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质量怎么提高 第六场Word下载.docx
《教育质量怎么提高 第六场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质量怎么提高 第六场Word下载.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育改革是中国发展的百年大计,所以百年大计教育为先,教育改革以人为本。
06]
∙[刘宝存]:
教育不仅仅是教育行业里的人的教育,教育是每个人的教育,只有到每个人、每个行业、每个家庭都参与教育改革当中,我们教育改革才能实现我们的目标。
04]
∙[杨银付]:
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教育,支持教育改革和发展,教育点亮未来,改革推动发展,教育梦助推中国梦,教育现代化引领国家现代化。
03]
∙[王洪元]:
这个话是继承了一位老教育工作者一个教育家的话,我给改编了一下,我想跟网友们共同分享这样一句话:
献身人民教育事业的崇高社会理想,为我们增添了教育改革的勇气和力量。
01]
非常感谢王司长,谢谢王司长最后说的这一段话,包括杨主任的解读,让孩子们处在同一起跑线上起跑是每个家长的梦想和愿望。
但是教育改革的工程其实还是非常漫长的过程,我们在今天探讨的节目的最后,也请各位嘉宾对我国的教育改革未来的路,说一句寄语。
00]
这个问题站在学校的角度来说,实际上是个招生问题,招生问题涉及到学校办学向谁开门,为谁服务的问题,我们学校应该是择优录取,招品学兼优的学生,现在网友提出的这个现象是一种现象。
另外,我还可以举出其他的一些好的方面,刚才我说了我们的清华大学,我了解三成的学生是贫困地区农村的学生,家境贫寒,既没有权又没钱,但是进入了一流大学,北大也有相当的比例,985高校执行定向招生计划,2012年1万,2013年扩大3万,都是家境贫寒品学兼优的学生。
东直门中学有个宏志班那是品学兼优的学生,当然从制度设计、招生本身来说,这件事儿就学校而言,就我们教育的管理而言,确实需要重视,需要从促进社会公平,学生起点公平的角度,去进行制度性的一些改革和安排,其实办法主要是这么几个:
一个是公开,招生的办法公开,程序公开、过程公开,结果公开,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
第二就是监督检查,发现了问题得纠正。
第三查完了得问责。
这个事儿就会消灭在监督执行和运行当中。
所以只要想办法,只要我们从促进公平,维护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这些问题都能得到有效治理。
另外我想补充一下教师的问题,有一点需要强调,从政府和社会的层面要关心教师,要提高教师的待遇。
这个我想为我们教师呼吁一下,特别是边远贫困、困难地区,办学条件差的地区,农村教师的待遇,只有有足够的力度那些地方才能吸引留住优秀的人才优秀的教师长期从教,否则那个农村的教育,农村边远地区贫困地区的教育什么时候现代化,如果这些地方不能实现现代化,说我们教育实现现代化,我们可能也不能心理那么踏实。
[16:
58]
实事求是的说,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来,特别是这些年,咱们中国在教育公平上应该说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第一,我们大力保障入学机会的公平,比如说实际上我们在九个发展中人口大国率先普及义务教育,07、08年率先实现免费九年义务教育,这得到了联合国和全世界的尊重和肯定。
这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免费。
其次在义务教育阶段建立了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的补助制度,后来两次提高标准,现在大概是一个小学生贫困的寄宿生一天4块钱,初中生5块钱。
在中等职业教育阶段,我们现在实现农村职业中等教育的免费。
在城市里的涉农专业的学生免费,城市里的低保家庭免费,现在绝大部分上中学的都能享受这样的待遇了。
在普通高中,在教育规划纲要颁布以后建立了国家助学金制度,从无到有,而且资助面一下达到20%,全国平均来说,资助力度全国平均一个困难生1500块钱。
大学奖助体系建得更早,其中国家助学金的面达到23%左右,一个贫困大学生达到3000块钱。
所以说,现在我们已经实现了国家助学体系对各级各类教育的全覆盖,这是第一个。
同时保障入学机会还有另一方面工作,比如说从去年开始有一个面向农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计划,去年有1万名定向指标,今年有3万名,就使得这个比例大幅度提高,应该说这都是政府保障入学机会的公平。
第二,政府保障教育资源配置的公平,突出的表现首先是义务教育阶段,就是大力推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缩小地区间、城乡间、校际间的差距,当然这个差距现在还是存在的,但是现在的趋势、方向是要缩小的,怎么缩小?
