。

2、话语蕴藉

是指文学活动的蕴藉深厚而又余味深长的语言与意义状况,表明文学作为社会话语实践蕴含着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

3、含混

也称歧义、复义或多义,是文本的话语蕴藉的典范形态之一,指看似单义而确定的话语蕴藉多重不确定意义,令读者回味无穷。

换言之,读者阅读文本时可能感到其中含蕴着多重不同意义,有多种“读法”。

4、审美意识形态

是指与现实社会生活密切缠绕的审美表现领域,其集中形态是文学、音乐、戏剧、绘画、雕塑等艺术活动。

5、艺术形象

是由文学的文本结构所呈现的富于意义的审美感性形态,它是文学的特有存在方式。

文学的含义有:

第一,文学的文化含义——一切口头或书面语言作品的统称,包括今天所谓文学和政治、哲学、历史、宗教等一般文化形态。

此种文学概念盛行于中国魏晋以前和西方18世纪之前,把文学当作一般文化形态,并无特殊的或专有的性质。

第二,文学的审美含义——具有审美属性的语言行为及其作品,包括诗、散文、小说、剧本等。

此种文学概念大致完成于中国魏晋时期(3至6世纪)和西方16至18世纪,强调文学具有不同于一般文化形态的特殊审美性质。

现在通行的文学含义是文学是艺术门类之一,是主要表现人类审美属性的语言艺术,包括诗歌、小说、散文、剧本等文类。

尽管文学的通行含义已经固定,但也并不存在一个明确、清晰的界限;

可以截然分辨文学与非文学。

文学的含义具有一定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

惯例对于区分文学与非文学具有重要意义。

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是指文学的审美表现过程与意识形态相互浸染、彼此渗透的状况,表明审美中渗透了意识形态,意识形态巧借审美传达出来。

具体地说,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表现在,文学成为具有无功利性、形象性和情感性的话语与社会权力结构之间的多重关联域,其直接的无功利性、形象性、情感性总是与深层的功利性、理性和认识性等缠绕在一起。

第一,从目的看,文学不带有直接功利目的,即是无功利的,但这种无功利本身也隐含有某种功利意图;

第二,从方式看,文学处处以形象感人,但也含有某种理性;

第三,从态度看,文学富于情感性,但也带有某种认识性。

第五章

1、“较大的思想深度和意识到的历史内容,同莎士比亚剧作的情节的生动性和丰富性的完美的融合”(简称“三融合”)的审美理想是在《致斐迪南?

拉萨尔》中提出的。

2、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物体”的命题。

3、最早提出民族文学与世界文学这对文艺学范畴的是。

4、文学为人民服务、为服务,这是社会主义时期一切文学活动发展的根本方向和,也是社会主义时期一切文学活动的价值观的核心。

5、我国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的指导思想有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6、要正确认识继承与革新的辩证关系。

对文化传统采取和“全盘继承”的态度都是错误的。

7、关于如何处理古与今、中与外关系的问题,毛泽东提出了“、”的主张。

1、世界文学2、百花齐放,百家争鸣3、推陈出新4、人民性5、文学活动的雅与俗

1、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的主要价值取向是满足最广泛的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审美需要,提高人民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水平,丰富人民的精神生活。

2、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推陈出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是完全符合社会主义文学艺术发展规律的,也是我们发展社会主义文学事业的正确道路。

1、简述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的基本属性。

2、弘扬优秀民族文化传统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学的意义。

第六章

1、最早提出艺术起源于模仿的是。

2、把情感看作是人类的一种普遍情感,而不是个人的感情,认为“艺术乃是象征着人类情感的形式之创造”的是符号学美学家。

3、提出“诗人的职责不在于描述已发生的事,而在于描述可能发生的事,即按照可然律或必然律判断可能发生的事”的是。

4、马克思把文学活动看作是一种特殊的生产,把从事文学活动的作家称作。

5、是文学创造的惟一源泉。

6、柏拉图在一书中把艺术看成是“影子的影子”、“模仿的模仿”。

7、精神生产的概念首见于马克思、恩格斯的一书中。

8、英国浪漫主义诗人说:

“诗是强烈感情的自然流露。

它起源于在平静中回忆起来的情感。

9、文学创造就是以为原料的生产活动。

10、作家是美的体验者、评论者和。

1、精神生产2、艺术生产3、文学创造的客体4、文学创造的主体5、具有审美价值的社会生活

1、“凡是写作的作家就是文学创造的主体”。

2、只有经过作家体验过的社会生活才是文学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其它课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