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诗坛老干体之刍议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8183144 上传时间:2022-12-14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32.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今诗坛老干体之刍议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古今诗坛老干体之刍议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古今诗坛老干体之刍议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古今诗坛老干体之刍议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古今诗坛老干体之刍议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古今诗坛老干体之刍议Word文档格式.docx

《古今诗坛老干体之刍议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今诗坛老干体之刍议Word文档格式.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古今诗坛老干体之刍议Word文档格式.docx

古今“老干体”有些什么共同的特点?

它们的区别在哪里?

产生这些“老干体”的原因是什么?

他们在诗坛上的影响如何?

等等,是一个饶有兴趣的话题,也是一个有学术意义的话题。

   一、古今诗坛中的“老干体”相同而又相异的特征

   

(一)以唐“台阁体”诗为参照,古今“老干体”的共同特征

  1.内容的歌德化

  歌颂功德,鼓吹升平几乎是古今“老干体”的共同特色。

众所周知,美刺是中国诗歌的传统。

美刺的目的是“谲谏”,《周礼·

地官》有“司谏”之官,郑玄注曰:

“谏犹正也,以道正人行。

”《周礼》还有“保氏”之官专门“掌谏王恶”,可见汉人很重视“谏”,《诗经》因有美有刺,所以被人们视为“谏书”。

《汉书·

楚元王传》载刘向上疏,引《小雅·

角弓》的“刺幽王好谗佞”,以谏楚元王用人失当,《角弓》是一首刺诗,因此这是典型的以刺诗为谏的例子。

美诗也能为谏,该传还载刘向引美诗《小雅·

斯干》为谏:

“周德既衰而奢侈,宣王贤而中兴,更为俭宫至,小寝庙,诗人美之,<斯干>之诗是也。

”[3]p33《斯干》是歌颂周宣王节俭的,故以之讽谏楚元王的奢侈,这是典型的以美为谏。

不过,汉以前,重点是以刺为谏。

而唐人的一些台阁体诗、应制诗及宫体诗,完全是以“美”为重心,“美”也不是为了谏,而是一种发自内心的近谀之颂,完全有违汉以前的美刺传统。

如太宗朝岑文本和太宗的《奉和正日临朝》诗云:

“时雍表昌运,日正叶灵符。

德兼三代礼,功包四海图。

踰沙纷在列,执玉俨相趋。

……天文光七政,皇恩被九区。

万陪瘞玉礼,屯笔岱山隅。

”[4]P119颂皇恩,歌盛典,应景敷衍,谀词满篇。

完全远离《诗经》以来以美为谏的目标。

这种内容的歌德化在今人的“老干体”也十分突出。

如署名为杨义春的《喜迎十八大》诗就是典型的歌德化诗:

“猎猎红旗四海扬,神州大地放光芒。

卅年改革民殷富,几代同心国运昌。

百虑为民谋福祉,千思治国为兴邦。

前程似锦宏图展,华厦腾飞谱锦章。

”﹝5﹞p4靠堆垛概念化的词语来歌颂党的英明伟大,不知摘取生活的切片,撷取生活的浪花,以小搏大,换一个度来写。

像这类歌德化的诗,试问哪里还有诗意。

  2.写作的程式化

  由于应酬性成份加强,应景趋时需要迅速制作,为了适应这一特点,“老干体”逐渐形成一套程式化结构。

这在唐初的宫体诗中表现尤著。

宫体诗创作除了应制、咏物等需要自身特定的传统惯例外,其他之程式基本上可以概括为首先点题、中间胪列铺排、最后表示感受或看法三部分。

如上官仪《安德山池宴集》诗:

上路抵平津,后堂罗荐陈。

缔交开狎赏,丽席展芳辰。

密树风烟积,回塘荷芰新。

雨霁虹桥晚,花落凤台春。

翠钗低舞席,文杏散歌尘。

方惜流觞满,夕鸟已城闉。

[4]P130

  首联点明赴宴;

中间极尽丽藻铺排之能事写宴集之情形;