硬件上是改善办学条件和办学条件的均衡,软件上是教师资源的均衡,还有生源的均衡,从三个方面推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
我们还注重以共享促均衡、以督导监测促均衡等。
实际上在这些方面,我前面说的整体从国际比较的角度来看,咱们的入学机会公平其实做的是不错的。
现在在资源配置公平上,比如说硬件上,就说城乡吧,近年来政府所采取的举措,一个是实施了农村初中学校舍改造工程,还实施全国校舍安全工程,还实施了农村薄弱学校改造计划,这都是硬件上的提升和均衡,投了巨资,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都付出了努力。
第二像教师方面,刚才王司长谈到了,我们教师培养上有免费师范生计划,配置形式上有特岗计划,培训上有国培计划,等等。
像国培计划,三年花不到30亿,培养350万名农村种子教师,要修高速公路,一公里据说不下1亿。
生源的均衡上,义务教育阶段免试就近入学,对于高中,将优质高中指标,要按照一定比例分配到初中校去。
目前全国性要求,是三年内不能低于30%。
实际上现在一些地区,像山东招远、河南新郑、山西的晋中,都是100%的分配指标,像山东全省不低于60%,大连全市不低于75%。
这样多措并举,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那么在公平上,还有对特殊群体的保障,其中最突出的两个群体:
一个是残疾儿童少年,本来是弱势群体,国家应该说是近年来特别注重特殊教育。
第二是进城务工人员的随迁子女和留守儿童,随迁子女去年统计是961万义务教育阶段的随迁子女能够在公办学校就读,大概占80%以上,留守儿童努力给予关爱。
回到网友提的问题,我想他可能指的是择校问题。
择校主要是在一些大城市比较突出。
国家应该说正在努力采取多种标本兼治的举措来治理择校,我刚才谈到去年教育部等几个部门联合发的文件,就是专门针对择校。
另外,有些地方经验可供参考,像成都市在资源分配还不够均衡的情况下把好的学校的指标拿出来,三所最好的学校拿出来,然后大家都来抽签,电脑摇号,程序公开、信息公开,每个人都有进入的机会,我觉得这是兼顾了公平的举措。
54]
谢谢李老师,把在家上学整体的意义,包括历史沿袭做了一番讨论,我们想在最后的一点点时间,请我们的领导给大家解答这样一个问题,就是教育公平的问题,因为现在我们说很多学生的家长,包括学生本身对于如何取得更加公平公正的教育很关注,有网友说的有点偏激,他说现在很多学校只向三有学生和家长敞开大门,有实力、有财力、有权力,我想请杨主任解答这个问题,您怎么看待网友的解读,就是如何让教育问题更加公平,你觉得他的这种说法究竟对不对?
47]
在比例上来看肯定比我们多得多。
而且这个还有继续增长的趋势。
在美国上世纪60年代有一位学者出了一本书,叫《儿童教育的失败》,这个学者在这本书里对公共教育做了一些抨击、批判,他是主张孩子可以在家里学习不要上学。
也就是从60、70年代开始,之后美国就有一些孩子的家长选择让孩子在家上学的方式,在开始的时候是没有得到法律上的认可,是不合法的,经过了挺长的时间,一直到九十年代,在美国各个州才对在家上学在法律上予以承认。
现在美国的各个州允许孩子在家学习,只要这个孩子考试合格,他就可以取得相应的学历文凭。
所以,他确实在制度上还是非常的灵活。
但是美国也经历了很长时间的历史的演变,他是逐渐的对这个形势加以确认的。
除了美国之外,像英国、加拿大、法国等这些发达国家,也有一部分孩子在家学习的状况。
对于发达国家的经验,我们是不是可以拿来借鉴,我们是不是也要采取这样的政策?
