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5 诗歌鉴赏第01期备战高考全国百强校语文分类汇编之考前模拟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8181260 上传时间:2022-12-14 格式:DOCX 页数:46 大小:73.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题05 诗歌鉴赏第01期备战高考全国百强校语文分类汇编之考前模拟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专题05 诗歌鉴赏第01期备战高考全国百强校语文分类汇编之考前模拟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专题05 诗歌鉴赏第01期备战高考全国百强校语文分类汇编之考前模拟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专题05 诗歌鉴赏第01期备战高考全国百强校语文分类汇编之考前模拟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6页
专题05 诗歌鉴赏第01期备战高考全国百强校语文分类汇编之考前模拟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专题05 诗歌鉴赏第01期备战高考全国百强校语文分类汇编之考前模拟Word格式.docx

《专题05 诗歌鉴赏第01期备战高考全国百强校语文分类汇编之考前模拟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题05 诗歌鉴赏第01期备战高考全国百强校语文分类汇编之考前模拟Word格式.docx(4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专题05 诗歌鉴赏第01期备战高考全国百强校语文分类汇编之考前模拟Word格式.docx

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本题B项,结合上句中的“悲”,再从此句中捣衣声的“清”、滴漏声的“繁”、月亮的“高”可以看出此处营造的氛围是凄清,故“清幽”不当,写捣衣声和计时刻漏声也是为了突出气氛的凄清。

故答案为B。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评价古诗的思想内容的能力。

答题要抓住关键意象和情感关键词分析。

“楚客悲”借贾谊经历,暗寓自己被贬客居他乡的悲愁;

“秋霜似鬓”“春草如袍”,用比喻表现“位尚卑”,年长官微的慨叹;

“不荐扬雄欲荐谁”,以扬雄自比,借“荐扬雄”的典故,表达了自己文才卓绝却无伯乐引荐的苦闷之情。

【点睛】古典诗歌的作者在他们的作品中表达情感、主张、观点和态度时,直白张扬(或开门见山,或卒章显志)的少,含蓄隐晦(或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的多。

因此,正确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必须多管齐下,准确理解、仔细分析,做出全方位、多角度的解读。

抓情感的关键词、诗歌中塑造的形象、了解典故的关联比照、分析运用的表达技巧等都是很好的方法。

二、【2019届河南天一大联考四】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秋夕旅怀

李白

凉风度秋海,吹我乡思飞。

连山去无际,流水何时归。

目极浮云色,心断明月晖。

芳草歇柔艳,白露催寒衣。

梦长银汉落,觉罢天星稀。

含悲想旧国,泣下谁能挥。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两句写秋风带来的寒意袭人,“吹”字表明秋风勾起了诗人的思乡之情,“飞”字突出了乡思之浓烈。

B.七、八句写萧瑟的深秋芳草不再柔艳,寒冷的霜露催着人赶快置备御寒衣物,表现出诗人羁旅的愁苦。

C.九、十句写诗人梦到灿烂的银河,而梦醒后只看到天上星星稀少,表明诗人美好的理想追求难以实现。

D.最后两句直抒胸臆,诗人在夜里含悲流泪,思念故乡,却无人安慰。

“谁能挥”突出了诗人的孤独无依。

15.诗中写山、水、云、月这些意象有何作用?

请简要分析。

【答案】14.C15.①写山的连绵无边,突出离家之远、归乡之难;

以流水自喻,说叫归乡无期;

借浮云暗示自己漂泊孤寂;

借明月表明自己的乡思之浓。

②借景抒情,通过描绘凄寒的秋夜景象来突出羁旅之愁、乡思之苦。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的能力。

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

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

C项,“表明诗人美好的理想追求难以实现”理解错误。

诗人在梦中梦到银河落下,长梦过后天上星以稀少,诗人只能含着悲伤思念故乡,没有人来为他擦拭眼泪。

“谁能挥”表现出了主人公的孤独。

表现的是诗人无法归乡,在秋夜的失落和孤苦。

故选C。

点睛:

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

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

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作用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诗中写山、水、云、月这些意象有何作用”,分析意象作用。

分析意象作用的5角度:

1.渲染气氛、奠定基调、营造意境方面的作用。

2.塑造环境或背景的作用。

3.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传达出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这是意象最主要作用。