末联处微微透出宴终人散时的惜别之情。

此外像李百药的《奉和初春出游应令》、褚亮的《奉和咏日午》等诗都是采用这种写法,套路完全一致,概莫能外。

当今“老干体”套路之“异曲同工”令人惊诧莫名。

如署名黄耀武的《十八大寄怀》诗,首联点题叙十八大召开:

“百年风雨导航程,接力传承十八轮”;

中间胪列铺排:

“各界推贤尊代表,中枢换届汇精英。

统筹发展宏图壮,科学安排举措新”;

末联表达希望:

“实现稳中求进步,富民强国更强兵。

”[5]p4这类程式化的诗,胪列铺排是其惯用的制作手法。

  3.情感的空洞化

  凡治诗者,都知道诗是情感的艺术,无情则无诗,诚如唐孟棨《本事诗序》所言:

“诗者,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故怨思悲愁,常多感慨;

抒怀佳作,讽刺雅言,著于群书。

虽盈厨溢阁,其间触事兴咏,尤所钟情。

”[6]p119情感源于“天”,即情感自然而生,不须外寻,故司空图《诗品·

实境》说:

“情性所至,妙不自寻。

遇之自天,冷然希音。

”[6]p119古今优秀诗作都是深于情性之作,都是情感自然奔泻之作。

“老干体”之所以受到人们之责难,其一个共同的弊病在于缺乏真情。

如上所析唐初的宫体诗典型的特征是情感的空洞化。

所以许总先生评析宫体诗后指出:

“从这类作品看,诗中既无丝毫社会意识,又无内心真情实感,实质上是按照既定语言与程式在宫廷应酬场合迅速制作出来的一件工艺性作品。

”[7]p63这种情感空洞化的作品在当今“老干体”中甚为流行,即使大家不泛其人。

比如郭沫若先生写于1974年2月7日的《春雷》就是如此。

该诗云:

    春雷动地布昭苏,沧海群龙竞吐珠。

肯定秦皇功百代,判宣孔二有余辜。

    十批大错明如火,柳论高瞻灿若朱。

愿与工农齐步伐,涤除污浊绘新图。

[1]

该诗是郭先生和毛泽东的。

毛泽东曾发动“批林批孔”运动,对郭沫若的《十批判书》不满,写下《读〈封建论〉,呈郭老》诗批评说:

“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件要商量。

祖龙虽死业犹在,孔丘名高实秕糠。

百代多行秦政治,十批不是好文章。

熟读唐人封建论,莫从子厚返文王。

”[8]一生都对毛泽东视若神明的郭沫若于是诚惶诚恐地一连写出两首《春雷》表态,这是其中一首。

通读全诗,不难发现,除了反复认错、表白态度外,实在看不出诗中还有真情。

在那特殊的时代,郭沫若写出有违他水平的诗还可理解的话,在当今改革开放的时代仍大量存在类似的标语口号式的诗实在是令人匪夷所思了。

  4.风格的官气化

  内容的歌德化及情感的空洞化必然带来这类诗歌的官气化。

因此装腔作势,陈词滥调,套话连篇是这一类诗的总体特点。

揆之唐之“老干体”,人们最常用的词是“凤池”、“冕旒”、“九重”、“皇州”、“皇猷”之类的语句。

如“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王维《和贾舍至舍人早朝大明宫》)、“五夜漏声催晓箭,九重春色醉仙桃”(杜甫《奉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鸡鸣紫陌曙光寒,莺啭皇州春色阑”(岑参《和贾舍人早朝》)、“皇猷被寰宇,端扆属元辰”(杨师道《奉和正日临朝应诏》),词颂皇恩浩荡,用语典丽堂皇,气势居高临下,但用语陈滥,了无新意,官气化十足。