我觉得这个需要进行研究,因为像发达国家,他们的教育制度和体系相对比较完善,社会对于教育的支撑体系也是比较完善,孩子即便不去学校在家学习也可以得到来自社会方面的支持、理解和支撑,他有条件做到这一点。
我们的情况可能不太一样,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我觉得首先我们对在家上学这个现象是需要引起重视的。
比如说对于学校教育的一些问题是不是需要做一些反思,这些孩子为什么不去学校上学呢?
当然这里有很多的原因,很多问题,不光是教育的问题,可能是整个社会各个方面,比如家庭经济条件好,实际上有很多因素,不光是教育的因素。
另外,对在家上学的孩子,可能也需要进行一些指导,就是这些孩子因为在家学的东西,可能和别的孩子到学校学的东西不一样,如果这些孩子将来要参加升学考试的话,他的学习内容如何衔接有这个问题,在这些方面这些孩子可能是需要一些指导和帮助的。
另外,在家上学的孩子,他成长的环境和那些到学校去上学的孩子,环境就不一样,像他的这种环境对于这些孩子的身心成长发育会产生什么影响,这个问题也是需要做一些跟踪的研究才行。
其实我觉得在家上学这个现象,好像是这些年才出现的,好像是很新的现象,实际上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我们自古以来,中国的传统孩子教育主要靠家庭教育,靠私属承担的,所以要说新也是很新,要说不新也可以说不算新。
现在出现在家上学的现象,它跟历史上的传统的家庭教育形式,是不是会对传统家庭教育的回归呢?
这个问题是不是可以从学术角度做一些探讨。
45]
比我们中国要多得多吧?
38]
200万占学龄儿童的3%。
一共有多少?
37]
在家上学是近些年来出现的现象,主要是有一部分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有一些独自的想法和见解,同时他也有那个经济条件,另外在学识上可能也有这样的能力,可以对孩子进行教育。
就是说这些家长就让孩子不要去学校就在家里学,或者他自己直接来教,或者他聘请一个家庭教师来教,对这种现象我觉得要进行理性的考察和分析。
在国外,尤其是一些发达国家,他在家上学的现象也是并不少见的。
尤其像在美国,据说美国现在有200万孩子在家上学。
谢谢王司长给我们做的教师队伍建设方面的解读。
我看到有一位网友提出这样一个问题:
21世纪教育研究院近日发布的《中国在家上学研究报告(2013)》显示,中国大陆约有1.8万学生“叛逃”学校,选择“在家上学”,请问李老师,西方国家在是否上学的选择上是不是更灵活?
有哪些先进的教育理念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35]
我们教师很了不起,1000多万教师支撑着2.7亿学生的教育,为这些孩子撑起了一片蓝天,是非常了不起的,政府要做的事情很多,社会要给予支持配合的事情也很多,我自己感觉政府需要从三个方面去做。
第一,教师的数量和结构。
数量要保证足够,特别是农村学校的教师,教学点上学校的教师,得保证数量足够,结构还得是优化的,现在有些学校外语老师没有、音乐老师没有、体育老师没有,这个不行,这是政府的责任,要优化教师队伍的结构,保证数量足够。
第二,提高教师的素质和教师队伍的质量。
这个方面其实我们现在在着力去做,一个从入口上来说,严把入口关,现在我们在一些地方试点教师资格制度考试,今年还要继续扩大试点,使之成为国家的一项基本制度。
第二持续不断的提高教师的素质,采取五年一个周期定期注册的制度,这也是一项约束性的国家统一的制度,这对提高教师素质的作用很大,同时要加强教师队伍的培训提高,跟定期注册制度密切的配合。
第三还得严格管理。
对素质差,特别是对道德失范的教师,要守住道德的底线,发现一个清理出去一个。
作为社会来说需要做这么三件事儿,一个是继续弘扬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这方面中华民族有很好的传统,在改革开放的形势下,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弘扬尊师重教的风尚,这是全社会的责任。
第二方面也需要支持和配合学校,支持和配合我们的教师,搞好教育教学,为教师教育教学工作创造条件,特别是学生的家长,要配合好学校的教师的教育教学的工作。
第四,发挥学校对教师队伍建设的监督作用。
现在在中小学推行家长委员会的制度,希望通过学生家长、有识之士参与到学校的管理当中去,对学校的办学、对学校的教师,发挥支持、监督、保障这样的作用,使学校的办学、教师的教育教学更加规范,更符合人民群众的要求。
33]
其实说到人才的培养,除了自身能力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教师,我们说教师可能是在孩子成长过程当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我这有一个网友迷你考拉:
据统计,我们目前有1460多万名教师,承担着世界上最大规模教育的重任,我们应该如何从政府和社会的双重层面推动教师队伍的建设?