4.衬托人物节操或性格的作用,多表现在咏物诗中。

5.结构上的线索作用。

诗人放目远去,却只看到了层叠的山峦,没有家乡的影子,流水不停的向远去流去,不知何时才能归来,就像诗人不知道何时能归家一样。

借用“连山”和“流水”两个极具内涵的意象,把诗人的愁苦具体化。

第三联,诗人抬眼望去,只有灰色的浮云,寒冷的月光,诗人的目光由远及近,月光更是令作者想起了远方的亲人。

“月晖”既形容了月光的皎洁,又表达了季节的寒冷,还烘托出诗人飘泊他乡的孤寂凄凉之情。

目之所到,体之所感,只有深深的愁思。

借景抒情,通过这些意象,来抒发羁旅之愁、乡思之苦。

三、【2019届湖北七市(州)教研协作体高三3月联】阅读下面这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凤归云

柳永

向深秋,雨馀爽气肃西郊。

陌上夜阑,襟袖起凉飙。

天末残星,流电未灭,闪闪隔林梢。

又是晓鸡声断,阳乌①光动,渐分山路迢迢。

驱驱行役,苒苒光阴,蝇头利禄,蜗角功名,毕竟成何事,漫相高。

抛掷云泉,狎玩尘土,壮节等闲消。

幸有五湖烟浪②,一船风月,会须归去老渔樵。

【注】①阳乌:

太阳。

神话传说中在太阳里有三足乌,故以阳乌为太阳的代称。

②五湖烟浪,用春秋时范蠡与西施之事。

吴越争霸,相传越灭吴后,灭吴有功的范蠡挂冠归隐,携西施泛游五湖。

14.下面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词开篇点明时令——深秋、夜阑,交代了地点——西郊、陌上,并连用“肃”和“凉”两字,营造了寒冷萧瑟的凄清氛围。

B.词的上片,词人用工笔描画出深秋深夜特有的景象,刻画出一个深秋寒夜兼程奔波的行客,表现了行役的辛苦与人生的坎坷。

C.下片第二句中,“云泉”“尘土”“壮节”分别喻指“山水之乐”“官场”“理想抱负”,表现了词人热衷于仕途的进取与世俗的享乐。

D.本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

写景细致生动,抒情深挚哀沉。

其题材由柳词以往的春女善怀转变为秋士易感,拓展了柳词的表现领域。

15.请结合全词简要赏析“幸有五湖烟浪,一船风月,会须归去老渔樵”的意蕴。

【答案】14.C15.①幸有大自然的“五湖烟浪”,可以载着一船风月,归入其中终老过着渔樵的闲适生活。

②诗人用“五湖烟浪”、“一船风月”来借代闲适自在的隐居生活,并借用范蠡和西施归隐的典故,表达自己归隐之志。

③“幸有”写出来诗人仕途不顺后对仕途的厌倦,而“会须”二字强调着词人此刻的归隐的决心。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诗人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首先要读懂诗句的内容和思想情感。

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一个选项都是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

错误的地方一般有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

标题中,A项考查内容,B项考查内容,C项考查情感,D项考查手法。

C项,思想情感理解错误,“热衷于仕途的进取与世俗的享乐”说法错误,应为“人生无奈的感叹”。

此题的考点是分析诗歌内容和思想情感。

读懂全诗,精读下片中的“幸有五湖烟浪,一船风月,会须归去老渔樵”句,根据具体诗句赏析其意蕴。

该诗句是本词下片中的最后一句,首先要理解该诗句的字面意思,然后结合注释赏析。

答题分三步走:

第一步,指出运用了哪种手法。

第二步,分析怎样运用了这种手法。

第三步,简析这种手法在塑造形象和表情达意中作用。

读懂全词,词的上片以“向深秋,雨馀爽气肃西郊”开篇,既点明时令已是深秋时分,深秋雨后给人带来的寒冷和肃杀的感觉。

夜已阑珊,词人走在小路上,凉风吹进衣襟两袖,其寒更甚,词人的辛苦与辛酸已暗含其中。

抬头而望,天边挂着几点残星,还有一颗正在陨落的流星,带着闪烁的光芒,在树林那边沉没了。

这时,破晓的鸡声已经唱过,山那边隐隐有旭日的光影,于是,渐渐可以分辨出山中漫长而崎岖的小路。

过片以六句,先是两组四字对句,紧接一个反诘“毕竟成何事”,再以“漫相高”的感叹句结住,把自己追求仕途而徒耗年华的悲慨深切地吐露出来。

接着词人自责自问后继以自悔:

自己丢弃了山水之乐,流连于仕途,而当年那些伟大的理想和抱负,就这么随随便便地消磨殆尽了。

自悔之后,“幸有”大自然的“五湖烟浪”,可以载着“一船风月”,归入其中终老过着“渔樵”的生活。

“幸有”写出来诗人仕途不顺后对仕途的厌倦,而“会须”二字强调着词人此刻归隐的决心。

结合注释二理解“五湖烟浪”、“一船风月”时用来借代闲适自在的隐居生活,并借用范蠡和西施归隐的典故,表达自己归隐之志。

柳永的青年与中年,热衷于仕途的取进与世俗的享乐,并不曾真正归隐过。

此时,由于仕途蹭蹬而生厌倦与反思之后,抒写归隐之志。

分析本诗句的意蕴,要回答出“幸有”、“五湖烟浪”、“一船风月”、“渔樵”等关键词语的深意。

【点睛】分析诗歌中某一诗句的意蕴,即结合诗句内容分析心境,就是理解诗歌所表现的生活内容,把握其情感基调,分析其社会意义,评判其深层内涵;

对古代诗歌中流露出来的复杂情感,能站在一定的高度进行客观具体的分析评价。

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思考一是重视诗中哪些诗句带有明显、强烈的感情色彩词语;

二是诗中描述图景,与作者情感的关系。

即抓住诗句中的众多意象,渲染了意境怎样的特点;

三是关注注释暗示信息。

解+析诗句一般分三步走:

第一步,指出诗句运用的表达技巧;

第二步,结合诗句具体内容分析诗人是如何运用该表达技巧的;

第三步,指出诗人在诗句中运用该表达技巧表达了什么情感,或者有什么表达效果。

四、【2019届江西赣州高三摸底】古代诗歌阅读

之广陵①宿常二南郭幽居

李白

绿水接柴门,有如桃花源。

忘忧或假草,满院罗丛萱②。

暝色湖上来,微雨飞南轩。

故人宿茅宇,夕鸟栖杨园

还惜诗酒别,深为江海言

明朝广陵道,独忆此倾樽。

①广陵,即扬州,唐时隶淮南道。

②萱草,又呼为忘忧草。

吴中书生呼为疗愁草,嵇中散《养生论》云:

萱草忘忧。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江海言”借夸张比喻手法来表情达意,与《赠汪伦》中“水深千尺”异曲同工。

B.“诗酒别”点出了与友人乍见又分别的惆怅,又使全诗充满了田园隐逸的情调。

C.结尾两句直接告诉友人自己第二天早上出发,并会永远记住今晚的这场送别宴。

D.这首五言古诗语言风格清新:

写景精准,不事雕饰;

感情自然流露,真率感人。

15.结合诗句分析诗人是如何突出友人居处特点的,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14.B15.①比喻,诗人以桃花源喻指友人住处之幽;

用典(借代),借萱草表现远离尘俗;

白描,天色已晚细雨飘进南窗,归鸟栖息在杨园中茂密的枝头,突出了静。

(亦可按概括特点/手法/分析的顺序)

②表达作者对友人高洁情操的赞美之情或对友人幽居的喜爱之情以及与友人的深情厚谊。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本题中,B项,“点出了与友人乍见又分别的惆怅”不当,本诗中的“诗酒别”主要表达与友人的深情厚谊。

故选B。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结合诗句分析诗人是如何突出友人居处特点的,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然后理解全诗的意思,再结合表达技巧分析诗人的情感。

本题中,“绿水接柴门,有如桃花源”的意思是:

茅屋的柴门外就是一片汪洋绿水,简直就是桃花源。

这里运用了比喻的修辞,以桃花源喻指友人住处之幽。

“忘忧或假草,满院罗丛萱”的意思是:

从满院一丛丛的萱草可知,主人或许借种植花草以忘却世态纷纭。

这里用典(借代),借萱草表现远离尘俗。

“暝色湖上来,微雨飞南轩。

故人宿茅宇,夕鸟栖杨园”的意思是:

天色已晚,湖光返照,细细的雨丝飘进南窗。

朋友啊,你就居住茅屋,那些鸟住在院落中茂密的杨树枝头。

这里运用了白描的手法,突出了此地的静。

“还惜诗酒别,深为江海言,明朝广陵道,独忆此倾樽”的意思是:

朋友,我会记住这一夜,会永远记得这酒与诗,会永远记住你情深如江海的嘱咐。

明天一早,我就要踏上离开广陵的路途了,朋友,珍重,我就记住今天晚上一场款款情伤的别宴,喝!

再干一杯!