揆之当今“老干体”,此种陈词、套话亦颇盛行,只是少了唐人的典雅丽藻面孔而已。

如“深谋远虑心凝聚,发展坚持科学观”(栾兴阶《醉梅花·

六十春秋业绩煌》)、“重整山河归锦绣,复兴民族铸瑶台”(郑纯超《纪念于右任诞辰130周年》)、“四项议题优惠广,三通路径便捷辽”(夏大中《贺两会南京成功会谈》)、“开放大潮声朗朗,风荷雨柳荡晨烟”(杨天山《到韶山》)[9]p8-26堆砌陈词,套话连篇,官气十足,诗意荡然无存。

  5.形式的应制化

  应制、唱和几乎是古今“老干体”的共同特点。

在唐人的应制诗中一是帝臣之间的唱和十分热闹。

比如唐太宗有《正日临朝》诗,写宫中朝典的富丽堂皇,侍臣奉和甚多,杨师道就有《奉和正日临朝应诏》,诗云:

“皇猷被寰宇,端扆属元辰。

九重丽天邑,千门临上春。

”[4]p122对太宗功业作了空泛的赞颂。

又如太宗有《过旧宅》诗二首,表露了成功后的豪兴,一同当年汉高祖还故乡作《大风歌》时的情景,大臣许敬宗和上官仪都有《奉和过旧宅应制》,许诗“飞云临紫极,出震表青光。

自尔家寰海,今兹返帝乡”[4]p122及上官诗“偃柏歌玄化,扈跸颂王游。

遗簪谬昭奖,珥笔荷恩休”[4]p130对浩浩皇恩、森森帝威进行了赞颂。

二是大臣间的宴游唱和盛行。

比如杨师道封安德郡公时,在安德山池宴集群臣,李百药、褚遂良、杨续、刘洎、岑文本、许敬宗、上官仪等人都写有同题《安德山池宴集》,诗中用“粉壁”、“朱楼”、“高殿”、“雕窗”、“虹梁”等词涂饰浮光艳色,点缀升平。

此外,如上所提及的王维、岑参、杜甫所和贾舍的《早朝大明宫呈两省僚友》都是大臣间的互相唱和。

王维、杜甫等人是大家,当然这些诗不足以代表他们的水平,只能是聊备一格而已。

不过,这也足以反映出唐之“老干体”的势力之不可低觑。

当今“老干体”的应制除了友人之间的唱和外,还以一种新的面孔表现出来,比如诸如形形色色的节日诗、婚庆诗、寿宴诗,庆典诗、会议诗等因都带有应景趋时的特色,都可以看作是新应制诗,至少可以说是古代应制诗在当今社会以另一类形式的复活,不过,不同于古时宴集、宫召时被动的应制,而是不被强求的主动的应制。

这类应制诗大多千人一面,千部一腔,了无个性,正如诗人滕伟明先生在其《走出诗词创作的误区》一文中所批评的:

“这类诗纯属表态,基本上都是废话套话,除了作者名字不同之外,很难看出有什么差别,甚至十年后的话都一样,可以任意挪动,恐怕不好说是诗。

”[10]p102证之以下诗,并不厚诬:

“群英汇聚气呑虹,喜见神州舞巨龙。

巧绘宏图云浪涌,高扬赤帜国威隆。

虎添双翼开新宇,鹏展重霄驻劲风。

万马奔腾齐奋进,千秋伟业耀苍穹。

”(王少轩《贺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5﹞p5这是作者发自内心的主动应制。

诸如“群英”、“巨龙”、“赤帜”、“万马”之类词陈俗之至,歌功颂德,套话连篇,放到任何会议、喜庆中都可套用;

十年二十年后还可套用,个性丧失殆尽。

   

(二)以唐“台阁体”诗为参照,古今“老干体”表现出的不同特点

  1.唐人富丽堂皇,今人浅白庸俗

  唐人“台阁体”或谓“老干体”以上官仪为例,往往在绮错的词彩与婉媚的诗风中表现出典雅雍容、富丽堂皇,表现出作者对高雅精致的审美趣味与艺术的追求,如其《早春桂林殿应诏》:

“步辇出披香,清歌临太液。

晓树流莺满,春堤芳草积。

风光翻露文,雪华上空碧。

花蝶来未已,山光暧将夕。

”[4]p130首联写应诏闻歌,点题;

中间两联以“流莺”、“芳草”、“风光”、“雪华”铺排所见景色;

末联写游宴结束时日暮将归之情。

虽是标准的程式化结构,但用词绮丽婉媚,典雅精致,雍容华贵。

而当今“老干体”往往浅白庸俗,毫无典雅之风。

如邹洪旦的《农村吟》:

“稻花香味闻,五谷满仓门。

物富迎商贾,人和恋友宾。

路边京九线,货畅地球村。

科技兴农业,小康全力奔。

”[9]p8-26浅白庸俗之至,除了标语口号式话语的堆砌外,实在看不出诗味来。

  2.唐人严守格律,今人格律松驰

  唐人“老干体”无论粘对还是押韵,都谨守格律。

像贾至《早朝大明宫呈两省僚友》诗:

“银烛熏天紫陌长,禁城春色晓苍苍。

千条弱柳垂青琐,百啭流莺绕建章。

剑佩声随玉墀步,衣冠身惹御炉香。

共沐恩波凤池上,朝朝染翰侍君王。

”[4]p585平仄谐和,对偶整饬,格律谨严,风格富丽。

而当今“老干体”诗不讲对仗,不叶平仄,甚至常常出韵。

像下面这些诗句格律十分松驰:

“建国带来千载喜,南巡抛去万年忧”、“生产翻番,有田有屋,生活和谐幸福焉”、“政通人和逢盛世,振兴中华献余热”、“开放大潮声朗朗,风荷雨柳荡晨烟”。

[9]p8-26文字之粗糙且不论,完全置平仄于不顾。

除了句子齐整外,完全不合格律诗的规范。

  3.唐人修养深,今人艺术修养浅

  唐代“老干体”诗人诸如杨师道、李百药、褚遂良、杨续、刘洎、岑文本、许敬宗、上官仪等大都淹通六经,博闻坟典,文化水平极高,艺术修养极深。

如褚遂良就博通文史,精于书法,遂由魏征推荐,受宠于太宗。

又如太宗朝后期重要诗人上官仪,《旧唐书》卷八十《上官仪传》就称他自幼“游情释典,尤精三论,兼涉猎经史,善属文”。

故而深得太宗眷顾,太宗每作诗文,皆遣其视稿,加以修饰,并“令继和,凡有宴集,仪尝预焉。

”正因他们文化水平高且又精于诗艺,因而在诗中驾驭经史,出入坟典,穿插掌故,剪裁词藻得心应手。

他们的诗虽应景应制,题材狭窄,但表现出的文化内涵却十分丰富。

与此相反,当今“老干体”诗尽管内容甚丰富,题材也广泛,贴时代也甚紧,但诗歌文化内涵贫脊,诗歌感染力差,其个中原因是因诗人们的文化根基浅,艺术修养差而造成的。

文化根基浅,故而内容空泛;

艺术修养差,故而直白浅露,漠视格律,且不顾起承转合、腾挪提顿之技法。

  4.唐人含蓄,今人浅露

  讲究比兴含蓄一直是诗歌的传统。

《毛诗序》云:

“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而谲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故曰风。

”[3]p29《郑笺》释此条曰:

“风化、风刺,皆谓譬喻不斥言也。

主文,主与乐之宫商相应也。

谲谏,歌咏依违,不直谏也。

”[3]p29文,即文词、文采。

故朱熹径直释为“主于文辞而托之以谏”[3]p29一句话,诗无论美还是刺,讲求“谲谏”,即不直谏,讲求委婉含蓄。

其实,不只刺诗如此,所有诗歌都必须含蓄,含蓄才有咀嚼之味。

唐之“老干体”尽管多应制之作,但做到了典雅含蓄。

如杜甫《奉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一诗尽管是应制诗,诗也无非写早朝的情景,赞颂贾至的才华,但写得却很含蓄,特别是末联“欲知世掌丝纶美,池上于今有凤毛”两句颇耐人寻味。