30]
我接着刚才朱教授的话讲,实际上就业难的问题不仅是中国的问题,世界上这些教育体系比较发达的国家,他们高等教育达到了大众化、普及化之后,就业难是一种普遍的现象。
我去问外国学生我们的就业率70%,他们说怎么会这么高。
我们国家从人才培养角度来讲,我们国家存在非常怪的现象,我们经常讲是结构性转型和结构性过程并存的局面,一方面我们培养人才,比如说理论型人才太多了,但是一些应用型、技能型人才不够,特别是高级技工最缺,招聘不到。
实际上从人才角度来讲,现在很难讲需要哪一类人才,那么我们需要多种多样的人才,需要理论型、技能型、复合型人才,也需要具有国际视野的人才,因为社会需求是多样的,所以我们的人才也应该是多种多样的。
在每一种人才方面,我们都应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使他们成为这个类型里的高素质人才。
你提到国际型的创新人才,这个提法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从人才培养的素质要求来讲,世界各国现在都在强调创新,都在强调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强调创造性、强调批判性思维,国外来讲一般没有创新人才这个提法,因为人才是很中国的提法。
但是从人才培养目标来讲,大家的确在强调创新人才培养,在全球化时代的确也越来越强调人才培养的国际性。
我想在这个时代里我们要培养人才,最基础的素质是什么?
知识还得要有,通识的知识,普通的科学文化知识,还要有能力,就包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学习能力,包括组织管理能力,在这么一个全球化时代里,特别是终身学习、终身教育的时代里,我认为我们还是要特别强调终身学习的能力,终身学习的兴趣。
另外在个性方面,我们讲创新人才一定是个性自由发展的,应该有健康的个性,能够负起社会责任来,有一种健康向上的精神。
国际化时代我们培养人才肯定要有国际视野、国际竞争力。
在这么一个全球化时代里,现在各个国家,包括我们国家,都在建国家质量标准,当建国家质量标准的时候都在朝着世界一流建设,这就为我们提供一流人才提供了标杆,我们培养人才要有国际竞争能力。
当然我们平时强调的,身体健康的这个也是非常重要的,这是最基本的。
人才这是总的要求,但是具体到不同层次、不同类型肯定有不同的要求,这也是我们制定质量标准的时候我们培养的目标都不太一样。
28]
非常感谢朱教授。
其实现在就业形势因为严峻,所以大家都会问,究竟这个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包括国际上创新领域来讲又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我们想请刘院长给我们解答一下。
22]
对,我自己十年前博士毕业,那时候好像找工作还没有区别,但是现在感受到了。
我想整个社会随着用人单位整体的调整,我相信这些都是积极的,所以学生一般找我我还是劝他们的,比如说他回内地受打击,就来北京找好了,如果放宽心态,大城市的渠道可能对他的发展还是有好处。
从老师来说就是多劝劝孩子,因为我不能改变这个世界,但是我和世界要共同成长。
网友还提到高校教育问题,我们也感受到,作为很多高校老师,包括高校领导,首先中国高校去行政化这是强烈要呼吁的,你说我们招生指标专业设置,我们现在是规定的,没有从市场需求来弄,这是大的管理层面。