这就表达作者对友人高洁情操的赞美之情或对友人幽居的喜爱之情以及与友人的深情厚谊。

【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考查范围很广,既有形象的鉴赏,如人物、景物、事物,也有语言的赏析,如炼字、炼句、诗眼、语言风格,还有表达技巧的鉴赏,如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也有诗歌内容的理解,如背景、题材、作者等。

常见的设题误区主要有一下几个:

意象意境分析不当,基础知识运用错误,词句解说曲解原意,主题情感分析不当,手法分析张冠李戴等等。

解答此类题目,读懂诗歌是关键,要关注标题、作者、注释以及关键词等;

审清题目要求,细读选项划出要点,即切分关键信息,最后正选排除巧妙用。

五、【2019届河北石家庄一中高三3月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荆渚中流,回望巫山,无复一点,戏成短歌

范成大

千峰万峰巴峡里,不信人间有平地。

渚宫①回望水连天,却疑平地元无山。

山川相迎复相送,转头变灭都如梦。

归程万里今三千,几梦即到石湖②边。

【注】①淳熙三年,范成大辞去四川制置使职务,四年五月,离成都东下,八月,抵达湖北江陵,刚刚赴任江陵知府兼湖北安抚使的辛弃疾邀他同游渚宫。

渚宫,春秋时楚国的别宫,时已荒废。

②石湖:

在太湖之滨,为诗人别墅所在。

A.第一句直写巴峡峰峦之多,第二句写诗人感受,进一步突出山多的景象。

B.第三句照应题目中的“回望”二字,第四句紧扣题目中的“无复一点”。

C.”不信”和“却疑”二句手法相同,都是用主观感受来衬托景物的特征。

D.五、六两句运用拟人手法,写诗人对山川迎而复送,可转瞬间山川遁迹。

15.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

【答案】14.D15.回家的路程万里之遥,如今已走了三分之一,再做几同梦,就可以回到自己的家了。

这两句写出了路程之远与行进之缓,表达了诗人归心似箭的心情。

D项,“写诗人对山川迎而复送”错误。

结合“山川相迎复相送,转头变灭都如梦”分析,“相迎复相送”的主语是“山川”,“诗人对山川迎而复送”应为“山川对诗人迎而复送”。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理解分析诗句含义的能力。

解答此类试题,答题时一般先简单的翻译或描述诗句的内容,然后抓住诗句中的重点词语概括诗句的内容,如是景物描写概括特征,最后结合诗句中的词语、手法和注释等内容分析诗句表达的情感。

“归程万里今三千,几梦即到石湖边”,结合“万里”“三千”分析,回家的路程万里之遥,如今已走了三分之一;

结合注释②“石湖:

在太湖之滨,为诗人别墅所在”及“淳熙三年,范成大辞去四川制置使职务”和诗句“几梦即到石湖边”分析可知,这两句写出了路程之远,表达了诗人归心似箭的心情。

六、【2019届黑龙江哈三中高三一模】阅读下面这首元诗,完成不题。

署先主孔明①刘秉忠

智涉图深往事非,茅庐一论定真依。

风云龙虎随时有,鱼水君臣自古稀。

月照锦江翻月色,烟波玉垒动朝晖。

精英不死青天上,留得文昌②奉紫薇③。

【注】①此诗作于诗人北上觐见忽必烈,受其礼遇之后。

②文昌:

文昌星,乃文魁之星,为智慧的化身。

③紫薇:

即北极星,中国古代认为是众星之主,代指人间帝王。

14.下列对诗歌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交代了诸葛亮的事迹,他在茅庐之中和刘备分析、讨论“天下三分”的局势,并最终确定了自己的归宿。

B.颔联借“风云龙虎”表达出对社会动荡、战乱不断的时局的忧虑,感叹自古以来缺少鱼水般的君臣关系。

C.颈联写景,在月光之下,锦江翻起阵阵波浪;

玉垒山在朝晖之中,涌起层层烟波。

“翻”字和“动”字赋予画面动态美。

D.本诗融叙事、写景、抒情、议论于一体,借写先主和孔明的事迹,反映出诗人对历史的思索,表达了自己的情怀。

15.杜甫《蜀相》中也写到诸葛亮: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请简要分析与本诗所表达的情感的异同。

【答案】

14.B

15.相同点:

两首诗都表达了对诸葛亮雄才伟略、鞠躬尽瘁,效忠蜀汉王朝的高度赞美和敬慕之情。

不同点:

杜诗最后两句慨叹诸葛亮功业未竟而亡,充满了惋惜和遗憾。

刘诗通过对诸葛亮、刘备君臣关系的赞扬,暗示自己得遇明主,一定效仿孔明,为国效力,报答君主的知遇之恩。

此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表达技巧和语言的能力。

B项,“借‘风云龙虎’表达出对社会动荡、战乱不断的时局的忧虑”理解有误,应是表达世上并不缺少呼风唤雨的明主、贤臣。

此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和情感态度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需要了解两首诗歌所要表达的情感态度,再分析异同。

两首诗歌都对诸葛亮进行了描写,赞扬了他的雄才伟略,誓死效忠的高尚美德。

但杜甫的《蜀相》中“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道出了作者的无尽感慨与忧伤;

而本诗不但有对诸葛亮的赞美之情,还通过“鱼水君臣自古稀”句借用诸葛亮与刘备融洽的君臣关系,来暗示自己得遇明主,表达自己誓死追随的决心。

【点睛】对于诗歌情感题,一般的考查方向有二:

一是考查情感的体现方式,二是考查情感的内容。

一般答题的时候,尽量两者都涉及。

对于情感的把握,可以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类似的情感;

可以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情感的地方;

可以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

可以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

可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

故考生在答题的时候,应先借助题干明确考查的是哪个方面的内容,有无暗示。

七、【2019届湖南雅礼中学高三月考(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渡荆门送别①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注】①这首诗写于李白青年时出蜀至荆门之时。

李白少时在蜀地生活,故称之为故乡。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首诗写诗人出蜀之后,眼前景色逐渐变化,船过荆门一带,已是平原旷野,视域顿然开阔。

B.以如镜明月写江水的平静,以海市蜃楼般的云彩衬托江岸的辽阔和天空的高远,颇具想象力。

C.诗人既写告别故乡,又写送别朋友远行,越发显出思乡深情,也体现了诗题中“送别”二字。

D.全诗以自己出蜀“渡远”而赴荆门开篇,以“故乡水”“万里”作结,首尾呼应,浑然一体。

15.颔联有如一幅长轴出水图,而且融情入景,故成为脍炙人口的佳句。

请选择某一角度加以赏析。

【答案】14.C15.示例一:

山水如画(画面阔远)。

这是一幅长江出峡渡荆门的长轴山水画,形象地描绘了船出三峡、渡过荆门山后长江两岸的特有景色:

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

江水奔腾直泻,远远望去,仿佛流入辽远的荒漠。

整个画面辽阔而又高远。

示例二:

讲究炼字(动静结合)。

前句着一“随”字,化静为动,将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真切地表现出来,而且气势开阔;

后句着一“入”字,写出了江流气势的博大,充分表达了诗人的喜悦和激情,极富动态之美。

示例三:

融情入景(触景生情)。

在陡峭奇险、山峦叠嶂的蜀地(三峡地带)穿行多日后,突见如此辽阔的原野和奔腾的江水,壮观而富于气势,心情豁然开朗,油然而生喜悦,也透露出青春的蓬勃朝气。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

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

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C项分析错误,诗人不说自己思念故乡,反说故乡之水一路送“我”远行,从对面写来,越发显出思乡深情。

诗题中的“送别”应是“告别”,诗中并无送别朋友的离情别绪。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景象、把握诗歌情感的能力。

解答这类题要反复诵读诗歌,了解诗歌大意,抓住写景句,即可体会出诗人的情感。

颔联描写了雄浑阔大、气魄非凡的原野景象,表达了诗人的喜悦之情和对人生的憧憬。

本题可以从多个角度对诗句所展现的画面进行赏析,①从写景角度,颔联所描绘的画面整个画面辽阔而又高远,形象地描绘了船出三峡、渡过荆门山后长江两岸的特有景色。

②从炼字的角度,颔联中,前一句中的“随”字,化静为动,将群山与原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真切地表现出来,写活了,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

后一句中的“入”字,把“江”与“荒”联结在一起,写出了江流气势的博大,充分表达了诗人的喜悦和激情,极富动态之美。

③从表现手法运用角度,作者描绘了四种景象:

起伏的山岭,平坦的原野,奔流的长江,辽远的荒原。

每一种景象都是那样的阔大,让人穷尽目光,思接千里。

诗人融情入景(触景生情),心情豁然开朗,喜悦之情油然而生,也透露出青春的蓬勃朝气。

选取其中的一个角度进行赏析即可。

【点睛】诗歌赏析:

这首诗是李白出蜀时所作。

李白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远行,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山之外驶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带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管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