“丝纶美”指贾家父子贾曾、贾至历任两朝中书舍人。

据《新唐书·

卷一百一十九·

贾至传》载:

“帝曰:

'

昔先天誥命、乃父為之辭、今茲命冊、又爾為之、兩朝盛典、出卿家父子手、可謂繼美矣。

’至頓首、嗚咽流涕。

歴中書舎人。

”诗引此典意在赞贾至子承父业,做得和父一样好,实在是一段佳话。

“凤毛”用南朝谢凤、谢超宗父子事。

父子二人都有才华。

《南史?

谢超宗传》记载谢超宗:

“好学有文辞,盛得名誉。

选补新安王子鸾国常侍。

王母殷淑仪卒,超宗作诔奏之,帝大嗟赏,谓谢庄曰:

超宗殊有凤毛,灵运复出。

’”[11]P448意即谢超宗继承了父亲谢凤的才华。

杜引此典十分贴切,赞颂贾至继父之才华,文章写得好。

这种含蓄的写法与当今“老干体”的浅露相比不可同日而语。

试举当今一首赞人的“老干体”为例:

“梅君编写七巨著,业绩辉煌入史书。

德艺双馨人赞颂,君才八斗是吾师。

”(陈超民《赞梅逸民先生》[12]P118同样是称赞对方才艺,高下立判。

杜诗典雅含蓄,耐人咀嚼;

此诗套话连篇,空洞泛味。

  二、当今老干体盛行之原因、流弊影响及采取对策之思考

  当今“老干体”作者之众,作品之多,内容之浅,文字之俗,是古代“老干体”无法与之颉颃的。

“老干体”为什么产生当今社会,为什么如此迅猛发展?

其原因何在?

它的流弊、影响是什么?

采取什么对策引导之?

值得学界深思。

   

(一)当今“老干体”兴盛的原因

  “老干体”盛行,原因自然是十分复杂的,但笔者认为主要有如下原因。

  1.盛世的幻像及特殊的环境使诗人迷失了自我

无论是唐之“老干体”还是当今“老干体”,它昭示出一个现象,它产生于盛世,与时代和社会密切相关。

唐代,尤其是贞观年间到开元年间,是典型的所谓盛世。

社会安定,经济繁荣,歌盛世,感皇恩自然成为部分诗歌的内容。

当时的“上官体”能风靡几十年就可以理解了。

这种正处在上升时期的社会还影响到诗人的精神面貌,虽然诗为应制,但在歌颂皇恩中常流露出一种自豪和大气,如虞世南的“上将三略远,元戎九命尊。

緬怀古人节,思酬明主恩”(《出塞》)[4]p123、王维的“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4]p297正如此。

当今“老干体”的盛行亦与此相同,与时代和社会密切相关。

改革开放几十年来,经济取得了巨大成功,国力逐渐强盛,“老干体”的盛行有了它的土壤。

人们打着“反映时代气息”的旗号,遇事必吟,逢喜必歌,有节必咏。

比如神九上天了,人们歌之;

国庆佳节到了,人们歌之;

党代会开了,人们歌之;

名人诞辰了,人们歌之;

某某大桥通车了,人们歌之;

某某市评为文明城市了,人们歌之。

这类诗看似贴近了现实,其实远离了诗歌之本质,诗不是成为心灵和性情的自然感发,而成为新闻时政之报道,说教连篇,空洞无物。

人们的这种自觉的应景趋时其实是古代诗坛应制的还魂和蜕变,是配合时代的主动应制。

如梁继红《党庆九十周年感怀》诗:

“咏唱迎华诞,诗成意未穷。

千言凝一语,党在我心中。

”[13]p3尽管格律还严谨,用语还精炼,但终觉陈词满目,套话连篇,近乎标语口号,是典型的无盟主倡言的自觉应制诗。

这类诗之产生还与整个中国唯经济利益至上、文化(文学)遭遇前所未有之尴尬的大环境有关;