从学校内部来说,前面网友跟专家也交流了质量,其实高校同样存在教育质量,但是现在从高校教育评估来说,特别是像我们这种综合性大学,科研压力还是蛮大的,我个人来说,因为我科研的任务也逼迫我,但是怎么样平衡这个,有时候跟学生交流,学生说感觉大学老师不像中学老师关心我,我说我不可能天天盯着你,但是他这个问题给我之后我也反思我自己,其实大学生进大学也需要适应,特别是大一的学生。
所以怎么样把自己的思维从高中学习状态调整到大学的状态。
包括带研究生也是一样。
这样的质量才是高等教育的质量,就是思维方式的这种转型。
从我们高校老师来说,也是要跟同学跟学校各方面共同努力的。
另外网友关心需要怎样的大学,我看到这个题目也很沉重,中国是需要多所不同层次的大学,实际上我们国家随着前几年高等教育学校扩招,发展什么样的本科这是有考究的。
像国外的高等教育制度体系相对成熟,那我们现在从我们接触来的个别的,因为我没有数据,数据可能教育部有关领导会有调查数据,我们看到的一些个案,高职这块比较弱,我们带的一些在职的老师来自于高职院校,他因为针对市场需要,对口培养,他基本是订购制的,学生没有毕业就被订购了,可能我们国家在这块随着中国产业化进程的调整,我相信高等教育也要变化,可能也要结合产业化的调整才好。
20]
这个我们心理也是感觉到不平衡。
17]
感谢网友对这个问题的关注,我们每年都感受到,因为我们自己教的学生都在毕业,今年确实感觉到比往年难,我想客观和主观都有,客观上看因为全球经济一体化,整个世界经济发展在放缓,也会影响国内,这是一个大趋势,在大趋势面前也要放平心态。
同时我们也通过学生和朋友的孩子反映出来问题,有些因素也有我们国家特色,我想这也是人为设置的一些困难,因为我们是师范大学,现在学生心态也很好,外地考进来的我们也在劝学生回去,他说回去一些地级市就是中学招教师,他会说非985、211不要,我昨天还看了数据,985更少了,几十所,211也就百十来所,如果这样弄,一个招中小学教师都要985、211,那怎么办?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可能我们用人单位用什么样的人?
我们去国外访学也知道,他会问你的大学是不是211。
当然我们国家也在促进高等教育发展,有这样的一些政策,但是我们也能看到211出台很多年了,现在很多大学也在发展,但是这些用人单位不是搞教育的,也不知道大学发展的情况,这给学生也造成了障碍。
尽管北京户口很难,但是就业广度还是有的,从大城市来说招生单位更看重人的实力,所以学生即使户口解决不了,觉得还是注重他实力。
那极端的在网上也能看到,就是学历查三代,这是个比喻的说法,比如说我们带研究生的会看你本科生,甚至是中学是不是重点中学毕业的。
其实人的发展成长是变化的,可能中学来自一个普通中学,但是大学还是变的,有时候我们跟学生开玩笑,比如大一学生,学生会意识到大学怎么调整他的思维水平,我们研究生是重思维能力的发展,比如我带本科,从大一到大四也能看到一个学生的成长,但是社会上还是贴标签的。
一方面我们说分数还是可以看到一个人的基本素养,但是还是要看到一个人的变化。
我们师范大学女生多,也很受打击,在招教师时,女生竞争不过本科生的男孩子,这个也是客观的,比如说随着女性结婚、生子,这些确实在某些程度使得我们女生受打击的。
谢谢。
我们大家都知道,今年全国的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699万,很多网友说今年叫做史上最难就业年,朱教授您在首都师范大学也会感觉到身边学生他们也有这样的表达,我想请教您一下,现在就业难究竟折射出我们教育什么样的问题,我们国家究竟需要建设什么样的大学?