也与特殊的政治气候有关。

在经济至上及所谓“正确的舆论引导人”的文化背景下,文人迷失了方向,丧失了自我,忘记了责任,忽视了诗歌刺世的本质。

因此,诗歌中批判精神的缺失也势在必然。

  2.交通的便利促进了“老干体”旅游诗的发展

  旅游诗包括山水诗与怀古诗、咏物诗。

游山玩水,吟风弄月,古已有之。

当今诗坛,这类题材的诗占了“老干体”三分之二的篇目。

它的盛行自然与经济的繁荣及交通的便利有关。

和平安定的环境,充裕的经济支撑以及便利的交通使诗人们的漫游成为可能。

人们有游必记,有景必歌,有史必叹,有物必咏,作品之多蔚为大观。

但正如节日、喜庆诗的泛滥一样,这类诗亦过于泛滥与平庸。

或是拆装前人意境重新组装,或是开中药铺似的胪列意象,或是置于任何场合都可的空泛之议,或是毫无真情与感受的套话描写。

如网上有一首咏梁山的诗:

“忠义堂起聚义塌,谋求招安牺牲大。

北战南征折兵将,死后魂归蓼儿洼。

”[14]陈腐的描述,空泛的议论,套话的堆垛,了无诗意。

其实作者完全可换一种写法,找到自己情感的寄托点。

比如诗人邓世广的《梁山寨》就克服了“老干体”空泛的毛病:

“替天行道几人同,俱付沧桑一笑中。

我到梁山非入伙,一樽聊祭故英雄。

”[13]p46作者将自己的看法及性情寄于叙述之中,写得幽默调皮,诗意灵动。

是旅游诗中难得的好诗,非套话连篇的“老干体”可比。

  3.理论上的偏颇导致“老干体”创作上的误区

  “老干体”中最大的弊病是陈言套语过多,应景趋时过多,思想陈腐,创作平庸,而这些很大程度是由于理论上的偏颇而促成的。

人们往往从偏颇的理论中为平庸找到了借口。

其偏颇表现如下:

   第一,混淆了通俗与庸俗的区隔

  殊知通俗并不等于庸俗,通俗并不等于人人一读就懂,诗毕竟是一种高雅的艺术,必须是有一定文化层次的人才能欣赏的,那种为适合没有文化层次的人而写的诗就不叫通俗,那叫应俗、趋俗,过份趋俗势必滑到庸俗。

道理其实很简单,诗是讲究意境的,而意境是需要细心揣磨和寻绎的。

如果人人一读就懂,那还要批评家、鉴赏家干嘛!

人人能懂也就意味全民能写,那还要诗人干嘛!

诗不可能全民皆懂全民皆能写正如飞机大炮不可能全民皆能造,它毕竟是有某专业特长的人干的事。

正如老诗人童明伦先生在批评有人高喊“诗词大众化”时所说:

“任何一门科学技术,任何一种文学体裁,任何一类艺术形式,都不可能做到尽人皆知,全民皆懂。

相对论、剩余价值论、形象思维论、声韵学、训诂学、交响乐、京剧其至白话诗,都无法'

化’到那一种程度。

”[15]因此,“大众化”、“通俗化”不过是那些平庸化作品的遮羞布和护身符而已。

再通俗的诗也是作者对语言与意境进行提纯过的,没提纯过的诗不叫通俗而叫庸俗。

对比下面两首诗就明了什么是通俗与庸俗了。

一首是老诗人臧克家的《老黄牛》:

“块块荒田水和泥,深耕细作走东西。

老牛亦解韶光贵,不待扬鞭自奋蹄。

”[16]语句虽通俗,但意境经过了作家提纯,诗人寓志于物,借牛自况,议论精警,读来饶有兴味,自是好诗。

一首是“老干体”的《咏牡丹》:

“国泰民安看牡丹,青春润泽现金男。

短裙紧裤新时代,乡镇风光靓几番。

”[17]p259“国泰民安”,陈言叠出;

“短裙紧裤”,俗之又俗,浪费空间,诗人之情思亦未提纯,平庸之至。

同是咏物,高下判然。

  第二,模糊了写实与应景的区别

  “老干体”作者还有一层护身符,那就是打着“写实”的旗号。

诚然,“老干体”题材确是十分丰富,诚如笔者前面所言,逢节必写,逢庆必志,出现了不少的诸如喜庆、节日、诞辰、成就一类的诗。

看似热闹,实则平庸;

看似有内容,实则空泛无物。

因为作者每事都要评论,基本是表态诗,作者不过是把套话、废话、评论换装成韵语罢了。

可人们则美其名曰写现实重大题材。

其实这里也存在一个重要的理论误区,那就是模糊了写实与应景的区别。

以上所说的实在称不上是写实诗,不过是作者的应景趋时诗。

诚然,写实确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传统,但是所谓写实诗那是作者有感于事,一时触发了其创作冲动而写下的作品,即《汉书·

艺文志》所云“感于哀乐,缘事而发”。

并非本无真情,遇喜则贺;

本无感愤,遇事则志的毫无选择与提炼的新应制之作。

可见真正的写实是作者“情动于中”并有所选择的作品,这样的作品才能传之久远,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比如安史之乱虽离我们久远,但杜甫的《三吏三别》等一系列反映战乱的作品之所以到现在还能感动人心,就在于那是作者用心写出且有所提炼和选择的作品,换句话说是渗透了诗人生命体验的作品,并非“老干体”诗人事无巨细有躬必录的应景似的作品。

诗之本质是表现人心灵的,诗中的客观现实只有渗透了诗人的生命感悟与体验才能感人。

前几年有位名叫王兆山的“老干体”诗人据说曾以一首《江城子·

废墟下的自述》词名噪一时,感动了不少网民。

全词如下:

    天灾难避死何诉,主席唤,总理呼,党疼国爱,声声入废墟。

十三亿人共一哭,纵做鬼,也幸福。

   银鹰战车救雏犊,

   左军叔,右警姑,民族大爱,亲历死也足。

只盼坟前有屏幕,看奥运,同欢呼。

[18]

地震离我们才几年,说实在的,笔者现在却感动不起来。

因为诗中太多的套语与官腔,制作也太粗劣,连平仄等词律也不顾,像这样的诗词怎么能传之久远呢?

也许当初在举国悲戚之时感动了不少人是真的,但随着事过境迁还能像杜诗一样感人么?

实在不敢恭维。

总之,没有真情感悟与体验的写实,只能堕入应景趋时的恶趣中。

  4.长期的官员生涯,养成了讲套话习惯

  “老干体”群体的主体是从企事业岗位上退下的老干,他们曾长期处在官场,官场文化的应景趋时、套话连篇风气势必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的思维,加上大多文化修养并不高,因此,在诗词创作中把套话官腔带进来也在情理之中了。

因此讲套话、打官腔成为其诗词的最突出的特色。

他们创作时也许有真情有渴望,有欲止不能的冲动,但问题是套话过多自然也就泯去了真情,至少是冲淡和稀释了真情,因而成为套话诗、报告诗。

比如在香港回归时,出现了不少回归题材的诗,不可否定其中也有好诗,但更多的是套话连篇的诗。

如下面李经历的一首《回归颂》:

“妄占香江久蓄谋,走私鸦片入神州。

销烟烈火惊熊豹,媚外阴风引鹫鸠。

共处和平天下愿,孤行霸道世人仇。

实施两制黎民福,一统中华展伟猷。

”[12]p86也许作者写作时有真情与冲动,但过多痛史的铺陈显得提炼不够,过多陈言套话的使用使得真情被掩。

如何找到自己的情感渲泄载体,找到最佳渲泄点这一类问题作者没处理好。

而一位名叫陈振东写的同类题材的诗解决了这问题:

   当年炮火震渔村,爆竹今朝万户闻。

  同是硝烟长不散,两番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艺术创意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