14]
还有对于学习西方的经验,其实这个学习的过程,对于我们自身教育的重新认识和反思的过程,东西方有很多东西我觉得是相通的,包括教育价值观,比如我们自古以来提倡因材施教,我觉得因材施教就是对个性差异的一种承认和重视,关键问题是我们在教育实践当中是不是落实了,如果说只是作为一种理念来提倡一下,没有落实的话,当然在这方面我们就容易产生一些欠缺。
所以说,有好的理念,有好的政策,只有这些好的理念和政策在实践当中加以贯彻落实,它才能对教育实践真正产生积极的指导作用。
这一点是需要我们全社会各个方面共同努力的,只有大家共同努力我们才能扭转教育的功利主义的倾向,使教育回归它的本原,才能培养出杰出的人才。
12]
的确就像一些网友答案里所反映出来的,在教育领域当中,我们也是看到有一些功利主义的现象,我们看到有很多人自觉不自觉的卷到追求功利的应试教育当中。
家长是望子成龙,就是为了孩子提高学习成绩,他是在课外给孩子报各种补习班,结果加重了孩子的学习负担,一些学校把升学率来当成衡量工作业绩的最重要的指标,一切工作是围绕着提高分数、提高升学率这个指挥棒来转。
社会上来看一个年轻人是不是成功,往往来看他有多高的学历,他是从哪个名校或者哪个名牌大学毕业的,所有这些都是功利主义教育观念表现出来的。
这种观念在很多人头脑当中已经渗透进去了,根深蒂固了。
在这种状况之下,很多人对学校教育的诉求也带有功利性,这种状况对学生成长就会产生一些不利的影响,也导致了教育就会偏离本来应该有的目标和追求。
我们要培养杰出人才,学校教育就要回归到它的本原,这个教育的本原正像“教育”这两个字的含义所反映出来的,一个是要教学生科学文化知识、社会知识、做人道理,同时还要“育”,育是培养、涵养孩子,让他们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意志、品质、心理素质、健康的体魄,也就是说,让孩子做到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这个也是培养杰出人才的基础。
当然要培养杰出人才光有这个基础不够,还要有更高更严的标准和要求,既要让孩子学到、掌握最先进的知识和技能,同时还要培养他们具有远大的理想和志向,同时要有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还有要能够跟别人很好的合作等等。
除此之外还要有体制机制上的保障,要建立有利于人才成长的制度环境,以及尊重人才、爱护人才,能够让人才脱颖而出的社会氛围,这些都是对培养杰出人才非常重要的。
谈到与西方教育价值观的不同,刚才谈到的像教育的功利主义,这个问题实际上在西方也是存在的,并不是我们中国独有的,只不过在现阶段的教育发展阶段来看,我们这方面的问题更加明显、更加突出一些。
说到不同呢,西方的价值是比较多样化的,对于孩子这种多样化、个性化的诉求,无论是家长也好、老师也好、社会也好,一般人都能够比较宽容,比较容易理解和接受,比如说一个孩子可以通过接受职业技术教育培训掌握一技之长,就靠着这个在社会上立足,安身立命,他可以不必因为这个原因感觉到比别人低人一等,所以他也不用跟别人攀比,非要取得一个什么样的学历,或者要拿一个什么证书,就是相对来说在这样一种环境当中成长没有那么大的压力,这样他就在自然的状态中成长。
当然这个和西方,尤其像发达国家,他们的教育制度体系比较完善,包括终身教育他们也比较完备,无论是青年人还是成年人,他想学习的时候可以有很多的机会学习,去深造、去提高,和这个也有关系,所以这种状况就可以使他不用有太大的压力。
另外,西方确实很重视个性,比较鼓励个性的发展,这个有利于孩子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还有他的潜力,来发展自己。
当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